中国海军的航母梦持续到现在改造瓦良格号需700亿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0:59:24
墨尔本号”和航母梦的开始

  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海军军人依旧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航空母舰。原因很简单,中国海军还没有这种战舰,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一艘外国航母访问过中国大陆。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张召忠海军少将对我说,他参加海军15年后才第一次见到航空母舰,那还是缘于1985年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

  准确说,这是一艘被外国海军废弃的退役航母。多少年后,外国的军事专家们还在颇有深意地“分析”当时中国进口这艘航空母舰的缘由。他们说:1985年中国就以“拆卸”的方式购进一艘澳大利亚的退役航母“墨尔本号”,这艘航空母舰进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南海军事基地进行了部分分解,其中升降机、蒸汽弹射器、主飞行甲板均得以保留。中国利用它进行了准航空母舰舰载航空兵试验。

  张召忠正好是“墨尔本号”考察团的亲历者之一。他说,事实根本不像外国所谓军事专家分析的这样“深谋远虑”。今天看来,“墨尔本号”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地方发展经济带来的一个意外的“宝贝”。

  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经投标向澳大利亚购买了这条军舰,并与广东中山市拆船公司联合对其拆解。“墨尔本号”本是英国“二战”时期设计的“尊严”级航母,1943年4月15日该舰在英国的巴鲁·维克斯船厂开工建造,1945年4月28日下水。当它下水时还没来得及栖装,“二战”就已经结束。于是这艘航空母舰一度停工,直到1949年才复工,进行了5年多的现代化改装。

  正是由于这次改装,让张召忠等几十名中国海军研究人员得以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亲眼看到一艘航空母舰,目睹上面尚存的所有现代航母必备关键设备。因为“墨尔本号”的这次现代化改装,为这艘“二战”时设计的直通甲板航母改装了现代大中型航母标志性的斜角着舰甲板、蒸汽弹射器、新式阻拦装置,以及帮助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菲涅尔”助降反射镜。改装后这艘航母于1955年10月28日正式编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次年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旗舰。

  “墨尔本号”在提前退役、转卖给中国船厂前,澳大利亚方面已经基本拆毁了所有装备和电子系统,甚至还将该舰尾舵焊死成一个固定角度。但军舰飞行甲板上的弹射器和拦阻索等关键设备还在。中国的拆船厂当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艘庞大的废舰上有这么些关键性的东西,还是当地造船厂一位军代表突然看见来了这么个从没见过的大家伙,立刻通知了海军总部。海军装备部迅速派遣下属海军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30多人前往参观。

  之所以说是去“参观”,可见这个临时搭起来的团组任务来得突然。海军当时其实没有任何有关航母的具体研究项目和计划。拆船厂不归军方管,着急拆船赚钱,所以团组当时预定的行程只有几天。张召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墨尔本号”是个下午。“当时就看到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家伙在那里。我们所有人当时都是第一次见航母,什么也不知道。别说弹射器,我当时连航母上的鞭状天线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张召忠说,当时不是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那时就连航母的图片都很少。“墨尔本号”虽然只是一艘废弃的老舰,但毕竟是一艘近2万吨级的真航母。而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051“旅大”级导弹驱逐舰才不过3000多吨。

  在南国炎热潮湿的6月,这批老中青三代军人兴奋地“参观”了几天,意识到这艘即将被拆毁的航母的价值。紧迫的是它马上就要被拆成一堆废铁。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这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张召忠说,当时他和大多数同事都只有三十出头,对航母的研究热情很高,所有人都申请延长调研时间,住进了附近闷热的工棚,开始一个舱室一个舱室地调研种种细节。

  张召忠说,当时的“墨尔本号”没有动力,船舱里黑咕隆咚。垃圾堆里混杂着废弃的作战值班记录和被扔掉的私人物品。调研组成员一人一个手电,在十几层楼高的船舱内测绘,逐步了解了一艘现代航空母舰的主体结构和舰上各种主要设备。“当时有几个50多岁的老同事还感叹说,我们不行了,中国发展航空母舰是早晚的事,这看你们了。”

  说起这些往事,张召忠感叹道:“这一下子,24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军官如今步入老年。中国海军经历了80年代的“忍耐”时期,也迎来近10年来空前的大发展。唯一没有改变的历史,是当年“墨尔本号”最终调研报告里写的那句话:在中国海军史上,航空母舰这一栏至今仍是空白。

  80年代:呼唤航母的热潮和高层推动

  张召忠说,正是对“墨尔本号”的调研,让他从此对航空母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长期的关注。这次调研虽属偶然,但在当时中国海军高层,早有富于远见的领导人给予航母极大的关注。

  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过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后,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才在美方安排下参观了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刘华清说,这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刘华清上将是出身红25军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到1958年间又曾赴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学习,不但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内少数懂得现代海军和装备科研工作的人。邓小平同志执掌中央军委后,称他是解放军高层将领中最懂军事装备的人。刘华清认为,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1982年,我当上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1982年8月28日,一贯提倡研究、建造航母的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后不久,很快就面临“百万大裁军”,海军许多单位撤销、降级和降格使用,为了配合经济建设,军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忍耐期。“当时海军一年都造不了一艘驱逐舰,谈何建造航母?”张召忠说。此时海峡两岸关系缓和,都开始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东南沿海一时平静下来,海军军事重心转向南海。可是只要关系到南海主权问题,航母便是海军绕不开的主题。

  1984年初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说: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不过刘华清说的“等”,并不是指无所作为。1986年他在听取海军装备部领导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到“航母是要造的”这个观点。“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于是他在当时向装备部门领导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任务,“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986年11月,刘华清再次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当时很多与会者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等战略任务需要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华清回忆。

  1987年1月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会议上,海军请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到会。刘华清在会上再次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刘华清认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航母,核心是为了解决防控和海上攻击的问题。中国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是会有困难。“我要求早点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海洋战略确定和航母计划的冷热艰难

  早在1950年8月,海军便确定了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的决策。受苏联海军的影响,潜艇部队长期是人民海军的建设重点。至于核潜艇,由于有毛泽东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决心,早在1958年6月27日,就批准了国防工业委员会《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绝密报告,在聂荣臻元帅的支持下开始了研制。

  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虽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的艰难时期,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还是于1968年11月开工建造,第一艘核潜艇在1974年8月1日就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大国之间,核潜艇,尤其是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力量。然而正如一位外国海军将领曾说的,潜艇无法成为和平时期行使和平威慑的力量,潜艇在水下隐秘的作战方式,也注定它不可能前往他国出访,而是否选择航母,其实就是在选择一个国家的海军战略。

  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张爱萍上将之子、前总参作战部战役局局长张胜指出,海军从诞生之初,就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相连的。“苏联人并不承认他们有海军战略,他们习惯的词是‘战略使用’”。而张召忠则特别指出,直到1986年刘华清司令员前往国防大学做了名为《海军战略》的演讲,中国海军才第一次明确了战略。“在刘华清司令员这次演讲之前,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海军战略。”

  当时关于海军的作战方针,海军内部尚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从属于积极防御的战略,这种观点并没把海军作为一支独立军种来看待;另一种认为,海上作战有其独立性、特殊性,海军应有适合自己的作战方针。刘华清明确支持后一种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刘华清提出“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他表示,“近海”表示作战范围,“防御”表示战略性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大国,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对于中国海军的海洋战略,却还有一个理解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靠陆军打下新中国的江山,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来自陆军,海、空军创始人也都来自陆军。人民解放军内部基本不存在美国那样的三军内部竞争,“陆军老大哥”的思想长期以来在解放军内部不可动摇。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三说,外国人过去常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陆军部队,所以把海军和空军都当做陆军下属的兵种。即使我军内部,有时候也“犯糊涂”。张序三说他本人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1992年10月,他从海军副司令员调到军事科学院当政委时,某上级机关发了个通知命令,要把他的军衔从“海军中将”改为“中将”。“中央军委主席给我任命的军衔,怎么能由另一个机关随便改?更何况军衔一旦确定,除非重新任命,永远不能改动。”我军本身对于海军,也有些微妙的认识误区,这对于海军装备的决策自然也多少有些影响。

  张召忠说,当时的南海,中国海军不要说航母,就连大型舰艇都没有几艘,南海航空兵既没有能飞抵南沙群岛上空的作战飞机,也没有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张召忠说,当时刘华清司令员提出海军战略,要求海军开始研究航母,但当时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软科学和预先论证研究上,并没有实际立项研制,更谈不上建造。

  张召忠说,当时全年军费大约80亿~100亿美元,分摊到海、陆、空、二炮四大家,海军那点钱只能用于人员开支和维护老装备。倒是社会上老百姓非常支持,一时民间还掀起捐款造航母的呼声。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对航母产生兴趣后,从国外外交、新闻和军事领域迅速传来各种声音。张召忠说,此时作为航母第一大国的美国也开始对航母在未来的价值和美国海军未来装备的发展产生多种讨论。这些讨论也引起了中国海军的关注。90年代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曾提出“航母无用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核动力潜艇。此后美国又提出“武库舰”计划,似乎美国海军对于未来航母的发展也产生了怀疑。“进入90年代中期后,在多种背景制约下,中国海军逐渐不再提航母的事,中国航母热逐渐冷了下来。”张召忠说。但从现在看,美国其实并没有停止航母研制,反而吨位越造越大,技术更是推陈出新。墨尔本号”和航母梦的开始

  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海军军人依旧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航空母舰。原因很简单,中国海军还没有这种战舰,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一艘外国航母访问过中国大陆。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张召忠海军少将对我说,他参加海军15年后才第一次见到航空母舰,那还是缘于1985年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

  准确说,这是一艘被外国海军废弃的退役航母。多少年后,外国的军事专家们还在颇有深意地“分析”当时中国进口这艘航空母舰的缘由。他们说:1985年中国就以“拆卸”的方式购进一艘澳大利亚的退役航母“墨尔本号”,这艘航空母舰进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南海军事基地进行了部分分解,其中升降机、蒸汽弹射器、主飞行甲板均得以保留。中国利用它进行了准航空母舰舰载航空兵试验。

  张召忠正好是“墨尔本号”考察团的亲历者之一。他说,事实根本不像外国所谓军事专家分析的这样“深谋远虑”。今天看来,“墨尔本号”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地方发展经济带来的一个意外的“宝贝”。

  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通过华联船舶有限公司,经投标向澳大利亚购买了这条军舰,并与广东中山市拆船公司联合对其拆解。“墨尔本号”本是英国“二战”时期设计的“尊严”级航母,1943年4月15日该舰在英国的巴鲁·维克斯船厂开工建造,1945年4月28日下水。当它下水时还没来得及栖装,“二战”就已经结束。于是这艘航空母舰一度停工,直到1949年才复工,进行了5年多的现代化改装。

  正是由于这次改装,让张召忠等几十名中国海军研究人员得以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亲眼看到一艘航空母舰,目睹上面尚存的所有现代航母必备关键设备。因为“墨尔本号”的这次现代化改装,为这艘“二战”时设计的直通甲板航母改装了现代大中型航母标志性的斜角着舰甲板、蒸汽弹射器、新式阻拦装置,以及帮助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降落的“菲涅尔”助降反射镜。改装后这艘航母于1955年10月28日正式编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服役,次年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旗舰。

  “墨尔本号”在提前退役、转卖给中国船厂前,澳大利亚方面已经基本拆毁了所有装备和电子系统,甚至还将该舰尾舵焊死成一个固定角度。但军舰飞行甲板上的弹射器和拦阻索等关键设备还在。中国的拆船厂当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艘庞大的废舰上有这么些关键性的东西,还是当地造船厂一位军代表突然看见来了这么个从没见过的大家伙,立刻通知了海军总部。海军装备部迅速派遣下属海军装备研究所,临时抽调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30多人前往参观。

  之所以说是去“参观”,可见这个临时搭起来的团组任务来得突然。海军当时其实没有任何有关航母的具体研究项目和计划。拆船厂不归军方管,着急拆船赚钱,所以团组当时预定的行程只有几天。张召忠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墨尔本号”是个下午。“当时就看到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家伙在那里。我们所有人当时都是第一次见航母,什么也不知道。别说弹射器,我当时连航母上的鞭状天线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张召忠说,当时不是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那时就连航母的图片都很少。“墨尔本号”虽然只是一艘废弃的老舰,但毕竟是一艘近2万吨级的真航母。而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051“旅大”级导弹驱逐舰才不过3000多吨。

  在南国炎热潮湿的6月,这批老中青三代军人兴奋地“参观”了几天,意识到这艘即将被拆毁的航母的价值。紧迫的是它马上就要被拆成一堆废铁。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这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张召忠说,当时他和大多数同事都只有三十出头,对航母的研究热情很高,所有人都申请延长调研时间,住进了附近闷热的工棚,开始一个舱室一个舱室地调研种种细节。

  张召忠说,当时的“墨尔本号”没有动力,船舱里黑咕隆咚。垃圾堆里混杂着废弃的作战值班记录和被扔掉的私人物品。调研组成员一人一个手电,在十几层楼高的船舱内测绘,逐步了解了一艘现代航空母舰的主体结构和舰上各种主要设备。“当时有几个50多岁的老同事还感叹说,我们不行了,中国发展航空母舰是早晚的事,这看你们了。”

  说起这些往事,张召忠感叹道:“这一下子,24年过去了。”当年的青年军官如今步入老年。中国海军经历了80年代的“忍耐”时期,也迎来近10年来空前的大发展。唯一没有改变的历史,是当年“墨尔本号”最终调研报告里写的那句话:在中国海军史上,航空母舰这一栏至今仍是空白。

  80年代:呼唤航母的热潮和高层推动

  张召忠说,正是对“墨尔本号”的调研,让他从此对航空母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了长期的关注。这次调研虽属偶然,但在当时中国海军高层,早有富于远见的领导人给予航母极大的关注。

  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曾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早在1970年,他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不过他本人也是直到10年后,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才在美方安排下参观了美国“小鹰号”航空母舰。刘华清说,这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

  刘华清上将是出身红25军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到1958年间又曾赴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学习,不但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内少数懂得现代海军和装备科研工作的人。邓小平同志执掌中央军委后,称他是解放军高层将领中最懂军事装备的人。刘华清认为,正是航空母舰的出现,把海战模式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实现了真正的超视距战斗。“以往,我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1982年,我当上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分量,自然1982年8月28日,一贯提倡研究、建造航母的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后不久,很快就面临“百万大裁军”,海军许多单位撤销、降级和降格使用,为了配合经济建设,军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忍耐期。“当时海军一年都造不了一艘驱逐舰,谈何建造航母?”张召忠说。此时海峡两岸关系缓和,都开始大力进行经济建设,东南沿海一时平静下来,海军军事重心转向南海。可是只要关系到南海主权问题,航母便是海军绕不开的主题。

  1984年初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说: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不过刘华清说的“等”,并不是指无所作为。1986年他在听取海军装备部领导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到“航母是要造的”这个观点。“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于是他在当时向装备部门领导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任务,“航母怎样造法,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造,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986年11月,刘华清再次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当时很多与会者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等战略任务需要出发,建议海军发展航母。“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刘华清回忆。

  1987年1月召开的海军装备技术会议上,海军请国防科工委、总参装备部的有关领导到会。刘华清在会上再次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刘华清认为,世界各国都在发展航母,核心是为了解决防控和海上攻击的问题。中国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是会有困难。“我要求早点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海洋战略确定和航母计划的冷热艰难

  早在1950年8月,海军便确定了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潜艇和鱼雷快艇的决策。受苏联海军的影响,潜艇部队长期是人民海军的建设重点。至于核潜艇,由于有毛泽东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决心,早在1958年6月27日,就批准了国防工业委员会《关于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绝密报告,在聂荣臻元帅的支持下开始了研制。

  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支持,虽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的艰难时期,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还是于1968年11月开工建造,第一艘核潜艇在1974年8月1日就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大国之间,核潜艇,尤其是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力量。然而正如一位外国海军将领曾说的,潜艇无法成为和平时期行使和平威慑的力量,潜艇在水下隐秘的作战方式,也注定它不可能前往他国出访,而是否选择航母,其实就是在选择一个国家的海军战略。

  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张爱萍上将之子、前总参作战部战役局局长张胜指出,海军从诞生之初,就是和国家对外战略紧密相连的。“苏联人并不承认他们有海军战略,他们习惯的词是‘战略使用’”。而张召忠则特别指出,直到1986年刘华清司令员前往国防大学做了名为《海军战略》的演讲,中国海军才第一次明确了战略。“在刘华清司令员这次演讲之前,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海军战略。”

  当时关于海军的作战方针,海军内部尚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从属于积极防御的战略,这种观点并没把海军作为一支独立军种来看待;另一种认为,海上作战有其独立性、特殊性,海军应有适合自己的作战方针。刘华清明确支持后一种观点,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

  刘华清提出“我国的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的战略”,他表示,“近海”表示作战范围,“防御”表示战略性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大国,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对于中国海军的海洋战略,却还有一个理解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靠陆军打下新中国的江山,几乎所有高级将领都来自陆军,海、空军创始人也都来自陆军。人民解放军内部基本不存在美国那样的三军内部竞争,“陆军老大哥”的思想长期以来在解放军内部不可动摇。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序三说,外国人过去常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陆军部队,所以把海军和空军都当做陆军下属的兵种。即使我军内部,有时候也“犯糊涂”。张序三说他本人就经历过这么一件事:1992年10月,他从海军副司令员调到军事科学院当政委时,某上级机关发了个通知命令,要把他的军衔从“海军中将”改为“中将”。“中央军委主席给我任命的军衔,怎么能由另一个机关随便改?更何况军衔一旦确定,除非重新任命,永远不能改动。”我军本身对于海军,也有些微妙的认识误区,这对于海军装备的决策自然也多少有些影响。

  张召忠说,当时的南海,中国海军不要说航母,就连大型舰艇都没有几艘,南海航空兵既没有能飞抵南沙群岛上空的作战飞机,也没有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张召忠说,当时刘华清司令员提出海军战略,要求海军开始研究航母,但当时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软科学和预先论证研究上,并没有实际立项研制,更谈不上建造。

  张召忠说,当时全年军费大约80亿~100亿美元,分摊到海、陆、空、二炮四大家,海军那点钱只能用于人员开支和维护老装备。倒是社会上老百姓非常支持,一时民间还掀起捐款造航母的呼声。

  另一方面,中国海军对航母产生兴趣后,从国外外交、新闻和军事领域迅速传来各种声音。张召忠说,此时作为航母第一大国的美国也开始对航母在未来的价值和美国海军未来装备的发展产生多种讨论。这些讨论也引起了中国海军的关注。90年代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斯海军上将曾提出“航母无用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发展核动力潜艇。此后美国又提出“武库舰”计划,似乎美国海军对于未来航母的发展也产生了怀疑。“进入90年代中期后,在多种背景制约下,中国海军逐渐不再提航母的事,中国航母热逐渐冷了下来。”张召忠说。但从现在看,美国其实并没有停止航母研制,反而吨位越造越大,技术更是推陈出新。
重启航母热情的“瓦良格号”

  “当时海军是一直想要航母的,但上面一直没能批下来。”谈到90年代前后关于航母问题的起伏,张序三说,这时突然出现了“瓦良格号”。此时适逢苏联解体,正在乌克兰建造的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尚未完工,成为乌克兰财产,但该舰的编制却在俄罗斯海军。乌克兰根本无力独自建成这个尚未完工的航母,而俄罗斯则开出高昂的价格。

  1995年,“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当时乌克兰计算,解体该舰需2.5亿美元,但出售解体后的废钢却只能得到50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找到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张序三说。当时中国派遣了5次代表团前往乌克兰商量此事。中国此前从没有搞过航母,找个航母设计师都找不到。

  海军当时的思路,一种是买个半成品,一种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不过从乌克兰一开始试图将“瓦良格号”出售给中国,就受到美国的粗暴干涉。在美国制裁的压力下,乌克兰将这艘尚未完工、已报废多年的废航母上的舰载设备全部拆除或炸毁,使“瓦良格号”成为一个空船壳。张序三说,当时计算,要花500亿元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后来再一计算,费用追加到700亿元。张序三认为,中国早晚要有航母,早搞比晚搞好,“反正无论早搞晚搞,西方都会宣扬‘中国威胁论’”。不过,上级看到续建的费用太高,最终放弃。

  最终一家澳门赌博公司购买了这艘已经下水11年、停建8年的空船壳。即便如此,在美国的压力和阻挠下,“瓦良格号”从1999年准备交付,直到2002年3月4日才最终运抵中国大连港。有趣的是,买船的老板竟然通过关系跑到北京,找到已经退休在家、仍然关注海军的张序三:“他表示只要军方想要,愿意原价卖给海军。”

  张序三说,有很多国人非常希望看到中国海军能拥有航母,包括这个老板。但海军没有批准立项,就算再便宜,肯定也是不能买。于是张序三建议他可以问问负责舰船研究的船舶第七研究院。总之,在“墨尔本号”抵达中国17年后,中国再次迎来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战斗机的航母船体。

  日韩航母“路线图”:来自近邻的借鉴

  2007年5月,美国太平洋地区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将访问中国时表示,他相信中国领导人对于拥有航空母舰“非常感兴趣”。但他说,中国领导人需要了解如此强大、具有活动能力的武器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基廷说:“一个国家的航空母舰驶入港口,是这个国家的意志和决心的最明确无误的展现。”在和中国海军司令吴胜利共进午餐时,基廷强调了开发、建造和营运航空母舰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他此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中国选择开发航母的话,我们愿意在他们的要求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基廷的即兴发言并不是美国官方正式声明,但依旧引发众多热闹的猜测。自1989年后,美中短暂的军事蜜月期立刻封冻,美国对中国再次实行军事禁运,多项进行中的军事合作被立刻中止。美国对“瓦良格号”和中国从以色列进口“费尔康”预警机的坚定阻挠,就是美国对中国试图拥有航母的根本态度。基廷随后重申了他对中国在当年试射反卫星导弹时提出的批评,有趣的是,中国的航天工业,倒正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发展起来的高科技领域,今天在世界上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与热烈讨论多年的航母计划相比,海军另一个核心力量——核潜艇,早就在军方和民间的共同低调中先后完成了两代型号。至今世界上只有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印度拥有核潜艇,倒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许多中国的近邻,如泰国、日本、韩国等,都纷纷加入到航母俱乐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坚定的步伐,分三步,只用了15年便实际建成了航空母舰。”张召忠说。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海军建成了4艘拥有“宙斯盾”系统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名为驱逐舰,排水量已经超过“二战”时巡洋舰的吨位,日本海军于是拥有了航母编队的主力护航战舰。第二步是建成了3艘“大隅”级两栖攻击舰,成为未来航母编队的辅助攻击力量。第三步是在2004年开工建造了“日向号”航母,这艘航母如今已经进入日本海军服役。

  2000年12月,日本防卫厅发表的《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正式批准建造两艘新型“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该型舰是“金刚”级的升级舰型,共计划建造4艘。如此到2012年,完整的日本航母编队将正式建成服役。

  “日本海军的航母‘路线图’清晰、确定,对比中日航母研究计划,我们是下手早,动静大,全民呼吁,却至今没有结果。反倒是日本,军方蒙蔽国民和国际社会,用护卫舰的名义立项建造航母。不过15年时间,两个航母战斗群即将服役。”谈到这一点,张召忠表示,“真是没想到。”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航母

  今天,当中国海军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能够拥有一个航母战斗群所需要的附属舰船后,需要什么样的航母就成为要确定和解决的问题。

  航母的大小自然要和国家战略、海军任务相适应。“中国的使命,第一是保卫南海传统海疆线。”张召忠转身面对办公室巨大的中国地图,“当一个国家的海军成立60周年的时候,还不能完全保卫中国传统海疆线的主权,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还有一半存在争议,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这不能不说我们距离一个强国还有很大距离。中国海军还有更加繁重的任务在等待着去完成。”

  中国海军还有另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就是为拱卫陆上国土创造一个安全纵深。“中国不是一个向全球扩张的国家,中国海军不需要去大西洋、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以东作战,但为了保卫国土、国家领海和第一岛链内的水域安全,我们的海军虽然实行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并不意味着只待在第一岛链内。只有突破第一岛链,才能为中国领海的安全拓展战略安全纵深。从完成这个任务看,中国海军并不需要美国海军那样庞大的10万吨级的核动力超级航母,但类似泰国和西班牙那样2万吨左右的轻型航母或直升机航母也没有多大用处。中国海军最需要的,可能是5万~6万吨左右的中型或大型核动力航母,类似法国‘戴高乐号’那样或者更大一些的。如果合适,最好是建造4至6艘以上,因为即便是建造4艘也只能同时保持一两艘在航,如果建造6艘则可同时保持3艘在航。当然,对于一个缺乏航母建造和使用经验的国家,最好是从常规动力航母开始,逐渐积累经验。”张召忠这样认为。

  对于一艘能起降固定翼飞机的中型航母来说,最关键的技术在两方面:合适的舰载作战飞机,以及能把飞机弹射到空中的弹射器。

  世界航空母舰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有三种。大型航母通常采用弹射方式,英国的轻型航母则采用滑橇方式和垂直起降混合,俄罗斯最新型航母则采用大型固定翼战斗机滑橇式起飞。这三种方式中,俄罗斯方式对舰载机性能要求极高,至今也没有正式形成战斗力。英国方式则必须具备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种战斗机世界上仅有英国海鹞式一种投入实际服役和实战,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放弃采购,更重要的是,海鹞式战斗机的短航程和低载弹量也无法有效覆盖南海。中国最需要的中型航母,关键要解决的难题依旧是弹射器和舰载机。

  航母舰载机弹射器最早是英国人采用了德国人的技术发明,美国海军后来购买了英国人的专利,并最终将其发展成熟。其中技术最成熟的蒸汽弹射器,是以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联结其上的舰载机弹射出去。“墨尔本号”航母运抵中国时,上面正有一套完整尚未拆卸的蒸汽弹射器,以及完整的降落拦阻设备和助降设备。如今除了美国航空母舰,世界上只有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从美国采购了弹射器。对于美国而言,这是绝对不能随便输出的核心技术。舰载机也是一个困难。不过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在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俄罗斯航母上的苏33舰载机也是从中国海空军拥有的苏27系列战斗机衍生而来。技术或许永远都会有障碍,但历史证明,最大的障碍永远不是技术本身。

  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员时期,曾经就技术上能不能自己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与有关部门及专家研究后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张召忠表示,今天或许还可以用更新的思维看待航母,这方面,日本和印度研制和建造航母都能给中国海军提供借鉴。

  印度是“二战”后亚洲第一个、长期以来也是唯一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拥有40余年使用航母的经验。张召忠说,印度从试图自行研制航母开始一直举棋不定,最开始准备造2万多吨级,新领导人上台后将规模提高到4万吨级。对于航母这样大的项目而言,从2万吨到4万吨,整个平台都变了。

  日、韩航母的另一个经验,是他们建造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型航母,也就是“信息化航母”。张召忠说,日本的“日向号”航母和韩国的“独岛号”航母都装备了最新的相控阵雷达和新一代数据链,“日向号”装备的11架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重量比俄罗斯米格29固定翼战斗机还重10吨。日本和韩国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大国,从军事上也完全能从美国获得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但却首先建造了“日向”、“独岛”这样的直升机航母,在于日、韩两国有非常明确的海军任务指向。

  日本海军的战略,是协同美国第七舰队在西太平洋海域作战。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第七舰队的作战核心,正是以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为作战核心的制空、对海、对陆攻击力量。日本海军的战略非常清晰,就是弥补和强化第七舰队相对薄弱的反潜能力,以及进一步强化舰队的防空能力。对日本海军来说,其本土空军基地距离东亚大陆不过100~500公里范围内,制空完全可以由F-15战斗机和F-2战斗机依托加油机执行。为此日本海军并没有将“日向号”造得大而全,而是强化其反潜能力和电子战、信息化作战能力。韩国的“独岛号”作战目标更明确,就是维护日、韩有争议的独岛及其海域主权,于是“独岛号”航母强调两栖作战能力。“韩国周边海域就那么大,先明确海军任务,再据此建造相应的航母。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和韩国的新型航母在强调信息化作战平台的前提下,从过去的使用舰载航空兵执行制空、制海和反潜任务,变为强化某一作战形式,增加了两栖对陆攻击作战方式,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和丰富了航母的作用和形式。所以不要再用传统大海战的航母来看待今天的航母了。”张召忠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海军建军60周年
惊现标题党,为楼主捏把汗,怕是要等着打脸和围观了
700亿
直接买最新的福特级吧
700亿太扯了,谁建谁知道
反正是A人民的钱,7000亿也是洒洒水啦
当时海军是一直想要航母的,但上面一直没能批下来。”谈到90年代前后关于航母问题的起伏,张序三说,这时突然出现了“瓦良格号”。此时适逢苏联解体,正在乌克兰建造的前苏联航母“瓦良格号”尚未完工,成为乌克兰财产,但该舰的编制却在俄罗斯海军。乌克兰根本无力独自建成这个尚未完工的航母,而俄罗斯则开出高昂的价格。

  1995年,“瓦良格号”正式退出俄罗斯海军的编制,并以偿还债务为由送给了乌克兰。当时乌克兰计算,解体该舰需2.5亿美元,但出售解体后的废钢却只能得到500万美元。“乌克兰方面找到我们,非常希望能把这艘舰卖给中国。”张序三说。当时中国派遣了5次代表团前往乌克兰商量此事。中国此前从没有搞过航母,找个航母设计师都找不到。

  海军当时的思路,一种是买个半成品,一种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不过从乌克兰一开始试图将“瓦良格号”出售给中国,就受到美国的粗暴干涉。在美国制裁的压力下,乌克兰将这艘尚未完工、已报废多年的废航母上的舰载设备全部拆除或炸毁,使“瓦良格号”成为一个空船壳。张序三说,当时计算,要花500亿元才能把“瓦良格号”完全建成,后来再一计算,费用追加到700亿元。张序三认为,中国早晚要有航母,早搞比晚搞好,“反正无论早搞晚搞,西方都会宣扬‘中国威胁论’”。不过,上级看到续建的费用太高,最终放弃。

  最终一家澳门赌博公司购买了这艘已经下水11年、停建8年的空船壳。即便如此,在美国的压力和阻挠下,“瓦良格号”从1999年准备交付,直到2002年3月4日才最终运抵中国大连港。有趣的是,买船的老板竟然通过关系跑到北京,找到已经退休在家、仍然关注海军的张序三:“他表示只要军方想要,愿意原价卖给海军。”

  张序三说,有很多国人非常希望看到中国海军能拥有航母,包括这个老板。但海军没有批准立项,就算再便宜,肯定也是不能买。于是张序三建议他可以问问负责舰船研究的船舶第七研究院。总之,在“墨尔本号”抵达中国17年后,中国再次迎来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战斗机的航母船体。

  日韩航母“路线图”:来自近邻的借鉴

  2007年5月,美国太平洋地区司令部司令基廷上将访问中国时表示,他相信中国领导人对于拥有航空母舰“非常感兴趣”。但他说,中国领导人需要了解如此强大、具有活动能力的武器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基廷说:“一个国家的航空母舰驶入港口,是这个国家的意志和决心的最明确无误的展现。”在和中国海军司令吴胜利共进午餐时,基廷强调了开发、建造和营运航空母舰的难度和复杂性。但他此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中国选择开发航母的话,我们愿意在他们的要求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基廷的即兴发言并不是美国官方正式声明,但依旧引发众多热闹的猜测。


700亿可以开发航太母舰了。

700亿可以开发航太母舰了。
sdqdnym 发表于 2009-4-23 21:52
恩,要不要帮您补一句:70000亿也算个P,反正是A你们这些屁民的钱。{:3_91:}
是转的贴,原文在此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23/1702549870.html
不过还是写得不错!!已阅!!

  世界航空母舰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有三种。大型航母通常采用弹射方式,英国的轻型航母则采用滑橇方式和垂直起降混合,俄罗斯最新型航母则采用大型固定翼战斗机滑橇式起飞。这三种方式中,俄罗斯方式对舰载机性能要求极高,至今也没有正式形成战斗力。英国方式则必须具备垂直起降战斗机,这种战斗机世界上仅有英国海鹞式一种投入实际服役和实战,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放弃采购,更重要的是,海鹞式战斗机的短航程和低载弹量也无法有效覆盖南海。中国最需要的中型航母,关键要解决的难题依旧是弹射器和舰载机。

  航母舰载机弹射器最早是英国人采用了德国人的技术发明,美国海军后来购买了英国人的专利,并最终将其发展成熟。其中技术最成熟的蒸汽弹射器,是以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联结其上的舰载机弹射出去。“墨尔本号”航母运抵中国时,上面正有一套完整尚未拆卸的蒸汽弹射器,以及完整的降落拦阻设备和助降设备。如今除了美国航空母舰,世界上只有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从美国采购了弹射器。对于美国而言,这是绝对不能随便输出的核心技术。舰载机也是一个困难。不过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在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俄罗斯航母上的苏33舰载机也是从中国海空军拥有的苏27系列战斗机衍生而来。技术或许永远都会有障碍,但历史证明,最大的障碍永远不是技术本身。
  刘华清任海军司令员时期,曾经就技术上能不能自己制造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与有关部门及专家研究后认为,“条件基本具备”。张召忠表示,今天或许还可以用更新的思维看待航母,这方面,日本和印度研制和建造航母都能给中国海军提供借鉴。

  印度是“二战”后亚洲第一个、长期以来也是唯一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拥有40余年使用航母的经验。张召忠说,印度从试图自行研制航母开始一直举棋不定,最开始准备造2万多吨级,新领导人上台后将规模提高到4万吨级。对于航母这样大的项目而言,从2万吨到4万吨,整个平台都变了。

  日、韩航母的另一个经验,是他们建造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型航母,也就是“信息化航母”。张召忠说,日本的“日向号”航母和韩国的“独岛号”航母都装备了最新的相控阵雷达和新一代数据链,“日向号”装备的11架CH-53“海上种马”直升机,重量比俄罗斯米格29固定翼战斗机还重10吨。日本和韩国都是世界第一流的造船大国,从军事上也完全能从美国获得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但却首先建造了“日向”、“独岛”这样的直升机航母,在于日、韩两国有非常明确的海军任务指向。

  日本海军的战略,是协同美国第七舰队在西太平洋海域作战。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第七舰队的作战核心,正是以核动力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为作战核心的制空、对海、对陆攻击力量。日本海军的战略非常清晰,就是弥补和强化第七舰队相对薄弱的反潜能力,以及进一步强化舰队的防空能力。对日本海军来说,其本土空军基地距离东亚大陆不过100~500公里范围内,制空完全可以由F-15战斗机和F-2战斗机依托加油机执行。为此日本海军并没有将“日向号”造得大而全,而是强化其反潜能力和电子战、信息化作战能力。韩国的“独岛号”作战目标更明确,就是维护日、韩有争议的独岛及其海域主权,于是“独岛号”航母强调两栖作战能力。“韩国周边海域就那么大,先明确海军任务,再据此建造相应的航母。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和韩国的新型航母在强调信息化作战平台的前提下,从过去的使用舰载航空兵执行制空、制海和反潜任务,变为强化某一作战形式,增加了两栖对陆攻击作战方式,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和丰富了航母的作用和形式。所以不要再用传统大海战的航母来看待今天的航母了。”张召忠说。■
很好啊
就是当了裤衩也得把航母搞出来!
终于读完了,好累。不过文章很不错
好文继续呀!
难道正如文章所说,“墨尔本号”的弹射器没有被拆?[:a2:]以前的很多文章都说已经被破坏了啊……:o
对比日本、韩国、印度……我们的海军显然是走了一条弯路,令人伤感的是,现在还要举棋不定!
希望十年后的七十周年能看到国产航母,如果到那时还没有航母,从此不做军迷。
十年后要把这个贴给挖出来,十年啊,岁月如梦。人生几何,唯有杜康。:')
初中时热议航妈,现在儿子都快上初中了,还没看到航妈{:2_63:}
龙城捍将 发表于 2009-4-24 00:01

百年梦想

你儿子的儿子上初中的时候一定可以看到的
我们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海军
vw1 发表于 2009-4-24 00:23
呃。。。你这就太打击人了哈。。。
不算打击了,从有航母的时候起,国人就有期盼着,到现在,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也差不多有了。
sdqdnym 发表于 2009-4-23 21:52

就是嘛,扁哥才A个300亿小意思啦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
小菜问一个问题:假如蒸汽弹是第一代,电磁弹是第二代,那第三代弹射器会是什么?
不用了
畏首畏尾何以成大事?是不是被美国的脑控武器控制了。
从回帖可以看出 多少人只看标题不看正文
感觉文章没有写完!??
看来中国是打算 要造就要造出真正的航母 看来起码要 15~20年才能看到了~~~{:3_88:}
作者不识数?
好文章,看看
军情观察员2009 发表于 2009-4-24 09:24


反重力弹射...
中国人不差钱,央屎一把大火就干掉不止100个亿!
有钱多干点雪中送炭的项目,少干点儿锦上添花的事情
PLA 发表于 2009-4-24 11:09

看来打美帝HM用DF21多余了,让CCAV的人去放焰火,照样有杀伤力!
100亿美元改造艘旧船?堪比A3了
希望航母梦早日能实现
希望航母梦早日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