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中国别错过"美利坚人才熊市"大好时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6:16:11
大公报:中国别错过"美利坚人才熊市"大好时机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27日刊出署名文章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是战略资源最核心因素。在危机中尤其如此,所以“危机中的人才战略”应成为我国应对危机的核心课题。中国必须打破传统的“西方人才观”和“人才接轨观”,培养出我国“超越型”人才,这是中国模式的希望所在。  

  文章摘录如下:

  每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各国都习惯于优先考虑救市、金融、资金、需求等等,这些当然是最紧迫的任务,“救危如救火”。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更是战略资源中最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第一”实质是“人才因素第一”,在危机中尤其如此。故“危机中的人才战略”应成为我国应对危机的核心课题。

  美苏提供了历史启示

  二战即将结束时的美苏争夺战,为我们提供了“人才”比“物资”更关键的典型启示。美国、苏联虽然都对纳粹德国进行资源瓜分与争夺,但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战略智慧。苏联人实施的是“物资劫掠行动”,表现出数千年人类战争的原始状态,盯住粮食、牲畜、衣物、金银珠宝、珍贵文物、艺术珍品等。

  据统计,到1948年1月止,苏联从德国运回55万4千匹马、54万1千头牛、24万头羊和2800座工厂设备。而美国人则比苏联人聪明得多,实施的是“回形针”行动,即“人才劫掠计划”。

  美国人极力搜寻德国顶尖科学家,主要是原子弹计划的带头人、火箭工程师、导弹制造者、航空动力学家、新型火箭发动机发明人,如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火箭工程师冯•布劳恩等。

  历史充分证明,美国的“人才战略”比苏联的“物资战略”高明得多。这些科学家成为美国军事、科技的推动力量,成为美国崛起的核心因素。虽然俄国人后来也意识到自己的愚笨,紧急实施朱可夫“面包换人计划”,但还是落在美国后头。

  笔者以为,战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最大危机,美国正是实施了“危机中的人才战略”,才实现了军事及科技的跨越式腾飞。97%的一流人才流入,是造就美国第一超级大国的根本保证。苏联虽然只“拾了点漏儿”,但还是形成了二战后卫星上天的美苏竞争格局。美苏的历史启示在当今经济危机中同样适用。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科技落后,缺乏国际一流科技人才,仍是制约长远发展的软肋。而危机中的美国恰好相反,积累了大量人才,却苦于危难时刻不得不“裁员”、“下岗”。人才流失将像华尔街股票一样,形成“美利坚人才熊市”,这正是我国引进高精尖人才的大好时机。

  我国捷足先登者已步入二战后美国“回形针”路线图,如广东省人事厅组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市人事局干部,准备近期赴美国招聘高层次人才。此外,广州等地不但针对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支持条件,而且借举办第十一届留学生交流会之机,提出了“招才引智重于招商引资”的聪明口号。

  笔者以为,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是一个大飞跃。这不仅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危机时期,“人才战略”比“资本战略”更重要,与其说“时间就是金钱”,不如说“人才更是金钱”。

  但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战略”是最核心的战略。因为人才可以用好钱,钱却不一定能用好人才。

  须破除人才评价弊端

  “人才战略”要破除人才评价弊端。笔者赞同人大代表钱易的呼吁,要“消除人才评价三大弊端”:一是以论文定成败。“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导致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极大污染了学术氛围,破坏了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

  二是以外语行否决。“现在几乎各类人员任用、提升都以考外语为前提,迫使大家苦学外语,不去深入钻研业务。其实许多专业与外语没有多大关系,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医、体育,等等”。

  三是以文凭论高低。“假文凭泛滥已成为一种公害,这与‘以文凭论高低’的不科学人才评价标准有直接关系”。钱易指出:“国内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等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是世界一流成果,但并非表现为大量论文……相反,有SCI论文的成果不一定有重大科学意义或经济价值。”

  笔者以为,论文、外语、文凭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人才的真才、实绩、效能。按蒙代尔“学家三标准”,就是“能否深知情况,能否提出酌见,能否真解决问题”。这三条在危机中尤为重要。

  中国需要“超越型”人才

  “人才战略”还要防止“唯洋才是举”观念。比如,金融是我国人才稀缺的领域,技术型人才应当引进,但战略型人才就要小心了。格林斯潘算是国际金融界泰斗了吧,但被美国媒体评为对金融危机负有重大责任的“24名罪人”之首。这说明美国金融战略人才出了大问题:过度迷信“虚拟经济”抗打击能力,过度迷信“金融衍生产品”拉动作用,过度迷信“自由市场”杠杆调节,如同把“看不见的手”伸进油锅里──炸焦了。

  笔者提倡注重培养“超越型”人才。所谓超越,就是能研究创新性难题,能提出突破性见解,能建立原创性理论,能开拓独创性道路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大文明变革的时代要求。

  中国既要“摸石头过河”,更要在无石可摸的时候,有本事架起跨越的桥梁。不要总迷信“100年赶上美国”之类,中国不可能走与美国相同的路子,不能总跟在后头跑圈圈。而是另辟蹊径,以突破性思维去超越!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西方人才观”和“人才接轨观”,培养出我国“超越型”人才,这是中国模式的希望所在。(陈群)大公报:中国别错过"美利坚人才熊市"大好时机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7日电 香港《大公报》27日刊出署名文章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是战略资源最核心因素。在危机中尤其如此,所以“危机中的人才战略”应成为我国应对危机的核心课题。中国必须打破传统的“西方人才观”和“人才接轨观”,培养出我国“超越型”人才,这是中国模式的希望所在。  

  文章摘录如下:

  每当危机到来的时候,各国都习惯于优先考虑救市、金融、资金、需求等等,这些当然是最紧迫的任务,“救危如救火”。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更是战略资源中最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第一”实质是“人才因素第一”,在危机中尤其如此。故“危机中的人才战略”应成为我国应对危机的核心课题。

  美苏提供了历史启示

  二战即将结束时的美苏争夺战,为我们提供了“人才”比“物资”更关键的典型启示。美国、苏联虽然都对纳粹德国进行资源瓜分与争夺,但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战略智慧。苏联人实施的是“物资劫掠行动”,表现出数千年人类战争的原始状态,盯住粮食、牲畜、衣物、金银珠宝、珍贵文物、艺术珍品等。

  据统计,到1948年1月止,苏联从德国运回55万4千匹马、54万1千头牛、24万头羊和2800座工厂设备。而美国人则比苏联人聪明得多,实施的是“回形针”行动,即“人才劫掠计划”。

  美国人极力搜寻德国顶尖科学家,主要是原子弹计划的带头人、火箭工程师、导弹制造者、航空动力学家、新型火箭发动机发明人,如核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火箭工程师冯•布劳恩等。

  历史充分证明,美国的“人才战略”比苏联的“物资战略”高明得多。这些科学家成为美国军事、科技的推动力量,成为美国崛起的核心因素。虽然俄国人后来也意识到自己的愚笨,紧急实施朱可夫“面包换人计划”,但还是落在美国后头。

  笔者以为,战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最大危机,美国正是实施了“危机中的人才战略”,才实现了军事及科技的跨越式腾飞。97%的一流人才流入,是造就美国第一超级大国的根本保证。苏联虽然只“拾了点漏儿”,但还是形成了二战后卫星上天的美苏竞争格局。美苏的历史启示在当今经济危机中同样适用。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科技落后,缺乏国际一流科技人才,仍是制约长远发展的软肋。而危机中的美国恰好相反,积累了大量人才,却苦于危难时刻不得不“裁员”、“下岗”。人才流失将像华尔街股票一样,形成“美利坚人才熊市”,这正是我国引进高精尖人才的大好时机。

  我国捷足先登者已步入二战后美国“回形针”路线图,如广东省人事厅组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市人事局干部,准备近期赴美国招聘高层次人才。此外,广州等地不但针对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支持条件,而且借举办第十一届留学生交流会之机,提出了“招才引智重于招商引资”的聪明口号。

  笔者以为,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是一个大飞跃。这不仅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危机时期,“人才战略”比“资本战略”更重要,与其说“时间就是金钱”,不如说“人才更是金钱”。

  但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战略”是最核心的战略。因为人才可以用好钱,钱却不一定能用好人才。

  须破除人才评价弊端

  “人才战略”要破除人才评价弊端。笔者赞同人大代表钱易的呼吁,要“消除人才评价三大弊端”:一是以论文定成败。“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导致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极大污染了学术氛围,破坏了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

  二是以外语行否决。“现在几乎各类人员任用、提升都以考外语为前提,迫使大家苦学外语,不去深入钻研业务。其实许多专业与外语没有多大关系,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医、体育,等等”。

  三是以文凭论高低。“假文凭泛滥已成为一种公害,这与‘以文凭论高低’的不科学人才评价标准有直接关系”。钱易指出:“国内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等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是世界一流成果,但并非表现为大量论文……相反,有SCI论文的成果不一定有重大科学意义或经济价值。”

  笔者以为,论文、外语、文凭固然重要,但更应注重人才的真才、实绩、效能。按蒙代尔“学家三标准”,就是“能否深知情况,能否提出酌见,能否真解决问题”。这三条在危机中尤为重要。

  中国需要“超越型”人才

  “人才战略”还要防止“唯洋才是举”观念。比如,金融是我国人才稀缺的领域,技术型人才应当引进,但战略型人才就要小心了。格林斯潘算是国际金融界泰斗了吧,但被美国媒体评为对金融危机负有重大责任的“24名罪人”之首。这说明美国金融战略人才出了大问题:过度迷信“虚拟经济”抗打击能力,过度迷信“金融衍生产品”拉动作用,过度迷信“自由市场”杠杆调节,如同把“看不见的手”伸进油锅里──炸焦了。

  笔者提倡注重培养“超越型”人才。所谓超越,就是能研究创新性难题,能提出突破性见解,能建立原创性理论,能开拓独创性道路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大文明变革的时代要求。

  中国既要“摸石头过河”,更要在无石可摸的时候,有本事架起跨越的桥梁。不要总迷信“100年赶上美国”之类,中国不可能走与美国相同的路子,不能总跟在后头跑圈圈。而是另辟蹊径,以突破性思维去超越!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西方人才观”和“人才接轨观”,培养出我国“超越型”人才,这是中国模式的希望所在。(陈群)
科技人才当然要引进,但可以独当一面的类似钱学森这样的大家太少,近三十年来,社会学方面的引进的所谓JY们可把国家害苦了,就连老百姓勒紧腰带攒的外汇都要变成纸了,再引进人才,恐怕第二个苏联就是我国的下场.
科技人才当然要引进,但可以独当一面的类似钱学森这样的大家太少,近三十年来,社会学方面的引进的所谓JY们可把国家害苦了,就连老百姓勒紧腰带攒的外汇都要变成纸了,再引进人才,恐怕第二个苏联就是我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