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尿毒症患者因无钱治病组建自助透析室(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0:21:27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4:10  京华时报

他们是一群尿毒症患者,靠透析维系生命。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吉林……他们选择通州区白庙村的一个院落,组建了一个“自助透析室”。这是一个10人组成的特殊“大家庭”。维系这个“家庭”的,是三台透析机。这是他们共同的“肾”。

  进入这个“家庭”之前,他们都签署过一份生死合同:“……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与合伙人无关,包括死亡,一切都自行负责。”

  他们知道,私自组建透析室是违规的。但是,在医院高昂的透析费用面前,他们选择了违规。他们说:“我们的原则就是,活着。”

  ■特写

  阳光院落

  推开一扇绿漆铁门,一个约300平方米的院子就呈现出来。院内两侧八间平房,分别是透析室、卧室和活动室。

  这时,28岁的王新阳在活动室里唱卡拉OK。他唱的是《珍惜》,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唱到“就算人有悲和欢,谁能够不扬梦想这张帆”时,他的眼圈红了。

  魏强安静地站在一旁听。吴艳蹲在地上,抽着烟,烟雾笼罩着她略施淡妆的脸。胡爱玲包着花头巾,坐在阳光下织毛衣。毛衣的颜色蓝绿相交,呈现树叶的花纹。

  王新阳唱完了,胡爱玲过去接过话筒,和着音乐开始轻柔地吟唱:“小城故事多……”

  唱完,她羞涩地冲大家笑笑,走出屋子,到院子里整理墙角的玻璃瓶。这些都是她的生计来源。拾荒是她的营生,用以支付透析费用,维持生命。

  对面的一间屋子里,23岁的女孩李丽丹躺在床上,正在做透析。掉了漆的血液透析机一刻不停地清洁着她的血液,发出嗡嗡的声音。血从她的动脉涌到了透明的塑料管里,迅速地流动着。旁边的一间房,水处理机产生的纯净水也输送过来,与透析液混在一起,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反复过滤之后,干净的血再流回她的体内,她渐渐恢复了生气。

  阳光洒满整个院落。墙外,一树杏花开得正好,伸进了院子里。

  本报记者 沈佳音 周鑫

  最多的时候,这个以“自助透析室”名义组成的“大家庭”里曾经聚集了17个人。随着各地相继推出的医保优惠政策,一些人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他们渐渐离开了。现在,这里还剩下10个人相依为命。

  生的渴望

  王新阳,28岁,“自助透析室”的发起人,发病于2002年夏天。其时,他即将警校毕业。有一段时间,他经常两腿发软,走路不稳。毛孔一出汗,便冒出乳白色的小颗粒,随手一碰,就发出噼里啪啦的破裂声。他知道,那都是毒素。

  看了化验单,医生说,你快叫亲属来吧。父亲扔下农具,从密云农村的田里跑来。听到医生说“能吃点啥就吃点啥吧”时,父亲的眼泪立即流了下来。

  尿毒症是不治之症,患者想要延续生命,只有两个办法:一、换肾,二、透析。换肾,不仅肾源稀少,手术费也非常昂贵,且术后排异反应风险很大。透析是指借助设备对血液进行过滤,将因肾坏死而不能清除的身体毒素和水分过滤。

  王新阳选择了透析。他说,透析过后,痛苦会暂时消失。“人一下就感觉舒服了,又会无比渴望活下去。”

  透析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体内的肾彻底停止工作,透析机就是他们的“肾”。但这个“肾”价格昂贵。在医院,一次透析,费用在300元至500之间不等,另外还需要支付一两百元的其他费用。普通患者一个月大约透析10次,费用在5000元左右。

  自建透析室

  2003年,王新阳开始琢磨能否自己买台透析机。他和两个病友商量好合作。22万!一台新机器的价格打碎了他们的计划。那时,三个人最多能筹到9万块钱。只能放弃。

  2004年夏天,他听说有人转让两台二手透析机。他立即跑去看。两台30多万。还是买不起。

  王新阳不甘心。近半年的谈判过后,对方终于让步了,价格降到了两台18万。王新阳与病友张伟东合买一台,另一个病友梁军单独买了一台。

  机器运到了王新阳在河北燕郊租的小院里。他很开心,骑上摩托车就去找他在河北大厂县的病友陈东明。陈东明比王新阳小4岁,王新阳住院第一天就认识他了。在医院时,两人同吃同住,关系特别好。

  “我想跟他说,大哥现在自己有机器了,不用再求别人了。有钱你给大哥一个成本,没钱大哥供着你。”王新阳说。

  陈东明家没有电话,王新阳也没有去过他家。但大厂县就只有两三家医院可以做透析。王新阳挨个找,却没能得到陈东明的消息。他只好先回燕郊。

  路过市场,他买了10斤牛头肉,10斤牛蹄筋。很多病友都已经闻讯来到他的小院了,准备晚上好好庆祝一下。

  回到燕郊以后,他又设法要来了陈东明邻居家的电话。电话接通了,却得到了陈东明已经死亡的消息。

  王新阳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回去的路上,寒风冻僵了他的脸。那顿牛肉,没有人吃好。

  就这样,悲喜交集中,一个透析室建立起来了。

  相依为命

  最早,王新阳定下的价格是240元一次。与医院相比,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很多病友。从内蒙古来的水果商魏强也来试试。第一次,他感觉不错。但第二次就出事了。

  那一天,他上机后,突然停电了。护士慌了。她来自农村小诊所,不是专业的透析护士。她用手摇着泵,摇得很快。血路里的血流回了体内,但空气也进去了。魏强当场就翻白眼了。一旁的王新阳赶紧拔掉血路。所幸进去的空气不多。喝了点红糖水后,魏强才缓过劲来。

  304医院透析室的李主任说,选择脱离医院的血透患者行为应该慎重。由于医院以外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卫生环境并不能完全达标,包括水处理、透析液都有可能存在问题。而且国家也不允许将二手透析机销售给个人。被医院淘汰的机器难以保证正常运行。

  不过,魏强却打定主意加入。他算了一笔账,每次透析的成本只要100元,一个月10次也仅合1000元。再加上一些其他药品,每年的医疗费不超过两万元。比去医院便宜了近四分之三。

  此时,梁军由于享受厂里的医疗保险,透析的报销比例可以达到80%,就回老家了。他把自己的那台透析机转让给了魏强和另一个病友陈炳志。

  随着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他们成为一个相依为命的“家庭”。

  然而,即便是200多元这样的价格,很多人也交不起。承德病友刘富忠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来到小院。但他没有钱。他希望先做透析,等他卖了房再付款。看着对方痛苦的样子,王新阳同意了。

  就这么透析了一个月后,刘富忠一家回去了。5天后的早晨,陈炳志接到刘富忠妻子的电话:“他五天没透了,快不行了。能不能再让他透一次,等卖了房一定给钱。”

  “别说这个了,赶紧来吧。”陈炳志说。

  几个小时后,电话又来了。“人没了。一站起来就不行了。”

  小院里,沉默了好几天。“下一个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了。”魏强叹了口气,又说:“守着机器死太可惜了。”

  生死合同

  2007年,李丽丹等十几个人也走进了这个院子。在此期间,每次透析的费用已经降到了成本价100多元。

  最初在医院,李丽丹5天透析一次。她不敢喝水,不敢吃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会在体内变成毒素。多透析一次,就意味着多花几百块钱。她不舍得再让家里多花钱。

  刚刚来到这个院子里时,这里的简陋条件让李丽丹有些担心。但当血液在透析机里循环后,她全身都放松了。一次100元的费用,让她不再害怕花钱。“想什么时候透就什么时候透。不用再憋着了。真是太幸福了。”

  魏强最担心的是出事故,比如死亡。这是他们所无法承担的。于是,他草拟了一份入股合同书,规定:每个人缴纳两万元的入股费,参加这个家庭透析行列。并强调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包括死亡,都自行负责。

  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在入股合同上签了字。“死亡”两个字也没有让他们停留。“太平常了。在医院时,有些人这次透析还看见了,下次就不见了。”李丽丹说。

王新阳等人转移到河北北京交界处

法律困境

  2005年夏天,三河市卫生局等部门来了,要求取缔他们,把机器拉走。

  “把机器拿走,就等于不让我们活了。”魏强说。

  僵持了5个小时后,执法人员退让了。没有没收机器,但要求他们搬离三河。

  他们不敢再留在燕郊了。执法人员走后,他们赶紧每人透析了一次。当晚,他们就搬家了。辗转来到了现在的地方。位处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院子掩盖在高高的河堤之下。

  按照《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开展血液透析的单位原则上应在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医院开展,个别符合条件的一级医院也可开展。血液透析从业医生、护士、技师应接受过不少于3个月的血液透析专业培训,血液透析室(中心)应由副高以上职称(含副高职)、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主任。

  “我们所做的都是违规不违法,合情不合理。”王新阳说。

  但护士怕被吊销执照。到年末,就走了。没有人扎针,他们几天没有透析了。想去医院,又心疼钱。

  熬到第三天,魏强说,我自己试试吧。牙签一样粗的针头扎向了自己的动脉。剜心的疼,但他没有吭声。王新阳不敢看,只是不停地问别人:“扎上了没有?扎上了没有?”

  扎了6次。一下又一下。胳膊上肿起了一个小馒头,扎破的窟窿有筷子那么粗。血肉模糊。但还是没有扎上。

  第二天,魏强起来后,又开始扎。一下扎住了。

  资金难题

  法律,他们无暇考虑。钱却始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006年秋天,张伟东想回家。家里有妻儿老小。他找到王新阳,支支吾吾:“我想带机器走……”

  王新阳犹豫了一下,说:“拉走!”晚上,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从此,小院里只剩下一台透析机了。

  2007年5月,它突然失灵了。陈炳志正在机上做透析,只能暂停。问题不大,当晚就请工程师赶来修好了。

  这次故障给魏强提了个醒。一台机器,一旦出大问题,就是性命攸关的事。最好能有两台,甚至三台机器。这样才比较保险。但是,他们没有钱。这时,病友刘建成建议,让更多的人入股,合资买机器。“用最少的钱,活最长的命。”

  今年3月4日,水处理机最核心的水泵烧了。没有净化水,血液透析就无法进行。那天,原本有4个人要透析,但剩下的水只够一个人使用。大家自觉地让最难受的赵春香用完这最后一点存水。这是他们的规矩。

  必须立即再买一台水处理机。要一万块钱。但钱在哪里?这一次,一个好心的社会组织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当晚就帮他们购买了一台。连夜调试。次日凌晨,清洁的水终于再度喷涌而出。三个人立刻躺下进行透析。膨胀的身体迅速放松下来。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危机过后,魏强却充满忧虑。下一次,不知道谁会帮他们?“捐款就像浪一样,一波上来,下一波不知道还在哪里?”

  只有高额的医保才是长久之计。

  医保期盼

  其实,从2005年3月开始,发起人王新阳已经不在这里透析了。他有了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均下来可以报销85%的医药费。一年十万元的医药费只需要承担一万来块。

  2004年10月,王新阳才知道自己也可以享受医保了。“我当时特别高兴,比天上掉钱还要高兴。”他当即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不相信,当天又去相关部门询问。“确实有了,但还要交3000多块的保险费。这钱上哪儿找去啊?”王新阳顿时很绝望。最终,家里找亲戚凑上了这笔保费。

  去年8月,三河市为辖区内的尿毒症患者提供了优惠政策。病友潘学峰说:“像我这种农村低保户,每个星期可以免费透析两次,由政府出资,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不是低保户的,则享受半价优惠,再加上医疗保险报销的部分,最终也能报到百分之八九十。”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几个来自三河市的病友离开了。目前,这里还剩下10个人。

  “我们不怕等,就怕等不起。我们这里就是让病友们能等下去,渐渐有了盼头。既然报销比例能从0等到30%,再等到了50%。而王新阳现在医保的报销比例达到了85%。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魏强说。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4:10  京华时报

他们是一群尿毒症患者,靠透析维系生命。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吉林……他们选择通州区白庙村的一个院落,组建了一个“自助透析室”。这是一个10人组成的特殊“大家庭”。维系这个“家庭”的,是三台透析机。这是他们共同的“肾”。

  进入这个“家庭”之前,他们都签署过一份生死合同:“……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与合伙人无关,包括死亡,一切都自行负责。”

  他们知道,私自组建透析室是违规的。但是,在医院高昂的透析费用面前,他们选择了违规。他们说:“我们的原则就是,活着。”

  ■特写

  阳光院落

  推开一扇绿漆铁门,一个约300平方米的院子就呈现出来。院内两侧八间平房,分别是透析室、卧室和活动室。

  这时,28岁的王新阳在活动室里唱卡拉OK。他唱的是《珍惜》,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唱到“就算人有悲和欢,谁能够不扬梦想这张帆”时,他的眼圈红了。

  魏强安静地站在一旁听。吴艳蹲在地上,抽着烟,烟雾笼罩着她略施淡妆的脸。胡爱玲包着花头巾,坐在阳光下织毛衣。毛衣的颜色蓝绿相交,呈现树叶的花纹。

  王新阳唱完了,胡爱玲过去接过话筒,和着音乐开始轻柔地吟唱:“小城故事多……”

  唱完,她羞涩地冲大家笑笑,走出屋子,到院子里整理墙角的玻璃瓶。这些都是她的生计来源。拾荒是她的营生,用以支付透析费用,维持生命。

  对面的一间屋子里,23岁的女孩李丽丹躺在床上,正在做透析。掉了漆的血液透析机一刻不停地清洁着她的血液,发出嗡嗡的声音。血从她的动脉涌到了透明的塑料管里,迅速地流动着。旁边的一间房,水处理机产生的纯净水也输送过来,与透析液混在一起,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反复过滤之后,干净的血再流回她的体内,她渐渐恢复了生气。

  阳光洒满整个院落。墙外,一树杏花开得正好,伸进了院子里。

  本报记者 沈佳音 周鑫

  最多的时候,这个以“自助透析室”名义组成的“大家庭”里曾经聚集了17个人。随着各地相继推出的医保优惠政策,一些人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他们渐渐离开了。现在,这里还剩下10个人相依为命。

  生的渴望

  王新阳,28岁,“自助透析室”的发起人,发病于2002年夏天。其时,他即将警校毕业。有一段时间,他经常两腿发软,走路不稳。毛孔一出汗,便冒出乳白色的小颗粒,随手一碰,就发出噼里啪啦的破裂声。他知道,那都是毒素。

  看了化验单,医生说,你快叫亲属来吧。父亲扔下农具,从密云农村的田里跑来。听到医生说“能吃点啥就吃点啥吧”时,父亲的眼泪立即流了下来。

  尿毒症是不治之症,患者想要延续生命,只有两个办法:一、换肾,二、透析。换肾,不仅肾源稀少,手术费也非常昂贵,且术后排异反应风险很大。透析是指借助设备对血液进行过滤,将因肾坏死而不能清除的身体毒素和水分过滤。

  王新阳选择了透析。他说,透析过后,痛苦会暂时消失。“人一下就感觉舒服了,又会无比渴望活下去。”

  透析一旦开始,就无法中断。体内的肾彻底停止工作,透析机就是他们的“肾”。但这个“肾”价格昂贵。在医院,一次透析,费用在300元至500之间不等,另外还需要支付一两百元的其他费用。普通患者一个月大约透析10次,费用在5000元左右。

  自建透析室

  2003年,王新阳开始琢磨能否自己买台透析机。他和两个病友商量好合作。22万!一台新机器的价格打碎了他们的计划。那时,三个人最多能筹到9万块钱。只能放弃。

  2004年夏天,他听说有人转让两台二手透析机。他立即跑去看。两台30多万。还是买不起。

  王新阳不甘心。近半年的谈判过后,对方终于让步了,价格降到了两台18万。王新阳与病友张伟东合买一台,另一个病友梁军单独买了一台。

  机器运到了王新阳在河北燕郊租的小院里。他很开心,骑上摩托车就去找他在河北大厂县的病友陈东明。陈东明比王新阳小4岁,王新阳住院第一天就认识他了。在医院时,两人同吃同住,关系特别好。

  “我想跟他说,大哥现在自己有机器了,不用再求别人了。有钱你给大哥一个成本,没钱大哥供着你。”王新阳说。

  陈东明家没有电话,王新阳也没有去过他家。但大厂县就只有两三家医院可以做透析。王新阳挨个找,却没能得到陈东明的消息。他只好先回燕郊。

  路过市场,他买了10斤牛头肉,10斤牛蹄筋。很多病友都已经闻讯来到他的小院了,准备晚上好好庆祝一下。

  回到燕郊以后,他又设法要来了陈东明邻居家的电话。电话接通了,却得到了陈东明已经死亡的消息。

  王新阳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回去的路上,寒风冻僵了他的脸。那顿牛肉,没有人吃好。

  就这样,悲喜交集中,一个透析室建立起来了。

  相依为命

  最早,王新阳定下的价格是240元一次。与医院相比,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很多病友。从内蒙古来的水果商魏强也来试试。第一次,他感觉不错。但第二次就出事了。

  那一天,他上机后,突然停电了。护士慌了。她来自农村小诊所,不是专业的透析护士。她用手摇着泵,摇得很快。血路里的血流回了体内,但空气也进去了。魏强当场就翻白眼了。一旁的王新阳赶紧拔掉血路。所幸进去的空气不多。喝了点红糖水后,魏强才缓过劲来。

  304医院透析室的李主任说,选择脱离医院的血透患者行为应该慎重。由于医院以外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卫生环境并不能完全达标,包括水处理、透析液都有可能存在问题。而且国家也不允许将二手透析机销售给个人。被医院淘汰的机器难以保证正常运行。

  不过,魏强却打定主意加入。他算了一笔账,每次透析的成本只要100元,一个月10次也仅合1000元。再加上一些其他药品,每年的医疗费不超过两万元。比去医院便宜了近四分之三。

  此时,梁军由于享受厂里的医疗保险,透析的报销比例可以达到80%,就回老家了。他把自己的那台透析机转让给了魏强和另一个病友陈炳志。

  随着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他们成为一个相依为命的“家庭”。

  然而,即便是200多元这样的价格,很多人也交不起。承德病友刘富忠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来到小院。但他没有钱。他希望先做透析,等他卖了房再付款。看着对方痛苦的样子,王新阳同意了。

  就这么透析了一个月后,刘富忠一家回去了。5天后的早晨,陈炳志接到刘富忠妻子的电话:“他五天没透了,快不行了。能不能再让他透一次,等卖了房一定给钱。”

  “别说这个了,赶紧来吧。”陈炳志说。

  几个小时后,电话又来了。“人没了。一站起来就不行了。”

  小院里,沉默了好几天。“下一个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了。”魏强叹了口气,又说:“守着机器死太可惜了。”

  生死合同

  2007年,李丽丹等十几个人也走进了这个院子。在此期间,每次透析的费用已经降到了成本价100多元。

  最初在医院,李丽丹5天透析一次。她不敢喝水,不敢吃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会在体内变成毒素。多透析一次,就意味着多花几百块钱。她不舍得再让家里多花钱。

  刚刚来到这个院子里时,这里的简陋条件让李丽丹有些担心。但当血液在透析机里循环后,她全身都放松了。一次100元的费用,让她不再害怕花钱。“想什么时候透就什么时候透。不用再憋着了。真是太幸福了。”

  魏强最担心的是出事故,比如死亡。这是他们所无法承担的。于是,他草拟了一份入股合同书,规定:每个人缴纳两万元的入股费,参加这个家庭透析行列。并强调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包括死亡,都自行负责。

  他们都毫不犹豫地在入股合同上签了字。“死亡”两个字也没有让他们停留。“太平常了。在医院时,有些人这次透析还看见了,下次就不见了。”李丽丹说。

王新阳等人转移到河北北京交界处

法律困境

  2005年夏天,三河市卫生局等部门来了,要求取缔他们,把机器拉走。

  “把机器拿走,就等于不让我们活了。”魏强说。

  僵持了5个小时后,执法人员退让了。没有没收机器,但要求他们搬离三河。

  他们不敢再留在燕郊了。执法人员走后,他们赶紧每人透析了一次。当晚,他们就搬家了。辗转来到了现在的地方。位处河北与北京的交界处,院子掩盖在高高的河堤之下。

  按照《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管理规范》规定,开展血液透析的单位原则上应在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医院开展,个别符合条件的一级医院也可开展。血液透析从业医生、护士、技师应接受过不少于3个月的血液透析专业培训,血液透析室(中心)应由副高以上职称(含副高职)、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主任。

  “我们所做的都是违规不违法,合情不合理。”王新阳说。

  但护士怕被吊销执照。到年末,就走了。没有人扎针,他们几天没有透析了。想去医院,又心疼钱。

  熬到第三天,魏强说,我自己试试吧。牙签一样粗的针头扎向了自己的动脉。剜心的疼,但他没有吭声。王新阳不敢看,只是不停地问别人:“扎上了没有?扎上了没有?”

  扎了6次。一下又一下。胳膊上肿起了一个小馒头,扎破的窟窿有筷子那么粗。血肉模糊。但还是没有扎上。

  第二天,魏强起来后,又开始扎。一下扎住了。

  资金难题

  法律,他们无暇考虑。钱却始终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006年秋天,张伟东想回家。家里有妻儿老小。他找到王新阳,支支吾吾:“我想带机器走……”

  王新阳犹豫了一下,说:“拉走!”晚上,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从此,小院里只剩下一台透析机了。

  2007年5月,它突然失灵了。陈炳志正在机上做透析,只能暂停。问题不大,当晚就请工程师赶来修好了。

  这次故障给魏强提了个醒。一台机器,一旦出大问题,就是性命攸关的事。最好能有两台,甚至三台机器。这样才比较保险。但是,他们没有钱。这时,病友刘建成建议,让更多的人入股,合资买机器。“用最少的钱,活最长的命。”

  今年3月4日,水处理机最核心的水泵烧了。没有净化水,血液透析就无法进行。那天,原本有4个人要透析,但剩下的水只够一个人使用。大家自觉地让最难受的赵春香用完这最后一点存水。这是他们的规矩。

  必须立即再买一台水处理机。要一万块钱。但钱在哪里?这一次,一个好心的社会组织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当晚就帮他们购买了一台。连夜调试。次日凌晨,清洁的水终于再度喷涌而出。三个人立刻躺下进行透析。膨胀的身体迅速放松下来。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危机过后,魏强却充满忧虑。下一次,不知道谁会帮他们?“捐款就像浪一样,一波上来,下一波不知道还在哪里?”

  只有高额的医保才是长久之计。

  医保期盼

  其实,从2005年3月开始,发起人王新阳已经不在这里透析了。他有了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均下来可以报销85%的医药费。一年十万元的医药费只需要承担一万来块。

  2004年10月,王新阳才知道自己也可以享受医保了。“我当时特别高兴,比天上掉钱还要高兴。”他当即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父亲不相信,当天又去相关部门询问。“确实有了,但还要交3000多块的保险费。这钱上哪儿找去啊?”王新阳顿时很绝望。最终,家里找亲戚凑上了这笔保费。

  去年8月,三河市为辖区内的尿毒症患者提供了优惠政策。病友潘学峰说:“像我这种农村低保户,每个星期可以免费透析两次,由政府出资,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不是低保户的,则享受半价优惠,再加上医疗保险报销的部分,最终也能报到百分之八九十。”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几个来自三河市的病友离开了。目前,这里还剩下10个人。

  “我们不怕等,就怕等不起。我们这里就是让病友们能等下去,渐渐有了盼头。既然报销比例能从0等到30%,再等到了50%。而王新阳现在医保的报销比例达到了85%。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这样。”魏强说。
很感动~~当人类面对死亡的时候,一方面展示着自己的脆弱,一方面又体现着自己的坚强和伟大

另外,这个报导所体现出来医院和自己透析的价格上的差异无疑又会成为一个话题.
:L 生命如此而已!
团结起来对抗垄断,中国的社团力量还是太弱小啊!
以前看过报道,透析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http://baike.baidu.com/view/667558.htm)两种,其中后者成本低,但是好像一直没有普及。
一群可爱的人[:a5:]
XXXX的还是人吗???:@ :@ :@
说到底还是医疗体制的问题,小病不方便,大病看不起
他们需要关怀啊
以前看过报道,透析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http://baike.baidu.com/view/667558.htm)两种,其中后者成本低,但是好像一直没有普及。

后者应用有局限性,可致腹膜炎,腹膜粘连,甚者可致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