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A:先對中華民國與台灣國作出選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20:26:59
【聯合報╱社論】 2009.02.28 03:30 am

  
民進黨在上月二十一日舉行的「第一次」民間國是會議,以經濟為主題;據謂下月將舉行「第二次」會議,則以國家認同及主權為主題。

其實,這兩次會議應當先後倒轉來舉行。須先就國家認同及主權問題有了定見,才能談經濟議題;國家定位若未標定,經濟政策的依違取捨即無準據。

台灣經貿政策的辯論,其實一直是兩大路線的角力。一條是「中華民國路線」,在國家定位上主張「一中各表」,因而在經貿政策上主張開放與交流,追求兩岸雙贏共榮。另一條是「台獨建國路線」,在國家定位上主張建立台灣國,因而在經貿政策上遂主張「戒急用忍」,盡可能抑制兩岸經貿的交流聯結與互賴互補。

這兩條路線,在國家定位與經貿政策之間,各自有其邏輯性及一致性。中華民國路線不主張「法理台獨」,力爭「一中各表」,認為兩岸難題必須和平解決,因此主張以開放交流的經貿政策來追求兩岸雙贏共榮;相對而言,台獨建國路線,則以建立台灣國為目標,認為經貿聯結將使台獨建國更無可能實現,因而反對兩岸經貿朝向更加交流聯結及互賴互補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為何馬政府主張簽定CECA,與民進黨反對簽定的主要理由。如今CECA出現正反兩面的看法,當然也有許多技術及政策層次的歧見,但主要即因雙方各自站在中華民國及台灣國的不同座標上發言。

二○○八年,民進黨在國會及總統大選中雙雙遭受重挫,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經貿政策」及「國家定位」出現嚴重矛盾。一方面,縱使在扁政府的重重節制下,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依然年年加強加深,陳水扁迄今仍自誇在他任內是兩岸經濟進展最大的年代;但另一方面,陳水扁的台獨冒進操作,卻亦不斷地變本加厲,愈鬧愈離譜,撕裂社會,挑撥兩岸;因而,在過去八年,兩岸經貿交流不斷升高放大,但扁政府卻在三通及兩岸經貿正常化等方面,主觀上想要突破,卻在客觀上受到北京制抵而不能突破。此種「經貿政策」與「國家定位」的矛盾所形成的僵局,正是民進黨在二○○八年失去政權的主因之一。

當時,大選揭曉,我們曾經指出:「民進黨失敗於台獨不是一個可行的經濟路線,所以也不是一個可行的政治路線。」時至今日,面對CECA之類的議題,民進黨的困局依舊。

對於台灣而言,兩岸關係無論如何皆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難題。中華民國路線欲爭取「屋頂理論/一中各表/雙贏共榮」,誠非易事;但是,「台獨建國/兩岸在法理上完全切割」,從內外情勢發展來看,更可謂已是完全沒有可能。換句話說,馬政府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欲藉CECA的「巧屋頂」來漸進調節兩岸關係,以維護中華民國,固然可以預見艱辛與風險;但是,民進黨若欲以反對CECA來維護其建立台灣國的條件,則更是癡人說夢。因為,反CECA,也不可能實現「法理台獨」。

就此一高度言,若未能先對國家定位作出選擇,即不可能對經濟政策作出邏輯一致的決定。民進黨若仍主張台獨,當然就要誓死反對CECA(台獨會贊同CECA嗎?才怪!);但若多數國人認為中華民國仍是國脈民命的寄託,則儘管CECA之路不無風險,其實已是國人不得不作出的選擇。畢竟,自李登輝至陳水扁,近二十年間,台灣皆陷於「國家定位」與「經濟政策」的重大矛盾之中;今天,我們必須在中華民國與台灣國之間作出決定。

高孔廉用那兩個字說蔡英文,難獲苟同。然而,高孔廉說「她不是不懂,但懂的人還要那樣說」,卻是發人深省之語。事到如今,國家路線被玩弄了近二十年,先機盡喪,被迫處此,國人都應當「懂」:國家定位與經濟政策必須有一致的邏輯性。

【2009/02/28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 2009.02.28 03:30 am

  
民進黨在上月二十一日舉行的「第一次」民間國是會議,以經濟為主題;據謂下月將舉行「第二次」會議,則以國家認同及主權為主題。

其實,這兩次會議應當先後倒轉來舉行。須先就國家認同及主權問題有了定見,才能談經濟議題;國家定位若未標定,經濟政策的依違取捨即無準據。

台灣經貿政策的辯論,其實一直是兩大路線的角力。一條是「中華民國路線」,在國家定位上主張「一中各表」,因而在經貿政策上主張開放與交流,追求兩岸雙贏共榮。另一條是「台獨建國路線」,在國家定位上主張建立台灣國,因而在經貿政策上遂主張「戒急用忍」,盡可能抑制兩岸經貿的交流聯結與互賴互補。

這兩條路線,在國家定位與經貿政策之間,各自有其邏輯性及一致性。中華民國路線不主張「法理台獨」,力爭「一中各表」,認為兩岸難題必須和平解決,因此主張以開放交流的經貿政策來追求兩岸雙贏共榮;相對而言,台獨建國路線,則以建立台灣國為目標,認為經貿聯結將使台獨建國更無可能實現,因而反對兩岸經貿朝向更加交流聯結及互賴互補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為何馬政府主張簽定CECA,與民進黨反對簽定的主要理由。如今CECA出現正反兩面的看法,當然也有許多技術及政策層次的歧見,但主要即因雙方各自站在中華民國及台灣國的不同座標上發言。

二○○八年,民進黨在國會及總統大選中雙雙遭受重挫,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經貿政策」及「國家定位」出現嚴重矛盾。一方面,縱使在扁政府的重重節制下,台灣與大陸的經貿關係依然年年加強加深,陳水扁迄今仍自誇在他任內是兩岸經濟進展最大的年代;但另一方面,陳水扁的台獨冒進操作,卻亦不斷地變本加厲,愈鬧愈離譜,撕裂社會,挑撥兩岸;因而,在過去八年,兩岸經貿交流不斷升高放大,但扁政府卻在三通及兩岸經貿正常化等方面,主觀上想要突破,卻在客觀上受到北京制抵而不能突破。此種「經貿政策」與「國家定位」的矛盾所形成的僵局,正是民進黨在二○○八年失去政權的主因之一。

當時,大選揭曉,我們曾經指出:「民進黨失敗於台獨不是一個可行的經濟路線,所以也不是一個可行的政治路線。」時至今日,面對CECA之類的議題,民進黨的困局依舊。

對於台灣而言,兩岸關係無論如何皆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難題。中華民國路線欲爭取「屋頂理論/一中各表/雙贏共榮」,誠非易事;但是,「台獨建國/兩岸在法理上完全切割」,從內外情勢發展來看,更可謂已是完全沒有可能。換句話說,馬政府主張「不統/不獨/不武」,欲藉CECA的「巧屋頂」來漸進調節兩岸關係,以維護中華民國,固然可以預見艱辛與風險;但是,民進黨若欲以反對CECA來維護其建立台灣國的條件,則更是癡人說夢。因為,反CECA,也不可能實現「法理台獨」。

就此一高度言,若未能先對國家定位作出選擇,即不可能對經濟政策作出邏輯一致的決定。民進黨若仍主張台獨,當然就要誓死反對CECA(台獨會贊同CECA嗎?才怪!);但若多數國人認為中華民國仍是國脈民命的寄託,則儘管CECA之路不無風險,其實已是國人不得不作出的選擇。畢竟,自李登輝至陳水扁,近二十年間,台灣皆陷於「國家定位」與「經濟政策」的重大矛盾之中;今天,我們必須在中華民國與台灣國之間作出決定。

高孔廉用那兩個字說蔡英文,難獲苟同。然而,高孔廉說「她不是不懂,但懂的人還要那樣說」,卻是發人深省之語。事到如今,國家路線被玩弄了近二十年,先機盡喪,被迫處此,國人都應當「懂」:國家定位與經濟政策必須有一致的邏輯性。

【2009/02/28 聯合報】@
台湾天天搞选举,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