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政治氣候難預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5:09:45
香港 | 郭觀  紫荆杂志

    2008年,香港政治、經濟與社會形勢演變互促互動,總體穩定,既有內部力量變動的反映,也隨內地、國際環境而動。2009年,香港的政治氣候有可能比去年有所升溫,從而影響和干擾特區政府致力經濟民生的施政,加之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西方勢力尋機加大干預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總體看,2009年香港形勢是大局保持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去年政治形勢有四特點

    2008年香港邁入政制發展的新階段,但特區政府有效管治仍面臨不少阻力。概括而言,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政治形勢基本平穩。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確立了香港政制發展方向,2008年香港政治形勢總體上可謂波瀾不驚。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及其“說明”規定:“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選舉可以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多數輿論解讀為此舉確立了香港“普選時間表”,即香港最早在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2020年可以普選立法會。在程序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還確定了香港政制發展的“五大步驟”,進一步鞏固了中央對香港政制的主導權。對此,多個民調顯示港人大多接受與支持。而反對派也認識到,一味走“強硬路線”對抗中央,得不到民意支持。值得關注的是“雙普選”等有爭議政治議題即使在“七一遊行”、9月立法會選舉等重大事件中,也未成為炒作的首選議題,香港政治形勢在2008年基本保持平穩。

    二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後香港政治生態未有大變,反對派加緊推動內部整合與“培新計劃”。2008年9月7日香港舉行了第四屆立法會選舉,選情激烈前所未有。愛國愛港陣營與反對派的總體力量對比從第三屆的35比25,變成37比23。愛國愛港陣營在功能界別選舉中奪回3席,反對派卻在地區直選中從上一屆的18席增至19席,總體而言,選後基本政治格局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反對派保住了使政制發展等重大議題在立法會不獲通過的最少21席。選舉期間,反對派鼓吹要“讓議會有適當制衡”,抵抗“政府與建制力量左右大局”,借以博取同情,撈取選票。選後,反對派各政團開始重新整合與實施“培新計劃”,重點加強地區工作,為未來參加普選鋪路。

    2008年11月,反對派以“泛民主派的整合”舉行論壇,民主黨與前線正式展開合併程序。民主黨表示,希望反對派未來還有新的整合。反對派政團大力招攬新一代年輕人加入,並且有針對性地在地區直選的五大選區加強地區動員與組織力量。

    三是港澳反對派欲結“同盟軍”制抵與拖延澳門23條立法。港澳反對派相互結盟,蓄意製造輿論,指責立法損害港澳“居民權益”,要求延長咨詢期。

    與此同時,港澳反對派與美、英、台以及境外勢力內外呼應,企圖採取“制抵與拖延”策略,拖慢澳立法進度。

    四是特區政府大事受好評,管治壓力大。特區政府在2008年協辦北京奧運會、組織支援抗震救災這兩件大事上,廣受好評,但依然面臨管治壓力。一方面,反對派與右翼媒體刻意炒作梁展文事件、副局長護照與薪酬風波、雷曼債券以及國際金融風暴衝擊香港等政經議題,攻擊政府高官,蓄意破壞政府管治威信,部分高官民望呈下滑趨勢。另一方面,反對派繼續通過在立法會的活動掣肘行政主導權,特別是2008年11月立法會通過運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雷曼債券事件並要求先“審”金管局與證監會高官,對政府施政形成掣肘,行政與立法關係難以緩和。

    應小心今年政治氣候升溫

    2009年是港澳地區重大政治事件多發期,政治氣候勢難以預測,不能有所升溫。若政治議題擴大,有可能會影響到特區政府致力於解決經濟民生的努力,值得警惕。

    首先,2009年上半年,香港圍繞2012年政改方案的角力即將拉開帷幕。反對派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中取得23席也就確保了其在政改上的“議價權”和“制衡權”。新的政改方案如果未滿足反對派的利益要求,很有可能無法獲得通過。而自由黨在地區直選中“全軍覆沒”,工商界對普選疑慮加深,對推動政改方案的通過可能更趨保守。西方勢力與香港反對派已開始暗中策劃與整合力量,政府啟動咨詢後,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勢必再度炒熱香港政治氛圍。

    其次,港澳間政經“共振”的可能性增大,有可能催熱香港的政治形勢。具體表現為,一是港澳金融聯動加強。澳門金融發展受香港帶動並以香港市場為重要依托,香港金融不穩同時衝擊兩地投資者信心。二是經濟民生事件中互相干擾因素增多,如在澳門重大建設項目停工的影響下,在澳門就業的約2萬香港建築業工人,也就轉變成香港就業市場的壓力。

    第三,西方干預港澳事務的空間將有所加大。“一國兩制”下的港、澳一直是西方攻擊中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選項,而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低迷,影響國際政治趨向保守,不僅美國民主黨新政府慣用“民主牌”,而且去年以來的中歐關係表明,歐盟民主化戰略牽制中國的動作也有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西方將緊咬中國的人權、宗教自由和民主化的問題,表現在干預港澳事務上也更加直接,香港政制發展將成為西方緊盯的首要目標,西方更加關注有關2012年選舉辦法修訂政改方案的細節安排。美NDI在2008年10月15日的報告更詳細羅列,關注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如何轉變為提名委員會、立法會議席的增加、功能界別選民的重新劃定等。2008年9月10日,英發表《香港半年報告》,重點關注功能組別的存廢、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的改組等問題,並表示希望特區政府促成“使2012年選舉安排更為民主的方案”,為2017、2020年分別實現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鋪路。

    此外,澳門因素在西方對華政策中將有所加大。圍繞23條立法、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以及回歸十周年,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必將尋機加以影響。

    有部分西方學者認為,香港已進入“政制發展關鍵期”,要“用務實的方法為民主爭取進步”。美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里.戴蒙德撰文《香港的民主化前景》稱,香港在經濟基礎、政治態度與價值取向等方面,已為民主“做好了準備”;現在香港最根本的政治問題是親建制陣營不承認香港已為“完全民主做好了準備”;香港須走“民主協商轉型”之路,反對派應接受人大常委會確定的“時間表”,就民主發展的時間和模式與親建制派、特區政府達成共識。此外,戴蒙德還建議:“民主力量”結盟以更有效地表達“民主轉型”訴求,經常發動表威遊行或其他可以表達民眾民主訴求的活動,須解決未來普選中諸如提名門檻的限制措施;有號召力的民主派別應與親北京的政治力量就“協商民主”進行談判。

http://www.baumag.com.hk/big5/channel3/0901/0115.html香港 | 郭觀  紫荆杂志

    2008年,香港政治、經濟與社會形勢演變互促互動,總體穩定,既有內部力量變動的反映,也隨內地、國際環境而動。2009年,香港的政治氣候有可能比去年有所升溫,從而影響和干擾特區政府致力經濟民生的施政,加之國際經濟環境不容樂觀,西方勢力尋機加大干預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總體看,2009年香港形勢是大局保持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去年政治形勢有四特點

    2008年香港邁入政制發展的新階段,但特區政府有效管治仍面臨不少阻力。概括而言,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政治形勢基本平穩。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確立了香港政制發展方向,2008年香港政治形勢總體上可謂波瀾不驚。

    2007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及其“說明”規定:“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選舉可以實行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多數輿論解讀為此舉確立了香港“普選時間表”,即香港最早在2017年可以普選行政長官,2020年可以普選立法會。在程序上,人大常委會的“決定”還確定了香港政制發展的“五大步驟”,進一步鞏固了中央對香港政制的主導權。對此,多個民調顯示港人大多接受與支持。而反對派也認識到,一味走“強硬路線”對抗中央,得不到民意支持。值得關注的是“雙普選”等有爭議政治議題即使在“七一遊行”、9月立法會選舉等重大事件中,也未成為炒作的首選議題,香港政治形勢在2008年基本保持平穩。

    二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後香港政治生態未有大變,反對派加緊推動內部整合與“培新計劃”。2008年9月7日香港舉行了第四屆立法會選舉,選情激烈前所未有。愛國愛港陣營與反對派的總體力量對比從第三屆的35比25,變成37比23。愛國愛港陣營在功能界別選舉中奪回3席,反對派卻在地區直選中從上一屆的18席增至19席,總體而言,選後基本政治格局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反對派保住了使政制發展等重大議題在立法會不獲通過的最少21席。選舉期間,反對派鼓吹要“讓議會有適當制衡”,抵抗“政府與建制力量左右大局”,借以博取同情,撈取選票。選後,反對派各政團開始重新整合與實施“培新計劃”,重點加強地區工作,為未來參加普選鋪路。

    2008年11月,反對派以“泛民主派的整合”舉行論壇,民主黨與前線正式展開合併程序。民主黨表示,希望反對派未來還有新的整合。反對派政團大力招攬新一代年輕人加入,並且有針對性地在地區直選的五大選區加強地區動員與組織力量。

    三是港澳反對派欲結“同盟軍”制抵與拖延澳門23條立法。港澳反對派相互結盟,蓄意製造輿論,指責立法損害港澳“居民權益”,要求延長咨詢期。

    與此同時,港澳反對派與美、英、台以及境外勢力內外呼應,企圖採取“制抵與拖延”策略,拖慢澳立法進度。

    四是特區政府大事受好評,管治壓力大。特區政府在2008年協辦北京奧運會、組織支援抗震救災這兩件大事上,廣受好評,但依然面臨管治壓力。一方面,反對派與右翼媒體刻意炒作梁展文事件、副局長護照與薪酬風波、雷曼債券以及國際金融風暴衝擊香港等政經議題,攻擊政府高官,蓄意破壞政府管治威信,部分高官民望呈下滑趨勢。另一方面,反對派繼續通過在立法會的活動掣肘行政主導權,特別是2008年11月立法會通過運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調查雷曼債券事件並要求先“審”金管局與證監會高官,對政府施政形成掣肘,行政與立法關係難以緩和。

    應小心今年政治氣候升溫

    2009年是港澳地區重大政治事件多發期,政治氣候勢難以預測,不能有所升溫。若政治議題擴大,有可能會影響到特區政府致力於解決經濟民生的努力,值得警惕。

    首先,2009年上半年,香港圍繞2012年政改方案的角力即將拉開帷幕。反對派在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中取得23席也就確保了其在政改上的“議價權”和“制衡權”。新的政改方案如果未滿足反對派的利益要求,很有可能無法獲得通過。而自由黨在地區直選中“全軍覆沒”,工商界對普選疑慮加深,對推動政改方案的通過可能更趨保守。西方勢力與香港反對派已開始暗中策劃與整合力量,政府啟動咨詢後,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勢必再度炒熱香港政治氛圍。

    其次,港澳間政經“共振”的可能性增大,有可能催熱香港的政治形勢。具體表現為,一是港澳金融聯動加強。澳門金融發展受香港帶動並以香港市場為重要依托,香港金融不穩同時衝擊兩地投資者信心。二是經濟民生事件中互相干擾因素增多,如在澳門重大建設項目停工的影響下,在澳門就業的約2萬香港建築業工人,也就轉變成香港就業市場的壓力。

    第三,西方干預港澳事務的空間將有所加大。“一國兩制”下的港、澳一直是西方攻擊中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選項,而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低迷,影響國際政治趨向保守,不僅美國民主黨新政府慣用“民主牌”,而且去年以來的中歐關係表明,歐盟民主化戰略牽制中國的動作也有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西方將緊咬中國的人權、宗教自由和民主化的問題,表現在干預港澳事務上也更加直接,香港政制發展將成為西方緊盯的首要目標,西方更加關注有關2012年選舉辦法修訂政改方案的細節安排。美NDI在2008年10月15日的報告更詳細羅列,關注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如何轉變為提名委員會、立法會議席的增加、功能界別選民的重新劃定等。2008年9月10日,英發表《香港半年報告》,重點關注功能組別的存廢、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的改組等問題,並表示希望特區政府促成“使2012年選舉安排更為民主的方案”,為2017、2020年分別實現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鋪路。

    此外,澳門因素在西方對華政策中將有所加大。圍繞23條立法、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以及回歸十周年,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必將尋機加以影響。

    有部分西方學者認為,香港已進入“政制發展關鍵期”,要“用務實的方法為民主爭取進步”。美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拉里.戴蒙德撰文《香港的民主化前景》稱,香港在經濟基礎、政治態度與價值取向等方面,已為民主“做好了準備”;現在香港最根本的政治問題是親建制陣營不承認香港已為“完全民主做好了準備”;香港須走“民主協商轉型”之路,反對派應接受人大常委會確定的“時間表”,就民主發展的時間和模式與親建制派、特區政府達成共識。此外,戴蒙德還建議:“民主力量”結盟以更有效地表達“民主轉型”訴求,經常發動表威遊行或其他可以表達民眾民主訴求的活動,須解決未來普選中諸如提名門檻的限制措施;有號召力的民主派別應與親北京的政治力量就“協商民主”進行談判。

http://www.baumag.com.hk/big5/channel3/0901/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