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监造过美国「普林斯顿」号航母的中国造船专家杨槱院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3:54:50
 
作者:chinesemahan 日期:2009-2-16 21:28:00

1944年11月,「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到到美国纽约、波士顿等地的海军造船厂学习新技术和考察海军装。团员共23人,以抗日战争前曾在江南造船所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主。他们赴美国协助建造军用船舶,并从中学习制造潜艇技术。
Chinesemahan曾介绍过,中国的潜艇建造专家王荣瑸作,他也是「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之一,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海军内燃机学院研究舰用内燃机,及纽约海军造船厂实习造船。
杨槱作为一名有着上尉军衔的海军技术军官,成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去美学习和考察,曾到美国东海岸各地船厂及有关船舶学校实习,他到了美国费城的海军造船厂实习一年,并在费城美国海军造船厂担任了协助监造官。在监造船、舰时,他又学到了不少关于舰船设计与建造、生产计划管理、轮机修理等方面的经验。

「 费城海军造船厂」(Philadelphia Navy Yard)位于特拉华河与斯凯基河的交汇处,成立于1762年,在这里,美国的州际海军(Continental Navy)和海军陆战队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费城海军造船厂」雇用了4万名工人,建造了53艘船舰,修理了574艘船舰。「 费城海军造船厂」于1996年结束。目前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开发区。「 费城海军造船厂」拥有绿色空间、水边和历史性建筑物。

杨槱在美国期间,却幸运地在费城海军造船厂与一位年轻的监造师共同工作,他们监造的是一艘排水量为2.2万吨的航空母舰。这种说法在报章和网上都提及。
但是究竟杨槱负责监造的是那一条美国航母,中文数据却没有提及,这可能是杨槱晚年在回忆这件往事时,已记不起他具体是监造那一条美国航母!

根据英文的资料,Chinesemahan的考证,杨槱负责监造的美国航母是「普林斯顿」号航母【USS Princeton (CV/CVA/CVS-37, LPH-5) 】,该艘航母属艾色斯级(Essex-class),1943年9月14日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1945年7月8日下水,1945年11月18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是约翰˙鹤健士(John M. Hoskins)。
这是第二艘以「普林斯顿」号名字的航母,以纪念1944年美国损失的另一艘轻型航母「波士顿」号【USS Princeton (CVL-23)】,新的「普林斯顿」号航母全长888 英呎 (271米 )、宽93 呎 (28 米)、标准排水量27,100 吨;航速33节,载员数目是3448人,可载飞机90架~100架。
杨槱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时间,应该是1944年11下半月甚至是12月上旬,一直至1946年1月左右。依英文的资料来推算,杨槱抵达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时,「普林斯顿」号航母已开始建造,但杨槱仍可以完整地监造了「普林斯顿」号的后半段的全部过程,直至该航母下水,试航和正式服为止,约有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来说,当时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建造一艘航母,需时约两年左右,因此杨槱不可能监造全艘航母的建造。
同时,「普林斯顿」号航母的排水量是27,100 吨,而不是中文数据中的22,000万吨。
「普林斯顿」号航母有一艘姊妹舰,名叫Antietam (CV-36),同属艾色斯级(Essex-class),1943年5月15日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1944年8月20日下水,1945年1月28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是詹士达乔(James R. Tague)。该航母的建造时间更前,更不符合杨槱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时间。

USS Oriskany (CV-34) 和USS Reprisal (CV-35)是在美国纽约纽约造船厂建造,因此不符合杨槱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实习的资料。
「普林斯顿」号航母先在美国第八舰队股役,然后于1946年7月载着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Manuel Quezon(1878-1944的遗体返回菲律宾安葬。1935年9月,奎松当选为菲律宾联邦的第一任总统。1941年11月,奎松连任菲律宾联邦总统。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强占菲律宾,奎松带领他的内阁成员逃离了菲律宾,直到1943年战争胜利后才回国,1944年8月1日,奎松去世。
「普林斯顿」号航母加入美国第七舰队。「波士顿」号航母曾参加过韩战,并获得八枚星章;该航母还参加过「越战」。1970年退役。1971年出售拆毁。
美国之行让杨槱大开眼界,因为美国「 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工人有4万名,是抗战前江南造船厂的数倍。
杨槱在「 费城海军造船厂」一直工作到航空母舰下水,对航母建造的全过程基本弄明白了,受益匪浅,为回国做了准备。不过,杨槱知道,建设航空母舰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是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
1946年1月(有说是2月),杨槱随马德骥组织的赴美团队返回到上海。
作者:chinesemahan 日期:2009-2-16 21:28:00

1944年11月,「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到到美国纽约、波士顿等地的海军造船厂学习新技术和考察海军装。团员共23人,以抗日战争前曾在江南造船所工作的技术人员为主。他们赴美国协助建造军用船舶,并从中学习制造潜艇技术。
Chinesemahan曾介绍过,中国的潜艇建造专家王荣瑸作,他也是「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之一,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海军内燃机学院研究舰用内燃机,及纽约海军造船厂实习造船。
杨槱作为一名有着上尉军衔的海军技术军官,成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去美学习和考察,曾到美国东海岸各地船厂及有关船舶学校实习,他到了美国费城的海军造船厂实习一年,并在费城美国海军造船厂担任了协助监造官。在监造船、舰时,他又学到了不少关于舰船设计与建造、生产计划管理、轮机修理等方面的经验。

「 费城海军造船厂」(Philadelphia Navy Yard)位于特拉华河与斯凯基河的交汇处,成立于1762年,在这里,美国的州际海军(Continental Navy)和海军陆战队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费城海军造船厂」雇用了4万名工人,建造了53艘船舰,修理了574艘船舰。「 费城海军造船厂」于1996年结束。目前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开发区。「 费城海军造船厂」拥有绿色空间、水边和历史性建筑物。

杨槱在美国期间,却幸运地在费城海军造船厂与一位年轻的监造师共同工作,他们监造的是一艘排水量为2.2万吨的航空母舰。这种说法在报章和网上都提及。
但是究竟杨槱负责监造的是那一条美国航母,中文数据却没有提及,这可能是杨槱晚年在回忆这件往事时,已记不起他具体是监造那一条美国航母!

根据英文的资料,Chinesemahan的考证,杨槱负责监造的美国航母是「普林斯顿」号航母【USS Princeton (CV/CVA/CVS-37, LPH-5) 】,该艘航母属艾色斯级(Essex-class),1943年9月14日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1945年7月8日下水,1945年11月18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是约翰˙鹤健士(John M. Hoskins)。
这是第二艘以「普林斯顿」号名字的航母,以纪念1944年美国损失的另一艘轻型航母「波士顿」号【USS Princeton (CVL-23)】,新的「普林斯顿」号航母全长888 英呎 (271米 )、宽93 呎 (28 米)、标准排水量27,100 吨;航速33节,载员数目是3448人,可载飞机90架~100架。
杨槱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时间,应该是1944年11下半月甚至是12月上旬,一直至1946年1月左右。依英文的资料来推算,杨槱抵达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时,「普林斯顿」号航母已开始建造,但杨槱仍可以完整地监造了「普林斯顿」号的后半段的全部过程,直至该航母下水,试航和正式服为止,约有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来说,当时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建造一艘航母,需时约两年左右,因此杨槱不可能监造全艘航母的建造。
同时,「普林斯顿」号航母的排水量是27,100 吨,而不是中文数据中的22,000万吨。
「普林斯顿」号航母有一艘姊妹舰,名叫Antietam (CV-36),同属艾色斯级(Essex-class),1943年5月15日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1944年8月20日下水,1945年1月28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是詹士达乔(James R. Tague)。该航母的建造时间更前,更不符合杨槱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时间。

USS Oriskany (CV-34) 和USS Reprisal (CV-35)是在美国纽约纽约造船厂建造,因此不符合杨槱在美国费城海军造船厂实习的资料。
「普林斯顿」号航母先在美国第八舰队股役,然后于1946年7月载着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Manuel Quezon(1878-1944的遗体返回菲律宾安葬。1935年9月,奎松当选为菲律宾联邦的第一任总统。1941年11月,奎松连任菲律宾联邦总统。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强占菲律宾,奎松带领他的内阁成员逃离了菲律宾,直到1943年战争胜利后才回国,1944年8月1日,奎松去世。
「普林斯顿」号航母加入美国第七舰队。「波士顿」号航母曾参加过韩战,并获得八枚星章;该航母还参加过「越战」。1970年退役。1971年出售拆毁。
美国之行让杨槱大开眼界,因为美国「 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工人有4万名,是抗战前江南造船厂的数倍。
杨槱在「 费城海军造船厂」一直工作到航空母舰下水,对航母建造的全过程基本弄明白了,受益匪浅,为回国做了准备。不过,杨槱知道,建设航空母舰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是个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
1946年1月(有说是2月),杨槱随马德骥组织的赴美团队返回到上海。
  杨槱,男,1917年10月生,出生于北京,船舶设计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委,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1935年——1940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荣获一等奖荣誉学士学位。1940年回国到同济大学造船组任讲师,继入重庆民生机器厂任副工程师,开始从事船舶设计工作。1950年,在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任工务处长。1964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务长兼造船系主任,1978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所长,199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教授,1984年,任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事水运和海洋工程系统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方面的研究,率先发起并与国内有关单位联合研制了“海洋货船设计集成系统”,这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80年国防工办、交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

  杨槱分别于1962年、1979年和1986年当选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太平洋历史学会的副理事长。他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委,第六、七、八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还担任过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和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
作者:chinesemahan 日期:2009-2-16

杨槱院士是中国资深的造船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院士是中国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及船舶运输系统分析等船舶设计新学科的开拓者和我国船史研究学科的奠基者,为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别号君朴的杨槱,原籍江苏句容县人。1917年10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父亲是同盟会早期会员,毕业于北大法律系。杨槱早年隔壁的邻居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孙炳文,孙炳文于1927年在中共党史称为「大革命时期」牺牲。

杨槱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船。他喜欢船、热爱船。他的人生是和船一起度过的。他看船、学船、教船、造船、写船。船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小时候,杨槱拿着一本画有轮船插图的图书,问他父亲:「大轮船为什么会自己开啊?」他父亲笑着对他说,「船里装着很大的机器,在人的操作下就开动了。」杨槱继续向他父亲询问船上是什么是大机器啊?他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放下手中的事情,一直回答到杨槱满意为止。杨槱院士后来回忆说:「这本书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很多疑问一直萦绕着我,在不断搞清它的同时,也激发了对船的兴趣。」

随着杨槱日渐长大,他跟随在北大毕业的父亲走南闯北谋生计,轮船便成了他们颠沛流离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乘船时,杨槱总会到处跑,好奇地东瞧瞧西摸摸,想着将来自己要造大轮船。

广州地处中国南大门,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使杨槱在念中学时更容易接触到船舶。1930年,考入广州培正中学、他父亲在广州谋得了一个地方官,那时的杨槱一放学就到海边嬉戏,看见有轮船开过时,他和同伴们就会对着轮船兴奋地高喊:「大轮船开过来喽!」而后跟着船跑上几步,当得知,有些船是洋人制造的,特别是几艘日本军舰挂着日本国旗,耀武扬威地迎面驶来的场景时,给少年杨槱以极大的震撼,「船坚炮利」对国家强盛的作用就此扎入他的心中。

高中二年级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论文,杨槱就以「船」为题,写论文,探讨他对「造船」的理解。在这个时候,他已默默立下把一生献给造船事业以报效祖国的志向,这也是杨槱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也有资料说,杨槱曾写过题为《广东造船史》的文章。以高中学生的水平来说,说写出《广东造船史》的文章可能不大准确。

杨槱父亲一直认为他自己的事业上始终没有发展,原因是没有出国留学,于是在1935年把18岁的杨槱送到英国留学,他考进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UK)造船系。格拉斯哥市是苏格兰最大的一座城市,位于苏格兰西部,以其辉煌的文化和传统闻名于世。格拉斯哥大学创建于1451年,是苏格兰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其学术活动至今已有长达6个世纪的历史。杨槱后来回忆说,那时出国留学的中国人不少,但攻读造船却寥寥无几。

上世纪的30年代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工学院实行「三明治」教学,即半年在校读理论课,半年到工厂参加生产实践。

在学校的时候,杨槱专心听课、做笔记、写作业、做实验。为了搞懂一些理论问题,杨槱经常到图书馆里翻阅了大量资料,为了推导一个公式他往往要用功到深更半夜。

在每年暑假的时间,杨槱都去英国巴克来的克尔造船厂接受学徒与绘图员的训练。杨槱在船坞旁,学习焊接技术,经过一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掌握了这一焊接技能。在造船生产的实践中,杨槱每个环节都试着去学。从放样间到船体钢材加工间,再到铆钉作业台,杨槱几乎做遍了造船的所有工种。杨槱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遇到问题他不耻下问,由于他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干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善于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慢慢地,杨槱变成了一个「小专家」,外国教师和师傅们看见他常会伸出拇指说上一句:Ok yang! 

上世纪30年代,英国和德国在造船工业上,执世界之牛耳,所以杨槱在这时候留学英国学习造船业,的确令他的造船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杨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的优秀,1940年3月,他以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毕业。

那时,英国对德宣战已经半年多,英国国内急需大批造船人才,各方面对杨槱进行了挽留,杨槱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中国去。

1940年,杨槱回国后,人们经常在外高桥造船基地、船厂和高校,看到杨槱的身影。他常常带着安全帽,拿着设计图画,在船坞旁指着在建的轮船对技术员和工人们进行讲解;在讲坛上,对着学生,在黑板上推导公式。
杨槱战时随「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赴美学习造船建舰
作者:chinesemahan 日期:2009-2-16

1940年,杨槱回国后,当时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已侵华日军占领,改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中国近代鼎鼎有名的军工业,洋务派在1865年至1885年间所建的20个近代军工厂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

1865年6月,李鸿章以6万两白银买下了上海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厂所有机器设备、原料和工具,并将工厂重新定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后由于美国不允许在虹口租界生产军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7年9月在濒临黄浦江的高昌庙征地70亩建设新厂房。自此,生产军火与造船开始并重。

1868年9月28日,由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清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造的中国第一艘兵轮「恬吉」号在吴淞口下水试航。报载,「上海军民无不欣喜,沪上原有轮船数只皆系买之西人,兹此船乃本国始初自造也。」

1905年4月,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制造总局划分出来,局坞分家后成立了「江南船坞」,专职造船。

1918年,美国为应对一战,曾向江南造船厂下过订单:建造4艘万吨级运输舰。两年多后,「官府」号等4艘起着中国名字的美国船陆续下水。这批万吨舰船乃是中国近代造船业的重大突破,中外报刊竞相报道称「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中国产业史,乃开一新纪元」。如不是因为一战结束,当时名为海军江南造船所的江南造船厂,还打算再建造4到8艘。

「官府」号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1920年建成,排水量14,750吨,时速10.5浬,远洋运输轮,是美国订单的。

1921年5月下旬,江南造船所为美国政府承造的4艘万吨级运输舰中的第四艘「国泰」(CATHAY)号下水。《东方杂志》发表了《江南造船厂承造美国一万吨船四艘记》,指出:「今江南造船厂所承造之美国一万吨汽船,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4艘万吨级运输舰「官府」号、「天国」号、「东方」号、「国泰」号分别于是年2月17日,5月29日、10月1日和12月21日完工交船。

杨杨槱院士晚年有一段对江南造船厂,特别是中国近代造船业的论评,他称:(中国)一直以仿制为主,走的是「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之路。

1940年5月,杨槱迁往昆明,任同济大学造船组任讲师,继入重庆民生机器厂任副工程师,开始从事船舶设计工作。

1941年10月,他去重庆商船学校造船科任教,讲授造船原理、实用造船学和船舶设计等课程。

1943年,重庆商船学校解散,造船科并入国立交通大学,并成立造船系,他任教授,兼重庆民生机器厂工程师。

由于杨槱就得到了很多高校和船厂的青睐和邀请,使他在造船界的声望日隆。二战期间,杨槱在重庆民生机器厂从事提高川江船舶航行性能的研究,撰写的《川江船型之检讨》获得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的三等奖,在中国造船业中崭露头角。

杨槱凭着在大后方造船业的知名度,使他认识了海军出身的中国造船专家、曾经任江南造船所所长马德骥,开始他另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参加马德骥组织了「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在战时赴美学习造船。

1937年底至1945年8月间,江南造船所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曾经的江南造船所所长马德骥在这八年里与江南造船所的命运紧密相联。

马德骥毕业于南洋海军学堂,曾到英国学习造船,后来转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舰船制造。回国后,他被调往福州船政局任职。1927年,海军部派马德骥兼任江南造船所代理所长,次年正式调任所长。

马德骥大量起用本国技术人才,并积极推行欧美管理模式。同时,马德骥相当注重技术力量的培养,从1927年到1937年间,举办艺徒训练班,招生人数达到千人以上,这批艺徒后来成为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江南造船厂的技术骨干力量。抗战八年,艺徒训练班停办。 

马德骥退至重庆,但他对发展中国造船工业的愿望丝毫不减。1943年,马德骥在重庆成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二战期间,中国海军由重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马德骥组织了「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带领23人到美国纽约、波士顿等地的海军造船厂学习新技术和考察海军装备,杨槱便是其中的一位。这是抗战期间中国造船业的盛事。
杨先生监造了一条加长的 Essex-另称 Ticonderoga 级的航母是无庸至疑的,

只是不知道另一条CV-45 USS Valley Forge 是不是也蛮有可能的呢?
根据资料,CV-45

1943年9月7日由费城海军造船厂开始建造,1945年11月18日下水,1946年11月3日正
式服役,
两舰相差无几,只是CV-45晚成军而已,何况CV-37下水时,是以Valley Forge命名,同
年11月21日才改成Princeton 的,两船牵扯颇多的,

个人觉得是37还是45,无伤大雅!
Up. 支持一下, senior 的学长. 只可惜造船系已经不景气很久了.
81年的院士,可能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 牛人呐.
天哪。。。92高寿啦
国之栋梁
还好不是被彗星干掉的普林斯顿。
现在退下了吧
应该请老先生参观一下国妈


一楼原文作者这个chinesemahan很有意思,在他的行文里充满了翻译错误、逻辑混乱和前言不搭后语。
杨院士在费城有参观学习建造大型舰艇的经验,本身就已经很难得了,但是为什么非要编造说他“监造”美军航空母舰呢?一个中国来的小上尉,有什么资格奢谈“监造”别人家自己的舰艇,充其量就是和监造官一起工作,给人家打打杂,顺便抓紧机会学习罢了。

Continental Navy竟然翻译为州际海军,还有原名福吉谷的CV37改名普林斯顿竟然是为了纪念一条叫波士顿的船,我的天,这家伙到底无知到什么程度。

一楼原文作者这个chinesemahan很有意思,在他的行文里充满了翻译错误、逻辑混乱和前言不搭后语。
杨院士在费城有参观学习建造大型舰艇的经验,本身就已经很难得了,但是为什么非要编造说他“监造”美军航空母舰呢?一个中国来的小上尉,有什么资格奢谈“监造”别人家自己的舰艇,充其量就是和监造官一起工作,给人家打打杂,顺便抓紧机会学习罢了。

Continental Navy竟然翻译为州际海军,还有原名福吉谷的CV37改名普林斯顿竟然是为了纪念一条叫波士顿的船,我的天,这家伙到底无知到什么程度。
我们监造过航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