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国冷兵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2:56:10
在论坛看了几篇贴子都是谈冷兵器的,虽感不乏道理,但又总感到具有局限性和缺失,也就萌生了自己写一篇的想法,我不敢说我写的东西一定都是对的,也不敢大言不惭说拾疑补漏,只能说是管窥,知其一角罢了。算是博大家一砖。
   
  

   最早出现的冷兵器应该是打砸兵器,所谓打砸兵器,主要为无锋刃的捶击敲击兵器,但也不一而从,其杰出代表为锤子油锤钉头锤随你怎么叫,特点为重心靠前,质量大,惯性大,毁伤性优于削砍类兵器。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付重装部队,也就是所谓的重装甲部队。特别是对付西方的金属板甲比对付鱼鳞甲的杀伤力要大,所以在西方比在东方流行,仅次于削砍类兵器。缺点是由于重心靠前所以十分的不便于使用,质量大不便于携带,使用有的局限性,由于能量传递性能的不同,对于着非金属类甲胄的部队杀伤力下降。特别是对着棉甲的部队杀伤力下降显著。

   此类兵器最早出现的应该是棍棒,棍棒的优点是显著的,它十分便于取得,但是缺点也是显著的,杀伤力是在是低的可以,人类在棍棒的基础上发展出石斧石锤,这算是打砸类武器的第一次进化,以后的的打砸类武器大体脱离不了类似的形态,中心形态就是在棍棒一端加上重物,使得武器质量和惯性加强。此时打砸类兵器发展出了,第一个近亲斧子,斧子是结合打砸类兵器和削砍类兵器而发展出来的,它有着两者的优点但同样继承了二者的缺点,由于它规于砍削类兵器,所以我们以后在提。人类脱离的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后,石锤石斧很快由于材料上的弱点被淘汰,在中国出现了棍棒的进化版殳,所谓殳,就是把金属和木棒结合的一种产物,有人对它的出现表现出了不屑,认为这是这是落后的表现,事实上殳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兵器,作为长期存在于中国青铜时代一种武器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当然此时还没出现重装甲部队让打砸类武器去表现它的特点,殳的存在有着另外的理由,这要从当时武器的主要材料青铜说起。

    关于青铜这种材料有人对他的描述为,即软又脆。事实上这种描述不能说全对,至少有一半是错的,作为青铜材料的一种,铜是比较软的一种金属,它有着良好的延展性和质量,并不适合作为兵器材料来使用,但是比较容易取得,此时人们发现有些时候可以冶炼出比较硬的铜,于是发现了另外一种材料锡,这很可能是撞大运的结果,但是不管怎么样,青铜有很多优点,比如它熔点低,硬度大,这代表了它很容易被制造加工,适用于大多数的场所,但是同样青铜也有着缺点,由于它硬度比大多数钢铁硬度还要大,所以它比较脆容易折断,这也是钢铁淘汰他的理由。所以此时的刀剑大多以粗壮的形态而出现。殳的存在的价值就是由于青铜的这种缺点而表现的。毁伤敌人的兵器成为它主要的作用,但是它的杀伤力依然不很理想,所以并没有大规模的取代刀剑,其后殳并没有停滞不前,由于它的存在价值,不断的发展着,人们根据它杀伤力低的特点在改进着它,出现了带棱带钉的殳头,也发展出来它另外的作用,就是用于车战,作为中国战车的主要兵器而存在着,很明显中国古人发现在车战种需要一种以质量取胜的兵器,具体是对付敌方的战车还是步兵,这就不得而知,但从这种武器的装备时间来看,它有着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名武士,在飞驰的战车上挥舞着殳,在两车交错时狠狠的砸在对方的身上或着盾牌上,质量加上加速度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当然用它居高临下的打砸想来也是很威风具有威力。

    战争的方式在变化着,战车统治战场的时代过去了,殳也随着战车而失去了它的活力,在砍削类兵器的锋芒下被掩盖了,但是这对打砸类兵器来说只是暂时的,随着敌人重装部队的活跃,打砸类兵器焕发了第二春,在这段时间里殳发展出来近亲,铛【钅党】耙,他是具有打砸类武器特性的戳刺类兵器,很讽刺的是使用它来打砸比戳刺要顺手方便。但总体来讲还是规于戳刺类兵器。

    由于重装甲部队的出现打砸类兵器很快就找到了它的第二次生命,此时的打砸类兵器不再由殳的形态来表现,出现了几种主要的进化版,锤子和狼牙棒,铁鞭,锏等,使用最广泛的锤子和狼牙棒,从外在形态来看狼牙棒应该是锤子的进化,他们的进一步进化成流星锤具有软兵器特性的打砸类兵器,他们都加强了材料,不再以木金结合来表现外在形态,脱离了棍棒类。并进一步加强了质量,使得挥动起来惯性更大,由此来加强杀伤力。在战阵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在评书和京剧中的八大锤就有表现。而狼牙棒则更多的和北方蛮族的形象而结合,在中国打砸类兵器在宋发展到了颠峰,国内重步兵的横行和为了对付北方蛮族的铁浮屠一类的重装甲部队,大量装备着此类兵器,用途十分广泛,但形态得到固化,但是颠峰后就是沉沦,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和削砍类兵器的进化,在失去的重装部队这个对手后,打砸类兵器的缺点被无限的扩大化,打砸类兵器在中国军队里的装备率急剧的下降,失去了原来的风光,被淘汰出局。取代它的斩马刀等借鉴了打砸类兵器优点的新一带武器。

    而在西方骑士为了破坏敌人重重的铠甲,钉头锤等打砸类兵器依然被普遍装备,以至于后来骑士的形象和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刀剑反而退居其次。但是随着重装部队的消亡,此类兵器也很快的消失了,成为展览馆中的藏品。

     
    有了打砸类兵器,随之而生的就是戳刺类兵器,在人类学会用木棒后,削尖的木棒成为人类的又一个选择,很明显它的杀伤力比木棒要大,在人类学会使用石器后,石矛成为人类装备最广泛的一种兵器,但是在青铜时代东西方走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上去,在中国人们发明了一种结合砍削兵器的长柄兵器,戈。

    有人对戈的出现同样表现出诧异,认为它造型复杂,使用不方便,杀伤力低,这同样有对有错,戈如同一个横架匕首的木棍,它主要用于啄砍,并不是用于戳刺,从这点看戈的确没有矛使用方便,但是并不是说戈就没有优点,它的攻击范围很大,它即可以啄,也可以勾推还可以挥砍,而且戈的锋刃呈U形面,一旦被它击中它的杀伤力是很惊人的,当然它也有着显著的缺点,虽然它攻击范围大但攻击距离短,结阵时没有矛那么强的防守能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矛戈共存的局面,但战车的出现使得矛退出了和戈争夺主战兵器,戈走到了前台,面对战车如何抵挡住敌军战车的冲击成了步兵的主要课题,结阵用矛正面对抗战车明显的不智,避开战车的冲击路线,攻击战车的侧后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此时戈的两种功能推和勾成了比较实用的能力,在面对战车时步兵可以用他来对付目标较小的马腿,也可以把战车上的士兵从战车上勾下来。更可以用戈的U形刃给敌人的马匹不能抵御的伤害,而且不会和矛一样深陷入敌人身体里拔不出来。而对战车上的士兵,戈宽阔的攻击范围也不能不说是个福音,对于主要对战车侧面攻击和防御的车兵来说,没有比戈更适用的武器了。飞驰的战车加强了戈的杀伤力,车兵几乎不用移动戈,就能给于敌人强大的伤害,在飞驰中戈的横刃成为可怕的武器无论谁被他啄砍中,他的下场只能在开膛破肚还是少个零件中选择,对于车兵勾比刺要更为重要,而且他还有和刺相类似的功能推和啄,所以不能不说戈是应允车战而产生的一种兵器。当然戈依然是有着很多缺点。
   
     时间在一直在潜行,战车在由于他的弱点慢慢的被骑兵取代,人们也在改进着戈的弱点,戈的对手不再是笨重的战车,而变成了灵活的骑兵,此时戈不灵活的缺点表现无疑,现在步兵需要一种比戈更长的武器,但同样能给敌人载具强大的杀伤力,人们又想到了矛,于是矛和戈被结合起来,成了戟,戟是一种结合多种武器特性的兵器,无论载东方还是在西方戟都是为了对付骑兵而诞生的,但是对东方的中国来说戟出现的早了些,它表现出了几种要命的缺点,使它很快的就沉沦了,戟的优点很多它的多重武器特性使得它适用面很广,它可以很灵活的刺杀,戟上的横刃使得它同时具有勾挂,推啄的功能,U形刃可以对马形成巨大的杀伤,使得步兵在面对骑兵战争中,不会刺中马匹,马匹不倒下,给踏成肉糜的可能,更可以灵活的选用使用方式,所以对骑兵的伤害也要更大,但它的确出现的太早了,一些生产技术上的难题无法克服,首先从它的前身戈来讲,戈的材料为青铜,青铜质坚而性脆我已经说过了,这代表着它无法接受强烈的锤击,这在固定上就带来了难题,戈是横刃按我们所想作成管套,钉上铆接搞定,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管套固定首先对木棍的直径要测量的很准,如果太粗安装时会涨裂管套,太细达不到固定的效果,也不能用太大力气锤击,否则就会损毁兵器,加装铆钉也同样麻烦,那么怎么解决,中国古人干脆在木柄上开槽把戈尾穿过,搞根绳子一栓了事,这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这带来了一个问题,实战中戈经常会脱落,使得士兵不得不从新固定,好在固定很简单,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对于强度不大的古代战争来说问题还不是很大。当然这些通过材料上的转换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在材料进化为铁的时候,戈的形状又带来更大的问题,u形刃的狠毒同样带来了制造的难题,青铜熔点低戈的形状可以通过铸造来解决,而铁则必须锻造,要锻造成戈的形状,对于铸造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来说有些勉为其难,橶就是戈加上矛头,所戈面临的问题戟同样面临,在进入铁器社会后,戟的制造费用的高昂,和难度使得人们终于退避三舍,经历痛苦的取舍后,戟被淘汰了,虽然出现了方天画戟这种顶顶有名的武器,但是戟这种名字却从军队装备序列中消失了。枪矛这种简单的武器在中国军队里面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一种更容易获得和装备的武器。中国人在走了一圈以后又走到了原点。

     矛出现的最早,可能还要高唱一声我不作老大很久了。这位过去的老大终于出山了。而且在几个世纪里一直占据着老大的位置,不能不说这位老大功力很深,可是在深的功力也耐不住人琢磨,终于矛的取代者枪出现了,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分不清矛和枪到底有什么区别,知道不久前拜读了某位练家的贴,才搞明白,矛竿为硬木所作无樱无结,矛头和矛竿过渡平滑,而枪竿为软木所造,有樱有结,樱的作用是晃眼,存血.结的作用为留情。所谓留情结就是它了,言下之意就是留点情面别捅太深了,太深了拔不出来会给别人砍的。当然所谓软木也不是木头软就行泡桐就不行,中国人试验了很久终于选定了白桦树,所以枪又有个别名白腊竿子。而矛则选用了枣树,核桃树等杂木作竿,由于硬木坚硬所以能量传递性好,通俗的讲就是它很震手,不信你拿个枣木棍敲个石头试试,白桦树很坚固,又有弹性,能够很好的卸载能量,中国人根据这种特性发展出来枪,中国人有个想法硬的不成我来软的,直的不行我来弯的,总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枪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一时间整个东亚大陆枪成了最流行的武器。不管那个种族枪都是他们的主要武器,当然我所提到枪的外在形状只适用于中国本土的武器。而别的国家和原版的枪多少有些不同。比如说日本,有人说日本这个民族最大的特色就是没特色,什么东西他们总是学的最快的,枪很快就在日本流行起来,但是对于日本来说面临枪竿材料的难以维系,在中国一根好的白腊竿子要通过七到十年的时间来培养,这对日本当地的政治形式来说太困难了,他们需要短时间就可装备的武器。所以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材料竹子,将竹子劈成竹条,用鱼鳔等古代粘着剂结合成整体成为的枪杆的普装版本,更好的精装版依然是白桦树作的木竿,老实说日本的枪头更象是中国古代的步槊头,槊是矛的一种,不管怎么样通称矛总没错,它更早的版本应该称为披【提手旁换成釒】它的形状类似一把短剑,两面有刃,可以刺杀也可以做到某种程度上的砍杀,它和竹竿的结合处过渡平滑,没有我们留情结红樱等设置,由于枪杆同样具有弹性,我们也就勉为其难就叫它枪吧。当然日本也在枪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进化版,在日本有一种被称为十字枪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在中国获取会被称为戟,它有直刃有横刃可以刺勾啄砍推,怎么看也和戟类似,或许日本人没那么多功夫像中国那样为冷兵器细细的分类,不管它它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我们别糊涂就成。事实上在中国枪的种类也并不少,什么钩连啊,披风啦,破甲啦!大多以形状或者功能命名向过去那种分类命名的情况也不多见了。
未完待续在论坛看了几篇贴子都是谈冷兵器的,虽感不乏道理,但又总感到具有局限性和缺失,也就萌生了自己写一篇的想法,我不敢说我写的东西一定都是对的,也不敢大言不惭说拾疑补漏,只能说是管窥,知其一角罢了。算是博大家一砖。
   
  

   最早出现的冷兵器应该是打砸兵器,所谓打砸兵器,主要为无锋刃的捶击敲击兵器,但也不一而从,其杰出代表为锤子油锤钉头锤随你怎么叫,特点为重心靠前,质量大,惯性大,毁伤性优于削砍类兵器。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付重装部队,也就是所谓的重装甲部队。特别是对付西方的金属板甲比对付鱼鳞甲的杀伤力要大,所以在西方比在东方流行,仅次于削砍类兵器。缺点是由于重心靠前所以十分的不便于使用,质量大不便于携带,使用有的局限性,由于能量传递性能的不同,对于着非金属类甲胄的部队杀伤力下降。特别是对着棉甲的部队杀伤力下降显著。

   此类兵器最早出现的应该是棍棒,棍棒的优点是显著的,它十分便于取得,但是缺点也是显著的,杀伤力是在是低的可以,人类在棍棒的基础上发展出石斧石锤,这算是打砸类武器的第一次进化,以后的的打砸类武器大体脱离不了类似的形态,中心形态就是在棍棒一端加上重物,使得武器质量和惯性加强。此时打砸类兵器发展出了,第一个近亲斧子,斧子是结合打砸类兵器和削砍类兵器而发展出来的,它有着两者的优点但同样继承了二者的缺点,由于它规于砍削类兵器,所以我们以后在提。人类脱离的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后,石锤石斧很快由于材料上的弱点被淘汰,在中国出现了棍棒的进化版殳,所谓殳,就是把金属和木棒结合的一种产物,有人对它的出现表现出了不屑,认为这是这是落后的表现,事实上殳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兵器,作为长期存在于中国青铜时代一种武器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当然此时还没出现重装甲部队让打砸类武器去表现它的特点,殳的存在有着另外的理由,这要从当时武器的主要材料青铜说起。

    关于青铜这种材料有人对他的描述为,即软又脆。事实上这种描述不能说全对,至少有一半是错的,作为青铜材料的一种,铜是比较软的一种金属,它有着良好的延展性和质量,并不适合作为兵器材料来使用,但是比较容易取得,此时人们发现有些时候可以冶炼出比较硬的铜,于是发现了另外一种材料锡,这很可能是撞大运的结果,但是不管怎么样,青铜有很多优点,比如它熔点低,硬度大,这代表了它很容易被制造加工,适用于大多数的场所,但是同样青铜也有着缺点,由于它硬度比大多数钢铁硬度还要大,所以它比较脆容易折断,这也是钢铁淘汰他的理由。所以此时的刀剑大多以粗壮的形态而出现。殳的存在的价值就是由于青铜的这种缺点而表现的。毁伤敌人的兵器成为它主要的作用,但是它的杀伤力依然不很理想,所以并没有大规模的取代刀剑,其后殳并没有停滞不前,由于它的存在价值,不断的发展着,人们根据它杀伤力低的特点在改进着它,出现了带棱带钉的殳头,也发展出来它另外的作用,就是用于车战,作为中国战车的主要兵器而存在着,很明显中国古人发现在车战种需要一种以质量取胜的兵器,具体是对付敌方的战车还是步兵,这就不得而知,但从这种武器的装备时间来看,它有着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名武士,在飞驰的战车上挥舞着殳,在两车交错时狠狠的砸在对方的身上或着盾牌上,质量加上加速度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当然用它居高临下的打砸想来也是很威风具有威力。

    战争的方式在变化着,战车统治战场的时代过去了,殳也随着战车而失去了它的活力,在砍削类兵器的锋芒下被掩盖了,但是这对打砸类兵器来说只是暂时的,随着敌人重装部队的活跃,打砸类兵器焕发了第二春,在这段时间里殳发展出来近亲,铛【钅党】耙,他是具有打砸类武器特性的戳刺类兵器,很讽刺的是使用它来打砸比戳刺要顺手方便。但总体来讲还是规于戳刺类兵器。

    由于重装甲部队的出现打砸类兵器很快就找到了它的第二次生命,此时的打砸类兵器不再由殳的形态来表现,出现了几种主要的进化版,锤子和狼牙棒,铁鞭,锏等,使用最广泛的锤子和狼牙棒,从外在形态来看狼牙棒应该是锤子的进化,他们的进一步进化成流星锤具有软兵器特性的打砸类兵器,他们都加强了材料,不再以木金结合来表现外在形态,脱离了棍棒类。并进一步加强了质量,使得挥动起来惯性更大,由此来加强杀伤力。在战阵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在评书和京剧中的八大锤就有表现。而狼牙棒则更多的和北方蛮族的形象而结合,在中国打砸类兵器在宋发展到了颠峰,国内重步兵的横行和为了对付北方蛮族的铁浮屠一类的重装甲部队,大量装备着此类兵器,用途十分广泛,但形态得到固化,但是颠峰后就是沉沦,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和削砍类兵器的进化,在失去的重装部队这个对手后,打砸类兵器的缺点被无限的扩大化,打砸类兵器在中国军队里的装备率急剧的下降,失去了原来的风光,被淘汰出局。取代它的斩马刀等借鉴了打砸类兵器优点的新一带武器。

    而在西方骑士为了破坏敌人重重的铠甲,钉头锤等打砸类兵器依然被普遍装备,以至于后来骑士的形象和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刀剑反而退居其次。但是随着重装部队的消亡,此类兵器也很快的消失了,成为展览馆中的藏品。

     
    有了打砸类兵器,随之而生的就是戳刺类兵器,在人类学会用木棒后,削尖的木棒成为人类的又一个选择,很明显它的杀伤力比木棒要大,在人类学会使用石器后,石矛成为人类装备最广泛的一种兵器,但是在青铜时代东西方走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上去,在中国人们发明了一种结合砍削兵器的长柄兵器,戈。

    有人对戈的出现同样表现出诧异,认为它造型复杂,使用不方便,杀伤力低,这同样有对有错,戈如同一个横架匕首的木棍,它主要用于啄砍,并不是用于戳刺,从这点看戈的确没有矛使用方便,但是并不是说戈就没有优点,它的攻击范围很大,它即可以啄,也可以勾推还可以挥砍,而且戈的锋刃呈U形面,一旦被它击中它的杀伤力是很惊人的,当然它也有着显著的缺点,虽然它攻击范围大但攻击距离短,结阵时没有矛那么强的防守能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矛戈共存的局面,但战车的出现使得矛退出了和戈争夺主战兵器,戈走到了前台,面对战车如何抵挡住敌军战车的冲击成了步兵的主要课题,结阵用矛正面对抗战车明显的不智,避开战车的冲击路线,攻击战车的侧后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此时戈的两种功能推和勾成了比较实用的能力,在面对战车时步兵可以用他来对付目标较小的马腿,也可以把战车上的士兵从战车上勾下来。更可以用戈的U形刃给敌人的马匹不能抵御的伤害,而且不会和矛一样深陷入敌人身体里拔不出来。而对战车上的士兵,戈宽阔的攻击范围也不能不说是个福音,对于主要对战车侧面攻击和防御的车兵来说,没有比戈更适用的武器了。飞驰的战车加强了戈的杀伤力,车兵几乎不用移动戈,就能给于敌人强大的伤害,在飞驰中戈的横刃成为可怕的武器无论谁被他啄砍中,他的下场只能在开膛破肚还是少个零件中选择,对于车兵勾比刺要更为重要,而且他还有和刺相类似的功能推和啄,所以不能不说戈是应允车战而产生的一种兵器。当然戈依然是有着很多缺点。
   
     时间在一直在潜行,战车在由于他的弱点慢慢的被骑兵取代,人们也在改进着戈的弱点,戈的对手不再是笨重的战车,而变成了灵活的骑兵,此时戈不灵活的缺点表现无疑,现在步兵需要一种比戈更长的武器,但同样能给敌人载具强大的杀伤力,人们又想到了矛,于是矛和戈被结合起来,成了戟,戟是一种结合多种武器特性的兵器,无论载东方还是在西方戟都是为了对付骑兵而诞生的,但是对东方的中国来说戟出现的早了些,它表现出了几种要命的缺点,使它很快的就沉沦了,戟的优点很多它的多重武器特性使得它适用面很广,它可以很灵活的刺杀,戟上的横刃使得它同时具有勾挂,推啄的功能,U形刃可以对马形成巨大的杀伤,使得步兵在面对骑兵战争中,不会刺中马匹,马匹不倒下,给踏成肉糜的可能,更可以灵活的选用使用方式,所以对骑兵的伤害也要更大,但它的确出现的太早了,一些生产技术上的难题无法克服,首先从它的前身戈来讲,戈的材料为青铜,青铜质坚而性脆我已经说过了,这代表着它无法接受强烈的锤击,这在固定上就带来了难题,戈是横刃按我们所想作成管套,钉上铆接搞定,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管套固定首先对木棍的直径要测量的很准,如果太粗安装时会涨裂管套,太细达不到固定的效果,也不能用太大力气锤击,否则就会损毁兵器,加装铆钉也同样麻烦,那么怎么解决,中国古人干脆在木柄上开槽把戈尾穿过,搞根绳子一栓了事,这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这带来了一个问题,实战中戈经常会脱落,使得士兵不得不从新固定,好在固定很简单,也不需要什么技术,对于强度不大的古代战争来说问题还不是很大。当然这些通过材料上的转换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在材料进化为铁的时候,戈的形状又带来更大的问题,u形刃的狠毒同样带来了制造的难题,青铜熔点低戈的形状可以通过铸造来解决,而铁则必须锻造,要锻造成戈的形状,对于铸造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来说有些勉为其难,橶就是戈加上矛头,所戈面临的问题戟同样面临,在进入铁器社会后,戟的制造费用的高昂,和难度使得人们终于退避三舍,经历痛苦的取舍后,戟被淘汰了,虽然出现了方天画戟这种顶顶有名的武器,但是戟这种名字却从军队装备序列中消失了。枪矛这种简单的武器在中国军队里面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一种更容易获得和装备的武器。中国人在走了一圈以后又走到了原点。

     矛出现的最早,可能还要高唱一声我不作老大很久了。这位过去的老大终于出山了。而且在几个世纪里一直占据着老大的位置,不能不说这位老大功力很深,可是在深的功力也耐不住人琢磨,终于矛的取代者枪出现了,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分不清矛和枪到底有什么区别,知道不久前拜读了某位练家的贴,才搞明白,矛竿为硬木所作无樱无结,矛头和矛竿过渡平滑,而枪竿为软木所造,有樱有结,樱的作用是晃眼,存血.结的作用为留情。所谓留情结就是它了,言下之意就是留点情面别捅太深了,太深了拔不出来会给别人砍的。当然所谓软木也不是木头软就行泡桐就不行,中国人试验了很久终于选定了白桦树,所以枪又有个别名白腊竿子。而矛则选用了枣树,核桃树等杂木作竿,由于硬木坚硬所以能量传递性好,通俗的讲就是它很震手,不信你拿个枣木棍敲个石头试试,白桦树很坚固,又有弹性,能够很好的卸载能量,中国人根据这种特性发展出来枪,中国人有个想法硬的不成我来软的,直的不行我来弯的,总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枪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一时间整个东亚大陆枪成了最流行的武器。不管那个种族枪都是他们的主要武器,当然我所提到枪的外在形状只适用于中国本土的武器。而别的国家和原版的枪多少有些不同。比如说日本,有人说日本这个民族最大的特色就是没特色,什么东西他们总是学的最快的,枪很快就在日本流行起来,但是对于日本来说面临枪竿材料的难以维系,在中国一根好的白腊竿子要通过七到十年的时间来培养,这对日本当地的政治形式来说太困难了,他们需要短时间就可装备的武器。所以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材料竹子,将竹子劈成竹条,用鱼鳔等古代粘着剂结合成整体成为的枪杆的普装版本,更好的精装版依然是白桦树作的木竿,老实说日本的枪头更象是中国古代的步槊头,槊是矛的一种,不管怎么样通称矛总没错,它更早的版本应该称为披【提手旁换成釒】它的形状类似一把短剑,两面有刃,可以刺杀也可以做到某种程度上的砍杀,它和竹竿的结合处过渡平滑,没有我们留情结红樱等设置,由于枪杆同样具有弹性,我们也就勉为其难就叫它枪吧。当然日本也在枪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进化版,在日本有一种被称为十字枪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在中国获取会被称为戟,它有直刃有横刃可以刺勾啄砍推,怎么看也和戟类似,或许日本人没那么多功夫像中国那样为冷兵器细细的分类,不管它它想怎么叫就怎么叫我们别糊涂就成。事实上在中国枪的种类也并不少,什么钩连啊,披风啦,破甲啦!大多以形状或者功能命名向过去那种分类命名的情况也不多见了。
未完待续
本人的原创啦,一直完成不了,完成的先发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最好能配上些插图什么就更好了
提到白蜡杆子,我一直在想,那些表演肉体断木棒的人,敢不敢试试白蜡条?
挖坑不添的话, 会被怨念缠身的
提点不同的意见,枪和矛的杆不是楼主说的那样,包括一切长兵的柄,过去在古代的时候所谓精装的一般都是积竹柲或是批麻大漆杆,很少有用单一材质的,只有小兵用的大批量使用的才是单一材质的,但也多是硬木的,少有白蜡杆的,白蜡杆多是后来民间武术家用的。
]]
那种如同步枪通条一样的金属杆戳刺兵器叫什么?;P ;P ;P
刚才在吃饭没有系统严谨的回复,现在补充一下,事实上我提到日本的枪杆就是积竹柲的一种,这种东西在中国和披麻大漆杆一样属于奢侈品,这就有看官要问既然在中国是奢侈品,为什么在日本会成为系统的制式装备,第一和传承有关,日本系统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生产技术,不但在建筑兵器而且在衣食住行都全方位模仿中国,其二材料上的问题,日本国小没有稳定的材料供应体系,作为竹料是最容易获得的,日本不可能学中国,用二十年的时间等待白蜡干成才,与加工上的麻烦相比日本更希望能更便捷获取材料,积竹柲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养护上这种东西不耐潮湿,容易开胶开裂。披麻大漆杆要好点但是养护同样麻烦,且造价很贵,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装备部队。事实上这两种杆材在唐代就一直是作为马朔的杆材,后来都被一体成才的杆材取代了。
锥?破甲锥,或峨嵋刺,分水刺。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
好贴!以前看到过说枪在杆子上螺旋缠绕铁丝,不易砍断,还有弹性,忘了什么时代的事了
很好,长见识
白蜡杆不是白桦吧,我记得北方叫”蜡条子“,就是没长好的用来编大筐的东西
楼主有两个错误。

  1个是枪缨子的用处。 枪缨子最主要的用处是防止血流到枪杆上,否则又滑又粘,那枪没法拿。

  2 ,戈的用处,很多人见形而就想是砍啄用的,其实不然。
  我在历史版写了《我也说重刀》 就提到了,古代车,骑兵打仗,并不是常人理解的冲进敌军阵里去砍杀,而是利用自己的机动,速度,围着步兵外圈兜圈子,拖曳着长杆的兵刃,勾,割,挂敌人。    如果把戈进行啄人,那点面积,能杀伤几个人?在高速颠簸移动中想啄到人,太困难了,戈头比较宽大,啄人也是杀伤力小。  而横着高速前进进行割,看戈的曲线设计的就是完全为了割人的:流畅,不会挂住,末端有柔和的突起保证了再次切割。
]]
支持一下。楼主努力
中国的骑兵是使用刀还是铁枪?
原帖由 莫谈国是 于 2009-2-12 17:21 发表
提到白蜡杆子,我一直在想,那些表演肉体断木棒的人,敢不敢试试白蜡条?

能不能用现代的术语说一下白蜡杆子的优点?
原帖由 夜寝倭酋皮 于 2009-2-12 21:52 发表
楼主有两个错误。

  1个是枪缨子的用处。 枪缨子最主要的用处是防止血流到枪杆上,否则又滑又粘,那枪没法拿。

  2 ,戈的用处,很多人见形而就想是砍啄用的,其实不然。
  我在历史版写了《我也说重刀》 就提 ...

戈勾其颈,剑刺其胸嘛。
楼主说的不对,关于积竹柲的问题,你可以去看一下考工记。至于是白蜡杆子是专门的白蜡树,和桦树是两回事。军队里用枪是要破甲的,你用个有弹性的还怎么破甲?一刺之下枪杆弯了,还玩什么?大枪刺喉?以现存的明代兵器实物来看,军用长兵的柄也多是批麻大漆杆或者是硬杂木杆,少见白蜡杆子。
另外矛和枪的区别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所谓练家子的说法并不能取信。不说别的,就说几百人的小场战斗,士兵阵列前行的时候,什么人能把大枪象练家子一样舞的滴水不漏的,那是找死,不等敌军杀他,督阵的军官就得以扰乱军阵的名义砍了他。
事实上自宋代就已经是以枪为主了。唐代以后槊就没落了。
LZ可以介绍下斩马刀和双手长剑这俩东西吗~
楼上好藏啊!
每把都是精品,花了不少银子吧!
诸位可以去找几个冷兵论坛,里面对这些东西都有谈论的,看看就知道了。
I8YL_DSCN9959.jpg
这两个是原杆长兵,没有改过的。
那根杆子是我师

当年走遍全国以武访友时,偶然在河北一个小店花了六十块钱高价求来的。据说是一个老

师傅种来自用的,一共就二三十根。那可真是根好杆子啊!沉重密实,表面发青,没有一

点疤节,笔直如切,枪头不比枪把细多少。发力一抖,杆身直震,杆头振幅虽不大,但持

久;现在的杆子,生长太快,里面的纤维少,存不住能量,一受力杆头就弯,摆几下又停

了。大枪杆要是按实战军器的要求来种植,必须从白蜡树苗只有一米高时就开始修剪,不

允许长任何侧枝,只能保留树顶的很少的几片叶子,为的是限制其生长速度,并使树干笔

直。当军器用的杆子不可种在山上任其乱长,要时时关照着,万不能长虫,一受虫害就留

下疤了,还不能种得太密,如果光照不好,就会长弯。一片向阳地,种上一百根,十几年

关心下来,能成得了三十根就不错了,这么辛苦是要值那么大的价钱。八十年代初的六十

块钱,一个半月的工资了。也就我师傅这样的武痴才舍得买,也只有真正好武之人才会去

种那没用劳什子。
原帖由 风舞 于 2009-2-13 11:04 发表
诸位可以去找几个冷兵论坛,里面对这些东西都有谈论的,看看就知道了。

推荐几个呗?
to;风舞童鞋
··························································
论坛上的谈论不能尽信啊,白蜡杆子在军队的应用是有史料可查的,远的你们可能接触不到,在近代史上就有曾李采购白蜡杆的记载,张之洞在湖北也采购过白蜡杆子。远的秦良玉的白杆兵这些公开资料不要无视啊。至于你那个所谓的长兵照片·并不是军队大量装备的武器,至于扎麻刀我还在写,这东西我写了一年多了,三万多字删的就剩下这点了。
原帖由 post3030 于 2009-2-13 13:49 发表
to;风舞童鞋
··························································
论坛上的谈论不能尽信啊,白蜡杆子在军队的应用是有史料可查的,远的你们可 ...


几个好的论坛还是很专业的。你现在发出来的倒是不太敢恭维。在源流、传承、制作、使用、环境和某些术语方面还是多涉及一些好。
:D 还是解释一下吧,这篇东西我写了一年多了,一直没完成,期间资料查了一堆,太累就丢在硬盘上了。昨天翻硬盘看到腻味就给发上来了,里面有很多错字。白桦树就错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就写成白桦树的。现在看了还一头冷汗。[:a6:] 看来不能头脑发热。:D 童鞋们原谅。
原帖由 walkman101 于 2009-2-13 14:05 发表


几个好的论坛还是很专业的。你现在发出来的倒是不太敢恭维。在源流、传承、制作、使用、环境和某些术语方面还是多涉及一些好。

我都说乐知其一角而已,你要我写全想累死我啊。就这些东西写了三万多字。然后把源流,传承,制作,使用环境这些需要引用或没接触过,查不到出版资料的一删除,剩下的就泛泛而谈了。
文中提到
所谓打砸兵器,主要为无锋刃的捶击敲击兵器,但也不一而从,其杰出代表为锤子油锤钉头锤随你怎么叫,特点为重心靠前,质量大,惯性大,毁伤性优于削砍类兵器。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付重装部队,也就是所谓的重装甲部队。特别是对付西方的金属板甲比对付鱼鳞甲的杀伤力要大,所以在西方比在东方流行,仅次于削砍类兵器。缺点是由于重心靠前所以十分的不便于使用,质量大不便于携带,使用有的局限性,由于能量传递性能的不同,对于着非金属类甲胄的部队杀伤力下降。特别是对着棉甲的部队杀伤力下降显著。

+++++++++++++++++++++++++++++++++++++++++++++++++++

怎么可能,我宁愿是板甲挨一下也不要锁子甲或者棉甲挨一下
鱼鳞甲不是锁子甲,棉甲也不全是棉花做的,由于板甲的能量保存最好,所以能量传递到目标身上最多。对于锤击这种依靠能量传递来杀伤敌人的武器,板甲的防御力的确米有棉甲强。
关于白蜡杆子的问题,可以想想看,你说的白蜡杆子容易取得还是普通的硬杂木好取得。秦良玉的白杆兵规模有多大?张之洞采购了多少白蜡杆子?这些史料上都可以取得,古代大规模装备的的确不是白蜡杆子阿,就象现在军队里同时装备了半自动步枪和全自动步枪,你不能说现在的主流装备是半自动步枪阿。
楼主发的帖子里很多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说杆的安装方式,并不是想楼主想象的那样,枪矛刀等长兵下面的库并不是想现在铁锹那样的,通常在库上是有一个或者多个铁环的,当把杆穿进库里后,将环大力敲下来,就可以把库紧紧套在杆上,杆一般是比库粗上一点的。
]]
]]
写三万多字也罢了,能去杂存精到这么点,楼主真不简单,先赞一个。
前面我的问题没写明白,我是说,硬杆的叫矛,软杆的叫枪,那么金属杆的呢?
以前看语文课本解释“金戈铁马”说是金属制作的戈,我就想不会杆子也是铁的吧?,那得多重啊。
八旗盔甲都是很厚的棉甲。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现在看到的八旗甲胄了。这个是棉甲的做法,并不只是棉花也不是软趴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