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视广告陷阱太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2:02:48
专家频频变脸 明星浑身是病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

《健康时报》 ( 2009-2-12 第03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604_pic_04.jpg
▲ 北京中医杂志的编委“关新良”教授


604_pic_05.jpg
▲ 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教授


604_pic_06.jpg
▲ 在天地磁广告中扮演犯了心脏病的患者


604_pic_07.jpg
▲ 此人真实身份是北京明星坊文化传播机构的演员


  阅读提示

  同一个人,穿着同样的衣服,甚至系着同一条领带,在同一个电视时间段里,以不同的姓名和身份推销不同的药品、保健品,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入情入理;同一个人,竟然从头到脚患上了十几种病,并且吃(用)了她推荐的药品或者保健品后,竟然都痊愈了。

  频频变脸的专家和浑身是病的明星,已经成为误导消费者的主要帮凶。


  专家频频变脸 明星浑身是病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

《健康时报》 ( 2009-2-12 第03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604_pic_04.jpg
▲ 北京中医杂志的编委“关新良”教授


604_pic_05.jpg
▲ 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教授


604_pic_06.jpg
▲ 在天地磁广告中扮演犯了心脏病的患者


604_pic_07.jpg
▲ 此人真实身份是北京明星坊文化传播机构的演员


  阅读提示

  同一个人,穿着同样的衣服,甚至系着同一条领带,在同一个电视时间段里,以不同的姓名和身份推销不同的药品、保健品,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入情入理;同一个人,竟然从头到脚患上了十几种病,并且吃(用)了她推荐的药品或者保健品后,竟然都痊愈了。

  频频变脸的专家和浑身是病的明星,已经成为误导消费者的主要帮凶。


在医疗电视广告中当“专家”,其实不简单。

  你得是非知名的专业演员,你得形象好入戏快,你得懂一些医学知识,你得能昧着良心在电视上撒弥天大谎……

  山东网友于先生在网易论坛上把这些“变脸专家”一曝光,便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于先生说:“我就是看不过去,这些人在电视上这么嚣张,怎么就没人管?!”

  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

  “我关注这种假专家医药广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发出曝光他们的帖子后,网友关注度如此之高,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济南市民于先生自己对揭露“变脸专家”的“战绩”非常兴奋。

  于先生关注“变脸专家”是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

  于先生的父亲患有糖尿病,七八年前,电视购物刚刚兴起,无意间看到有电视购物推销治疗仪,一位穿白大褂的“专家”说是最新科技产品,能治愈糖尿病,“专家信誓旦旦地在电视上说有效,我马上买了一台,结果根本无效,上千块钱就这么打了水漂。”

  此后,电视广告中又出现一种治近视眼的仪器,900多块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于先生买了一台,但使用后发现,实际效果根本没有广告中宣传的那么神奇,自己再次上当受骗。

  此后,于先生发现,电视上的购物医药广告越来越多,“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意外发现,一则性病药品广告上的‘专家’,就是我给父亲购买治疗糖尿病仪器时,在电视广告中出现的那个糖尿病治疗专家,可同一个人,身份却截然不同。”于先生说。

  随后他就把他的遭遇向当地工商部门反映,但是没人管,“工商部门说查封一个,产品立即会变换个名称又打出广告来,还是那批白大褂,继续在电视上忽悠消费者,很难取证。”

  一个月找出12个“变脸专家”

  从去年年底开始,于先生着手收集虚假医药广告,经过近1个月的对比核实,他惊奇地发现仅山东和济南当地的电视台,“假专家”就达12位,更为荒唐的是竟然还有几个相同面孔的“专家”在不同的产品里,名字和身份都称得上是“千变万化”。

  比如,塞隆骨康贴广告中声称为该药首席研发人的王志轮,在其他广告中又变成了中国风湿医学研究所技术顾问郭明鱼,后来又变成了治疗骨科疾病的医学博士张中和……

  在亿康纳米能量杯广告中名叫陈伟明的“专家”,身份是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而在华佗延寿酒的广告中,摇身一变却成了“关新良”,身份也变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家有儿女》中扮演“姥姥”的演员孙桂田,在医药广告中成了浑身是病的明星。她分别在广告中称自己患了牙龈萎缩、牙周炎、风湿骨病、肺气肿、全身麻木、肝病、肾病、心脏病等严重疾病,在每个广告中都说自己吃(用)了广告中的产品后痊愈了。

  “这些广告越看越离谱,越看越气愤”。于先生便决定一定要把这些假广告、假专家的害人行径昭然天下。

  正要整理完毕时,赶上了“假糖脂宁胶囊致死事件”。1月31日,于先生便将题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相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一群骗子》的帖子发布到网易论坛,一口气罗列了山东和济南电视台中出现的12个涉嫌虚假广告的“变脸”高手,这些人用同一副面孔在多个广告中扮演不同“专家教授”,内容涉及药品、保健食品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很快展开“人肉搜索”,一些专家的身份被核实清除,“塞隆骨康贴”药物首席研发人“王志轮”其实就是曾在电视剧《任长霞》中出演角色的演员李兆民。而“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陈伟明”的真实身份是北京明星坊文化传播机构的演员。

  媒体曝光后,济南当地工商部门很快便叫停了“变脸专家”虚假广告的刊播。

  “一点也不亚于拍电视剧”

  演员在医药电视广告假冒医学专家,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甚至可以说已经发展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一位曾经从事该领域工作的王先生向记者透露了“变脸专家”的行业规则。

  此类医药电视广告都由专门的影视传播公司制作,从专家演员的选择、群众演员(托儿)的挑选到广告片的拍摄、后期制作,甚至播出,影视公司都能一条龙服务。制作此类广告大多数都是一些不知名的中小医药企业,但也有老百姓熟知的知名大型药企。

  王先生介绍,做这类电视广告的一般都是买断药品销售权的药品经销商。因为一些药企自身没有完备的销售渠道,或自己并不看好该药的销售业绩,而在药品广告监管较严的情况下,药企便把药品的经销权卖给一些药品经销商,经销商的唯一目的就是卖药赚钱,所以大规模播发虚假广告便成了他们立竿见影的惯用伎俩。

  他记忆较深的是安徽一家药企包装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企业将药品的经销权卖断给了北京一家药品经销商。这个经销商为了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不惜重金80万元聘请了央视一名知名主持人担任该产品电视广告的主持人。

  由于该药部分研发涉及到了日本和德国专家,公司又无力聘请真正参与研发过的日本和德国专家,便在影视公司挑选了一名日本和一名德国在华的普通演员,后来又找来了上百名50岁左右的群众演员。电视广告便在摄影棚里开始录制。

  两名外籍演员分别给了1000元的报酬,群众演员每人50元还带一顿盒饭,扮演出镜受访的患者的报酬稍高一些。

  整个电视广告,有专门的编剧、导演等运作人员,“专家”穿的衣服,演员说的台词,扮演患者的群众演员的台词及表情都会一一安排好,“一点也不亚于拍电视剧”。

  如果是小公司,主持人、专家肯定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演员,这样更省钱,专家和主持人500元左右即可拿下,一个普通的15分钟的电视广告片,制作费用一般在5万元左右。

  当然,选择演员也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来说非知名的中老年演员最受医药电视广告的青睐,一方面演员形象相对较好,可塑性强,能扮演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入戏快效率高;另一方面,由于这类演员经常扮演医学专家,多少会了解一些医学知识,说起话来比较有医生的味道,所以一些演员便成了“专业变脸专家”。

  这类电视广告主要在一些省、市、县等地的闭路电视频道播出,既避免了上星后因覆盖面广被工商、媒体盯上找麻烦,又能直接针对药品或医疗器械销售的目标群体滚动播出。“如果广告做得好,一个专业‘变脸演员’一年挣个几十万元是很常见的事。”

  广播也是“重灾区”

  因为中老年人有的爱听广播,所以广播也是“变脸专家”泛滥的重灾区。

  曾从事药品经销的曾先生向记者介绍,广播的广告做起来比电视广告要简单一些,甚至不需要找专业的演员,只要口齿伶俐,懂一些医学知识的医药销售人员即可充当专家,这样专家的身份便随产品的需要而随意更换。

  曾先生自己就做过电台医学专家。为了吸引听众,电台的医疗广告一般都宣称是现场直播,但绝大部分内容是事先录播好了的。节目播出过程中,会向听众播报热线电话,听众会发现热线电话此起彼伏,打进电话的听众都是吃过药,或者接受过治疗的患者,讲述自己吃(用)过之后,效果非常好,咨询专家是否还需要继续治疗,或一些说出患者常见病情的听众,问专家应该买什么药治疗。

  等到真的听众打进电话时,都声称热线太忙,切不进直播间,只能由导播来解答,“其实,能打进热线电话的大都是广告商事先安排好的托儿,真的听众打电话之所以让导播解答,就是怕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而‘专家’答不出来,骗局就被揭穿了。”

  无论王先生还是曾先生,对记者“怕不怕有关部门查”的提问,回答得都非常坦然:“不怕,这个被禁,换个专家,换个频道同样播,只要能挣钱就行!”
我从来不相信这种宣传的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