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创区推荐: 大家晒一晒自己的姓氏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54:43
]]
本家老兄呀,你“晒”了,鄙人就不用重复劳动了。:D
崔姓

炎帝神农氏后裔。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

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齐丁公嫡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为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崔姓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

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峭T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八。

夏商周都是世袭贵族没什么可说的,汉之后两千年出过一两百个丞相,本朝有若干个将军。

比较腐败,是门阀世家。
崔姓居然是老姜家的,失敬
]]
话说百家姓都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啊。。。。:D :D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发觉好多人真的同祖宗哦,特别姬姓
「范」源出  ;

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杜邑(陜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曾孙士会。食邑于范邑(河南范县),世称范武子,子孙逐有范氏。
原帖由 sgyh_ 于 2009-1-31 21:22 发表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 ...


那当然,姬姓来自黄帝,而且是周室之姓。周室同姓贵族遍及天下,很多姓氏来自周之封国或贵族封地。那自然如此了。
寡人姓:姬。纯正黄帝宗室之后裔。比楼主这样的旁系要正统啊。快参拜寡人吧:lol :lol
斑竹居然是纯种,跪拜,之前我只知道姬鹏飞

还有LS的范兄,你未免也太简单了,你们老范家好歹也出过第一代财神的呀,要好好挖掘挖掘
敢问,李姓出自何处?
:$
老刘家、老李家、老赵家、老朱家你们这些就不要出来晾啦,不然俺们这些寒门小姓还怎么混?:D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9-2-1 11:46 发表
敢问,李姓出自何处?
:$

老李家的成分相当复杂啊,;P ;P ;P ,不过老子应该是李家最早的名人了吧
俺印象中姓氏带女字旁的都是颇有历史渊源的,如姬、姜、妫等等。

妫是陈姓之祖,据说是帝舜之后。


希望俺李家也能和上古名人沾点关系。呵呵:lol
姚姓的来源呢?好像比较混乱啊
我这个姓:乐(le),真算是小姓了,除了自己亲戚,碰到的倒是都姓yue

下面这段是百度的

  乐姓中yue le的都有 并不是单单yue
  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又出现了魏国大将乐进,他们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是乐姓家族中引以为傲的英雄。
  乐姓的来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宋国的宋戴公,他的儿子叫公子衎(kan),字乐父。后来他的孙子叫夷父须,以他祖父的“乐”字为姓氏,这就是后来乐氏的来历。
  在众多的乐姓武将当中,乐毅当属其中之最。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到“身高五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知许也”,意思是说自己的文韬不在管仲之下,武略可及乐毅。这里所提到的乐毅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乐姓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乐毅。
  乐毅是燕国的大将,曾带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所以他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一位很有地位的军事家、军事将领。后来他受到猜忌,被别人诬陷,他就离开了燕国,回到了赵。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地位,赵王也很器重他,就封他为望诸君。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邯郸的丛台公园内部修了望诸榭。咱们身后的这个建筑就是望诸榭,根据他的封号取名望诸榭。
  乐毅用兵如神,由于他出色的指挥能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并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国都城临淄,被誉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军事奇才。相传,他当年在赵国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邯郸县岳家堡一带。
  乐庆阳:我们原来这个地方叫岳家堡,他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乐毅就生活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凡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我们家现在一直把乐毅作为祖先来供奉,并有家谱和立有牌位。
  据史书记载,乐毅死于赵国,并安葬在乐家堡。据这一带的老人讲,当年乐毅的墓地占地约有两千多亩,可见乐毅当时地位的显赫。
  乐姓后人 乐庆阳:他的故事在当地传说很多。乐毅在打仗的时候将一个金盔掉到井里,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给他修了一个庙宇。
  杜学德:当地的村民传说那里还有他的舞剑房和磨剑石。
  清代曾有诗云:仗剑齐城下,藏锋赵国中;无聊时自舞,四壁起秋风。就是赞叹乐毅勤于练功,武艺高强的。
  杜学德:当代邯郸的大乐堡、小乐堡、曹乐堡这一带有乐姓人氏,他们自称是乐毅的后代,由于时代的变迁,乐姓人士后来分布到了河南、山东、山西,在南方也有一定的分布。我们大伙熟悉的北京同仁堂,他的创业的老板也是乐姓人。
  乐姓后人 乐庆龙:从我记事起到1963年、1964年,我爷爷还不断跟我说,北京同仁堂也是咱姓乐的开的。我也不断去那住着,人家招待的也挺好,我得到的一些偏方大部分都是从人家那儿来的。
  乐姓后人 乐庆阳:这后面都是姓乐的,都是乐毅的后代。这是我叔叔,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了。这些孩子全部都是姓乐。现在家里男女一下子算起来一百七十多口人。
  乐家堡的乐氏后人告诉我们,曾有不少全国各地的乐姓人士来这里寻根问祖,唯独没有台湾人来过,他们希望能早日和台湾的乐姓人士建立联系。
  乐姓起源于西周末年,源于子姓
  历史上的名人有乐毅、乐羊、乐进等
  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这个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神气万分的姓氏,是出现在大约3000年以前的
  春秋时代。同时,后世的乐氏,除了这个来源之外,别无“分号”,堪
  称是一个血缘十分单纯的中国姓氏。
  乐氏源于春秋时的宋国,跟后世以宋为姓的人,算起来是血脉相同的
  一家人。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
  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
  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且封他
  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后来,宋戴公之子公子●
  的后代,又以王父字为氏,于是就出现了“乐”这个姓氏。
  位尊而高的宋国,后来是于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
  则推算起来,中国的乐姓最少也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的历史,说他们是“
  源远流长”,毫不为过。
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victory:
我们是西域人的后代,归顺汉人2000多年了 :Q :')  :D
乐作为姓氏居然还有两个读音[:a6:]
原帖由 bjnr 于 2009-2-1 14:53 发表
我们是西域人的后代,归顺汉人2000多年了 :Q :')  :D

别不好意思嘛,也出来晒晒
原帖由 大老虎 于 2009-2-1 12:01 发表
老刘家、老李家、老赵家、老朱家你们这些就不要出来晾啦,不然俺们这些寒门小姓还怎么混?:D




你姓“朴”吧
原帖由 bjnr 于 2009-2-1 14:53 发表
我们是西域人的后代,归顺汉人2000多年了 :Q :')  :D





你西戎我南蛮;P
原帖由 sgyh_ 于 2009-2-1 10:29 发表
斑竹居然是纯种,跪拜,之前我只知道姬鹏飞

还有LS的范兄,你未免也太简单了,你们老范家好歹也出过第一代财神的呀,要好好挖掘挖掘


还有LS的范兄,你未免也太简单了,你们老范家好歹也出过第一代财神的呀,要好好挖掘挖掘


你说:范蠡??? 姓什么 只是一个标签   

看着自家 的族谱  就很迷茫
]]
“後”并入姓“后”,将姓“锺”的和姓“金+童”的合并为姓“钟” 这也是 神来之笔
原帖由 sgyh_ 于 2009-2-1 15:09 发表
乐作为姓氏居然还有两个读音[:a6:]

yue这个读音比较知名点,以前向别人介绍自己总是要先解释一下
真是长了见识了。:lol
原帖由 不战屈人 于 2009-2-1 14:48 发表
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芈:victory:



mie吧,好像有个楚王叫这个名字。
]]
原帖由 dj98dx 于 2009-1-31 23:02 发表
寡人姓:姬。纯正黄帝宗室之后裔。比楼主这样的旁系要正统啊。快参拜寡人吧:lol :lol



小姬 ~???

[:a9:] [:a9:] [:a9:] [:a9:] [:a9:] [:a9:]
:L :L :L :L:L  楼上:L :L
原帖由 框子 于 2009-2-1 17:56 发表
mie吧,好像有个楚王叫这个名字。




;P 嗯,颛顼之后
]]
原帖由 tnt_lzk 于 2009-2-2 11:25 发表

仇人啊,杞亡于楚!

姒姓楼氏,夏后,太康子孙。


这位是大禹一脉呀
炎帝神农氏后裔。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


----------------俺姓吕,不过很少碰到本家的。[:a10:]
]]
原帖由 中南海保镖 于 2009-2-2 14:29 发表
炎帝神农氏后裔。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 ...


碰不到不等于人不多,秦始皇也是你家的

  tóng 〈形〉
  (1)“同”的古字。相同;一样 [same]
  仝,同古文,出《道书》。――《广韵》
  (2) 姓氏。
  郑码:ODBI,U:4EDD,GBK:D9DA
  笔画数:5,部首:人,部外笔画数:3,笔顺编号:34121
  仝姓源流
  一.仝姓来源
  渊源之一,以国为姓。起源于商朝:本出自子姓,契之嫡裔,商王封本姓支庶族人于〓(今陕西省大荔县 境内)建立同国,为商朝附庸,商亡后,同国亦随之灭国,其后人以国去邑为同姓。后来,同 姓为分别支庶,
  一支以同字音“仝”为姓,见《春秋图》。
  渊源之二,避祸改姓。起源于汉朝:为司马迁之后,同样因谐音故,源于“同”。8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作过介绍, 2003年2月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姓>节目也作了介绍.西汉时代,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迁,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努事有所辩解,得罪汉武帝下狱受腐刑.据传,他的一支后人为避家难,改 "司马"姓为"同"即仝,另一支改"司马"姓为马.此事在司马迁出生地陕西省韩城市的县志中的<重修太史庙记>(翟世琪)一文中曾有记载:"----今孙或在洛阳同姓或襄阳马姓----". 再由同按音分仝、童、佟作为姓氏,隐姓埋名,老祖要求族人不得外出,以保证香火的延续,一子北上出关,后成为旗人为“佟”姓,故该姓基本为东北人;一子南下,定居江南,为“童”姓,多集中在江浙一带;一子留在当地为“仝”姓,后人多为山西河北一带-----------本内容源于家谱,毁于文革 。
  渊源之三,源于赐姓。起源于宋朝:东陵脚下,有个叫石头峪的小村,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石头峪村,传说是宋朝一位武状元的后代。这位武状元后来官拜二品,常伴皇帝左右,可谓顶天立地,呼风唤雨。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果不然,这位二品高官,最后终被奸人所戕害,割去官职,灭了姓氏,贬为庶民,流放到东陵脚下为生。“仝”就是当时皇帝赐给姓氏。经过几代繁生,原只有流放时的孑然一家,渐渐发展为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就这样,仝姓家谱被续了下来。
  渊源之四,避祸改姓。起源于元末:为金人姓氏夹古的汉姓。因女真入关踏上中土,金灭后入于元,元灭后
  留居中原,为避乱则以“仝”姓传承。这个来源的“仝”姓至少有三支:
  1.始祖为福新、文瑞:有家谱,有谱系。传承至今,约有三十代。按:元灭在公元1368年,距今约640年,以二十年为一代,当有三十代。这个起源的仝姓后裔主要在今山东郓城、江苏睢宁。
  2.湖南永州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应为入元后的女真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yi。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550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
  3.山西的女真遗裔:在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一本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
  以上三处仝姓渊源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来源于金人夹古氏。可见,在元灭之时,为避乱,金姓夹古改为汉姓仝,是比较统一的做法。
  渊源之五,少数民族融和的改姓。起源于清:为满族姓氏佟佳的汉姓,也作佟、童、董等。Tong 姓家族第一位老祖是元朝名将,一心效忠朝廷报效国家,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一天下,仝氏老祖拒绝效忠其朱氏天下而早以预感杀身之货,其下有四位儿子,老祖为避免满门抄斩,为让仝氏家族后继有人,便将其四个儿子姓氏分别改为仝、佟、童、同,并让其各自奔赴全国各地隐居,(后多居东北一带)虽然本姓字体上做了改动,但是发音却都一样,从而有了天下Tong姓是一家的说法。最后老祖英勇就义倒在了朱家的断头台上,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仝氏家族世代尊继。到了清朝,Tong姓正统本是仝字,但是因为仝姓后代稀少,再加上史学家的无知以及盲目论断,致使Tong氏正统成了佟字。清王朝时,Tong姓成为满清八大姓氏之一,并且高于八旗之首正黄旗,全姓仝佳。(现在被史学家错误论定为:佟佳)历史上曾有名人:Tong佳扈尔汉,Tong 佳隆科多。解放后Tong氏全姓简化为仝、佟。。。等单字姓.三,
  金朝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作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 [50]另一部分是金朝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概以“汉人”称之。本文所谈的女真遗裔主要就出自后者。
  源流之六,回族中的仝氏,避祸改姓。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 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姓。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
如此看来,李姓和秦始皇也能沾点关系。

或者说中华帝国的第一阶段(秦汉)和第二阶段(隋唐宋)都和李姓沾边。: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