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潜艇某系统国产化 长期缺少该核心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3:18:34
子夜,茫茫的东海某海域。

一艘潜艇正从这里投向大洋怀抱。电波像一双双无形的手,将天空、陆上、海里的检测仪器联成一体;指令、数据、信息如水银倾泻,充斥三维世界。随着潜艇一次次向极限冲击,一道道新纪录在中国海军诞生了。蹈海的中国“蛟龙”再一次彰显了自主创新的豪迈。在长达7年中海军驻沪某研究所军代室监造官们不懈探索创新,终于实现了潜艇某系统国产化的目标,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该关键技术的国家。代表室因此先后4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3万小时超强度试验 打造强劲“中国心”

潜艇是海军的核心力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某种核心技术,给国防安全埋下了隐患。想方设法早日生产出放心的国产潜艇“心脏”成为当务之急,任务下达给了某研究所和驻所军代表室。

早在数年前,总代表武晓云就已经参与了该项目前沿领域的预研论证,蓝图在他的脑海中不知描绘了多少遍。很快,囊括前沿设计理念和数百项先进技术的样机诞生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样机一出来就进入了3万小时可靠性试验和寿命试验的漫漫征程,军代表和科研人员每天三班倒,新生的样机和它的主人进行着同样体力、耐力和科技力的考验。静谧洁净的立体舱段实验平台内,摄氏40多度的高温下,只见曲轴飞旋、热汗流淌。就这样,系统经过立体舱段30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验验证,先后发现和解决了上百个问题。

对新装备研制中出现的问题,专家们是有思想准备的,但遭遇到这么多的难题,平生还是第一次。某重要部件总在试验进行到100小时的时候报警,该项目总设计师反复查找原因,冥思数周毫无进展。比专家更急的是武晓云,了解情况后,他当即带着所有设计人员到相关院所求教。一个月后,他们确定了该核心设备研制和可靠性工作分600小时、1000小时、2000小时“三步走”的实施方案,并一举突破技术瓶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某压紧螺母在做可靠性试验时,每接近300小时就出现断裂。是试验操作不当、材质不合格还是生产工艺有缺陷?眼看交装期限一天天临近,“螺母”成了大家的“心病”。武晓云又邀请全国知名的力学、机械、工艺制造等方面的专家来所会诊,经过近两个月的联合攻关,改进后的压紧螺母不仅达到了技术要求,直到完成2000小时的试验仍然严丝合缝◆500立方米模拟舱段 “水下龙宫”陆上试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事故的阴霾一度弥漫世界海军,潜艇的安全性能不仅关乎艇员生命安全,而且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防安全。消除艇员紧张心理的良药是装备真正可靠过硬,而安全性设计则是根除装备“先天疾患”的保障。代表室在装备设计论证阶段,就把安全作为专项设计指标纳入综合考察指数,并会同研制方先后列出18项安全性验证项目,编写了安全性试验、安全使用和安全维护大纲,创造了海军装备研制的多项“首次”。

水下装备陆上验。俗话说:是骡子是马上场遛遛看。为了彻底解除官兵对新装备的疑虑,军代表们决定“以身试验”。一座两层楼高、500立方米大小的模拟舱段拔地而起,军代表将各种操作设备装进舱段内,用于各种试验特别是安全性能的测试。

该型装备需要加装一种特殊燃料,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当燃料的某种成分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比例的时候,容易引燃橡胶件,一旦过热或遭受碰撞,会急速膨胀引发爆炸。因此,储存该燃料的燃料罐必须“抗震”和“绝热”。为了确保燃料罐“抗震”,代表室组织设计人员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形成,全部作详细的分析报告。每寻找到一种新材料,代表室就协调承制单位做抗冲击试验,最终,通过反复验证找到了某种特殊材质的支撑材料,满足了燃料罐“抗震”需求。为了解决“绝热”问题,代表室与设计人员一起研究,最终选择把罐体结构设计成类似水瓶内胆的结构,采用多层保护,保证了罐体绝热需要。

确定了试验地点,解决了试验燃料,那么由谁来担任试验人员呢?要参加这样的一个试验,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过人的胆识。毕竟,这种测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在250小时封舱试验中,人员要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一系列操作,考察整个装备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尽管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细致准备工作,但仍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令人动容的是,所有参与研制的军代表均向党支部递交了参与试验的申请。但总代表武晓云和副总代表景国辉决定亲自上阵,在经过250小时的试验后,他们安全地走出了舱门。一位用装部队指挥员走上前来,紧紧握住武晓云的手,激动地说:“有你们这样的军代表,我们的训练就有了安全保障。你们这种奉献精神和勇气,让我们潜艇官兵感动放心(官八股字里行间似曾相识)!”军代表们用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的精神验证了新装备的安全性能,更赢得了用装官兵的阵阵掌声◆20万字保障方案 呵护“蛟龙”驰海疆

新装备采用全新的技术,系统复杂,没有参考依据,用装部队的人员、技术、设备几乎是一片空白。

“装备既然是我们监造生产的,我们就应当对装备负责到底。”

代表室专门建立了以军方为组织、承制单位具体实施,融合承制单位、监造单位和用装部队各种资源,探索出一体化保障新机制,使该型装备成为全军最早实施全寿命保障模式的新装备。

为了使新装备列装同时形成技术保障力,在装备交付之前,代表室就联合厂家到部队调研,形成了20万字的保障方案。官兵不熟悉技术规范要求,代表室与用装部队一起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条令》、《岗位部署职责》,并跟随部队出航,使技术保障渗透到战斗力生成全过程。为了解决装备使用的特种燃油研制和供应渠道,代表室建议上级机关成立了一个燃油研制小组,并且协助完成多项试验,从而一举实现了某特种燃油的国产化。特种燃料的加注危险性大,对加注设备、程序规范、操作流程要求很高,代表室主动协调厂所拿出数百万元,购买了专用的加注车,帮助官兵细化、标准化每一道加注操作流程。装备交付部队后,部队保障措施一时跟不上,副总代表景国辉一年内先后四次到用装部队帮助解决疑难。

同时,他们还率先尝试预防维修理念的探索实践,对机械产品实施“寿命管理”。通过前期大量的试验使每个零部件的实际寿命都有明确的标准,甚至到每个关键器件的更换时间、维护标准,间隔多少时间、需要更换什么零件,维修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都有精确的数据;使用到了一定的时间,不管有没有损坏,全部更换,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最优化状态。这种“寿命管理”方法在全军也属首次。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保障革新,把技术保障渗透到战斗力生成全过程,有力地促进了用装部队战斗力的提升http://news.ifeng.com/mil/2/200901/0122_340_980503.shtml

此乃解放军报的YY,不干我事情,缩贴,关闭,删除斑竹自便子夜,茫茫的东海某海域。

一艘潜艇正从这里投向大洋怀抱。电波像一双双无形的手,将天空、陆上、海里的检测仪器联成一体;指令、数据、信息如水银倾泻,充斥三维世界。随着潜艇一次次向极限冲击,一道道新纪录在中国海军诞生了。蹈海的中国“蛟龙”再一次彰显了自主创新的豪迈。在长达7年中海军驻沪某研究所军代室监造官们不懈探索创新,终于实现了潜艇某系统国产化的目标,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该关键技术的国家。代表室因此先后4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3万小时超强度试验 打造强劲“中国心”

潜艇是海军的核心力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某种核心技术,给国防安全埋下了隐患。想方设法早日生产出放心的国产潜艇“心脏”成为当务之急,任务下达给了某研究所和驻所军代表室。

早在数年前,总代表武晓云就已经参与了该项目前沿领域的预研论证,蓝图在他的脑海中不知描绘了多少遍。很快,囊括前沿设计理念和数百项先进技术的样机诞生了。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样机一出来就进入了3万小时可靠性试验和寿命试验的漫漫征程,军代表和科研人员每天三班倒,新生的样机和它的主人进行着同样体力、耐力和科技力的考验。静谧洁净的立体舱段实验平台内,摄氏40多度的高温下,只见曲轴飞旋、热汗流淌。就这样,系统经过立体舱段3000多个小时的反复试验验证,先后发现和解决了上百个问题。

对新装备研制中出现的问题,专家们是有思想准备的,但遭遇到这么多的难题,平生还是第一次。某重要部件总在试验进行到100小时的时候报警,该项目总设计师反复查找原因,冥思数周毫无进展。比专家更急的是武晓云,了解情况后,他当即带着所有设计人员到相关院所求教。一个月后,他们确定了该核心设备研制和可靠性工作分600小时、1000小时、2000小时“三步走”的实施方案,并一举突破技术瓶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某压紧螺母在做可靠性试验时,每接近300小时就出现断裂。是试验操作不当、材质不合格还是生产工艺有缺陷?眼看交装期限一天天临近,“螺母”成了大家的“心病”。武晓云又邀请全国知名的力学、机械、工艺制造等方面的专家来所会诊,经过近两个月的联合攻关,改进后的压紧螺母不仅达到了技术要求,直到完成2000小时的试验仍然严丝合缝◆500立方米模拟舱段 “水下龙宫”陆上试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事故的阴霾一度弥漫世界海军,潜艇的安全性能不仅关乎艇员生命安全,而且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防安全。消除艇员紧张心理的良药是装备真正可靠过硬,而安全性设计则是根除装备“先天疾患”的保障。代表室在装备设计论证阶段,就把安全作为专项设计指标纳入综合考察指数,并会同研制方先后列出18项安全性验证项目,编写了安全性试验、安全使用和安全维护大纲,创造了海军装备研制的多项“首次”。

水下装备陆上验。俗话说:是骡子是马上场遛遛看。为了彻底解除官兵对新装备的疑虑,军代表们决定“以身试验”。一座两层楼高、500立方米大小的模拟舱段拔地而起,军代表将各种操作设备装进舱段内,用于各种试验特别是安全性能的测试。

该型装备需要加装一种特殊燃料,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当燃料的某种成分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比例的时候,容易引燃橡胶件,一旦过热或遭受碰撞,会急速膨胀引发爆炸。因此,储存该燃料的燃料罐必须“抗震”和“绝热”。为了确保燃料罐“抗震”,代表室组织设计人员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形成,全部作详细的分析报告。每寻找到一种新材料,代表室就协调承制单位做抗冲击试验,最终,通过反复验证找到了某种特殊材质的支撑材料,满足了燃料罐“抗震”需求。为了解决“绝热”问题,代表室与设计人员一起研究,最终选择把罐体结构设计成类似水瓶内胆的结构,采用多层保护,保证了罐体绝热需要。

确定了试验地点,解决了试验燃料,那么由谁来担任试验人员呢?要参加这样的一个试验,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过人的胆识。毕竟,这种测试在国内尚属首次。在250小时封舱试验中,人员要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一系列操作,考察整个装备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尽管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细致准备工作,但仍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令人动容的是,所有参与研制的军代表均向党支部递交了参与试验的申请。但总代表武晓云和副总代表景国辉决定亲自上阵,在经过250小时的试验后,他们安全地走出了舱门。一位用装部队指挥员走上前来,紧紧握住武晓云的手,激动地说:“有你们这样的军代表,我们的训练就有了安全保障。你们这种奉献精神和勇气,让我们潜艇官兵感动放心(官八股字里行间似曾相识)!”军代表们用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的精神验证了新装备的安全性能,更赢得了用装官兵的阵阵掌声◆20万字保障方案 呵护“蛟龙”驰海疆

新装备采用全新的技术,系统复杂,没有参考依据,用装部队的人员、技术、设备几乎是一片空白。

“装备既然是我们监造生产的,我们就应当对装备负责到底。”

代表室专门建立了以军方为组织、承制单位具体实施,融合承制单位、监造单位和用装部队各种资源,探索出一体化保障新机制,使该型装备成为全军最早实施全寿命保障模式的新装备。

为了使新装备列装同时形成技术保障力,在装备交付之前,代表室就联合厂家到部队调研,形成了20万字的保障方案。官兵不熟悉技术规范要求,代表室与用装部队一起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条令》、《岗位部署职责》,并跟随部队出航,使技术保障渗透到战斗力生成全过程。为了解决装备使用的特种燃油研制和供应渠道,代表室建议上级机关成立了一个燃油研制小组,并且协助完成多项试验,从而一举实现了某特种燃油的国产化。特种燃料的加注危险性大,对加注设备、程序规范、操作流程要求很高,代表室主动协调厂所拿出数百万元,购买了专用的加注车,帮助官兵细化、标准化每一道加注操作流程。装备交付部队后,部队保障措施一时跟不上,副总代表景国辉一年内先后四次到用装部队帮助解决疑难。

同时,他们还率先尝试预防维修理念的探索实践,对机械产品实施“寿命管理”。通过前期大量的试验使每个零部件的实际寿命都有明确的标准,甚至到每个关键器件的更换时间、维护标准,间隔多少时间、需要更换什么零件,维修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都有精确的数据;使用到了一定的时间,不管有没有损坏,全部更换,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最优化状态。这种“寿命管理”方法在全军也属首次。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保障革新,把技术保障渗透到战斗力生成全过程,有力地促进了用装部队战斗力的提升http://news.ifeng.com/mil/2/200901/0122_340_980503.shtml

此乃解放军报的YY,不干我事情,缩贴,关闭,删除斑竹自便
某种已经被说烂咯的东西。
AIP?[:a2:]
原帖由 和谐2号 于 2009-1-22 11:31 发表
AIP?[:a2:]


小样的,蛮聪明!:D
那元级肯定有AIP了?
环保新能源
环保新能源
该型装备需要加装一种特殊燃料,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当燃料的某种成分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比例的时候,容易引燃橡胶件,一旦过热或遭受碰撞,会急速膨胀引发爆炸。因此,储存该燃料的燃料罐必须“抗震”和“绝热”。为了确保燃料罐“抗震”,代表室组织设计人员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形成,全部作详细的分析报告。每寻找到一种新材料,代表室就协调承制单位做抗冲击试验,最终,通过反复验证找到了某种特殊材质的支撑材料,满足了燃料罐“抗震”需求。为了解决“绝热”问题,代表室与设计人员一起研究,最终选择把罐体结构设计成类似水瓶内胆的结构,采用多层保护,保证了罐体绝热需要。


液氧哈:victory:
楼上的知识真是渊博啊;P
该型装备需要加装一种特殊燃料,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当燃料的某种成分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比例的时候,容易引燃橡胶件,一旦过热或遭受碰撞,会急速膨胀引发爆炸。因此,储存该燃料的燃料罐必须“抗震”和“绝热”。为了确保燃料罐“抗震”,代表室组织设计人员从材料的选择到工艺的形成,全部作详细的分析报告。每寻找到一种新材料,代表室就协调承制单位做抗冲击试验,最终,通过反复验证找到了某种特殊材质的支撑材料,满足了燃料罐“抗震”需求。为了解决“绝热”问题,代表室与设计人员一起研究,最终选择把罐体结构设计成类似水瓶内胆的结构,采用多层保护,保证了罐体绝热需要。

==========================================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高中的化学题目,给一大堆特点让你猜是什么物质。
3万小时,3年半
这不是官泄吗?
我们的AIP是250小时啊
真是AIP?
这个 不算 新闻了吧 :L

039A  上 AIP  都四艘了 :L
原帖由 FoolFox 于 2009-1-22 12:59 发表
这不是官泄吗?
我们的AIP是250小时啊


2007年 都已经 有 官泄了

当时超大 热了 了一段 时间

原连接 找不到了 先上 个 飞扬 那边的吧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5/0703/88903.html

不过 后来讨论的 结论是

最后得出 AIP 对偶们 来说 仅仅是 一个 暂时之计

唯有 核潜艇 是 正道 :D
AIP不是不好,是不够好。

对于有有TG特色的前出第一岛链任务来说,去的时候可以全程潜航。
回来的时候就跟普通常规潜艇没区别了
AIP功率目前还是太小了,航速太慢,当然是核潜艇的性能优越了.
氧化剂一般不称作燃料吧,会不会是其他东西?
也许是氢~~~
原帖由 FCS-31 于 2009-1-22 14:25 发表
AIP不是不好,是不够好。

对于有有TG特色的前出第一岛链任务来说,去的时候可以全程潜航。
回来的时候就跟普通常规潜艇没区别了


》》》当然,谁都知道全核的好,可是除了美国谁搞得起?就连前苏联也有大量常规潜艇用于近海作战,好让核潜艇全心全力投入远洋呢。
看来我们真的有AIP了?
我们没有AIP,都是战略忽悠局在39A上随便加了一段忽悠全世界的,39A就是一个空架子,发动机都没有,水底下要人推着跑,701和719没用,江南和武船更废,39A漏水漏的艇里可以游泳了。;P
不可能是纯氢..看起来也不是液氧...按照文章说容器特点..应该为某种液态冷冻状态的添加含有剂形态的综合燃料...
过氧化氢?
总是泄,我们要的是证实
什么东西能引燃橡胶?
原帖由 luther 于 2009-1-22 21:28 发表
什么东西能引燃橡胶?

多了去了,
单凭这个难猜.:D
这肯定是成熟技术 不然也轮不到军代处解决 所以只可能是过氧化氢
500立方米的模拟舱段。。。。。。。。

大约7、8米长吧。把老家伙们通通加上一段。
战术核潜艇贵么?如果批量生产,应该不会贵到那里去吧,我看还是技术问题
30年的国家资本积累已经差不多了,应该用钱了
红宝石这样的估计不会很贵吧,体积小也比较适合近海作战
原帖由 忠国恭民 于 2009-1-23 08:58 发表
战术核潜艇贵么?如果批量生产,应该不会贵到那里去吧,我看还是技术问题
30年的国家资本积累已经差不多了,应该用钱了


传言 比 052C 还要贵。
造核潜艇近海作战?太浪费了吧。
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核潜艇还不是那么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