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12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9:59:37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星期五 08年12月12日
    欧盟首脑会议就2000亿欧元刺激经济计划达成一致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在中国央行于11月26日大幅调降利率之后,12月4日,出现了个所谓的“全球降息日”:在那一天,欧元区、英国、瑞典、新西兰和印尼五家央行都宣布了多年罕见甚至创纪录的大幅降息,从而将新一轮降息推向高潮。
  ●不妨将12月12称之为“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
   显然,鉴于欧盟与日本今天“争先恐后”地推出“以千亿美元计”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我们也不妨将12月12称之为“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2日晚宣布一项总额约23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8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应对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我们知道,早在10月份,英国就推出了总计500亿英镑的银行援助措施,而日本不仅在10月末也推出了一项2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更早的8月份,就效仿美国,提出了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总规模达11.7万亿日元的“第一份经济刺激方案”,但是,这一大堆的“刺激计划”的刺激效果我们已经看到了,那就是:银行仍然顽固地不愿提供信贷、企业依然陷于流动性不足。
  ●这近似于一个“死循环”
   显然,不论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眼下最紧迫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最棘手的则是“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子在于“信心的缺失”,而医治“信心缺失”的最好良药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方国家”彻底放弃霸权思维,与中国、俄罗斯等南方国家一道,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公正、平等、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真诚合作”、并“充分调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生产要素,“走”在“更高水平层面”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否则,对“西方”这些个已经走入(美国)、或者正加快走入虚拟经济(欧盟)的经济体而言,单纯地搞这些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刺激不出“信心”来的,因为这种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除了已经陷入困境的金融产业、就是高技术了、再就是所谓的品牌、知识产权优势了,但作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虚拟经济的“银行资本家们”是再明白不过了:在金融危机“仍然无解”的情况下,仅靠高技术和品牌这几样玩意儿,是“玩不出”就业率来的,在“心知肚明”之下,既便获一时获得再多的救助款,制造了、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知根知底的”银行家们又哪来的信心?没有信心的、仍然在“私有资本控制下的”欧美银行又怎么会响应欧美政府的号召、大胆地向工商企业放款?工商企业得不到流动资金、又何以扩大甚至维持经营?欧美政府又如何保障对消费信心而言最为关键的就业率?非常清楚,这近似于一个“死循环”。
   至于如何走出这个“死循环”?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们想提及一个插曲,暂时关注一个轻松话题。大家先阅读新闻片段。
    英国首相“一不小心”口出大话:我们拯救了全世界
      【时事点评】当时“非常热闹”的电视画面我们也看了。事实上,所谓“我们救了全世界”的大话不过是想说“我们救了银行”的布朗口误,在被在野党哄笑为“这一刻终于可以载入历史”的背后,客观上讲,布朗在第一时间内,决定采用有别于美国的救市政策(美国原计划用政府资金直接为巨亏的银行买单),而用政府资金直接收购英国多家银行多数股份的决策,或许也“一不小心”为这场金融危机点出了一条“刺激信心的可行性方案”。
    ●与美国“直接为亏损银行买单的原有计划”相比,东方评论员想强调三点
    遗憾的是,这位“超级英雄”的经济政策并不彻底,因为他始终在强调两点:
  第一,英国政府注资换股、甚至控股英国银行是暂时的,且发誓“将来条件许可时一定会退出”;
    第二,英国政府对银行虽然控股,但不参与经营决策,也就是说,英国政府对“行使控股权”不感兴趣;
    显然,与美国“直接为亏损银行买单的原有计划”相比,东方评论员想强调三点:
    首先,如果站在英国公权、民众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布朗计划比“布什原有计划”“要好那么一点儿”,但好的不多,好就好在英国纳税人的钱不至于白拿去“以德报怨”,给英国民众、社会制造巨大痛苦的、自私自利的银行资本“直接买单”,毕竟换成了股份。
   ●“私有银行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其次,如果站在英国银行资本的角度看问题,布朗计划虽然比“布什原有计划”“要坏那么一点儿”,坏就坏在自己的亏空不能让政府“无偿买单”,必须用股份去换,但好在这个由选民选出、应该为民众利益说话的“民主政府”是个“傻冒政府”,竟然对“市场经济及相关法律规定”一无所知,身为大股东,竟然可以对“行使控股权”不感兴趣,因此,对“经营管理权”仍然把持在自己手中的“私有银行资本”而言,这也“坏”得不多,因为政府(其实是民众)够“傻”!
  至于英国政府何以够“傻”!恐怕有两个可能:
    其一,政府是“假傻”,根本就是在“装傻”,所以看不出“私有银行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第一种准备是准备缓过劲之后,用一笔“价值”远比目前政府注资要少得多的钱,去回购股份。
    非常清楚,不论这场金融危机持续多长时间,在情况“真实地好转”之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股票价值比英国政府注资时要低得多。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部们、特别是金融家们本身就是、或者非常靠近“政府决策核心圈的圈内人士”,作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金融鸭子”肯定会最先看到拐点,在这种情形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些“金融鸭子”用比英国政府现在注资时要低得多的价值去回购股份。
  第二种准备就是做“缓不过劲来了”的准备:如果事情注定没救了,那么,眼下“忍痛出让的”股票“将来也不过注定是废纸一张”,因此,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仍然控制在手上的“经营决策权”捞最后一票,之后,银行是破产也好、重组也罢,那就是后话了。
    其二,政府是“真傻”:在“大家同坐一条破船”的无奈现实下,被迫以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去看待“有本事弄出金融危机、又没本事平息金融危机”的“私有银行资本”,结果不仅“不愿意”看出它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甚至还对“它们可能吸取教训、从而做得更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布朗计划”显然要比“布什原有计划”北狡猾得多
    最后,基于“首先”及“其次”,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朗计划”显然要比“布什原有计划”狡猾得多,可谓既实现了为控制英国经济的私有银行资本“直接买单”的目的、又达到了暂时稳住金融危机的要求,同时还能赚取选民的掌声。当然,这还没完,未了,“布朗计划”还如愿地制造了“我们拯救了世界”的轰动性广告效应。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起码直到目前为止,尽管是一种“口误”,但由于为金融危机争取到了一段缓冲时间,在英国政府、或者布朗个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在以“我们拯救了世界”而洋洋得意呢?
    事实上,英国(欧盟)正是在“我们拯救了世界”的轰动性广告效应下、正式扯起“必须改革国际金融体制”这面大旗的,而英国政府、包括布朗本人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以“欧盟金融代言人”的身份向外正式抛出“简单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位“超级英雄”在10月的亚欧峰会、11月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之前、开始频频往北京打电话,从而公开、正式、却又非常策略地扮演起了“世界拯救者”角色的。
    ●“布朗计划”显然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在如何才能有效刺激信心、解决前面所说的“死循环”的问题上,“布朗计划”显然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今天,在虚拟经济的高杠杆率已经酿成金融危机的今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将主要的金融资本国有化(国家控股并行使控股权)。
    然而,东方评论员想指出的是,这一步虽然关键,但也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彻底解决前面所说的“死循环”,对欧美而言,就得在此基础上彻底撇除意识形态上的观念,放下霸权主义的意识,进行“真诚的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在欧美自已内部,在“三边”之间,特别是在“南北阵营”之间,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调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生产要素,让资源更加合理的流动,在“更高水平层面”走“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构建一个全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新秩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另一方面,解决金融危机、激发世界经济的信心,又刻不容缓。
    但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再来几个“全球降息日”或者“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也依然解决不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起码直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对英国政府也好、或者是对布朗个人也罢,是既拯救不了英国、更拯救不了世界!充其量只是“技术性”暂时延缓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已,仅此而已!
  ●奥巴马公布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第二版”
   事实上,美国人当然明白这一点。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在经济问题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实际上已经用一系列“高调”的“言行”、让“一度想用国库为金融资本直接买单”的布什退居了二线,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在12月6日,奥巴马公布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
   该计划主要有五大内容,即政府节能、启动50多年来国内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史上最大规模学校硬件升级活动、改进医疗状况和普及宽带网。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仅由计划内容去推测,这项计划非常类似中国的“4万亿”,在数额上也可能会创美国政府经济投资数额最高纪录。显然,这份计划起码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即将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日益确信”:为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危机、首先就得解决信心问题,就得解决就业问题,但美国以金融服务、高科技为主的“虚拟经济”是制造不了多少就业率的。为此,奥巴马就必须象当年的罗斯福政府那样,大规模投资。
   事实上,从规模、特别是从内容上去推测,这份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第二版”。
    ●时代不同了,“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条件”的
   在历史上,所谓“罗斯福新政”就是用扩大财政赤字、大搞投资的方法使美国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因此,自“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见诸报端后,可谓好评如潮,特别是美国媒体,似乎一把就看见了希望。但情况果真如此吗?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时代不同了,“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条件”的。
    我们知道,“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的基础,首先在于美国当时是世界最大的“实物生产国”,在大萧条的日子里,保持着世界最为强大“实物产能”的美国、实际上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成本上,其“实物产品”极具竞争力。那种情况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国。
    ●美国已经从当年的“产能过剩”走向了今天的“产能不足”
    今天的情况则刚好与之相反。因此,尽管“罗斯福新政第二版”与“罗斯福新政”的“原理”一样,都是想通过“增加需求来创造国内的供给”,但是,就“实物生产”而言,今天的美国已经从“产能过剩”走向了“产能不足”,在这种巨大差异下,“罗斯福新政第二版”想通过“赤字投资”拉动经济,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是否“有人”愿意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支持,是否“有人”愿意继续借钱给美国,是否“有人”愿意继续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等。
   值得强调的是,隐藏在“借钱给美国”、“购买美国国债”背后的实质是:是否“有人”愿意继续拿“实物产品”去换取“虚拟产品(美元)”,从而向“美国经济”提供可以“尽可能低成本运转”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比如满足民众、或者企业日常消费的中、低端产品)。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否争取到这种“低成本”的中、低端“实物产品”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曾经给出的一组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给出了一组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与三边撕裂、南北撕裂、南下路线、北上战略等一样重要):
   第一,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就已经拿到的、针对“是选择支持欧元或者美元”的战略主动权也就到了兑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建立这样三个基础上的:
   其一,尽管目前仍然是“现在进行时”,但中国正以庞大市场和强大工业生产能力整合着东亚经济。值得强调的是,整合的对象包括日本与韩国,更包括东盟;在相当程度上,东亚产品(包括日本、韩国、东盟)实际都在通过“嵌入中国产品”的方式、向欧美“转出口”。
   其二,在东亚,中国已经担负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将东亚分散的“对欧美贸易”集成为“中国对欧美贸易”,并形成“顺差”,显然,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美元,欧元、甚至中国自己的人民币!
   其三,我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最早在美国爆发,是因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而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强烈冲击欧盟经济,是因为尽管不如美国资本“虚拟得那么厉害“,但欧盟资本不仅在加速步入虚拟时代,且总体上也已经进入了虚拟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内贸”份量很大,各个成员国国家之间的产品互补也还不错,但就整体而言,欧盟还是出现了高额外贸顺差,这说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步美国后尘,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欧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日益需要像已经无法生产足够“实物产品”的美国经济那样,得用自己的“虚拟产品(欧元)”与“南方国家”交换“实物产品”,从而与美国争夺全球的“净储蓄”。
   第三,欧美对南方国家“实物产品”、或者全球“净储蓄”进行争夺的利益,既在于为了“低成本”维持自身经济正常运转的需要,还在于以“相对低成本”地尽力维系各自的、利润丰厚的,目前仍未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且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不会向中国等南方国家转移的高技术电子、重工制造业(比如大飞机制造,美国有波音、欧盟有空客);更在于在“上述基础”上,遂成“支撑(对美国而言)”、或者“扩张(对欧盟而言)”自己金融服务业的计划,从而实际维持(对美国而言)、或者夺取(对欧盟而言)国际金融霸权的战略企图。
  第四,由于全球“净储蓄额”的相对有限,也就是“实物产品”相对有限(实物生产国本身就要消耗大部分的实物产品),而美国又凭借其金融霸权吸纳了全球净储蓄额的70%(相当于吸收了世界“相对过剩实物产品”的70%),因此,已经步入虚拟经济的美国与正在加速步入虚拟经济的欧盟,相互间必然会爆发围绕用各自的“金融产品(欧元与美元)”争夺全球“净储蓄额”、也就是“相对过剩实物产品”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质就是“欧美”对货币霸权的争夺,其“最新发展”就是欧盟不顾一切对“美元本位制”进行公开挑战。
   第五,非常清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是全球“实物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也是世界净储蓄额的主要拥有者(另一个是中东石油国家,提供的是石油产品),特别是,东亚经济的核心--中国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雄厚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实力,并已在“相当程度”上对东亚经济进行了整合(包括日本、韩国经济在内),这是拥有大量“石油美元”资产的中东石油国家所没有的。
   而基于“第一”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中国的存在,对东亚“相对过剩的实物产品”及相对应的“净储蓄额”而言,“必须得到的它们”的欧美虚拟资本”,只能通过“诈”取而不能“威”压。
    ●令“欧美”金融资本最害怕的是,由于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
    值得强调的是,令“欧美”金融资本最害怕的是,由于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美元,欧元、甚至中国自己的人民币),因此,在彼此争夺金融霸权的同时、还得提防人民币的“横空出世”。
    至于提防的“办法”,根据我们的观察,尽管美国人已经将“台湾牌”给玩废了(目前仅剩一张暂不敢玩的台独牌),尽管已经将日本影响排挤怠尽的美国,仍然不充许欧盟插手自己严控之下的台湾,但“没有办法的”欧洲人仍然想“有样学样”、套着“台湾牌”的样子,想对北京玩“西藏牌”。
   ●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逼迫欧盟放弃西藏牌,就必然与欧盟一道,双双落入美国的“南亚圈套”
   从根本上讲,中欧之间在西藏问题上最终形成“公开对立”,正是华盛顿精心策划、并乐意看见的结局。在这个问题上,坦率地讲,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逼迫欧盟放弃西藏牌,就必然与欧盟一道,双双落入美国的“南亚圈套”。这一点,将在南亚部分进行解读。在本部分的讨论中,我们只想强调这样两点:
   ●北京能否摆脱华盛顿通过克什米尔这个点精心设下的“南亚圈套”,关键要看印度的选择
   首先:北京能否摆脱华盛顿通过克什米尔这个点精心设下的“南亚圈套”,关键要看印度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在用一切“言行举止”、结合欧美在金融危机问题上的恶斗,向印度“充分警示”“一旦选择错误、对印度而言,不仅经济必将崩溃、且在外部势力(特别是欧美)的全力干预下,印度爆发内乱、分裂、甚至亡国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最起码印度也将承受经济将被欧美金融所全面接管的恶果”之后,更多地只能静观事态发展了、
  ●在目前阶段,中国政府“暂时”不要去公开反对“地中海计划”
   其次,我们注意到,面对北京的一再警告,尽管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日一再嘴硬,声称什么“并不后悔见达赖”,并动员欧盟一起反抗中国,且我们也知道“地中海计划”是法国(欧盟)的战略软肋,但是,我们仍然建议:在目前阶段,中国政府“暂时”不要去公开反对“地中海计划”,从而客观上为正承受着、有可能被“俄欧新关系框架”所支撑的、被“地中海计划”日益形成的压力所挤压的美国“大中东计划”减压。
  ●以格鲁吉亚战争为转折,最新的战略态势是
  大家知道,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一再强调,随着被附着在伊核问题最核心层面的核心问题--“国际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被俄罗斯基于自身核心利益不得不“率先抛出”,欧盟又不得不“接手跟进”,美国终于在格鲁吉亚发动了“金融反击”,但因俄罗斯对格鲁吉亚手段凶悍、迅速有力,促成乌克兰国内政局突变,再加上在俄罗斯门口,美国根本不敢军事介入,从而直接导致北约的公开分裂(欧盟与俄罗斯私下敲定了有关格鲁吉亚的停火协议),美国的金融反击不仅未能“离间”先后攻击“美元本位制”的“俄欧”,反以惨败而告终。
   以此为转折,最新的战略态势是:
  第一,在格鲁吉亚“金融反击战”中惨败的美国,充分利用了“虽然彼此互斗、但欧美都不肯向中国等南方经济释放金融决策权”的“西方共同利益”,并瞄准中国等主要南方经济体“既要打倒美元本位制,又不满意欧盟简单重返布雷顿森林体系、只给中国股份、不给决策权”的态度,用一个“拖”字诀、仅用几杯咖啡,外加几把唾沫、就顺利开完了欧盟逼着举行、旨在向美国夺权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从而暂时维持着“美元本位制”,这对美元在“欧美金融危机”中日益严重的“彼此对峙”中继续保持优势,是至关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美国是“渔利”者!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是“渔利”者!
    第二,在美国遭遇“格鲁吉亚金融反击战”失败,而欧盟又遭遇“华盛顿金融峰会”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利用自己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拿到的战略主动权,充分发挥自己既是世界经济火车头之一、也是东亚经济整合者、还是世界最大“相对剩余实物产品”提供者、同时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特别是金融实力的多重身份,在“欧美经济”都必须争取中国经济的配合中,瞄准“三边撕裂”的战略缝隙,开始强力推动“南下”与“北上”战略。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经济在“美元需要中国的背书”的掩护下、加速进入南美,而美国被迫充许中国金融资本进入美洲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利用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同时用“注资”某些“欧洲金融实体”为代价,换取“在欧洲收购某些美国不卖给中国的高科技中小公司”,就最能说明问题。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能否成功实现“南下”,是能否进行“北上”的基础,伴随“南下”进程、又受益于“北上”成果的,既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更是中国的“金融扩张”。因此,推动“南下”、启动“北上”,对人民币在美元与欧元于“欧美金融危机”的“彼此对峙”中,能否进行暗中扩张,是至关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是“渔利”者!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星期五 08年12月12日
    欧盟首脑会议就2000亿欧元刺激经济计划达成一致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在中国央行于11月26日大幅调降利率之后,12月4日,出现了个所谓的“全球降息日”:在那一天,欧元区、英国、瑞典、新西兰和印尼五家央行都宣布了多年罕见甚至创纪录的大幅降息,从而将新一轮降息推向高潮。
  ●不妨将12月12称之为“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
   显然,鉴于欧盟与日本今天“争先恐后”地推出“以千亿美元计”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我们也不妨将12月12称之为“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2日晚宣布一项总额约23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8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应对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我们知道,早在10月份,英国就推出了总计500亿英镑的银行援助措施,而日本不仅在10月末也推出了一项2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更早的8月份,就效仿美国,提出了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总规模达11.7万亿日元的“第一份经济刺激方案”,但是,这一大堆的“刺激计划”的刺激效果我们已经看到了,那就是:银行仍然顽固地不愿提供信贷、企业依然陷于流动性不足。
  ●这近似于一个“死循环”
   显然,不论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眼下最紧迫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最棘手的则是“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子在于“信心的缺失”,而医治“信心缺失”的最好良药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方国家”彻底放弃霸权思维,与中国、俄罗斯等南方国家一道,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公正、平等、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真诚合作”、并“充分调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生产要素,“走”在“更高水平层面”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否则,对“西方”这些个已经走入(美国)、或者正加快走入虚拟经济(欧盟)的经济体而言,单纯地搞这些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刺激不出“信心”来的,因为这种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除了已经陷入困境的金融产业、就是高技术了、再就是所谓的品牌、知识产权优势了,但作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虚拟经济的“银行资本家们”是再明白不过了:在金融危机“仍然无解”的情况下,仅靠高技术和品牌这几样玩意儿,是“玩不出”就业率来的,在“心知肚明”之下,既便获一时获得再多的救助款,制造了、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知根知底的”银行家们又哪来的信心?没有信心的、仍然在“私有资本控制下的”欧美银行又怎么会响应欧美政府的号召、大胆地向工商企业放款?工商企业得不到流动资金、又何以扩大甚至维持经营?欧美政府又如何保障对消费信心而言最为关键的就业率?非常清楚,这近似于一个“死循环”。
   至于如何走出这个“死循环”?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们想提及一个插曲,暂时关注一个轻松话题。大家先阅读新闻片段。
    英国首相“一不小心”口出大话:我们拯救了全世界
      【时事点评】当时“非常热闹”的电视画面我们也看了。事实上,所谓“我们救了全世界”的大话不过是想说“我们救了银行”的布朗口误,在被在野党哄笑为“这一刻终于可以载入历史”的背后,客观上讲,布朗在第一时间内,决定采用有别于美国的救市政策(美国原计划用政府资金直接为巨亏的银行买单),而用政府资金直接收购英国多家银行多数股份的决策,或许也“一不小心”为这场金融危机点出了一条“刺激信心的可行性方案”。
    ●与美国“直接为亏损银行买单的原有计划”相比,东方评论员想强调三点
    遗憾的是,这位“超级英雄”的经济政策并不彻底,因为他始终在强调两点:
  第一,英国政府注资换股、甚至控股英国银行是暂时的,且发誓“将来条件许可时一定会退出”;
    第二,英国政府对银行虽然控股,但不参与经营决策,也就是说,英国政府对“行使控股权”不感兴趣;
    显然,与美国“直接为亏损银行买单的原有计划”相比,东方评论员想强调三点:
    首先,如果站在英国公权、民众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布朗计划比“布什原有计划”“要好那么一点儿”,但好的不多,好就好在英国纳税人的钱不至于白拿去“以德报怨”,给英国民众、社会制造巨大痛苦的、自私自利的银行资本“直接买单”,毕竟换成了股份。
   ●“私有银行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其次,如果站在英国银行资本的角度看问题,布朗计划虽然比“布什原有计划”“要坏那么一点儿”,坏就坏在自己的亏空不能让政府“无偿买单”,必须用股份去换,但好在这个由选民选出、应该为民众利益说话的“民主政府”是个“傻冒政府”,竟然对“市场经济及相关法律规定”一无所知,身为大股东,竟然可以对“行使控股权”不感兴趣,因此,对“经营管理权”仍然把持在自己手中的“私有银行资本”而言,这也“坏”得不多,因为政府(其实是民众)够“傻”!
  至于英国政府何以够“傻”!恐怕有两个可能:
    其一,政府是“假傻”,根本就是在“装傻”,所以看不出“私有银行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第一种准备是准备缓过劲之后,用一笔“价值”远比目前政府注资要少得多的钱,去回购股份。
    非常清楚,不论这场金融危机持续多长时间,在情况“真实地好转”之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股票价值比英国政府注资时要低得多。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部们、特别是金融家们本身就是、或者非常靠近“政府决策核心圈的圈内人士”,作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金融鸭子”肯定会最先看到拐点,在这种情形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些“金融鸭子”用比英国政府现在注资时要低得多的价值去回购股份。
  第二种准备就是做“缓不过劲来了”的准备:如果事情注定没救了,那么,眼下“忍痛出让的”股票“将来也不过注定是废纸一张”,因此,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仍然控制在手上的“经营决策权”捞最后一票,之后,银行是破产也好、重组也罢,那就是后话了。
    其二,政府是“真傻”:在“大家同坐一条破船”的无奈现实下,被迫以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去看待“有本事弄出金融危机、又没本事平息金融危机”的“私有银行资本”,结果不仅“不愿意”看出它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甚至还对“它们可能吸取教训、从而做得更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布朗计划”显然要比“布什原有计划”北狡猾得多
    最后,基于“首先”及“其次”,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朗计划”显然要比“布什原有计划”狡猾得多,可谓既实现了为控制英国经济的私有银行资本“直接买单”的目的、又达到了暂时稳住金融危机的要求,同时还能赚取选民的掌声。当然,这还没完,未了,“布朗计划”还如愿地制造了“我们拯救了世界”的轰动性广告效应。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起码直到目前为止,尽管是一种“口误”,但由于为金融危机争取到了一段缓冲时间,在英国政府、或者布朗个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在以“我们拯救了世界”而洋洋得意呢?
    事实上,英国(欧盟)正是在“我们拯救了世界”的轰动性广告效应下、正式扯起“必须改革国际金融体制”这面大旗的,而英国政府、包括布朗本人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以“欧盟金融代言人”的身份向外正式抛出“简单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位“超级英雄”在10月的亚欧峰会、11月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之前、开始频频往北京打电话,从而公开、正式、却又非常策略地扮演起了“世界拯救者”角色的。
    ●“布朗计划”显然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在如何才能有效刺激信心、解决前面所说的“死循环”的问题上,“布朗计划”显然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今天,在虚拟经济的高杠杆率已经酿成金融危机的今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将主要的金融资本国有化(国家控股并行使控股权)。
    然而,东方评论员想指出的是,这一步虽然关键,但也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彻底解决前面所说的“死循环”,对欧美而言,就得在此基础上彻底撇除意识形态上的观念,放下霸权主义的意识,进行“真诚的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在欧美自已内部,在“三边”之间,特别是在“南北阵营”之间,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调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生产要素,让资源更加合理的流动,在“更高水平层面”走“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构建一个全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新秩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另一方面,解决金融危机、激发世界经济的信心,又刻不容缓。
    但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再来几个“全球降息日”或者“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也依然解决不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起码直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对英国政府也好、或者是对布朗个人也罢,是既拯救不了英国、更拯救不了世界!充其量只是“技术性”暂时延缓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已,仅此而已!
  ●奥巴马公布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第二版”
   事实上,美国人当然明白这一点。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在经济问题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实际上已经用一系列“高调”的“言行”、让“一度想用国库为金融资本直接买单”的布什退居了二线,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在12月6日,奥巴马公布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
   该计划主要有五大内容,即政府节能、启动50多年来国内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史上最大规模学校硬件升级活动、改进医疗状况和普及宽带网。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仅由计划内容去推测,这项计划非常类似中国的“4万亿”,在数额上也可能会创美国政府经济投资数额最高纪录。显然,这份计划起码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即将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日益确信”:为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危机、首先就得解决信心问题,就得解决就业问题,但美国以金融服务、高科技为主的“虚拟经济”是制造不了多少就业率的。为此,奥巴马就必须象当年的罗斯福政府那样,大规模投资。
   事实上,从规模、特别是从内容上去推测,这份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第二版”。
    ●时代不同了,“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条件”的
   在历史上,所谓“罗斯福新政”就是用扩大财政赤字、大搞投资的方法使美国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因此,自“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见诸报端后,可谓好评如潮,特别是美国媒体,似乎一把就看见了希望。但情况果真如此吗?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时代不同了,“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条件”的。
    我们知道,“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的基础,首先在于美国当时是世界最大的“实物生产国”,在大萧条的日子里,保持着世界最为强大“实物产能”的美国、实际上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成本上,其“实物产品”极具竞争力。那种情况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国。
    ●美国已经从当年的“产能过剩”走向了今天的“产能不足”
    今天的情况则刚好与之相反。因此,尽管“罗斯福新政第二版”与“罗斯福新政”的“原理”一样,都是想通过“增加需求来创造国内的供给”,但是,就“实物生产”而言,今天的美国已经从“产能过剩”走向了“产能不足”,在这种巨大差异下,“罗斯福新政第二版”想通过“赤字投资”拉动经济,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是否“有人”愿意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支持,是否“有人”愿意继续借钱给美国,是否“有人”愿意继续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等。
   值得强调的是,隐藏在“借钱给美国”、“购买美国国债”背后的实质是:是否“有人”愿意继续拿“实物产品”去换取“虚拟产品(美元)”,从而向“美国经济”提供可以“尽可能低成本运转”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比如满足民众、或者企业日常消费的中、低端产品)。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否争取到这种“低成本”的中、低端“实物产品”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曾经给出的一组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给出了一组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与三边撕裂、南北撕裂、南下路线、北上战略等一样重要):
   第一,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就已经拿到的、针对“是选择支持欧元或者美元”的战略主动权也就到了兑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建立这样三个基础上的:
   其一,尽管目前仍然是“现在进行时”,但中国正以庞大市场和强大工业生产能力整合着东亚经济。值得强调的是,整合的对象包括日本与韩国,更包括东盟;在相当程度上,东亚产品(包括日本、韩国、东盟)实际都在通过“嵌入中国产品”的方式、向欧美“转出口”。
   其二,在东亚,中国已经担负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将东亚分散的“对欧美贸易”集成为“中国对欧美贸易”,并形成“顺差”,显然,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美元,欧元、甚至中国自己的人民币!
   其三,我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最早在美国爆发,是因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而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强烈冲击欧盟经济,是因为尽管不如美国资本“虚拟得那么厉害“,但欧盟资本不仅在加速步入虚拟时代,且总体上也已经进入了虚拟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内贸”份量很大,各个成员国国家之间的产品互补也还不错,但就整体而言,欧盟还是出现了高额外贸顺差,这说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步美国后尘,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欧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日益需要像已经无法生产足够“实物产品”的美国经济那样,得用自己的“虚拟产品(欧元)”与“南方国家”交换“实物产品”,从而与美国争夺全球的“净储蓄”。
   第三,欧美对南方国家“实物产品”、或者全球“净储蓄”进行争夺的利益,既在于为了“低成本”维持自身经济正常运转的需要,还在于以“相对低成本”地尽力维系各自的、利润丰厚的,目前仍未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且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不会向中国等南方国家转移的高技术电子、重工制造业(比如大飞机制造,美国有波音、欧盟有空客);更在于在“上述基础”上,遂成“支撑(对美国而言)”、或者“扩张(对欧盟而言)”自己金融服务业的计划,从而实际维持(对美国而言)、或者夺取(对欧盟而言)国际金融霸权的战略企图。
  第四,由于全球“净储蓄额”的相对有限,也就是“实物产品”相对有限(实物生产国本身就要消耗大部分的实物产品),而美国又凭借其金融霸权吸纳了全球净储蓄额的70%(相当于吸收了世界“相对过剩实物产品”的70%),因此,已经步入虚拟经济的美国与正在加速步入虚拟经济的欧盟,相互间必然会爆发围绕用各自的“金融产品(欧元与美元)”争夺全球“净储蓄额”、也就是“相对过剩实物产品”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质就是“欧美”对货币霸权的争夺,其“最新发展”就是欧盟不顾一切对“美元本位制”进行公开挑战。
   第五,非常清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是全球“实物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也是世界净储蓄额的主要拥有者(另一个是中东石油国家,提供的是石油产品),特别是,东亚经济的核心--中国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雄厚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实力,并已在“相当程度”上对东亚经济进行了整合(包括日本、韩国经济在内),这是拥有大量“石油美元”资产的中东石油国家所没有的。
   而基于“第一”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中国的存在,对东亚“相对过剩的实物产品”及相对应的“净储蓄额”而言,“必须得到的它们”的欧美虚拟资本”,只能通过“诈”取而不能“威”压。
    ●令“欧美”金融资本最害怕的是,由于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
    值得强调的是,令“欧美”金融资本最害怕的是,由于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美元,欧元、甚至中国自己的人民币),因此,在彼此争夺金融霸权的同时、还得提防人民币的“横空出世”。
    至于提防的“办法”,根据我们的观察,尽管美国人已经将“台湾牌”给玩废了(目前仅剩一张暂不敢玩的台独牌),尽管已经将日本影响排挤怠尽的美国,仍然不充许欧盟插手自己严控之下的台湾,但“没有办法的”欧洲人仍然想“有样学样”、套着“台湾牌”的样子,想对北京玩“西藏牌”。
   ●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逼迫欧盟放弃西藏牌,就必然与欧盟一道,双双落入美国的“南亚圈套”
   从根本上讲,中欧之间在西藏问题上最终形成“公开对立”,正是华盛顿精心策划、并乐意看见的结局。在这个问题上,坦率地讲,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逼迫欧盟放弃西藏牌,就必然与欧盟一道,双双落入美国的“南亚圈套”。这一点,将在南亚部分进行解读。在本部分的讨论中,我们只想强调这样两点:
   ●北京能否摆脱华盛顿通过克什米尔这个点精心设下的“南亚圈套”,关键要看印度的选择
   首先:北京能否摆脱华盛顿通过克什米尔这个点精心设下的“南亚圈套”,关键要看印度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在用一切“言行举止”、结合欧美在金融危机问题上的恶斗,向印度“充分警示”“一旦选择错误、对印度而言,不仅经济必将崩溃、且在外部势力(特别是欧美)的全力干预下,印度爆发内乱、分裂、甚至亡国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最起码印度也将承受经济将被欧美金融所全面接管的恶果”之后,更多地只能静观事态发展了、
  ●在目前阶段,中国政府“暂时”不要去公开反对“地中海计划”
   其次,我们注意到,面对北京的一再警告,尽管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日一再嘴硬,声称什么“并不后悔见达赖”,并动员欧盟一起反抗中国,且我们也知道“地中海计划”是法国(欧盟)的战略软肋,但是,我们仍然建议:在目前阶段,中国政府“暂时”不要去公开反对“地中海计划”,从而客观上为正承受着、有可能被“俄欧新关系框架”所支撑的、被“地中海计划”日益形成的压力所挤压的美国“大中东计划”减压。
  ●以格鲁吉亚战争为转折,最新的战略态势是
  大家知道,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一再强调,随着被附着在伊核问题最核心层面的核心问题--“国际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被俄罗斯基于自身核心利益不得不“率先抛出”,欧盟又不得不“接手跟进”,美国终于在格鲁吉亚发动了“金融反击”,但因俄罗斯对格鲁吉亚手段凶悍、迅速有力,促成乌克兰国内政局突变,再加上在俄罗斯门口,美国根本不敢军事介入,从而直接导致北约的公开分裂(欧盟与俄罗斯私下敲定了有关格鲁吉亚的停火协议),美国的金融反击不仅未能“离间”先后攻击“美元本位制”的“俄欧”,反以惨败而告终。
   以此为转折,最新的战略态势是:
  第一,在格鲁吉亚“金融反击战”中惨败的美国,充分利用了“虽然彼此互斗、但欧美都不肯向中国等南方经济释放金融决策权”的“西方共同利益”,并瞄准中国等主要南方经济体“既要打倒美元本位制,又不满意欧盟简单重返布雷顿森林体系、只给中国股份、不给决策权”的态度,用一个“拖”字诀、仅用几杯咖啡,外加几把唾沫、就顺利开完了欧盟逼着举行、旨在向美国夺权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从而暂时维持着“美元本位制”,这对美元在“欧美金融危机”中日益严重的“彼此对峙”中继续保持优势,是至关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美国是“渔利”者!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是“渔利”者!
    第二,在美国遭遇“格鲁吉亚金融反击战”失败,而欧盟又遭遇“华盛顿金融峰会”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利用自己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拿到的战略主动权,充分发挥自己既是世界经济火车头之一、也是东亚经济整合者、还是世界最大“相对剩余实物产品”提供者、同时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特别是金融实力的多重身份,在“欧美经济”都必须争取中国经济的配合中,瞄准“三边撕裂”的战略缝隙,开始强力推动“南下”与“北上”战略。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经济在“美元需要中国的背书”的掩护下、加速进入南美,而美国被迫充许中国金融资本进入美洲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利用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同时用“注资”某些“欧洲金融实体”为代价,换取“在欧洲收购某些美国不卖给中国的高科技中小公司”,就最能说明问题。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能否成功实现“南下”,是能否进行“北上”的基础,伴随“南下”进程、又受益于“北上”成果的,既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更是中国的“金融扩张”。因此,推动“南下”、启动“北上”,对人民币在美元与欧元于“欧美金融危机”的“彼此对峙”中,能否进行暗中扩张,是至关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是“渔利”者!
  ●
]]
终于知道海监船到钓鱼岛是怎么回事了,分析得很到位啊[: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