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坛上看到了,转来大家讨论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26:52
提起中国大型客机工程--运10飞机项目的下马,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痛楚,美国是怎样利用中国人搞垮中国大型运10飞机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这里就不说了,在这里我要说另外一件事,法美等国是如何搞垮中国的直升机工业.
         50年代,在毛时期,中国利用和苏联友好的关系,引进技术,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建立了直升机生产线,仿制出米4(中国叫直5)直升机,代表着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起点不低,然而直5直升机的动力是活塞式发动机,不能飞青藏高原.能飞青藏高原的涡轴式发动机在外国也还在研制中.
        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战争,中国军队挟以往作战余威,将对手打的大败而逃,落荒而归,在追击战中缴获大量新式装备,其中包括两架直升飞机,一架是米4,中国已经能造,没有要,很大气地还给了对手,一架是才出厂正在试用涡轴式发动机的高原型直升机米8,正是中国所需要的,没有还给对手,自己留着研究仿制,1966年开始制造,1969年试飞成功,转入批量生产,这就是直6直升机,标志着中国直升机研制生产由活塞式发动机跨入先进的涡轴式发动机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直6直升机一共生产了17架.能飞青藏高原.早期的米8直升机上安装的是一台1985千瓦的涡轴式发动机,中国仿制的直6直升机上也是安装的一台仿制的,命名为涡轴5的1985千瓦的涡轴式发动机,但米8直升机从试飞第二架开始就安装两台单台功率为1103千瓦的涡轴式发动机,原因是一台发动机不安全,要是发动机出故障,飞机就没有动力了,安装两台发动机,一台出故障,另外一台还能工作,提供动力,的确,中国有一架直6直升机出过事故,好像是在公主岭市,发动机内减速器抱轴卡死,后经改进,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安装一台发动机的安全性比不上安装两台,于是,中国开始了研制安装两台涡轴5式发动机的重型直升机,这就是直7.
         中国在毛时期仿制过许多国外产品,虽说是仿制,但要求较高,很多仿制出来的产品性能都超过原来的仿制对象,比如,我曾介绍过,沈飞在仿制米格21时,一个工人建议,将尾翼的一块垫板拿掉,直接焊上去,使我们仿制出来的飞机比仿制的原型机减轻了4公斤的重量,在空中,减轻了4公斤的重量可是了不得的.还有其它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1971年中国研制直7直升机时,技术要求也不低,性能比当时苏联的米8直升机高得多,安装两台单台功率1985千瓦的涡轴5式发动机(苏联的米8直升机当时才安装两台单台功率1103千瓦的发动机,八十年代后的型号才安装两台单台功率为1210千瓦的发动机),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和欧美法俄现在的重型直升机相媲美的标准,最大起飞重量达14400千克,最大载重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千米.1975年完成装配两架,准备一架用于静力试验,一架用于试飞,79年初完成全机静力试验,就在准备整机试飞时,79年6月28日,有关部门决定停止重型直升机直7的试飞,整个项目下马.
         有关部门决定整个直7项目下马,美其名曰是为了两条腿走路,一是仿制法国的超级黄蜂直升机,即直8,二是准备和美国合作生产美国的黑鹰直升机让路,这些项目都是在得到"友好"国家口头承诺的基础上决定的.仿制法国的超级黄蜂,是人家六十年代的淘汰产品,先是开价很低,口头上答应帮助我们实现国产化,等我们总体上马后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找我们要设计费,由于依赖人家,原来自有的涡轴5式发动机技术丢弃不用,在"好心"的法国帮助下,仿制出法国在超级黄蜂上的涡轴式发动机(命名为涡轴6),耽误了几十年,直8直升机上的涡轴6式发动机技术和螺旋桨技术都过不了关,装三台仿自法国的涡轴6式发动机的直8直升机,不但造价高,而且使用成本又高,根本不实用,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上,比直6直升机生产得数量还少.欧洲早就升级换代了.法国在我们仿制超级黄蜂直升机时就已使用性能比超级黄蜂高的超级美洲豹直升机了,现在的欧洲各国则在使用NH90,EH101直升机.而我们呢,直8直升机丢了可惜,花了大价钱引进,耽误了那么长的宝贵时间,不丢又不好用,人家根本不可能将技术先进的产品卖给我们,尤其是可以军用的直升机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现在只好在已有的直8直升机上安装购自加拿大的涡轴式发动机,勉强使用,假如军事上有事,估计人家又要像"友好"的美国对我们禁运黑鹰直升机一样,对我们禁运在直8直升机上使用的加拿大涡轴式发动机.这么浅显的道理,一般老百姓都能想到,为什么有关领导就想不到?是明知?还是装糊涂?
         美国的黑鹰虽然实用,口头承诺愿意和我们合作生产100架,可还要我们自己摸索在青藏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的使用数据,和美国共享,先后死了两位解放军的中将,最可悲的是当初答应在中国合作生产100架,卖给中国24架后."友好"的美国看到中国已彻底停止直7的研制,和法国合作的直8开展的很不顺利,搞垮中国直升机工业的目的已达到,飞青藏高原复杂气候的数据也弄到手了,就不卖了,理由很简单,美国法律不允许卖给中国.
        现在据说中国又在和俄罗斯商谈合作生产米171直升机,性能和我们以前的直7差不多,走了30多年,又从头开始,本来只比人家落后几年,现在比人家落后几十年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毛的战略眼光是一般人所没法比的.
直7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存在虚夸现象,因为作为直升机的心脏__涡轴5式发动机技术上已经过关(当然还需要不断改进),当时中国制造了十六七架直6,十八台涡轴5式发动机,到1979年停产时,一直在中国的天上飞来飞去,从东北森林地区到西北荒漠地带,从南海之滨到青藏高原,无处不留下动力安装了涡轴5式发动机的直6直升机的身影,因此在直7上装两台涡轴5发动机是完全可行的,不是什么凭空妄想,要是30年前搞成,动力性能堪比现在的米171直升机,而且是在30年前,苏联还没有米171直升机时,在毛时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是一句空话.
          当时有关领导那么热衷于停掉中国自己的研制项目,购买外国产品,一是出于********的需要.二是有些腐败分子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好让自己的子女们借机移居国外,沈图当民航局长时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购买外国飞机的权利,将自己的女儿送往国外定居,美国人恰好钻了这个空子,趁机搞垮了中国许多在毛时期立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要是当年直7继续搞下去,这次救灾那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至少你不卖,我自己可以造.现在自己技术又不过硬,造又造不出,人家又禁运,买又买不来,给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是青藏高原真的有事,装活塞式发动机的直5是飞不上去的,靠那24架使用了30多年的黑鹰怎么行?即使在商品社会里,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提起中国大型客机工程--运10飞机项目的下马,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痛楚,美国是怎样利用中国人搞垮中国大型运10飞机的,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这里就不说了,在这里我要说另外一件事,法美等国是如何搞垮中国的直升机工业.
         50年代,在毛时期,中国利用和苏联友好的关系,引进技术,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建立了直升机生产线,仿制出米4(中国叫直5)直升机,代表着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起点不低,然而直5直升机的动力是活塞式发动机,不能飞青藏高原.能飞青藏高原的涡轴式发动机在外国也还在研制中.
        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战争,中国军队挟以往作战余威,将对手打的大败而逃,落荒而归,在追击战中缴获大量新式装备,其中包括两架直升飞机,一架是米4,中国已经能造,没有要,很大气地还给了对手,一架是才出厂正在试用涡轴式发动机的高原型直升机米8,正是中国所需要的,没有还给对手,自己留着研究仿制,1966年开始制造,1969年试飞成功,转入批量生产,这就是直6直升机,标志着中国直升机研制生产由活塞式发动机跨入先进的涡轴式发动机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直6直升机一共生产了17架.能飞青藏高原.早期的米8直升机上安装的是一台1985千瓦的涡轴式发动机,中国仿制的直6直升机上也是安装的一台仿制的,命名为涡轴5的1985千瓦的涡轴式发动机,但米8直升机从试飞第二架开始就安装两台单台功率为1103千瓦的涡轴式发动机,原因是一台发动机不安全,要是发动机出故障,飞机就没有动力了,安装两台发动机,一台出故障,另外一台还能工作,提供动力,的确,中国有一架直6直升机出过事故,好像是在公主岭市,发动机内减速器抱轴卡死,后经改进,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安装一台发动机的安全性比不上安装两台,于是,中国开始了研制安装两台涡轴5式发动机的重型直升机,这就是直7.
         中国在毛时期仿制过许多国外产品,虽说是仿制,但要求较高,很多仿制出来的产品性能都超过原来的仿制对象,比如,我曾介绍过,沈飞在仿制米格21时,一个工人建议,将尾翼的一块垫板拿掉,直接焊上去,使我们仿制出来的飞机比仿制的原型机减轻了4公斤的重量,在空中,减轻了4公斤的重量可是了不得的.还有其它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1971年中国研制直7直升机时,技术要求也不低,性能比当时苏联的米8直升机高得多,安装两台单台功率1985千瓦的涡轴5式发动机(苏联的米8直升机当时才安装两台单台功率1103千瓦的发动机,八十年代后的型号才安装两台单台功率为1210千瓦的发动机),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可以和欧美法俄现在的重型直升机相媲美的标准,最大起飞重量达14400千克,最大载重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千米.1975年完成装配两架,准备一架用于静力试验,一架用于试飞,79年初完成全机静力试验,就在准备整机试飞时,79年6月28日,有关部门决定停止重型直升机直7的试飞,整个项目下马.
         有关部门决定整个直7项目下马,美其名曰是为了两条腿走路,一是仿制法国的超级黄蜂直升机,即直8,二是准备和美国合作生产美国的黑鹰直升机让路,这些项目都是在得到"友好"国家口头承诺的基础上决定的.仿制法国的超级黄蜂,是人家六十年代的淘汰产品,先是开价很低,口头上答应帮助我们实现国产化,等我们总体上马后一个螺丝一个螺丝地找我们要设计费,由于依赖人家,原来自有的涡轴5式发动机技术丢弃不用,在"好心"的法国帮助下,仿制出法国在超级黄蜂上的涡轴式发动机(命名为涡轴6),耽误了几十年,直8直升机上的涡轴6式发动机技术和螺旋桨技术都过不了关,装三台仿自法国的涡轴6式发动机的直8直升机,不但造价高,而且使用成本又高,根本不实用,尤其是在青藏高原上,比直6直升机生产得数量还少.欧洲早就升级换代了.法国在我们仿制超级黄蜂直升机时就已使用性能比超级黄蜂高的超级美洲豹直升机了,现在的欧洲各国则在使用NH90,EH101直升机.而我们呢,直8直升机丢了可惜,花了大价钱引进,耽误了那么长的宝贵时间,不丢又不好用,人家根本不可能将技术先进的产品卖给我们,尤其是可以军用的直升机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现在只好在已有的直8直升机上安装购自加拿大的涡轴式发动机,勉强使用,假如军事上有事,估计人家又要像"友好"的美国对我们禁运黑鹰直升机一样,对我们禁运在直8直升机上使用的加拿大涡轴式发动机.这么浅显的道理,一般老百姓都能想到,为什么有关领导就想不到?是明知?还是装糊涂?
         美国的黑鹰虽然实用,口头承诺愿意和我们合作生产100架,可还要我们自己摸索在青藏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的使用数据,和美国共享,先后死了两位解放军的中将,最可悲的是当初答应在中国合作生产100架,卖给中国24架后."友好"的美国看到中国已彻底停止直7的研制,和法国合作的直8开展的很不顺利,搞垮中国直升机工业的目的已达到,飞青藏高原复杂气候的数据也弄到手了,就不卖了,理由很简单,美国法律不允许卖给中国.
        现在据说中国又在和俄罗斯商谈合作生产米171直升机,性能和我们以前的直7差不多,走了30多年,又从头开始,本来只比人家落后几年,现在比人家落后几十年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毛的战略眼光是一般人所没法比的.
直7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存在虚夸现象,因为作为直升机的心脏__涡轴5式发动机技术上已经过关(当然还需要不断改进),当时中国制造了十六七架直6,十八台涡轴5式发动机,到1979年停产时,一直在中国的天上飞来飞去,从东北森林地区到西北荒漠地带,从南海之滨到青藏高原,无处不留下动力安装了涡轴5式发动机的直6直升机的身影,因此在直7上装两台涡轴5发动机是完全可行的,不是什么凭空妄想,要是30年前搞成,动力性能堪比现在的米171直升机,而且是在30年前,苏联还没有米171直升机时,在毛时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是一句空话.
          当时有关领导那么热衷于停掉中国自己的研制项目,购买外国产品,一是出于********的需要.二是有些腐败分子假公济私,谋取私利,好让自己的子女们借机移居国外,沈图当民航局长时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购买外国飞机的权利,将自己的女儿送往国外定居,美国人恰好钻了这个空子,趁机搞垮了中国许多在毛时期立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
         要是当年直7继续搞下去,这次救灾那会出现今天这种情况,至少你不卖,我自己可以造.现在自己技术又不过硬,造又造不出,人家又禁运,买又买不来,给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是青藏高原真的有事,装活塞式发动机的直5是飞不上去的,靠那24架使用了30多年的黑鹰怎么行?即使在商品社会里,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
呻吟 接着呻吟:D
当初不要直7是因为性能太差 自己看下起飞重量 载重和航程就知道了 至于直8倒不是人家故意忽悠 而是TG自己工业基础不行消化不了而已
没钱怎么消化,  引进的时候一掷千金, 消化的时候一毛不拔怎么消化的了?
]]
原帖由 湿婆罗 于 2008-12-1 15:25 发表
没钱怎么消化,  引进的时候一掷千金, 消化的时候一毛不拔怎么消化的了?


消化不了是TG的工业基础不行 子系统的配套厂家无法提供合格的产品 材料 机械加工精度都达不到那个水平 说到底是TG自己的工业水平不够而已
底子太薄啊, 不想电脑、挨踢那么容易进步的
底子薄呀,三十年了还是这个借口,   三十年都没弄当然薄了,  技术一断线当然就停止倒退,   咱们是一断三十年
月经月经:L
PUPU又该出来上政治课啦;P
原帖由 天魂地鬼 于 2008-12-1 15:25 发表
某神教人士但凡遇见什么脏水都要先泼改革开放,但凡遇见什么成就都要归功于伟光正领袖。


:handshake
原帖由 湿婆罗 于 2008-12-1 16:10 发表
底子薄呀,三十年了还是这个借口,   三十年都没弄当然薄了,  技术一断线当然就停止倒退,   咱们是一断三十年


先搞清楚什么是工业基础再说 说的好像少个项目整个加工制造业就放了30年大假似的 扯谈也要有个限度
底子薄········当年黑鹰就是仿不成··········
60年代搞出核弹的难度
和现在搞出4代和HM的难度
哪个大呢?
我也要说说,苏联是如何搞跨中国喷气式教练机工业的新星——歼教-1的。
怎么不说Z9呢?
要说引进,应该是说Z9/海豚把?
Z8/超黄蜂好像是自己去测绘...结果发现搞不出来.....
结果是,引进技术图纸的Z9搞出来了..
自己测绘的Z8半天搞不定...
要论技术水平.似乎海豚比超黄蜂还高一点呢....
原帖由 胤真 于 2008-12-1 17:19 发表
60年代搞出核弹的难度
和现在搞出4代和HM的难度
哪个大呢?

60年代搞出核弹的难度,和当时引进图-16并加以仿制的难度,哪个大呢?怎么核弹能在60年代搞出来,H-6却要到70年代初才完成国产化?
原帖由 gundamzaku 于 2008-12-1 17:19 发表
我也要说说,苏联是如何搞跨中国喷气式教练机工业的新星——歼教-1的。

同理:苏联用乌米格15/17,搞垮了...尖叫1....使我们的先进的机头进气技术,推迟了20多年才使用(强5);P
原帖由 gundamzaku 于 2008-12-1 17:22 发表

60年代搞出核弹的难度,和当时引进图-16并加以仿制的难度,哪个大呢?怎么核弹能在60年代搞出来,H-6却要到70年代初才完成国产化?

1.准确的讲:核弹5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研制了,T-16则是60年代才开始仿制,时间上不是同时开始的
2.国家当时对于两者的研发力度也是不一样的。
原帖由 胤真 于 2008-12-1 17:29 发表

1.准确的讲:核弹5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研制了,T-16则是60年代才开始仿制,时间上不是同时开始的
2.国家当时对于两者的研发力度也是不一样的。

1、1958年12月,与苏联方面谈判,1959年1月图-16飞机到达哈尔滨飞机厂。下半年图纸资料、零件基本到齐,1959年10月使用苏联提供的零件装配而成的图-16轰炸机制成并试飞成功,称作飞龙201。
2、载器不重要?光有原子弹,你拿什么投放?
原帖由 冰刃 于 2008-12-1 17:05 发表


先搞清楚什么是工业基础再说 说的好像少个项目整个加工制造业就放了30年大假似的 扯谈也要有个限度

谁在扯淡?  动不动就把什么都一口气推到底子薄上的人才在扯淡,   自己什么都不做,有问题就推到基础上 ,当然做不出来了!       要说放大假, 直升机工业就是放了大假 。
搞垮谈不上 不少是有技术加工不出产品
电脑, IT行业中国落后的差距不比任何其他行业小

作为IT行业人士, 大家真么看得起IT业我们压力很大的.

IT业也处在那种给了图纸做不出东西的程度, 包括软件业.
原帖由 湿婆罗 于 2008-12-1 17:44 发表

谁在扯淡?  动不动就把什么都一口气推到底子薄上的人才在扯淡,   自己什么都不做,有问题就推到基础上 ,当然做不出来了!       要说放大假, 直升机工业就是放了大假 。


原来放了30年大假  wz10和Z9的国产化是在梦里完成的

就加工制造业来说虽然几十年来一直在进步 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始终存在 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工业基础简单来说就三样:材料 加工工艺和加工精度 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 现在TG和世界先进水平又有拉开更大距离的趋势

就拿直9来说当年引进的时候认为如果完成消化和吸收直9 直升机业和相关配套产业至少有20年的跃进 结果TG消化直9也花了近20年
这东西靠的就是脚踏实地 不切实际的幻想“跨越式发现”才是笑死人
这篇文章基本上是胡说八道,要找几句符合事实的话出来都很难:L
反正现在啥都是阴谋,中国啥不行都是外国的阴谋,问题是咋不自己想想,不是自己造孽在先,能有人家阴谋在后么?
月经NC文,鉴定完毕
]]
请阁下给大家科普一下改革30年来多少差距扩大了。
这种神人不去印度当主席真是委屈人才了
原帖由 天魂地鬼 于 2008-12-1 19:12 发表
请阁下给大家科普一下改革30年来多少差距扩大了。

30年前我们与欧美在喷气式客机方面的差距肯定比现在小!比如说30年前我们是10,欧美是50;而今天我们是100,欧美是500!
本人韩国庆是第六届珠海国际航展全国唯一的个人飞机参展者,我的飞机被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安徽卫视、江苏教育台等多家媒体报道,网上百度一下“韩国庆飞机”、“韩国庆县县通”可看到全国各地有关我的报道。 网上百度一下“专利检索”再输入“韩国庆”可看到本人花了二十几年时间,并且对中国未来航空发展和军队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重大发明。 本发明的特点是用一根以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法工艺生产的“Y”型的管状梁,既作为飞机的进气道、又兼作飞机的机身大梁、还是鸭翼和前起落架的安装支架,同时也是机头模块和机舱模块的安装支架,用一个零部件代替一般飞机的几百个零部件,其设计原理类似于集成电路的发明,集成电路的原理就是用一个集成块代替几千万甚至几亿个电子元件。从而极大地简化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本发明飞机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争取五分钟生产一架飞机,为了消化这些飞机并培育几千亿元规模的民间飞机的消费市场,建议在全国每个县修2-3条长约1000米的跑道,总计约4-6千条跑道,其造价和占用土地的面积是目前“村村通公路”的百分之一左右,统计表明每个县必须修800-1200公里的路面才能保证“村村通公路”,而每个县只需修2-3条跑道——2-3公里长的水泥路面,即可实现“县县通飞机”,这样十三亿中国人就可以在家门口坐飞机了。
原帖由 SSJ100 于 2008-12-1 19:18 发表

30年前我们与欧美在喷气式客机方面的差距肯定比现在小!比如说30年前我们是10,欧美是50;而今天我们是100,欧美是500!

陨石的去翻旧帖,不想扯没谱的事。
原帖由 天魂地鬼 于 2008-12-1 19:12 发表
请阁下给大家科普一下改革30年来多少差距扩大了。

你该去问这位冰同学
原帖由 SSJ100 于 2008-12-1 19:18 发表

30年前我们与欧美在喷气式客机方面的差距肯定比现在小!比如说30年前我们是10,欧美是50;而今天我们是100,欧美是500!

要不要比比空客第一个产品A300和Y-10之间的差距?[:a4:]
原帖由 Ericsson1979 于 2008-12-1 19:32 发表

要不要比比空客第一个产品A300和Y-10之间的差距?[:a4:]

可是现在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比呢?这不明摆着差距变大吗?
原帖由 SSJ100 于 2008-12-1 19:36 发表

可是现在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比呢?这不明摆着差距变大吗?

那时会很小么?貌似是更大阿。怎么不看看Y-10是怎么拼凑出来的?
现在。。。大客最核心的发动机,中国人已经摸到门了,运十的时候估计我们连们门框子在哪都找不见。虽然某企业给部队干的活不咋地,但是给两巨头之一干的活,那可是巨头都交口称赞的。这个就叫做进步。进步不一定能脑袋上别个大红花让你看见,但是进步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
这种帖子出来,就是骂来骂去
原帖由 湿婆罗 于 2008-12-1 17:44 发表

谁在扯淡?  动不动就把什么都一口气推到底子薄上的人才在扯淡,   自己什么都不做,有问题就推到基础上 ,当然做不出来了!       要说放大假, 直升机工业就是放了大假 。


哈飞在直9上摸索这么多年的努力怎么就成了放大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