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吃不饱饭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6:56:54
所谓的精英们攻击毛泽东时代的一个重要说词,就是毛泽东时代如何如何的“吃不饱”,而他们在数落”“吃不饱”的原因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这是“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票证”等惹的“祸”。如今这些最科学、最人道的政策措施几乎都被他们们反复抹黑而成“贬义词”了。这居然使得当今社会和网络居然分成什么反毛的右派和维护毛泽东的左派。
  面对这些的恶意中伤,而普通有良心的作者往往需要花很多口水而又收效不大。我认为批驳他们的污蔑言论只需要两个论点就可以让他们体无完肤。
  一、毛泽东时代的“吃不饱”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特定科技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既然右派们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那我们也姑且认为毛泽东时代“吃不饱”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吃不饱”呢?
  解放前,我国的粮食,具体地说水稻产量一般只有300~400斤,而且只有种植一季的习惯和水平。解放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通过精耕细作和单季改双季以及“稻-稻-麦”“两季三熟”等措施,粮食产量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增幅始终有限,单产达到800斤都很不容易,那时粮食产量“跨黄河”、“跨纲要”是最常见的口号,这说明当时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受到品种等农业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的。
  那么,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如何呢?据我了解,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是毛主席几乎到过全国所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学院,并为这些单位题写了校名、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看出;二是毛主席亲自学习《土壤学》等农业科学,并提出了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作为最高领导人,对农业科学重视到亲自带头学习并作出具体科学指示的程度,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三是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在顶住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压力下给予立项支持的;四是我国的农业院校大多是1958年从其他大学院或系独立出来或从头组建的。五是我国农村人民公社都建立有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拥有最庞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队伍。以上所有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能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科学的重视吗?
  既然如此,那么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主观臆断都是唯心主义的,是站不住脚的。最简单明白不过的道理是,正如不能要求在牛顿时代就造出航天飞机、巡航导弹一样,农业科学的发展也是按其自身的规律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
  决定粮食产量最主要的农业技术是种子和化肥,在这里我只说说种子问题。品种改良与其他科学研究不同,它是受生长周期制约的,生长周期决定育种周期。育种工作者知道,即便是水稻常规育种,从杂交开始直到推广应用,一个育种周期至少需要8年,这样一来,一个育种工作者即使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育种,到毛主席去世时,也只能有三次改良品种的机会。当然,科学研究并不需要这样呆板,实事上,育种工作是由许多专家先后或同时进行的,因此整个看来,我国的品种改良工作是年年推进的,我国的粮食产量也是逐年提高的。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在毛主席去世前(75年左右)育成的,由于后期推广需要进行几年的区试和解决制种等技术问题,所以真正大面积推广就正好到了“分田到户”的时候。“分田到户”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这是事实,也是右派们证明“农村改革成功”和“一包就灵”的最“有力证据”。然而,农业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所谓“成功”和“一包就灵”完全是右派们欺世盗名的无耻谎言。
  “分田到户”后的所谓“成功”完全是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农业科技基础正好到了大幅突破提高和全面推广阶段,这主要表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与杂交稻齐头并进的常规稻以及各种农牧优良品种的全面推广应用;二是尼克松访华后,毛主席主张从美国引进了3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良种和化肥的推广使用才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丰收的真正原因。在此还要说明的是,在流行“一包就灵”的同时,报刊上曾出现不少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不实溢美之词,如什么“要吃粮,找赵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等等。赵紫阳、万里果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应该说,对赵紫阳、万里的这些溢美之词也并非空隙来风,说来还是有一些根据的,这个根据无非是赵紫阳、万里他们领导的地区粮食生产搞得好呗。那么他们领导的地区的粮食生产为什么搞得好呢?这无非还是依靠农业科技或者说就是依靠良种。
  赵紫阳进中央以前曾在广东任省委书记。广东的一位农业专家曾经跟我说:“‘要吃粮,找赵紫阳’,其实赵紫阳找的是黄耀祥。”黄耀祥何许人也?黄耀祥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之一,至今已90多岁,仍然健在。社会上大都知道袁隆平名气最大,是“杂交水稻之父”,殊不知黄耀祥比袁隆平成名更早,在育种界被称为“水稻矮化育种之父”。60年代,我国水稻由高杆变矮杆被称为“绿色革命”,黄老先生就是“绿色革命”的代表人物。在这里还必须提到广东的两个农民兄弟,因为是他们在一次台风过后,在稻田里发现了水稻矮杆种质资源,他们俩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育种家。黄耀祥正是利用矮杆种质资源,大胆创新,提出了矮化育种和株型育种等理论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为我国华南地区的粮食生产,特别是为广东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黄耀祥的成功以及对粮食增产作出的贡献,除了做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身努力外,更是毛主席的农业科技政策和群众路线的胜利,因此,所谓“要吃粮,找赵紫阳”、实际上是一种偷天换日的说法。同样“要吃米,找万里”的说法与“要吃粮,找赵紫阳”具有同样的性质。
  既然赵紫阳、万里可以利用育种成果搞好粮食生产,其他省不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夺取农业丰收吗?不可以。因为在当时,并不是每个省的育种专家的育种成果都有黄耀祥的成果那样突出,而农作物良种都是有地域性的,即在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选育的良种,一般只能在该地区推广,所以黄耀祥的育种成果一般只能在广东推广,因此,赵紫阳也只有在广东当书记才能“赢得”那样的赞誉。
  二、“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科学、最人道的分配政策和必然选择
  “平均主义”不仅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而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科学、最人道的分配政策和必然选择。
  国人常常引为自豪的是,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这种“大”不仅体现在幅员上,而且也体现在人口上,但中国人口之真正巨大,主要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口数量曾经也只有2000多万,刚解放时中国也还只有“四万万同胞”。中国一向有着“多子多福”的思想传统,而且从未实行过“计划生育”,在几千年的世代繁衍过程中,为什么人口增长如此缓慢呢?这除了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粮食总量的制约,而有限的粮食总量能否发挥应有效率又主要取决于粮食分配状况。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向少数人集中,地主阶级占去了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则只能成为地主阶级的雇佣劳动力,成为地主阶级剥削的对象。几千年来,“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中国的幅员如此辽阔,但养活的人口却如此之少,可见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生活资料(财富)的集中程度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之残酷是何等严重。因此,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替或农民起义都是以“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作为旗帜或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其中最根本的大原因是共产党的主张完全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后,毛主席和中央政府,为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土改、互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特别是通过实行被右派们称之为“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可是右派们不顾事实,以“饿死多少多少人”为理由,恶毒攻击所谓“平均主义”。那好,假如按照右派们的主张,在当时条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情况又当如何?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看过很多老电影,其中就有展露那些米老板囤积居奇、哄抬米价的场面,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如果实行右派的主张,我想情况一定比电影里更加严重,一定会出现真正饿尸遍野的惨状。这个道理其实简单得好有一比:几个人吃尚嫌不够的一块蛋糕,如果其中一人吃掉一半甚至更多,那么其余的人的命运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只能是饿死。道理既然如此简单,右派们为什么还会如此仇恨“平均主义”呢?这就只能从他们反动的阶级本质和丑恶的道德品质上寻找原因了。
  右派们把毛主席看作“十恶不赦的恶人”,而在广大人民眼里,毛主席则是真正爱民如子、大慈大悲的活菩萨。毛主席始终关心人民的生存权利,把人看成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为了让人民吃饱肚子,毛主席不仅实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出了“大办农业”、“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号召,而且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围湖造田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生产,保证人民生活需要,与此同时,还通过发放各种证、券,计划定量供应生活资料,不仅保证了分配的公平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防止了因分配不公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特别是毛主席关心人民生活的具体细节更是使每个老百姓无不为之动容。譬如毛主席象父母关心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生活,对人民群众的一日三餐都做了的周到安排,“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至今依稀回响在耳边,毛主席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真可谓用心良苦,请问历史上有这样的皇帝吗?国外有这样的总统吗?
  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毛主席号召“开荒造田”、“围湖造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但这些举措不仅得不到右派的理解,甚至还成为了右派们攻击毛主席“不懂”科学,“破坏”生态环境的“口实”。那么,在“懂”科学和“重视”生态环境的改革开放年代,生态环境与过去相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恐怕不用多说了吧!
  在毛泽东时代,不仅毛主席本人关心民生,重视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都十分重视民生,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出于某种政治目的需要,周总理一向被右派们奉为“道德楷模”,但据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说,周总理也曾干过“有违”君子风范的事情:周总理曾经在东南亚某个国家参观一个农场时,抓起一把谷子后观看之后,手掌心粘了两粒谷子,周总理有意没有抹去这两粒谷子,而是“偷偷”用手帕包了回来,这就是后来在我国农村稻田里长出的“珍珠矮”。周总理为何要置自己的君子风范于“不顾”而在友好访问的时候“偷偷”夹带稻种呢?答案只有一个:为了人民吃饱肚子。
  以上种种事实说明,在毛泽东时代,由于科技发展阶段的制约,在粮食产量难以迅速增长条件下,为保证人民吃饱肚子,党和政府做出了艰苦努力,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主张,采取了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不仅基本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使我国的人口数量由在四万万的基础上增长一倍,人均寿命从1949年前的30多岁增加到60多岁,与此同时,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与比利时相当的工业规模变成了世界第六大工业体,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全面发展了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支援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正义事业,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试问,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奇迹吗?
  毛主席时代的一切实际措施,都站到了为人民的至高点,可是右派门偏偏还要从人性道德上诋毁毛主席,可见这些右派们是何等的恶毒,又何等的愚蠢,何等的可笑,难怪自己现在连自己是那里出来的都已经忘记的一干二净;所谓的精英们攻击毛泽东时代的一个重要说词,就是毛泽东时代如何如何的“吃不饱”,而他们在数落”“吃不饱”的原因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这是“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票证”等惹的“祸”。如今这些最科学、最人道的政策措施几乎都被他们们反复抹黑而成“贬义词”了。这居然使得当今社会和网络居然分成什么反毛的右派和维护毛泽东的左派。
  面对这些的恶意中伤,而普通有良心的作者往往需要花很多口水而又收效不大。我认为批驳他们的污蔑言论只需要两个论点就可以让他们体无完肤。
  一、毛泽东时代的“吃不饱”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特定科技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既然右派们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那我们也姑且认为毛泽东时代“吃不饱”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吃不饱”呢?
  解放前,我国的粮食,具体地说水稻产量一般只有300~400斤,而且只有种植一季的习惯和水平。解放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通过精耕细作和单季改双季以及“稻-稻-麦”“两季三熟”等措施,粮食产量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增幅始终有限,单产达到800斤都很不容易,那时粮食产量“跨黄河”、“跨纲要”是最常见的口号,这说明当时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受到品种等农业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的。
  那么,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如何呢?据我了解,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是毛主席几乎到过全国所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学院,并为这些单位题写了校名、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看出;二是毛主席亲自学习《土壤学》等农业科学,并提出了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作为最高领导人,对农业科学重视到亲自带头学习并作出具体科学指示的程度,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三是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在顶住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压力下给予立项支持的;四是我国的农业院校大多是1958年从其他大学院或系独立出来或从头组建的。五是我国农村人民公社都建立有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拥有最庞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队伍。以上所有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能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科学的重视吗?
  既然如此,那么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主观臆断都是唯心主义的,是站不住脚的。最简单明白不过的道理是,正如不能要求在牛顿时代就造出航天飞机、巡航导弹一样,农业科学的发展也是按其自身的规律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
  决定粮食产量最主要的农业技术是种子和化肥,在这里我只说说种子问题。品种改良与其他科学研究不同,它是受生长周期制约的,生长周期决定育种周期。育种工作者知道,即便是水稻常规育种,从杂交开始直到推广应用,一个育种周期至少需要8年,这样一来,一个育种工作者即使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育种,到毛主席去世时,也只能有三次改良品种的机会。当然,科学研究并不需要这样呆板,实事上,育种工作是由许多专家先后或同时进行的,因此整个看来,我国的品种改良工作是年年推进的,我国的粮食产量也是逐年提高的。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在毛主席去世前(75年左右)育成的,由于后期推广需要进行几年的区试和解决制种等技术问题,所以真正大面积推广就正好到了“分田到户”的时候。“分田到户”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这是事实,也是右派们证明“农村改革成功”和“一包就灵”的最“有力证据”。然而,农业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所谓“成功”和“一包就灵”完全是右派们欺世盗名的无耻谎言。
  “分田到户”后的所谓“成功”完全是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农业科技基础正好到了大幅突破提高和全面推广阶段,这主要表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与杂交稻齐头并进的常规稻以及各种农牧优良品种的全面推广应用;二是尼克松访华后,毛主席主张从美国引进了3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良种和化肥的推广使用才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丰收的真正原因。在此还要说明的是,在流行“一包就灵”的同时,报刊上曾出现不少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不实溢美之词,如什么“要吃粮,找赵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等等。赵紫阳、万里果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应该说,对赵紫阳、万里的这些溢美之词也并非空隙来风,说来还是有一些根据的,这个根据无非是赵紫阳、万里他们领导的地区粮食生产搞得好呗。那么他们领导的地区的粮食生产为什么搞得好呢?这无非还是依靠农业科技或者说就是依靠良种。
  赵紫阳进中央以前曾在广东任省委书记。广东的一位农业专家曾经跟我说:“‘要吃粮,找赵紫阳’,其实赵紫阳找的是黄耀祥。”黄耀祥何许人也?黄耀祥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之一,至今已90多岁,仍然健在。社会上大都知道袁隆平名气最大,是“杂交水稻之父”,殊不知黄耀祥比袁隆平成名更早,在育种界被称为“水稻矮化育种之父”。60年代,我国水稻由高杆变矮杆被称为“绿色革命”,黄老先生就是“绿色革命”的代表人物。在这里还必须提到广东的两个农民兄弟,因为是他们在一次台风过后,在稻田里发现了水稻矮杆种质资源,他们俩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育种家。黄耀祥正是利用矮杆种质资源,大胆创新,提出了矮化育种和株型育种等理论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为我国华南地区的粮食生产,特别是为广东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黄耀祥的成功以及对粮食增产作出的贡献,除了做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身努力外,更是毛主席的农业科技政策和群众路线的胜利,因此,所谓“要吃粮,找赵紫阳”、实际上是一种偷天换日的说法。同样“要吃米,找万里”的说法与“要吃粮,找赵紫阳”具有同样的性质。
  既然赵紫阳、万里可以利用育种成果搞好粮食生产,其他省不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夺取农业丰收吗?不可以。因为在当时,并不是每个省的育种专家的育种成果都有黄耀祥的成果那样突出,而农作物良种都是有地域性的,即在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选育的良种,一般只能在该地区推广,所以黄耀祥的育种成果一般只能在广东推广,因此,赵紫阳也只有在广东当书记才能“赢得”那样的赞誉。
  二、“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科学、最人道的分配政策和必然选择
  “平均主义”不仅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而且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科学、最人道的分配政策和必然选择。
  国人常常引为自豪的是,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这种“大”不仅体现在幅员上,而且也体现在人口上,但中国人口之真正巨大,主要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口数量曾经也只有2000多万,刚解放时中国也还只有“四万万同胞”。中国一向有着“多子多福”的思想传统,而且从未实行过“计划生育”,在几千年的世代繁衍过程中,为什么人口增长如此缓慢呢?这除了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粮食总量的制约,而有限的粮食总量能否发挥应有效率又主要取决于粮食分配状况。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向少数人集中,地主阶级占去了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则只能成为地主阶级的雇佣劳动力,成为地主阶级剥削的对象。几千年来,“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中国的幅员如此辽阔,但养活的人口却如此之少,可见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生活资料(财富)的集中程度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之残酷是何等严重。因此,中国几千年来的朝代更替或农民起义都是以“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作为旗帜或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其中最根本的大原因是共产党的主张完全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放后,毛主席和中央政府,为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土改、互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特别是通过实行被右派们称之为“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可是右派们不顾事实,以“饿死多少多少人”为理由,恶毒攻击所谓“平均主义”。那好,假如按照右派们的主张,在当时条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情况又当如何?
  三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看过很多老电影,其中就有展露那些米老板囤积居奇、哄抬米价的场面,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如果实行右派的主张,我想情况一定比电影里更加严重,一定会出现真正饿尸遍野的惨状。这个道理其实简单得好有一比:几个人吃尚嫌不够的一块蛋糕,如果其中一人吃掉一半甚至更多,那么其余的人的命运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只能是饿死。道理既然如此简单,右派们为什么还会如此仇恨“平均主义”呢?这就只能从他们反动的阶级本质和丑恶的道德品质上寻找原因了。
  右派们把毛主席看作“十恶不赦的恶人”,而在广大人民眼里,毛主席则是真正爱民如子、大慈大悲的活菩萨。毛主席始终关心人民的生存权利,把人看成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为了让人民吃饱肚子,毛主席不仅实行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出了“大办农业”、“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号召,而且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围湖造田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生产,保证人民生活需要,与此同时,还通过发放各种证、券,计划定量供应生活资料,不仅保证了分配的公平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防止了因分配不公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特别是毛主席关心人民生活的具体细节更是使每个老百姓无不为之动容。譬如毛主席象父母关心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生活,对人民群众的一日三餐都做了的周到安排,“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至今依稀回响在耳边,毛主席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真可谓用心良苦,请问历史上有这样的皇帝吗?国外有这样的总统吗?
  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毛主席号召“开荒造田”、“围湖造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但这些举措不仅得不到右派的理解,甚至还成为了右派们攻击毛主席“不懂”科学,“破坏”生态环境的“口实”。那么,在“懂”科学和“重视”生态环境的改革开放年代,生态环境与过去相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恐怕不用多说了吧!
  在毛泽东时代,不仅毛主席本人关心民生,重视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都十分重视民生,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出于某种政治目的需要,周总理一向被右派们奉为“道德楷模”,但据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说,周总理也曾干过“有违”君子风范的事情:周总理曾经在东南亚某个国家参观一个农场时,抓起一把谷子后观看之后,手掌心粘了两粒谷子,周总理有意没有抹去这两粒谷子,而是“偷偷”用手帕包了回来,这就是后来在我国农村稻田里长出的“珍珠矮”。周总理为何要置自己的君子风范于“不顾”而在友好访问的时候“偷偷”夹带稻种呢?答案只有一个:为了人民吃饱肚子。
  以上种种事实说明,在毛泽东时代,由于科技发展阶段的制约,在粮食产量难以迅速增长条件下,为保证人民吃饱肚子,党和政府做出了艰苦努力,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主张,采取了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短短二十几年时间里,不仅基本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使我国的人口数量由在四万万的基础上增长一倍,人均寿命从1949年前的30多岁增加到60多岁,与此同时,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一个与比利时相当的工业规模变成了世界第六大工业体,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全面发展了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支援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正义事业,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试问,人类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奇迹吗?
  毛主席时代的一切实际措施,都站到了为人民的至高点,可是右派门偏偏还要从人性道德上诋毁毛主席,可见这些右派们是何等的恶毒,又何等的愚蠢,何等的可笑,难怪自己现在连自己是那里出来的都已经忘记的一干二净;
楼主事那个年代的人?
引用“毛泽东时代的“吃不饱”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特定科技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说明却很片面,那个时候农业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低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搞工业化,自然要将大量的社会资源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上倾斜,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现在难以理解的行为,比如出口粮食换机器,貌似苏联也干过。如果是大搞轻工业,还不一定会吃不好穿不好,但是要发展对国家至关重要的重工业,这个大量挤占资金和资源,生活水平被压倒最低限度,也就在所难免了。
引用““平均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科学、最人道的分配政策和必然选择”,这个就说得太过了,搞平均主义,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导致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没有办法的办法,简单的说,就是被逼的。最科学最人道可谈不上。
对一个来自农村,封建小农思想残余颇重的开国者来说,已经力所能及了。
LZ很会说反话么。
吃不饱饭的情况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很普遍,但是饿死人的情况,我爷爷老家江苏灌云县没听说过,我婆婆的老家贵州也没听说过。而我老爸那时候在上海也没听说过。
我知道的仅仅如此。不过毛泽东时代很长啊,从49年建国到毛去世,一共30多年,30多年全国人民都生活在吃不饱饭的生活中?
原帖由 racher 于 2008-11-26 14:17 发表
吃不饱饭的情况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很普遍,但是饿死人的情况,我爷爷老家江苏灌云县没听说过,我婆婆的老家贵州也没听说过。而我老爸那时候在上海也没听说过。
我知道的仅仅如此。不过毛泽东时代很长啊,从49年建 ...

我的同事家在陕西咸阳郊区,75年的时候还要靠野菜和树叶生活。
饿死的没听说过,不过上海这老毛的时候,貌似确实都饿肚子,我指的乡下。我祖母那时候都是饭里加那个什么,好像是糠还是麸皮?油是看你一家几口人,好像一家5、6口的,一月就是酱油瓶里小半瓶,我估计大概在3到4两。饿死人确实不多,不过咱说实在话,不少小孩子是生下来就被扔河里的,本来我应该有两个姑姑,就这么没了。还有一些农村妇女,不能理解干的比以前苦,吃的比以前少,就采取了上吊跳河等消极措施,但不能算饿死的,那时候地瓜什么的还可以自己种,甚至还可以去河里抓鱼抓螃蟹,要知道现在螃蟹可是高档货啊。
集体制 干农活就是在磨洋工
还有杂交水稻没推广 化肥产量不足
饿死是在三年自然灾害
身体差的 生一点小病就要人命
俺家就是这种情况
大跃进好啊,一大二公好啊,农民生产资料、农具、锅碗都交公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在食堂饿肚子不说,还欠国家工钱!
原帖由 lpclpc 于 2008-11-26 14:26 发表
饿死的没听说过,不过上海这老毛的时候,貌似确实都饿肚子,我指的乡下。我祖母那时候都是饭里加那个什么,好像是糠还是麸皮?油是看你一家几口人,好像一家5、6口的,一月就是酱油瓶里小半瓶,我估计大概在3到4两。 ...


听老爸说小时候的事情,粮食是不够吃的,全家就靠我爷爷一个月工资55块钱过活,口粮没多的。但是爷爷当时是上袜一厂的某干部,经常要出差啥的,每个月也发一些饼干票啥的,总不至于太惨。老爸放学了去帮农场割草,听他说当时就把农场里的蕃茄放在草里面偷偷带走。
婆婆家条件比较好,外公一个月工资90多,外公也算老革命了,原先在南京市港务局任职,外婆是45-47年这段时间从贵州逃难来的南京,生活还算可以。后来某次事故,外公因公殉职,不过还有抚恤金,工厂照顾家属,让我姨妈和我妈妈16岁就进工厂干活。
原帖由 倭猪屠夫的干活 于 2008-11-26 14:34 发表
大跃进好啊,一大二公好啊,农民生产资料、农具、锅碗都交公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在食堂饿肚子不说,还欠国家工钱!

你说的那是封建社会的农奴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农民和工人是国家的主人,怎么会出现主人倒欠仆人钱这种荒唐事?
原帖由 sumie 于 2008-11-26 14:28 发表
集体制 干农活就是在磨洋工
还有杂交水稻没推广 化肥产量不足

磨洋工........的确啊,公分制度不健全........[:a1:]
回帖讨论的人还真不少啊,:victory: :D 很多人都是看完再回的帖子,我很欣慰。;P 帖子是从乌有转的。我转贴的目地一是想看看大家什么反应,二是和大家探讨点事情。PUPU说过我们有权利怀疑一切。这话说得很对,但怎么怀疑是个十分严肃认真的问题。马未都说过,文献历史一般都会掺假,因为写史的人难免不被各种利益左右,历史总是由胜利者编纂的。所以马未都提出了物证历史观,这一点我受益匪浅。在马未都的百家讲坛里很多错误的历史知识都被揪了出来,例如床不是床、西湖十景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文物怀疑历史。他提出,根据晚明时期大量的民窑瓷器的形制推出那个时侯不可能饥民遍野。这是一种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因为文物是不会撒谎的。一个饥民遍野、战火连连的国民是不可能使用那种形制的器具。这在其它历史时期也得到了验证,靠近战火的文物都和战争有关而且大多粗糙,远离战火的都和生活情趣有关而且大多细腻。这些都说明明晚期的历史被人刻意的改写了。
如此我们就有权利怀疑某些人的“一包就灵”这个口号了。
而且事实也教育我们谎言就像纸里包的火不攻自破,因为最早提出包产到户的那个村子至今仍是贫困村。当时看到这条新闻我就想为什么不再来一次真理大讨论,实践(时间)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看来现今是不需要“真理”了,它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该那里凉快就去哪了。
其实提出“一包就灵”就像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粮”一样都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好大喜功的政治口号。全国上下不分青红皂白实行包产到户(有些地区还是强制的),其实也是一种大跃进。那为什么到现在没有人提出批评呢?看来某人没有毛主席的自我批评精神,他的铁腕更严厉,没有人敢触动他的筋骨的。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现听一下大家的议论吧,请大家积极讨论。;P
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积极性。
恩,我老爸之前读书,没几年就文革里辍学了。他说那时候他上学,好像一路拣菜壳子和废铁什么的,到放学的时候把东西卖了,菜壳子是人家喂猪用的,卖来的钱换个麦饼,捂在怀里带回来,给他弟弟也就是我叔叔吃。
多了~~~~天灾、地富反坏右、阶级敌人的破坏、苏修、美帝、四人帮、林彪、彭黄张周反党集团!~~~还要吗?借口要找总是有的!
电影《小巷名流》里司马寿仙在批斗会上交待罪行:“三年困难时期,我每月粮食定量十九斤,明明吃不完嘛!我就鬼迷心窍涂改粮证,妄图多领一个月粮食!当即被火眼金睛的粮店工作人员识破了我的阴谋,这充分说明我这个人是黄牛吃草帽——一肚子的烂圈圈!”
原帖由 freiheit 于 2008-11-26 20:40 发表
回帖讨论的人还真不少啊,  很多人都是看完再回的帖子,我很欣慰。 帖子是从乌有转的。我转贴的目地一是想看看大家什么反应,二是和大家探讨点事情。PUPU说过我们有权利怀疑一切。这话说得很对,但怎么怀疑是个十分严肃认真的问题。马未都说过,文献历史一般都会掺假,因为写史的人难免不被各种利益左右,历史总是由胜利者编纂的。所以马未都提出了物证历史观,这一点我受益匪浅。在马未都的百家讲坛里很多错误的历史知识都被揪了出来,例如床不是床、西湖十景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文物怀疑历史。他提出,根据晚明时期大量的民窑瓷器的形制推出那个时侯不可能饥民遍野。这是一种科学的唯物历史观,因为文物是不会撒谎的。一个饥民遍野、战火连连的国民是不可能使用那种形制的器具。这在其它历史时期也得到了验证,靠近战火的文物都和战争有关而且大多粗糙,远离战火的都和生活情趣有关而且大多细腻。这些都说明明晚期的历史被人刻意的改写了。
如此我们就有权利怀疑某些人的“一包就灵”这个口号了。

陕北饥民遍野,不等于江南也饥民遍野

李自成来自米脂,而不是来自松江,这便是了

先把“陕北饥民遍野”这件事偷换成“(全中国)到处饥民遍野”,然后拿着南方的高档瓷器推论出当时中国不可能饥民遍野……:L

是否可以从纳粹德国在30年代制造的迈巴赫“齐柏林”和奔驰770k这两种超豪华汽车,推论出1930年代的欧洲没受经济危机影响、1940年代的欧洲不是战火连连呢?
刘子厚,厚子刘.
一人一月二两油.
时流时不流.



这是当年我们这里流传的民谣.
]]
把现在的粮食作物种子换成40年前的品种,,全国粮食总产量是多少?
把化肥使用量降低到40年前,粮食产量是多少?
同时都更换,粮食产量又又多少?
中国人民很长一段时间都吃不饱饭
现在才算是彻底解决
LZ真的是在挺毛?:D ;P
我引用马未都的话只是借用他的理论不是要和大家讨论明史。再说饥民遍野也不是我说的,课本就这么教的,看来偷换概念的不是我。:D
嗯,看来饥民只陕西一省,南方人民生活奢侈大家都肯定了。那么一省饥民怎么就把偌大的一个明王朝推翻了呢?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几千万谁说的?:@那应该不止一个省了吧?怎么没人反呢?唉?有点奇怪哈。看来疑问挺多的。
我引用马未都的话就是想说,我们可以怀疑历史,和我们怎么怀疑历史。怀疑历史应该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而不是光翻书瞎白话。

再说只一省的饥民就要了皇上的命只能说明政府无能。南方如此富庶,几省合力支援陕西一省一年,他们怎么能反?再说马未都在提到明末瓷器的时候还说,明末之所以如此贪图享受和对政府无能的彻底失望有关。歌剧院幽灵这段话你是不是没听到过,还是被你无视了?
原帖由 leelek 于 2008-11-27 11:47 发表
多了~~~~天灾、地富反坏右、阶级敌人的破坏、苏修、美帝、四人帮、林彪、彭黄张周反党集团!~~~还要吗?借口要找总是有的!



对不起我不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怀疑你有没有看完帖子。
原帖由 freiheit 于 2008-11-28 00:35 发表
我引用马未都的话只是借用他的理论不是要和大家讨论明史。再说饥民遍野也不是我说的,课本就这么教的,看来偷换概念的不是我。:D
嗯,看来饥民只陕西一省,南方人民生活奢侈大家都肯定了。那么一省饥民怎么就把偌大 ...

不是和你抬杠。是在说马未都

怀疑历史,要怀疑到点子上

他看到明末的奢华瓷器,可以怀疑江南和江西不是饥民遍野。但是不能怀疑陕北不是饥民遍野。因为这是有当时的一手史料为证的

马未都说的话,属于典型的北京话。就是说有些主语或者宾语省略掉,听者要从上下文内容去判断,单独截出这一句来,会引起很大的歧义

比如他说“可见当时并不是饥民遍野”,如果只看这一句话,显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的是“可见当时(明末)并不是饥民遍野”

“那么一省饥民怎么就把偌大的一个明王朝推翻了”
——小小的一个陕甘宁边区,不也把偌大的中华民国推翻了么

“明末之所以如此贪图享受和对政府无能的彻底失望有关”
——此句说得对极。
很多事情是没有绝对的,社会主义不是万灵丹这我们知道了,资本主义也不是人类普世价值这我想大多数人也能同意,关键不是啥主义或啥政策,哪种真的为人类造福了大家好过了,自然哪种就占了上风,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反对而反对
剧院幽灵也是北京的?:D 马未都说这番话只是反驳某些历史学家提的“明末全国饥民遍野。”要是一个饥民都没有,李自成是不可能有人支持的。怪我没说清楚,这个讨论就此打住好吗?
OK,不跑题了

恩,还是忍不住要说,那马未都说话的声音怎么那么像刘宝瑞啊;P

“别说一根白玉大簪,就是插一脑瓜子白玉大簪,皇上也不稀罕啊”,“他也不想想那玉塞当年是塞哪儿的,咕咚一下就搁嘴里了”:D

比刘宝瑞相声还热闹:D
那时没啥油水 我爸吃饭一餐能吃9两 我妈也能吃6两 还是不饱 现在 同龄人吃个3两就差不多了
说点野史。哈哈,我们的大学历史老师上课就喜欢讲野史,什么毛彭恩怨啊,新疆扔俩原子弹啊什么的。至于三年自然灾害,他老人家说,59年中苏交恶,苏联逼中国还贷。可中国哪有什么外汇啊,那老毛子又看不上中国的轻功产品。那只能是用鸡蛋、猪肉等来还。再赶上个天灾怎么可能有饭吃。中央也吃不饱,没办法组织大家听相声,还都是荤的。(我想那段子可能比郭德纲说得要三俗得多,哎呀!跑题了,对不起)就这样熬三年才算熬过来。我姑且一说,你们就当笑话一听。到外面胡说可别提我。:D

说正经的,70年代限制大家买轻工产品那也是不得已。想想那时三线建设,成千上万的飞机坦克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业产品。而这些工业产品又不可能消费到老百姓手里,因此国家就不能给老百姓涨工资。涨了也白搭没有东西可以买啊。但是那时很多人的生产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时间长了大家都会纳闷我辛辛苦苦的干,生产了那么多东西,怎么就没见市场上有卖的?
所以邓才会在3中全会上说中国的经济面临崩溃。这个词我一直以为用的太夸张,但是这又有点是中国传统。用词不夸张好像就没人听的进似得。好了3中全会国家经济转型了,生产飞机的改摩托车、小面包了,生产电台的改电视、收录机了,百万大裁军多余的布卖给老百姓了,富余的钢铁能干什么我就不废话了,那时候市面上倒腾钢筋盘条的好像特别多;P :D 。总之是老百姓可以实实在在的消费到增长的GDP了,而不是干听政府报告说涨了多少什么的。那涨了多少的数字和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老百姓只能从碗里的肉,屋里的家具电器来分析。但是我们要分析问题就不能光看碗里的肉了,而应该严谨的唯物的分析问题。具体到咱们国家7、8十年代这段历史就不能局限在涨工资、吃不饱等片面问题上,而要全方位的考虑。又得提到马未都了,人老人家就是有见解。他说,看待文物鉴定不能光纵向的比,还要横向的观察,你得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都考虑进去才行。文物如此,历史也如此。在文献历史不准确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一样)要想明辨是非就应该要有勇气怀疑文献历史,唯物的寻找真相。
那个时候不搞工业化,尤其是建设相对完整的重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也只能是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可有好多人就是看不清这一点,这也是我发帖讨论的目地之一。
不过咱们要是早发展个几百年,把工业化带来的大部分负面影响也都转给殖民地、印地安人或者黑奴,那估计也不会有这么多灾。但是,晚起步了,这些个苦痛也就只好自己承担
]]
没有建设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话不理解


另外
26年都吃不饱,设计师还要搞计划生育,还说搞晚了.
这要吃得饱可咋办那.
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还是有的。大部分的钢筋、水泥用于国防建设也是逼不得已。看过一个纪实说得两淮地区的水利建设基本靠人工夯土和开凿石料,而且没有大型机械这也是事实。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完全依靠人民的积极性完成农田水利建设也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可能。同等耕地面积条件下粮食产量小也就没有办法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吃的油水少外加劳动强度大使得大家觉得吃不饱很正常。
饥荒最大的原因还是浮夸引起的,产量报个谎,公粮就要多交,剩下的就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