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6年来采购武器装备节约经费100多亿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8:54:54
中国军队6年来采购武器装备节约经费100多亿元

--------------------------------------------------------------------------------

2008年11月18日  来源:解放军报

--------------------------------------------------------------------------------


  今年3月举行的总装陆装科研订购部财务价格工作会议传出消息:近6年来,该部全面推进装备价格工作机制创新,共核减装备购置费100多亿元。他们的经验在全军装备价格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了推广。

  从“面对面”到“背靠背”

  派审价员到承制单位面对面审价定价,是陆装订货的传统做法。近年来,这种做法弊端日益显现:有的企业漫天报价,审价连砍三刀不见血;有的审价人员碍于人情,定价往往就高不就低;有的甚至接受吃请及纪念品,致使装备价格不合理上涨。



  为改变这种状况,该部6年前创新审价模式,由面对面审价定价向背靠背地科学定价转变:第一步,财会人员到承制单位调研,收集原材料价格目录、设备折旧依据等影响价格因素的原始资料,摸清装备生产成本底数;第二步,审价人员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种原材料的价格资料,打电话到配套厂家进行询价,对订货量较大的配套件价格进行重新评估;第三步,组成专家审价组,在不接触承制单位的情况下,依据原始凭证和第一手价格资料,背靠背地进行科学计算,综合评估,准确定价。

  思路一变天地宽。审价定价模式的转变,使困扰多年的面广难监督、违规难杜绝等难题迎刃而解。“十五”以来,他们先后对600多种装备进行了背靠背地审价,核减承制单位报价数十亿元。

  从只升不降到合理浮动

  装备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承制单位的垄断性,难免带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弊端。为改变“一朝定价、只升不降”的状况,该部从建立健全装备成本资料档案入手,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在“熟悉产品、了解行情、掌握动态”上下工夫。

  他们先后对陆军装备历年价格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出各类装备价格目录10多册、审价资料300余册,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价格资料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老装备进行价格预测,掌握价格变动趋势,实施动态监控,重新审查定价。仅去年就有9种装备有一定幅度的降价,节约装备经费近亿元。

  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是促进装备成本降低又一重要举措。他们要求审价人员,不仅要懂得价格理论和知识,还要熟悉装备性能与构造。在某操作训练弹审价过程中,审价人员从满足战技指标要求出发,提出改进建议并被科研部门采纳,使该装备单价降低17.89万元,订货节省经费数千万元。

  从弹性管理到硬性规定

  以往,陆军装备价格工作由各专业分头实施。各部门对装备审价标准尺度把握存在一定差异,曾一度出现“谁门路多、关系广就获利多”的现象。

  为此,他们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的措施,对陆军装备审价定价一一作出硬性规定,细化各项标准。如,规定直接材料费审核所占金额不应低于报价的90%,大型装备售后服务费不得超过制造成本的1%等。这些硬性规定,挤掉了人情余地。此外,他们还对参与审价的有关军代局、审价组和机关部门实行责任制,对审价组成员实行轮换制和回避制,有效强化了内部制约与监督。

  随着装备价格管理环境、对象和任务的变化,他们狠抓了制度建设,制定颁发了《财务管理规定》、《装备审价工作程序》等7个法规,使装备价格管理步入制度化的轨道,仅去年就核减承制部门不合理报价7.82亿元。

  从价格改革到创新采购方式

  装备价格的改革,关键是采购方式的转变。为此,他们积极推行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军品市场准入制度,先后对460家企业进行了资格审查,为创新采购方式、培育军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点装备实行一体化招标。在某型装备采购工作中,他们将研制与订购实施捆绑式邀请招标。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邀请航天、兵器、军工、船舶等单位参加投标,通过竞争招标优选出承制单位,使装备研制和生产周期由45个月缩短为36个月,采购总经费比预计减少1000多万元。

  保障装备采购引入竞争机制。针对轮式维修工程车工艺简单、生产任务集中等特点,他们从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中遴选7家资质较优的单位来承担此项任务,实现了质优价廉的目标。

  军选民用装备实行竞争性采购。军民通用性装备在陆军工程装备、通用车辆的订货中占有很大比例。几年来,他们采取询价竞争、委托国家级专业招标代理机构承办、向社会公开招标等多种采购模式,坚持“等价择优、等优择廉”的原则,对31种军选民用装备进行采购,节约装备经费1.77亿元。(刘明成 邹芳根 赵波)中国军队6年来采购武器装备节约经费100多亿元

--------------------------------------------------------------------------------

2008年11月18日  来源:解放军报

--------------------------------------------------------------------------------


  今年3月举行的总装陆装科研订购部财务价格工作会议传出消息:近6年来,该部全面推进装备价格工作机制创新,共核减装备购置费100多亿元。他们的经验在全军装备价格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了推广。

  从“面对面”到“背靠背”

  派审价员到承制单位面对面审价定价,是陆装订货的传统做法。近年来,这种做法弊端日益显现:有的企业漫天报价,审价连砍三刀不见血;有的审价人员碍于人情,定价往往就高不就低;有的甚至接受吃请及纪念品,致使装备价格不合理上涨。



  为改变这种状况,该部6年前创新审价模式,由面对面审价定价向背靠背地科学定价转变:第一步,财会人员到承制单位调研,收集原材料价格目录、设备折旧依据等影响价格因素的原始资料,摸清装备生产成本底数;第二步,审价人员通过互联网下载各种原材料的价格资料,打电话到配套厂家进行询价,对订货量较大的配套件价格进行重新评估;第三步,组成专家审价组,在不接触承制单位的情况下,依据原始凭证和第一手价格资料,背靠背地进行科学计算,综合评估,准确定价。

  思路一变天地宽。审价定价模式的转变,使困扰多年的面广难监督、违规难杜绝等难题迎刃而解。“十五”以来,他们先后对600多种装备进行了背靠背地审价,核减承制单位报价数十亿元。

  从只升不降到合理浮动

  装备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承制单位的垄断性,难免带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弊端。为改变“一朝定价、只升不降”的状况,该部从建立健全装备成本资料档案入手,加大市场调研力度,在“熟悉产品、了解行情、掌握动态”上下工夫。

  他们先后对陆军装备历年价格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出各类装备价格目录10多册、审价资料300余册,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价格资料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老装备进行价格预测,掌握价格变动趋势,实施动态监控,重新审查定价。仅去年就有9种装备有一定幅度的降价,节约装备经费近亿元。

  注重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是促进装备成本降低又一重要举措。他们要求审价人员,不仅要懂得价格理论和知识,还要熟悉装备性能与构造。在某操作训练弹审价过程中,审价人员从满足战技指标要求出发,提出改进建议并被科研部门采纳,使该装备单价降低17.89万元,订货节省经费数千万元。

  从弹性管理到硬性规定

  以往,陆军装备价格工作由各专业分头实施。各部门对装备审价标准尺度把握存在一定差异,曾一度出现“谁门路多、关系广就获利多”的现象。

  为此,他们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方法、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的措施,对陆军装备审价定价一一作出硬性规定,细化各项标准。如,规定直接材料费审核所占金额不应低于报价的90%,大型装备售后服务费不得超过制造成本的1%等。这些硬性规定,挤掉了人情余地。此外,他们还对参与审价的有关军代局、审价组和机关部门实行责任制,对审价组成员实行轮换制和回避制,有效强化了内部制约与监督。

  随着装备价格管理环境、对象和任务的变化,他们狠抓了制度建设,制定颁发了《财务管理规定》、《装备审价工作程序》等7个法规,使装备价格管理步入制度化的轨道,仅去年就核减承制部门不合理报价7.82亿元。

  从价格改革到创新采购方式

  装备价格的改革,关键是采购方式的转变。为此,他们积极推行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军品市场准入制度,先后对460家企业进行了资格审查,为创新采购方式、培育军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点装备实行一体化招标。在某型装备采购工作中,他们将研制与订购实施捆绑式邀请招标。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邀请航天、兵器、军工、船舶等单位参加投标,通过竞争招标优选出承制单位,使装备研制和生产周期由45个月缩短为36个月,采购总经费比预计减少1000多万元。

  保障装备采购引入竞争机制。针对轮式维修工程车工艺简单、生产任务集中等特点,他们从30多家企事业单位中遴选7家资质较优的单位来承担此项任务,实现了质优价廉的目标。

  军选民用装备实行竞争性采购。军民通用性装备在陆军工程装备、通用车辆的订货中占有很大比例。几年来,他们采取询价竞争、委托国家级专业招标代理机构承办、向社会公开招标等多种采购模式,坚持“等价择优、等优择廉”的原则,对31种军选民用装备进行采购,节约装备经费1.77亿元。(刘明成 邹芳根 赵波)
介个不评论,军队的水好像也不浅
希望是真的
后勤可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