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是对外资围剿说“NO”的时候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1:47:35
转载


近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国际投行在中国设立的赌局正不断浮出水面:一方是贪婪无知的中国企业,一方是狡猾的国际投行。对赌背后是甜蜜的毒药,魔鬼就隐藏在对赌细节中,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引发的却是惊涛骇浪,让人们看到,原来在跌宕起伏的市场局势中,许多中国企业是因“对赌”而巨亏,而惹火烧身,而陷入窘境……



华尔街“魔鬼”就隐藏在对赌细节中
    国内各行业的危机之中,一种特别的景象令人瞩目,那就是——多家与善设赌局的国际大投行签订过对赌协议的中国企业,纷纷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来自华尔街的衍生品像埃博拉病毒一样传染到中国,由于法律监管的缺位和不熟悉衍生交易,深南电、太子奶、中国高速传动、碧桂园、国航和中信泰富等一批中国企业成为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买单者,在这场国际对赌中,国际投行是如何席卷这些中国企业财富的呢?

    表面上看,深南电与高盛签订的这份石油对赌协议风险不大,但魔鬼就出在细节上。几年前,高盛旗下的杰润公司将中航油陈久霖拉下马,这次落入高盛虎口的是深南电,不同的是石油对赌合约一个发生在商品牛市,一个发生在商品熊市。

    分析认为,任何机构和个人在投资前毫无疑问都应有对商品市场的独立、理性的判断。在对赌中,国际投行往往利用有利条款处于有赢无输的位置。最近一系列案例带来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已不能轻信头顶光环的国际投行,而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有独立、深度的分析。而“对赌”的魔力,这种亦正亦邪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熊市的放大镜下正在露出它狰狞的面目。国际投行在中国设立的赌局正不断浮出水面,一方是贪婪无知的中国企业,一方是狡猾的国际投行。对赌背后是甜蜜的毒药,魔鬼就隐藏在对赌细节中,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引发的却是惊涛骇浪!

    对衍生品的意义争论其实由来已久。6年前谈到衍生品时,巴菲特公开认为它是一颗定时炸弹,中央银行和政府都还没有找到有效方法去控制、监测合约可能引致的风险。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当时却表示衍生品利大于弊,是支持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保持和增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更好地测量和管理风险。今天,许多金融衍生品研究人士都不赞成企业参与对赌,也不认为国内企业家有与国际大投行对赌的实力,然而事实却是企业的“对赌危局”仍在接连爆出,有舆论甚至认为,与国际资本对赌已成中国财富的“绞肉机”。

    仔细研究对赌协议可以发现,基本上,对赌的都是业绩,股权是胜败的筹码。而无论风吹浪打,国际资本大都成则收获丰厚资本收益;败则可进一步控制对赌公司股权,然后另做打算。 近几年,国际投行将目光转向中国内地许多具有成长性的民营企业的培育上,凭借其眼光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经验,玩得风生水起。若用贪婪或轻率来非议这些试图追逐险利的国内资本,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已有充足的理由要求对此类交易给予特别的政府监管。

外资步步紧逼或将波及中国产业“避风港”
        中国上空有两只秃鹫,一个是产业资本,一个是金融资本,现在都飞到内蒙古。 在三聚氰胺危机爆发后,中国奶业陷入巨大危机,包括蒙牛等国内龙头企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这恰好给了外资机会。国际投行们表面上放出唱空奶业的报告,实际上逆向操作抄底中国企业。担心蒙牛的实际控制权旁落,老总牛根生书写万言书“求援”;目前虽然已经暂时解除了危险,但国际资本对中国奶企的“围猎”已然开始。事实上。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开始大量并购国内企业。 近有可口可乐收购中国第一大果汁饮料品牌——汇源,远有南孚、山工机械、乐凯等中国著名企业相继倒入外资怀中。金融海啸之下,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外资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国民族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领域。  

    对赌协议本来就是零和博弈的游戏,国际投行正是利用了企业这种贪婪、好赌和无知,凭借手中的信息优势将对赌协议经过一系列操作,变成了企业赢少输多,而国际投行稳赚不赔的一场赌局。我们认为,对赌协议大概率获得平均收益,而小概率获得超额收益,并不存在公平不公平,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风险,但国际投行不仅能够利用交易规则和信息不对称找到有利于自己稳赚不赔的办法,高盛这样的国际投行背后的市场力量能够影响和左右市场走势,具有某种未卜先知的能力。

退无可退,该是中国挺直腰杆的时候了!
    在A股市场一片低迷、港股亦显低迷之际,我们认为,首先,这些战略投资者的介入,说明中国资产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管是实业布局还是资本运作都是出手淘金的良机。其次,中国经济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在外资看来,中国经济前景并不如股市反映的这么悲观,也就是说,目前股市持续大跌、连创新低已过度了。随着股市暴跌,一些国家不需要绝对控股、股东持股分散、有品牌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都有可能面临被收购的风险。 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方式。具体解释为,先少量参股,再通过参与投资和企业决策,想办法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把龙头企业搞成亏损企业之后,就可以规避国家限制外资参股的条例,从而全面低价收购和控制该企业。放眼全球,中国已是全球资本最好的“避风港”。不过,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需要吸取各类教训,审慎而行,万不可为了眼前小利掉入“陷阱”而丧失控制权。 外资并购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并购迅猛增长背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  

    现实情况说明,外国跨国公司投入或转让给我们的大多是所谓“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属于二三流甚至是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是很少在我国转让或投入的。另一方面,国内受资方企业由于过于依赖外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因而对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并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有些企业尽管花费大量时间、资金,已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但由于被外资并购,很快就被外资的技术所代替,随之而来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了。长此以往,我国的技术空心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同时,跨国公司并购后会排挤和打压东道国本土品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挑战西方跨国公司业已构成的全球市场品牌格局,在与这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很容易受到它们品牌的打压。

    高盛商品部门这个不起眼的小部门,正是利用衍生工具曾经创造出高盛公司超过三分之一的利润,高盛旗下拥有多只对冲基金,纵横商品市场和各种衍生品交易,凭借与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之间的特殊关系,高盛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总能未卜先知,即便这样,在金融风暴中高盛仍然没能独善其身,在这次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中今年陷入首季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衍生品投资,对于金融杠杆的过度运用,如何给予适当监管?投资者如何不再只是通过券商报告来“雾里看花”?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与其证券本身及其衍生品相关的重大敏感信息,但该办法未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投资的衍生品必须披露。不过,证监会近来已有表态要关注相关交易中特别信息披露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在过去,衍生品总额很难计算,虽然其算作证券投资,但总额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披露。可是当市场波谲云诡之际,那些貌似风险不高、金额不大的初始合约却有可能风险突然大幅逆转,立刻由盈利转为亏损,而且亏损额度放大数十、数百倍。因此,在当前金融市场动荡的特殊环境下,的确有必要充分考虑披露其潜在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国内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的操作并不熟悉,在国际金融大鳄面前,还只是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如果这些大鳄也没有逃脱市场的惩罚,国内那些手握大量资金的企业和机构就更要看紧自己的钱包,以免被轻易骗走。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很多业内人士都开始要求加强对衍生品投资的监管,并清晰地提出具体监管举措。例如,实行制度上和监管上的双重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制度和问责制度,监管上要有专人或专班负责,等等。

    一个有序市场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市场主体一旦脱离监管和法制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现在,除了国内的企业要补上“金融衍生品”投资这一课之外,政府监管部门更要从美国五大投行的教训中看清国内相关市场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要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政府与企业都必须设法有效抑制过度投机,而绝不能依靠过高杠杆率进行盲目投资。只有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方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转载


近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国际投行在中国设立的赌局正不断浮出水面:一方是贪婪无知的中国企业,一方是狡猾的国际投行。对赌背后是甜蜜的毒药,魔鬼就隐藏在对赌细节中,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引发的却是惊涛骇浪,让人们看到,原来在跌宕起伏的市场局势中,许多中国企业是因“对赌”而巨亏,而惹火烧身,而陷入窘境……



华尔街“魔鬼”就隐藏在对赌细节中
    国内各行业的危机之中,一种特别的景象令人瞩目,那就是——多家与善设赌局的国际大投行签订过对赌协议的中国企业,纷纷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来自华尔街的衍生品像埃博拉病毒一样传染到中国,由于法律监管的缺位和不熟悉衍生交易,深南电、太子奶、中国高速传动、碧桂园、国航和中信泰富等一批中国企业成为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买单者,在这场国际对赌中,国际投行是如何席卷这些中国企业财富的呢?

    表面上看,深南电与高盛签订的这份石油对赌协议风险不大,但魔鬼就出在细节上。几年前,高盛旗下的杰润公司将中航油陈久霖拉下马,这次落入高盛虎口的是深南电,不同的是石油对赌合约一个发生在商品牛市,一个发生在商品熊市。

    分析认为,任何机构和个人在投资前毫无疑问都应有对商品市场的独立、理性的判断。在对赌中,国际投行往往利用有利条款处于有赢无输的位置。最近一系列案例带来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已不能轻信头顶光环的国际投行,而必须要有自己的看法,有独立、深度的分析。而“对赌”的魔力,这种亦正亦邪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熊市的放大镜下正在露出它狰狞的面目。国际投行在中国设立的赌局正不断浮出水面,一方是贪婪无知的中国企业,一方是狡猾的国际投行。对赌背后是甜蜜的毒药,魔鬼就隐藏在对赌细节中,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引发的却是惊涛骇浪!

    对衍生品的意义争论其实由来已久。6年前谈到衍生品时,巴菲特公开认为它是一颗定时炸弹,中央银行和政府都还没有找到有效方法去控制、监测合约可能引致的风险。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当时却表示衍生品利大于弊,是支持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保持和增强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更好地测量和管理风险。今天,许多金融衍生品研究人士都不赞成企业参与对赌,也不认为国内企业家有与国际大投行对赌的实力,然而事实却是企业的“对赌危局”仍在接连爆出,有舆论甚至认为,与国际资本对赌已成中国财富的“绞肉机”。

    仔细研究对赌协议可以发现,基本上,对赌的都是业绩,股权是胜败的筹码。而无论风吹浪打,国际资本大都成则收获丰厚资本收益;败则可进一步控制对赌公司股权,然后另做打算。 近几年,国际投行将目光转向中国内地许多具有成长性的民营企业的培育上,凭借其眼光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经验,玩得风生水起。若用贪婪或轻率来非议这些试图追逐险利的国内资本,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已有充足的理由要求对此类交易给予特别的政府监管。

外资步步紧逼或将波及中国产业“避风港”
        中国上空有两只秃鹫,一个是产业资本,一个是金融资本,现在都飞到内蒙古。 在三聚氰胺危机爆发后,中国奶业陷入巨大危机,包括蒙牛等国内龙头企业,都在生死线上挣扎,这恰好给了外资机会。国际投行们表面上放出唱空奶业的报告,实际上逆向操作抄底中国企业。担心蒙牛的实际控制权旁落,老总牛根生书写万言书“求援”;目前虽然已经暂时解除了危险,但国际资本对中国奶企的“围猎”已然开始。事实上。近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开始大量并购国内企业。 近有可口可乐收购中国第一大果汁饮料品牌——汇源,远有南孚、山工机械、乐凯等中国著名企业相继倒入外资怀中。金融海啸之下,金融资产大幅缩水,外资纷纷把触角伸向了中国民族品牌,目前主要集中在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消费品领域。  

    对赌协议本来就是零和博弈的游戏,国际投行正是利用了企业这种贪婪、好赌和无知,凭借手中的信息优势将对赌协议经过一系列操作,变成了企业赢少输多,而国际投行稳赚不赔的一场赌局。我们认为,对赌协议大概率获得平均收益,而小概率获得超额收益,并不存在公平不公平,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风险,但国际投行不仅能够利用交易规则和信息不对称找到有利于自己稳赚不赔的办法,高盛这样的国际投行背后的市场力量能够影响和左右市场走势,具有某种未卜先知的能力。

退无可退,该是中国挺直腰杆的时候了!
    在A股市场一片低迷、港股亦显低迷之际,我们认为,首先,这些战略投资者的介入,说明中国资产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管是实业布局还是资本运作都是出手淘金的良机。其次,中国经济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在外资看来,中国经济前景并不如股市反映的这么悲观,也就是说,目前股市持续大跌、连创新低已过度了。随着股市暴跌,一些国家不需要绝对控股、股东持股分散、有品牌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都有可能面临被收购的风险。 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成为外资并购的重要方式。具体解释为,先少量参股,再通过参与投资和企业决策,想办法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把龙头企业搞成亏损企业之后,就可以规避国家限制外资参股的条例,从而全面低价收购和控制该企业。放眼全球,中国已是全球资本最好的“避风港”。不过,中国企业在与外资合作时,需要吸取各类教训,审慎而行,万不可为了眼前小利掉入“陷阱”而丧失控制权。 外资并购不但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态势,并且进入我国钢铁、金融、水泥等支柱企业进行并购,重点转向并购大中型企业或整体并购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外资并购迅猛增长背后,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未如预期,而我国产业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相当一部分市场和原创品牌被外资掌控或取代,国内企业对产业的控制力受到削弱。  

    现实情况说明,外国跨国公司投入或转让给我们的大多是所谓“适用技术”,而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往往是属于二三流甚至是已经过时的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上游环节技术、产品开发技术是很少在我国转让或投入的。另一方面,国内受资方企业由于过于依赖外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开发的现成技术,自主开发动力不足,因而对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并未能发挥太大的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有些企业尽管花费大量时间、资金,已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技术,但由于被外资并购,很快就被外资的技术所代替,随之而来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力量也受到削弱甚至消失了。长此以往,我国的技术空心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同时,跨国公司并购后会排挤和打压东道国本土品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挑战西方跨国公司业已构成的全球市场品牌格局,在与这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很容易受到它们品牌的打压。

    高盛商品部门这个不起眼的小部门,正是利用衍生工具曾经创造出高盛公司超过三分之一的利润,高盛旗下拥有多只对冲基金,纵横商品市场和各种衍生品交易,凭借与财长保尔森、美联储之间的特殊关系,高盛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总能未卜先知,即便这样,在金融风暴中高盛仍然没能独善其身,在这次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中今年陷入首季亏损。证券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衍生品投资,对于金融杠杆的过度运用,如何给予适当监管?投资者如何不再只是通过券商报告来“雾里看花”?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与其证券本身及其衍生品相关的重大敏感信息,但该办法未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投资的衍生品必须披露。不过,证监会近来已有表态要关注相关交易中特别信息披露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在过去,衍生品总额很难计算,虽然其算作证券投资,但总额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披露。可是当市场波谲云诡之际,那些貌似风险不高、金额不大的初始合约却有可能风险突然大幅逆转,立刻由盈利转为亏损,而且亏损额度放大数十、数百倍。因此,在当前金融市场动荡的特殊环境下,的确有必要充分考虑披露其潜在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国内企业对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的操作并不熟悉,在国际金融大鳄面前,还只是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如果这些大鳄也没有逃脱市场的惩罚,国内那些手握大量资金的企业和机构就更要看紧自己的钱包,以免被轻易骗走。但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很多业内人士都开始要求加强对衍生品投资的监管,并清晰地提出具体监管举措。例如,实行制度上和监管上的双重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制度和问责制度,监管上要有专人或专班负责,等等。

    一个有序市场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市场主体一旦脱离监管和法制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现在,除了国内的企业要补上“金融衍生品”投资这一课之外,政府监管部门更要从美国五大投行的教训中看清国内相关市场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要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政府与企业都必须设法有效抑制过度投机,而绝不能依靠过高杠杆率进行盲目投资。只有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方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问题是,那么多国企被收购,仅仅是企业自己的问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