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舰?是艇?——“导弹艇领舰”小记(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6:54:51
随着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艇将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送入海底,快艇,这种“以小搏大”的海战武器再次成为了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当然,反舰导弹代替了火炮和鱼雷,成为了当代快艇的“杀手锏”。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早期的导弹艇吨位也非常小,无法经受较大的风浪,续航力也很低,除了几枚反舰导弹外,火力也相当贫弱,无法独立作战。于是,为了使导弹艇作为近海作战的核心力量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或是在必要时能在较远的海面上配合主力舰队作战,一些国家建造了排水量在500吨左右的“大号导弹艇”。这类战舰在各国海军中的地位也是很有意思的,同一级“舰艇”在某国被称为“护卫舰”,在另一国却被称为“导弹艇”;甚至,在一国海军里有时被定义为“导弹艇”,若干年后又重新被定义为“护卫舰”;这与当年的“反鱼雷艇”、“驱击舰”、“雷击舰”可说是一脉相承,这些战舰的主要特点是:排水量在500吨左右,海上自持力超过一般导弹艇,对海、对空搜索能力及防空、反舰武器的数量和威力与2000吨级舰队护卫舰大致相当,但除极个别型号外,不具备对潜搜索能力和攻潜武器。
     原苏联对这类战舰的发展同样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全世界生产和装备数量最多的此类战舰正是在苏联时代制造的“纳努契卡”系列。从1969年列宁格勒彼得洛夫斯基造船厂开始建造“纳努契卡”级的最初型号“纳努契卡”I型首制舰,至今已发展出II、III、IV三个发展型号,“纳努契卡”I 型满载排水量850吨,而“纳努契卡”II、III、IV型的排水量则缩减为660吨,所有型号的最大航速均为36节。“纳努契卡”III型首舰于1978年加入苏联海军服役,目前共有15艘在服役,其中北方舰队5艘、波罗的海舰队7艘、黑海舰队2艘、太平洋舰队3艘,活动于地中海、北海和太平洋海域。“纳努契卡”IV型是1987年建成下水的最新型号,由于具有一定的试验目的,直到1991年才服役,目前仅一艘在北方舰队服役。“纳努契卡”级最初的名称是“小型导弹舰”,在苏联海军大舰林立的鼎盛时期,一度被归为“大型导弹艇”,苏联解体后,实力骤降的俄罗斯海军又将其重新定义为“轻型导弹护卫舰”。“纳努契卡”I 型的电子系统包括“米涅拉尔ME1/2”对海/低空搜索雷达,“皮手笼”、“气枪群”导弹跟踪照射雷达,“敲钟”电子侦察装置,“高杆”、“方头”、“圆树桩”敌我识别系统以及“米涅拉尔ME3”数据链系统;武器则包括1门ZIF-72型57毫米高平两用自动炮、6枚SS-N-9“海妖”反舰导弹(苏联海军的第一款中型反舰导弹,射程按型号和弹道不同在55~110千米之间)和20枚SA-N-4“黄蜂”舰对空导弹。“纳努契卡”III型则换装了“半帽”和“半杯”电子侦察装置,加装了PK10近程无源干扰装置;火炮升级为著名的AK176型76毫米炮,并加装了1门AK630型20毫米近防炮;“纳努契卡”IV型则在“纳努契卡”III型的基础上将反舰导弹更新为更先进的SS-N-25“天王星”,数量增至12枚,火力已足以和一些导弹驱逐舰相比。由于俄海军经费有限,目前“纳努契卡”I 型已全部退役,大部分已经拆解,少数封存,“纳努契卡”III 型也有两艘退役,“纳努契卡”IV型的后续建造计划也被搁置,但俄海军对该级舰仍然颇为重视,除了将其重新定义为“导弹护卫舰”外,还提出了“纳努契卡”IV发展型的计划,计划包括以垂直发射的SS-N-9“刀刃”舰对空导弹替换已经显得过时的SS-N-4和配备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的无人直升机,计划的实施可能包括建造新舰和对现役的“纳努契卡”进行改装、统一升级至“纳努契卡”IV发展型的水平,有消息显示,该项计划已经开始着手实施,或许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纳努契卡”出现在俄海军的行列里。
     此外,苏联还建造了一款专门用于出口的“纳努契卡”,称为“纳努契卡”II 型,该型排水量与“纳努契卡”III型相当,电子系统仅有“纳努契卡”I 型的水平,甚至还有所弱化,武器则改为4枚SS-N-2C型(即著名的“蚕”式)反舰导弹,火炮为ZIF-72型57毫米炮,性能比苏联海军自用的型号降低很多(这也是苏联时代武器出口的一贯做法)。“纳努契卡”II 型共出口了10艘,其中1978年售给印度3艘,1980~1982年间售给阿尔及利亚3艘,1981~1985年间售给利比亚4艘,据信至少有一艘“纳努契卡”II 型在美军空袭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中被美海军舰载机击沉。随着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艇将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送入海底,快艇,这种“以小搏大”的海战武器再次成为了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当然,反舰导弹代替了火炮和鱼雷,成为了当代快艇的“杀手锏”。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早期的导弹艇吨位也非常小,无法经受较大的风浪,续航力也很低,除了几枚反舰导弹外,火力也相当贫弱,无法独立作战。于是,为了使导弹艇作为近海作战的核心力量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或是在必要时能在较远的海面上配合主力舰队作战,一些国家建造了排水量在500吨左右的“大号导弹艇”。这类战舰在各国海军中的地位也是很有意思的,同一级“舰艇”在某国被称为“护卫舰”,在另一国却被称为“导弹艇”;甚至,在一国海军里有时被定义为“导弹艇”,若干年后又重新被定义为“护卫舰”;这与当年的“反鱼雷艇”、“驱击舰”、“雷击舰”可说是一脉相承,这些战舰的主要特点是:排水量在500吨左右,海上自持力超过一般导弹艇,对海、对空搜索能力及防空、反舰武器的数量和威力与2000吨级舰队护卫舰大致相当,但除极个别型号外,不具备对潜搜索能力和攻潜武器。
     原苏联对这类战舰的发展同样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全世界生产和装备数量最多的此类战舰正是在苏联时代制造的“纳努契卡”系列。从1969年列宁格勒彼得洛夫斯基造船厂开始建造“纳努契卡”级的最初型号“纳努契卡”I型首制舰,至今已发展出II、III、IV三个发展型号,“纳努契卡”I 型满载排水量850吨,而“纳努契卡”II、III、IV型的排水量则缩减为660吨,所有型号的最大航速均为36节。“纳努契卡”III型首舰于1978年加入苏联海军服役,目前共有15艘在服役,其中北方舰队5艘、波罗的海舰队7艘、黑海舰队2艘、太平洋舰队3艘,活动于地中海、北海和太平洋海域。“纳努契卡”IV型是1987年建成下水的最新型号,由于具有一定的试验目的,直到1991年才服役,目前仅一艘在北方舰队服役。“纳努契卡”级最初的名称是“小型导弹舰”,在苏联海军大舰林立的鼎盛时期,一度被归为“大型导弹艇”,苏联解体后,实力骤降的俄罗斯海军又将其重新定义为“轻型导弹护卫舰”。“纳努契卡”I 型的电子系统包括“米涅拉尔ME1/2”对海/低空搜索雷达,“皮手笼”、“气枪群”导弹跟踪照射雷达,“敲钟”电子侦察装置,“高杆”、“方头”、“圆树桩”敌我识别系统以及“米涅拉尔ME3”数据链系统;武器则包括1门ZIF-72型57毫米高平两用自动炮、6枚SS-N-9“海妖”反舰导弹(苏联海军的第一款中型反舰导弹,射程按型号和弹道不同在55~110千米之间)和20枚SA-N-4“黄蜂”舰对空导弹。“纳努契卡”III型则换装了“半帽”和“半杯”电子侦察装置,加装了PK10近程无源干扰装置;火炮升级为著名的AK176型76毫米炮,并加装了1门AK630型20毫米近防炮;“纳努契卡”IV型则在“纳努契卡”III型的基础上将反舰导弹更新为更先进的SS-N-25“天王星”,数量增至12枚,火力已足以和一些导弹驱逐舰相比。由于俄海军经费有限,目前“纳努契卡”I 型已全部退役,大部分已经拆解,少数封存,“纳努契卡”III 型也有两艘退役,“纳努契卡”IV型的后续建造计划也被搁置,但俄海军对该级舰仍然颇为重视,除了将其重新定义为“导弹护卫舰”外,还提出了“纳努契卡”IV发展型的计划,计划包括以垂直发射的SS-N-9“刀刃”舰对空导弹替换已经显得过时的SS-N-4和配备为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的无人直升机,计划的实施可能包括建造新舰和对现役的“纳努契卡”进行改装、统一升级至“纳努契卡”IV发展型的水平,有消息显示,该项计划已经开始着手实施,或许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看到面貌一新的“纳努契卡”出现在俄海军的行列里。
     此外,苏联还建造了一款专门用于出口的“纳努契卡”,称为“纳努契卡”II 型,该型排水量与“纳努契卡”III型相当,电子系统仅有“纳努契卡”I 型的水平,甚至还有所弱化,武器则改为4枚SS-N-2C型(即著名的“蚕”式)反舰导弹,火炮为ZIF-72型57毫米炮,性能比苏联海军自用的型号降低很多(这也是苏联时代武器出口的一贯做法)。“纳努契卡”II 型共出口了10艘,其中1978年售给印度3艘,1980~1982年间售给阿尔及利亚3艘,1981~1985年间售给利比亚4艘,据信至少有一艘“纳努契卡”II 型在美军空袭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中被美海军舰载机击沉。
越南则在俄罗斯方面的技术支持下,自行建造了BPS500型“导弹护卫舰”,首舰已于2001年交付越南海军服役,有消息称,至2003年已建成3艘,并将继续建造,关于该型舰的具体情况外界知道不多,由于在越南“胡志明造船厂”建造,可能命名为“胡志明”级。BPS500型满载排水量517吨,采用喷水推进,最大航速32节;武器包括1门AK760型76毫米主炮、1门AK630型20毫米近防炮、8枚SS-N-25“天王星”反舰导弹和24枚SA-N-10舰对空导弹(SA-18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舰载型,可能采用垂直发射)。从照片上看,BPS500型外形非常简洁,而且舰体可能大幅采用玻璃钢材料,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近几年越南在发展海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向俄罗斯购买了一艘11661型“猎豹”级岸防护卫舰(即下水后未完工的11661型二号舰,最近有消息说,越南方面可能转而购买最新的“守护”级舰),该舰显然将成为未来越南海军的核心,BPS500型则将与外购的岸防护卫舰形成“高低搭配”,成为越南海军实施“有效近海防御作战”的中坚力量。
冷战时期,丹麦海军长期以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守卫厄勒海峡,必要时尽其所能地抵挡原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丹麦海军是由机动灵活的近海潜艇和小型舰艇所构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丹麦海军就提出了“标准—灵活”概念,即采用通用的平台和作战基础设施,根据作战使命不同选用模块化、可互换的作战载荷。基于此概念,丹麦造船公司于1985年至1996年间建造了“飞鱼”级“多任务舰艇”,“飞鱼”级“多任务舰艇”满载排水量480吨,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集装箱模块在一小时内“变身”为导弹护卫艇、猎潜艇和布/扫雷艇。可以安装的集装箱模块包括:76毫米“奥托—梅莱拉”紧凑型舰炮、4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6联装Mk48Mod3型“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垂直发射单元(发射系统大约一半露在甲板上,形状与发射礼花弹的花炮多少有些相似)、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管以及布、扫雷装置等。在作为导弹护卫艇执行任务时,可携带8枚“鱼叉”反舰导弹和12枚“海麻雀”舰对空导弹。此外,舰艏下方还布置有两具533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TP613型533毫米线导/声自导反潜/反舰两用鱼雷(北欧海域峡湾众多,因此北欧国家的海军多拥有发射制导鱼雷的先进鱼雷艇),因此“飞鱼”级可以说是一款颇有特色的“鱼雷—导弹艇”。虽然“飞鱼”级多任务舰艇长期作为丹麦海军的主力舰艇,但是该级舰艇最为“出彩”的表现倒不是作为导弹艇,而是作为扫雷艇参加1999年6月至8月间的北约在亚德里亚海举行“联盟收获”军事演习并在“水雷对抗”演练中取得猎雷项目的冠军,成绩大幅度超过了很多传统的专用猎雷舰。
德国也建造过“导弹艇领舰”,不过不是自用,而是主攻国际军贸市场,由鲁森造船厂推出的“鲁森”62型是一款性能较强且极有特点的“导弹艇领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巴林和阿联酋各购买了两艘“鲁森”62型,分别命名为“麦纳麦”级(巴林)和“吉比”级(阿联酋),两级之间有一定的差别。“鲁森”62型满载排水量630吨,采用钢制舰身和铝合金制上层结构,4台MTU柴油机、四轴推进的动力配置,但速度并不非常快,最高航速不过32节。该型舰的设计颇有特点,后段舰身设有一个直升机起降平台,平台下方有升降式机库,可以携带一架轻型直升机,不过无论是“麦纳麦”级还是“吉比”级的舰载机都是没有反潜能力的“高空云雀”直升机,且各级“鲁森”62型都没有配置声纳,因此“鲁森”62型并不具有反潜能力。由于直升机平台使重心上移,恶化了该级舰的稳定性和耐波性,这一点在“麦纳麦”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因为波斯湾海域风浪较小,所以问题还不至于十分严重。由于购买得时间较晚一些,“吉比”级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直升机平台的高度有所降低。“鲁森”62型的基本火力配置包括1门76毫米“奥托—梅莱拉”紧凑型舰炮、2挺12.7毫米机枪和8枚“鱼叉”反舰导弹,“麦纳麦”级的后甲板上装有40毫米“布莱达”双管速射炮,“吉比”级则换装了8联装“海响尾蛇”舰对空导弹,还在舰舯部位加装了1座30毫米“守门员”近防系统。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因为火力上的差异,巴林海军将“麦纳麦”级定性为“大型导弹艇”,而阿联酋海军则将“吉比”级称为护卫舰,而且,既然“吉比”级的尺寸和排水量要比阿联酋重金打造的“拜努纳”级“轻型护卫舰”更大,那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吉比”级的“护卫舰”头衔不大可能改变。
      新加坡海军也拥有6艘属于“鲁森”62型的“胜利”级,“胜利”级的上层结构与“麦纳麦”级和“吉比”级有较大的不同,取消了直升机平台,满载排水量因此减小至600吨,最大航速也提升至35节。“胜利”级装有搜潜用的声纳,在“鲁森”62型的基本火力配置基础上,“胜利”级还加装了2挺12.7毫米机枪(共4挺)、16单元“巴拉克”舰对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2座三联装“白头”反潜鱼雷发射器。除首舰“胜利”号在德国建造外,其余5艘均在新加坡建造,显示了新加坡对自主发展国防工业的重视。“胜利”级在新加坡海军当中也被定义为“护卫舰”,甚至在最新型“威严”级隐形护卫舰于2006年加盟新加坡海军之前,“胜利”级一直是新加坡海军战斗力最强的战舰,即使将来6艘“威严”级全部交付,在近期内仍然无法动摇“胜利”级的“主力地位”。
     希腊海军似乎也拥有5艘属于“鲁森”62型的“导弹艇领舰”,同样取消了直升机平台,满载排水量580吨,最大航速35节。火力配置与“麦纳麦”级相近,但防空武器改为“海拉姆”舰对空导弹,近防炮则采用了30毫米“布莱达”双管速射炮。
意大利也向国际市场推出过几款“导弹艇领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987年为伊拉克建造的“阿萨德”级轻型护卫舰,“阿萨德”级满载排水量705吨,采用4台MTU柴油机、四轴推进的动力配置,最高航速36节,装有搜潜用声纳,性能较为齐全,武备包括:1门76毫米“奥托—梅莱拉”紧凑型舰炮、1门30毫米“布莱达”双管炮、6枚“奥托马特”Mk2反舰导弹、四联装“阿斯派德” 舰对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2座三联装“白头”反潜鱼雷发射器。性能与“胜利”级大体相当,“阿萨德”级之所以有些名声倒不是因为性能如何,而是它的复杂经历,4艘“阿萨德”级最初是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向意大利订购的,但还没等到它们回国,海湾战争就爆发了,此后,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实施武器禁运,4舰也就一直被扣留在意大利,直到1997年,马来西亚向意大利方面提出了购买这4艘“阿萨德”级的意向,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萨达姆政权垮台后,意大利才将4舰重新翻新并进行了一定的改装后出售给马来西亚。在扣留期间,4舰一直在意大利港口受到较好的维护和保养,而且在这十几年里,它们一直都飘扬着伊拉克国旗和海军旗,驻意大利的伊拉克海军官兵(也就是原本赴意大利接舰的舰员)也定期对4舰的情况进行检查,甚至可以定期测试它们的航行性能和进行一定的武器系统测试,当然,这些都是在意大利方面的严密监视下进行的,很多国外刊物在介绍伊拉克海军战力时,也将这4艘“阿萨德”级计算在内。目前,4舰都已交付马来西亚海军服役,并成为马来西亚海军的主力战舰。
     意大利还为厄瓜多尔海军建造了6艘几乎同类型的战舰,但满载排水量略小,为685吨,后段舰身设有一个直升机带升降式机库的起降平台(类似“鲁森”62型,但高度比“鲁森”62型的要低,重心上移的问题应该也没有“鲁森”62型那么严重),可携带1架“贝尔”206轻型直升机,具有一定的反潜能力,近防炮采用40毫米“达多”双管炮,反舰导弹则改用法国的MM40“飞鱼”,数量也是6枚,其他舰载设备与“阿萨德”级基本相同。该级舰同样被称为“护卫舰”,也是厄瓜多尔海军的主力(厄海军的两艘英国造老式护卫舰已经基本失去作战能力)。
     吃过导弹艇苦头的以色列海军对导弹艇的发展也相当重视,很快就研制出“萨尔”系列导弹艇,并在与埃及的海上冲突中重创埃及海军的苏制导弹艇部队。“萨尔”系列的最新型号“萨尔”5型已经迈入了“战舰”的行列,因此,“萨尔”系列“导弹艇”的最强型号当推“萨尔”4.5型。“萨尔”4.5型共有两个型号,分别是满载排水量498吨的“阿里亚”级和488吨的“尼瑞特”级,两级艇的最高航速均为31节。其中“阿里亚”级的后甲板上布置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机库,可携带一架具有反潜和反舰导弹中继制导能力的“海豚”直升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可以携带舰载机的最小的水面舰艇,舰载武器包括1座20毫米“密集阵”近防系统、2门20毫米“厄利空”手动单管速射炮、4枚“鱼叉”反舰导弹和6枚“迦伯列”II型反舰导弹;而“尼瑞特”级则采用了具有隐身外形的新型桅杆,虽然不能携带舰载机,但火力十分了得,包括1门76毫米“奥托—梅莱拉”紧凑型舰炮、1座20毫米“密集阵”近防系统、2门20毫米“厄利空”手动单管速射炮、8枚“鱼叉”反舰导弹、6枚“迦伯列”II型反舰导弹和32单元“巴拉克”舰对空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比很多型号的护卫舰都要强许多。值得一提的是,“迦伯列”系列是以色列研制的一种专门用于在较近的距离内打击导弹艇之类灵活的小型舰艇的小型反舰导弹,而“萨尔”4.5型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反制周边海域潜在对手如埃及、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海军的导弹艇,既然100多年前的“汉考克”号可以被称作“反鱼雷艇”,那么“萨尔”4.5型可说是当今世界的“反导弹艇”。
     作为以色列海军的主力(仅有的3艘“萨尔”5型是以海军的核心),“萨尔”4.5型可以说参加了服役后以色列海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为以色列立下了战功。然而,在一艘500吨不到的小型舰艇上安装如此众多的武器在赋予其强大火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心过高、航行性能较差和一旦被击中后损管困难等负面问题。在2006年以色列打击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的军事行动中,除了“萨尔”5型“埃拉特”号(看来“埃拉特”真是个倒霉的名字)被“真主党”游击队击伤外,有消息显示,1艘正使用76毫米舰炮轰击岸上目标的“尼瑞特”级也被“真主党”游击队使用小型反舰导弹或有一定制导能力的大型火箭弹击中,阿拉伯电视台的报道是“击沉”,以色列方面则否认了有“尼瑞特”级被击中的消息,不过从阿拉伯电视台播放的画面上看,白天就能看到海面上一艘小型舰艇上喷出冲天的浓烟和火光,而后渐渐消失,如果真有一艘满载武器的“尼瑞特”级被击中,恐怕是凶多吉少。
     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导弹艇领舰”都将在世界各国海军中存在下去并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装备此类舰艇的国家比较分散,作战目的又各不相同,因此这类舰艇究竟是“大型导弹艇”还是“小型护卫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定论,“亦舰亦艇”、“时舰时艇”、“此国为舰彼国为艇”的情况也将长期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出售给沙特、泰国等国的PFMM型轻型护卫舰其实也可以认为是“放大了许多倍的导弹艇”,与“导弹艇领舰”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它们的排水量已近千吨,是不折不扣的“舰”而非“艇”,这里就不赘述了。
萨尔4.5差点漏了
TG的呢?
还猛出口呢啊!
进入导弹时代以后,中国海军的序列里并没有出现“导弹艇领舰”一类的舰艇,或许被西方称为“红箭”级的037II型导弹艇多少有些接近“导弹艇领舰”,037II型导弹艇满载排水量520吨,最高航速32节(一说31节),舰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隐形特点,舰载武器包括1门37毫米、2门25毫米双管自动舰炮和6枚C-801型反舰导弹,未来可能加装国产小型防空导弹,至少有一艘037II型上换装了引进的俄制AK-176型76毫米舰炮。作为人民海军中较为先进的导弹艇,037II型长期作为海军导弹艇部队的“核心”,出色完成了包括进驻香港在内的各项任务。
芬兰那个最狠~

百搭船啊~:D :D :D
新加坡的胜利级也给漏了
各有各的特色
原帖由 lastlancer 于 2008-10-17 15:56 发表
新加坡的胜利级也给漏了

胜利级的图片原文里没有,随便找了一张,那桅杆真够特色的:D
037II感觉还是挺漂亮的。
原帖由 sion22 于 2008-10-17 16:06 发表
037II感觉还是挺漂亮的。

红箭的身体装况已经很不错了,就是那件外套稍微土了点。不过雪版说这已经是当年我们能造的最好的艇了。:D
原帖由 重生之旅 于 2008-10-17 16:22 发表

红箭的身体装况已经很不错了,就是那件外套稍微土了点。不过雪版说这已经是当年我们能造的最好的艇了。:D

恩,话说,这个最好其实不只是技术上的,当时还向西方看齐,要保证官兵有舒适的居住生活条件,这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
其实,当时我们的宣传机构一直在喊,037II是准隐身舰艇,红外特征降低了,舰艇很多地方都改用圆滑过渡了等等.....
想到了鱼雷艇领舰,那东西现在叫驱逐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