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超侧卫战机的中国传奇--象是cd某位老大的精文,但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4:13:40
超侧卫战机的中国传奇 中国军工直言“感谢阿扁” (1)
2008-10-14 13:25:22 来源: 中华网  强国论坛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国空军还很落后,但近期科技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并不为过,十年前还是60年代的航空电子设备,现在已达到西方90年代中期水平。(亲耳听军工们流传:感谢阿扁)
-
美国军界从20世纪初就有说法:侦察与通讯决定战争,而非火力。
在航母不成熟的时代,通过不断演习,美国就清楚地意识到:航母自身进攻能力的强大与防御力量的不足,一切都源自本方信息获取的能力,谁先被发现肯定先完蛋,美国的说法是:“航空母舰对决就象两个蒙着眼睛互相抡铁锤的鸡蛋。一旦其中一个鸡蛋摘掉眼罩,另一个就死定了。”
鉴于此,美国致力于发展雷达与电子通讯的能力,提高整体系统侦察与搜索能力,而日本则象现在我们大多数军迷,对某型超级决胜兵器更感兴趣,93氧气鱼雷与北上全鱼雷攻击艇,潜艇航母,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大凤级全装甲航母等即使现在也令人惊叹,但在中途岛战役盲目沿用珍珠港经验进行偷袭,期间完全放弃了信息主动权的争夺,反而中了美国的埋伏。到了马里亚纳猎火鸡战役,美国的信息获取与信息控制已经远超日本,日本舰载机四波凶狠的进攻远远被雷达发现,F6F地狱猫战机轻松拦截,美国主力舰毫发无伤。
适合战争的思想最重要,历史告诉我们,凭几件“超级武器”根本无法改变战争,战争组织有序的一方总能打败无序的一方。笔者不会象某些人,盲目贬低F22与F35,因为它们并非是盲目发展的决胜兵器,而是在长期战略思想下发展的装备体系中的一员。
如果中国发展或引进类似F22的4代战斗机,会不会与F22成为“两个蒙着眼睛互相抡铁锤的鸡蛋”? 中国如果按照美国F22标准制造4代战斗机(欧美标准4代,俄标准5代),估计比F22也便宜不了多少,4代战斗机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对未来战争战略战术的思考与体系做支撑,那它的威力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配合以适合的战略战术与装备体系,它的隐性战斗力会有一个飞跃。
SU27与SU30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苏霍伊的40年气动布局的不懈探索焕发的威力,10年发展摔了4架原形机。
歼10的最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离4代机更进一步,更在于20年中国航空人在资料库中积错误与失败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相比歼10 , SU27,印度LCA的曲折;日本F2,台湾IDF,韩国T50都很顺利,3到5年就服役,但它们的威力,不在以上所提到的部分,而在于美国航空领域三代机的炉火纯青。真正的秘密,在NASA与美国各个公司航空研究所的资料档案室里,“可以这样做,但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才是真正技术的掌握,成为航空大国之路。它来自漫长的摸索,决不是一招半式就可以理解的。
本文不求得到赞同,而在提醒大家开拓新的思路,拥有独立创新的思维,不断的思考(当然不是范跑跑那种‘特立独行’),而非人云亦云,才是真正强国之道。

资料图:中国海军航空兵苏-30MKK2双机编队
一 SU30MKK与SU30MKI的发展路线
按照平可夫的思路,SU30MKK与SU30MKI足以说明俄国人对中国的不放心,这一点部分正确,(以至他不断演化为中国如何不受欢迎,印度是世界宠物,如果是印俄接壤,并有地区争端与历史冲突又如何?)但不全面,它们体现了中印两国不同的思路。
可以说:1990年代是SU27家族倍出的年代,国家的崩溃,市场的低落。为摆脱海湾战争的俄国装备的信任危机,苏霍伊设计局不断推出新的型号,SU27SMK,SU33,SU35,SU30,SU37,最奇特的是SU34/32,因为有对海对地的两型,它居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名称!这种广告让世界眼花燎乱。但俄国空军显然一清二楚,(如果我们成飞将歼10加以不同的设备,武器系统,甚至不同的吊舱而叫歼13,歼14,歼15,歼20等天天宣传,空军肯定也冷笑)它们都被俄国空军称为SU27XX,根本没有承认。(新SU35型号的出现,让多人糊涂,也许这才是俄国空军承认的型号)
在九十年代初,除过海军SU33,以及苏霍伊设计局正在搞的SU34,真正的SU27家族为 KNAAPO(共青城加加林生产联合体)的SU27战斗机与IAPO(伊尔库特生产联合体)的SU27UBK双座教练机体系。直到今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中国于1991年订购了SU27,此时苏霍伊设计局也正在考虑利用KNAAPO的SU27与IAPO的SU27UBK的平台进行分别下一步的改进,为了适合更高的过载与机动性,苏霍伊设计局与KNAAPO研制了一种新的机体,采用新的材料,增加一个小翼面,加大了过载,叫SU35(后装备推力矢量发动机的编号711的SU35为SU37,名声大震,后坠毁,老SU37不再存在).它类似于F17到F18的转变,实质其实是机体重新设计一遍的飞机。而另外苏霍伊设计局考虑在SU27UBK的基础上,进行设备改进,强化对地攻击的能力,称为SU30,这些都没有得到俄国空军的支持。而后者仍在观察中,主要是没钱,其次,等待技术的冻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后来,它们的演变交叉了,互相转换了角色。
这一切,也来源于中印的先后态度。
中国的选择:在SU27之后,建立一支打击空军摆 在面前,尤其在1994年黄海事件与1996年台海危机后更加紧迫,(长期防卫型空军也是历史的无奈,但并非偶然,汉和评论有一篇叫《资本主义国家的攻势空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土防空》,纯属自己的想象,美国过去的国民警卫队开的都是麦康奈尔三角翼高速拦截机,也是国土防空军,小布什就是其飞行员。70,80年代西欧国家更强调国土防空拦截思想保平安,与中国并没太大区别,价格昂贵的短航程寡妇制造者F104三角翼高速战斗拦截机在西欧很火,而价格较低功能均衡航程较远可以入侵对方国土的F4,F5远远不如(但美国自己采购则截然相反),这直接影响到了“狂风”与“台风”的设计,甚至瑞士想自己搞一种短航程爬升好的轻型战斗机“水虎鱼”,唯一全攻击空军是以色列,因为他们国土太小了,没有战略纵深,四周都是敌人,飞机在跑道爬升拉起在天上转个弯就可能到了战场,只有进攻)中国除了发展FBC1战斗轰炸机外,俄国货成为唯一的选择。
但是,此时,俄罗斯并不能向中国立刻提供有效的战斗轰炸机,SU24比FBC1并不具有优势,军费的低落,军用电子技术的落后(正在缩小与西方的差距)。研发的经费就是老大难。真正下一代战斗轰炸机产生需要数年。
SU30诞生于1988?1993年?1996年?1998年?1999?2001年?
这个问题让人很糊涂,但搞清6个时间段,对我们认真分析中印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霍伊集团于80年代考虑对国内战斗轰炸机换代的问题,一般来说,苏联航空兵不喜欢一机多能的概念,它往往与前线战斗机的苛刻要求不符,但SU27不同,它马力强劲,高载油系数,大载弹量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SU27平台上发展一种战斗轰炸机是很好的选择。

印度军官表示,近年并没有发生中国战机飞越印度边境的事件,但印度仍必须有威胁意识,要保持警觉,因此有必要加强边境机场的防务和部署;图为2007年印度空军苏-30MKI战机与英国空军台风战机进行一对一式对抗
战斗轰炸机一般要求有两个人,一名武器设备操作员无疑会占据空间,并降低各项性能,现在我们依然不清楚80年代苏联军工的考虑,笔者个人推测,苏霍伊依然面临当年选择SU24的老问题,空军青睐于并列双座,它有利于陆地战场复杂的协作,海军更倾向于纵向双座,适应于海洋快速反应环境。无独有偶,这种争论也在中国FBC1研制上体现,空海军争论了将近3年。
这只是北方之枫kw的猜测,就现在看来,苏霍伊最后发展了三种战斗轰炸机,SU32/34对机体改动较大,前机身由座舱开始改善环境而放大,(座舱加了厨房和厕所,汗)为不降低性能,整体机体放大,增加了机翼面积降低载荷,加鸭翼(主要目的为提高升力而不是增加一个控制面),成为空战水平远低于SU27的中远程战术轰炸机。另一种概念SU30吸取了SU27UBK的结构,在外销思想下,演变成今日的SU30MKK ,也成为了现今俄国Su27改进的标准,SU30MKI系列则是1996年提出。
此时,苏联已于1988年在SU27UBK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国土防空军专用的截击机SU30,它的型号有几种说法,笔者称为88年SU30,由于多了一个人和设备,它的航程稍低于SU27单座型号,当然可以通过空中加油弥补,雷达功率更大,通讯设备更好,并加装了初级的数据链(苏联称其为指挥系统),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联合作战,其他与前线制空战斗机SU27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苏联看来,在苏联广大无人烟如大海一样的恶略地域孤单地远程飞行拦截战斗,多一名后座的设备操作员兼副驾驶更有利,对减轻飞行员负担更好一些,这也更适合改进更大功率的雷达和更远射程的重型空空导弹,如R33不死鸟斯基重型超远程导弹.可以说,“88年SU30”更接近于F14雄猫在一望无际大海上远程拦截逆火轰炸机的思维。但是据说,国土防空军飞行员一直不喜欢SU30,相对于Su15,Mg25与MG31,它机动性太好了,对于找到敌方轰炸机占位发射导弹撤退或者不行就撞上去为任务的国土防空军飞行员来说,SU30在他们的体系中是一个异类,从大部分开速度奇快但机动象木鸭子一般的拦截机出身的老飞到掌握随心所欲的SU30,或者从开SU30到飞MG31,如同一场噩梦,加上当时苏联也确实穷的厉害,因此88年SU30从没有大规模装备,据说只有4架或6架.
SU30战斗轰炸机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在1993年的迪拜航空展上,苏霍伊意识到,国际市场经过1991海湾战争,更青睐于一机多能的“灵敏”战斗机,于是将一架“88年SU30”经过包装出场,座舱被遮盖住,因为不是未来的多用途战机,它只是让人看到未来SU30的概念。将SU27UBK平台转化为各种SU30概念,是苏霍伊的方向,毕竟气动布局改动不大。
但是,双座战斗教练机由拦截机改进成战斗轰炸机,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SU27UBK设备比SU27简陋,载油量更少,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变内部受力结构,加大载油系数,加装甲。(很有意思,我们的SU27,SU30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训练与演习中发射火箭弹,SU27没有发射灵敏弹药的对地攻击能力,象F15A,但SU30有,这成为许多人认为“空军训练水平低下”的象征。其实世界都一样,灵敏弹药即使训练弹都太昂贵,训练基本都是模拟器进行,F18C/D每次出击,多余的灵敏弹药无法带回航母甲板,只好扔到海里,美国海军肉痛的厉害,这也成为发展联合作战更大型的F18E/F战机原因之一.而火箭弹与普通炸弹依然是日常最普遍基本的训练手段,这样也积累飞行时数,训练的好了,天气许可,普通炸弹实战精确度也确实不亚于灵敏弹药,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一名美国F18飞行员回忆:‘我最主要的飞行训练,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向(国内)靶场的旧船靶发射火箭,投下标准非制导炸弹,日子久了,我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它在哪里,如何做,可是,在科索沃战争面对是完全陌生的复杂环境,即使携带各种高科技制导武器,我依然要不断适应环境,自己锻炼怎样做的更好,飞行员对战场环境的熟悉与掌握很大程度上比技术更重要………’)
美国F15B到F15E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等于内部重新设计。显然,SU27UBK教练机直接变的拦截型“88年SU30”不合中国胃口。在1995年,中国空军在俄罗斯飞过当时的“88年SU30”之后,显然并不满意。雷达与SU27sk基本一致,中高空性能良好但低空扫描能力不佳,只增大了搜索范围,缺乏对地功能和复杂地形的扫描和运算能力,仪表只简单进行改进,航程不升反降,挂载能力也不如SU27。(苏联军事电子设备一直水平不高,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1960年代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政策错误,错误地认为在核战争下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没有出路,另一个原因是航空设备发展思路比较保守,苏联认为飞机设备不做大的改进,可以更好地衔接飞行员训练与维护,这种思维要分析地看,不能做为圣经,到90年代,出现了很多弊病)可以说,功能单一拦截型的“88年SU30”不符合90年代中国打造一支“攻防兼备”空军概念,此时已不是冷战时早打大打核战时代,拦截对手的核弹轰炸机远没有能将战火烧到对方环境威慑以求稳定来得迫切,再者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中国国内密布着聚集区,机场,雷达站,防空导弹基地,如同刺猬。双座型的远航程拦截机并不那么特别需要(实际世界上也就俄国还在这样发展,包括MG31,这与它的环境有关),向中国推销的计划告吹。为IAPO找出路的想法暂时封堵。
不清楚此事的后果,苏霍伊仍致力于多用途型SU30的研发。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在1999年SU30MKK订购前向苏霍伊提供了机体研制经费。但可能表明了继续热烈关注的意向。在1996年,突然传来印度与苏霍伊和IAPO签定合同,订购SU30MKI。(1995年,Su37正式登场,一年后印度就签了合同,这种速度确实世界仅此一家)
印度的合同让人感兴趣在于:
SU30MKI是什么?它并非是简单SU27UBK加鸭翼与推力矢量系统,而是一种新的外销产物。
为什么订购一种概念中的飞机?现在种种迹象表明,SU30MKI与SU30MKK不同,并没有并入俄空军的装备计划。就是说,SU30MKK是1980年代战斗轰炸机发展的产物,而SU30MKI象突然变出来的。这可能是出于印度的要求。
为什么不选择已经比较成熟且已经过3-5年验证的SU35/37平台为基础,而要将推力矢量技术转移至双座型?这一点仍不清楚,可能在于印度希望拥有“超机动战斗轰炸机”而非“超机动战斗机”,也可能是苏霍伊体系利益分配的产物,IAPO对KNAAPO大量出售中国战斗机早眼红了。(你家飞机卖的银子满满,我家穷的工程师还自己种菜)
不管如何,印度很快做出了决定,现在看来,这是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印度的大胆与冒险在于:
1 选择一架还没飞的战机没错,但急忙签了购买合同。
2 这架还没飞的战机还不属于俄空军的装备体系 。
3 选择了到现在还称不上完全成熟的推力矢量新一代技术。
4 选择用西方设备与之结合;尤其电传系统。
5 这架飞机的空地武器系统也是概念——飞机好了再研发。
•        6 要求2000年就正式服役。但第一批SU30K在1998年就要交货。(96年签合同。)只有四年。
7 居然要求购机费用低廉。(友好价格早不在,人心不古,以后有的受,哎)
8 在此之前,IAPO没有生产SU27战斗机的经验。
战斗机与同型号战斗教练机很大不同,同中国一样,俄战斗机与同型号教练机也不是一个生产单位。需要在生产线上的重大调整甚至重设生产线。另外,苏俄生产线与中国一样,也存在大量的零件公差,图纸设计出的零件很多不符,需要大量的生产磨合,出来的飞机与图纸存在很多微小的差异。2005年中国记者曾参观KNAAPO的生产线,发现工厂很乱,许多俄国典型的瘦老头胖大妈在手工组装,午餐与零件随地放,就这样造出一代名机---设计完美,制造很粗糙,但综合整体仍是好飞机。笔者未参观过沈飞,但是曾远观过国产某新型战斗轰炸机,陪同同志称老生产线许多细节与图纸不一样,是“磨”出来的飞机,许多工艺仍待改进,而新改进的型号在新车间生产,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线精密了很多,基本没有上述的问题。一直有消息称沈飞很艰难,俄国零件与图纸不符,生产线合不上,也并非俄有意为之,2000年歼11(SU27)才仿制成功,06年中自行建设了数字化生产线让苏霍伊人员惊叹,沈飞的努力与汗水值得尊敬。而印度06年国家政策决定放弃SU30MKI国产化,因为零件生产不了,技术太薄弱,国产化成本只会狂高于俄货,07年中DRDO(印度国防科研统一组织)讨论恢复,年底政府又重申放弃,2008年5月议会又呼吁恢复,6月军队内又表态反对恢复。(我们很晕,但估计世界军事观察家早都习惯了)
第一批的SU30K于1997年末开始生产,印度的要求是等新的SU30MKI生产后,对SU30K进行改进,SU30K参加军演,并参加了1999年卡吉儿冲突,表现不佳,它实际就是SU27UBK教练机改进型,如米格29教练型一样,减少很多实战功能,(据国际实际评估, 米格29教练型比米格29A增加了18项训练功能,却缺少了13项关键实战功能,航程也短了不少,实战能力基本靠运气.)雷达敌我识别天线也很简陋,缺乏对地形杂波的遮蔽,很难适应卡吉儿的高山复杂环境,“看的远却看不准”。据说还有几架是IAPO的库存老货,因为苏联解体,俄军一直没付钱。
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SU30实际有三种型号,SU30K(SU27UBK改进型),第一批SU30MKI(2000年交货),新SU30MKI(2004年交货,老SU30MKI据说照此进行了改进),据说2006年中印度表态以上三种将于2009年统一改进至更新型号。
标准不知如何界定,雷达,电子设备甚至发动机改动不断工作甚大,旧有的装备体系,后勤供应需要改变,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而再,再而三总计下来费用是一笔巨款。2007年中又传出消息,第一批的SU30K由于与SU30MKI差异太大(本来SU30MKI就是新设计的飞机),无法改进,想低价转让给中亚某国,2007年底传来的消息称有一半已不能再飞,2008年新的消息称SU30MKI只有40架能飞, SU30MKI共停飞了三次,发动机问题不少,矢量喷管寿命有限,电子设备配套也出现了问题(新机新现象),这些可以解决,需要精力时间和大把的银子。2007年初印度提出的改进计划想用AL41矢量发动机改装旧SU30MKI,就算成功了,旧有的体系要作废,新的体系要建立又一番折腾,SU30MKI实际使用费用快赶上F22了,而相当一部分寿命已到期,即使换了美国也会肉痛,先思考一番。此外,这种“超级战斗轰炸机”没有任何对地武器,而且居然连电子对抗装置也没有!可以说,它直到08年,也只是一种被捆绑的战斗机。
中国一直在关注着SU27的发展。用审慎的态度确定自己的需求。
中国要注意的问题:
1 俄罗斯国内的反华势力的干扰,在中国看来引进战机成品比分批引进技术更容易引发那些恐惧中国的政军人物的叫嚷。
2 战斗与轰炸功能的抉择
3 技术的需求
是否选择类似印度的“超级战斗轰炸机”?中国不可能直接进入IAPO,获取印度出资研制的技术。如果采用类似印度的方法,出资让KNAAPO与苏霍伊设计“超级战斗轰炸机”也是一个办法。政治的风险很大(平可夫只看到这一点),其他还有以下问题:
4 主动权的归属。印度就是出钱做好人的典型,还必须不断掏钱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而真正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
5 技术的研发带来的时间风险。台海局势不等人Su30MKI由于技术不确定及政治经济原因,现在也没有达到原拟订的标准,其次,时间的拖延会带来一系列费用螺旋般的增长,美国的B1轰炸机1988年价格是近十年前的2倍,五年前的1.4倍,更别说维护费用。现在印度的新SU30MKI俄国大长价就是一例。而拖延带来训练,成本的麻烦,更不能拿金钱衡量。
6 训练的水平的传承
中国与印度一样,当年引进Su27体系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三代机与二代训练体制不符,1991年Su27引进后,中国原有的歼教7,歼教6无法适应SU27的训练体制,只能在第一批后引进Su27UBK教练机,但是受制于塔底庞大的训练人员水平与Su27UBK教练机训练成本的高昂,最后只能规定上Su27为精心选拔飞行员,必须多飞多练,导致头2批次的SU27早早到达飞行时数而报废,在1990年代中期,用这种无奈的苯方法已经训练出一批三代飞行员,而且摸索出了掌握SU27的飞控律并形成了手册;而如果此时选择Su30MKI之类的超机动飞机,势必需要重新掌握飞行技术与控制,况且就是俄罗斯对这种技术也在摸索,必然又会陷入时间拖延与报废头几批的陷阱.(印度就是实例)因此中国选择了与SU27飞行技术与维护可以较好衔接的SU30MKK很自然,在1990年代末,中国已在训练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量三代机模拟器进入部队,尤其JL9高级教练机2003年出现,虽然有很多二代机缺陷,但能基本满足三代电传机的训练,在2005年,已经有数十架JL9进入主要训练基地,大量新飞行员轮流训练,(高教机每人积累20小时左右就行了).尽管破坏了JL9飞机整体寿命,但确实培养一批飞电传飞机习惯的飞行员,为歼10等的顺利服役打下基础,为L15高教机服役前做了良好的过渡.当年美国F15,F16训练开始也很困难,二代机飞行员普遍难以适应,仅仅对飞机速度的把握就是完全不同的习惯,加上维护缺乏经验,也导致头几批F15,F16早早提前到达寿命,直到改进T38(F5)禽爪训练机为电飞机,大量的二代飞行员退役,养成习惯飞三代电传机的新飞行员服役为止.这种教训已经被F22,F35吸取.
美国当年将F15改进推力矢量系统,但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除了下文提到的技术顾虑外,飞行训练与维护的转换也是一个最大原因,成本与战斗力折算并不划算,(惟有平可夫大侠只盯着表面数据).而F22正式服役前,公司与军方,NASA就开发了一套推力矢量F22的训练器材和方法,用于4代机的训练.(中国歼10也用了同样做法.所以思路的成熟与转变最重要)
7 技术的不确定性。
可能在中国看来,假如中国用法国的电子设备就够风险的了,还要与推力矢量相结合。许多人认为推力矢量很神奇,似乎mg29,歼10,F16,幻影等任何飞机加了推力矢量喷管就成了超级战斗机,SU30MKI也是。
推力矢量在西方研制为70年代,美德X31验证机主要出于这样的思想,逃逸越来越先进的空空导弹。俄国开展不详,直到1994年SU37的出现。推力矢量在空战中的作用在1990年代一直在谈论,X31验证机与F18机炮对抗取得良好的战绩,而西方仍对此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西方的空战思想中,战斗机响应度与机动性一样重要,而苏俄与中国过去并不十分重视,即是说:战斗机能够与人“一体”,操纵有大的灵敏性,能够随飞行员立刻作出反应而不是一点一点或稍后才改出。SU27的响应度不如歼10(前者为旧式模拟电传操控系统),反应比较迟缓,是在进入盘旋亚音速缠斗演习中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SU27在其他一些空战领域是占优的(4:0或8:0原因不仅仅是平可夫宣称的因为SU27旧雷达不好)。巴基斯坦空军就评价认为:FC1虽然推重比不如F-16A,但电传系统比后者先进(1980年代技术),与边条翼气动布局结合良好,响应度比较好,所以空战比较敏捷,近战完全可以击败后者,而中远距,F-16A并没有发射中距弹的能力。(中国电传操控制系统如同日本,属于在美国后开展较早的国家,70年代末开始正式进行,先于老式螺浆机试验,80年代末开展了K8变稳机,94 年正式暴光了歼8ACT验证机,许多人认为歼10电传操控来自于狮式战机或F16,孰不知国产操控系统需要两者,1 国家整体电子水平的提高,并属于国家航空体系产业链的一部分。2 漫长的对气动布局的探索,形成完整飞机控制律描绘,可以利用软件对其进行结合控制。这绝非当年台湾IDF与今日韩国T50金鹰“来料加工”这么简单,材料是外人的,控制律也在外人的保险库里。同样,歼10也决非模仿狮式战机这么EASY,它包含了从60年代中国“抬”式布局的摸索与歼9失败,歼10与狮式战机是明显不同的设计思想与使用思路,决定中国不可能模仿狮式战机.世界鸭式布局战机都很像,但决不是互相模仿,而是包含各国军工人根据自身国情和使用思考下的努力与汗水,比如阵风与台风,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法国当年由此推出四国战机集团。即使LCA最后失败了,它也会给印度带来一些技术储备,更会给印度军工留下如当年中国东风系列贪大求全的经验教训,关键在于印度各个集团能否根据实际科学,合理提出指标,平衡各个技术标准,并且真正从国家产业链进行变革,从现在印度宣传的MCA指标看来,居然比F22还科幻一代,笔者并不乐观.)
推力矢量真正的主要作用非超机动能力,而是机头快速指向目标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良好的操作性与推力矢量发动机的结合,在飞机布局中设计一套复杂的电控体系。下一代战斗机需要的是推力矢量系统与气动布局及飞控设备的结合,性能之间的优化。
SU30MKI的推力矢量系统与法国电控系统如何结合详情不知,据称略好于SU37 ,SU37的推力矢量系统是由电传操纵与手动操作控制,电传操纵控制失灵,可以改为手动(手动在激烈空战中很难实现,除非飞行员多长个脑袋与手用于判断计算和操纵,当然也有超超级牛人飞行员可以做到,那肯定是SUPER TOPGUN)。
1987年出现在世人眼中的“眼镜蛇”机动至今仍是一个奇迹,但在实战中用处不大,在1994年军事刊物中,中国空军飞行员实操SU27“眼镜蛇”机动,限制条件很多,如速度,重量、高度、气候,做“眼镜蛇”机动需要在手动转换操作13个动作,经过11道程序,实战中不可想象,它显示出的只是良好的过失速能力。
现今SU37显示的“甫骆夫法轮”等超机动动作与F22不同,它与SU27一样,西方认为,仍是过失速能力的完美表现。但是,在实战中西方认为作用并不大,显然,SU37的过失速超机动动作仍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手动干预,实战免不了手忙脚乱,其次,SU37与F22的内置武器舱不同,在挂载武器时气动布局发生了改变,尤其在满挂时,在空战中做的出超机动吗?(超级战斗轰炸机,浪费,恩?)最后,在做超机动时,飞机似乎处于不可控状态,不能随时改变飞机状态。(在2005年,俄罗斯针对印度提出的发动机问题指出,糟糕的维护与训练中频繁演练超机动严重损害了发动机与喷管,这当然很矛盾)
SU37与SU30MKI的推力矢量系统的快速指向能力也遭到西方的怀疑,因为从各种情况看,全向整体式喷管摆动比较迟缓,这也是正常的,受材料结构与空气动力的影响,反应比较慢,而空战情况瞬息万遍,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迅速做出反应更重要,飞机如果不能迅速作出变化仍不是好飞机,朝鲜战场米格15机动性不亚于F86,并且更加轻巧,垂直机动性更好。但它的响应度与操纵性远不如F86,人机工程不好,战斗反应较慢,操作还有不少安全隐患,损失很大。(但是美国随后抛弃了F86的概念,更重,更复杂,更快,更远的二代战机一直对轻巧简单的米格21,米格17,米格19处于一种尴尬地位,直到F14,F15,F16出现。)在90年代中期,西方认为SU37与SU30MKI的推力矢量系统并不完美,与原有的AL31喷管相比,推力矢量喷管为加强结构与摆动控制要加不少重量,而原有三代机体需要进一步加重以配平,推力矢量喷管在做推力差动时要损失推力(跟管子弯曲影响流水速度一个道理,西方估算至少要5%-7%左右),矢量喷管加工复杂,成本高,易磨损,维护困难(这在印度实际使用中都有体现)。倒不如进一步改进电子系统与操作系统,因此欧洲至今没有换装的计划。这两种思维演变成了EF2000与SU30MKI在英国的演习,将在第三节分析.超侧卫战机的中国传奇 中国军工直言“感谢阿扁” (1)
2008-10-14 13:25:22 来源: 中华网  强国论坛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国空军还很落后,但近期科技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并不为过,十年前还是60年代的航空电子设备,现在已达到西方90年代中期水平。(亲耳听军工们流传:感谢阿扁)
-
美国军界从20世纪初就有说法:侦察与通讯决定战争,而非火力。
在航母不成熟的时代,通过不断演习,美国就清楚地意识到:航母自身进攻能力的强大与防御力量的不足,一切都源自本方信息获取的能力,谁先被发现肯定先完蛋,美国的说法是:“航空母舰对决就象两个蒙着眼睛互相抡铁锤的鸡蛋。一旦其中一个鸡蛋摘掉眼罩,另一个就死定了。”
鉴于此,美国致力于发展雷达与电子通讯的能力,提高整体系统侦察与搜索能力,而日本则象现在我们大多数军迷,对某型超级决胜兵器更感兴趣,93氧气鱼雷与北上全鱼雷攻击艇,潜艇航母,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大凤级全装甲航母等即使现在也令人惊叹,但在中途岛战役盲目沿用珍珠港经验进行偷袭,期间完全放弃了信息主动权的争夺,反而中了美国的埋伏。到了马里亚纳猎火鸡战役,美国的信息获取与信息控制已经远超日本,日本舰载机四波凶狠的进攻远远被雷达发现,F6F地狱猫战机轻松拦截,美国主力舰毫发无伤。
适合战争的思想最重要,历史告诉我们,凭几件“超级武器”根本无法改变战争,战争组织有序的一方总能打败无序的一方。笔者不会象某些人,盲目贬低F22与F35,因为它们并非是盲目发展的决胜兵器,而是在长期战略思想下发展的装备体系中的一员。
如果中国发展或引进类似F22的4代战斗机,会不会与F22成为“两个蒙着眼睛互相抡铁锤的鸡蛋”? 中国如果按照美国F22标准制造4代战斗机(欧美标准4代,俄标准5代),估计比F22也便宜不了多少,4代战斗机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对未来战争战略战术的思考与体系做支撑,那它的威力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配合以适合的战略战术与装备体系,它的隐性战斗力会有一个飞跃。
SU27与SU30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苏霍伊的40年气动布局的不懈探索焕发的威力,10年发展摔了4架原形机。
歼10的最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离4代机更进一步,更在于20年中国航空人在资料库中积错误与失败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相比歼10 , SU27,印度LCA的曲折;日本F2,台湾IDF,韩国T50都很顺利,3到5年就服役,但它们的威力,不在以上所提到的部分,而在于美国航空领域三代机的炉火纯青。真正的秘密,在NASA与美国各个公司航空研究所的资料档案室里,“可以这样做,但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才是真正技术的掌握,成为航空大国之路。它来自漫长的摸索,决不是一招半式就可以理解的。
本文不求得到赞同,而在提醒大家开拓新的思路,拥有独立创新的思维,不断的思考(当然不是范跑跑那种‘特立独行’),而非人云亦云,才是真正强国之道。

资料图:中国海军航空兵苏-30MKK2双机编队
一 SU30MKK与SU30MKI的发展路线
按照平可夫的思路,SU30MKK与SU30MKI足以说明俄国人对中国的不放心,这一点部分正确,(以至他不断演化为中国如何不受欢迎,印度是世界宠物,如果是印俄接壤,并有地区争端与历史冲突又如何?)但不全面,它们体现了中印两国不同的思路。
可以说:1990年代是SU27家族倍出的年代,国家的崩溃,市场的低落。为摆脱海湾战争的俄国装备的信任危机,苏霍伊设计局不断推出新的型号,SU27SMK,SU33,SU35,SU30,SU37,最奇特的是SU34/32,因为有对海对地的两型,它居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名称!这种广告让世界眼花燎乱。但俄国空军显然一清二楚,(如果我们成飞将歼10加以不同的设备,武器系统,甚至不同的吊舱而叫歼13,歼14,歼15,歼20等天天宣传,空军肯定也冷笑)它们都被俄国空军称为SU27XX,根本没有承认。(新SU35型号的出现,让多人糊涂,也许这才是俄国空军承认的型号)
在九十年代初,除过海军SU33,以及苏霍伊设计局正在搞的SU34,真正的SU27家族为 KNAAPO(共青城加加林生产联合体)的SU27战斗机与IAPO(伊尔库特生产联合体)的SU27UBK双座教练机体系。直到今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中国于1991年订购了SU27,此时苏霍伊设计局也正在考虑利用KNAAPO的SU27与IAPO的SU27UBK的平台进行分别下一步的改进,为了适合更高的过载与机动性,苏霍伊设计局与KNAAPO研制了一种新的机体,采用新的材料,增加一个小翼面,加大了过载,叫SU35(后装备推力矢量发动机的编号711的SU35为SU37,名声大震,后坠毁,老SU37不再存在).它类似于F17到F18的转变,实质其实是机体重新设计一遍的飞机。而另外苏霍伊设计局考虑在SU27UBK的基础上,进行设备改进,强化对地攻击的能力,称为SU30,这些都没有得到俄国空军的支持。而后者仍在观察中,主要是没钱,其次,等待技术的冻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了后来,它们的演变交叉了,互相转换了角色。
这一切,也来源于中印的先后态度。
中国的选择:在SU27之后,建立一支打击空军摆 在面前,尤其在1994年黄海事件与1996年台海危机后更加紧迫,(长期防卫型空军也是历史的无奈,但并非偶然,汉和评论有一篇叫《资本主义国家的攻势空军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土防空》,纯属自己的想象,美国过去的国民警卫队开的都是麦康奈尔三角翼高速拦截机,也是国土防空军,小布什就是其飞行员。70,80年代西欧国家更强调国土防空拦截思想保平安,与中国并没太大区别,价格昂贵的短航程寡妇制造者F104三角翼高速战斗拦截机在西欧很火,而价格较低功能均衡航程较远可以入侵对方国土的F4,F5远远不如(但美国自己采购则截然相反),这直接影响到了“狂风”与“台风”的设计,甚至瑞士想自己搞一种短航程爬升好的轻型战斗机“水虎鱼”,唯一全攻击空军是以色列,因为他们国土太小了,没有战略纵深,四周都是敌人,飞机在跑道爬升拉起在天上转个弯就可能到了战场,只有进攻)中国除了发展FBC1战斗轰炸机外,俄国货成为唯一的选择。
但是,此时,俄罗斯并不能向中国立刻提供有效的战斗轰炸机,SU24比FBC1并不具有优势,军费的低落,军用电子技术的落后(正在缩小与西方的差距)。研发的经费就是老大难。真正下一代战斗轰炸机产生需要数年。
SU30诞生于1988?1993年?1996年?1998年?1999?2001年?
这个问题让人很糊涂,但搞清6个时间段,对我们认真分析中印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霍伊集团于80年代考虑对国内战斗轰炸机换代的问题,一般来说,苏联航空兵不喜欢一机多能的概念,它往往与前线战斗机的苛刻要求不符,但SU27不同,它马力强劲,高载油系数,大载弹量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在SU27平台上发展一种战斗轰炸机是很好的选择。

印度军官表示,近年并没有发生中国战机飞越印度边境的事件,但印度仍必须有威胁意识,要保持警觉,因此有必要加强边境机场的防务和部署;图为2007年印度空军苏-30MKI战机与英国空军台风战机进行一对一式对抗
战斗轰炸机一般要求有两个人,一名武器设备操作员无疑会占据空间,并降低各项性能,现在我们依然不清楚80年代苏联军工的考虑,笔者个人推测,苏霍伊依然面临当年选择SU24的老问题,空军青睐于并列双座,它有利于陆地战场复杂的协作,海军更倾向于纵向双座,适应于海洋快速反应环境。无独有偶,这种争论也在中国FBC1研制上体现,空海军争论了将近3年。
这只是北方之枫kw的猜测,就现在看来,苏霍伊最后发展了三种战斗轰炸机,SU32/34对机体改动较大,前机身由座舱开始改善环境而放大,(座舱加了厨房和厕所,汗)为不降低性能,整体机体放大,增加了机翼面积降低载荷,加鸭翼(主要目的为提高升力而不是增加一个控制面),成为空战水平远低于SU27的中远程战术轰炸机。另一种概念SU30吸取了SU27UBK的结构,在外销思想下,演变成今日的SU30MKK ,也成为了现今俄国Su27改进的标准,SU30MKI系列则是1996年提出。
此时,苏联已于1988年在SU27UBK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国土防空军专用的截击机SU30,它的型号有几种说法,笔者称为88年SU30,由于多了一个人和设备,它的航程稍低于SU27单座型号,当然可以通过空中加油弥补,雷达功率更大,通讯设备更好,并加装了初级的数据链(苏联称其为指挥系统),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联合作战,其他与前线制空战斗机SU27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苏联看来,在苏联广大无人烟如大海一样的恶略地域孤单地远程飞行拦截战斗,多一名后座的设备操作员兼副驾驶更有利,对减轻飞行员负担更好一些,这也更适合改进更大功率的雷达和更远射程的重型空空导弹,如R33不死鸟斯基重型超远程导弹.可以说,“88年SU30”更接近于F14雄猫在一望无际大海上远程拦截逆火轰炸机的思维。但是据说,国土防空军飞行员一直不喜欢SU30,相对于Su15,Mg25与MG31,它机动性太好了,对于找到敌方轰炸机占位发射导弹撤退或者不行就撞上去为任务的国土防空军飞行员来说,SU30在他们的体系中是一个异类,从大部分开速度奇快但机动象木鸭子一般的拦截机出身的老飞到掌握随心所欲的SU30,或者从开SU30到飞MG31,如同一场噩梦,加上当时苏联也确实穷的厉害,因此88年SU30从没有大规模装备,据说只有4架或6架.
SU30战斗轰炸机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在1993年的迪拜航空展上,苏霍伊意识到,国际市场经过1991海湾战争,更青睐于一机多能的“灵敏”战斗机,于是将一架“88年SU30”经过包装出场,座舱被遮盖住,因为不是未来的多用途战机,它只是让人看到未来SU30的概念。将SU27UBK平台转化为各种SU30概念,是苏霍伊的方向,毕竟气动布局改动不大。
但是,双座战斗教练机由拦截机改进成战斗轰炸机,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SU27UBK设备比SU27简陋,载油量更少,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变内部受力结构,加大载油系数,加装甲。(很有意思,我们的SU27,SU30经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训练与演习中发射火箭弹,SU27没有发射灵敏弹药的对地攻击能力,象F15A,但SU30有,这成为许多人认为“空军训练水平低下”的象征。其实世界都一样,灵敏弹药即使训练弹都太昂贵,训练基本都是模拟器进行,F18C/D每次出击,多余的灵敏弹药无法带回航母甲板,只好扔到海里,美国海军肉痛的厉害,这也成为发展联合作战更大型的F18E/F战机原因之一.而火箭弹与普通炸弹依然是日常最普遍基本的训练手段,这样也积累飞行时数,训练的好了,天气许可,普通炸弹实战精确度也确实不亚于灵敏弹药,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一名美国F18飞行员回忆:‘我最主要的飞行训练,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向(国内)靶场的旧船靶发射火箭,投下标准非制导炸弹,日子久了,我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它在哪里,如何做,可是,在科索沃战争面对是完全陌生的复杂环境,即使携带各种高科技制导武器,我依然要不断适应环境,自己锻炼怎样做的更好,飞行员对战场环境的熟悉与掌握很大程度上比技术更重要………’)
美国F15B到F15E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等于内部重新设计。显然,SU27UBK教练机直接变的拦截型“88年SU30”不合中国胃口。在1995年,中国空军在俄罗斯飞过当时的“88年SU30”之后,显然并不满意。雷达与SU27sk基本一致,中高空性能良好但低空扫描能力不佳,只增大了搜索范围,缺乏对地功能和复杂地形的扫描和运算能力,仪表只简单进行改进,航程不升反降,挂载能力也不如SU27。(苏联军事电子设备一直水平不高,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1960年代微电子工业的发展政策错误,错误地认为在核战争下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没有出路,另一个原因是航空设备发展思路比较保守,苏联认为飞机设备不做大的改进,可以更好地衔接飞行员训练与维护,这种思维要分析地看,不能做为圣经,到90年代,出现了很多弊病)可以说,功能单一拦截型的“88年SU30”不符合90年代中国打造一支“攻防兼备”空军概念,此时已不是冷战时早打大打核战时代,拦截对手的核弹轰炸机远没有能将战火烧到对方环境威慑以求稳定来得迫切,再者经过近50年的建设,中国国内密布着聚集区,机场,雷达站,防空导弹基地,如同刺猬。双座型的远航程拦截机并不那么特别需要(实际世界上也就俄国还在这样发展,包括MG31,这与它的环境有关),向中国推销的计划告吹。为IAPO找出路的想法暂时封堵。
不清楚此事的后果,苏霍伊仍致力于多用途型SU30的研发。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在1999年SU30MKK订购前向苏霍伊提供了机体研制经费。但可能表明了继续热烈关注的意向。在1996年,突然传来印度与苏霍伊和IAPO签定合同,订购SU30MKI。(1995年,Su37正式登场,一年后印度就签了合同,这种速度确实世界仅此一家)
印度的合同让人感兴趣在于:
SU30MKI是什么?它并非是简单SU27UBK加鸭翼与推力矢量系统,而是一种新的外销产物。
为什么订购一种概念中的飞机?现在种种迹象表明,SU30MKI与SU30MKK不同,并没有并入俄空军的装备计划。就是说,SU30MKK是1980年代战斗轰炸机发展的产物,而SU30MKI象突然变出来的。这可能是出于印度的要求。
为什么不选择已经比较成熟且已经过3-5年验证的SU35/37平台为基础,而要将推力矢量技术转移至双座型?这一点仍不清楚,可能在于印度希望拥有“超机动战斗轰炸机”而非“超机动战斗机”,也可能是苏霍伊体系利益分配的产物,IAPO对KNAAPO大量出售中国战斗机早眼红了。(你家飞机卖的银子满满,我家穷的工程师还自己种菜)
不管如何,印度很快做出了决定,现在看来,这是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印度的大胆与冒险在于:
1 选择一架还没飞的战机没错,但急忙签了购买合同。
2 这架还没飞的战机还不属于俄空军的装备体系 。
3 选择了到现在还称不上完全成熟的推力矢量新一代技术。
4 选择用西方设备与之结合;尤其电传系统。
5 这架飞机的空地武器系统也是概念——飞机好了再研发。
•        6 要求2000年就正式服役。但第一批SU30K在1998年就要交货。(96年签合同。)只有四年。
7 居然要求购机费用低廉。(友好价格早不在,人心不古,以后有的受,哎)
8 在此之前,IAPO没有生产SU27战斗机的经验。
战斗机与同型号战斗教练机很大不同,同中国一样,俄战斗机与同型号教练机也不是一个生产单位。需要在生产线上的重大调整甚至重设生产线。另外,苏俄生产线与中国一样,也存在大量的零件公差,图纸设计出的零件很多不符,需要大量的生产磨合,出来的飞机与图纸存在很多微小的差异。2005年中国记者曾参观KNAAPO的生产线,发现工厂很乱,许多俄国典型的瘦老头胖大妈在手工组装,午餐与零件随地放,就这样造出一代名机---设计完美,制造很粗糙,但综合整体仍是好飞机。笔者未参观过沈飞,但是曾远观过国产某新型战斗轰炸机,陪同同志称老生产线许多细节与图纸不一样,是“磨”出来的飞机,许多工艺仍待改进,而新改进的型号在新车间生产,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线精密了很多,基本没有上述的问题。一直有消息称沈飞很艰难,俄国零件与图纸不符,生产线合不上,也并非俄有意为之,2000年歼11(SU27)才仿制成功,06年中自行建设了数字化生产线让苏霍伊人员惊叹,沈飞的努力与汗水值得尊敬。而印度06年国家政策决定放弃SU30MKI国产化,因为零件生产不了,技术太薄弱,国产化成本只会狂高于俄货,07年中DRDO(印度国防科研统一组织)讨论恢复,年底政府又重申放弃,2008年5月议会又呼吁恢复,6月军队内又表态反对恢复。(我们很晕,但估计世界军事观察家早都习惯了)
第一批的SU30K于1997年末开始生产,印度的要求是等新的SU30MKI生产后,对SU30K进行改进,SU30K参加军演,并参加了1999年卡吉儿冲突,表现不佳,它实际就是SU27UBK教练机改进型,如米格29教练型一样,减少很多实战功能,(据国际实际评估, 米格29教练型比米格29A增加了18项训练功能,却缺少了13项关键实战功能,航程也短了不少,实战能力基本靠运气.)雷达敌我识别天线也很简陋,缺乏对地形杂波的遮蔽,很难适应卡吉儿的高山复杂环境,“看的远却看不准”。据说还有几架是IAPO的库存老货,因为苏联解体,俄军一直没付钱。
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SU30实际有三种型号,SU30K(SU27UBK改进型),第一批SU30MKI(2000年交货),新SU30MKI(2004年交货,老SU30MKI据说照此进行了改进),据说2006年中印度表态以上三种将于2009年统一改进至更新型号。
标准不知如何界定,雷达,电子设备甚至发动机改动不断工作甚大,旧有的装备体系,后勤供应需要改变,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而再,再而三总计下来费用是一笔巨款。2007年中又传出消息,第一批的SU30K由于与SU30MKI差异太大(本来SU30MKI就是新设计的飞机),无法改进,想低价转让给中亚某国,2007年底传来的消息称有一半已不能再飞,2008年新的消息称SU30MKI只有40架能飞, SU30MKI共停飞了三次,发动机问题不少,矢量喷管寿命有限,电子设备配套也出现了问题(新机新现象),这些可以解决,需要精力时间和大把的银子。2007年初印度提出的改进计划想用AL41矢量发动机改装旧SU30MKI,就算成功了,旧有的体系要作废,新的体系要建立又一番折腾,SU30MKI实际使用费用快赶上F22了,而相当一部分寿命已到期,即使换了美国也会肉痛,先思考一番。此外,这种“超级战斗轰炸机”没有任何对地武器,而且居然连电子对抗装置也没有!可以说,它直到08年,也只是一种被捆绑的战斗机。
中国一直在关注着SU27的发展。用审慎的态度确定自己的需求。
中国要注意的问题:
1 俄罗斯国内的反华势力的干扰,在中国看来引进战机成品比分批引进技术更容易引发那些恐惧中国的政军人物的叫嚷。
2 战斗与轰炸功能的抉择
3 技术的需求
是否选择类似印度的“超级战斗轰炸机”?中国不可能直接进入IAPO,获取印度出资研制的技术。如果采用类似印度的方法,出资让KNAAPO与苏霍伊设计“超级战斗轰炸机”也是一个办法。政治的风险很大(平可夫只看到这一点),其他还有以下问题:
4 主动权的归属。印度就是出钱做好人的典型,还必须不断掏钱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而真正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
5 技术的研发带来的时间风险。台海局势不等人Su30MKI由于技术不确定及政治经济原因,现在也没有达到原拟订的标准,其次,时间的拖延会带来一系列费用螺旋般的增长,美国的B1轰炸机1988年价格是近十年前的2倍,五年前的1.4倍,更别说维护费用。现在印度的新SU30MKI俄国大长价就是一例。而拖延带来训练,成本的麻烦,更不能拿金钱衡量。
6 训练的水平的传承
中国与印度一样,当年引进Su27体系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三代机与二代训练体制不符,1991年Su27引进后,中国原有的歼教7,歼教6无法适应SU27的训练体制,只能在第一批后引进Su27UBK教练机,但是受制于塔底庞大的训练人员水平与Su27UBK教练机训练成本的高昂,最后只能规定上Su27为精心选拔飞行员,必须多飞多练,导致头2批次的SU27早早到达飞行时数而报废,在1990年代中期,用这种无奈的苯方法已经训练出一批三代飞行员,而且摸索出了掌握SU27的飞控律并形成了手册;而如果此时选择Su30MKI之类的超机动飞机,势必需要重新掌握飞行技术与控制,况且就是俄罗斯对这种技术也在摸索,必然又会陷入时间拖延与报废头几批的陷阱.(印度就是实例)因此中国选择了与SU27飞行技术与维护可以较好衔接的SU30MKK很自然,在1990年代末,中国已在训练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量三代机模拟器进入部队,尤其JL9高级教练机2003年出现,虽然有很多二代机缺陷,但能基本满足三代电传机的训练,在2005年,已经有数十架JL9进入主要训练基地,大量新飞行员轮流训练,(高教机每人积累20小时左右就行了).尽管破坏了JL9飞机整体寿命,但确实培养一批飞电传飞机习惯的飞行员,为歼10等的顺利服役打下基础,为L15高教机服役前做了良好的过渡.当年美国F15,F16训练开始也很困难,二代机飞行员普遍难以适应,仅仅对飞机速度的把握就是完全不同的习惯,加上维护缺乏经验,也导致头几批F15,F16早早提前到达寿命,直到改进T38(F5)禽爪训练机为电飞机,大量的二代飞行员退役,养成习惯飞三代电传机的新飞行员服役为止.这种教训已经被F22,F35吸取.
美国当年将F15改进推力矢量系统,但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除了下文提到的技术顾虑外,飞行训练与维护的转换也是一个最大原因,成本与战斗力折算并不划算,(惟有平可夫大侠只盯着表面数据).而F22正式服役前,公司与军方,NASA就开发了一套推力矢量F22的训练器材和方法,用于4代机的训练.(中国歼10也用了同样做法.所以思路的成熟与转变最重要)
7 技术的不确定性。
可能在中国看来,假如中国用法国的电子设备就够风险的了,还要与推力矢量相结合。许多人认为推力矢量很神奇,似乎mg29,歼10,F16,幻影等任何飞机加了推力矢量喷管就成了超级战斗机,SU30MKI也是。
推力矢量在西方研制为70年代,美德X31验证机主要出于这样的思想,逃逸越来越先进的空空导弹。俄国开展不详,直到1994年SU37的出现。推力矢量在空战中的作用在1990年代一直在谈论,X31验证机与F18机炮对抗取得良好的战绩,而西方仍对此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西方的空战思想中,战斗机响应度与机动性一样重要,而苏俄与中国过去并不十分重视,即是说:战斗机能够与人“一体”,操纵有大的灵敏性,能够随飞行员立刻作出反应而不是一点一点或稍后才改出。SU27的响应度不如歼10(前者为旧式模拟电传操控系统),反应比较迟缓,是在进入盘旋亚音速缠斗演习中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SU27在其他一些空战领域是占优的(4:0或8:0原因不仅仅是平可夫宣称的因为SU27旧雷达不好)。巴基斯坦空军就评价认为:FC1虽然推重比不如F-16A,但电传系统比后者先进(1980年代技术),与边条翼气动布局结合良好,响应度比较好,所以空战比较敏捷,近战完全可以击败后者,而中远距,F-16A并没有发射中距弹的能力。(中国电传操控制系统如同日本,属于在美国后开展较早的国家,70年代末开始正式进行,先于老式螺浆机试验,80年代末开展了K8变稳机,94 年正式暴光了歼8ACT验证机,许多人认为歼10电传操控来自于狮式战机或F16,孰不知国产操控系统需要两者,1 国家整体电子水平的提高,并属于国家航空体系产业链的一部分。2 漫长的对气动布局的探索,形成完整飞机控制律描绘,可以利用软件对其进行结合控制。这绝非当年台湾IDF与今日韩国T50金鹰“来料加工”这么简单,材料是外人的,控制律也在外人的保险库里。同样,歼10也决非模仿狮式战机这么EASY,它包含了从60年代中国“抬”式布局的摸索与歼9失败,歼10与狮式战机是明显不同的设计思想与使用思路,决定中国不可能模仿狮式战机.世界鸭式布局战机都很像,但决不是互相模仿,而是包含各国军工人根据自身国情和使用思考下的努力与汗水,比如阵风与台风,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法国当年由此推出四国战机集团。即使LCA最后失败了,它也会给印度带来一些技术储备,更会给印度军工留下如当年中国东风系列贪大求全的经验教训,关键在于印度各个集团能否根据实际科学,合理提出指标,平衡各个技术标准,并且真正从国家产业链进行变革,从现在印度宣传的MCA指标看来,居然比F22还科幻一代,笔者并不乐观.)
推力矢量真正的主要作用非超机动能力,而是机头快速指向目标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要有良好的操作性与推力矢量发动机的结合,在飞机布局中设计一套复杂的电控体系。下一代战斗机需要的是推力矢量系统与气动布局及飞控设备的结合,性能之间的优化。
SU30MKI的推力矢量系统与法国电控系统如何结合详情不知,据称略好于SU37 ,SU37的推力矢量系统是由电传操纵与手动操作控制,电传操纵控制失灵,可以改为手动(手动在激烈空战中很难实现,除非飞行员多长个脑袋与手用于判断计算和操纵,当然也有超超级牛人飞行员可以做到,那肯定是SUPER TOPGUN)。
1987年出现在世人眼中的“眼镜蛇”机动至今仍是一个奇迹,但在实战中用处不大,在1994年军事刊物中,中国空军飞行员实操SU27“眼镜蛇”机动,限制条件很多,如速度,重量、高度、气候,做“眼镜蛇”机动需要在手动转换操作13个动作,经过11道程序,实战中不可想象,它显示出的只是良好的过失速能力。
现今SU37显示的“甫骆夫法轮”等超机动动作与F22不同,它与SU27一样,西方认为,仍是过失速能力的完美表现。但是,在实战中西方认为作用并不大,显然,SU37的过失速超机动动作仍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手动干预,实战免不了手忙脚乱,其次,SU37与F22的内置武器舱不同,在挂载武器时气动布局发生了改变,尤其在满挂时,在空战中做的出超机动吗?(超级战斗轰炸机,浪费,恩?)最后,在做超机动时,飞机似乎处于不可控状态,不能随时改变飞机状态。(在2005年,俄罗斯针对印度提出的发动机问题指出,糟糕的维护与训练中频繁演练超机动严重损害了发动机与喷管,这当然很矛盾)
SU37与SU30MKI的推力矢量系统的快速指向能力也遭到西方的怀疑,因为从各种情况看,全向整体式喷管摆动比较迟缓,这也是正常的,受材料结构与空气动力的影响,反应比较慢,而空战情况瞬息万遍,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迅速做出反应更重要,飞机如果不能迅速作出变化仍不是好飞机,朝鲜战场米格15机动性不亚于F86,并且更加轻巧,垂直机动性更好。但它的响应度与操纵性远不如F86,人机工程不好,战斗反应较慢,操作还有不少安全隐患,损失很大。(但是美国随后抛弃了F86的概念,更重,更复杂,更快,更远的二代战机一直对轻巧简单的米格21,米格17,米格19处于一种尴尬地位,直到F14,F15,F16出现。)在90年代中期,西方认为SU37与SU30MKI的推力矢量系统并不完美,与原有的AL31喷管相比,推力矢量喷管为加强结构与摆动控制要加不少重量,而原有三代机体需要进一步加重以配平,推力矢量喷管在做推力差动时要损失推力(跟管子弯曲影响流水速度一个道理,西方估算至少要5%-7%左右),矢量喷管加工复杂,成本高,易磨损,维护困难(这在印度实际使用中都有体现)。倒不如进一步改进电子系统与操作系统,因此欧洲至今没有换装的计划。这两种思维演变成了EF2000与SU30MKI在英国的演习,将在第三节分析.
发完才想起早有此文,不好意思,劳烦斑竹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