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遍布“巧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3:47:59
● 杨永欣(广州特派员)
李太里(制图)

  广州目前可说是聚集最多非洲人的中国城市,“鬼佬”——这个本来泛指外国人的称呼——在广州几乎成了非洲人独享的代名词。

  在广州小北路和环市路交接的方圆一公里内,举目所望,几乎一半的行人都是高大威猛的非洲人,若不是周围商店的中文招牌,站在这里,有可能误以为自己置身于某个非洲国家。

  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以后,在中非贸易热潮的带动下,赴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广州日报》去年底报道,在广州常住(6个月以上)的外国人数已达5万,其中可统计的非洲人就有2万多,但这个数据不包括数量不详的“隐居”非洲人。

  据非官方统计,目前在广州的非洲人估计总数已有20万之众,他们大多来自尼日利亚、几内亚、喀麦隆、利比里亚和马里,其中以尼日利亚居首。

广州人对非洲人

仍存排斥心理

  尽管非洲人来到广州已有一段日子,人数还在日趋增加,广州人对他们的身影也习以为常,但记者观察到,一片平静的表面下,一些广州人对非洲人的态度仍存有排斥心理。

  例如,许多广州出租车司机就不愿做“巧克力”(指非洲人)的生意,他们表示不喜欢非洲人身上刺鼻的香水味和锱铢必较的作风,连付车费也要讲价,有的司机更会以“身体太胖,车坐不下”、“听不懂外语”、“根本看不到”为由拒载。中国网上论坛也时不时有人发表一些未经考证的“消息”,例如“非洲人给广州带来艾滋病”等等。
来自尼日利亚、在广州生活了一年多的科特(Cote)相当遗憾地告诉本报,友谊似乎只在非洲人之间才真实存在,非洲人很难交到中国朋友:“我们是友善的民族,但中国男人一般除了贸易外,私底下很少跟我们交往。中国女子更不用说,我们稍微友善,她们就误以为我们在调戏她们!跟中国人交往,真的很复杂。”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蔡禾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非洲人)来多了,(非洲人与广州人)中间有了更多的交往,产生一些问题和磨擦不可避免。不过,广州既然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州人)就应该以平等的价值、平常的心态面对他们(非洲人)。”

  当然,部分在广州的非洲人确实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广州媒体时不时都会有相关的报道,主要是“三非”——即“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非洲毒贩入穗走私毒品活动越来越猖獗。

  对此,蔡禾说,非洲人来到广州工作、经商,应该遵守中国的所有法律,并办妥所有所需的证件。对一些害群之马的行为,他认为,两个态度其实可以同时存在,广州人既可以接受非洲人,毕竟他们在广州生活已是事实、是必然的发展,也可以对非洲人的犯罪现象有所批评,这也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不要产生歧视的心理——非洲人就是低我(广州人)一等。”

  蔡禾建议当局尽快提升对城市的管理,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非洲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总体而言,蔡禾认为,有这么多非洲人选择在广州定居,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广州的开放程度,以及大多数广州人对他们的接受态度。他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人对外来农民工也有很多意见,说他们的犯罪率比较高,当年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但过了一段时间,广州人还是接受了外省人,这相信也会是广州人和非洲人关系的发展进程。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非洲人,他们对广州其实是相当重要的,而他们的到来也是广州步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

中大教授:

非洲人助广东

转移低端产品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非洲人把那些不太高端的产品买回他们的国家去卖,对中国产品的销售绝对有帮助。广东目前正如火如荼地推行产业转移,设法把一些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非洲人来到广州买我们的低端产品其实可被视为一个前奏,先是广东生产后卖给他们,今后可能就移去那里(非洲)去生产。我们的(低端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主动把厂搬到非洲去,正如过去亚洲四小龙把厂搬来广东珠三角一样。”
  《广州日报》早前也引述广州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一名学者的话说,广东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过去十几年,产能过剩了,很多公司库压了大量已过时的旧货,幸好被广州多个中非贸易集散地很好地“消化”了,就像当年中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走私渠道从欧美、日本等市场大量进口二手车一样。

  就广东而言,这对产业升级和促进中非贸易是很有帮助的。

新闻背景

宋代广州已有非洲人踪影

  中国最早记载中非交往的人,应该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传》里记载了“黎轩”的情况,说西汉的使臣已到过黎轩(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就是说,中非的最早交往大约发生在2100多年前。

  而非洲人来到中国,则是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史籍曾明确记载:东非地区的黑人作为阿拉伯商人的“商品”被大量地运往中国。

  据知,早在宋代,广州就有非洲人的踪影,非洲人当时被贩卖到中国充当奴隶,其中在广州为有钱人干活的为数不少。1099年至1102年,宋人朱彧跟随父亲朱服来广州,看到不少市舶蕃坊情形,写成了《萍洲可谈》一书,朱彧说:“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

  另一名宋人周去非在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里,则讲“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擒之,动以千万,卖为鬼奴。”

  当前广州的非洲人则是在1998年以后才慢慢多起来的,在此之前,他们都在越南、印尼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做进出口生意。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非洲人开始涌入中国,而交通、轻工业发达的广州则成为他们的首选。
至于非洲人为何偏爱广州?据了解,从地理上说,广东处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潮湿闷热,居住起来气候条件他们比较容易适应。从生存条件来说,他们在广州的生活要比在他们本国强很多,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干旱,没有部落仇杀,也没有欧洲白人对他们的种族歧视。
  此外,广州是广东省会,而广东和珠三角又是世界工厂,非洲人来到广州能够做贸易生意,家里所需的产品,几乎全部都能在广州采购到。当然,也有所谓的“网络效益”,既然这里已聚集了这么多非洲人,他们自然会吸引更多同乡,毕竟非洲人是群居的族群。
http://www.zaobao.com/zg/zg081002_502.shtml● 杨永欣(广州特派员)
李太里(制图)

  广州目前可说是聚集最多非洲人的中国城市,“鬼佬”——这个本来泛指外国人的称呼——在广州几乎成了非洲人独享的代名词。

  在广州小北路和环市路交接的方圆一公里内,举目所望,几乎一半的行人都是高大威猛的非洲人,若不是周围商店的中文招牌,站在这里,有可能误以为自己置身于某个非洲国家。

  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以后,在中非贸易热潮的带动下,赴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广州日报》去年底报道,在广州常住(6个月以上)的外国人数已达5万,其中可统计的非洲人就有2万多,但这个数据不包括数量不详的“隐居”非洲人。

  据非官方统计,目前在广州的非洲人估计总数已有20万之众,他们大多来自尼日利亚、几内亚、喀麦隆、利比里亚和马里,其中以尼日利亚居首。

广州人对非洲人

仍存排斥心理

  尽管非洲人来到广州已有一段日子,人数还在日趋增加,广州人对他们的身影也习以为常,但记者观察到,一片平静的表面下,一些广州人对非洲人的态度仍存有排斥心理。

  例如,许多广州出租车司机就不愿做“巧克力”(指非洲人)的生意,他们表示不喜欢非洲人身上刺鼻的香水味和锱铢必较的作风,连付车费也要讲价,有的司机更会以“身体太胖,车坐不下”、“听不懂外语”、“根本看不到”为由拒载。中国网上论坛也时不时有人发表一些未经考证的“消息”,例如“非洲人给广州带来艾滋病”等等。
来自尼日利亚、在广州生活了一年多的科特(Cote)相当遗憾地告诉本报,友谊似乎只在非洲人之间才真实存在,非洲人很难交到中国朋友:“我们是友善的民族,但中国男人一般除了贸易外,私底下很少跟我们交往。中国女子更不用说,我们稍微友善,她们就误以为我们在调戏她们!跟中国人交往,真的很复杂。”
  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蔡禾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非洲人)来多了,(非洲人与广州人)中间有了更多的交往,产生一些问题和磨擦不可避免。不过,广州既然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州人)就应该以平等的价值、平常的心态面对他们(非洲人)。”

  当然,部分在广州的非洲人确实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广州媒体时不时都会有相关的报道,主要是“三非”——即“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非洲毒贩入穗走私毒品活动越来越猖獗。

  对此,蔡禾说,非洲人来到广州工作、经商,应该遵守中国的所有法律,并办妥所有所需的证件。对一些害群之马的行为,他认为,两个态度其实可以同时存在,广州人既可以接受非洲人,毕竟他们在广州生活已是事实、是必然的发展,也可以对非洲人的犯罪现象有所批评,这也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不要产生歧视的心理——非洲人就是低我(广州人)一等。”

  蔡禾建议当局尽快提升对城市的管理,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非洲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总体而言,蔡禾认为,有这么多非洲人选择在广州定居,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广州的开放程度,以及大多数广州人对他们的接受态度。他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人对外来农民工也有很多意见,说他们的犯罪率比较高,当年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但过了一段时间,广州人还是接受了外省人,这相信也会是广州人和非洲人关系的发展进程。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非洲人,他们对广州其实是相当重要的,而他们的到来也是广州步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

中大教授:

非洲人助广东

转移低端产品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非洲人把那些不太高端的产品买回他们的国家去卖,对中国产品的销售绝对有帮助。广东目前正如火如荼地推行产业转移,设法把一些低端的产业转移出去,非洲人来到广州买我们的低端产品其实可被视为一个前奏,先是广东生产后卖给他们,今后可能就移去那里(非洲)去生产。我们的(低端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主动把厂搬到非洲去,正如过去亚洲四小龙把厂搬来广东珠三角一样。”
  《广州日报》早前也引述广州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一名学者的话说,广东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过去十几年,产能过剩了,很多公司库压了大量已过时的旧货,幸好被广州多个中非贸易集散地很好地“消化”了,就像当年中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走私渠道从欧美、日本等市场大量进口二手车一样。

  就广东而言,这对产业升级和促进中非贸易是很有帮助的。

新闻背景

宋代广州已有非洲人踪影

  中国最早记载中非交往的人,应该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传》里记载了“黎轩”的情况,说西汉的使臣已到过黎轩(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就是说,中非的最早交往大约发生在2100多年前。

  而非洲人来到中国,则是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史籍曾明确记载:东非地区的黑人作为阿拉伯商人的“商品”被大量地运往中国。

  据知,早在宋代,广州就有非洲人的踪影,非洲人当时被贩卖到中国充当奴隶,其中在广州为有钱人干活的为数不少。1099年至1102年,宋人朱彧跟随父亲朱服来广州,看到不少市舶蕃坊情形,写成了《萍洲可谈》一书,朱彧说:“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

  另一名宋人周去非在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里,则讲“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擒之,动以千万,卖为鬼奴。”

  当前广州的非洲人则是在1998年以后才慢慢多起来的,在此之前,他们都在越南、印尼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做进出口生意。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非洲人开始涌入中国,而交通、轻工业发达的广州则成为他们的首选。
至于非洲人为何偏爱广州?据了解,从地理上说,广东处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潮湿闷热,居住起来气候条件他们比较容易适应。从生存条件来说,他们在广州的生活要比在他们本国强很多,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干旱,没有部落仇杀,也没有欧洲白人对他们的种族歧视。
  此外,广州是广东省会,而广东和珠三角又是世界工厂,非洲人来到广州能够做贸易生意,家里所需的产品,几乎全部都能在广州采购到。当然,也有所谓的“网络效益”,既然这里已聚集了这么多非洲人,他们自然会吸引更多同乡,毕竟非洲人是群居的族群。
http://www.zaobao.com/zg/zg081002_502.shtml
要想国人接受他们,他们自己要先有认同感,要遵纪守法
黑人MM皮肤担心好
要是非洲人和广州人一样,喜欢吃早茶,打麻将,煲汤,饮凉茶,那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主要是语言问题,语言通了啥都好讲
非法的一定要制止
非法的一定要禁止。。。
中国人那么多,好象不需要移民把。。。。
个人不赞成放他们来中国,早晚必成隐患
  据知,早在宋代,广州就有非洲人的踪影,非洲人当时被贩卖到中国充当奴隶,其中在广州为有钱人干活的为数不少。1099年至1102年,宋人朱彧跟随父亲朱服来广州,看到不少市舶蕃坊情形,写成了《萍洲可谈》一书,朱彧说:“广州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百斤……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

  另一名宋人周去非在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里,则讲“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擒之,动以千万,卖为鬼奴。”

这个看上去更像美拉尼西亚人,南岛种族,而不是非洲黑人
平常接触的黑人还是算本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