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和劉伯承到底哪個打仗更厲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6:48:48
看過《毛澤東為何重用林彪輕視劉伯承》一文(原文後附,以下簡稱《毛》文),詫異之余,不由另發其想。既然林彪如此神勇,為何如“解延安圍”之類的“重大戰役”不讓林彪指揮而用劉伯承?從而平白成就 白崇禧之戰功?此行真可謂毛澤東“知人善任”之舉?閣下對諸多歷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是不錯的,但對于一些比較明顯的歷史常識卻似乎並不明晰,以至于為拔高林彪貶低劉伯承鬧出類似“中共派遣12萬中原野戰軍是為解延安之圍”的大笑話。此真乃作學之態度乎?
  1、劉伯承真的崇尚甦聯戰法而對游擊戰不以為然嗎?

  劉伯承從甦聯的軍事學院畢業後,回到中國後成為了我軍第一位翻譯科長。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統研究了羅馬戰史、拿破侖戰史、日俄戰爭史等,開闊了軍事視野。還系統研究了甦軍的條例、條令、作戰理論,增長了正規化軍隊和打現代戰爭的知識。這些,是劉伯承在甦區教授正規戰時曾經用過的一些基本舉措。然而無論是黨史還是軍史中,都曾記錄他對于目前中國的革命狀況能不能立即實施正規戰,陣地戰是持非支持觀點的。在很多次對軍事教員的授課中,劉伯承都曾明確指出︰“編寫戰術教材的根據,是以目前紅軍的編制、現在的火器裝備,紅軍的作戰對象,文化程度,地理條件以及在發揮了數年游擊動作中得到的寶貴經驗”。而其編寫的《步兵教程》《防敵進攻戰斗教程》等等與戰略戰術應用有關的戰斗教材資料,更是對紅軍數年總結之游擊戰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並且結合實戰經驗總結出在運動中尋找戰機,分割包圍消滅敵人的一系列戰法戰術。為第四次反圍剿的成功奠定了先決基礎。而根本不像《毛》文中寫得那樣對游擊戰法有過什麼“不以為然”。事實上就是在紅軍長征遵義會議期間,劉伯承應對李德質詢“你在甦聯接受過正統培訓,你難道不贊成建立一支正規紅軍”時也曾這樣回答︰“同志,皮之不存,毛焉能附?”

  2、第四次反圍剿是林彪令局勢轉危為安嗎?

  在中共近期出版的黨史、軍史資料中。關于第四次反圍剿有過詳盡介紹。而其中真正扭轉戰局的決定,恰恰是劉伯承作出的不按當時中革軍委執意進行南豐戰役的既定戰略,而改強攻南豐為佯攻,將主力調往東韶、洛口休整,尋機打援,以伏擊戰殲敵的戰略設想。當陳誠部一縱隊3個師中的羅卓英第十一師沿宜黃大道前進,李明第五十二、五十九兩師沿樂安山路東來時。由于中間摩羅嶂山相隔,聯絡不易,劉伯承遂下令命林彪聶榮榛指揮第一、三軍團及第二十一軍為左翼,取平行道路向北前進,迂回側擊。而命董振堂,朱瑞率第五軍團、第二十二軍為右翼,向西兜進擊敵。這才形成了《毛》文所謂的“林彪指揮中央紅軍主力一舉殲敵二個師”,實際上若是沒有劉伯承“棄戰南豐,圍點打援”的當機立斷,林彪哪有機會去完成指揮中央紅軍的壯舉?更何況這次伏擊戰早在戰前就有詳細布局。是劉伯承在整體遭遇戰策略之下主動尋求的戰機。林彪不過是戰役的具體實施者和前線指揮之一,就權限就所分軍隊實力來說他也不可能脫離主規劃而單獨行事。更何況負責這次伏擊戰的指揮光兩路紅軍就各有兩個(統共四個前線指揮)。怎麼可能會出現“林彪指揮中央紅軍主力”的事情?不客氣的說這種說法基本屬于招搖撞騙了。(另外,《毛》文作者似乎並不太了解中國人的自謙性格,居然把劉伯承的自謙當成劉伯承用兵不如林彪的“證據”,何等幼稚?)

  3、奪取瀘定橋劉伯承的寸功未奪?

  奪取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期一次很關鍵的戰役。當時林彪楊成武率一部,劉伯承、鄧華、肖華為另一部,雙頭並進。《毛》文認為此次機遇是偏愛劉伯承的,但實際劉伯承和林彪各自要面對的是哪樣的困難《毛》文作者似乎並不清楚。林彪所部沿岸,是紅軍主力停留的一邊,西南沿岸蔣軍尚未覺察出紅軍意圖,仍按原定計劃在安順場一帶集結。主要精力是放在主力紅軍一邊,一路只有零星崗卡,且大多數是尾隨而來的黔、貴雜牌軍,毫無戰斗力。而劉伯承所在東北沿岸,是由精銳川軍布防,更加蔣軍嫡系設卡的強戰斗力軍事集團。且屬下紅軍人數本就稀少。還要防止敵人三面合圍的危險。即便如此,劉伯承依然率右縱隊于第三天奔襲瀘定城,並在瀘定橋側面展開破襲戰,迫使守橋之敵第三十八團團長無心戀戰,在與紅軍奪橋突擊隊戰了不到1個小時就匆匆率部向天全逃走。如果不是劉伯承及時在瀘定橋側翼打響。護橋守軍再怎麼不濟,機關槍掃下22個突擊隊員不是跟吹灰一般簡單?能在僅僅打死3個突擊隊員之後就匆匆放火燒橋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搞個普通的軍事辯論還差不多,真要用這種態度來做學就很危險了。

  4、抗戰期間,115師129師誰的功勛大?

  平型關戰役一直是林派津津樂道的“重大戰役”。此戰應該說印證了林彪無敵的觀點,但實際上平型關戰役究竟為什麼能贏,贏得戰績又是多少,《毛》文作者卻似乎一直避而不談。實際上,平型關戰役之所以能取勝,與當時的外部內部環境都有利于八路軍很有關系。抗戰前期,國民黨許多軍閥暫時停止彼此爭斗一致對外。並且在河北山東等地與八路軍遙相呼應。閻錫山的軍隊的抗戰,給予八路軍相當難得的殲敵良機,林彪能夠指揮八路軍贏得平型關,很大程度上是諸多機會匯集在一起的結果,在加上當時日寇自滿輕敵,疏忽大意,平白讓林彪設了個口袋揀了個便宜。即便如此平型關戰役依然沒有全勝,相當一部分日軍最終突圍。而八路軍自身損失也不小。事後日軍規避不出,115師大的戰績就很難再有突破。而反觀129師,盡管參戰時已經是日寇吃了苦頭,壓縮兵力不再冒進的時期。卻依然能打出“夜襲陽明堡機場”這樣的漂亮仗,炸毀敵機數十架。神頭嶺設伏兵,打潞城誘敵出援,同樣殲敵千余名。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亙村邊疆兩次設伏,再使日軍多送上百余條性命。這些戰役都是實實在在的,而且都是在四面孤立無援的景況下完成的。就其指揮難度來說遠遠超過平型關。平型關戰役之所以出名,並非因為指揮它的領導是林彪,而是因為它是自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第一勝罷了。當時的中國人拍手稱快的也只是戰斗的勝利,而並非什麼指揮的藝術。對林帥的輝煌大加渲染,卻提出一個所謂的“毛澤東的嚴厲批評”來有意回避、抹殺劉帥的戰績。這是公正的評判原則麼?林彪在整個軍事指揮生涯中受到毛澤東的批評遠比劉伯承多。這是否就說明林帥的指揮能力不如劉帥?

  5、毛澤東命劉伯承率13萬人馬挺進中原是為了解延安之圍?

  《毛》文作者為了突出林帥的絕對英明以及劉帥的相對平庸,又不惜弄出一個所謂的“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命劉伯承率13萬人馬挺進中原,以解延安之圍,哪知劉鄧大軍在中原自身難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別山,人馬損失近一半,輜重也幾乎丟失干淨。”的基調為論據。宣揚林帥與劉帥的“距離”。但真正了解黨史的朋友都清楚,國民黨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的時間是1947年1月,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棄守延安的時間是1947年2月,之後不到一月延安已經易手,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卻是在1947年8~9月間,中央欲“解延安之圍”,卻在延安陷落5個月後才命令劉鄧出擊大別山,大家不覺得很滑稽嗎?劉鄧大軍究竟去大別山干什麼,《毛》文作者似乎一點也不知道。不妨看看正規戰史中是怎樣寫的吧——

  “千里躍進大別山應該說是劉伯承軍事指揮藝術的杰作,這場戰爭,與其說是斗勇不如說是斗智。當時解放軍尚處劣勢,第二野戰軍離開根據地挺進魯豫已經處在虎狼夾擊之中。為了掩蓋真實的用兵企圖,劉伯承指揮軍隊作出許多“示假”舉動,把敵人引入迷途。劉伯承首先指揮軍隊打了魯西南戰役,使敵人誤以為我軍要奪隴海,于是調兵防守;隨後,命令部隊在黃河渡口佯攻,造成北進回歸根據地之勢,蔣介石立即調三十個旅分五路開進鄆城、巨野。然而,劉鄧大軍的行動方向卻相反,甩掉大後方向南挺進,完全打無後方戰役,到此時蔣介石還以為劉鄧大軍是在不能渡的情況下被迫南竄。只有到了劉鄧大軍渡過渦河、沙河、黃泛區之時,蔣軍才明白了我軍的意圖,但為時已晚。我軍挺進大別山後,如同在敵人的腹部楔進了一支鋼釘,使蔣軍隨時都深感不安。這一舉措牽制了蔣軍南線兵力的一百六十個旅中的九十個旅。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設下伏筆。”

  劉伯承善用哀兵,善于在流動中設伏作戰,他帶兵打仗注重的是靈活機動,吸引牽制敵人,在不斷地運動中尋找機會消滅對手。因此,在中共軍事歷史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劉伯承所屬的部隊,往往被安置在最艱難,最困苦,敵人勢力最強,最容易被敵軍圍堵,且軍需糧草裝備彈藥供應最缺乏的地區。卻依然能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白崇禧圍劉伯承在大別山不假,但不要忘記白崇禧是用了多少倍于劉鄧的軍隊才圍住了一個僅僅12萬人的中共偏師。相對而言,林彪在東北的情形能和這種艱苦環境相比麼?即便東北不是林彪,換成誰又不能把最靠近甦聯,用大量日式裝備武裝,且又得10萬東北抗聯生力軍的四野建成人馬眾多、裝備精良、戰略戰術精湛、士氣高昂、戰力強大、運動神速的軍隊呢?你讓林彪去大別山建設一個試試?他能干的比劉伯承好麼?將才是要在危難中才顯示得出來的,而劉伯承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是在全國戰役的最前沿,面對的都是蔣介石的王牌軍,嫡系隊。在這種景況下誰又敢說能比劉帥干的更好?看問題一定要全面。不能指到哪兒打哪兒,那樣除了平白落人笑柄,無法證明任何東西。

  6、三大戰役誰為上?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對于中國革命史的意義是偉大的,有關這三大戰役誰為老大的爭議也由來已久。在這里,筆者無意否認遼沈、平津的偉大功績。但是對于淮海戰役,就希望一些人的了解不要僅僅停留在一場戰役的結果上。而是要從多角度理解它對于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和作用——

  “……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從11月23日開始,經過18天激戰,分別在雙堆集和陳官莊包圍了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並擬對黃維兵團發起最後的總攻。陳毅打電話給粟裕,高興地說︰“我們這里正在收拾黃維這個冤家。你們北邊要把杜聿明抓住,南邊要把李(延年)、劉(汝明)看好。”劉伯承將此形象地比喻為‘吃一個(黃維兵團),挾一個(杜聿明集團),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整個淮海戰役歷時66天,解放軍以傷亡13.4萬余人的代價,殲滅國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計55.5萬余人,其中包括國軍“王牌軍”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至此全部覆沒(新1軍、新6軍在東北被殲滅,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被殲滅)。此後,共產黨控制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及上海、武漢等城市已處于解放軍的兵鋒之下。

  淮海戰役,解放軍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均處劣勢,但解放軍統帥部表現了高超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藝術,果斷決策,精心謀劃,迅速判明敵情,最終以60萬裝備落後的兵力戰勝了80萬裝備精良的國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國軍統帥部則在戰略指導和作戰指揮上失誤,猶豫不決,不明敵情,朝令夕改,如邱清泉所說的“國防部混蛋,老頭子糊涂。”最終導致了軍事上的慘敗。

  遠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听聞解放軍淮海大勝的消息後,曾在記事本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後來,斯大林又對即將出任駐華大使的尤金說︰‘淮海戰役打得好,是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見的。這個戰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淮海戰役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端掉了敵人幾十萬人,佔領了幾十個城市,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勝利完全瓦解了國民黨繼續在北方經營的信心和意志,遼沈、平津戰役,國民黨完全是被迫應戰,主動權一向操在共產黨手中,但國民黨所稱“徐蚌會戰”的淮海戰役卻是經過國民政府國防部精心布置的。國民黨也欲在此戰取勝挽回大局。所以才有了三大戰役中唯一一次“解放軍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均處劣勢”的情形,但即便如此卻仍取得輝煌勝利。難道還不能說明劉伯承運籌帷幄之高明麼?至于傅作義,要不是劉伯承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先堵絕了其南逃的退路。林彪有時間進行他的戰略布局麼?

  劉伯承用兵以儒雅犀利著稱,被毛澤東譽為有“古將之風”。甚至被稱作中共軍神,不是沒有道理。打仗自然不能指望每次都有好機會。但一旦身陷不好的機會,能夠沉著鎮定地扭轉乾坤,最終改寫機會的善惡,在我看來才是真正有名將風範的典型。劉伯承與經常在順境中取戰功的林彪不同,他一生作戰總在臨危中受命,卻每每通過其膽大心細的治戎風範、略勝孫吳的雄才大略,一次一次把不利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因素,並最終令友軍振奮,敵軍喪膽。他受過正規軍事培訓,卻從不死啃軍事書本,而是在創意下解決問題,在流動中尋找時機。並力圖將之系統化,正規化,建國後,他主動請纓去創辦中國現代軍事院校,用正規化的要求去建設新的人民軍隊,他所想到的並非在于維護個人的軍神位置。而是廣教育人,讓所有有志于投身中國軍事現代化事業的年輕一輩都有成為新時代林彪、劉伯承的機會與可能。這種深謀遠見,要比打下對方幾個城池,消滅對手幾支軍隊給新中國帶來的益處更大,更明顯。而談到劉伯承個人的素質,則更是為眾多軍事將領傳為佳話——朱德稱贊道︰“刻苦學習,學而不厭。”陳毅元帥則稱贊說︰“苦學入夢寐,勞生歷艱難”。就連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感慨地稱︰“劉伯承廉潔虛心,不斷求知,與國民黨將領比較,誠不諦鶴立雞群。”甚至會有諸如“敗在劉伯承手下,值!我服!”的感慨,不為現代軍事史之奇跡者也?

  劉伯承運兵作戰的能力只在林彪之上,不在林彪之下。之所以相對于建國後鳳光無限的林彪顯得有些低調,其主要原因更多是因為其身體狀況一直不是特別好。尤其是眼部手術的影響導致其經常會有輕微的神經末梢失控等外傷型病痛。就主抓軍隊改造建設工作等方面不如身強體健的林彪那樣得心應手。因此在建國後,劉伯承基本上從事文職一類工作,漸漸淡出了中國現代軍事舞台。然而這同樣無法抹殺劉帥身為一流用兵家的地位和名譽。











小肯尼迪夫人送給丈夫的綠帽子
尼赫魯家族新生代入政壇,當年雄風今重現?
周恩來身邊女性知多少
三一九槍擊案
中印戰爭後中國軍隊後撤的秘密
廣東公安機關偵破罕見詐騙案
林彪和劉伯承到底哪個打仗更厲害?
異族通婚說不完的話題-----嫁給洋人的中國妞們
賀龍的家庭--首次披露出來的將帥滿門之家
曾被10億人喜歡的漂亮女人靳羽西
維生素E有益可防癌,抽煙者慎食胡蘿蔔素
薄熙來一走,中央就對遼寧吏治下手了看過《毛澤東為何重用林彪輕視劉伯承》一文(原文後附,以下簡稱《毛》文),詫異之余,不由另發其想。既然林彪如此神勇,為何如“解延安圍”之類的“重大戰役”不讓林彪指揮而用劉伯承?從而平白成就 白崇禧之戰功?此行真可謂毛澤東“知人善任”之舉?閣下對諸多歷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是不錯的,但對于一些比較明顯的歷史常識卻似乎並不明晰,以至于為拔高林彪貶低劉伯承鬧出類似“中共派遣12萬中原野戰軍是為解延安之圍”的大笑話。此真乃作學之態度乎?
  1、劉伯承真的崇尚甦聯戰法而對游擊戰不以為然嗎?

  劉伯承從甦聯的軍事學院畢業後,回到中國後成為了我軍第一位翻譯科長。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統研究了羅馬戰史、拿破侖戰史、日俄戰爭史等,開闊了軍事視野。還系統研究了甦軍的條例、條令、作戰理論,增長了正規化軍隊和打現代戰爭的知識。這些,是劉伯承在甦區教授正規戰時曾經用過的一些基本舉措。然而無論是黨史還是軍史中,都曾記錄他對于目前中國的革命狀況能不能立即實施正規戰,陣地戰是持非支持觀點的。在很多次對軍事教員的授課中,劉伯承都曾明確指出︰“編寫戰術教材的根據,是以目前紅軍的編制、現在的火器裝備,紅軍的作戰對象,文化程度,地理條件以及在發揮了數年游擊動作中得到的寶貴經驗”。而其編寫的《步兵教程》《防敵進攻戰斗教程》等等與戰略戰術應用有關的戰斗教材資料,更是對紅軍數年總結之游擊戰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並且結合實戰經驗總結出在運動中尋找戰機,分割包圍消滅敵人的一系列戰法戰術。為第四次反圍剿的成功奠定了先決基礎。而根本不像《毛》文中寫得那樣對游擊戰法有過什麼“不以為然”。事實上就是在紅軍長征遵義會議期間,劉伯承應對李德質詢“你在甦聯接受過正統培訓,你難道不贊成建立一支正規紅軍”時也曾這樣回答︰“同志,皮之不存,毛焉能附?”

  2、第四次反圍剿是林彪令局勢轉危為安嗎?

  在中共近期出版的黨史、軍史資料中。關于第四次反圍剿有過詳盡介紹。而其中真正扭轉戰局的決定,恰恰是劉伯承作出的不按當時中革軍委執意進行南豐戰役的既定戰略,而改強攻南豐為佯攻,將主力調往東韶、洛口休整,尋機打援,以伏擊戰殲敵的戰略設想。當陳誠部一縱隊3個師中的羅卓英第十一師沿宜黃大道前進,李明第五十二、五十九兩師沿樂安山路東來時。由于中間摩羅嶂山相隔,聯絡不易,劉伯承遂下令命林彪聶榮榛指揮第一、三軍團及第二十一軍為左翼,取平行道路向北前進,迂回側擊。而命董振堂,朱瑞率第五軍團、第二十二軍為右翼,向西兜進擊敵。這才形成了《毛》文所謂的“林彪指揮中央紅軍主力一舉殲敵二個師”,實際上若是沒有劉伯承“棄戰南豐,圍點打援”的當機立斷,林彪哪有機會去完成指揮中央紅軍的壯舉?更何況這次伏擊戰早在戰前就有詳細布局。是劉伯承在整體遭遇戰策略之下主動尋求的戰機。林彪不過是戰役的具體實施者和前線指揮之一,就權限就所分軍隊實力來說他也不可能脫離主規劃而單獨行事。更何況負責這次伏擊戰的指揮光兩路紅軍就各有兩個(統共四個前線指揮)。怎麼可能會出現“林彪指揮中央紅軍主力”的事情?不客氣的說這種說法基本屬于招搖撞騙了。(另外,《毛》文作者似乎並不太了解中國人的自謙性格,居然把劉伯承的自謙當成劉伯承用兵不如林彪的“證據”,何等幼稚?)

  3、奪取瀘定橋劉伯承的寸功未奪?

  奪取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期一次很關鍵的戰役。當時林彪楊成武率一部,劉伯承、鄧華、肖華為另一部,雙頭並進。《毛》文認為此次機遇是偏愛劉伯承的,但實際劉伯承和林彪各自要面對的是哪樣的困難《毛》文作者似乎並不清楚。林彪所部沿岸,是紅軍主力停留的一邊,西南沿岸蔣軍尚未覺察出紅軍意圖,仍按原定計劃在安順場一帶集結。主要精力是放在主力紅軍一邊,一路只有零星崗卡,且大多數是尾隨而來的黔、貴雜牌軍,毫無戰斗力。而劉伯承所在東北沿岸,是由精銳川軍布防,更加蔣軍嫡系設卡的強戰斗力軍事集團。且屬下紅軍人數本就稀少。還要防止敵人三面合圍的危險。即便如此,劉伯承依然率右縱隊于第三天奔襲瀘定城,並在瀘定橋側面展開破襲戰,迫使守橋之敵第三十八團團長無心戀戰,在與紅軍奪橋突擊隊戰了不到1個小時就匆匆率部向天全逃走。如果不是劉伯承及時在瀘定橋側翼打響。護橋守軍再怎麼不濟,機關槍掃下22個突擊隊員不是跟吹灰一般簡單?能在僅僅打死3個突擊隊員之後就匆匆放火燒橋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搞個普通的軍事辯論還差不多,真要用這種態度來做學就很危險了。

  4、抗戰期間,115師129師誰的功勛大?

  平型關戰役一直是林派津津樂道的“重大戰役”。此戰應該說印證了林彪無敵的觀點,但實際上平型關戰役究竟為什麼能贏,贏得戰績又是多少,《毛》文作者卻似乎一直避而不談。實際上,平型關戰役之所以能取勝,與當時的外部內部環境都有利于八路軍很有關系。抗戰前期,國民黨許多軍閥暫時停止彼此爭斗一致對外。並且在河北山東等地與八路軍遙相呼應。閻錫山的軍隊的抗戰,給予八路軍相當難得的殲敵良機,林彪能夠指揮八路軍贏得平型關,很大程度上是諸多機會匯集在一起的結果,在加上當時日寇自滿輕敵,疏忽大意,平白讓林彪設了個口袋揀了個便宜。即便如此平型關戰役依然沒有全勝,相當一部分日軍最終突圍。而八路軍自身損失也不小。事後日軍規避不出,115師大的戰績就很難再有突破。而反觀129師,盡管參戰時已經是日寇吃了苦頭,壓縮兵力不再冒進的時期。卻依然能打出“夜襲陽明堡機場”這樣的漂亮仗,炸毀敵機數十架。神頭嶺設伏兵,打潞城誘敵出援,同樣殲敵千余名。利用兵家之忌,在山西七亙村邊疆兩次設伏,再使日軍多送上百余條性命。這些戰役都是實實在在的,而且都是在四面孤立無援的景況下完成的。就其指揮難度來說遠遠超過平型關。平型關戰役之所以出名,並非因為指揮它的領導是林彪,而是因為它是自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第一勝罷了。當時的中國人拍手稱快的也只是戰斗的勝利,而並非什麼指揮的藝術。對林帥的輝煌大加渲染,卻提出一個所謂的“毛澤東的嚴厲批評”來有意回避、抹殺劉帥的戰績。這是公正的評判原則麼?林彪在整個軍事指揮生涯中受到毛澤東的批評遠比劉伯承多。這是否就說明林帥的指揮能力不如劉帥?

  5、毛澤東命劉伯承率13萬人馬挺進中原是為了解延安之圍?

  《毛》文作者為了突出林帥的絕對英明以及劉帥的相對平庸,又不惜弄出一個所謂的“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命劉伯承率13萬人馬挺進中原,以解延安之圍,哪知劉鄧大軍在中原自身難保,被白崇禧逼困在大別山,人馬損失近一半,輜重也幾乎丟失干淨。”的基調為論據。宣揚林帥與劉帥的“距離”。但真正了解黨史的朋友都清楚,國民黨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的時間是1947年1月,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棄守延安的時間是1947年2月,之後不到一月延安已經易手,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卻是在1947年8~9月間,中央欲“解延安之圍”,卻在延安陷落5個月後才命令劉鄧出擊大別山,大家不覺得很滑稽嗎?劉鄧大軍究竟去大別山干什麼,《毛》文作者似乎一點也不知道。不妨看看正規戰史中是怎樣寫的吧——

  “千里躍進大別山應該說是劉伯承軍事指揮藝術的杰作,這場戰爭,與其說是斗勇不如說是斗智。當時解放軍尚處劣勢,第二野戰軍離開根據地挺進魯豫已經處在虎狼夾擊之中。為了掩蓋真實的用兵企圖,劉伯承指揮軍隊作出許多“示假”舉動,把敵人引入迷途。劉伯承首先指揮軍隊打了魯西南戰役,使敵人誤以為我軍要奪隴海,于是調兵防守;隨後,命令部隊在黃河渡口佯攻,造成北進回歸根據地之勢,蔣介石立即調三十個旅分五路開進鄆城、巨野。然而,劉鄧大軍的行動方向卻相反,甩掉大後方向南挺進,完全打無後方戰役,到此時蔣介石還以為劉鄧大軍是在不能渡的情況下被迫南竄。只有到了劉鄧大軍渡過渦河、沙河、黃泛區之時,蔣軍才明白了我軍的意圖,但為時已晚。我軍挺進大別山後,如同在敵人的腹部楔進了一支鋼釘,使蔣軍隨時都深感不安。這一舉措牽制了蔣軍南線兵力的一百六十個旅中的九十個旅。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設下伏筆。”

  劉伯承善用哀兵,善于在流動中設伏作戰,他帶兵打仗注重的是靈活機動,吸引牽制敵人,在不斷地運動中尋找機會消滅對手。因此,在中共軍事歷史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劉伯承所屬的部隊,往往被安置在最艱難,最困苦,敵人勢力最強,最容易被敵軍圍堵,且軍需糧草裝備彈藥供應最缺乏的地區。卻依然能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白崇禧圍劉伯承在大別山不假,但不要忘記白崇禧是用了多少倍于劉鄧的軍隊才圍住了一個僅僅12萬人的中共偏師。相對而言,林彪在東北的情形能和這種艱苦環境相比麼?即便東北不是林彪,換成誰又不能把最靠近甦聯,用大量日式裝備武裝,且又得10萬東北抗聯生力軍的四野建成人馬眾多、裝備精良、戰略戰術精湛、士氣高昂、戰力強大、運動神速的軍隊呢?你讓林彪去大別山建設一個試試?他能干的比劉伯承好麼?將才是要在危難中才顯示得出來的,而劉伯承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是在全國戰役的最前沿,面對的都是蔣介石的王牌軍,嫡系隊。在這種景況下誰又敢說能比劉帥干的更好?看問題一定要全面。不能指到哪兒打哪兒,那樣除了平白落人笑柄,無法證明任何東西。

  6、三大戰役誰為上?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對于中國革命史的意義是偉大的,有關這三大戰役誰為老大的爭議也由來已久。在這里,筆者無意否認遼沈、平津的偉大功績。但是對于淮海戰役,就希望一些人的了解不要僅僅停留在一場戰役的結果上。而是要從多角度理解它對于中國革命事業的影響和作用——

  “……解放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從11月23日開始,經過18天激戰,分別在雙堆集和陳官莊包圍了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並擬對黃維兵團發起最後的總攻。陳毅打電話給粟裕,高興地說︰“我們這里正在收拾黃維這個冤家。你們北邊要把杜聿明抓住,南邊要把李(延年)、劉(汝明)看好。”劉伯承將此形象地比喻為‘吃一個(黃維兵團),挾一個(杜聿明集團),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整個淮海戰役歷時66天,解放軍以傷亡13.4萬余人的代價,殲滅國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計55.5萬余人,其中包括國軍“王牌軍”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至此全部覆沒(新1軍、新6軍在東北被殲滅,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被殲滅)。此後,共產黨控制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及上海、武漢等城市已處于解放軍的兵鋒之下。

  淮海戰役,解放軍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均處劣勢,但解放軍統帥部表現了高超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藝術,果斷決策,精心謀劃,迅速判明敵情,最終以60萬裝備落後的兵力戰勝了80萬裝備精良的國軍,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國軍統帥部則在戰略指導和作戰指揮上失誤,猶豫不決,不明敵情,朝令夕改,如邱清泉所說的“國防部混蛋,老頭子糊涂。”最終導致了軍事上的慘敗。

  遠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听聞解放軍淮海大勝的消息後,曾在記事本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後來,斯大林又對即將出任駐華大使的尤金說︰‘淮海戰役打得好,是中國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見的。這個戰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

  淮海戰役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端掉了敵人幾十萬人,佔領了幾十個城市,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勝利完全瓦解了國民黨繼續在北方經營的信心和意志,遼沈、平津戰役,國民黨完全是被迫應戰,主動權一向操在共產黨手中,但國民黨所稱“徐蚌會戰”的淮海戰役卻是經過國民政府國防部精心布置的。國民黨也欲在此戰取勝挽回大局。所以才有了三大戰役中唯一一次“解放軍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均處劣勢”的情形,但即便如此卻仍取得輝煌勝利。難道還不能說明劉伯承運籌帷幄之高明麼?至于傅作義,要不是劉伯承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先堵絕了其南逃的退路。林彪有時間進行他的戰略布局麼?

  劉伯承用兵以儒雅犀利著稱,被毛澤東譽為有“古將之風”。甚至被稱作中共軍神,不是沒有道理。打仗自然不能指望每次都有好機會。但一旦身陷不好的機會,能夠沉著鎮定地扭轉乾坤,最終改寫機會的善惡,在我看來才是真正有名將風範的典型。劉伯承與經常在順境中取戰功的林彪不同,他一生作戰總在臨危中受命,卻每每通過其膽大心細的治戎風範、略勝孫吳的雄才大略,一次一次把不利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因素,並最終令友軍振奮,敵軍喪膽。他受過正規軍事培訓,卻從不死啃軍事書本,而是在創意下解決問題,在流動中尋找時機。並力圖將之系統化,正規化,建國後,他主動請纓去創辦中國現代軍事院校,用正規化的要求去建設新的人民軍隊,他所想到的並非在于維護個人的軍神位置。而是廣教育人,讓所有有志于投身中國軍事現代化事業的年輕一輩都有成為新時代林彪、劉伯承的機會與可能。這種深謀遠見,要比打下對方幾個城池,消滅對手幾支軍隊給新中國帶來的益處更大,更明顯。而談到劉伯承個人的素質,則更是為眾多軍事將領傳為佳話——朱德稱贊道︰“刻苦學習,學而不厭。”陳毅元帥則稱贊說︰“苦學入夢寐,勞生歷艱難”。就連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感慨地稱︰“劉伯承廉潔虛心,不斷求知,與國民黨將領比較,誠不諦鶴立雞群。”甚至會有諸如“敗在劉伯承手下,值!我服!”的感慨,不為現代軍事史之奇跡者也?

  劉伯承運兵作戰的能力只在林彪之上,不在林彪之下。之所以相對于建國後鳳光無限的林彪顯得有些低調,其主要原因更多是因為其身體狀況一直不是特別好。尤其是眼部手術的影響導致其經常會有輕微的神經末梢失控等外傷型病痛。就主抓軍隊改造建設工作等方面不如身強體健的林彪那樣得心應手。因此在建國後,劉伯承基本上從事文職一類工作,漸漸淡出了中國現代軍事舞台。然而這同樣無法抹殺劉帥身為一流用兵家的地位和名譽。











小肯尼迪夫人送給丈夫的綠帽子
尼赫魯家族新生代入政壇,當年雄風今重現?
周恩來身邊女性知多少
三一九槍擊案
中印戰爭後中國軍隊後撤的秘密
廣東公安機關偵破罕見詐騙案
林彪和劉伯承到底哪個打仗更厲害?
異族通婚說不完的話題-----嫁給洋人的中國妞們
賀龍的家庭--首次披露出來的將帥滿門之家
曾被10億人喜歡的漂亮女人靳羽西
維生素E有益可防癌,抽煙者慎食胡蘿蔔素
薄熙來一走,中央就對遼寧吏治下手了
呵呵,林彪和刘不是一个风格的。
我很喜欢林总,但不得不说,他还不如老刘
你们看看渡江战役就会发现,刘的考虑太周全了!!!!
两人各有千秋
刘是军事家,这是毛承认的,而林不是,虽然他喜欢林,但这种评价从没有过。
毛的才能是古今帝王中的佼佼者,但是,毛没有刘邦 李世民的气度.
什么都想争第一,揽功推过!!!
在中国现代战术方面的军事家中,刘伯承是我心中的“战神”!!!
我们不能这么来比较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就象有人问“老虎和狮子谁厉害?“其实是根本没法比较的!他们的对手不同,区域不同,武器装备不同,敌我势力对比也不同!要象真的说谁厉害,我看老毛是第二,那就不会有第一了!
難道還不能說明劉伯承運籌帷幄之高明麼?至于傅作義,要不是劉伯承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先堵絕了其南逃的退路。林彪有時間進行他的戰略布局麼?
把粟放在什么位置了,刘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明显没有粟 的分量重
这个...好象更像是军事历史的帖子吧....
毛只是一个权术家而已
老毛权欲太重!
以下是引用xiaolu在2004-4-20 8:10:00的发言:
两人各有千秋

同意啊
刘主要是表现机会没有林多,论战绩肯定是林强得多,但是战后军队的建设林就比刘差太多了。
最后还是请斑竹转移这个帖子吧
如果是指挥现代化的协同作战还有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我觉得林彪强于刘伯承!!!
个人看法.
我觉得 林 粟 刘
操,就一个淮海吧?挺粟拿来挺粟了,挺陈的又拿去挺陈.老邓和老刘还要分一下!两个元帅一个大将啊,分赃不均时还要打一仗,好玩.当真是狗咬狗一嘴毛.请楼猪先考证一下谁是淮海的指挥者在说!一个淮海看看有多少人在吃它,脸可不能红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6 21:56:43编辑过]
<P>实在是不好意思~~</P><P>能够称为“军神|”的只有刘帅</P>
<P>
操,就一个淮海吧?挺粟拿来挺粟了,挺陈的又拿去挺陈.老邓和老刘还要分一下!两个元帅一个大将啊,分赃不均时还要打一仗,好玩.当真是狗咬狗一嘴毛.请楼猪先考证一下谁是淮海的指挥者在说!一个淮海看看有多少人在吃它,脸可不能红啊!  
</P><P>这是什么话??我不否认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但是,没有中野的那十几万人,粟裕他敢打吗?好好的一次合作被说成分赃似的!不知道谁不显脸红!!!</P><P>这些挺粟派呀,还不如人家挺林派公正,简直不可理喻!!</P>
解放战争之中,几个战略区的应该说是各有各的作用,和战略方向!这些人都是有功之人,当然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过失。
不要挺这个人,就功都是他的,过都是人家的!!!这使我想到当年怎样神化毛,搞个人崇拜!!!
如果当年进入大别山的是华东,到战争后期,不见得会比中野强到哪里去!!!

每次胜利都是有诸多因素造成的,包裹对手的失误,绝对不是一两个人的功劳!!
<P>中国古代有记载:在晋朝时期在新疆 西亚还有狮子存在,当年有人给皇帝送一头狮子,好象和几头老虎同居一室,这只西亚狮,竟然斗过几头老虎.最后绝食而死!</P>
古代好象在中国西部草原,也有狮子存在,老虎和狮子为争霸权争了几千年!!
<P>老虎和狮子是没有必要争霸权,争霸权的是喜欢他们的人</P><P>另:刘伯承注重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研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P>
<B>以下是引用<I>xlc</I>在2004-5-18 13:32:00的发言:</B>

<P>老虎和狮子是没有必要争霸权,争霸权的是喜欢他们的人</P>
<P>另:刘伯承注重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研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P>


也有同感!
林老确是一个军事天才,老毛上于为我所用
<B>以下是引用<I>hzx2004</I>在2004-5-22 9:28:00的发言:</B>
林老确是一个军事天才,老毛上于为我所用

<P>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前 林确实是受毛重视</P>
<P>但在解放战争结束的时候 最手毛器重的却变成了粟裕</P>
<P>本来毛是想靠林先占东北继而解放全国,但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确实华东战场,东北林能待的下去的原因是华东粟裕大规模的歼敌使国军无力支援东北,想想东北和华东战场的兵力对比吧</P>
<P> </P>
<P>我还是喜欢彭德怀。。</P>
不好评价,各有千秋
<P>刘是独立指挥的,而林经常受毛的指挥。</P>
<P>我永远支持刘伯承~~</P><P>他才是第一~!</P>
刘只懂军事,林军政兼通。
劉還和小葉丹結為兄弟
<P>我是林,粟一些顶的。</P><P>红军年代,林的战功比刘大;抗战年代,刘的战功比林大;解放战争林的战功比刘大。综合整个战争年代林的战功比刘大。55年的元帅排名是公正客观的。</P>
<P>两人都是顶尖的,不过我更喜欢刘</P>
林刘的作战风格不一样,手下的战将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