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大作:马岛之战中空中力量运用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6:48:02
前言
  1982年英阿两国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而进行的那场战争至今已经过去24年,当年曾被人津津乐道的阿根廷战机的无畏突击、“海鹞”和AIM-9L的传奇战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1991年的海湾战争及其后的多次以空中力量为主的战争更是使得马岛战争相形失色。然而,马岛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仍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相对于后来的几场空中战争,马岛战争的几个鲜明特点是:
  作战双方的空中力量对比并不悬殊,
  双方的装备都不完善,
  缺乏远程情报侦察能力 (英国虽然有美国提供的卫星情报,但远 程早期预警能力的缺失导致几乎致命的后果),
  双方都拥有舰载航空兵,但由于战略战术以及装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作用与结局迥然不同;
  双方都拥有较高素质的飞行员与作战指挥人员,和此后多年间第 三世界空军与发达国家空军的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飞行员素质差距相比,英阿两国飞行员的素质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场以制空权的归属决定结局的战争,虽然战争过程伴随着其他作战行动,但不足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最关键但却往往被人忽略的一点是,这是一场由于战略误判而轻率发动的战争,从而迫使阿根廷空中力量始终在不利态势下作战,尽 管阿根廷飞行员的英勇几乎扭转了这一愚蠢错误带来的后果。
  对于一支试图转向“攻防兼备”的国土防空军或者是一支可能尚在襁褓中的舰载航空力量,马岛战争中双方空中力量的运用都是必要的一课。
  本文将回顾福克兰战争中的主要空中作战行动,籍此探讨双方的成败得失。

战前态势
  80年代初,阿根廷军政府决定武力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以赢得国内的政治支持,并以此作为与英国未来谈判的筹码,提高在谈判桌上说话的分量。这一战略误判完全忽略了一个以海权立国的国家对海外能源供应的重视。由于马岛的归属关系到英国未来的能源战略。对于英国这样一个海洋国家,能源供应可谓生死枚关,阿根廷夺取马岛的行为恰恰戳到了英国的敏感神经。所以,英国在获悉阿军攻占马岛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4月2日,英国宣布与阿根廷断交,3日,英国下议院全票通过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4月5日,英特遣舰队出航。  
  当时,英国内部对英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和是否应该继续维持一支耗费巨大的海军一直存在争议,不过争议归争议,对国防预算的削减 却一直没断过—从60年代开始延续了20 年,导致英国军事实力严重削弱。事实上阿军攻占马岛之前,英国政府已经决定将海军仅有的两艘航母“竞技神”号和“无敌”号退役。因此很多人认为阿根廷如果再晚些时候夺取马岛的话,结果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阿根廷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指挥体系。负责此次作战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新组建的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指挥官胡安•隆巴多海军中将,指挥阿根廷海军部队和马尔维纳斯群岛卫戍部队。陆军准将本杰明•梅嫩德斯接受TOAS领导,负责指挥驻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所有陆、 海、空军部队。4月5日,空军作战司令部 (TOAS下属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组建了一支特遣部队,称为南部空军,由空军准将恩斯多•克拉斯波指挥。FAS几乎集中了阿根廷所有可用的空中作战兵力,但这支最强大的机动打击力量却并不TOAS指挥。虽然FAS在级别上和TOAS下属几个司令部相当,但它并不接受胡安•隆巴多的指挥,而是直接向军人执政委员会(实际上就是加尔铁里)负责。     
  这种错综复杂的指挥关系并不利于作战指挥,但却是军人执政委员会内部复杂人事关系的缩影。对加尔铁里来说,将阿根廷最强大的机动兵力掌握在手里,对觊觎总统宝座的其他军人来说无疑是种威 慑。而且在即将到来的英阿冲突中,空军无疑是作战主力,仗打赢了,加尔铁里就是指挥空军作战的英雄。输了,第一个替罪羊是梅嫩德斯,然后是隆巴多,最后才是加尔铁里自己。     
  英国方面的指挥体系远没有阿根廷复杂,以撒切尔为首的战时内阁负责处理战场以外的所有问题,参谋部下设特遣舰队司令部,约翰•菲尔德霍斯海军上将任司令,负责动员、协调各军兵种相关单位。特遣舰队下设南大西洋司令部,负责一线部队的作战指挥,由航母战斗群司令约翰•伍德沃德海军少将全权负责。只有在事件超出战区指挥官权限后才交由战时内阁批准执行,这在5月2日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力量对比
  阿根廷在研究福克兰群岛空中力量时,很多资料往往简单地将阿空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数量优势,质量代差。数量和质量的确是影响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但决不是仅有的两个影响因素。在研究一 支空中力量的作战有效性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它的编成结构能否满足预定的作战任务要求。   
  阿根廷空军无疑是一支典型的攻击型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在内,参战防御兵力与攻击兵力之比达到10: 113!这样一支打击力量,加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如果用在适合它的战场上将发挥不小的作 用。但问题是,马岛海域并不是这样一个适合的战场。   
  首先,阿根廷空中力量缺乏远程侦察手段,这是整个马岛战争中影响极大却常被人忽略的因素。阿军仅有2架P-2远程巡逻机,其雷达对海面舰船的发现距离超过50海里。B 707和利尔喷气虽然具有远程飞行能力,但缺乏侦察设备,勉强可以用气象雷达在近距离内探测海面目标(但无法识别),侦察能力极其有限。斯坦利港还装有1部AN/TPS-43F雷达和1部AN/T PS-44战术监视雷达,前者对执行战斗巡逻任务(CAP )的“海鹞”的发现距离超过40海里。这样的远程侦察体系提供的情报极其有限。5月9日两架P-2因故障停飞后,阿空中力量几乎完全成了“瞎子”。     
  其次,阿军缺乏远程指挥控制手段。在整个战争期间,阿空中力量前方调度完全依赖于人工语音指挥,这直接导致指 挥、协调能力不足(不要忘了,FA与马岛卫戍部队互不隶属),直接限制了阿军一次出动的飞机数量,以及难以和友军协同作战。另一方面阿军通讯状况也相当糟糕,作战飞机从马尔维纳斯群岛返航时几乎都失去了联系,全是单机返航
 第三,阿军缺乏远程支援手段,包括空中加油、远程海上救援、空运等。FAS仅有2架KC-130,不足以支持大机群作战,同样限制了阿军飞机数量优势的发挥。至于海上救援,根本就没有。而FAS 空运能力不足则影响了驻岛部队的重装备部署、增援和补给—尽管第1运输机中队尽了他们的最大努力,一直维持空运直到战争结束。   
   第四,阿军缺乏适合远程作战的机种。“幻影”III和“短剑”完全是依靠外挂 3个大副油箱才得以飞抵马岛作战,且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A-4则必须依赖空中加油才能飞抵马岛。除了续航能力差外,缺乏先进导航设备也是一大问题。FAS只有1/3的A-4 更换了较先进的欧米加8(Omega 8)远程导航系统。  
   就阿军的编成结构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一支适合内陆近距作战的空中力量,它完全就是按照边境战争的模式组建的,但加尔铁里却将它推向一个陌生的战场。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训练不符合军事战略的要求,这样的错位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阿根廷将为自己领导层的战略误判付出惨痛代价。  
   英国英国空军的编成结构比较完整, 指挥、通讯、控制、情报、搜救机种齐备,远程支援和打击能力都相当不错,但即使是最近的阿森松岛机场和马尔维纳斯群岛 的距离也超过3300英里,颇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因此,英国空军在马岛之战中最大的作用体现在远程支援方面。   
   真正的麻烦出在这次战争的当然主角 —皇家海军(RN)和皇家海军航空兵 ( RNA)方面。英国海军是在北约框架下作战的,主要任务是反潜保交,夺取海上制空权的任务早已交给美国海军了。没有大型航母,甚至“无敌”号也是以“全通甲板巡洋舰”的名义,才在政府预算的大斧下保存的。
  最大的麻烦在于,没有预警机,皇家海军最后的预警机:AEW3已经随着“皇家方舟”号一起退役。缺乏远程探测能力,成了整个战争中英军最大的弱点。
   第二,英国海航缺乏对空中兵力的有效控制。这实际上源自第一点。由于没有预警机,很多时候“海鹞”需要水面舰艇雷达实施引导,这并非舰载雷达的设计任务,因此在情报共享、引导效率、反应速度方面差了多               
    第三,英国海航缺乏舰队防空战斗机。“海鹞”本身并不适合作为截击机或者制空战斗机使用,缺乏高速飞行能力始终是其痛疾。“海鹞" FRS。 1的问世完全可以说是“生逢其时”,被政府的预算大斧逼出来的。所以,就编成而言,英国海航同样不适合它将要面对的作战模式。阿根廷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英国人也不会例外。
  仅仅从数量上看,阿根廷的一线作战飞机全面压倒了英国海航:不计辅助机种,作战初期数量比123: 20。到了5月18日英军援兵到达后,加上新造的“海鹞”, 也只有25架(已经损失3架)。在这天以前,担负舰队防空的主要是NAS 801中队 的8架“海鹞”,NAS 800中队主要负责对地攻击;之后,由于英国空军第1中队 “鹞”GR。3开始担负对地攻击任务,NAS 800才将大部分兵力转用于防空,这无疑 大大减小了后来阿军大规模空袭所造成的压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由于前述阿军编成上的缺陷,使得它无法将帐面上的数字优势转化为战场上的数量优势,在同一时间段内投入战场的作战飞机数量并没有压倒英国海航的“海鹞”,所以NAS 801 区区8架飞机才能够坚持到5月18日。整个战争期间阿军给英军特遗舰队造成的损失,不是其数量优势带来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英海航自己的编成缺陷,并且这个缺陷被阿飞行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技术对比


    就作战飞机而言,阿军飞机的主要特点是设计年代较早,机龄偏大。“幻影”I11设计于1953年;“短剑”的 原型“幻影”5设计于60年代初。A-4设 计于1952年。“超军旗”设计于60年代末。 最老的A-4是美国海军淘汰的旧货。而英国海航的“海鹞”FRS。1的研制始干1975年,最“老”的XZ450机龄还不到4年。但这并不等于说“海鹞”的设计和“幻影,及 “短剑”有多大的代差。因为就机体结构而言,“海鹞”FMO。 1的设计和1965年的早期原型机P。1127 (RAF)相比无多大区别。真正有差别的是机载航电设备。而“海鹞”航电设备的优势,在这场战争中并未表现出来,倒是缺点被阿飞行员抓住了一 “海鹞”的“蓝狐”雷达发展自山猫直升机的“海浪”雷达,最大缺点是没有下视下射能力(因为要省钱),结果自5月1 日之后阿机全部采用低空突防,导致拦截难度大幅增加。
    关于“海鹞”的矢量推力能力,也并不象很多文学作品所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海鹞”是有应用矢量推力的战术,这 种战术有它自己的名称VIFF (Vectoring In Forward Flight,前飞状态推力转向)。 这一战术起源于P。1127研制时对盘旋过载的要求。当时的目的是利用发动机推力弥补机翼升力的不足,从而满足空军的过载要求。但这一思路遭到空军的坚决抵制,因为这将导致飞机能量的急剧减少。后来 这一战术发展为现在的VIFF,即利用推力转向急剧减速并改变飞行轨迹。但海航的飞行员同样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当你犯下太多的错误让对手进入攻击位置的时候,VIFF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而对于一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来说VIFF根本就是多余的。事实上在马岛战争中,VIFF一次也没有用过。至于常规机动性,“海鹞”并不以此著称,只是短距起飞的要求使之具有较高的推重比;而“幻 影”和“短剑”推重比不高,但却以瞬时盘旋能力闻名于世。说双方各有千秋并无不妥。由此可见,在对空作战能力方面,“海鹞”相对于阿根廷战机并无多大优势,更谈不上“代差”。      
    机载武器方面,AIM-9L相对于“蜻蜓”、“魔术”,才是真正具有“代差”的格斗武器。 AIM-9L可靠性高,攻击范围大,具有一定的迎头攻击能力,在马岛战争中发射27枚,击落阿机21 架,一战成名。激光制导炸弹也是英军所独有的先进武器,但只有英国空军的“鹞”GR。3能 够使用,在战争后期摧毁了几个目标,作用不大。
    阿方唯一让英国人心惊肉跳的机载武器就是法制AM-39“飞鱼”反舰导弹。 战争中共发射5枚,1枚失的,1枚被击落,3枚命中,击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 运输船(后者两次被飞鱼击中,而且两次都是作为“无敌”号的替身)。鉴于“飞鱼” 导弹的巨大威胁,而阿根廷不等“飞鱼’和 “超军旗”全部交付就发动“玫瑰园”行动, 令人怀疑此次行动是迫于国内政治局势, 而非慎重考虑的结果。   
   总的来看,阿根廷的飞机数量优势只体现在帐面上,最为有效的武器“飞鱼”导 弹的数量太少;而英国的技术优势也只有 AIM-9L得到了突出表现。实际上双方空中力量的攻防能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海鹞”的空战能力略占优势而已—请注意,是空战能力,不是防空能力。

战前准备
  从1981年12月下定决心,到1982年 3月19日发起“玫瑰园”行动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共有3个月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未来马岛之战主角之一的阿根廷空军/海军航空兵没有为此进行任何准 备。阿根廷空军仍按照十多年来的惯例, 以智利空军为主要假想敌,根据预想的边境战争模式进行训练。由于智利国土狭长,阿根廷空军的主要作战模式将是典型的短程任务,以近距空中支援为主。阿根廷空军的飞行员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如果未来战争以这一模式展开,他们将表现得比马岛战争中更为出色。他们的主要攻击武器—无制导500公斤炸弹也是针对地面掩体或者轻型装甲目标的,采用了延时引信一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引信问题是导致阿根廷空中力量的攻击功败垂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阿海军航空兵第2战斗攻击机中队的飞行员刚刚完成“超军旗”攻击机的改装训练,从法国归来。但到“玫瑰园”行动发起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海军航空兵主力第2, 3战斗攻击机中队进行过远程攻击训练 (第1, 4中队不具备远程攻击能力)。而阿军空中兵力编成、武器装备方面也没有丝毫变化,甚至没有考虑采购适合对舰攻击的炸弹。4月5日,阿军才进入临战状态,距离英军到达只有25天!FAS开始进行密集飞机攻舰训练,并从海军借调了一艘42型驱逐舰(和英国海军的现役42型驱逐舰同型)进行模拟对抗。这种对抗训练可以帮助FAS飞行员快速适 应新的作战模式,提高攻击技巧。然而模拟对抗的结论却不容乐观:阿根廷海军判定,攻击装备现代防空系统的军舰可能导 致高达50%的作战损失  
   然而,25天的作战准备中,一个最大的疑点是:为什么阿根廷没有抓紧时间延长斯坦利机场跑道,以便部署真正具有攻击能力的“短剑”和A-4?斯坦利机场跑道长4000英尺,如果采用加强钢板铺设延长跑道,只需1个星期就可以将跑道延长 到“短剑”可以起降的长度。如果“短剑”和A-4进驻斯坦利机场,前述阿空军的困 境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英国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麻烦会大得多。从作战角度 看,这是令人费解的。但从非作战角度看,也许却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旦在斯坦 利机场部署“短剑”和A-4,那么这支部 队归加尔铁里还是梅嫩德斯指挥?指挥关系上。梅嫩德斯可以指挥马岛 的三军部队,但如果让他指挥“短剑”和 A-4中队,显然违背了加尔铁里控制FAS 的本意。   
   最终,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阿根廷空中力量失去了弥补高层错误的机会,被迫以自己不熟悉的远程作战方式和英国海军及海军航空兵交手。
  英国方面的作战准备主要是建立海上封锁和启动国防 动员机制。空中力量的准备方面,一是加强阿森松岛机场的整备,准备已经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空中部署行动;英国海航则考虑到阿军飞机多是法国装备的特点,特别请求法军出动“幻影”和“超军旗”,在航行途中多次进行对抗空战和模拟攻击演练,以熟悉阿军飞机性能。
 到4月30日,英国特遣舰队进入福克兰群岛附近海域。无论战斗准备是否完成,无论双方空中力量是否适应这种形态的战争,一切都已无法回头。前言
  1982年英阿两国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而进行的那场战争至今已经过去24年,当年曾被人津津乐道的阿根廷战机的无畏突击、“海鹞”和AIM-9L的传奇战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1991年的海湾战争及其后的多次以空中力量为主的战争更是使得马岛战争相形失色。然而,马岛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仍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相对于后来的几场空中战争,马岛战争的几个鲜明特点是:
  作战双方的空中力量对比并不悬殊,
  双方的装备都不完善,
  缺乏远程情报侦察能力 (英国虽然有美国提供的卫星情报,但远 程早期预警能力的缺失导致几乎致命的后果),
  双方都拥有舰载航空兵,但由于战略战术以及装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作用与结局迥然不同;
  双方都拥有较高素质的飞行员与作战指挥人员,和此后多年间第 三世界空军与发达国家空军的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飞行员素质差距相比,英阿两国飞行员的素质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一场以制空权的归属决定结局的战争,虽然战争过程伴随着其他作战行动,但不足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最关键但却往往被人忽略的一点是,这是一场由于战略误判而轻率发动的战争,从而迫使阿根廷空中力量始终在不利态势下作战,尽 管阿根廷飞行员的英勇几乎扭转了这一愚蠢错误带来的后果。
  对于一支试图转向“攻防兼备”的国土防空军或者是一支可能尚在襁褓中的舰载航空力量,马岛战争中双方空中力量的运用都是必要的一课。
  本文将回顾福克兰战争中的主要空中作战行动,籍此探讨双方的成败得失。

战前态势
  80年代初,阿根廷军政府决定武力夺取马尔维纳斯群岛,以赢得国内的政治支持,并以此作为与英国未来谈判的筹码,提高在谈判桌上说话的分量。这一战略误判完全忽略了一个以海权立国的国家对海外能源供应的重视。由于马岛的归属关系到英国未来的能源战略。对于英国这样一个海洋国家,能源供应可谓生死枚关,阿根廷夺取马岛的行为恰恰戳到了英国的敏感神经。所以,英国在获悉阿军攻占马岛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4月2日,英国宣布与阿根廷断交,3日,英国下议院全票通过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4月5日,英特遣舰队出航。  
  当时,英国内部对英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和是否应该继续维持一支耗费巨大的海军一直存在争议,不过争议归争议,对国防预算的削减 却一直没断过—从60年代开始延续了20 年,导致英国军事实力严重削弱。事实上阿军攻占马岛之前,英国政府已经决定将海军仅有的两艘航母“竞技神”号和“无敌”号退役。因此很多人认为阿根廷如果再晚些时候夺取马岛的话,结果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阿根廷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指挥体系。负责此次作战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新组建的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指挥官胡安•隆巴多海军中将,指挥阿根廷海军部队和马尔维纳斯群岛卫戍部队。陆军准将本杰明•梅嫩德斯接受TOAS领导,负责指挥驻扎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所有陆、 海、空军部队。4月5日,空军作战司令部 (TOAS下属的战略空军司令部)组建了一支特遣部队,称为南部空军,由空军准将恩斯多•克拉斯波指挥。FAS几乎集中了阿根廷所有可用的空中作战兵力,但这支最强大的机动打击力量却并不TOAS指挥。虽然FAS在级别上和TOAS下属几个司令部相当,但它并不接受胡安•隆巴多的指挥,而是直接向军人执政委员会(实际上就是加尔铁里)负责。     
  这种错综复杂的指挥关系并不利于作战指挥,但却是军人执政委员会内部复杂人事关系的缩影。对加尔铁里来说,将阿根廷最强大的机动兵力掌握在手里,对觊觎总统宝座的其他军人来说无疑是种威 慑。而且在即将到来的英阿冲突中,空军无疑是作战主力,仗打赢了,加尔铁里就是指挥空军作战的英雄。输了,第一个替罪羊是梅嫩德斯,然后是隆巴多,最后才是加尔铁里自己。     
  英国方面的指挥体系远没有阿根廷复杂,以撒切尔为首的战时内阁负责处理战场以外的所有问题,参谋部下设特遣舰队司令部,约翰•菲尔德霍斯海军上将任司令,负责动员、协调各军兵种相关单位。特遣舰队下设南大西洋司令部,负责一线部队的作战指挥,由航母战斗群司令约翰•伍德沃德海军少将全权负责。只有在事件超出战区指挥官权限后才交由战时内阁批准执行,这在5月2日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力量对比
  阿根廷在研究福克兰群岛空中力量时,很多资料往往简单地将阿空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数量优势,质量代差。数量和质量的确是影响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但决不是仅有的两个影响因素。在研究一 支空中力量的作战有效性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它的编成结构能否满足预定的作战任务要求。   
  阿根廷空军无疑是一支典型的攻击型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在内,参战防御兵力与攻击兵力之比达到10: 113!这样一支打击力量,加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如果用在适合它的战场上将发挥不小的作 用。但问题是,马岛海域并不是这样一个适合的战场。   
  首先,阿根廷空中力量缺乏远程侦察手段,这是整个马岛战争中影响极大却常被人忽略的因素。阿军仅有2架P-2远程巡逻机,其雷达对海面舰船的发现距离超过50海里。B 707和利尔喷气虽然具有远程飞行能力,但缺乏侦察设备,勉强可以用气象雷达在近距离内探测海面目标(但无法识别),侦察能力极其有限。斯坦利港还装有1部AN/TPS-43F雷达和1部AN/T PS-44战术监视雷达,前者对执行战斗巡逻任务(CAP )的“海鹞”的发现距离超过40海里。这样的远程侦察体系提供的情报极其有限。5月9日两架P-2因故障停飞后,阿空中力量几乎完全成了“瞎子”。     
  其次,阿军缺乏远程指挥控制手段。在整个战争期间,阿空中力量前方调度完全依赖于人工语音指挥,这直接导致指 挥、协调能力不足(不要忘了,FA与马岛卫戍部队互不隶属),直接限制了阿军一次出动的飞机数量,以及难以和友军协同作战。另一方面阿军通讯状况也相当糟糕,作战飞机从马尔维纳斯群岛返航时几乎都失去了联系,全是单机返航
 第三,阿军缺乏远程支援手段,包括空中加油、远程海上救援、空运等。FAS仅有2架KC-130,不足以支持大机群作战,同样限制了阿军飞机数量优势的发挥。至于海上救援,根本就没有。而FAS 空运能力不足则影响了驻岛部队的重装备部署、增援和补给—尽管第1运输机中队尽了他们的最大努力,一直维持空运直到战争结束。   
   第四,阿军缺乏适合远程作战的机种。“幻影”III和“短剑”完全是依靠外挂 3个大副油箱才得以飞抵马岛作战,且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A-4则必须依赖空中加油才能飞抵马岛。除了续航能力差外,缺乏先进导航设备也是一大问题。FAS只有1/3的A-4 更换了较先进的欧米加8(Omega 8)远程导航系统。  
   就阿军的编成结构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一支适合内陆近距作战的空中力量,它完全就是按照边境战争的模式组建的,但加尔铁里却将它推向一个陌生的战场。军事力量的部署与训练不符合军事战略的要求,这样的错位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阿根廷将为自己领导层的战略误判付出惨痛代价。  
   英国英国空军的编成结构比较完整, 指挥、通讯、控制、情报、搜救机种齐备,远程支援和打击能力都相当不错,但即使是最近的阿森松岛机场和马尔维纳斯群岛 的距离也超过3300英里,颇有些鞭长莫及的感觉。因此,英国空军在马岛之战中最大的作用体现在远程支援方面。   
   真正的麻烦出在这次战争的当然主角 —皇家海军(RN)和皇家海军航空兵 ( RNA)方面。英国海军是在北约框架下作战的,主要任务是反潜保交,夺取海上制空权的任务早已交给美国海军了。没有大型航母,甚至“无敌”号也是以“全通甲板巡洋舰”的名义,才在政府预算的大斧下保存的。
  最大的麻烦在于,没有预警机,皇家海军最后的预警机:AEW3已经随着“皇家方舟”号一起退役。缺乏远程探测能力,成了整个战争中英军最大的弱点。
   第二,英国海航缺乏对空中兵力的有效控制。这实际上源自第一点。由于没有预警机,很多时候“海鹞”需要水面舰艇雷达实施引导,这并非舰载雷达的设计任务,因此在情报共享、引导效率、反应速度方面差了多               
    第三,英国海航缺乏舰队防空战斗机。“海鹞”本身并不适合作为截击机或者制空战斗机使用,缺乏高速飞行能力始终是其痛疾。“海鹞" FRS。 1的问世完全可以说是“生逢其时”,被政府的预算大斧逼出来的。所以,就编成而言,英国海航同样不适合它将要面对的作战模式。阿根廷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英国人也不会例外。
  仅仅从数量上看,阿根廷的一线作战飞机全面压倒了英国海航:不计辅助机种,作战初期数量比123: 20。到了5月18日英军援兵到达后,加上新造的“海鹞”, 也只有25架(已经损失3架)。在这天以前,担负舰队防空的主要是NAS 801中队 的8架“海鹞”,NAS 800中队主要负责对地攻击;之后,由于英国空军第1中队 “鹞”GR。3开始担负对地攻击任务,NAS 800才将大部分兵力转用于防空,这无疑 大大减小了后来阿军大规模空袭所造成的压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由于前述阿军编成上的缺陷,使得它无法将帐面上的数字优势转化为战场上的数量优势,在同一时间段内投入战场的作战飞机数量并没有压倒英国海航的“海鹞”,所以NAS 801 区区8架飞机才能够坚持到5月18日。整个战争期间阿军给英军特遗舰队造成的损失,不是其数量优势带来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英海航自己的编成缺陷,并且这个缺陷被阿飞行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

技术对比


    就作战飞机而言,阿军飞机的主要特点是设计年代较早,机龄偏大。“幻影”I11设计于1953年;“短剑”的 原型“幻影”5设计于60年代初。A-4设 计于1952年。“超军旗”设计于60年代末。 最老的A-4是美国海军淘汰的旧货。而英国海航的“海鹞”FRS。1的研制始干1975年,最“老”的XZ450机龄还不到4年。但这并不等于说“海鹞”的设计和“幻影,及 “短剑”有多大的代差。因为就机体结构而言,“海鹞”FMO。 1的设计和1965年的早期原型机P。1127 (RAF)相比无多大区别。真正有差别的是机载航电设备。而“海鹞”航电设备的优势,在这场战争中并未表现出来,倒是缺点被阿飞行员抓住了一 “海鹞”的“蓝狐”雷达发展自山猫直升机的“海浪”雷达,最大缺点是没有下视下射能力(因为要省钱),结果自5月1 日之后阿机全部采用低空突防,导致拦截难度大幅增加。
    关于“海鹞”的矢量推力能力,也并不象很多文学作品所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海鹞”是有应用矢量推力的战术,这 种战术有它自己的名称VIFF (Vectoring In Forward Flight,前飞状态推力转向)。 这一战术起源于P。1127研制时对盘旋过载的要求。当时的目的是利用发动机推力弥补机翼升力的不足,从而满足空军的过载要求。但这一思路遭到空军的坚决抵制,因为这将导致飞机能量的急剧减少。后来 这一战术发展为现在的VIFF,即利用推力转向急剧减速并改变飞行轨迹。但海航的飞行员同样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只有当你犯下太多的错误让对手进入攻击位置的时候,VIFF才有可能发挥作用,而对于一名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来说VIFF根本就是多余的。事实上在马岛战争中,VIFF一次也没有用过。至于常规机动性,“海鹞”并不以此著称,只是短距起飞的要求使之具有较高的推重比;而“幻 影”和“短剑”推重比不高,但却以瞬时盘旋能力闻名于世。说双方各有千秋并无不妥。由此可见,在对空作战能力方面,“海鹞”相对于阿根廷战机并无多大优势,更谈不上“代差”。      
    机载武器方面,AIM-9L相对于“蜻蜓”、“魔术”,才是真正具有“代差”的格斗武器。 AIM-9L可靠性高,攻击范围大,具有一定的迎头攻击能力,在马岛战争中发射27枚,击落阿机21 架,一战成名。激光制导炸弹也是英军所独有的先进武器,但只有英国空军的“鹞”GR。3能 够使用,在战争后期摧毁了几个目标,作用不大。
    阿方唯一让英国人心惊肉跳的机载武器就是法制AM-39“飞鱼”反舰导弹。 战争中共发射5枚,1枚失的,1枚被击落,3枚命中,击沉“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 运输船(后者两次被飞鱼击中,而且两次都是作为“无敌”号的替身)。鉴于“飞鱼” 导弹的巨大威胁,而阿根廷不等“飞鱼’和 “超军旗”全部交付就发动“玫瑰园”行动, 令人怀疑此次行动是迫于国内政治局势, 而非慎重考虑的结果。   
   总的来看,阿根廷的飞机数量优势只体现在帐面上,最为有效的武器“飞鱼”导 弹的数量太少;而英国的技术优势也只有 AIM-9L得到了突出表现。实际上双方空中力量的攻防能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 “海鹞”的空战能力略占优势而已—请注意,是空战能力,不是防空能力。

战前准备
  从1981年12月下定决心,到1982年 3月19日发起“玫瑰园”行动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共有3个月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未来马岛之战主角之一的阿根廷空军/海军航空兵没有为此进行任何准 备。阿根廷空军仍按照十多年来的惯例, 以智利空军为主要假想敌,根据预想的边境战争模式进行训练。由于智利国土狭长,阿根廷空军的主要作战模式将是典型的短程任务,以近距空中支援为主。阿根廷空军的飞行员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如果未来战争以这一模式展开,他们将表现得比马岛战争中更为出色。他们的主要攻击武器—无制导500公斤炸弹也是针对地面掩体或者轻型装甲目标的,采用了延时引信一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引信问题是导致阿根廷空中力量的攻击功败垂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阿海军航空兵第2战斗攻击机中队的飞行员刚刚完成“超军旗”攻击机的改装训练,从法国归来。但到“玫瑰园”行动发起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海军航空兵主力第2, 3战斗攻击机中队进行过远程攻击训练 (第1, 4中队不具备远程攻击能力)。而阿军空中兵力编成、武器装备方面也没有丝毫变化,甚至没有考虑采购适合对舰攻击的炸弹。4月5日,阿军才进入临战状态,距离英军到达只有25天!FAS开始进行密集飞机攻舰训练,并从海军借调了一艘42型驱逐舰(和英国海军的现役42型驱逐舰同型)进行模拟对抗。这种对抗训练可以帮助FAS飞行员快速适 应新的作战模式,提高攻击技巧。然而模拟对抗的结论却不容乐观:阿根廷海军判定,攻击装备现代防空系统的军舰可能导 致高达50%的作战损失  
   然而,25天的作战准备中,一个最大的疑点是:为什么阿根廷没有抓紧时间延长斯坦利机场跑道,以便部署真正具有攻击能力的“短剑”和A-4?斯坦利机场跑道长4000英尺,如果采用加强钢板铺设延长跑道,只需1个星期就可以将跑道延长 到“短剑”可以起降的长度。如果“短剑”和A-4进驻斯坦利机场,前述阿空军的困 境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英国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麻烦会大得多。从作战角度 看,这是令人费解的。但从非作战角度看,也许却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旦在斯坦 利机场部署“短剑”和A-4,那么这支部 队归加尔铁里还是梅嫩德斯指挥?指挥关系上。梅嫩德斯可以指挥马岛 的三军部队,但如果让他指挥“短剑”和 A-4中队,显然违背了加尔铁里控制FAS 的本意。   
   最终,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阿根廷空中力量失去了弥补高层错误的机会,被迫以自己不熟悉的远程作战方式和英国海军及海军航空兵交手。
  英国方面的作战准备主要是建立海上封锁和启动国防 动员机制。空中力量的准备方面,一是加强阿森松岛机场的整备,准备已经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空中部署行动;英国海航则考虑到阿军飞机多是法国装备的特点,特别请求法军出动“幻影”和“超军旗”,在航行途中多次进行对抗空战和模拟攻击演练,以熟悉阿军飞机性能。
 到4月30日,英国特遣舰队进入福克兰群岛附近海域。无论战斗准备是否完成,无论双方空中力量是否适应这种形态的战争,一切都已无法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