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AK47 VS M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1:38:42
对于AK47和M16这两支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步兵武器的典型代表,每个军事爱好者都可谓熟悉到“左手握右手”的程度。究竟这两支产量最大、装备时间最久、装备范围最广的武器孰优孰劣?真正是伯仲难分,不同人有不同的评判,迄今为止,争论并未结束……本文尝试以全面系统的分析、客观公允的视角带领读者再次触摸这两支著名的突击步枪,更深一步走入它们的境界,细细咀嚼其成功之处,从而作出你自己的判断。
  
  AK47的型号共有三种,分别是早期的Ⅰ型(1947-1949年产)、Ⅱ型(1949-1953年产)以及稍后的Ⅲ型(1954-1959 年产),1959年后生产的则是AKM系列。通常人们说的AK47是指第Ⅲ型,该枪及其各种仿制品分布极广,从1960年代的越南丛林,直到如今的阿富汗高原,其身影无所不在。M16的前身是ARt5,但真正使该枪家喻户晓的则是大量生产使用的改进型M16A1,其与早期的M16有不少区别,M16A1是越战乃至整个冷战时期与AK47争雄的强大对手。因此本文的对比即立足于AK47Ⅲ与M16A1型进行。
  
  设计思想差异大
  
  
  AK47的诞生使步枪进入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连发武器时代,步兵的单兵火力大大增强。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仍在着力研制半自动步枪,虽然已有少数自动步枪问世,也是发射传统的大威力步枪弹。因此苏军在装备AK47的最初几年间,曾对该枪进行了严格保密。
  苏军的战术思想在AK47步枪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苏联从战争实践中得出结论——在真正的战场上,士兵没有时间仔细瞄准,有效的火力与良好的可靠性,才是士兵们最需要的东西。因此AK47着重强调火力、威力和可靠性,精度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这种思路其实是典型的冲锋枪设计思想的体现和延续。在具体设计上,卡拉什尼柯夫尤其擅长根据具体生产和作战要求,将他人的成功设计(如伽兰德M1半自动步枪的发射机构等)有机综合到自己的方案当中。另外, AK47的整体布局和导气系统还巧妙借鉴了德国MP44突击步枪。
  而M16的出现则标志着小口径突击步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该枪的设计思想体现了美国对步枪的一贯要求,那就是“步枪就是步枪”,一定要打得远、射得准,精度是第一位的。M16就是围绕“打得准”这个中心来设计的,而枪械的可靠性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因为美国人认为打得不准的枪,即使可靠性再好,也是浪费弹药而已。在武器本身的设计上,M16蕴含的创新成份,包括口径的确定和合成材料的应用,比AK47更多一些。当然,该枪也参考了M1941 约翰逊自动步枪及德国MP44突击步枪的一些细节设计,至于其标志性的带照门的提把,则借鉴了英国EM2试验型步枪。
  不同的战术思想决定了不同的枪械设计思路。M16突击步枪强调以精准的火力消灭对手,而AK47强调以可靠而迅猛的火力来压制和杀伤敌方。试想一下,如果真像西方人担心的那样,苏联首先打破冷战僵局,数以万计满载士兵的苏军坦克涌向西欧前沿,数十万支AK47构成的火力谁能阻挡?
  
  AK47流向了世界各地,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支武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意识形态决定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不但向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廉价倾销AK47,而且广泛输出生产技术及设备。对此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西方厂商是望尘莫及的,尽管美国可以基于自身利益向第三方援助武器,但厂商却不可能廉价输出武器制造技术。二是AK47的设计思想和实用性能与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游击队组织的要求不谋而合。上述原因造成了AK47在全世界范围的扩散。
  
  导气系统比拼
  
  AK47和M16均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但二者采用的导气式原理具体类型却不相同。AK47为整体活塞式,与德国MP44突击步枪相同,而 M16使用的是与瑞典AG42自动步枪相同的导气管(气吹)式,没有活塞,火药燃气直接推动枪机框。相对而言,导气管式武器所需零件较少,但可靠性不及整体活塞式武器。
  AK47的导气系统由导气箍、活塞筒和与枪机框固定在一起的活塞杆三个部件组成。导气箍为整体机加工而成,其后部设有与活塞配合的盲孔,下部设有一个向后倾斜的导气孔,该孔将枪管上的导气孔与活塞室连接起来。整个导气箍通过静配合压在枪管上,并用两个销子固定。这种结构要求导气箍本身和枪管的相应配合部位有足够的加工精度,而且装配的工艺要求也较高。同时由于导气箍与枪管配套的导气孔是倾斜的,加工起来相对要麻烦一些。
  活塞筒前部套在导气箍外部,后部伸入上护木内,并被活塞筒固定扳手压住。由于上护木与活塞筒靠在一起,虽然火药燃气主要接触部位是活塞筒前部,但金属导热性较强,因此当连续发射多发枪弹、没有足够冷却时间时,护木会过热甚至变焦燃烧。
  活塞杆两头粗中间细,头部端面有一向内的弧形凹面,目的是为了增大燃气作用面积。为了让活塞杆更耐火药燃气烧蚀,表面镀有铬层。为了防止火药燃气从导气箍与活塞头部侧面的间隙中泄露,活塞杆头部圆柱部分车有两道内凹的圆弧闭气槽。活塞杆头部、尾部圆柱面与中间直径较细的部分采用圆弧过渡,目的是防止应力集中。活塞杆通过螺纹连接在枪机框上,并由一个销子固定。
  M16的导气系统结构相对简单轻巧一些,主要由导气箍和导气管组成。导气箍兼作准星座,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下部有前后两个圆环,采用静配合套在枪管前部,并以前后两个销子固定在枪管上。在准星座贴近枪管处的凸起加工有一个水平直孔,不锈钢导气管就插在这个孔内,并用一个销子固定在准星座上。在枪管、准星座和导气管开有一个垂直孔,将火药燃气从枪管内引出,通过导气管传导到枪机框内。由于火药燃气从导气箍流出的位置与导向枪机框的位置高度不同,所以导气管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呈前低后高的形状。M16的导气管一般不拆解,平时只是靠燃气气流进行清洁,因采用了不锈钢材料,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锈蚀。
  通过两枪导气系统部分的对比可以看出,AK47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零件较多,加工装配繁琐,而且质量偏大,优点是容易拆解,清洗保养方便。M16的导气管细长,清理很麻烦,野战条件下难以分解清理,同时保养也要格外小心,需防止因碰压而造成变形。虽然M16的导气管采用了特殊的不锈钢材料,但在高温高压的火药燃气长期冲刷下,会产生导气管破裂等故障。最致命的缺点是万一导气管或枪管内进水,可能会导致整个导气系统失效。因为M16的导气管直径较小,整个导气系统密闭性较强,积水很难迅速排净,此时如果立即发射,火药燃气会推动部分水分进入导气管,在瞬时强压下,很可能出现导气管破裂或其他损坏,造成重大故障,所以在浸水后必须经 处理才能重新发射。而AK47则没有这个问题,即使枪管和导气箍内都注满了水,但因导气箍上的导气孔直径较大,导气箍后部与活塞之间也存在一定间隙,所以如果枪支浸水,一旦将枪支拿出,大部分水就直接流走了,少量附在管道内表面的水分即使被火药燃气推进导气箍,导气箍也完全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
  
  自动原理较量
  
  自动机是武器最核心的部分,下面对两枪的发射机和枪机两大部分进行对比。
  
  发射机构
  AK47采用典型的4件式单、连发发射机构,主要零件分别是扳机、击锤、单发阻铁和连发阻铁,4个主要零件都采用热模锻毛坯再经机加工而成,优点是零件强度好,缺点是加工比较复杂,尺寸和热处理要求较高。此外还有保险扳手、连发阻铁簧、击锤簧、单发阻铁簧、连发阻铁轴、击锤轴、扳机轴等附属零件。AK47发射机构零件数量少,形状相对简单。如击锤簧是3股钢丝缠绕的螺旋扭簧,使用寿命较长。连发阻铁簧一端较长,刚好可以锁住连发阻铁轴、击锤轴和扳机轴,使得整个发射机构拆装十分方便。
  M16采用的也是4件式单、连发发射机构,主要零件也是扳机、击锤、单发阻铁和连发阻铁,附属零件包括保险扳手、击锤轴、扳机轴、扳机簧、单发阻铁簧、连发阻铁轴和连发阻铁簧。与AK47相比,M16的发射机构多了一个扳机簧,因为AK47扳机簧的功能是由击锤簧双臂延伸部位来完成的,这样省去了一个零件,可靠性自然有所提高。M16的发射机构零件形状设计简单,主要采用型材直接加工,而且连发阻铁是钢板冲压折弯件,因此加工要相对容易一些。但M16也有缺点,如零件比较单薄,击锤上的连发阻铁缺口和单发阻铁都是薄弱部位,长期发射后难免出现破损,加上机匣内部空间比较狭窄,容纳污物的能力较差,这些都导致M16的发射机构较AK47更容易出现故障。另外M16的发射机构所用弹簧均为单股螺旋簧,其使用寿命和耐久力明显不如AK47的多股簧,尤其是击锤簧这样反复受力、工作条件恶劣的零件。
  
  
  枪机
  AK47与M16均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原理,但各有其特点,在枪机的具体结构设计上,差异很大。
  AK47采用的是双突笋闭锁结构。机头上的两个突笋大小和位置都不相同,它们与枪机框内的开闭锁槽配合,完成开、闭锁过程。与M16最大的不同是,AK47在枪机开闭锁斜面上设计了一个带动平面,这样在枪机框带动枪机推弹入膛时,不会出现“楔紧”现象,即使机匣内有污垢,也不会影响枪机推弹入膛的动作。但由于枪机开、闭锁时需要避让这个平面,在枪管尾部下方的机匣处,铆接有一个衬铁,上面加工有一个预转斜面,使枪机在开、闭锁前预转一个角度,从而使枪机开闭锁突笋上的带动平面与枪机框内开闭锁斜面上的带动平面错开,这样枪机就能顺利开、闭锁。由于采用上述设计,使得AK47的开、闭锁过程非常安全可靠。只是衬铁是铆接在机匣上的,机匣的铆钉处容易产生裂纹,进而导致整个机匣报废。
  AK47的枪机框和枪机形状比较复杂,而且采用热模锻造毛坯,加工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但其优点是节约原材料,而且零件机械性能好,不易损坏。
  AK47的枪机在机匣运动时,由机匣上的导轨支撑,接触面积小,摩擦力也小。
  AK47枪机上还装有抽壳钩、击针、抽壳钩簧、抽壳钩销和击针销。早期AK47的击针是圆柱形的,上面铣有3条纵槽,击针前部的击针销缺口处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折断,因此后来改进为扁条形击针,击针受力状况有所改观,寿命大大提高。AK47采用圆柱形的大型抽壳钩,因此相当结实可靠,而抽壳钩簧为双股钢丝螺旋簧,其寿命也比一般的单股钢丝簧要高。
  AK47的复进机是一个独立部件,主要由复进簧、复进簧座、复进簧导杆和复进簧帽组成。复进机和机匣后部没有缓冲机构,也没有缓冲垫,枪机框直接撞击机匣后部,因此其后坐力非常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都认为AK47可靠的原因是制造公差和配合间隙较大,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AK47和包括M16在内的其他武器一样,对诸如弹底间隙、闭锁间隙、枪机导轨位置公差等,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些位置会直接影响枪械能否可靠发射。至于AK47有较高的可靠性,主要得益于其巧妙的开、闭锁结构设计和机匣内宽敞的空间,使得其藏污纳垢的能力远远好于结构紧凑精密的M16。
  M16采用的是多突笋闭锁结构,枪机与枪机框基本接近圆柱形,形状比较简单,加工容易。M16枪机头部圆周上分布有7个闭锁突笋,按45。夹角均匀排列,第8个位置由抽壳钩占据。闭锁突笋为简单的长方体外形,方便加工。枪机中间的开闭锁导柱孔直径较大,因此其两侧成为枪机上最薄弱的部位,如果加工和热处理有缺陷,很容易从此处断裂。另一薄弱部位是位于抽壳钩附近的两个闭锁突笋,由于其间距较大,因此要比别的闭锁突笋受力大一些,如果根部的圆角和加工刀痕处理不当,有可能发生从根部断裂的严重故障。
  M16的枪机装在枪机框内孔中,配合相对紧密,一旦污垢进入便极有可能影响全枪的工作。实际上M16的导气管式原理不仅会对枪机系统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到整个机匣内部,尤其是导气管和枪管尾部等处。这是因为导入枪机框内的火药燃气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密封,同时当枪机框走完自由行程后,多余的废气会从枪机框排出并进入机匣。虽然斯通纳曾宣称此结构有助于自动清理枪械内部的污垢,但实践证明并非如此,火药燃气非但不能完全吹掉枪械内部的脏物,反而在高温下会与其结合成一种很难清理的结垢,这也是早期M16故障频发的原因之一。虽然后来通过更换枪弹发射药和增设擦枪工具,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由于结构上的限制,M16在耐沙尘等性能方面远不如AK47。
  M16的枪机框上设有开、闭锁导槽,但没有带动平面。为了防止开闭锁导柱提前带动枪机旋转,在机匣内侧顶部有一个较长的限制面来限制导柱的转动,直到枪机推弹入膛后,导柱运动到一个缺口位置,导柱才能带动枪机旋转。其开、闭锁导槽设计比较简单,加工也很容易,同时枪机闭锁突笋上也不用设置启动斜面,闭锁突笋和节套的设计都比较简单。缺点是推弹入膛时会有“楔紧”现象,这是由于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始终有推枪机开闭锁导柱旋转的趋势,但导桂又被机匣限制住,这样就增大了导柱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力。当机匣内较脏时,“楔紧”现象就会越加明显,严重时会发生枪机复进不到位等故障。而M16的拉机柄是与枪机框分离的一个独立部件,平时由一个弹簧卡钩固定在上机匣上,不随枪机往复运动。这种设计虽然结构比较紧凑,不用在机匣上开设拉机柄让位缺口,但当枪机复进不到位时,不能靠前推拉机柄来完成。这也是M16A1在机匣上增加辅助推机柄的原因。
  再者,M16的枪机框直接与圆柱形的机匣内孔配合,接触面积较大,如果机匣内污垢较多的话,同样会严重影响动作的可靠性。此外,M16的枪机框上部设有一个导气管座,它是单独加工的,再用两个内六角螺钉固定在枪机框上。该零件是不可拆卸的,因此保养比较麻烦,特别是导气管座上的孔很难彻底清洗干净。
  M16的枪机上装有抽壳钩、抽壳钩簧、抛壳挺、抛壳挺簧、抽壳钩轴和抛壳挺销。其中抽壳钩簧与抛壳挺簧均为单股钢丝螺旋簧,由于受体积限制,两个弹簧均较为短小,有效圈数也不多,在相对恶劣的受力条件下,容易损坏或失效。它们都是最关键的零件,一旦失效将影响全枪的使用。但这是由M16的基本设计结构决定的,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经常检查和保养,发现损坏及时更换。
  M16的复进机装在枪托内的复进簧管内,平时一般不分解。复进机主要由缓冲器和复进簧组成。缓冲器除了能减轻枪机后坐撞击外,还能防止枪机复进到位后反跳开锁。
  M16设计上集中了很多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的因素,如口径小、初速高,采用导气管式自动原理和直枪托设计,枪机轻小且后坐平稳,翻转力矩小,加上设有专门的缓冲器,使得M16在射击时后坐力和枪口上跳都非常轻微。
  相对AK47来说,M16的枪机设计要显得复杂一些,分解结合比较麻烦,部分小零件容易损坏失效,需要有较多的备件供应。但其优点是整个枪机系统没有形状特别复杂的零件,枪机和枪机框可以直接用型材加工,这对简化加工工艺,提高战时生产能力都有好处。
  
  枪弹配用
  
  AK47配用M1943 7.62×39mm中间威力枪弹。该弹并不是专为AK47研制的,在AK47定型前,其已在西蒙诺夫设计的SKS半自动卡宾枪上得到了成功应用。该弹具有威力适中、性能较好、弹种齐全等优点,缺点是枪弹质量较大,精度一般,对有生目标的停止作用不足。
  M16配用M193 5.56×45mm小口径步枪弹。该弹是为了迎合美国军方在500码(457.2m)射程上的穿透力要求,由雷明顿公司在0.22英寸口径雷明顿步枪弹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此前未有军用武器采用。但随着M16的成功,M193也一跃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小口径军用枪弹之一。该弹具有质量轻、初速高、后坐力小、近距离杀伤力大、精度高等优点,缺点是弹头质量偏轻,在300m外的杀伤力不足,同时侵彻力欠佳,远距离精度差,而且弹头体积小,特种弹头加工困难、种类少,特别是曳光弹因药剂量有限,曳光光程不足。
  
  供弹具设计
  
  AK47采用30发弧形钢质弹匣,弹匣主体为左右两半,经冲压点焊而成,早期的Ⅰ、Ⅱ型弹匣表面是光滑的,从Ⅲ型开始表面冲压有加强筋,弹匣口部还包有加强片。AK系列的弹匣设计得非常牢固,即使在装满弹的情况下,一般高度的跌落也不会损坏而发生供弹故障,但其体积和质量都较大,加上有明显的弧度,使得携带比较困难。
  AK47的弹匣采用“前挂后卡”的固定方式,安装时需要先将弹匣前部缺口卡在机匣上,然后向后方旋转弹匣,直至听见“咔嗒”一声,弹匣卡笋与弹匣后部的突起相扣合,表明已经固定到位。卸弹匣时先用手握住弹匣,拇指按压弹匣卡笋,解脱对弹匣的扣合后,再向前旋转弹匣。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弹匣插入机匣的长度小,不用预留供弹匣插入的配合段,有利于降低机匣高度。同时弹匣与机匣相接触处是两个小平面,抗污垢能力较强。但机匣的相应位置需要专门加工配合缺口和突笋,更换弹匣时步骤繁琐,不熟练的使用者容易出现弹匣安装不到位的问题。
  
  与AK47不同,M16早期配用的是20发直弹匣,匣体也是左右两半,经冲压点焊而成,但其材料为高强度铝合金(其前身AR15也曾使用过钢质弹匣),整个弹匣非常轻巧,除了表面压有加强筋外,没有其他加强部件,也没有突出的部分,这样的设计使弹匣表面平滑规整,携带非常方便。稍后生产的 M16弹匣托弹板改为塑料件,简化了加工,同时也进一步减轻了重量。但这也带来了强度不足的缺点,使用时必须轻拿轻放,尤其是实弹匣,因为弹匣口部很容易因磕碰变形而造成供弹故障。后期的M16采用30发“直一弯一直”弹匣,其使用方法与20发的没有区别,只是容弹量和尺寸增加,弹匣重量也相应增大了一些,但是相对于AK47弹匣来说,还是比较轻便的。
  M16的弹匣采用直插式固定方式,机匣上加工有弹匣插入槽,为了更可靠地固定弹匣,插入槽设计得比较深。弹匣卡笋设置在机匣左侧,卡在弹匣左侧的方形缺口内。安装时只要对准方向,将弹匣插入机匣下方的插入槽,直至听见“咔嗒”一声,表明弹匣已被弹匣卡笋卡住。卸弹匣时,则用右手食指推弹匣卡笋向右,即可将其轻松卸下。
  相比较而言,M16更换弹匣时要较AK47方便一些,同时弹匣后部的突筋还可以顶起空仓挂机,形成空仓挂机状态,当重新插入实弹匣后,轻拍空仓挂机卡笋,即可释放枪机、推弹入膛,形成待击状态,这个优点是AK47所没有的。但M16的弹匣固定方式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即弹匣槽内容易藏留污垢,可能出现弹匣安装不到位的问题。另外,M16的弹匣卡笋过于突出,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很容易意外释放弹匣,造成弹匣脱落。
  
  瞄准系统
  
  AK47和M16都采用机械瞄具,但在具体设计上有很大不同。
  AK47采用带护翼的柱形准星,护翼顶端是敞开的(部分仿制品采用封闭式的准星护罩),其准星可以上下左右调节,以此来修正瞄准基线。表尺为可调节高低的平板式表尺,带有方形缺口照门,但不能左右调整。这种照门结构较为简单,优点是瞄准视场大,对于迅速捕捉目标特别是运动目标有利,但瞄准时误差较大,准确度不高。AK47全枪比较紧凑,因此瞄准基线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射击的准确度。
  M16也采用柱形准星,但照门采用“L”形翻转式,分别对应0~300m和300~500m两个分划,瞄准基线高低通过调整准星高度进行修正,风偏则通过左右移动照门来实现。觇孔式照门的优点是觇孔直径小,瞄准过程比较容易,瞄准时误差小,精度也高,缺点是视场小,不利于近距离快速瞄准。由于“L”形翻转式照门设置在提把上,因此瞄准基线位置较高,不利于使用者隐蔽。但M16的枪身较长,瞄准基线相应较长,对提高射击精度有利。
  
  枪械材料与加工工艺
  
  枪械所使用的材料、加工工艺不仅能体现使用者的要求和设计师的水平,同时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实力。AK47和M16自然也不例外,从它们身上,分别反映了当时苏、美两国的国情和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水平。
  
  苏军要求的AK47是一支为低教育水平、后勤保障随时可能中断的军队设计的步枪,同时能够在乌拉尔山以东的工厂中以常规加工手段大规模生产,卡拉什尼柯夫正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开始设计的。因此虽然AK47在步兵武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仍是一支典型的传统枪械,其采用的材料除了钢铁之外只有少量木材,这与比它早诞生一百年的那些枪械没有太大区别。另外,AK47大量使用了热模锻工艺加工零部件,如机匣、准星座、导气箍、枪机、枪机框、击锤、扳机、连发阻铁等,很多零件采用传统切削工艺制造。AK47采用这样的设计是与前苏联国情紧密相联的,其国内有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能够生产质地优良的各种钢材,同时机械工业比较发达,切削、模锻等传统加工能力充裕,采用这样的设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AK47虽然结构简单,其加工过程却仍是比较复杂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是一支价格便宜的武器。直到1950年代末期,前苏联才开始大量生产采用冲铆机匣的AKM,其成本才有所降低,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AK47的要求并不适于西方军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和国情背景下,斯通纳也难以设计出与AK47类似的武器。M16诞生在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1960年代,当时美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高强度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工业的成长。斯通纳尝试将各种新材料引入到他的设 计中,并取得了成功。与苏联模式相反,斯通纳不但要设计出M16,还要千方百计说服军方接受他的武器。M16除融合了他的许多新理念外,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应用了以往很少用在枪械上的新型材料,如上、下机匣和弹匣等零件采用高强度航空铝合金制造,而枪托、小握把和护手则采用了工程塑料,这对减轻全枪质量贡献颇大。这些新材料的性能全面超过了传统材料。M16所使用的经过阳极氧化处理的铝合金零部件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度,抗锈蚀能力也大大优于发蓝或磷化处理的钢铁零件,同时工程塑料的强度要高于同等质量的木材,而且不会像木材那样出现缩水、霉变现象。M16的铝合金上、下机匣毛坯也是采用热模锻工艺制造的,虽然同为热模锻工艺,但铝合金相对钢材而言,对材料、模具和锻造工序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经验是难以生产出合格产品来的。美国当时在此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M16的其他零部件形状相对比较简单,很多可以用圆钢或方钢等型材直接加工而成,就大多数零件来说,其工艺性要明显优于10多年前设计的AK47。
  
  
  各有特色 难分优劣
  
  轻武器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涉及到生产、制造、使用、维护、人员训练等多个方面。相对来说,装备AK系列步枪的花费较少,可靠性较高,维护和人员训练相对简单,因此整个系统效率较高。不过这并不表示在现今条件下,如果在AK47和M16两者间进行选择,大多数人会倾向AK47。虽然物美价廉对第三世界国家很具吸引力,但对经济水平允许的国家而言,随着后勤逐步完善,士兵教育水准和武器维护水平的提高,准确性和人机工效所占的位置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
  时至今日,AK47和M16已分别发展繁衍出各自的庞大枪族。虽然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AK47和M16的主要特点,但它们仅仅只是两个系列的“开山祖师”而已,远不足以让读者彻底了解这两大系列。同时,上述分析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的,在实践中由于具体型号、生产年代、产地、材料和加工质量以及保养情况各不相同,想要得出一个孰优孰劣的具体答案,是很难断定的事情。每一种成功的枪械都有其各自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因此与其硬性分出高下,不如去仔细探寻和体味一番它们各自的成功之处。
转自《轻兵器》第11 12期对于AK47和M16这两支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步兵武器的典型代表,每个军事爱好者都可谓熟悉到“左手握右手”的程度。究竟这两支产量最大、装备时间最久、装备范围最广的武器孰优孰劣?真正是伯仲难分,不同人有不同的评判,迄今为止,争论并未结束……本文尝试以全面系统的分析、客观公允的视角带领读者再次触摸这两支著名的突击步枪,更深一步走入它们的境界,细细咀嚼其成功之处,从而作出你自己的判断。
  
  AK47的型号共有三种,分别是早期的Ⅰ型(1947-1949年产)、Ⅱ型(1949-1953年产)以及稍后的Ⅲ型(1954-1959 年产),1959年后生产的则是AKM系列。通常人们说的AK47是指第Ⅲ型,该枪及其各种仿制品分布极广,从1960年代的越南丛林,直到如今的阿富汗高原,其身影无所不在。M16的前身是ARt5,但真正使该枪家喻户晓的则是大量生产使用的改进型M16A1,其与早期的M16有不少区别,M16A1是越战乃至整个冷战时期与AK47争雄的强大对手。因此本文的对比即立足于AK47Ⅲ与M16A1型进行。
  
  设计思想差异大
  
  
  AK47的诞生使步枪进入使用中间威力枪弹的连发武器时代,步兵的单兵火力大大增强。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仍在着力研制半自动步枪,虽然已有少数自动步枪问世,也是发射传统的大威力步枪弹。因此苏军在装备AK47的最初几年间,曾对该枪进行了严格保密。
  苏军的战术思想在AK47步枪上得到了具体体现。苏联从战争实践中得出结论——在真正的战场上,士兵没有时间仔细瞄准,有效的火力与良好的可靠性,才是士兵们最需要的东西。因此AK47着重强调火力、威力和可靠性,精度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这种思路其实是典型的冲锋枪设计思想的体现和延续。在具体设计上,卡拉什尼柯夫尤其擅长根据具体生产和作战要求,将他人的成功设计(如伽兰德M1半自动步枪的发射机构等)有机综合到自己的方案当中。另外, AK47的整体布局和导气系统还巧妙借鉴了德国MP44突击步枪。
  而M16的出现则标志着小口径突击步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该枪的设计思想体现了美国对步枪的一贯要求,那就是“步枪就是步枪”,一定要打得远、射得准,精度是第一位的。M16就是围绕“打得准”这个中心来设计的,而枪械的可靠性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因为美国人认为打得不准的枪,即使可靠性再好,也是浪费弹药而已。在武器本身的设计上,M16蕴含的创新成份,包括口径的确定和合成材料的应用,比AK47更多一些。当然,该枪也参考了M1941 约翰逊自动步枪及德国MP44突击步枪的一些细节设计,至于其标志性的带照门的提把,则借鉴了英国EM2试验型步枪。
  不同的战术思想决定了不同的枪械设计思路。M16突击步枪强调以精准的火力消灭对手,而AK47强调以可靠而迅猛的火力来压制和杀伤敌方。试想一下,如果真像西方人担心的那样,苏联首先打破冷战僵局,数以万计满载士兵的苏军坦克涌向西欧前沿,数十万支AK47构成的火力谁能阻挡?
  
  AK47流向了世界各地,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一支武器。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意识形态决定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不但向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廉价倾销AK47,而且广泛输出生产技术及设备。对此以赢利为最终目的的西方厂商是望尘莫及的,尽管美国可以基于自身利益向第三方援助武器,但厂商却不可能廉价输出武器制造技术。二是AK47的设计思想和实用性能与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游击队组织的要求不谋而合。上述原因造成了AK47在全世界范围的扩散。
  
  导气系统比拼
  
  AK47和M16均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但二者采用的导气式原理具体类型却不相同。AK47为整体活塞式,与德国MP44突击步枪相同,而 M16使用的是与瑞典AG42自动步枪相同的导气管(气吹)式,没有活塞,火药燃气直接推动枪机框。相对而言,导气管式武器所需零件较少,但可靠性不及整体活塞式武器。
  AK47的导气系统由导气箍、活塞筒和与枪机框固定在一起的活塞杆三个部件组成。导气箍为整体机加工而成,其后部设有与活塞配合的盲孔,下部设有一个向后倾斜的导气孔,该孔将枪管上的导气孔与活塞室连接起来。整个导气箍通过静配合压在枪管上,并用两个销子固定。这种结构要求导气箍本身和枪管的相应配合部位有足够的加工精度,而且装配的工艺要求也较高。同时由于导气箍与枪管配套的导气孔是倾斜的,加工起来相对要麻烦一些。
  活塞筒前部套在导气箍外部,后部伸入上护木内,并被活塞筒固定扳手压住。由于上护木与活塞筒靠在一起,虽然火药燃气主要接触部位是活塞筒前部,但金属导热性较强,因此当连续发射多发枪弹、没有足够冷却时间时,护木会过热甚至变焦燃烧。
  活塞杆两头粗中间细,头部端面有一向内的弧形凹面,目的是为了增大燃气作用面积。为了让活塞杆更耐火药燃气烧蚀,表面镀有铬层。为了防止火药燃气从导气箍与活塞头部侧面的间隙中泄露,活塞杆头部圆柱部分车有两道内凹的圆弧闭气槽。活塞杆头部、尾部圆柱面与中间直径较细的部分采用圆弧过渡,目的是防止应力集中。活塞杆通过螺纹连接在枪机框上,并由一个销子固定。
  M16的导气系统结构相对简单轻巧一些,主要由导气箍和导气管组成。导气箍兼作准星座,近似三角形的形状,下部有前后两个圆环,采用静配合套在枪管前部,并以前后两个销子固定在枪管上。在准星座贴近枪管处的凸起加工有一个水平直孔,不锈钢导气管就插在这个孔内,并用一个销子固定在准星座上。在枪管、准星座和导气管开有一个垂直孔,将火药燃气从枪管内引出,通过导气管传导到枪机框内。由于火药燃气从导气箍流出的位置与导向枪机框的位置高度不同,所以导气管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呈前低后高的形状。M16的导气管一般不拆解,平时只是靠燃气气流进行清洁,因采用了不锈钢材料,一般情况下并不容易锈蚀。
  通过两枪导气系统部分的对比可以看出,AK47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零件较多,加工装配繁琐,而且质量偏大,优点是容易拆解,清洗保养方便。M16的导气管细长,清理很麻烦,野战条件下难以分解清理,同时保养也要格外小心,需防止因碰压而造成变形。虽然M16的导气管采用了特殊的不锈钢材料,但在高温高压的火药燃气长期冲刷下,会产生导气管破裂等故障。最致命的缺点是万一导气管或枪管内进水,可能会导致整个导气系统失效。因为M16的导气管直径较小,整个导气系统密闭性较强,积水很难迅速排净,此时如果立即发射,火药燃气会推动部分水分进入导气管,在瞬时强压下,很可能出现导气管破裂或其他损坏,造成重大故障,所以在浸水后必须经 处理才能重新发射。而AK47则没有这个问题,即使枪管和导气箍内都注满了水,但因导气箍上的导气孔直径较大,导气箍后部与活塞之间也存在一定间隙,所以如果枪支浸水,一旦将枪支拿出,大部分水就直接流走了,少量附在管道内表面的水分即使被火药燃气推进导气箍,导气箍也完全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
  
  自动原理较量
  
  自动机是武器最核心的部分,下面对两枪的发射机和枪机两大部分进行对比。
  
  发射机构
  AK47采用典型的4件式单、连发发射机构,主要零件分别是扳机、击锤、单发阻铁和连发阻铁,4个主要零件都采用热模锻毛坯再经机加工而成,优点是零件强度好,缺点是加工比较复杂,尺寸和热处理要求较高。此外还有保险扳手、连发阻铁簧、击锤簧、单发阻铁簧、连发阻铁轴、击锤轴、扳机轴等附属零件。AK47发射机构零件数量少,形状相对简单。如击锤簧是3股钢丝缠绕的螺旋扭簧,使用寿命较长。连发阻铁簧一端较长,刚好可以锁住连发阻铁轴、击锤轴和扳机轴,使得整个发射机构拆装十分方便。
  M16采用的也是4件式单、连发发射机构,主要零件也是扳机、击锤、单发阻铁和连发阻铁,附属零件包括保险扳手、击锤轴、扳机轴、扳机簧、单发阻铁簧、连发阻铁轴和连发阻铁簧。与AK47相比,M16的发射机构多了一个扳机簧,因为AK47扳机簧的功能是由击锤簧双臂延伸部位来完成的,这样省去了一个零件,可靠性自然有所提高。M16的发射机构零件形状设计简单,主要采用型材直接加工,而且连发阻铁是钢板冲压折弯件,因此加工要相对容易一些。但M16也有缺点,如零件比较单薄,击锤上的连发阻铁缺口和单发阻铁都是薄弱部位,长期发射后难免出现破损,加上机匣内部空间比较狭窄,容纳污物的能力较差,这些都导致M16的发射机构较AK47更容易出现故障。另外M16的发射机构所用弹簧均为单股螺旋簧,其使用寿命和耐久力明显不如AK47的多股簧,尤其是击锤簧这样反复受力、工作条件恶劣的零件。
  
  
  枪机
  AK47与M16均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原理,但各有其特点,在枪机的具体结构设计上,差异很大。
  AK47采用的是双突笋闭锁结构。机头上的两个突笋大小和位置都不相同,它们与枪机框内的开闭锁槽配合,完成开、闭锁过程。与M16最大的不同是,AK47在枪机开闭锁斜面上设计了一个带动平面,这样在枪机框带动枪机推弹入膛时,不会出现“楔紧”现象,即使机匣内有污垢,也不会影响枪机推弹入膛的动作。但由于枪机开、闭锁时需要避让这个平面,在枪管尾部下方的机匣处,铆接有一个衬铁,上面加工有一个预转斜面,使枪机在开、闭锁前预转一个角度,从而使枪机开闭锁突笋上的带动平面与枪机框内开闭锁斜面上的带动平面错开,这样枪机就能顺利开、闭锁。由于采用上述设计,使得AK47的开、闭锁过程非常安全可靠。只是衬铁是铆接在机匣上的,机匣的铆钉处容易产生裂纹,进而导致整个机匣报废。
  AK47的枪机框和枪机形状比较复杂,而且采用热模锻造毛坯,加工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但其优点是节约原材料,而且零件机械性能好,不易损坏。
  AK47的枪机在机匣运动时,由机匣上的导轨支撑,接触面积小,摩擦力也小。
  AK47枪机上还装有抽壳钩、击针、抽壳钩簧、抽壳钩销和击针销。早期AK47的击针是圆柱形的,上面铣有3条纵槽,击针前部的击针销缺口处容易因应力集中而折断,因此后来改进为扁条形击针,击针受力状况有所改观,寿命大大提高。AK47采用圆柱形的大型抽壳钩,因此相当结实可靠,而抽壳钩簧为双股钢丝螺旋簧,其寿命也比一般的单股钢丝簧要高。
  AK47的复进机是一个独立部件,主要由复进簧、复进簧座、复进簧导杆和复进簧帽组成。复进机和机匣后部没有缓冲机构,也没有缓冲垫,枪机框直接撞击机匣后部,因此其后坐力非常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都认为AK47可靠的原因是制造公差和配合间隙较大,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AK47和包括M16在内的其他武器一样,对诸如弹底间隙、闭锁间隙、枪机导轨位置公差等,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些位置会直接影响枪械能否可靠发射。至于AK47有较高的可靠性,主要得益于其巧妙的开、闭锁结构设计和机匣内宽敞的空间,使得其藏污纳垢的能力远远好于结构紧凑精密的M16。
  M16采用的是多突笋闭锁结构,枪机与枪机框基本接近圆柱形,形状比较简单,加工容易。M16枪机头部圆周上分布有7个闭锁突笋,按45。夹角均匀排列,第8个位置由抽壳钩占据。闭锁突笋为简单的长方体外形,方便加工。枪机中间的开闭锁导柱孔直径较大,因此其两侧成为枪机上最薄弱的部位,如果加工和热处理有缺陷,很容易从此处断裂。另一薄弱部位是位于抽壳钩附近的两个闭锁突笋,由于其间距较大,因此要比别的闭锁突笋受力大一些,如果根部的圆角和加工刀痕处理不当,有可能发生从根部断裂的严重故障。
  M16的枪机装在枪机框内孔中,配合相对紧密,一旦污垢进入便极有可能影响全枪的工作。实际上M16的导气管式原理不仅会对枪机系统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到整个机匣内部,尤其是导气管和枪管尾部等处。这是因为导入枪机框内的火药燃气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密封,同时当枪机框走完自由行程后,多余的废气会从枪机框排出并进入机匣。虽然斯通纳曾宣称此结构有助于自动清理枪械内部的污垢,但实践证明并非如此,火药燃气非但不能完全吹掉枪械内部的脏物,反而在高温下会与其结合成一种很难清理的结垢,这也是早期M16故障频发的原因之一。虽然后来通过更换枪弹发射药和增设擦枪工具,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由于结构上的限制,M16在耐沙尘等性能方面远不如AK47。
  M16的枪机框上设有开、闭锁导槽,但没有带动平面。为了防止开闭锁导柱提前带动枪机旋转,在机匣内侧顶部有一个较长的限制面来限制导柱的转动,直到枪机推弹入膛后,导柱运动到一个缺口位置,导柱才能带动枪机旋转。其开、闭锁导槽设计比较简单,加工也很容易,同时枪机闭锁突笋上也不用设置启动斜面,闭锁突笋和节套的设计都比较简单。缺点是推弹入膛时会有“楔紧”现象,这是由于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始终有推枪机开闭锁导柱旋转的趋势,但导桂又被机匣限制住,这样就增大了导柱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力。当机匣内较脏时,“楔紧”现象就会越加明显,严重时会发生枪机复进不到位等故障。而M16的拉机柄是与枪机框分离的一个独立部件,平时由一个弹簧卡钩固定在上机匣上,不随枪机往复运动。这种设计虽然结构比较紧凑,不用在机匣上开设拉机柄让位缺口,但当枪机复进不到位时,不能靠前推拉机柄来完成。这也是M16A1在机匣上增加辅助推机柄的原因。
  再者,M16的枪机框直接与圆柱形的机匣内孔配合,接触面积较大,如果机匣内污垢较多的话,同样会严重影响动作的可靠性。此外,M16的枪机框上部设有一个导气管座,它是单独加工的,再用两个内六角螺钉固定在枪机框上。该零件是不可拆卸的,因此保养比较麻烦,特别是导气管座上的孔很难彻底清洗干净。
  M16的枪机上装有抽壳钩、抽壳钩簧、抛壳挺、抛壳挺簧、抽壳钩轴和抛壳挺销。其中抽壳钩簧与抛壳挺簧均为单股钢丝螺旋簧,由于受体积限制,两个弹簧均较为短小,有效圈数也不多,在相对恶劣的受力条件下,容易损坏或失效。它们都是最关键的零件,一旦失效将影响全枪的使用。但这是由M16的基本设计结构决定的,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经常检查和保养,发现损坏及时更换。
  M16的复进机装在枪托内的复进簧管内,平时一般不分解。复进机主要由缓冲器和复进簧组成。缓冲器除了能减轻枪机后坐撞击外,还能防止枪机复进到位后反跳开锁。
  M16设计上集中了很多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的因素,如口径小、初速高,采用导气管式自动原理和直枪托设计,枪机轻小且后坐平稳,翻转力矩小,加上设有专门的缓冲器,使得M16在射击时后坐力和枪口上跳都非常轻微。
  相对AK47来说,M16的枪机设计要显得复杂一些,分解结合比较麻烦,部分小零件容易损坏失效,需要有较多的备件供应。但其优点是整个枪机系统没有形状特别复杂的零件,枪机和枪机框可以直接用型材加工,这对简化加工工艺,提高战时生产能力都有好处。
  
  枪弹配用
  
  AK47配用M1943 7.62×39mm中间威力枪弹。该弹并不是专为AK47研制的,在AK47定型前,其已在西蒙诺夫设计的SKS半自动卡宾枪上得到了成功应用。该弹具有威力适中、性能较好、弹种齐全等优点,缺点是枪弹质量较大,精度一般,对有生目标的停止作用不足。
  M16配用M193 5.56×45mm小口径步枪弹。该弹是为了迎合美国军方在500码(457.2m)射程上的穿透力要求,由雷明顿公司在0.22英寸口径雷明顿步枪弹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此前未有军用武器采用。但随着M16的成功,M193也一跃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小口径军用枪弹之一。该弹具有质量轻、初速高、后坐力小、近距离杀伤力大、精度高等优点,缺点是弹头质量偏轻,在300m外的杀伤力不足,同时侵彻力欠佳,远距离精度差,而且弹头体积小,特种弹头加工困难、种类少,特别是曳光弹因药剂量有限,曳光光程不足。
  
  供弹具设计
  
  AK47采用30发弧形钢质弹匣,弹匣主体为左右两半,经冲压点焊而成,早期的Ⅰ、Ⅱ型弹匣表面是光滑的,从Ⅲ型开始表面冲压有加强筋,弹匣口部还包有加强片。AK系列的弹匣设计得非常牢固,即使在装满弹的情况下,一般高度的跌落也不会损坏而发生供弹故障,但其体积和质量都较大,加上有明显的弧度,使得携带比较困难。
  AK47的弹匣采用“前挂后卡”的固定方式,安装时需要先将弹匣前部缺口卡在机匣上,然后向后方旋转弹匣,直至听见“咔嗒”一声,弹匣卡笋与弹匣后部的突起相扣合,表明已经固定到位。卸弹匣时先用手握住弹匣,拇指按压弹匣卡笋,解脱对弹匣的扣合后,再向前旋转弹匣。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弹匣插入机匣的长度小,不用预留供弹匣插入的配合段,有利于降低机匣高度。同时弹匣与机匣相接触处是两个小平面,抗污垢能力较强。但机匣的相应位置需要专门加工配合缺口和突笋,更换弹匣时步骤繁琐,不熟练的使用者容易出现弹匣安装不到位的问题。
  
  与AK47不同,M16早期配用的是20发直弹匣,匣体也是左右两半,经冲压点焊而成,但其材料为高强度铝合金(其前身AR15也曾使用过钢质弹匣),整个弹匣非常轻巧,除了表面压有加强筋外,没有其他加强部件,也没有突出的部分,这样的设计使弹匣表面平滑规整,携带非常方便。稍后生产的 M16弹匣托弹板改为塑料件,简化了加工,同时也进一步减轻了重量。但这也带来了强度不足的缺点,使用时必须轻拿轻放,尤其是实弹匣,因为弹匣口部很容易因磕碰变形而造成供弹故障。后期的M16采用30发“直一弯一直”弹匣,其使用方法与20发的没有区别,只是容弹量和尺寸增加,弹匣重量也相应增大了一些,但是相对于AK47弹匣来说,还是比较轻便的。
  M16的弹匣采用直插式固定方式,机匣上加工有弹匣插入槽,为了更可靠地固定弹匣,插入槽设计得比较深。弹匣卡笋设置在机匣左侧,卡在弹匣左侧的方形缺口内。安装时只要对准方向,将弹匣插入机匣下方的插入槽,直至听见“咔嗒”一声,表明弹匣已被弹匣卡笋卡住。卸弹匣时,则用右手食指推弹匣卡笋向右,即可将其轻松卸下。
  相比较而言,M16更换弹匣时要较AK47方便一些,同时弹匣后部的突筋还可以顶起空仓挂机,形成空仓挂机状态,当重新插入实弹匣后,轻拍空仓挂机卡笋,即可释放枪机、推弹入膛,形成待击状态,这个优点是AK47所没有的。但M16的弹匣固定方式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即弹匣槽内容易藏留污垢,可能出现弹匣安装不到位的问题。另外,M16的弹匣卡笋过于突出,在受到外力挤压时,很容易意外释放弹匣,造成弹匣脱落。
  
  瞄准系统
  
  AK47和M16都采用机械瞄具,但在具体设计上有很大不同。
  AK47采用带护翼的柱形准星,护翼顶端是敞开的(部分仿制品采用封闭式的准星护罩),其准星可以上下左右调节,以此来修正瞄准基线。表尺为可调节高低的平板式表尺,带有方形缺口照门,但不能左右调整。这种照门结构较为简单,优点是瞄准视场大,对于迅速捕捉目标特别是运动目标有利,但瞄准时误差较大,准确度不高。AK47全枪比较紧凑,因此瞄准基线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射击的准确度。
  M16也采用柱形准星,但照门采用“L”形翻转式,分别对应0~300m和300~500m两个分划,瞄准基线高低通过调整准星高度进行修正,风偏则通过左右移动照门来实现。觇孔式照门的优点是觇孔直径小,瞄准过程比较容易,瞄准时误差小,精度也高,缺点是视场小,不利于近距离快速瞄准。由于“L”形翻转式照门设置在提把上,因此瞄准基线位置较高,不利于使用者隐蔽。但M16的枪身较长,瞄准基线相应较长,对提高射击精度有利。
  
  枪械材料与加工工艺
  
  枪械所使用的材料、加工工艺不仅能体现使用者的要求和设计师的水平,同时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实力。AK47和M16自然也不例外,从它们身上,分别反映了当时苏、美两国的国情和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水平。
  
  苏军要求的AK47是一支为低教育水平、后勤保障随时可能中断的军队设计的步枪,同时能够在乌拉尔山以东的工厂中以常规加工手段大规模生产,卡拉什尼柯夫正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开始设计的。因此虽然AK47在步兵武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仍是一支典型的传统枪械,其采用的材料除了钢铁之外只有少量木材,这与比它早诞生一百年的那些枪械没有太大区别。另外,AK47大量使用了热模锻工艺加工零部件,如机匣、准星座、导气箍、枪机、枪机框、击锤、扳机、连发阻铁等,很多零件采用传统切削工艺制造。AK47采用这样的设计是与前苏联国情紧密相联的,其国内有丰富的金属矿藏资源,能够生产质地优良的各种钢材,同时机械工业比较发达,切削、模锻等传统加工能力充裕,采用这样的设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AK47虽然结构简单,其加工过程却仍是比较复杂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是一支价格便宜的武器。直到1950年代末期,前苏联才开始大量生产采用冲铆机匣的AKM,其成本才有所降低,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对AK47的要求并不适于西方军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和国情背景下,斯通纳也难以设计出与AK47类似的武器。M16诞生在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1960年代,当时美国航空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高强度铝合金等新型材料工业的成长。斯通纳尝试将各种新材料引入到他的设 计中,并取得了成功。与苏联模式相反,斯通纳不但要设计出M16,还要千方百计说服军方接受他的武器。M16除融合了他的许多新理念外,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应用了以往很少用在枪械上的新型材料,如上、下机匣和弹匣等零件采用高强度航空铝合金制造,而枪托、小握把和护手则采用了工程塑料,这对减轻全枪质量贡献颇大。这些新材料的性能全面超过了传统材料。M16所使用的经过阳极氧化处理的铝合金零部件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度,抗锈蚀能力也大大优于发蓝或磷化处理的钢铁零件,同时工程塑料的强度要高于同等质量的木材,而且不会像木材那样出现缩水、霉变现象。M16的铝合金上、下机匣毛坯也是采用热模锻工艺制造的,虽然同为热模锻工艺,但铝合金相对钢材而言,对材料、模具和锻造工序有着更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经验是难以生产出合格产品来的。美国当时在此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M16的其他零部件形状相对比较简单,很多可以用圆钢或方钢等型材直接加工而成,就大多数零件来说,其工艺性要明显优于10多年前设计的AK47。
  
  
  各有特色 难分优劣
  
  轻武器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涉及到生产、制造、使用、维护、人员训练等多个方面。相对来说,装备AK系列步枪的花费较少,可靠性较高,维护和人员训练相对简单,因此整个系统效率较高。不过这并不表示在现今条件下,如果在AK47和M16两者间进行选择,大多数人会倾向AK47。虽然物美价廉对第三世界国家很具吸引力,但对经济水平允许的国家而言,随着后勤逐步完善,士兵教育水准和武器维护水平的提高,准确性和人机工效所占的位置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
  时至今日,AK47和M16已分别发展繁衍出各自的庞大枪族。虽然前面已经详细分析了AK47和M16的主要特点,但它们仅仅只是两个系列的“开山祖师”而已,远不足以让读者彻底了解这两大系列。同时,上述分析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的,在实践中由于具体型号、生产年代、产地、材料和加工质量以及保养情况各不相同,想要得出一个孰优孰劣的具体答案,是很难断定的事情。每一种成功的枪械都有其各自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因此与其硬性分出高下,不如去仔细探寻和体味一番它们各自的成功之处。
转自《轻兵器》第11 12期
跟美帝走 再穷也要用艾姆十六
跟苏修走 再富也要用阿卡四七
还是走AK和M16之间的中间路线的好。

当然已装备M16系列的国家,有条件的,改改也照样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现成的武器:FNC / Ak5、XM8、SCAR。

以现在中国军队的需求,FNC也许是很好的选择,使用操作上变化不大,要可靠有可靠,要精读有精度,连越南人都用上了。而且既非美帝也非苏修,容易接受。
把95的保险改到前面来,龙门吊式瞄镜安装座改成牢靠的门形结构,就已经足够了。
95我觉得主要能把L型的瞄准镜支架改成门字型的就能解决很多局限。在一个,95的趈孔似乎小了些,要是有一个大的就好了
原帖由 百事256 于 2008-9-2 14:26 发表
95我觉得主要能把L型的瞄准镜支架改成门字型的就能解决很多局限。在一个,95的趈孔似乎小了些,要是有一个大的就好了


对!对!忘了这碴了。

对于以机械瞄为主的T G,的确是应该在95的机械瞄上好好再下下功夫,完全可以考虑照搬一下M16/M4的5mm圆环形大觇孔瞄具设计,这样,在保留觇孔瞄具容易掌握的优点的同时,又有缺口瞄视野开阔,适合捕捉瞄准运动目标的优点。
小觇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比大觇孔更容易瞄准射击,但不利于夜间瞄准,最好是能2者并具。
原帖由 欧麦颂 于 2008-9-2 10:36 发表
跟美帝走 再穷也要用艾姆十六
跟苏修走 再富也要用阿卡四七


毛子自己都不怎么用AK47了。真正使AK47闻名的还是恐怖分子和非法武装。
打不中目标,开枪就是听个响;有准头的枪到哪里都受欢迎。
AK要比M16老差不多20年呢!!!!比也没什么很大的意义!:D 按年龄AK应该跟M14比!!!!嘿嘿嘿嘿嘿嘿嘿
跟M16比的应该是AK74还差不多
AK74跟AR15也差了十年呢,单从年代上没办法比较。两大集团的第一种小口径步枪,这样就行了。

有些人总是比较AK和AR,仅仅只因为两支枪都参与了同一场战争。不过,他们为什么不比较一下埃塞俄比亚的大刀长矛与意大利军队步枪的差别呢?那也是同一场战争中的武器呀?嗬嗬……
当年见到在枪上M16用塑料,真是感觉很奇怪很超前
原帖由 JUHT 于 2008-9-2 13:18 发表
越南 装备 FNC 步枪

越南仔用上这好枪了:o
原帖由 supercommander 于 2008-9-3 09:51 发表

越南仔用上这好枪了:o


几年前越南举办什么国际军事射击比赛,当时论坛里还有图片的。越南人知道自己的AK74拼精度不行,用的FNC作为参赛枪。
D哥的网站上关于FNC的部分,还有蒙古军队、印尼军队使用FNC的图片。还有TG也研究过这枪,传说当年有仿制的意思,后来可能是被87、95之类的给冲了。
好长时间以前就发现了,怎么没人讨论比利时的FNC呢?
本文作者
是小宝咱们都很熟悉的人:D :D :D :D :D :D
笑话, 如果M16进水后如此糟糕, 越战中越共选择雨季进攻,美军岂不是一泻千里??? 还数十万支AK,欧洲就不能抵挡了?  敢情欧洲和驻偶美军这么垃圾~~~~ 如果说M193弹在远距离的精度很差的话,那么AK47发射的M47弹在远距离那就不能用一个差字来形容了~~~~ 上帝才知道它往哪儿飞.      
    作为一名士兵,最起码要学会爱护自己的武器. 经常保养武器并不代表这武器的可靠性有多么糟糕,而是这名士兵应有的战斗素养.   对于从来不习惯保养自己武器的士兵, 你就是给他一支AK47甚至于可靠性最高的菜刀! 一样会生锈或者出故障!!!
  M47弹的远距离存速性和侵彻力的确比M193弹要好. 不过在越战那样的环境下, 战斗一般都发生在200码的距离内, 有多大区别? 那些叫着要用AK47和M14比的人,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如果把战场放在阿富汗或者北非或者欧洲平原, 是个什么结果???
  <<轻兵器>>关于AK47和M16的文章没有几十篇了, 基本上全部都是把"可靠性"当做福音书的类型~~~~
帮LZ配图。上传图片大小限制太小了:L 改的好辛苦:(  图片质量也下降了:Q
各有优劣,就现在的情况来说AR15系列及其延伸系列更适应现在的作战环境,以前因为报道倾向原因把m16煸得一文不值,甚至说成是一打就卡壳。现在也该给一个公正的评价了
拿一把47年设计定型的枪同一把60年代的M16比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过分
要知道美国人在47出现以前装备的是M14,怎么就成了冷战双方主力兵器的对比了呢?

AK-47同M-14
AK-74同M16
这样比才有实际意义吧?
原帖由 nurongjingzhao 于 2008-12-19 14:03 发表
拿一把47年设计定型的枪同一把60年代的M16比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过分
要知道美国人在47出现以前装备的是M14,怎么就成了冷战双方主力兵器的对比了呢?

AK-47同M-14
AK-74同M16
这样比才有实际意义吧?


不算过分!

当年越南战争的中后期,美军可不会因为越 共 用的是AK-47,而不用M16A1或XM177射他。

同样,越南战争初期,越 共 也不会因为美军那时只有M14,M1卡宾用,而同情美军,不用AK-47喷他。

论起实际意义,现在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的M4和M16的实际对手就是AK-47和AKM,而不是什么AK-74,还有什么比这更具实际意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