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10飞机的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8:07:17
 试飞时是使用波音707上的JT3D发动机,因为运十上马是与发动机同时上马的,与其配套的WS-8发动机不可能那么快就定型。WS-8是仿制的JT3D发动机,经过安装在波音707上进行试飞,完全达到设计指标,它每个零部件都是自制的。当时的主承制单位是成都发动机厂,从1970年起开始承担涡扇8(WS-8)发动机的试制任务,于1971年3月基本完成整机设计和资料编制工作,1972年完成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测定任务。同年12月三机部和市国防工办研究决定,将涡扇8发动机的设计复测工作由成都转到上海汽附一厂进行。

  根据国外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的设计准则及有关资料,航发厂设计科为了消化掌握设计技术,为以后研制航空发动机作好技术储备,自1975年开始,从涡扇8发动机主要转动零组件的应力分析起步,以常规方法计算压气机和涡轮全部转子盘、转子叶片及拉杆的静强度,并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用全息激光摄影术测定验证。1977年夏,又采用三角形元素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发动机的盘、轴类零件自编程序,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计算机上作了应力分析计算,先后共完成24项计算。同时,还运用计算成果参加了航空研究院组织的航空发动机强度设计试验手册有关部分的编写任务。

  1979年起,随着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该厂继续深化和扩大对涡扇8发动机计算分析的领域,曾应用八节点等参数元素的有限元分析法,自编程序进行转子叶片、盘和轴的应力分析;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对涡扇8发动机的压气机和涡轮,应用中科院教授吴仲华的简单径向平衡理论和国外诺瓦克(Novak)的流线曲率法,作了正反问题的三元流气动力的计算分析,以及为探索航空发动机多用途的前景,对涡扇8发动机进行多用途改装方案的热力循环计算和初步设计探讨等。

  1974年9月,三机部和上海市共同召开涡扇8发动机设计试验工作会议,会上初步确定进行28项试验(为零、部件试验,不包括整机试验),并拟分2个阶段进行。在发动机未上台架时进行13项(主要是零件的强度),在发动机装机试飞前进行15项(包括强度和性能)。但由于试验进度赶不上发动机研制及试车进度,后又因试验经费限制,经多方研究讨论,确定设计定型前必做的试验项目为18项。在18项试验中,强度振动试验占13项,其中大部分又是以热端部件为主,性能试验几乎都集中在燃烧部件。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材料、结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都是合适的。

  1975年6月19首台发动机的总装开始,经过10天10夜奋战,于6月29日完成总装。同年7月30日完成起动点火、慢车至压力比1.37的第一阶段试车任务。然后下台架分解检查、装配,并于同年9月29日第二次上台架试车。1976第一轮涡扇8发动机通过300小时台架长期试车。

  1977年10月12日进入第二轮1000小时长试。1978年4月12日顺利完成第一个300小时长试,累计总工作时间373小时42分。同年12月30日开始第二个300小时长试,至1979年3月17日累计运转681小时22分。在发动机试车加速过程中,由于1只二级风扇叶片从根部断裂,该叶片大部分从外函道飞出而被迫停车,从而中止了本次长试。事故原因是叶片根部机械损伤,在长期交变应力作用下,裂纹逐渐发展导致叶片断裂。发动机修复后,作专题试车用。为使长试具有代表性,工厂决定将第二轮第二台发动机作1000小时台架试车。使用的原材料和成品附件均系国产,采用GH901等10种金属新材料和石墨、氟橡胶等19种非金属新材料,工艺上采用等离子喷镀、压气机静子环叶型孔冲刺等15项新工艺。为了考核上述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成品附件长期工作的性能稳定性和结构可靠性,自1978年8月15日正式进入长试,至1979年7月30日完成1000小时长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为1146小时。整个长试经受夏季的高温、高机械转速负荷和冬季的高气动负荷、持久大推力的考验。在长试过程中,发动机性能稳定良好,符合技术要求,长试前后性能的差异很小,测得数据符合长试前的合格标准。三机部所属8家工厂研制的15种19件成品附件,随发动机进行1000小时长试,工作可靠,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1979年10月8日开始150小时适航性试车,11月19日结束,长试时间177小时,累计工作为187小时。在整个试车过程中,发动机运转正常。试车表明,发动机性能稳定,无明显衰退,各项参数均符合技术要求。试车结束后,将发动机分解检查未发现异常现象,说明发动机在结构上有较大的设计裕度。1979~1981年涡扇8发动机进行了最高排气温度、最大转速、最低滑油压力、最高滑油温度、滑油压力可调范围、起动边界、加减速性、油门特性、不同大气条件起动的可靠性、外来物对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燃油调节器可调范围试验以及发动机装机对性能的影响等12项专题试车。其中1~6项进行专题试车,7~8项结合长试进行,试验均达到预期效果,符合技术性能要求。9~12项由于受条件及经费限制未能进行。专题试车为发动机150小时适航性试车及第二轮发动机串装在波音707型飞机升空试飞奠定了基础,也为设计定型积累了资料。

  1982年4月27日,市航办批准装有国产涡扇8发动机的波音707飞机升空试飞。此项工厂验证性试飞技术由航发厂负责,试飞任务由上飞厂、飞机研究所、航发厂共同完成。工厂验证性试飞大纲原计划试飞50小时,后因经费限制减为20小时。航发厂提供的发动机系该厂第二轮产品(发动机号码S876003)。该发动机串装在波音707型第2402号飞机第四发动机位置上,其余3台为美制JT3D-7型发动机。装机前,除对发动机按常规进行工厂试车、局部分解检查、装配和检验试车外,还附加进行了40小时耐久性试车,以确保试飞安全可靠。工厂验证性试飞共进行13个试验项目,试飞的8个起落均在上海大场机场进行。1982年4月28日进行2个起落,共飞行1小时17分。其余6个起落为正式试飞,其中4次是上海——山西大同——上海;一次是上海——湖北恩施——上海;一次是上海——湖南花垣——上海。1982年4月28日~10月12日顺利地完成试飞大纲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共计8个起落、飞行21小时46分,地面开车11小时05分。测试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

   1982年12月29日,波音707飞机机组试飞员冯承直、张耀德对涡扇8发动机试飞情况评述中认为:涡扇8发动机在整个试飞过程中始终正常工作,无故障,显示出该发动机在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并表示涡扇8发动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满意的。

  要说当年我国制造大型涡扇发动机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70多岁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最近在回答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生产出大飞机的发动机时说,不用50年,但需要30年。说罢他话锋一转说:“当年上海居然把普惠发动机造出来了,真是太不容易了。”据他说,当年上海造出来的钛合金带尖的涡扇叶片,30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航空工业都无法做到,而上海造发动机的技术能力已经彻底消失,厂房和设备早已拆除,人员流散。试飞时是使用波音707上的JT3D发动机,因为运十上马是与发动机同时上马的,与其配套的WS-8发动机不可能那么快就定型。WS-8是仿制的JT3D发动机,经过安装在波音707上进行试飞,完全达到设计指标,它每个零部件都是自制的。当时的主承制单位是成都发动机厂,从1970年起开始承担涡扇8(WS-8)发动机的试制任务,于1971年3月基本完成整机设计和资料编制工作,1972年完成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测定任务。同年12月三机部和市国防工办研究决定,将涡扇8发动机的设计复测工作由成都转到上海汽附一厂进行。

  根据国外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的设计准则及有关资料,航发厂设计科为了消化掌握设计技术,为以后研制航空发动机作好技术储备,自1975年开始,从涡扇8发动机主要转动零组件的应力分析起步,以常规方法计算压气机和涡轮全部转子盘、转子叶片及拉杆的静强度,并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用全息激光摄影术测定验证。1977年夏,又采用三角形元素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对发动机的盘、轴类零件自编程序,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计算机上作了应力分析计算,先后共完成24项计算。同时,还运用计算成果参加了航空研究院组织的航空发动机强度设计试验手册有关部分的编写任务。

  1979年起,随着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该厂继续深化和扩大对涡扇8发动机计算分析的领域,曾应用八节点等参数元素的有限元分析法,自编程序进行转子叶片、盘和轴的应力分析;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对涡扇8发动机的压气机和涡轮,应用中科院教授吴仲华的简单径向平衡理论和国外诺瓦克(Novak)的流线曲率法,作了正反问题的三元流气动力的计算分析,以及为探索航空发动机多用途的前景,对涡扇8发动机进行多用途改装方案的热力循环计算和初步设计探讨等。

  1974年9月,三机部和上海市共同召开涡扇8发动机设计试验工作会议,会上初步确定进行28项试验(为零、部件试验,不包括整机试验),并拟分2个阶段进行。在发动机未上台架时进行13项(主要是零件的强度),在发动机装机试飞前进行15项(包括强度和性能)。但由于试验进度赶不上发动机研制及试车进度,后又因试验经费限制,经多方研究讨论,确定设计定型前必做的试验项目为18项。在18项试验中,强度振动试验占13项,其中大部分又是以热端部件为主,性能试验几乎都集中在燃烧部件。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材料、结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都是合适的。

  1975年6月19首台发动机的总装开始,经过10天10夜奋战,于6月29日完成总装。同年7月30日完成起动点火、慢车至压力比1.37的第一阶段试车任务。然后下台架分解检查、装配,并于同年9月29日第二次上台架试车。1976第一轮涡扇8发动机通过300小时台架长期试车。

  1977年10月12日进入第二轮1000小时长试。1978年4月12日顺利完成第一个300小时长试,累计总工作时间373小时42分。同年12月30日开始第二个300小时长试,至1979年3月17日累计运转681小时22分。在发动机试车加速过程中,由于1只二级风扇叶片从根部断裂,该叶片大部分从外函道飞出而被迫停车,从而中止了本次长试。事故原因是叶片根部机械损伤,在长期交变应力作用下,裂纹逐渐发展导致叶片断裂。发动机修复后,作专题试车用。为使长试具有代表性,工厂决定将第二轮第二台发动机作1000小时台架试车。使用的原材料和成品附件均系国产,采用GH901等10种金属新材料和石墨、氟橡胶等19种非金属新材料,工艺上采用等离子喷镀、压气机静子环叶型孔冲刺等15项新工艺。为了考核上述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成品附件长期工作的性能稳定性和结构可靠性,自1978年8月15日正式进入长试,至1979年7月30日完成1000小时长试,发动机累计工作时间为1146小时。整个长试经受夏季的高温、高机械转速负荷和冬季的高气动负荷、持久大推力的考验。在长试过程中,发动机性能稳定良好,符合技术要求,长试前后性能的差异很小,测得数据符合长试前的合格标准。三机部所属8家工厂研制的15种19件成品附件,随发动机进行1000小时长试,工作可靠,能与发动机协调工作。1979年10月8日开始150小时适航性试车,11月19日结束,长试时间177小时,累计工作为187小时。在整个试车过程中,发动机运转正常。试车表明,发动机性能稳定,无明显衰退,各项参数均符合技术要求。试车结束后,将发动机分解检查未发现异常现象,说明发动机在结构上有较大的设计裕度。1979~1981年涡扇8发动机进行了最高排气温度、最大转速、最低滑油压力、最高滑油温度、滑油压力可调范围、起动边界、加减速性、油门特性、不同大气条件起动的可靠性、外来物对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燃油调节器可调范围试验以及发动机装机对性能的影响等12项专题试车。其中1~6项进行专题试车,7~8项结合长试进行,试验均达到预期效果,符合技术性能要求。9~12项由于受条件及经费限制未能进行。专题试车为发动机150小时适航性试车及第二轮发动机串装在波音707型飞机升空试飞奠定了基础,也为设计定型积累了资料。

  1982年4月27日,市航办批准装有国产涡扇8发动机的波音707飞机升空试飞。此项工厂验证性试飞技术由航发厂负责,试飞任务由上飞厂、飞机研究所、航发厂共同完成。工厂验证性试飞大纲原计划试飞50小时,后因经费限制减为20小时。航发厂提供的发动机系该厂第二轮产品(发动机号码S876003)。该发动机串装在波音707型第2402号飞机第四发动机位置上,其余3台为美制JT3D-7型发动机。装机前,除对发动机按常规进行工厂试车、局部分解检查、装配和检验试车外,还附加进行了40小时耐久性试车,以确保试飞安全可靠。工厂验证性试飞共进行13个试验项目,试飞的8个起落均在上海大场机场进行。1982年4月28日进行2个起落,共飞行1小时17分。其余6个起落为正式试飞,其中4次是上海——山西大同——上海;一次是上海——湖北恩施——上海;一次是上海——湖南花垣——上海。1982年4月28日~10月12日顺利地完成试飞大纲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共计8个起落、飞行21小时46分,地面开车11小时05分。测试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

   1982年12月29日,波音707飞机机组试飞员冯承直、张耀德对涡扇8发动机试飞情况评述中认为:涡扇8发动机在整个试飞过程中始终正常工作,无故障,显示出该发动机在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并表示涡扇8发动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满意的。

  要说当年我国制造大型涡扇发动机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70多岁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最近在回答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生产出大飞机的发动机时说,不用50年,但需要30年。说罢他话锋一转说:“当年上海居然把普惠发动机造出来了,真是太不容易了。”据他说,当年上海造出来的钛合金带尖的涡扇叶片,30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航空工业都无法做到,而上海造发动机的技术能力已经彻底消失,厂房和设备早已拆除,人员流散。
听说过,唉,当时都是憋着一股劲做事情。现在真不行了哦。

不过不知道那个时候的上航发厂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错过了机会了,唉
楼主多翻翻从前的帖子再发帖,不论HKC还是BKC,多看看别人的言论,看看别人都从哪得到的消息,看看别人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Y10圣经里的内容。
]]
]]
据他说,当年上海造出来的钛合金带尖的涡扇叶片,30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航空工业都无法做到,而上海造发动机的技术能力已经彻底消失,厂房和设备早已拆除,人员流散。

???不会吧,现在宽弦风扇叶片也可以做了,难道还做不出来吗?
可能主要还是当年的经验、技术和人才都没有保留下来,又得从头学了.而且国外民机发动机又发展了,很难追啊:(
当年上海造出来的钛合金带尖的涡扇叶片,30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航空工业都无法做到,而上海造发动机的技术能力已经彻底消失,厂房和设备早已拆除,人员流散。可惜!!!
天晓得这个所谓钛合金带尖叶片是个啥……
文章里这句话不是搞笑么……既然现在做不到,当年怎么做出来的??
难道当年上海不在土鳖国内???
土鳖现在还搞不出一个技术比当时先进的叶片好去死了……
也不说是涡轮叶片还是压气机叶片,这两个东西,土鳖现在技术远远高过当年……
另外,YUN 10所有资料的散失,板子还得打在上飞的屁股上……
造个发动机算啥……
关键是这个发动机实际能力如何……包括寿命,包括经济成本……
你做个发动机,1000小时寿命,也算做出来了……怎么用来营运??

原帖由 jsj4759 于 2008-8-16 20:20 发表
http://you.video.sina.com.cn/b/6163728-1306770812.html
另外再扯一句
这里很多人都拿空客A300和运十比,然后扯淡土鳖下马运十如何如何,运十应该发展下去如何如何
但是很多人都不提空客的任何一个型号,相比波音的对应型号,营运成本要低10%……
这个才是空客能够活下去,也是欧盟能够砸钱让空客发展下去,最后成为可以和波音抗衡的世界客机制造商的根本……
如果空客的客机,营运成本比波音对应型号高10%的话,不管欧盟怎么砸钱,最后都是要失败的……
既然想做一个商品,那就的老老实实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做。违背这个规律,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


原帖由 sippaegis 于 2008-8-23 15:40 发表
造个发动机算啥……
关键是这个发动机实际能力如何……包括寿命,包括经济成本……
你做个发动机,1000小时寿命,也算做出来了……怎么用来营运??

哈,飞了20个小时,就是合格了???性能到底如何???推力,油耗,寿命,经济性???
做第一个小板凳,因为他不够好,就可以扔掉?
没有第一个哪来的第二个,第三个?
市场规律?开始二十年政府给了空客多少补贴知道吗?
没有开始长期的投入哪有现在的回报?
扯市场规律??
开始二十年欧盟给空客补贴也是因为空客能够活下去……
空客如果本身没有能活下去的希望,你看欧盟会不会给补贴……
你当空客营运成本比波音麦道低10%是吹出来的啊……
60年代初,国内用TC4制作的WP6压气机盘片装机后减重32公斤。
80年代,用100吨米高速锤锻机和40吨米火药锤锻机加FR钛合金锻造用玻璃防护润滑剂,搞出直径500和505左右,厚度90左右的TC11压气机盘,另外还有无叶直径90,有叶直径120的整体叶盘。当然,很明显这种低等技术和那个钛合金带尖叶片的先进技术没法比,不过FR现在还在扩展沿用、红原等单位也给美帝供应钛锻件。

至于这个20年前做不出来,20年后还是做不出来的50年代普惠的漏气的涡喷的技术,在有资料、有设备、有完整工艺、流失操作人员的情况下都没能流传下来,没法复制出来,没法把先进制造技术扩展到国内相关军民机上去获得更高的推重比或更省油的效果,还真是神奇,不,不是一般的神奇,那是相当的神奇了。
市场是有风险的,100%成功的不叫市场!
欧盟一开始就知道空客一定能成功?
真是笑话,你的逻辑哪里学的?
大炼钢铁的神话………………:D
原帖由 纯情大色狼 于 2008-8-24 22:28 发表
市场是有风险的,100%成功的不叫市场!
欧盟一开始就知道空客一定能成功?
真是笑话,你的逻辑哪里学的?


你以为欧洲从A300才开始搞客机?
没有国家大量投入,全国人民支持,-------奥运会能办好吗!!!大飞机也一样。光环保1000多亿。有了强大国防在国际上有说话的权利,这是万万不能忘记的啊-------------
……说起这个WS8的叶片,我们目前生产的发动机哪个不比那东西的叶片技术好?落后的东西谁会浪费时间去继续开发,这就像如果有人在上汽门口看着POLO和PASSAT之后,和别人说现在上汽的技术比30年前已经落后了,现在都没有生产当年上海牌汽车的能力了,那个时候大家会有什么想法?
科普工作月月搞,实在是很无聊……
50年代英国人的彗星就被你华丽的无视了?
市场成功的保证是什么?第一成本,第二安全性……
空客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怎么可能不成功??

原帖由 纯情大色狼 于 2008-8-24 22:28 发表
市场是有风险的,100%成功的不叫市场!
欧盟一开始就知道空客一定能成功?
真是笑话,你的逻辑哪里学的?
陨石这种脱离中国科研工业基础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东西,其成就很多时候只存在与宣传中。

而对实际工作的愿意,反倒没多少人关心,说白了TG和普通公众在20年前,对什么叫现代工业……属于半无知状态。
波音707进入中国在1973年

成都发动机厂怎么能从1970年起开始承担涡扇8的试制任务?

莫非是穿梭时空?
扯淡扯到天上去,就他娘的不知道什么叫害臊;P
运十的国产发动机?不就是涡喷八改涡扇的那个老古董。
根据JT3D/TF33 技术数据:涡轮进口温度(℃) 885    压 气 机 7级轴流式。转速9800r/min。
1961年投入使用时,JT3D翻修寿命为800h,1965年达5000h,1968年翻修寿命为12000h,1971年达20000h。从以上技术数据JT3D也不是了不起东西,涡轮进口温度(℃) 885  ,国产涡浆6 涡轮进口温度(℃),也达到1060,转速12300r/min,首翻期寿命已由定型时的300h延长到3000h。JT3D的涡轮进口温度,转速也不高,所以涡扇八WS-8发动机当时能做到,运十及国产发动机也给留下宝贵东西。
JT3D/TF33  
技术数据


(JT3D-3B)
起飞推力(daN)          8007
起飞耗油率[kg/(daN·h)]     0.545
推重比             4.13
空气流量(kg/s)         204
涵道比             1.4
总增压比            16
涡轮进口温度(℃)        885
最大直径(mm)          1350
总长度(mm)           3840
质量(kg)            1969
JT3D是由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研制的双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1957年开始方案研究,1958年2月着手设计,1959年1月开始试验,7月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1960年3月完成定型试验。1960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JT3D发动机是在J57的民用型JT3C涡轮喷气发动机基础上发展的。1961年投入使用时,JT3D翻修寿命为800h,1965年达5000h,1968年翻修寿命为12000h,1971年达20000h。
  主要改型有JT3D-3、JT3D-3A、-3B、JT3D-7、-7A。
进 气 口 固定的进口导流叶片。
风  扇 2级轴流式。压比1.74,效率81.6%。
低压压气机 6级轴流式。与风扇一起由低压涡轮驱动。效率85%,转速6540r/min。
高压压气机 7级轴流式。转速9800r/min。
燃 烧 室 环管式,8个火焰筒,每个火焰筒6个喷嘴。
高压涡轮 单级轴流式。气冷。绝热效率89.5%。
低压涡轮 3级轴流式。绝热效率90%。
控制系统 机械液压式。起动、加速、减速和稳态均用自动转速控制,单油门杆控制。
相比之下,这个写文的大牛看来更关注要拉削几千道榫槽和有着很高直线度要求的盘轴类加工,更关注钢件和镍基、钴基合金件,更关注热端部件,哪怕同是叶片,也更关注合金的带冠的长且薄且扭曲的的涡轮叶片,而不是那个带尖的压气机叶片。当然也可能是WS8在老专家手里改进过,那就着实不为外人所知了。另外70年代英国GKN的厂子用80吨米的无砧座锤锻精锻斯贝、RB199等的带冠钛合金叶片,近净形,几乎不需要再机加工,限制只是投影面积不超过332平方厘米,年产都以万计,行销世界。国内的100吨米高速锤锻看来真是废柴,到现在都造不出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物。
运十飞机和波音707飞机技术数据
波音 707(Boeing 707)
波音公司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翼展           44.42米
  机长           46.61米
  机高           12.92米
  机翼面积         268.6米2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       150590千克
  最大燃油量        72500千克
  最大商载         30720千克
  翼下吊挂4台JT3D-7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4.48千牛(8615公斤)
性能数据
  最大巡航速度       966公里/小时
  经济巡航速度       886公里/小时
  最大爬升率        20米/秒
  起飞距离         3250米
  着陆距离         1900米
  最大燃油航程       9800公里
  最大载重航程       6300公里
  驾驶舱有4名机务人员,客舱最多载219人
Y-10“运十”
上海航空工业公司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翼展         42.24米
  机长         42.93米
  机高         13.42米
  机身长度       40.75米
  机翼面积       244.46米2
内部尺寸
  客舱
   长度        30.4米
   宽度        3.48米
   高度        2.20米
   容积        200.49米3
  货舱
   前货舱容积     15.65米3
   后货舱容积     20.36米3
重量及载荷
  最大起飞重量     110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     83000千克
  最大无油重量     73000千克
  基本重量       58000千克
  最大载油量      51000千克
  最大商务载重     15000千克
  最大商载载油量    37000千克
  翼载荷(最大起飞重量) 4.41千牛/米2(450公斤/米2)
性能数据
  最大巡航速度(重量100000千克,高度8000米)    974公里/小时
  经济巡航速度(重量100000千克,高度11000米)    917公里/小时
  最大爬升率(最大起飞重量)            20米/秒
  最大巡航高度                  12000米
  起飞场长(最大起飞重量,按ICAO标准)       2318米
  着陆场长(最大着陆重量,按ICAO标准)       2143米
  航程(巡航高度11000米,巡航速度M0.82,备份油量:10%全时间巡航用油及30分钟等待用油)
   商载15000千克                 6400公里
   商载5000千克                 8300公里
可以看出两机差异
]]
楼上------------有学问不要保守...........摆架子..........爱好者...........不是........
原帖由 jsj4759 于 2008-8-27 15:00 发表
楼上------------有学问不要保守...........摆架子..........爱好者...........不是........


CD上陨石的帖子已经暴多了。爱学习么自己去搜索下下。要有自学能力:D
来点精华..........帖子..........不少...........摆
坐在这里学习
空客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怎么可能不成功??


这不正说明航空工业需要持续发展,不要轻易放弃吗?
吃七个馒头才吃饱,难道只是第七个馒头的作用?
再阐明一下我的观点:运十虽然不够好,但不应该放弃,应该继续吸取运十经验研发出更好的大运出来,而不是中断将近三十年,以前运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积累和团队又没了,现在又得重新起步
楼上的,陨石下马的原因就是那时我们买不起馒头,别说要七个馒头啊,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