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问题成奥科会焦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3:50:05
儿童肥胖问题成奥科会焦点

新华网
fatboy.jpg

  “快餐一代”“沙发土豆”“鼠标土豆”……在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一场名为“体育运动与儿童健康”的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医学专家、学者均将关注焦点集中到儿童肥胖问题上,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其原因和影响。

  德国体育大学教授布兰德勒-布雷登贝克·汉斯(Brandl-Bredenbeck, Hans P.)提供的数据显示,儿童肥胖问题应引起注意。“德国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7岁至10岁的儿童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是9%和6.4%;11岁至13岁的儿童为11.4%和7.2%;14岁至17岁的为8.6%和8.5%。”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VU大学医学中心的威廉·范梅赫伦(Willem van Mechelen)教授认为,导致儿童肥胖、超重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运动”,但这并不完全是孩子们的错,也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除非整个国际社会形成控制肥胖的大环境,否则这一代的孩子恐怕要比他们的父辈活得更不健康,且寿命更短。”
儿童肥胖问题成奥科会焦点

新华网
fatboy.jpg
  “快餐一代”“沙发土豆”“鼠标土豆”……在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一场名为“体育运动与儿童健康”的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医学专家、学者均将关注焦点集中到儿童肥胖问题上,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其原因和影响。

  德国体育大学教授布兰德勒-布雷登贝克·汉斯(Brandl-Bredenbeck, Hans P.)提供的数据显示,儿童肥胖问题应引起注意。“德国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7岁至10岁的儿童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是9%和6.4%;11岁至13岁的儿童为11.4%和7.2%;14岁至17岁的为8.6%和8.5%。”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VU大学医学中心的威廉·范梅赫伦(Willem van Mechelen)教授认为,导致儿童肥胖、超重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运动”,但这并不完全是孩子们的错,也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除非整个国际社会形成控制肥胖的大环境,否则这一代的孩子恐怕要比他们的父辈活得更不健康,且寿命更短。”
  现在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学生成熟过早,出现了许多“小大人”,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幼稚、心理早熟、心理老化三种现象,亟待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

  人的心理成熟程度与人的年龄大致呈正相关。

  熟也幼稚待培养

  “打药催熟的水果不香,瓜熟蒂落瓜才香”,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心理成熟标准,低于或者跨越相应年龄段标准、具有其他年龄段的一些特征是很正常的,但超过一定的度就不正常了,小学生中的“小大人”就是这样。


  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处于高速发展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够强,有时让人觉得很成熟,有时又显得非常幼稚。说“幼稚”是因为他们过分地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说得多做得少,容易情绪化,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比如我叮嘱新上任的干部分一些报纸,他们往往会毫不迟疑地答应,让你觉得他们真是“大人”了,但是过了一天未必有动静,当你询问的时候他们会举出无数的理由,又显得很幼稚,而老干部就很少发生这种事情,即便他们干不了,也会在开始时告诉你或者请别人帮忙。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小大人”早熟也幼稚,二是“小大人”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真正成熟起来。

  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行动上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在方法上予以指导,特别是没有做过的事情要交代清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信任他们,指导而不代替,放开但不放任,避免出现大的问题挫伤其自信心或出现安全问题。

  还可发挥群体教育的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会在班风、班级氛围上下很大的功夫,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相对地减少和弥补心理上的差距。在家里安排孩子和父母共同完成一些任务,比如家务活、逛商场、去游乐园、看一些电视节目……不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这些都是避免早熟幼稚化的有效措施。

  早也不利需引导

  晨报广州专讯曾报道,某小学一年级一名学生从家里带了包装精美的礼物给老师,说初次见面,请老师“多多关照”。

  一个学生每到下课时就守在门边,原来是为了方便随时给进来的老师开门,见到老师还不停地说:“老师您好靓。”“老师您真精神。”还有学生第一天上学就掏出爸爸的名片递给老师:“这是家父,以后有事找他。”



  再看满天飞的“某某小明星争霸赛”、“少儿模仿秀”、“天才儿童培训班”,其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天才儿童、精英少年让人不由得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厉害,但感慨之余又让人怀疑:这是成熟吗?这样对孩子好吗?   幼稚未必是坏事,成熟未必是好事。早熟不等于世故,成长也不等于湮灭童趣,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心理健康贵在平和。在儿童没有积累起足够的经验和体能之前,保持其正常的心态和适度的发展非常关键。“敬个礼、握握手”、“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问声早”就是小学生的社交生活。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某些长处,绝不代表全体学生都可以这样做,也不代表这个学生真正成熟。


  早熟的学生需要引导,一是注意其家庭环境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要沟通,统一教育方向;二是把握其性格特点,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外向的学生往往说得多干得少,要提醒其言行一致,不要轻易许诺,许诺就要兑现;内向的学生往往缺乏和别人的有效沟通,要提醒其多和同学接触,不要自视清高或者孤僻不合群;三是注意其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变化,及时予以帮助和指导,对于青春期早期经常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提示;四是注意其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鼓励其发展,正确认识自我。

  老也麻烦要谨防

  个别学生过分成熟,超越了青少年阶段应有程度,甚至比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旦发现应该马上引起重视。比如过于沉稳,显得老气横秋;过于消极,出现厌世、冷漠的倾向;过于暴躁,出现仇视、敌对的情绪……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必须予以处理的。

  近两年流行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带有暴力、黄色内容的童谣,比如“上学背上炸药包”之类。许多学生可能就是因为好玩才说,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过早产生逆反情绪和行动过激等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想法。

  不管是老气横秋、冷漠厌世还是暴躁记仇,都是成人社会的一些消极因素,这种因素永远不是主流,更不应过早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如果发现有这样的苗头,一定要及时地予以纠正,任何的迟疑都等于纵容,最终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本着科学育儿的理念,从爱子铁头可以自己吃东西开始,我们就开始对他的饮食严格加以控制,比如,不能多吃巧克力,不能喝可乐,不能吃薯片,不能吃街边的羊肉串……

  “绝对不可以”一度是我们的口头语。偶尔带他出去聚餐,我们对于能够接触这些食品的机会总是尽量躲避。但是作为一个两岁多的小孩,铁头偏偏不能理解我和他父亲的良苦用心,偏偏对这些“犯忌”的东西充满了兴趣。


  出门到姥姥家之前,我问他:“铁头,到了姥姥家,和姥姥说什么?”铁头想了想说:“我说,姥姥,要吃冰(冰棍)!姥姥,要巧克力!姥姥,可乐!”全是在家严格限制的东西,因为他知道姥姥一定会逐一满足这些要求。

  当我把这种不满委婉地向姥姥表达时,姥姥却说:“孩子什么东西都得尝尝,你越是不让他吃,他越想着那些东西。”一个朋友也对我说:“我平时会偶尔带孩子去一下麦当劳,但是从来不会当成他考试得了好成绩的奖励,或者让他觉得吃一顿麦当劳是很奢侈的事情,就让他感觉是很平常的一顿饭。”

  实际上,尽管我们一再反对和坚持,可乐还是成了铁头最喜欢的饮品。一个心理学专家曾经让我闭上眼睛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她说:“你千万别去想那只猫,千万别想那只眼睛蓝色的猫,别想那只整天喵喵叫的猫,千万别想那只嘴馋的喜欢吃猪肝的猫,你千万别想那只叫咪咪的猫!”然后,她叫我睁开眼睛,说,你刚才想的是什么,我说,满脑子都是那只猫。



  心理学认为,往往是当你老是负面去强调不应该干什么吃什么的时候,反而会增加孩子对那样东西的喜欢和迷恋。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提出喝可乐时,你可以和他说:“宝贝,我建议你喝点鲜榨的橙汁,橙汁更有营养。”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带铁头散步,看到有卖羊肉串的小摊时,铁头提出要吃。那天我不知为何发了“慈悲”,没有拒绝他的非分请求,给他烤了几串不辣的,我也来了几串辣的羊肉串。突然,铁头又得寸进尺提出要喝冰可乐,我二话没说应了他。和铁头坐在街边一边大口吃烤羊肉串,一边喝着可乐,天气的闷热似乎一下子远去了,我和他都感觉无比的惬意!
暑假里,最被家长操心的就是如何防止意外发生。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建议家长们,应该从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孩子自立。与其处处阻拦,不如防患于未然。下列几种方法既能鼓励孩子自立又能确保他安全:

  一步一步慢慢来:小孩常常觉得他得做点事,即便没有能力做,偶尔也要逞逞强。比如,3岁的小孩想像哥哥那样把秋千荡得老高老高,但实际上他根本就没办法做到。此时,你不要老想着他不能做什么(“不行,你太小了,不能……”),应该帮助他向目标一步一步靠近。比如,“你想要试试那个秋千吗?我慢慢推你,看你能不能抓牢。好不好?”


  认同孩子的情绪:如果一时半会儿掌握不了一种新的技艺,孩子通常会很泄气。你要认可他的感受,进而帮他摆脱失望沮丧的情绪。比如,“你已经习惯骑那辆旧三轮车了,现在要骑这辆新两轮车,不太容易,得费点工夫才能学会。”承认任务有难度,这能鼓励孩子在挑战面前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提供信息:不要威胁或者警告他“再在那个滑梯上玩你会受伤的!”你应该就事论事,告诉他为什么不行,该怎么做:“那个滑梯太陡了,是给6岁孩子准备的,3岁孩子都玩这个滑梯。”切勿喋喋不休:与其啰啰嗦嗦无数次地提醒他“过马路,左右看”,你还不如就说一遍,然后问问孩子,“你能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什么吗?”如果他的反应表明已经接收到你的信息,你就要信任他,并把你的信任表达出来:“太好了!知道你听进去我就放心了。我儿子长大了,能安安全全过马路了。”李文文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