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三岛由纪夫、死亡美学 .......(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27:00
    凡稍有常识之人都会知道,那个自诩为“日出之国”名为日本的国度所谓的国花乃是一种有着炫目美感的植物——樱花,日语”撒酷拉”是也。

    这种植物原本发源于亚洲大陆,却没有在大陆受到多少重视,虽然世界上85%花卉都来源于中国,但是可能由于这种植物花期太过短暂的缘故(当然,由于古来中国人语言一贯的简洁性,樱花和樱桃都被简单记录为樱,所以导致后人根本无法分辨清楚我们的祖先到底种植的是樱桃还是樱花,虽然樱花是樱桃的一个变种,这也是中国人樱花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吧),居然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虽然在如海的典籍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诗人关于樱花的吟诵,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这种植物在大陆是被选择性的遗忘。
   
      唐宋时期,随着亚洲大陆的繁荣,大陆和日本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文化大交流时代,给樱花的传播创造了契机,虽然这个时候普遍的赏花习惯还是以梅花牡丹为主。随着宋元时期中国大陆局势的恶化,更多的僧人以不食元禄为由纷纷东渡扶桑,这种植物也在僧人们的行囊之内,虽然它们是被夹杂在梅花的中间携带。

    樱花传播到日本之后,很快替代了奈良时代人们喜好的梅花,成为花卉界的主角,在平安时代,吟诵樱花的诗歌甚至是梅花的五倍以上,由于日本皇室的支持,很快,普遍的群众性赏樱在日本流行起来。

    见过樱花的人都知道,这种植物一旦花期来临,那种满枝满树的绚烂,实在是摄人心神,所谓玉树琼花,堆云叠嶂也不过如此。

    由于樱花开放起来是边开边落,所以它的花期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 “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也大约只有16天左右。

    这种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美博得了整个日本上下一致的赞同,在武家时代,樱花往往是武士的象征,而樱与祭也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再分开。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象征往往是由其国民性来决定的。比如英国人,绅士起来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但是一旦撤去绅士的面具,就又如同蔷薇科植物的刺般让人头疼,所以英国人的国花乃是蔷薇。至于中国人,中国人讲究虚荣,崇尚富贵,但是意志力顽强,在生平无事的时候奢华糜烂,在逆境中又能顽强坚持,所以博得了“蟑螂”的绰号,虽然不大符合中国人语言审美习惯,但是也能表现出中国人坚韧的特性。所以中国人国花乃是牡丹和梅花两种。

    日本人认为人生是短暂的,即使是死了,也应当痛快离开,而不应当给别人添麻烦,所以现代的日本人,一旦认为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弥补,虽然这种愧疚可能在中国人看来只是多余。也是这个原因,导致日本人认为,“给您添麻烦了”道歉意味要币单纯的“对不起”要深刻地多。“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樱花谢去时的不污不染,很干脆,正是被尊为日本精神的原因呵。

    都说日本人的惆怅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也恐怕如此。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组成的国土,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时常光顾,恐怕任是谁换到了这种处境,也到少会为自己的性命和宿命而感叹上几回吧。的确,正是这些原因使日本人形成了其崇尚悲哀、幽玄的气质,日本人的审美观中有一种叫做“物哀”意识,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反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体味事物(此事物应已拟人化)的情趣,那种沁入心灵的那种感觉。

    樱花的出现,使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情趣有了具体化的体现。虽然,日本人的这种“物哀”不是因为樱花而形成,但绝对是由樱花而推动,这种审美情趣影响了日本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的大部分艺术作品,直到现代,三岛由纪夫的很多作品都能体现出这种审美观的影子,如《金阁寺》等。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格局,纷战不已的时代,武士的命运往往不能自己,为求得心灵解脱,很多武士往往选择皈依佛教,前面说过,武士认为樱花正是自己所处族群的写照,而追求一瞬的辉煌,也就成了武士的宿命之一。加之,樱花的宿命极具禅意,所以受到武士的追捧也理所当然。在战国时代,武士们临死前总要留下诗意一般的辞世句,而内容涉及樱花者又多者又多。比较著名的有,毛利元就的“求得知己便如迟开的樱花,尚存有昨日的春天的花香。无夜月入鸠山,令吾名至云高处。”、岛津义弘的“春樱秋枫留不住,人去关卡亦成空”等等。

    盛者必衰生死无常,,是佛家的智慧,也是武士阶层的真实写照,一盛一衰、一荣一枯,电光火石之间,已然解脱。

    很难想象,樱花、禅、武士是怎麽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们却又如双生花一般密切难分,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武士这边正在樱花下饮茶论禅,转眼,他又可能挥舞着刀砍下敌人的首级或者被敌人砍下首级,这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对死亡的毫无畏惧,是东方民族的共有特性,但是尤以日本人为甚。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美化的嫌疑,但是至少在大所数的时候是这一的。对死的坦然,是日本人的追求,中国人说视死如归,大概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不在盛开时,而在花落时,有物哀美。樱花花期不长,落花之际,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而剖腹者,尤如落花,随风飘起,将死之美尽情展示。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产生了一种滥觞——切腹。切腹起源于何代,具体不是很清楚,只是说最初有个强盗被官兵追捕,无法逃离之际,用刀切开肚子并挑出肠子向官兵抛去。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勇气和美的象征,所以后世武士一旦战败或者感到羞辱时候便选择切腹,这种极端的惨烈的死亡手段,虽然日本政府屡有禁止,无奈市场太大,只能听之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军部大肆歪曲宣扬武士道精神,切腹之事不绝于耳,直至二战结束,切腹才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位三岛由纪夫先生最终又选择切腹作为自己告别人世的演技……,潮流毕竟是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必然是要被取代的,即便是三岛由纪夫,他的死,也只是潮流发展过程中小小插曲……

    不过三岛的死,是由于其一贯以来所坚持的美学概念有关,即是血与死的残酷和颓废。而这一切,又是和无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金阁寺》,文中主人公认为理解并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丽的了。”,而最后又放了以把火把金阁寺烧了个干净,金阁寺的美被延续下去了,虽然已经不是实体上的美,但是已经沁入心神。在三岛的笔下,任何类似于伤感的这类情感都被认为是贫弱的,只有酷烈的情感才被认为是正常的。这不光是人性中最极端的一面,在现实中也是残酷的。一直以来,三岛的作品总是被认为会给读者带来人性中最令人惊诧的东西,就好比是黑洞,不光吞噬了物体,也吞噬了光,吞噬了人性的东西,而奇怪的是,这一切又被奇怪的理解,并且被包容了。

    三岛死了,他的影响却在延续,影响着更多的领域。我们与其说是三岛的影响,不如说是日本国民性的缘故。

    一直以来,情色和暴力都是日本电影业的主要内容,随着日本社会的开放程度的加剧,这两个双生儿如同怪胎般在电影业子宫内孕育着。当它们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候,如同三岛的理论一般,很快就被理解和包容了。尤其是暴力,各种各样的规矩,让日本成了世界上最谦恭懂礼貌的民族,对这些东西的坚持也让他们成了最分裂的一群。也正是由于这种过度仪式感所养成的极端的形式美感,让日本电影人在表现暴力时既残忍又形式纷繁。

    有段时间,我很迷北野武的电影,从《座头市》到《花火》,再到《大逃杀》,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我后来才知道北野武,居然是东方暴力美学的大师。香港的吴宇森虽然也被誉为东方的暴力美学大师,但是我怎末看怎末不一样,北野武的暴力电影总是血淋淋的,我曾和某个假洋鬼子说到,拍北野的电影,恐怕连血浆道具都要比一般人的要多上好几十倍,一部《座头市》,刀子挥来挥去,血也喷来喷去……,除了最后那奇怪的舞蹈,整个人都感觉黏糊糊的,好像泡在血池子里一般。

    看《大逃杀》也是,变态的成人世界制定了一部变态的法律BR(Battle Royale),规定每年组织一帮毕业的学生在一个岛屿上互相厮杀,直至最后一人可以活下去。在这期间,生存才是第一法则,而很快人性的弱点就被暴露,在灯塔里,几个女生本来互相协作生存,但是由于食物中被下了毒药,女生们便开始互相猜忌指责,最终拿起枪,全部死亡了事。

我没有批评这种电影暴力的意思,相反的,我只是觉得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这种手段向观众诠释自己所认为的美的概念。这种美与三岛的教义是互相补充又相互诠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很显然,这些电影无一不是极端的,却又不能不算是美的。虽然这种极端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如同偏僻的小路上突然出现一名盛装的女子一样。






















......转自慕容兄:b    凡稍有常识之人都会知道,那个自诩为“日出之国”名为日本的国度所谓的国花乃是一种有着炫目美感的植物——樱花,日语”撒酷拉”是也。

    这种植物原本发源于亚洲大陆,却没有在大陆受到多少重视,虽然世界上85%花卉都来源于中国,但是可能由于这种植物花期太过短暂的缘故(当然,由于古来中国人语言一贯的简洁性,樱花和樱桃都被简单记录为樱,所以导致后人根本无法分辨清楚我们的祖先到底种植的是樱桃还是樱花,虽然樱花是樱桃的一个变种,这也是中国人樱花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吧),居然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虽然在如海的典籍中我们找到了一些诗人关于樱花的吟诵,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这种植物在大陆是被选择性的遗忘。
   
      唐宋时期,随着亚洲大陆的繁荣,大陆和日本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文化大交流时代,给樱花的传播创造了契机,虽然这个时候普遍的赏花习惯还是以梅花牡丹为主。随着宋元时期中国大陆局势的恶化,更多的僧人以不食元禄为由纷纷东渡扶桑,这种植物也在僧人们的行囊之内,虽然它们是被夹杂在梅花的中间携带。

    樱花传播到日本之后,很快替代了奈良时代人们喜好的梅花,成为花卉界的主角,在平安时代,吟诵樱花的诗歌甚至是梅花的五倍以上,由于日本皇室的支持,很快,普遍的群众性赏樱在日本流行起来。

    见过樱花的人都知道,这种植物一旦花期来临,那种满枝满树的绚烂,实在是摄人心神,所谓玉树琼花,堆云叠嶂也不过如此。

    由于樱花开放起来是边开边落,所以它的花期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 “樱花七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也大约只有16天左右。

    这种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美博得了整个日本上下一致的赞同,在武家时代,樱花往往是武士的象征,而樱与祭也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再分开。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象征往往是由其国民性来决定的。比如英国人,绅士起来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但是一旦撤去绅士的面具,就又如同蔷薇科植物的刺般让人头疼,所以英国人的国花乃是蔷薇。至于中国人,中国人讲究虚荣,崇尚富贵,但是意志力顽强,在生平无事的时候奢华糜烂,在逆境中又能顽强坚持,所以博得了“蟑螂”的绰号,虽然不大符合中国人语言审美习惯,但是也能表现出中国人坚韧的特性。所以中国人国花乃是牡丹和梅花两种。

    日本人认为人生是短暂的,即使是死了,也应当痛快离开,而不应当给别人添麻烦,所以现代的日本人,一旦认为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弥补,虽然这种愧疚可能在中国人看来只是多余。也是这个原因,导致日本人认为,“给您添麻烦了”道歉意味要币单纯的“对不起”要深刻地多。“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樱花谢去时的不污不染,很干脆,正是被尊为日本精神的原因呵。

    都说日本人的惆怅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也恐怕如此。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组成的国土,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时常光顾,恐怕任是谁换到了这种处境,也到少会为自己的性命和宿命而感叹上几回吧。的确,正是这些原因使日本人形成了其崇尚悲哀、幽玄的气质,日本人的审美观中有一种叫做“物哀”意识,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反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体味事物(此事物应已拟人化)的情趣,那种沁入心灵的那种感觉。

    樱花的出现,使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情趣有了具体化的体现。虽然,日本人的这种“物哀”不是因为樱花而形成,但绝对是由樱花而推动,这种审美情趣影响了日本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的大部分艺术作品,直到现代,三岛由纪夫的很多作品都能体现出这种审美观的影子,如《金阁寺》等。

    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个群雄格局,纷战不已的时代,武士的命运往往不能自己,为求得心灵解脱,很多武士往往选择皈依佛教,前面说过,武士认为樱花正是自己所处族群的写照,而追求一瞬的辉煌,也就成了武士的宿命之一。加之,樱花的宿命极具禅意,所以受到武士的追捧也理所当然。在战国时代,武士们临死前总要留下诗意一般的辞世句,而内容涉及樱花者又多者又多。比较著名的有,毛利元就的“求得知己便如迟开的樱花,尚存有昨日的春天的花香。无夜月入鸠山,令吾名至云高处。”、岛津义弘的“春樱秋枫留不住,人去关卡亦成空”等等。

    盛者必衰生死无常,,是佛家的智慧,也是武士阶层的真实写照,一盛一衰、一荣一枯,电光火石之间,已然解脱。

    很难想象,樱花、禅、武士是怎麽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们却又如双生花一般密切难分,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武士这边正在樱花下饮茶论禅,转眼,他又可能挥舞着刀砍下敌人的首级或者被敌人砍下首级,这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对死亡的毫无畏惧,是东方民族的共有特性,但是尤以日本人为甚。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美化的嫌疑,但是至少在大所数的时候是这一的。对死的坦然,是日本人的追求,中国人说视死如归,大概指的也是这个意思吧。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不在盛开时,而在花落时,有物哀美。樱花花期不长,落花之际,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而剖腹者,尤如落花,随风飘起,将死之美尽情展示。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产生了一种滥觞——切腹。切腹起源于何代,具体不是很清楚,只是说最初有个强盗被官兵追捕,无法逃离之际,用刀切开肚子并挑出肠子向官兵抛去。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勇气和美的象征,所以后世武士一旦战败或者感到羞辱时候便选择切腹,这种极端的惨烈的死亡手段,虽然日本政府屡有禁止,无奈市场太大,只能听之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军部大肆歪曲宣扬武士道精神,切腹之事不绝于耳,直至二战结束,切腹才算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那位三岛由纪夫先生最终又选择切腹作为自己告别人世的演技……,潮流毕竟是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必然是要被取代的,即便是三岛由纪夫,他的死,也只是潮流发展过程中小小插曲……

    不过三岛的死,是由于其一贯以来所坚持的美学概念有关,即是血与死的残酷和颓废。而这一切,又是和无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金阁寺》,文中主人公认为理解并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丽的了。”,而最后又放了以把火把金阁寺烧了个干净,金阁寺的美被延续下去了,虽然已经不是实体上的美,但是已经沁入心神。在三岛的笔下,任何类似于伤感的这类情感都被认为是贫弱的,只有酷烈的情感才被认为是正常的。这不光是人性中最极端的一面,在现实中也是残酷的。一直以来,三岛的作品总是被认为会给读者带来人性中最令人惊诧的东西,就好比是黑洞,不光吞噬了物体,也吞噬了光,吞噬了人性的东西,而奇怪的是,这一切又被奇怪的理解,并且被包容了。

    三岛死了,他的影响却在延续,影响着更多的领域。我们与其说是三岛的影响,不如说是日本国民性的缘故。

    一直以来,情色和暴力都是日本电影业的主要内容,随着日本社会的开放程度的加剧,这两个双生儿如同怪胎般在电影业子宫内孕育着。当它们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候,如同三岛的理论一般,很快就被理解和包容了。尤其是暴力,各种各样的规矩,让日本成了世界上最谦恭懂礼貌的民族,对这些东西的坚持也让他们成了最分裂的一群。也正是由于这种过度仪式感所养成的极端的形式美感,让日本电影人在表现暴力时既残忍又形式纷繁。

    有段时间,我很迷北野武的电影,从《座头市》到《花火》,再到《大逃杀》,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我后来才知道北野武,居然是东方暴力美学的大师。香港的吴宇森虽然也被誉为东方的暴力美学大师,但是我怎末看怎末不一样,北野武的暴力电影总是血淋淋的,我曾和某个假洋鬼子说到,拍北野的电影,恐怕连血浆道具都要比一般人的要多上好几十倍,一部《座头市》,刀子挥来挥去,血也喷来喷去……,除了最后那奇怪的舞蹈,整个人都感觉黏糊糊的,好像泡在血池子里一般。

    看《大逃杀》也是,变态的成人世界制定了一部变态的法律BR(Battle Royale),规定每年组织一帮毕业的学生在一个岛屿上互相厮杀,直至最后一人可以活下去。在这期间,生存才是第一法则,而很快人性的弱点就被暴露,在灯塔里,几个女生本来互相协作生存,但是由于食物中被下了毒药,女生们便开始互相猜忌指责,最终拿起枪,全部死亡了事。

我没有批评这种电影暴力的意思,相反的,我只是觉得导演只是通过电影这种手段向观众诠释自己所认为的美的概念。这种美与三岛的教义是互相补充又相互诠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很显然,这些电影无一不是极端的,却又不能不算是美的。虽然这种极端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如同偏僻的小路上突然出现一名盛装的女子一样。






















......转自慕容兄:b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不在盛开时,而在花落时,有物哀美。樱花花期不长,落花之际,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而剖腹者,尤如落花,随风飘起,将死之美尽情展示。

很难想象,樱花、禅、武士是怎麽样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们却又如双生花一般密切难分,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武士这边正在樱花下饮茶论禅,转眼,他又可能挥舞着刀砍下敌人的首级或者被敌人砍下首级,这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这正说明了倭国人的变态~~~!!!
我国有三岛吗
有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