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会走就想跑”中国风能“大跃进”存隐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2:11:09
“还不会走就想跑”中国风能“大跃进”存隐忧

--------------------------------------------------------------------------------

2008年08月06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中国的风电产业在风险与问题中飞速发展

  北京官厅水库边的玉米田里,耗时3年、投资5.8亿元建成的33座高大白色风车清晰可见,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风机可满足10万户家庭生活用电需求,并将覆盖北京奥运会1/5的用电量。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官厅风力条件一般,项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借此,中国向世人展现出了发展风能的实力与决心——去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328万千瓦,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成为世界风电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今年风电装机容量将逾1000万千瓦,是去年的1.7倍。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却不止一次说过:“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担心。”

  还不会走,就想跑

  如今,我国风电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五,内蒙古、新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都是风能富集区。2006年元旦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后,中国风电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约为590万千瓦,是2006年累计装机容量260万千瓦的两倍多。今年3月,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定为1000万千瓦,是届时核电计划的装机容量的1/2。

  “现在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600万千瓦,很可能今年年底就达到2010年累的目标。”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张希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但中国风电的发展颇有“大跃进”的味道。

  秦海岩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中国诸多风电项目在缺乏前期准确评估的情况下冲动上马,导致风力资源被高估,项目亏损。

  风机零部件的紧缺以及质量差是另一个硬伤。国内风机企业普遍重整机、轻零部件,风电厂常要排队等待设备,有些项目甚至因此拖延18个月之久;而且许多国产风机在试运行阶段也都遇到了质量问题,使工程难以正常运转。国外零部件不符合国内环境需求,价格也比国产同类产品高二到三成。

  电网建设滞后也是风电发展的难题,风电占电网电量10%到15%时供电才能保持稳定,超过这个比例就会对电网产生冲击,但目前风电富集区的电网普遍容量偏低,无法承担风电外输重任。

  盈利难题

  “怎么盈利是风电产业的最大问题。”秦海岩感叹到。即便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全国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风电厂中,盈利的并不多;而任何新能源,如果不能解决盈利问题,就无法被普及。

  现有的风电定价制度并不利于风电的盈利。发改委从2003年开始推行风电特许权开发方式,通过招投标确定风电开发商和上网电价,并与电网公司签订收购风电协议,保证风电上网,收购价在四五角一度左右,高于二三角一度的火电。而多年来,中标者都是报价最低方,每度仅在0.38元到0.52元间,但业界认为以这个价格卖电必将亏损,合理价应在0.6元左右。

  但对于这个亏本买卖,诸多国企还是趋之若鹜。《可再生能源法》规定,2010年可再生能源量至少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身肩达标任务的国有电力公司纷纷“跑马圈风”,不顾盈利。考虑政绩的地方政府也常常对此欣然应允。

  为避免恶性竞争,今年初发改委已悄然将低价者胜的风电招标制调整为限制最高、最低价的中间模式,即便如此,价格扭曲依然存在。

  “风电不要成为新的形象工程。”倪维斗忧心忡忡。

  国产化瓶颈

  “风电核心技术都由外国掌握。”张希良告诉记者,“中国的思路是购买外国设备、技术,吸收外国经验,把别人的技术转换成自己的。”

  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要求风电投资商确保风电设备70%的国产化率,为鼓励国产化,发改委在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对设备进行捆绑指定。但目前国外的风电设备还是占国内市场七成,因为中国的风机设备制造水平尚停留在十多年前。

  国产化看似已取得了成果:去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已达56%,首次超过外资企业。但这也无法证明国产化是否已取得成功:中标官厅水库设备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机国产化率达80%,但核心技术依然为国外把守。

  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风电研究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几乎所有外资企业都会制造技术壁垒,学到真经很难。而目前,外资已不仅满足占据中国的风电设备市场,已经对投资兴建风电厂表示了兴趣。

  以市场换技术的一幕在风能领域重演,最终将取得何种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记者王晓洁 实习记者刘蕊茂)“还不会走就想跑”中国风能“大跃进”存隐忧

--------------------------------------------------------------------------------

2008年08月06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


  中国的风电产业在风险与问题中飞速发展

  北京官厅水库边的玉米田里,耗时3年、投资5.8亿元建成的33座高大白色风车清晰可见,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风机可满足10万户家庭生活用电需求,并将覆盖北京奥运会1/5的用电量。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官厅风力条件一般,项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借此,中国向世人展现出了发展风能的实力与决心——去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328万千瓦,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成为世界风电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今年风电装机容量将逾1000万千瓦,是去年的1.7倍。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却不止一次说过:“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担心。”

  还不会走,就想跑

  如今,我国风电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五,内蒙古、新疆、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都是风能富集区。2006年元旦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后,中国风电发展驶入快车道。去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约为590万千瓦,是2006年累计装机容量260万千瓦的两倍多。今年3月,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定为1000万千瓦,是届时核电计划的装机容量的1/2。

  “现在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600万千瓦,很可能今年年底就达到2010年累的目标。”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张希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但中国风电的发展颇有“大跃进”的味道。

  秦海岩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中国诸多风电项目在缺乏前期准确评估的情况下冲动上马,导致风力资源被高估,项目亏损。

  风机零部件的紧缺以及质量差是另一个硬伤。国内风机企业普遍重整机、轻零部件,风电厂常要排队等待设备,有些项目甚至因此拖延18个月之久;而且许多国产风机在试运行阶段也都遇到了质量问题,使工程难以正常运转。国外零部件不符合国内环境需求,价格也比国产同类产品高二到三成。

  电网建设滞后也是风电发展的难题,风电占电网电量10%到15%时供电才能保持稳定,超过这个比例就会对电网产生冲击,但目前风电富集区的电网普遍容量偏低,无法承担风电外输重任。

  盈利难题

  “怎么盈利是风电产业的最大问题。”秦海岩感叹到。即便在有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全国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风电厂中,盈利的并不多;而任何新能源,如果不能解决盈利问题,就无法被普及。

  现有的风电定价制度并不利于风电的盈利。发改委从2003年开始推行风电特许权开发方式,通过招投标确定风电开发商和上网电价,并与电网公司签订收购风电协议,保证风电上网,收购价在四五角一度左右,高于二三角一度的火电。而多年来,中标者都是报价最低方,每度仅在0.38元到0.52元间,但业界认为以这个价格卖电必将亏损,合理价应在0.6元左右。

  但对于这个亏本买卖,诸多国企还是趋之若鹜。《可再生能源法》规定,2010年可再生能源量至少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身肩达标任务的国有电力公司纷纷“跑马圈风”,不顾盈利。考虑政绩的地方政府也常常对此欣然应允。

  为避免恶性竞争,今年初发改委已悄然将低价者胜的风电招标制调整为限制最高、最低价的中间模式,即便如此,价格扭曲依然存在。

  “风电不要成为新的形象工程。”倪维斗忧心忡忡。

  国产化瓶颈

  “风电核心技术都由外国掌握。”张希良告诉记者,“中国的思路是购买外国设备、技术,吸收外国经验,把别人的技术转换成自己的。”

  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要求风电投资商确保风电设备70%的国产化率,为鼓励国产化,发改委在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对设备进行捆绑指定。但目前国外的风电设备还是占国内市场七成,因为中国的风机设备制造水平尚停留在十多年前。

  国产化看似已取得了成果:去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已达56%,首次超过外资企业。但这也无法证明国产化是否已取得成功:中标官厅水库设备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机国产化率达80%,但核心技术依然为国外把守。

  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风电研究人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几乎所有外资企业都会制造技术壁垒,学到真经很难。而目前,外资已不仅满足占据中国的风电设备市场,已经对投资兴建风电厂表示了兴趣。

  以市场换技术的一幕在风能领域重演,最终将取得何种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记者王晓洁 实习记者刘蕊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