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Fusion:AM3 Phenom X2与RV800的融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2:52:55
在宣布收购ATI之后,AMD提出的第一个构想便是将CPU和GPU合二为一的“Fusion”计划,不过现在AMD谈论更多的是三A一体化平台,而Fusion的消息越来越少、越来越模糊。

当然,AMD并没有放弃Fusion,还给这种融合芯片起了新名字:加速处理单元,APU。业界消息称,AMD的工程师正在与台积电密切合作,后者将负责代工Fusion系列芯片。

第一款Fusion处理器代号“Swift”,将用于代号“Shrike”的笔记本平台,由下一代Socket AM3 Phenom系列处理器的双核心版本和下一代RV800图形核心的低端版本(RV810?)组成,而此前一直认为会集成AM2+ Kuma Phenom X2处理器和RV710图形核心。

这里就有了一个生产工艺的问题。我们知道,CPU一直采用跨代工艺制造,比如65nm、45nm、32nm,而GPU经常会采用被称为“half-node”的过渡式半代工艺,比如55nm、40nm等,那么CPU和GPU合体后采用什么工艺呢?答案就是RV800系列图形芯片的40nm,而不是AM3 Phenom系列的45nm。这样一来,Fusion将成为很久以来的第一款半代工艺处理器。

Swfit采用40nm,而其继任者“Falcon”会升级至32nm,暂定2010年初推出,只比Intel的32nm Westmere略晚一些。Falcon是AMD下一代处理器架构“Bulldozer”的先锋,仍由台积电代工。在宣布收购ATI之后,AMD提出的第一个构想便是将CPU和GPU合二为一的“Fusion”计划,不过现在AMD谈论更多的是三A一体化平台,而Fusion的消息越来越少、越来越模糊。

当然,AMD并没有放弃Fusion,还给这种融合芯片起了新名字:加速处理单元,APU。业界消息称,AMD的工程师正在与台积电密切合作,后者将负责代工Fusion系列芯片。

第一款Fusion处理器代号“Swift”,将用于代号“Shrike”的笔记本平台,由下一代Socket AM3 Phenom系列处理器的双核心版本和下一代RV800图形核心的低端版本(RV810?)组成,而此前一直认为会集成AM2+ Kuma Phenom X2处理器和RV710图形核心。

这里就有了一个生产工艺的问题。我们知道,CPU一直采用跨代工艺制造,比如65nm、45nm、32nm,而GPU经常会采用被称为“half-node”的过渡式半代工艺,比如55nm、40nm等,那么CPU和GPU合体后采用什么工艺呢?答案就是RV800系列图形芯片的40nm,而不是AM3 Phenom系列的45nm。这样一来,Fusion将成为很久以来的第一款半代工艺处理器。

Swfit采用40nm,而其继任者“Falcon”会升级至32nm,暂定2010年初推出,只比Intel的32nm Westmere略晚一些。Falcon是AMD下一代处理器架构“Bulldozer”的先锋,仍由台积电代工。
其实我想说的是TSMC…NB阿;P
晶体管数量会不会超过10亿???
ASML和AM,LAM果然优秀
AMD收购ATI的时候,大狼你还写过片文章表示赞同,记得不?我当是就准备写个贴子反对,但最终贴子没写完。
AMD走到今天这步和其策略失误有很大的关系,想当年K8成功之日,AMD辉煌一时。当是就应趁热打铁集中研发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新内核,在设计上对INTEL提出挑战,但其沉浸于K8的辉煌研发脚步慢了下来,四年以来竟没有什么象样的产品,至今只是在K8的基础上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相较与core duo又下一层。
对付INTEL这种设计和制造都非常强的对手只能寻求非对称优势,象CPU生产这种投资又大更新又快的应外包给台联电等。
更大的失误是不应该在自身势力不甚强的时候去收购ATI,不但造成资金压力也将一个朋友(NV)变成了竞争对手。
最终AMD还是又要走这条路了,不过稍有点晚。
原帖由 lttu 于 2008-8-5 16:53 发表
AMD收购ATI的时候,大狼你还写过片文章表示赞同,记得不?我当是就准备写个贴子反对,但最终贴子没写完。
AMD走到今天这步和其策略失误有很大的关系,想当年K8成功之日,AMD辉煌一时。当是就应趁热打铁集中研发力量 ...


我不这样看啊

如果没有ATI,Fusion从哪来?毕竟在古典CPU这一块,AMD怎么也是赢不了INTEL的;Netburst仅仅是撞在工艺墙上面罢了,否则的话不要说Conroe,就是Nehalem也不是一个档次上的设计
古典CPU,AMD赢不了INTEL?那K8的辉煌该如何解释??
象AMD这种“小公司”(相对于INTEL而言),市值和销售额都是INTEL的零头,无法和INTEL遍步全球的现代化工厂相抗衡,
只能走FABLESS的路子,即使要保留工厂也仅仅应该生产联电、积电无法生产的高端产品,而将主流产品外包出去。
Fusion?是革命性产品么?或者具有革命性产品的特制么?
不就是显示芯片和CPU做在一个芯片上了么?如果没有ATI,AMD就不活了么?
其实AMD还有更好的选项可选,AMD完全可做成一种更通用的方式,开放协处理器接口--采用HT总线和CPU直联。
现今,显卡通过PCIE总线和CPU连接。
传统的有3D需求的客户,可以采用ATI或NV的3D加速芯片和现在没什么大区别。
而对计算特别要求的客户,可采用第三方生产的协处理器,甚至可以将CELL做成一个加速卡插上去。
想当年K8成功之日,AMD辉煌一时。当是就应趁热打铁集中研发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新内核

=====================
K7= 买的,首席工程师原DEC的人
K8=K7+IMC+HTT(原EV7) 首席工程师原DEC的人
K9(X2)=K8*2
K10=K8(改)*4+L3
K11=N*K6(传闻)

AMD从来就没有一款自己设计出来的性能不错(相对)的内核,AMD的优点是可以把一款内核发挥到性能的极点

如果不走CPU+GPU的路子,那么AMD就完了,除非AMD还能买到好的CPU内核
NetBrust是Intel脑子进水的产物, 不代表Intel的真正实力

NetBrust性能上也不比K8落后太多, 死在功耗上
如果不走CPU+GPU的路子,那么AMD就完了,除非AMD还能买到好的CPU内核
======================================
即使AMD的内核完全都是买的,也没什么不妥。
有人(原K8总设计师),有钱(当年AMD经济状况还是不差),继续研发下去也没太大问题。
即使如日中天的core duo的基本设计不也是出自INTEL 以色列一个小的研究所,也非INTEL嫡传么?
K8的总设计师离职才是AMD的最大损失。
即使如日中天的core duo的基本设计不也是出自INTEL 以色列一个小的研究所,也非INTEL嫡传么?
===============
你还真以为C,C2是另起炉灶啊,根本上就是同一血脉

NetBrust主要的问题一是频率效率并不高,二是遇到了漏电,漏电限制了高频,上不了高频就缺少了性能,还有三,就是缓存,如果没有进行优化,P4的内核在运行为P3等优化的软件上效率并不高,要想让P4拥有高效率软件上的代价太大了

C,C2,能上高频,频率效率也高,它也不是仓促上阵,这里面同样使用上大量设计P4时的经验和优点

而到了2008年后,DEC里的东西也可以全部运用到Intel的CPU里了
即使AMD的内核完全都是买的,也没什么不妥。
K8的总设计师离职才是AMD的最大损失。

=======================
龙芯用MIPS都有人说,怎么换成AMD了就变了呢(我不是说你说过龙芯,只是说龙芯还没AMD那么恶劣也没AMD那么得道多助)

K8的总设计师就算不离职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了,K7和K8的两个总设计师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原因根本就是在DEC上面,这两个人可以使用DEC的技术,而DEC的一些,INTEL只能在2008年后才能使用

在K10,K10.5的现在,K8的总设计师根本上就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起色了,难说X2、K10里没他的作用吗?他又发挥出了什么作用?是X2用HTT粘成双核,还是K10的频率危机?

K11在传闻中要重回到K6,完全说明了AMD在内核设计上缺乏能力
]]
就AMD的工艺,能不能撑到intel450mm晶圆厂投产阿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年P4的“高功耗”在今日帮了INTEL一个大忙,它使INTEL开始注重工艺...

P4也不都是失败的产物,它的很多技术都被用到了C2D中。北木核心的P4就做到了功耗与性能上的均衡,130NM工艺下TDP不过50-90W,是唯一能够在功耗和性能两方面和ATHLON抗衡的P4了。

其实INTEL最失败的处理器不是PRESCOTT和衍生出的P-D,而是移动奔腾4(MP4,呵呵),TDP达70几W的笔记本CPU...

说到AMD,嗯,危在旦夕啊。从C2D出来之后就几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再拿不出什么好的设计,到时候...
AMD已经连续亏损了7个季度,每个季度的销售额基本和intel每季度纯利润差不多,fusion也救不了它,倒不如关注下intel的larrabee。
a饭虽多,但看完这个我觉的还是买intel正道.
原帖由 lttu 于 2008-8-6 11:06 发表
古典CPU,AMD赢不了INTEL?那K8的辉煌该如何解释??
象AMD这种“小公司”(相对于INTEL而言),市值和销售额都是INTEL的零头,无法和INTEL遍步全球的现代化工厂相抗衡,
只能走FABLESS的路子,即使要保留工厂也仅 ...


AMD所以不放弃自有工厂,根本原因在于之前这样做等于自杀(TSMC的水平和INTEL差得太远);如今TSMC榜上了IBM,水平提升一日千里,自然就大为不同了

Netburst在纯粹设计层面毫无问题(或者说根本不是Conroe甚至Nehalem能比的),问题在于“工艺墙的”限制;而INTEL卫冕充分认识到90nm以下工艺的困难性
AMD CPU和平台两个都出现了重大失误。

本来我以为K9会比core duo 稍晚推出,谁知道直接就变成K10了,而且X2单核心的改进不明显(我怀疑就根本没改)。

其实当core duo 的相关资料出来后,AMD要走的路也非常明显了(跟着进行改进就行了)

把K8的解码3条指令改为4条,改进分支预测等。

其实象HT总线,集成内存控制器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设计,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变动,工作量应该也不会非常大。

在平台方面应开放协处理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特定的处理模块(如物理运算),以前有片AMD的文章讲过不知怎的最后又没有了下文。

甚至偷下懒也行。搞不成复杂的就搞简单的,学CELL把K8简化一下,搞两个一联,连开发也不怎么需要了找SONY买个SPE授权

加4个SPE进去,浮点性能就会大幅度增长。

即使SONY不卖,还有IBM(SOI就是IBM的) Power里有些非常优秀的部分可以拿来,也比Fusion更有意义。

产品线也不长,单拿出来用也行,组合起来更好,不同的用户通过不同的CPU芯片组几个进行组合就能兼顾性能和价格。

有人说Fusion,我不看好,为什么?

看看我现在用的780G芯片组就集成了显卡,Fusion不过是移了一下位置从北桥移到了CPU里,意义不大。

再说你AMD CPU里能集成什么显示核心?

想必肯定是低端核心,类似780G(高端核心?4850、4870不想卖了是不是?)

要知道NV的SLI和ATI的交火都是要用两片相同的显卡进行加速。

CPU和显卡插槽上的显示核心一大一小两个怎么分配任务?

驱动怎么开发?还要兼容老的显卡。AMD要把那些驱动开发人员逼疯?

AMD本来有手好牌,可惜打臭了(当然INTEL牌更好,怎么玩都行)!

AMD如果即使只做到了一半(在CPU或平台战略上成功),即使不能赢至少也不会输,保持住K8的市场份额,

没有芯片厂不用考虑巨额资金支出和快速的折旧费用,日子应当也差不到那里去,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步。

就象李自成本来有当皇帝的可能,可是搞到最后身死国灭(扯远了,呵呵)。
原帖由 lttu 于 2008-8-6 17:39 发表
把K8的解码3条指令改为4条,改进分支预测


很遗憾,这两条都是相当复杂的

至于说POWER6路线,明确地说这条路谁也走不了(包括INTEL),原因很简单:工艺不行
PS:就是IBM自己,POWER7也多少回来了点

原因无它,别的好办,功耗和谐不了
Netburst在纯粹设计层面毫无问题(或者说根本不是Conroe甚至Nehalem能比的),问题在于“工艺墙的”限制;而INTEL卫冕充分认识到90nm以下工艺的困难性
---------------------------------
Netburst同频率不是C2的对手,最高频率性能也不是C2的对手,同频功耗也不是C2的对手,Netburst还有什么好说的,Netburst回归的是说Netburst里Intel的大量新技术的尝试会在以后的CPU设计中使用到,无论是C2还是Nehanlem里都大量的使用了P4里的技术

Intel是不会把Netburst拿出来照搬重做的,要知道C2可是3G-4G时的功耗和温度都是相当不错的,性能就更不用说了,Nehalem至少也要出3.6G的的版本。
原帖由 mxyou 于 2008-8-6 21:04 发表
Netburst同频率不是C2的对手,最高频率性能也不是C2的对手,同频功耗也不是C2的对手,Netburst还有什么好说的,Netburst回归的是说Netburst里Intel的大量新技术的尝试会在以后的CPU设计中使用到,无论是C2还是Nehanlem里都大量的使用了P4里的技术


Netburst架构的预期频率是10G-20G,这是Nehalem根本无法想象的高度

可惜,Netburst在远远未能展现自身实力之前便一头撞上了工艺墙
K9就是X2
一个在CPU内核设计里有严重缺陷的公司说的再多也没有用,况且那也要能做的到
设计CPU又不是设计GPU,只要堆就行了
]]
原帖由 mxyou 于 2008-8-6 21:17 发表
还什么工艺墙啊,C2正常能上的频率都在3.6G--4G,比Netburst架构还要强

说起来真是想不到的事,P3当年遇到了频率墙,才上了P4,没想到几年后P3架构的后代子孙居然正常能上到4G

当然如果有人说这里面没有Netbur ...


不用比了,Cedar Mill普遍可以上5G;极限制冷的话,Penryn在6.3G上下,8G以上的Cedar Mill一抓一大把

这还没考虑工艺差异
原帖由 大狼芬里尔 于 2008-8-6 19:03 发表


很遗憾,这两条都是相当复杂的

至于说POWER6路线,明确地说这条路谁也走不了(包括INTEL),原因很简单:工艺不行

===================================
分支预测很复杂,我承认,没有相当功力很难达到INTEL的高度。
但解码4条指令很困难吗???龙芯都可以,不要和我说AMD做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