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8:00:39

施罗德说:“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国将继续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中评社香港7月24日电/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任时曾六次访问中国,8月8日,他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近,他在媒体撰写文章论述为什么我们需要北京。德国《时代》周报日前刊发了施罗德的这篇文章。

  施罗德说,担任联邦总理时,我每年都会到中国一次。现在,自从我结束任期以来,我每年都要到中国三四次。由于不再受职务决定的紧密行程的约束,现在我有机会比以往更加频繁,而且是更加详尽地与政治家、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会谈。我把这些会谈视为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们总是会发展成为有趣的讨论,使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更多,加深我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令我确信自己的看法,即我们需要中国这个伙伴。

  未来政治格局使然

  中国人对我们德国人是十分开放和抱有好感的。我们不能拒绝合作的提议,因为中国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这不仅仅有经济上同时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冷战和两极世界结束后,我们经历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过渡期。现在世界正在寻找一种新秩序,而且一切迹象都表明,未来世界政坛将是多极格局。除美国外,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将上升。统一后的欧洲是否有能力发展成为一个对世界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则不得而知。当前所发生的事件和挫折不容我们乐观。

  事实是,为了战胜这些重大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中国。譬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移民迁徙失控、打击恐怖主义或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挑战,只有借助中国而非反对中国才能战胜。

  所有了解中国的人都清楚,我们只能通过相互信赖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我的感觉是,在德国,我们自身为中国开放和现代化贡献力量的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所有欧洲国家当中,德国能够产生的影响最大,但是目前其它国家像法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占据了比我们好得多的位置。

  中国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在过去30年里有了十分积极的发展。1978年前,中国社会的特征是饥饿、贫困。今天遇到中国人,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也包括各个省会城市,所见到的无不是受过教育的、有着开放世界观和理性开通的人。大多数阶层富裕起来保证了社会的安定。谈论中国的人不得不承认,过去30年里中国令大约4亿人摆脱了严重的贫困和饥饿。如果我们对30年前还处于近似水平的中国和非洲的生活标准进行比较,那么中国无疑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它使国人有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它得以保持稳定,这是过去一个世纪来最重大的文明成就之一。但是,中国农村仍旧有人每日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因此,中国领导人优先考虑人权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实现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确信,未来十年中国将成功地消除尤其是笼罩在农村地区的生活贫困。

  内部的开放和现代化伴随着对外角色的相应转变。在与中国发生的所有边境争端当中,不管是克什米尔还是朝鲜,中国领导人都致力于和平解决和谈判。中国军队自1987年以来裁员1/3,军费开支是美国的1/10左右。中国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度。

  政治合作两大支柱

  自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德国一直注重使这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幷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担当伙伴。这以一个中国政策为基础,没有一个联邦政府对此持有异议。继续这条道路对我们来说是个好主意。因此,2004年我与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强调了我们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反,基民盟/基社盟联邦议会党团的所谓亚洲战略决议造成了重大的外交损失,它无异于与迄今为止(包括科尔政府)的德国对华政策决裂,通过其攻击性的反华言辞,它激怒、我们完全也可以说奚落、侮辱了中国的政界和社会。在中国,一再有人跟我谈起这个捅了大娄子的战略决议。因此,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在上次2008年6月访华期间重新改善了遭受这一轻率之举影响的德中关系是件好事。这使我们现在有可能重新在信赖的基础上与中国及其领导人合作。但这种信赖不容许再一次被毁。

  德中关系的一个支柱是经济交流。自2002年起,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从350亿欧元左右翻了一番以上,达到750亿欧元。继美国之后,中国是德国在欧洲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这种经济交流不仅对德国经济和就业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对中国社会而言尤其如此,因为经济现代化也伴随着社会的开放,这是完全没有争议的。

  政治合作的第二个支柱是民间社会领域,尤其是在促进法治上面。

  希望合作取代对抗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继续支持中国,因为关键不能是只改善少数人的境况,我们的目光必须放在13亿中国人身上。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我们德国的影响取决于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必须给予它新的推动力,而这方面的信号应当来自德国。

  因此我们必须将中国作为伙伴来平等尊敬地看待,与这个国家进行充满信任和公平的对话,从而令法治国家标准得以实现。随着布什总统任期的结束,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合作取代对抗重新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这也涉及西方的对华政策。我们必须重拾伙伴关系道路,幷克服非友即敌思维模式的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能比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好的机会呢?它对中国和世界而言是个重要的信号。中国希望通过奥运会令世界承认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当给予这个国家尊重。我们德国人很清楚这种获得承认的愿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我们也曾以一个现代和开放的形象出现,以此来摆脱过去的阴影。所以说,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辉煌的体育盛事,它也是一个政治机遇。

  另方面,提前出版的7月17日德国《时代》周报报道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发言人证实,施罗德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该周报还刊登了施罗德撰写的文章“我们应对这个国家致以敬重”,他在文中主张与中国加强对话,幷暗批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施罗德在这篇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文章中说,奥运会应该被看作是克服“敌我意识”的好机会。他说:“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可以对中国产生最大的影响。但是我感觉现在德国却没有尽量利用各种可能性为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做点什么。”施罗德写道,促进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要的是信任与合作,而不是公开地指责这个国家,“我们应该尊重这个国家,应该增进与中国的对话”。

  施罗德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祝愿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他说:“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国将继续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施罗德说:“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国将继续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下去。”

  中评社香港7月24日电/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任时曾六次访问中国,8月8日,他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近,他在媒体撰写文章论述为什么我们需要北京。德国《时代》周报日前刊发了施罗德的这篇文章。

  施罗德说,担任联邦总理时,我每年都会到中国一次。现在,自从我结束任期以来,我每年都要到中国三四次。由于不再受职务决定的紧密行程的约束,现在我有机会比以往更加频繁,而且是更加详尽地与政治家、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会谈。我把这些会谈视为珍贵的礼物,因为它们总是会发展成为有趣的讨论,使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更多,加深我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令我确信自己的看法,即我们需要中国这个伙伴。

  未来政治格局使然

  中国人对我们德国人是十分开放和抱有好感的。我们不能拒绝合作的提议,因为中国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这不仅仅有经济上同时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冷战和两极世界结束后,我们经历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过渡期。现在世界正在寻找一种新秩序,而且一切迹象都表明,未来世界政坛将是多极格局。除美国外,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将上升。统一后的欧洲是否有能力发展成为一个对世界政坛举足轻重的力量则不得而知。当前所发生的事件和挫折不容我们乐观。

  事实是,为了战胜这些重大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中国。譬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移民迁徙失控、打击恐怖主义或者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挑战,只有借助中国而非反对中国才能战胜。

  所有了解中国的人都清楚,我们只能通过相互信赖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我的感觉是,在德国,我们自身为中国开放和现代化贡献力量的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所有欧洲国家当中,德国能够产生的影响最大,但是目前其它国家像法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占据了比我们好得多的位置。

  中国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在过去30年里有了十分积极的发展。1978年前,中国社会的特征是饥饿、贫困。今天遇到中国人,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也包括各个省会城市,所见到的无不是受过教育的、有着开放世界观和理性开通的人。大多数阶层富裕起来保证了社会的安定。谈论中国的人不得不承认,过去30年里中国令大约4亿人摆脱了严重的贫困和饥饿。如果我们对30年前还处于近似水平的中国和非洲的生活标准进行比较,那么中国无疑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它使国人有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它得以保持稳定,这是过去一个世纪来最重大的文明成就之一。但是,中国农村仍旧有人每日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因此,中国领导人优先考虑人权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实现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以确信,未来十年中国将成功地消除尤其是笼罩在农村地区的生活贫困。

  内部的开放和现代化伴随着对外角色的相应转变。在与中国发生的所有边境争端当中,不管是克什米尔还是朝鲜,中国领导人都致力于和平解决和谈判。中国军队自1987年以来裁员1/3,军费开支是美国的1/10左右。中国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度。

  政治合作两大支柱

  自1972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德国一直注重使这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幷在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担当伙伴。这以一个中国政策为基础,没有一个联邦政府对此持有异议。继续这条道路对我们来说是个好主意。因此,2004年我与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强调了我们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反,基民盟/基社盟联邦议会党团的所谓亚洲战略决议造成了重大的外交损失,它无异于与迄今为止(包括科尔政府)的德国对华政策决裂,通过其攻击性的反华言辞,它激怒、我们完全也可以说奚落、侮辱了中国的政界和社会。在中国,一再有人跟我谈起这个捅了大娄子的战略决议。因此,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在上次2008年6月访华期间重新改善了遭受这一轻率之举影响的德中关系是件好事。这使我们现在有可能重新在信赖的基础上与中国及其领导人合作。但这种信赖不容许再一次被毁。

  德中关系的一个支柱是经济交流。自2002年起,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从350亿欧元左右翻了一番以上,达到750亿欧元。继美国之后,中国是德国在欧洲以外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这种经济交流不仅对德国经济和就业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对中国社会而言尤其如此,因为经济现代化也伴随着社会的开放,这是完全没有争议的。

  政治合作的第二个支柱是民间社会领域,尤其是在促进法治上面。

  希望合作取代对抗

  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继续支持中国,因为关键不能是只改善少数人的境况,我们的目光必须放在13亿中国人身上。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我们德国的影响取决于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必须给予它新的推动力,而这方面的信号应当来自德国。

  因此我们必须将中国作为伙伴来平等尊敬地看待,与这个国家进行充满信任和公平的对话,从而令法治国家标准得以实现。随着布什总统任期的结束,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合作取代对抗重新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这也涉及西方的对华政策。我们必须重拾伙伴关系道路,幷克服非友即敌思维模式的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能比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好的机会呢?它对中国和世界而言是个重要的信号。中国希望通过奥运会令世界承认它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当给予这个国家尊重。我们德国人很清楚这种获得承认的愿望: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我们也曾以一个现代和开放的形象出现,以此来摆脱过去的阴影。所以说,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辉煌的体育盛事,它也是一个政治机遇。

  另方面,提前出版的7月17日德国《时代》周报报道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发言人证实,施罗德将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该周报还刊登了施罗德撰写的文章“我们应对这个国家致以敬重”,他在文中主张与中国加强对话,幷暗批默克尔的对华政策。

  施罗德在这篇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文章中说,奥运会应该被看作是克服“敌我意识”的好机会。他说:“在所有欧洲国家中,德国可以对中国产生最大的影响。但是我感觉现在德国却没有尽量利用各种可能性为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做点什么。”施罗德写道,促进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要的是信任与合作,而不是公开地指责这个国家,“我们应该尊重这个国家,应该增进与中国的对话”。

  施罗德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祝愿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他说:“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现代化和开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中国将继续在这条成功之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