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东方——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6:59:56

螭梁盉
    螭梁盉,高24.2cm,宽24.2cm,重3.52kg。
    短颈,广肩,有提梁,肩部有流,圆体,鼓腹,腹底圆,下有三异兽形足。
    提梁整体作镂空螭形,螭首扁平,尾下垂,有四爪,螭身弓起,呈桥状,首、尾分别置于器口两侧肩部,这种镂空螭梁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盖顶正中有一猴形钮,猴曲腿蹲坐,颈上套一环,环上有链,猴单爪握链,链的另一端与梁上的环钮相连。猴的神态自然生动。流作鸟首形,鸟首顶上伏卧一小虎。三足为站立的怪兽,人面鸟咀,额上有双角,身侧有两翼,前爪左右各抓一蛇,形象古怪。
    盉通体满饰花纹,盖顶饰云纹,盖边饰蟠螭纹,肩及腹下饰勾连云纹,腹中部饰蟠螭纹,流饰羽纹。
    螭梁盉铸造工艺精湛,构思巧妙,镂空螭梁、鸟首流、异兽足等均独具匠心,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鸟兽等动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高31.6cm,口径10.9cm,腹颈21.5cm,重3.54kg。
    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可能表现的是后妃所行的蚕桑之礼。画中男子束装佩剑,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较射,前设侯,侯为箭靶。《小广雅·释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 ”。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栏下有二圆鼎,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磬,旁立建鼓和丁宁,图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都有蛙人潜入水中活动。画中的战斗情景虽受画面的限制,仅能具体而微,然而刻画生动,战士们手持武器,头裹巾帻,射者支左居右,张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后运,双足稳立;架梯者高擎双手,大步跑进;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荡桨者前屈后翘,倾身摇荡;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抓住每一人瞬间的具有特征的动作,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本区位于壶的下腹部,界面宽,图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敦厚而稳重的感觉。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嵌红铜鸟兽纹壶
    嵌红铜鸟兽纹壶,通高39.2cm,宽27.7cm,口径12.9cm,足径16cm,重8.2kg。
  壶圆体,侈口,圈足,双兽首耳衔环。颈饰变体蕉叶纹、云纹,肩饰云纹,腹部正中以云纹一周将壶腹隔为二区,各饰鸟兽纹一周,腹下部饰交颈夔纹,圈足饰云纹。颈、肩、腹、足之云纹内以红铜镶嵌。

嵌红铜狩猎纹壶
    嵌红铜狩猎纹壶,通高40.7cm,宽24.6cm,口径14.7cm,足径16.7cm,重4.82kg。
  壶圆体,侈口,盖顶双伏兽钮,圈足。器身被四圈宽带纹分为四层,各层均饰狩猎纹,宽带内饰三角云雷纹,足饰菱形花纹。通体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螭梁盉
    螭梁盉,高24.2cm,宽24.2cm,重3.52kg。
    短颈,广肩,有提梁,肩部有流,圆体,鼓腹,腹底圆,下有三异兽形足。
    提梁整体作镂空螭形,螭首扁平,尾下垂,有四爪,螭身弓起,呈桥状,首、尾分别置于器口两侧肩部,这种镂空螭梁在青铜器中是比较少见的。盖顶正中有一猴形钮,猴曲腿蹲坐,颈上套一环,环上有链,猴单爪握链,链的另一端与梁上的环钮相连。猴的神态自然生动。流作鸟首形,鸟首顶上伏卧一小虎。三足为站立的怪兽,人面鸟咀,额上有双角,身侧有两翼,前爪左右各抓一蛇,形象古怪。
    盉通体满饰花纹,盖顶饰云纹,盖边饰蟠螭纹,肩及腹下饰勾连云纹,腹中部饰蟠螭纹,流饰羽纹。
    螭梁盉铸造工艺精湛,构思巧妙,镂空螭梁、鸟首流、异兽足等均独具匠心,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鸟兽等动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传神。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高31.6cm,口径10.9cm,腹颈21.5cm,重3.54kg。
    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兽首衔环耳。花纹从口至圈足分段分区布置。以双铺首环耳为中心,前后中线为界,分为两部分,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四区:
    壶颈部为第一区,上下两层,左右分为两组,主要表现采桑、射礼活动。采桑组树上、下共有采桑和运桑者五人,表现妇女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可能表现的是后妃所行的蚕桑之礼。画中男子束装佩剑,似在选取弓材。习射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较射,前设侯,侯为箭靶。《小广雅·释器》:“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 ”。这里描绘的应是古时举行射礼时的场景。
    第二区位于壶的上腹部,分为两组画面。左面一组为宴享乐舞的场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仪,榭栏下有二圆鼎,二奴仆正从事炊事操作。下面是乐舞部分,簨簴上悬有钟磬,旁立建鼓和丁宁,图中三人敲钟,一人击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宁,尚有一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表现了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鸟兽鱼鳖或飞、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缯缴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状。
    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一组为陆上攻守城之战,横线上方与竖线左方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为攻城者,短兵相接,战斗之激烈,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另一组为二战船水战,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阵线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击鼓助战,即所谓鼓噪而进。船上人多使用适于水战的长兵器,二船头上的人正在进行白刃战,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于水中,双方都有蛙人潜入水中活动。画中的战斗情景虽受画面的限制,仅能具体而微,然而刻画生动,战士们手持武器,头裹巾帻,射者支左居右,张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后运,双足稳立;架梯者高擎双手,大步跑进;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荡桨者前屈后翘,倾身摇荡;潜泳者扬臂蹬足,奋力游动。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抓住每一人瞬间的具有特征的动作,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本区位于壶的下腹部,界面宽,图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区采用了垂叶纹装饰,给人以敦厚而稳重的感觉。
    此壶纹饰内涵丰富,形象逼真,再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场景。它不仅是我国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嵌红铜鸟兽纹壶
    嵌红铜鸟兽纹壶,通高39.2cm,宽27.7cm,口径12.9cm,足径16cm,重8.2kg。
  壶圆体,侈口,圈足,双兽首耳衔环。颈饰变体蕉叶纹、云纹,肩饰云纹,腹部正中以云纹一周将壶腹隔为二区,各饰鸟兽纹一周,腹下部饰交颈夔纹,圈足饰云纹。颈、肩、腹、足之云纹内以红铜镶嵌。

嵌红铜狩猎纹壶
    嵌红铜狩猎纹壶,通高40.7cm,宽24.6cm,口径14.7cm,足径16.7cm,重4.82kg。
  壶圆体,侈口,盖顶双伏兽钮,圈足。器身被四圈宽带纹分为四层,各层均饰狩猎纹,宽带内饰三角云雷纹,足饰菱形花纹。通体纹饰均以红铜镶嵌。
错金银鸟耳壶
    错金银鸟耳壶,战国前期,高36.9cm,口径17.4cm,腹径26.1cm,足径13.9cm,重5880g。
    壶扁平敞口,束颈,伏鸟状穿环双耳,鼓腹,圈足。口沿镂空处雕兽纹,平缘处饰绳纹。颈部饰错金银嵌绿松石云纹。肩、腹部饰流云纹并以绳纹间隔。圈足上饰贝纹一周。
    此壶设计独特,镶嵌精细,伏鸟状双耳栩栩如生,云纹古朴流畅,体现了战国时期铜器制作工艺之精湛。

  
楚王酓璋剑
    楚王酓璋剑,长50.5cm,宽4.5cm,重0.82kg。
    剑长体,宽刃,有格,圆柱柄,有镡。
    剑身上刻有铭文15字:
    楚王酓璋为从囗士,铸用剑囗用征囗。
    铭文记楚王酓璋为从征将士铸剑,作为征伐之用。   
    此剑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龟鱼纹方盘
    龟鱼纹方盘,通高22.5cm,长73.2cm,宽45.2cm,重23.5kg。
    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四兽首衔环,底部铸有四兽形足。口沿饰蟠螭纹,内底饰龟鱼戏水图案,内壁饰曲带纹,外壁饰云纹及浮雕怪兽。
    龟鱼纹方盘原为清宫旧藏器,形体巨大,铸造精湛,以其瑰丽雄奇的纹饰与造型见称,其工细瑰丽的盘体龟鱼纹与蓄势待发的四立体兽形足相得益彰,是战国青铜盘中罕见的佳作。

嵌红铜蛙兽纹盘
    嵌红铜蛙兽纹盘,通高12.6cm,宽41.7cm,重3.38kg。
    盘圆形,圈足,双附耳。盘口下饰蟠螭纹二周,足饰三角夔纹一周及云纹一周,双耳饰动物纹。盘内底正中饰一“六星”纹,周围饰四蛙,外有八兽形纹,均以红铜镶嵌。
者钟
    者钟,通高18.3cm,宽10.5cm,重1.6kg。
    钟扁钮,桥形口,两面有乳丁36枚,隧、篆、舞、钮均饰蟠螭纹。
    两面各铸有铭文共12行24字:
      用爯
      烈壮
      光之
      于聿
      汝其
      用兹
      汝安
      乃寿
      惠
      康乐
      (音夷)之
      不啻  
    铭文记在越王十九年,王对者的训诰之辞。
    钟是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组合器之一,其形式是从铙演化而来,因多为数钟、乃至数十钟同时组合使用,又称编钟。者钟、镈现存世13件,苏州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件,其余10件皆藏日本。此钟传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鸟纹壶
    鸟纹壶,战国后期,通高37.5cm,宽24.7cm,口径11cm,重3.48kg。
    这是一件典型的秦式壶,圆体,圈足,肩部饰二兽首衔环。有盖,盖上三钮,中央饰涡纹。器颈、肩、腹部浅雕鸟纹四周,并以弦纹作间隔。
    此器为河南洛阳西宫秦墓出土。
    战国时期秦国铜壶在青铜器中的地位有明显的提高,中原式鼎与秦式壶相结合是这一时期富有特征的秦国青铜容器的基本组合形式。  

错金银鸟纹虎子
    错金银鸟纹虎子,战国后期,高13.6cm,宽22.6cm,重1.7kg。
    器扁圆,大腹,管状流,有鋬。通体饰金银丝镶嵌纹饰,腹部以鸟纹为主题纹饰,口部、腹下部饰V形连纹。器底部饰涡纹。  

轨敦
    轨敦,战国后期,通高17.8cm,宽22.4cm,重3.46kg。
    敦有盖,圆体,鼓腹,腹部有一对双兽面衔环耳,三短足。盖上饰三伏牺,盖顶有一活环钮,钮座处饰相间的叶状纹与圆涡纹。盖与器身各饰枝状纹二周。盖内铸有铭文“轨”字。  
  

铸客豆
    铸客豆,战国后期,通高30cm,口径14.2cm,重2.34kg。
    豆圆体,直口,高柱圈足,通体无纹饰。器口沿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做此豆。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调味品的器皿,它也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的楚墓仅见方体带盖豆,战国晚期则流行高柄碗形豆和不带盖的浅盘状豆。铸客豆属于前者,而后者与秦汉的豆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铸客缶
    铸客缶,战国后期,通高46.9cm,宽46cm,口径18.4cm,重16.22kg。
    缶小口,短颈,大腹,肩部铸有四环,圈足。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
    “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
    记外方冶铸匠人(铸客)为王后六室作此缶。
    缶是一种盛酒的器物。《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把这一点讲得很清楚。缶流行于战国时期。早期的缶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没有伸起的颈部,小口加盖,盖上有四个可以却置的环钮,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春秋末期,缶的形态与早期的基本相同,但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出现了伸起的颈部,表现出“壶”形的趋势。战国晚期,多为“壶”形化的圆缶,盖均有钮,腹也都有鼻。穿鼻的有无很重要,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铸客缶就是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  

嵌松石长剑
    嵌松石长剑,战国后期,通长93.5cm,宽5cm,重0.75kg。
    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茎有二隔,剑首及镡上装饰由嵌松石和错金丝组成的几何图案。茎部仅存金丝二小段。
    西周时期的铜剑剑体很短,形如匕首,仅能用作自卫兵器。春秋战国时期铜剑的铸造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对于长短、重量和品级甚为考究。长剑是指剑长超过50cm者。此剑长达93.5cm,是名副其实的长剑。

兽首编磬
    兽首编磬(6件),战国后期,长27.6cm,宽6.7cm,重1.15kg;长23.2cm,宽5.8cm,重0.83kg;长22cm,宽5.5cm,重0.8kg;长19.8cm,宽5.3cm,重0.65kg;长18cm,宽5cm,重0.5kg;长15cm,宽4.1cm,重0.3kg。
    磬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石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发现的石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资料。商代的磬有石质、玉质、青铜质多种,并出现了编磬,一般是三枚一组。至战国时期编磬制作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编磬是由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枚磬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可以演奏乐曲。在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上,编磬与钟密切配合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声彰”。
    此套铜编磬由六件组成,均作宽扁条中折状,一端饰兽首,并有一圆穿孔。
蟠螭纹鼎
    蟠螭纹鼎,战国后期,通高21.5cm,宽27.5cm,重4.63kg。
    鼎形体较圆,有盖,大腹,双附耳,底承以三蹄形足。腹饰蟠螭纹二周,盖上有三伏牺形饰,另饰有蟠螭纹三周,耳两侧饰鸟纹。

楚王酓盘
    楚王酓盘,战国后期,高7.9cm,口径38.5cm,重3.08kg。
    此盘平唇浅腹,凸底无足。通体光素无纹饰。器口、腹部各有铭文1行,口上20字,腹外部9字:
    楚王酓战获兵铜。正月吉日,煎铸炒盘,以供岁尝。
    冶师绍佐陈共为之。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在战争中缴获大量铜兵器。在正月的一个吉祥日子,把铜兵器熔化,铸成这个炒盘,以供每年的尝祭使用。这个盘是冶师绍辅助陈共所作。

大良造鞅镦
    大良造鞅镦,战国后期,通高5.7cm,宽2.4cm,重0.08kg。
    镦圆筒状,平底,中空,有节,节下有相对的二穿孔。
    器身刻画铭文4行13字:
    十六年,大
    良造庶长
    鞅之造。雍
    囗。
    其大意是:记在十六年,大良造(“大良造”为官名)下庶长(“下庶长”为爵名)鞅(即史书所载“商鞅”)监造此镦。雍是铸造地或存放地。

楚王酓朏簠
    楚王酓朏簠,战国后期,通高12cm,长31.9cm,重5kg。
    此器长方形,方足中空,腹饰云纹。器口上刻画铭文12字:
    “楚王酓朏铸金尝,以供岁尝。辛。”
    铭文大意是记楚王酓朏(朏读作“蠢”,蠢与“成”通假,即《越绝书》中的楚王成)铸此金簠,以供每年岁尝祭祀之用。“辛”表示用干支标识器物的编次。
错银螭首带钩
    错银螭首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1.9cm,重0.05kg。
    此为条形兽首带钩。钩身饰直棱纹,末端作螭首,用浮雕手法装饰,纹饰清晰,风格豪放。带钩外部鎏银,光艳夺目。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春秋晚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广泛,流行于各地。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多采用包金、贴金、错金银、嵌玉和绿松石等工艺,斑驳陆离,多姿多彩。

错金几何纹带钩
    错金几何纹带钩,战国后期,通长13cm,宽0.4cm,重0.02kg。
    此带钩为琵琶形兽头带钩,通体饰错金几何纹图案,风格独特,装饰华丽,有很强的立体感。
    战国时期铜带钩的式样较之以前大为增多,以此来满足贵族们的装饰需要。

有鞘剑
    有鞘剑,战国后期,剑长46.3cm,宽5cm;鞘长39cm,宽5.5cm,合重0.9kg。
    此剑首呈圆盘形,“茎”上有两周凸起的圆箍,格宽而厚,剑刃锋利。所配剑鞘用木板制成,外髹黑漆。
    战国时期剑不仅是兵器,也是古代贵族平时随身佩带之物,用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  

错金嵌松石带钩
    错金嵌松石带钩,战国后期,通长20.3cm,宽1.5cm,重0.04kg。
    此带钩呈细长弧形,末端作兽首。钩面饰错金几何形云纹,空隙处嵌绿松石。
    带钩作为贵族服饰用具,依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制作和装饰工艺也有所区别。此带钩不仅作工精湛,而且运用了复杂的错金嵌松石工艺进行装饰,堪称精品。
鸟形勺
    鸟形勺,战国前期,高7.9cm,长17cm,口径长8cm。
    勺身椭圆形,圜底圈足,身前部有突起的雀鸟形雕饰,后有单柄与之相对,柄呈平板状,上有繁缛的锦文。
    勺是舀酒器。这件勺有圈足,可以稳稳地置于几案上,因此又是一件可用来直接饮酒的器物。陕西出土一件西周时代的同类器物——“白公父爵”,器身上的铭文记:“白公父作金爵,用飨用酌。”铭文中称此类器物为爵,由此可知这种勺其实已具有了爵杯的功能。  

兽纹匕
    兽纹匕,通长21.6cm,宽3.7cm,重0.3kg。
    平勺长柄,微曲。通体饰有花纹,主体部位饰一兽纹,柄饰鱼纹。纹饰均为极细的单线刻成。

团花纹鼎
    团花纹鼎,通高18.2cm,宽25.8cm,口径17.9cm,重3.8kg。
    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足,有盖。盖上饰三伏牺及团花纹两周,三伏牺间以回纹相连。器身饰回纹、团花纹各二周。附耳两面饰回纹,两侧饰双兽纹。
    此鼎为清宫旧藏文物。

楚王酓胐鼎
    楚王酓胐鼎,通高59.7cm,宽60.5cm,口径46.6cm,重53.8kg。
    鼎圆体,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有三短足,盖正中一钮凸起可穿环。附耳、盖与鼎身饰细碎的蟠虺纹,足上端饰兽首。
    盖内、外,器口沿三处刻有铭文19字:
    (盖内)仨集厨。
    (盖外)集厨鼎。
    (器口)楚王酓胐作铸鐈鼎,以供岁尝。
    铭文记楚王酓胐铸造此鼎,以供岁祭之用,置于集厨。
    此鼎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魏鼎
    魏鼎,通高24.2cm,宽30.4cm,重7.06kg。
    鼎圆体,敛口,三蹄形足,双附耳,有盖,盖上饰三环钮。
    器口、腹、盖上铸有铭文19字:
    (盖):“三斤十一两。”
    (器口):“魏三斗一升,二十三斤。”
    (器身):“囗三斗一升。”
   
  

  
三十五年虒令鼎
    三十五年虒令鼎,通高19.2cm,宽27.4cm,重4.27kg。
    鼎为圆体,双附耳,三蹄形足,有盖,盖上饰三钮。器腹部以一棱状突起为饰。
    盖、器各有铭文2行18字,对铭:
    卅五年,虒令赒共、视事
    、冶期铸。容半齍。下官。
    铭文大意:记在三十五年,虒地县令赒共监造,视事主造,冶期铸此鼎,鼎之容量为半齍,置于下官。

茶花纹敦
    茶花纹敦,通高17.8cm,宽24.2cm,重3.02kg。
    敦圆体,有双兽首衔环耳和三短足。器盖饰有三伏牺,并饰六瓣茶花纹二周,以蟠螭纹一周相隔,腹部上下各饰蟠螭纹一周,中饰六瓣茶花纹。

铸客盉
    铸客盉,通高21.9cm,重3.52kg。
    盉圆体,鼓腹,有流,流作兽首形,三铁铸短足,有盖,有梁,梁两端饰兽首,梁与盖之间以二铁环相连。盖、腹上部饰细羽状纹。
    盖外侧、器口旁各有刻划对铭1行7字:
    铸客为集为之。
    铭文大意:外方冶铸匠人为供王之饮食酒馔的机构做此盉。
    此盉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四升客方壶
    四升客方壶,高38.1cm,口径17.2cm,腹径20cm,重4.9kg。
    壶方体,双兽首衔环耳,壶口下饰嵌铜三角纹,方足。足外壁刻铭文13字:
    四升客
    四爰十一
    冢
    右七
    内
  
    铭文大意:记此壶重四锾十一,容积四升,为客所做,置于内曹,位置是右七。
    方壶为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粟纹方壶
    粟纹方壶,高49.4cm,宽31.5cm,口径16.5cm,足径19.2cm,重12.72kg。
    壶体作正方形,肩部有四兽首衔环,方圈足。颈饰蕉叶纹,肩饰蟠螭纹一周,腹部饰粟纹,以三周几何云纹相隔,圈足亦饰粟纹及几何云纹。
    此壶为清宫旧藏文物,原藏颐和园。

魏公扁壶
    魏公扁壶,通高31.7cm,宽30.5cm,重3.96kg。
    壶扁体,长方足,肩部饰双兽首衔环耳。通身饰方格纹,方格内饰羽状纹。
    器足外测有刻画铭文8字:
    魏公三斗二升取。
    铭文记魏公之扁壶,容积为三斗二升。

匏形壶
    匏形壶,通高35.5cm,宽20.3cm,口径12.9cm,重2.12kg。
    壶为匏形,腹上有一活动提柄,圈足,有盖,盖上有一桶状凸口。通体无纹饰。
连弧螭凤纹镜
    连弧螭凤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8.3cm,重480g。
    铜镜圆形,边缘作内向12弧相连,弦钮,圆形钮座。自钮座向外对称伸出四片叶状纹,外环以螭龙、凤鸟各一对,龙回首张口,舞足摆尾,凤长翅伸展,身体倒卷。地纹为菱形格内满铺碎点、云纹。
    此铜镜主题图案突出,各层纹饰相互呼应,气势连贯,表现出战国时期抽象与写实的装饰图案并用的意趣。  

四山纹镜
    四山纹镜,战国后期,面径13.9cm,重127g。
    铜镜细卷缘,弦钮,方钮座。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相对应的近边缘处各饰四瓣花一朵,将镜面分成四等分,“山”字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等分内,山字右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桃形叶子。以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为地。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2cm,宽3.4cm,重0.31kg。
    铍长锋,脊扁平,扁茎,茎上有一圆穿。
    一面脊上有刻画铭文2行20字:
    十七年相邦春平侯,邦左
  伐器工师长,冶汱执剂。
    另一面刻5字:
    大攻尹韩囗。
    (攻即工之,假借音字。冶即冶工,工匠,该铍的具体铸造者。)
    铭文大意:记在十七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伐器工师长主造,冶工汱铸造。

八年相邦建信君铍
    八年相邦建信君铍,长25cm,宽3.5cm,重0.28kg。
    长锋,脊扁平,茎残失其下。
    一面脊上刻铭文2行19字:
    八年相邦建信君、邦左
    库工师段、冶尹 执剂。
    铭文大意:记在八年,宰相建信君监造,邦左库工师段主造,冶工尹铸造。
二年相邦春平侯铍
    二年相邦春平侯铍,长33cm,宽3.5cm,重0.34kg。
    铍,长锋,脊扁平,茎上有一圆穿。
    一面脊上刻铭文2行19字:
    二年相邦春平侯、邦左
    库工师赵瘠、冶事开执剂。
    铭文大意:记在二年,宰相春平侯监造,邦左库工师赵瘠主造,冶事开铸造。

蟠螭纹铜镜
    蟠螭纹铜镜,直径19.3cm,重0.527kg。
    柱形钮,圆形钮座中空,凸起于镜背,有镂空花纹三组,主纹为三条相互盘结缠绕的螭龙,螭口怒张,吻上下各有一长牙,头上独角,一前足高举,团身。纹饰充满动感。地纹由圆形与三角形相间的雷纹组成。镜卷缘。
    铜镜为鉴照之器,属日常生活用具。我国出土最早的铜镜时代为齐家文化时期,但是直至春秋时期,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仍不普遍,到了战国时期,始大量生产。

蛙钮螭纹铜阳燧
    蛙钮螭纹铜阳隧,直径4.4cm,重0.03kg。
    阳隧镜,凹面,凸背,蛙形钮,环钮饰四双身蟠螭。阳隧素缘。

大府盏
    大府盏,通高14.4cm,口径23.3cm,重3.24kg。
    盏作半圆形,三兽足,双圈耳,足作虺形,虺首着地。
    器口上有铭文5字:大府之馈盏。
    铭文记此器是大府所用。此盏造型及体积均与青铜敦近似,当为盛食器。
    此盏为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错金嵌松石樽
    错金嵌松石樽,高15.3cm,宽12.2cm,重0.66kg。
    樽筒形,有环扳,扳作鸟形,平底,三兽足,足上端为兽首。器通身以绿松石镶嵌成菱形、三角形纹饰,再以细线菱形错杂其间,细线菱形之上下角错金为饰。


秦始皇诏文权
    秦始皇诏文权,通高5.3cm,径4.7cm,重0.260kg。
    此权圆台形,鼻钮。权身有18道瓜棱,棱间刻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14行,诏文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汉

七牛储贝器  西汉
储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青铜器的典型品种,多带有生动写实的装饰。此器圆盖上塑有七头姿态各异的牛,形象生动。张口卷尾,似乎正欲猛扑向前,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铜羊灯
    铜羊灯,西汉,通高11.8cm,宽14.5cm。
    铜羊灯雕作立角羊形,身体浑圆,四肢直立,昂首凝目,憨态可掬。羊背设计成可活动的灯盘,羊体中空用以储存油脂。中国古代“羊”与“祥”通用,以羊形作灯象征吉祥。
    汉代的灯主要以脂膏为燃料,一般是动物或植物的油脂。使用时将灯炷缚成束浸在脂里点燃照明,古人称其为“膏烛”。灯炷以剥去麻皮后的麻秸即麻枲(音喜)制成,将其置于灯盘中。  
建武二十一年斛
    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cm,高33cm,口径33.5cm,盘径57.5cm。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残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
    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造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是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
    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 的制度。
    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 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博弈乐舞纹镜
    博弈乐舞纹镜,东汉,面径23.1cm。
    镜圆形,圆钮,水波纹方形钮座,外围双线方格。方格外有四枚乳丁与方格四角相对,并将画面分为四区。一区饰二人对坐博弈,二人均跪左膝而身体前倾,神情十分专注。一区饰一人跪抱长琴,与其相对的一人屈腿展臂而舞。一区饰驯兽图,左侧一人为驯兽师,中间一虎形巨兽人立而舞,右侧一小猴席地而坐。一区饰一人居中端坐,左右两人各伸臂作奉献状。各区人物、动物的神态遥相呼应,神完气足。地纹为不规则的云纹,镜缘由里及外饰三角纹和几何纹各一周。
    此镜图案采用整体高浮雕,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构图丰满,时代较以凸线刻画纹饰的画像镜略早。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
    三段区段式神兽镜,东汉,面径17.1cm。
    镜圆形,圆形钮和钮座,钮上下之镜面有二平行线将内区分为三段。上段中间为一龟负华盖,龟右侧有一高大人物,其左右各饰一侍者,右侍后有一蟾蜍。龟左侧依次排列4人,最后一人身后立一鹤。中段左右各饰一舞狮。下段中间为盘丝形图案,左右各2人,分别盘坐、踞坐。中区为一周半圆形流云纹与方枚相间,地饰细点纹,每一方枚内各有铭文两字,可连读:“吾作明镜,幽炼川冈。巧工所居,尾克童上。有四守名,流美宜王。”外区饰菱形涡纹。
    此镜铸造精湛,人物、动物五官均极清晰,花纹细密繁复,十分难得。此类铜镜曾在陕西出土数面,仅细部略有不同。另罗振玉《古镜图录》、日本《欧米蒐储支那古铜精华》各收有一面,也十分近似。


北流型六蛙铜鼓
    北流型六蛙铜鼓,通高54.7cm,面径98cm,足径99.4cm。
    此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属北流型铜鼓。
    此鼓通体饰花纹。鼓面,3弦分晕,18晕,1晕纹饰已模糊不清,2、9、11、16、18晕饰席纹,3、8、14晕饰四出钱纹,4、7、10、13、15晕饰云纹,6、12、17晕饰圆钱纹,5晕饰半圆填线纹;鼓面边缘塑6蛙,其中一对累蹲蛙对称排列。鼓身,胸部6晕,1晕中饰四出钱纹,2、3、5晕饰雷纹,4晕饰圆钱纹,6晕饰席纹;腰部9晕,1、9晕饰四出钱纹,2、4、7、8晕饰雷纹,3、6晕饰圆钱纹,5晕饰席纹;足部7晕,1、2晕饰圆钱纹,3、6晕饰雷纹,4晕饰四瓣花纹,5、7晕饰席纹。耳边饰乳钉,中饰辫纹。
    根据铜鼓上的四出钱纹即可推断这种类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年代上限只能在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6年)以后。

建初元年朱提造洗
    建初元年朱提造洗,高21.4cm,口径44.7cm。
    此洗为盆形,宽沿微上翘,双铺首耳,惜已失环。洗身外侧饰凸起的宽带纹一道。洗内底两侧饰鱼纹,中间铸有“建初元年朱提造”7字铭文
青铜器看起来非常漂亮典雅.
有鞘剑很少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