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报道日舰访华大多与事实不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8:09:09
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林杰发自北京  

与日本军舰一起到来的,是日本媒体的杂音

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邀请,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于6月24日抵达广东省湛江港,开始对中国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由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第一次访问中国,这次交流活动吸引了包括来自多家日本媒体在内的两国记者前往报道。可是,日本媒体的报道一出来,却有些变了味道。


日媒爱做“忧患式”报道

24日下午的欢迎仪式之后,中日双方举行了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向四川地震灾区提供救援物资的交接仪式。该舰从日本出发时,装载了提供给中国四川灾区的慰问品,包括口罩、罐头和毛毯等。

访问期间,中国海军官兵还将与“涟”号驱逐舰官兵互相参观对方舰艇,开展文体活动,举行救灾经验交流研讨会,日方舰艇还将向湛江市民开放。

对于这次意义重大的访问,日本媒体却释放出不少弦外之音。共同社23日播发报道说,海上自卫队舰艇是在“反对”声中访华;日本《产经新闻》24日的报道则预测,海上自卫队舰艇首次访华将受到“冷淡的欢迎”。在“涟”号抵达湛江港之后,日本媒体的调子依然显得“灰暗”。25日《每日新闻》报道的标题是“反日舆论迫使中国领导层慎重扩大日中交流”;同一天《日本经济新闻》做了《从接待安排看出中国舆论依然不信任日本》的报道;还有《读卖新闻》,该报的标题是《中国担心日本舰艇访华引发“反日”举动》。

看过这些报道,给人一个印象:中国“怠慢”了日本自卫队舰艇。但一些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的印象是,双方交流的气氛是轻松的。

“中国军人给我的感觉是不卑不亢,既不谄媚,也不轻视。”一位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一些中国军人和这位记者聊天时表示,本着学习的态度,对方舰艇武器的现代化、舰艇管理的到位给他留下一定印象。相反,倒是一些日本军人显得有些拘谨。

“如果说交流有什么障碍的话,那就是语言不通,对方不会汉语,我们不通日语,双方的英语也不是太好。”另一位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说。


多项报道与事实不符

不只一家日本媒体报道称,由于“中国国内存在反对海上自卫队舰艇来访的声音”,所以“一些交流活动被取消”,“日本媒体的采访也受到限制”。

这与本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也有所出入。

比如,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海上自卫队音乐队的演奏会已被取消。”但经过本报记者核实,演奏会取消纯属子虚乌有,时间定在27日下午。该报道还称,日本媒体在当地的采访“受到限制”,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到场采访的日本记者多于中国记者,按照对等原则,采访活动时中日双方各派出人数相同的记者,而并非日本媒体所说的限制日本记者采访。

又比如,《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国国家媒体对日本舰艇入港并未做显著的报道,很多湛江市民也不知道日本舰艇已经入港。”实际上,只要上网随便查查就会发现,仅一家通讯社刊发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抵达湛江开始友好回访》的报道,就有至少近60家中国网络媒体转载。而且,在湛江港的采访队伍里,《湛江日报》和湛江电视台的记者都在其中。一位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说,当地媒体已经报道了日本军舰到访的消息,日本媒体的报道不知从何而来。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海上自卫队舰艇是在‘反对’声中访华”。但在新浪网新闻频道有关日舰访问报道的跟贴里,记者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留言:“有容乃大。展现我们大中国的风范!”“愿中日友好树长青”“华夏和扶桑交万年之谊,中国和日本作友善之邻。”似乎与日本媒体所说的也有出入。


“急于求成”心态作怪

“我个人认为,日本媒体所谓‘海上自卫队舰艇是在反对声中访华’,这种概括,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目前日本舆论有这样一种倾向,急于摆脱祖先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希望周边国家,包括那些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表现出热情、表现出欢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所长杨伯江认为,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日本媒体报道的扭曲。

高洪认为,如果日本媒体真的很在意“反对声”,就应该向日本国内呼吁,多做有助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改变别人对他们的看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中日防务交流要慢慢来

杨伯江认为,在防务领域,交流肯定比不交流要有效果,中日双方都不是徒劳的。“做总比不做强,但也不要奢望立杆见影,特别是在敏感的防务领域,这是长期的过程。”

其实,中日高层并非没有“慢慢来”的准备。日本防卫相石破茂在24日上午的记者会上表示,“考虑到日中两国的历史,我并不认为(仅靠海上自卫队访问)就能让双方彻底冰释前嫌。信赖关系的构筑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同一天,在湛江迎接日本自卫队舰艇时,中国南海舰队司令员苏士亮中将则提到“扎扎实实”四个字,他表示,“我们希望与日本同行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次具体的防务交流活动,播撒友好的种子,传递和平的信息,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做出应有贡献。”

在北京,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于24日的记者会上则说:“相信中日两国加强包括在防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会得到两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的。”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看待历史给两国人民情感带来的伤害,日本舆论想‘完全超越历史’是不可取的。”杨伯江说。


记者手记:日本媒体的责任


【作者】林杰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中日关系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良性发展势头,本应倍加珍惜。尤其是作为对两国国民舆论有重要影响的媒体,更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中日关系最近发生的“敏感事件”中,日本媒体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

无论“饺子事件”,还是“军机风波”,均由于日本媒体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使问题复杂和扩大化。在这些事件中,日本媒体以新闻的报道者身份介入,最后反而成了中日敏感事件的左右者。

记得去年中国“深圳”号访问日本时,日本媒体报道的篇幅都属于“小豆腐块”,并没有成规模的全方位报道,更鲜有从中日友好的角度进行的报道,因为据说“这样报道在日本没有市场”,据说“这样才客观,才没有亲华、媚华的嫌疑。”

这次日舰回访,中方接待将领说:“此次‘涟’号驱逐舰又带来了防卫省和自卫队的救援物资,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具体体现。”“我们希望与日本同行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次具体的防务交流活动……”

但是这些话,在日本媒体上根本看不到,我们只能看到所谓的“反日情绪”,所谓“访问气氛受到影响”。

对于敏感的中日关系来说,日本媒体为什么只追求“眼球”效应,而不能多一些担当。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林杰发自北京  

与日本军舰一起到来的,是日本媒体的杂音

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邀请,日本海上自卫队“涟”号驱逐舰于6月24日抵达广东省湛江港,开始对中国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由于是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第一次访问中国,这次交流活动吸引了包括来自多家日本媒体在内的两国记者前往报道。可是,日本媒体的报道一出来,却有些变了味道。


日媒爱做“忧患式”报道

24日下午的欢迎仪式之后,中日双方举行了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向四川地震灾区提供救援物资的交接仪式。该舰从日本出发时,装载了提供给中国四川灾区的慰问品,包括口罩、罐头和毛毯等。

访问期间,中国海军官兵还将与“涟”号驱逐舰官兵互相参观对方舰艇,开展文体活动,举行救灾经验交流研讨会,日方舰艇还将向湛江市民开放。

对于这次意义重大的访问,日本媒体却释放出不少弦外之音。共同社23日播发报道说,海上自卫队舰艇是在“反对”声中访华;日本《产经新闻》24日的报道则预测,海上自卫队舰艇首次访华将受到“冷淡的欢迎”。在“涟”号抵达湛江港之后,日本媒体的调子依然显得“灰暗”。25日《每日新闻》报道的标题是“反日舆论迫使中国领导层慎重扩大日中交流”;同一天《日本经济新闻》做了《从接待安排看出中国舆论依然不信任日本》的报道;还有《读卖新闻》,该报的标题是《中国担心日本舰艇访华引发“反日”举动》。

看过这些报道,给人一个印象:中国“怠慢”了日本自卫队舰艇。但一些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的印象是,双方交流的气氛是轻松的。

“中国军人给我的感觉是不卑不亢,既不谄媚,也不轻视。”一位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一些中国军人和这位记者聊天时表示,本着学习的态度,对方舰艇武器的现代化、舰艇管理的到位给他留下一定印象。相反,倒是一些日本军人显得有些拘谨。

“如果说交流有什么障碍的话,那就是语言不通,对方不会汉语,我们不通日语,双方的英语也不是太好。”另一位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说。


多项报道与事实不符

不只一家日本媒体报道称,由于“中国国内存在反对海上自卫队舰艇来访的声音”,所以“一些交流活动被取消”,“日本媒体的采访也受到限制”。

这与本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也有所出入。

比如,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海上自卫队音乐队的演奏会已被取消。”但经过本报记者核实,演奏会取消纯属子虚乌有,时间定在27日下午。该报道还称,日本媒体在当地的采访“受到限制”,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到场采访的日本记者多于中国记者,按照对等原则,采访活动时中日双方各派出人数相同的记者,而并非日本媒体所说的限制日本记者采访。

又比如,《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国国家媒体对日本舰艇入港并未做显著的报道,很多湛江市民也不知道日本舰艇已经入港。”实际上,只要上网随便查查就会发现,仅一家通讯社刊发的《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抵达湛江开始友好回访》的报道,就有至少近60家中国网络媒体转载。而且,在湛江港的采访队伍里,《湛江日报》和湛江电视台的记者都在其中。一位参与报道的中国记者说,当地媒体已经报道了日本军舰到访的消息,日本媒体的报道不知从何而来。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海上自卫队舰艇是在‘反对’声中访华”。但在新浪网新闻频道有关日舰访问报道的跟贴里,记者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留言:“有容乃大。展现我们大中国的风范!”“愿中日友好树长青”“华夏和扶桑交万年之谊,中国和日本作友善之邻。”似乎与日本媒体所说的也有出入。


“急于求成”心态作怪

“我个人认为,日本媒体所谓‘海上自卫队舰艇是在反对声中访华’,这种概括,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目前日本舆论有这样一种倾向,急于摆脱祖先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希望周边国家,包括那些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表现出热情、表现出欢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所长杨伯江认为,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日本媒体报道的扭曲。

高洪认为,如果日本媒体真的很在意“反对声”,就应该向日本国内呼吁,多做有助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改变别人对他们的看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中日防务交流要慢慢来

杨伯江认为,在防务领域,交流肯定比不交流要有效果,中日双方都不是徒劳的。“做总比不做强,但也不要奢望立杆见影,特别是在敏感的防务领域,这是长期的过程。”

其实,中日高层并非没有“慢慢来”的准备。日本防卫相石破茂在24日上午的记者会上表示,“考虑到日中两国的历史,我并不认为(仅靠海上自卫队访问)就能让双方彻底冰释前嫌。信赖关系的构筑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同一天,在湛江迎接日本自卫队舰艇时,中国南海舰队司令员苏士亮中将则提到“扎扎实实”四个字,他表示,“我们希望与日本同行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次具体的防务交流活动,播撒友好的种子,传递和平的信息,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做出应有贡献。”

在北京,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于24日的记者会上则说:“相信中日两国加强包括在防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会得到两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的。”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来看待历史给两国人民情感带来的伤害,日本舆论想‘完全超越历史’是不可取的。”杨伯江说。


记者手记:日本媒体的责任


【作者】林杰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中日关系目前好不容易形成的良性发展势头,本应倍加珍惜。尤其是作为对两国国民舆论有重要影响的媒体,更应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中日关系最近发生的“敏感事件”中,日本媒体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

无论“饺子事件”,还是“军机风波”,均由于日本媒体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使问题复杂和扩大化。在这些事件中,日本媒体以新闻的报道者身份介入,最后反而成了中日敏感事件的左右者。

记得去年中国“深圳”号访问日本时,日本媒体报道的篇幅都属于“小豆腐块”,并没有成规模的全方位报道,更鲜有从中日友好的角度进行的报道,因为据说“这样报道在日本没有市场”,据说“这样才客观,才没有亲华、媚华的嫌疑。”

这次日舰回访,中方接待将领说:“此次‘涟’号驱逐舰又带来了防卫省和自卫队的救援物资,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具体体现。”“我们希望与日本同行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次具体的防务交流活动……”

但是这些话,在日本媒体上根本看不到,我们只能看到所谓的“反日情绪”,所谓“访问气氛受到影响”。

对于敏感的中日关系来说,日本媒体为什么只追求“眼球”效应,而不能多一些担当。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管他日本媒体怎么说
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说实话
我就不怎么欢迎
相对167访日来讲,这次日舰回访,确实是比较低调的。
别的不说,167访问的是东京,日舰回访,也得去相当级别的中国大城市才对吧。然而现在访问的却只是小小的湛江市,级别明显不对称。

自己不高兴 赖我们
军舰好像也没挂国旗,按待遇级别看来确实低了一些,不过日本人也不能老站在自己立场上讲话,虽然只是礼节性问题不过TG也有麻烦和难处,挂着国旗来大城市访问怕是要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咯,老是指责民主和人权问题,这个倒是确实考虑民意做出的决定把……
看到膏药旗就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