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黄永玉的进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3:00:44
黄永玉:我过去可不老


我们都来自山野,对于厄运从来不会低头,经历了那些恐怖的年代,连痛苦本身都麻木了,对于恐惧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如果说有什么心得,就是对待生活,有着从容的态度吧。
——黄永玉
不管作品好坏,我能够告慰自己的,就是没有浪费时间。我朋友问我,你死了在墓碑上刻什么字,我就开玩笑说,我死了,你就帮我刻上:“真累哟!”
——黄永玉


新京报:请您谈谈这一次画展的简单情况吧。
黄永玉:这次画展是1999年以后新的作品,作用就是把这几年的东西给大家看看,说明“这个老同志还在不停地工作”。而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老头子还活着,你得老看着我的老画什么的。如果画家老是把老作品给大家看,还要看画展干什么呢。
会堂当然很堂皇了,但是不是很大。画不是很多,也就100来幅,但是画很大,小的四尺长,大的二、三十尺,花鸟、人物、山水都有。
朋友来得很多,有老朋友了,也有二、三十岁的朋友。画的前言很简单:99年以来的画的作品,请大家看看,指教。
新京报:您对自己1999以来的画有什么评价?
黄永玉:我画画总是拉满弓的,画的过程是很满足,但是画的结果,令我满意的很少。文学上的活动比这个好些,所以我比较欣赏自己文字上的活动,里面有活跃的思想在带动。而绘画往往会手不应心。
新京报:您现在还一直画画吗?您的工作习惯如何?
黄永玉:我每天早上起来,洗漱过后就开始工作,每天工作8-11个小时。中午吃饭,看看电视,睡觉,起床再工作到六点半,吃晚饭,又看电视,又睡觉。过去年轻,每天工作20个小时都有,现在是大约8小时左右。这个画展完后,我就要写我的小说了《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莎士比亚有一个戏是《温莎的风流娘们》,这是对着他的,主要是一个自传体的小说。写我经历的时代,这是别人不可能经历的时代。我写出来,你就当成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写的东西好了,起码我的朋友都会愿意看。
一个作家朋友说,你不要以为黄永玉谦虚,他一点都不谦虚,只不过他比较求实、诚恳罢了,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蛮准确的。
新京报:您在生活上有什么喜好?
我不会喝酒,不会打桥牌,只喜欢画画,木刻,听音乐,和朋友聊天。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嗜好,就有一个小号,喜欢吹号,小时侯逃难的时候,就带着小号和猎枪,在山里走。


新京报:能否谈谈你的绘画和成长经历?
黄永玉:我小时侯在一个很远的山城成长起来的,凤凰,是一个石头城了。在那里念的小学。读古书,四书五经啦,另外就是蔡元培的新式教育。我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母亲是女校校长。我小学毕业后,我的一个远方叔叔把我带走了,带到了福建的集美学院,陈嘉庚的学校,读初中。后来抗战八年,我跟着学校迁到了内地山区,在那里长大。
我在学校里属于不好的学生。因为很多书我都已经读过,新的书一两天就看完了。我喜欢画画,国文、历史很好,数理化却一塌糊涂,手工劳作也不好——竹编啊,泥巴啦,我不耐烦做得很细。80%的时间,我都在图书馆里看我喜欢看的书——集美学院的书可多了。学校里有初中,有高中,有航海,水产,师范、商业学校,现在好象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学校了。我那时侯把世界大战的人物编成漫画书,可惜这两本都被人骗去了。还画国际地图,欧洲战争的进展,等等。我们每天收听“嗒嗒嗒”的广播,第二天编成报纸。老师就说,黄永玉这个小孩,读的是初中,方法用的是大学里的方法。

可是读到初二,我老留级,竟然留了五次。五五二十五嘛,所以我有二百五十个同学。后来我到了厦门去,我的同学很多,都是老教授、老院长、大将军、老作家,都是留级给留下的。我当时虽然是一个小孩子,对于留级却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在乎是否留级。我的学校是很好的学校,但我有个问题,就是爱打架。小学的时候拜过师傅,学拳术,动不动就打架。打伤了人啊,就要开除,可是开除也不行,湖南是战区,开除了我一个小孩子去哪里呢?我被记了两个大过,两个小过,留校查看。我想算了,我就走了。到了德化,做了陶瓷小工,后来又到这个剧团,那个剧团,当过中小学教员,也给报纸写稿子,写诗、画画。到每一个团体,大家觉得这个小孩子,挺用功,不喝酒,不打牌,连下棋都不会,一有空就去图书馆看书,所以都对我挺好。

我初中的时候参加了进步的“中国木刻协会”。虽然到处流浪,跑来跑去,我心中始终有着一个模糊的信念,认为我是一个“左派”,我们搞游行,发传单。可是到了解放后,我又变成“右派”啦。这个我很不明白啊,我明明是一个“左派”嘛。这么大人了,心里也不好过啊。话说回来,日本人刚投降,我就去了台湾省,住了四五个月,台湾抓我,说我是共产党。地下党通知我,送我去了基隆,坐船去了香港,在香港生活了十八年。写剧本,开画展,拍电影,参加香港进步美术组织,在《大公报》工作。那时国民党很多要抓的人都在香港,包括郭沫若、茅盾啦,都在香港。到了1953年,我就回到了北京。一直到现在,我拿的工资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

“六四”后,我也有自己看法,这个学生怎么可以镇压呢,我也写文章,画画,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在意大利买了房子,就想永远不回来了。后来党中央托香港新华社的同志劝我回来,还给房子啦,车啦,我都不要,就在这里弄了个房子。还怕我有情绪,让我当协会的副主席啦,可是开会我是一回不会去的。让我当顾问,顾问嘛,哈哈,其实就是安慰嘛。去年给了一个“终身成就奖”。可是这个奖不应该给我啦,有很多老人家他们一生成就很高啊,可是他们都来不及享受名誉,就离开人世了。我们是当年的小伙子,当年是跟在后面跑的,现在也老了——我是现在才老的,过去并不老嘛。


新京报:你能谈谈你的表叔沈从文吗?
黄永玉:我和我的表叔是很亲的,他是我父亲的表兄弟嘛,我祖父的妹妹就是他的妈妈。几十年一起生活,吃饭。他这么重要的一个作家,我记得几十年来他很少谈文学,他只谈他收藏和研究瓷器、纺织品、服装,上面的花纹啊,让我欣赏,可是我只是一个画画的人,对此没有什么兴趣。
他的为人是少见的朴素,名利他都很淡泊,只沉浸于他的研究中去,人家怕的东西他也怕,他怎么不怕咧?他是逆来顺受的环境下工作,性格象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用长年的流动磨穿了石头。
我不一样,我比较反抗。年轻的时候老子是拳头打天下。解放后,当然不可以打架了,但是可以忍,可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
有人讲,我的文章受他影响,那是不准确的,他是在教书的学院里成长的,而我是四处流浪的环境下成长的。我是左派嘛。但是他的情感,和人格的力量对我是有影响的。

我们都来自山野,对于厄运从来不会低头,经历了那些恐怖的年代,连痛苦本身都麻木了,对于恐惧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如果说有什么心得,就是对待生活,有着从容的态度吧。

新京报:您的朋友那么多,三教九流,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你的交游范围之广,也体现了为人的胸襟宽广,这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黄永玉:就是他们培养的啊,人家对你好,你难道不应该对他们好吗?年轻的时候,那些人对你好,对年轻人照顾,有着情感的感染和教育,滴水之恩,报以涌泉,现在他们老了,死了,怎么办呢,是不是“涌泉”就不必报了呢?不是的,你仍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别人好。
1946、1947年我在上海,那时21岁,一方面在木刻协会当常务理事,一方面做着崇高的工作,一方面饿着肚子。房租要50块钱,稿费又很少,发表一幅木刻就5块钱,一个月要发表十块木刻,去哪里发表呢——进步的杂志也不多啊,也不一定发表你的木刻啊?其他的生活费用呢?伙食呢?车钱呢?那时还很年轻,我去找和我住一条街的臧克家先生,拿我新刻的作品给他看,他先把钱垫给我,再把我介绍到杂志上。还有唐TAO老师,也是带着我跑来跑去,介绍来介绍去。有一些老朋友,如黄裳,大我四、五岁,当时也在《文汇报》编副刊,同时还在一个中心轮船公司当高级职员。我同另外一个朋友汪曾祺,他在中学教书,我也在中学教书,礼拜六我们一起去黄裳那里蹭吃,黄裳总是充当孟尝君,总是他请客。我那时是不大挑,有什么吃什么,看样子,我是一回也没有回请过他。

新京报:你对当今的艺术家有什么看法?
黄永玉:我有一点要谈,就是创新这个命题。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创新”?这个画又不是衣服。为什么一定要“新”?你应该说,我要画得更好。“新”我不懂,但是“好”我是懂的。归根结底,是要画得好。
我看到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模仿国外的画法,不但是模仿形式,方法,还模仿了意识、情感,洋的调调,这也是可以的。要有一个好的消化文化的胃,只要画得好,画得有味道,画得有出息,就可以。
新京报:你认为现在有什么你觉得特别好的画家吗?
黄永玉: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年轻画家,我都不认识他。我认为他是中国一百年来最伟大的画家。他叫李伯安。我有一次看电视,看到他的画,我说这么好的画,我要找他去。有人说,你找不到他了,我说为什么,他去国外了吗?回答说是,不是,他死了,而且死在自己的画前。
他生活很穷困,在郑州当个编剧,数10米、20、100米的画,据我有限的知识来看,那可是了不起的大画家。40多岁就死了,这是一个很损失。后来死后出了画册。可是为什么当时不好好照顾他呢?现在建个庙都没有用了。
还有一个我的学生,周思聪,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他的先生是陆沉,都是品格高尚,画画很好的人,可惜先后都去世了。
去年发给我“艺术成就奖”的时候,我想讲讲他们,但是会场又是跳舞,又是唱歌,没有机会讲,我不知道发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红灯绿灯,唱歌跳舞,今天借你这个机会讲一讲吧。

新京报:国外的游历对您的绘画有什么影响吗?
黄永玉:游历可能别人会讲得更多,对我却没有很特殊的意义。我到了意大利,巴黎,参观这个宫,那个宫,我都看过了,但这对我不足为奇,因为我都已经看过了,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工作,比如说在巴黎,有一次住了三个月,两个多月我都在画画、写生。背着20斤、30斤的地方,到处跑,在美国、澳大利亚,也是一样的,写生是对我曾经仰慕的城市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或者写出书来,这是一个习惯。有些人就讲到了德国,潜海水浴,喝这个酒,吃那个牛排,我听着都有些难为情。我的朋友说,你来德国做什么呢?你既不去欣赏德国的女孩子,也不觉得德国的东西好吃。我说,我是来工作的。
不管作品好坏,我能够告慰自己的,就是没有浪费时间。我朋友问我,你死了在墓碑上刻什么字,我就开玩笑说,我死了,你就帮我刻上:“真累哟!”
本报记者:吴虹飞

采访手记:
我们驱车前往北京郊外的徐辛庄万荷堂。旷野之上,乔木萧萧,马路边孤零零地伫立着一个小亭子,往里是雅致的灰色墙的院子。听得犬吠。先生在午休。
进得大门,绕过影壁,穿过堂屋,进得客房,先生的厢房在后。
喝过一盏茶,先生起。我们进得他的屋子。只见屋里古风甚浓,却丝毫没有晦涩拘泥之感。只见得树暖花开,鸟雀争鸣。一张大床,长略约五米,宽也五米,竟然是方的。屋顶有玻璃罩子,天光泻入,春意融融,令人惬意。
四周挂着他的各种相片。他一一指点,这是我在意大利的家,这是我在凤凰的家。闻说先生喜欢四处盖房为家,信夫!他身上流的是湘西人的血,一生颠沛流离,颇具传奇色彩,黄先生是率性的人,往往直言不讳,可这些在他却都是轻描淡写,说着说着,就笑起来:这样讲,好象让我在派出所交代问题似的!
我忽然见到角落里有他虬劲的手书,我以为是风雅的古诗或格言之类,却见得上面写着:“翻你的东西的人可能是个天才,你要想法子把他轰走。”
黄永玉露出狡黠而得意的笑容,有如顽童。原来他讨厌客人进屋到处乱翻东西,自己屋子又不是旅游胜地,所以写了大字,正正经经裱糊挂起。
我想起卫生间马桶之上,贴着一个条子,写着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书。心里不由得好笑,这个黄永玉真是有趣极了。黄永玉:我过去可不老


我们都来自山野,对于厄运从来不会低头,经历了那些恐怖的年代,连痛苦本身都麻木了,对于恐惧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如果说有什么心得,就是对待生活,有着从容的态度吧。
——黄永玉
不管作品好坏,我能够告慰自己的,就是没有浪费时间。我朋友问我,你死了在墓碑上刻什么字,我就开玩笑说,我死了,你就帮我刻上:“真累哟!”
——黄永玉


新京报:请您谈谈这一次画展的简单情况吧。
黄永玉:这次画展是1999年以后新的作品,作用就是把这几年的东西给大家看看,说明“这个老同志还在不停地工作”。而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老头子还活着,你得老看着我的老画什么的。如果画家老是把老作品给大家看,还要看画展干什么呢。
会堂当然很堂皇了,但是不是很大。画不是很多,也就100来幅,但是画很大,小的四尺长,大的二、三十尺,花鸟、人物、山水都有。
朋友来得很多,有老朋友了,也有二、三十岁的朋友。画的前言很简单:99年以来的画的作品,请大家看看,指教。
新京报:您对自己1999以来的画有什么评价?
黄永玉:我画画总是拉满弓的,画的过程是很满足,但是画的结果,令我满意的很少。文学上的活动比这个好些,所以我比较欣赏自己文字上的活动,里面有活跃的思想在带动。而绘画往往会手不应心。
新京报:您现在还一直画画吗?您的工作习惯如何?
黄永玉:我每天早上起来,洗漱过后就开始工作,每天工作8-11个小时。中午吃饭,看看电视,睡觉,起床再工作到六点半,吃晚饭,又看电视,又睡觉。过去年轻,每天工作20个小时都有,现在是大约8小时左右。这个画展完后,我就要写我的小说了《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莎士比亚有一个戏是《温莎的风流娘们》,这是对着他的,主要是一个自传体的小说。写我经历的时代,这是别人不可能经历的时代。我写出来,你就当成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写的东西好了,起码我的朋友都会愿意看。
一个作家朋友说,你不要以为黄永玉谦虚,他一点都不谦虚,只不过他比较求实、诚恳罢了,我觉得这个评价还是蛮准确的。
新京报:您在生活上有什么喜好?
我不会喝酒,不会打桥牌,只喜欢画画,木刻,听音乐,和朋友聊天。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嗜好,就有一个小号,喜欢吹号,小时侯逃难的时候,就带着小号和猎枪,在山里走。


新京报:能否谈谈你的绘画和成长经历?
黄永玉:我小时侯在一个很远的山城成长起来的,凤凰,是一个石头城了。在那里念的小学。读古书,四书五经啦,另外就是蔡元培的新式教育。我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母亲是女校校长。我小学毕业后,我的一个远方叔叔把我带走了,带到了福建的集美学院,陈嘉庚的学校,读初中。后来抗战八年,我跟着学校迁到了内地山区,在那里长大。
我在学校里属于不好的学生。因为很多书我都已经读过,新的书一两天就看完了。我喜欢画画,国文、历史很好,数理化却一塌糊涂,手工劳作也不好——竹编啊,泥巴啦,我不耐烦做得很细。80%的时间,我都在图书馆里看我喜欢看的书——集美学院的书可多了。学校里有初中,有高中,有航海,水产,师范、商业学校,现在好象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学校了。我那时侯把世界大战的人物编成漫画书,可惜这两本都被人骗去了。还画国际地图,欧洲战争的进展,等等。我们每天收听“嗒嗒嗒”的广播,第二天编成报纸。老师就说,黄永玉这个小孩,读的是初中,方法用的是大学里的方法。

可是读到初二,我老留级,竟然留了五次。五五二十五嘛,所以我有二百五十个同学。后来我到了厦门去,我的同学很多,都是老教授、老院长、大将军、老作家,都是留级给留下的。我当时虽然是一个小孩子,对于留级却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在乎是否留级。我的学校是很好的学校,但我有个问题,就是爱打架。小学的时候拜过师傅,学拳术,动不动就打架。打伤了人啊,就要开除,可是开除也不行,湖南是战区,开除了我一个小孩子去哪里呢?我被记了两个大过,两个小过,留校查看。我想算了,我就走了。到了德化,做了陶瓷小工,后来又到这个剧团,那个剧团,当过中小学教员,也给报纸写稿子,写诗、画画。到每一个团体,大家觉得这个小孩子,挺用功,不喝酒,不打牌,连下棋都不会,一有空就去图书馆看书,所以都对我挺好。

我初中的时候参加了进步的“中国木刻协会”。虽然到处流浪,跑来跑去,我心中始终有着一个模糊的信念,认为我是一个“左派”,我们搞游行,发传单。可是到了解放后,我又变成“右派”啦。这个我很不明白啊,我明明是一个“左派”嘛。这么大人了,心里也不好过啊。话说回来,日本人刚投降,我就去了台湾省,住了四五个月,台湾抓我,说我是共产党。地下党通知我,送我去了基隆,坐船去了香港,在香港生活了十八年。写剧本,开画展,拍电影,参加香港进步美术组织,在《大公报》工作。那时国民党很多要抓的人都在香港,包括郭沫若、茅盾啦,都在香港。到了1953年,我就回到了北京。一直到现在,我拿的工资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

“六四”后,我也有自己看法,这个学生怎么可以镇压呢,我也写文章,画画,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在意大利买了房子,就想永远不回来了。后来党中央托香港新华社的同志劝我回来,还给房子啦,车啦,我都不要,就在这里弄了个房子。还怕我有情绪,让我当协会的副主席啦,可是开会我是一回不会去的。让我当顾问,顾问嘛,哈哈,其实就是安慰嘛。去年给了一个“终身成就奖”。可是这个奖不应该给我啦,有很多老人家他们一生成就很高啊,可是他们都来不及享受名誉,就离开人世了。我们是当年的小伙子,当年是跟在后面跑的,现在也老了——我是现在才老的,过去并不老嘛。


新京报:你能谈谈你的表叔沈从文吗?
黄永玉:我和我的表叔是很亲的,他是我父亲的表兄弟嘛,我祖父的妹妹就是他的妈妈。几十年一起生活,吃饭。他这么重要的一个作家,我记得几十年来他很少谈文学,他只谈他收藏和研究瓷器、纺织品、服装,上面的花纹啊,让我欣赏,可是我只是一个画画的人,对此没有什么兴趣。
他的为人是少见的朴素,名利他都很淡泊,只沉浸于他的研究中去,人家怕的东西他也怕,他怎么不怕咧?他是逆来顺受的环境下工作,性格象水一样,很柔顺,永远不会往上爬,用长年的流动磨穿了石头。
我不一样,我比较反抗。年轻的时候老子是拳头打天下。解放后,当然不可以打架了,但是可以忍,可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
有人讲,我的文章受他影响,那是不准确的,他是在教书的学院里成长的,而我是四处流浪的环境下成长的。我是左派嘛。但是他的情感,和人格的力量对我是有影响的。

我们都来自山野,对于厄运从来不会低头,经历了那些恐怖的年代,连痛苦本身都麻木了,对于恐惧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如果说有什么心得,就是对待生活,有着从容的态度吧。

新京报:您的朋友那么多,三教九流,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你的交游范围之广,也体现了为人的胸襟宽广,这是如何培养起来的?
黄永玉:就是他们培养的啊,人家对你好,你难道不应该对他们好吗?年轻的时候,那些人对你好,对年轻人照顾,有着情感的感染和教育,滴水之恩,报以涌泉,现在他们老了,死了,怎么办呢,是不是“涌泉”就不必报了呢?不是的,你仍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别人好。
1946、1947年我在上海,那时21岁,一方面在木刻协会当常务理事,一方面做着崇高的工作,一方面饿着肚子。房租要50块钱,稿费又很少,发表一幅木刻就5块钱,一个月要发表十块木刻,去哪里发表呢——进步的杂志也不多啊,也不一定发表你的木刻啊?其他的生活费用呢?伙食呢?车钱呢?那时还很年轻,我去找和我住一条街的臧克家先生,拿我新刻的作品给他看,他先把钱垫给我,再把我介绍到杂志上。还有唐TAO老师,也是带着我跑来跑去,介绍来介绍去。有一些老朋友,如黄裳,大我四、五岁,当时也在《文汇报》编副刊,同时还在一个中心轮船公司当高级职员。我同另外一个朋友汪曾祺,他在中学教书,我也在中学教书,礼拜六我们一起去黄裳那里蹭吃,黄裳总是充当孟尝君,总是他请客。我那时是不大挑,有什么吃什么,看样子,我是一回也没有回请过他。

新京报:你对当今的艺术家有什么看法?
黄永玉:我有一点要谈,就是创新这个命题。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创新”?这个画又不是衣服。为什么一定要“新”?你应该说,我要画得更好。“新”我不懂,但是“好”我是懂的。归根结底,是要画得好。
我看到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模仿国外的画法,不但是模仿形式,方法,还模仿了意识、情感,洋的调调,这也是可以的。要有一个好的消化文化的胃,只要画得好,画得有味道,画得有出息,就可以。
新京报:你认为现在有什么你觉得特别好的画家吗?
黄永玉: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年轻画家,我都不认识他。我认为他是中国一百年来最伟大的画家。他叫李伯安。我有一次看电视,看到他的画,我说这么好的画,我要找他去。有人说,你找不到他了,我说为什么,他去国外了吗?回答说是,不是,他死了,而且死在自己的画前。
他生活很穷困,在郑州当个编剧,数10米、20、100米的画,据我有限的知识来看,那可是了不起的大画家。40多岁就死了,这是一个很损失。后来死后出了画册。可是为什么当时不好好照顾他呢?现在建个庙都没有用了。
还有一个我的学生,周思聪,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他的先生是陆沉,都是品格高尚,画画很好的人,可惜先后都去世了。
去年发给我“艺术成就奖”的时候,我想讲讲他们,但是会场又是跳舞,又是唱歌,没有机会讲,我不知道发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要红灯绿灯,唱歌跳舞,今天借你这个机会讲一讲吧。

新京报:国外的游历对您的绘画有什么影响吗?
黄永玉:游历可能别人会讲得更多,对我却没有很特殊的意义。我到了意大利,巴黎,参观这个宫,那个宫,我都看过了,但这对我不足为奇,因为我都已经看过了,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工作,比如说在巴黎,有一次住了三个月,两个多月我都在画画、写生。背着20斤、30斤的地方,到处跑,在美国、澳大利亚,也是一样的,写生是对我曾经仰慕的城市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或者写出书来,这是一个习惯。有些人就讲到了德国,潜海水浴,喝这个酒,吃那个牛排,我听着都有些难为情。我的朋友说,你来德国做什么呢?你既不去欣赏德国的女孩子,也不觉得德国的东西好吃。我说,我是来工作的。
不管作品好坏,我能够告慰自己的,就是没有浪费时间。我朋友问我,你死了在墓碑上刻什么字,我就开玩笑说,我死了,你就帮我刻上:“真累哟!”
本报记者:吴虹飞

采访手记:
我们驱车前往北京郊外的徐辛庄万荷堂。旷野之上,乔木萧萧,马路边孤零零地伫立着一个小亭子,往里是雅致的灰色墙的院子。听得犬吠。先生在午休。
进得大门,绕过影壁,穿过堂屋,进得客房,先生的厢房在后。
喝过一盏茶,先生起。我们进得他的屋子。只见屋里古风甚浓,却丝毫没有晦涩拘泥之感。只见得树暖花开,鸟雀争鸣。一张大床,长略约五米,宽也五米,竟然是方的。屋顶有玻璃罩子,天光泻入,春意融融,令人惬意。
四周挂着他的各种相片。他一一指点,这是我在意大利的家,这是我在凤凰的家。闻说先生喜欢四处盖房为家,信夫!他身上流的是湘西人的血,一生颠沛流离,颇具传奇色彩,黄先生是率性的人,往往直言不讳,可这些在他却都是轻描淡写,说着说着,就笑起来:这样讲,好象让我在派出所交代问题似的!
我忽然见到角落里有他虬劲的手书,我以为是风雅的古诗或格言之类,却见得上面写着:“翻你的东西的人可能是个天才,你要想法子把他轰走。”
黄永玉露出狡黠而得意的笑容,有如顽童。原来他讨厌客人进屋到处乱翻东西,自己屋子又不是旅游胜地,所以写了大字,正正经经裱糊挂起。
我想起卫生间马桶之上,贴着一个条子,写着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不知道是不是他手书。心里不由得好笑,这个黄永玉真是有趣极了。
我不懂画,但非常喜欢画,也喜欢黄永玉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