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什么──孔子神话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41:55
作者: 张颂之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新法家]


   提要:孔子是中国文化之伟人,神话的影子一直包围着孔子。从孔子生前,有关他的神话就层出不穷,孔子死后,神话的幽灵就更加依附在孔子身上,使孔子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大神话。近代以来,儒学官学地位的消失并未阻止孔子继续被神话的历史惯性,时至今日,孔子依然是一个神话。
    孔子以天降斯文的信念,志在东周,为此,他奋斗了一生,奔波了一生,并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门徒,传授仁义礼乐先王之道。孔子在73岁高龄时,带着天命自我期许与现实无奈的巨大反差,不无遗憾地离开了他要宏图大展的人世。孔子死了,但是孔子的形象却日渐高大,随着儒家学派的壮大及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子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奠基者。于是,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伟人,而且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由人变成了神。
    中国的古代神话没有形成象古代希腊那样完整而有系统的神话,据说是在中国神话形成时期,史官文化把神话改造了,使神话传说历史化理性化。但是,切不可由此认为中国人就缺少或不偏爱神话,古代中国虽没有完整的神话体系,但神话的幽灵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以各种形态各种方式存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心中。中国人是创造神话的能家里手,一个又一个新的神话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层出不穷,最显著的例子是孔子和关公的神话。对于关公的神话人们向无疑问,而对于孔子的神话,人们却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力神化孔子,另一方面却又极力把孔子说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否认孔子的神化。孔子的神化过程,一方面是出于历代统治者有意的目的,另一方面却是出于历代学者无意的敬仰。这种无意的行为往往有一层理性外衣的保护,让人难以察觉是一种神化行为,也往往为神话学研究所忽视。
    传统意义上的神话目的,是塑造神的伟大与崇高,因此,传统神话就有一些神秘气息。这一意义的神话在孔子的素王神话中体现得极为明显。本文中的神话含义不止于此,神话的含义,本文更注重现代对神话的理解,“神话是一种言谈”,“神话是一种传播体系,它是一种讯息。”(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因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作一神话学的一 孔子生前及早期的神话。
    有关孔子的神话,并不是从孔子死后才开始有的,而在孔子生前就已层出不穷了。在孔子三十余岁时,就产生了孔子是圣人的第一个神话。公元前535年,鲁国孟僖子随昭公出使楚国,“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他回国后,就以不能相礼为耻,开始求礼,向懂礼的学习,在他将死时,便说出了孔子是懂礼的人,是天生的圣人:“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 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因此,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大约在昭公二十四年后师事孔子。自少年时代就倾心于宗法礼乐文化的孔子,时时学礼,在他而立之年后就成了一代礼学大师,身边有了一批学礼的弟子。
    帝王后裔的血统和对礼乐文化的矢志追求,使孔子有了为东周的雄心,天命感也日渐强烈,于是孔子以天命在我自期,激励自己,这种天命感越是在孔子晚年遇到挫折时,越强烈。因此,孔子毫不客气地把自己看成了一个负有天命的人,即是说,孔子的系统神化是从他自己开始的。孔子的天命意识首先是以继承文武之道的形式出现的,《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他晚年就连梦不见周公也成为他的心病。知天命的自信时常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之中,《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宪问》:“知我者其天乎!”天命在我的自信以及时不我与的现实,使老迈的孔子发出了天将绝我的悲鸣,爱徒颜渊的早死,孔子就说:“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西狩获麟意味着天命不再给孔子任何机会,孔子的大限将至。
    孔子也确乎是个道德权威型的人物,他对天命的自期与自我道德的修养,不仅使弟子们对他奉若神明,就连当时的人也认为孔子是天命的承担者。《论语·八佾》载仪封人见孔子后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时人对孔子的神化仅是孔子神化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大规模地神化孔子却是从孔子的弟子们开始的。
    孔门弟子尤其是孔门高足,深知孔子的心志,他们为孔子的理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共同的事业,他们对孔子的神化更是不遗余力,可以说,由孔子开启的孔子神话是经过孔门弟子初步完成的。首先是孔门第一高足颜渊神化孔子。《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在颜渊看来孔子是个完人,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是孔门的外交家兼巨商子贡神化孔子。《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安,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夫子不居,是何言也?”“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在子贡看来孔子不仅不可企及,更不可毁,而且是天纵成圣,是如同日月一样的天生的圣人。孔子是自人类出现以来的第一个圣人。
    再次,其他的孔门高足如宰我、有若、曾子等也极力神化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a ,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滕文公上》载曾子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在他们看来孔子就是自有人类以来的第一人,经过孔子、孔门弟子以及时人对孔子的神化,孔子的诸种神话形态大致已初具规模,即孔子是天生的圣人,是日月,是生民以来的第一人,尧舜古圣王也难以比拟。
    孔门之后,继起的儒家大师孟、荀进一步神化孔子,在孟荀看来,孔子虽不是号令天下的现实政治的权威,即“仲尼不有天下”或“圣人之不得势者”,然而,孔子的作为及其说教功效却足以“当圣王”、“王天下”。因此,孟子把孔子看成是集圣人大成的超级圣人,《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认为孔子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人选,《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耳,则亦无有乎耳?”孔子作《春秋》而使乱臣贼子惧的意义即为古圣王治世的要义,《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荀子不仅极力提倡大儒之效,而且对孔子极尽推崇之能事,息十二子之说的目的就是要法仲尼之义,孔子不象十二子那样“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是“仁知且不蔽”,“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孔子是如同日月一样的不世圣人。
    总之,经过孔子、时人、孔门儒徒的不懈努力,孔子的文化神话、传道神话、政治神话、人伦师表神话等神话形态基本上形成。即孔子是天生的圣人,是道的承传者,是生民未有的哲人,是千古无二的超级圣人,假若拥有天运,孔子就是解民于倒悬的圣王。早期孔子神话的雏型,对后世孔子神话的不断深化、神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案研究,;看看孔子是如何由一介“丧家之犬”的书生变成世界新救世主的。
二 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

    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自汉武尊崇儒术之后,孔子儒学在此后的两千余年的专制社会中一直占据着统治正统思想的位置。因此,从汉代以后,孔子的形象日益高大,由人而王,由圣而神,孔子的种种神话也层出不穷。大致说来,孔子的神话主要有如下几种:素王神话、人伦神话、师表神话、传道神话、文化神话,经典神话,圣人神话等。

第一,素王神话。

    孔子一生最风光的政治生涯是在鲁国作了几天的司寇,并摄相事,然而孔子抹不去的心志是“为东周”,在他奔波一生终无所遇时,就把心志寄托在了《春秋》中。据孟子说,《春秋》是一代天王之事,《孟子·滕文公》:“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作《春秋》就有了使乱臣贼子惧的政治意旨。由此,今文公羊学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代王者立法,而孔子实际上却无王者之位,故称孔子为素王,是为孔子的素王神话。

    在孔子素王神话中,孔子是个能知过去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人,是“天纵之圣”的天生圣人。因此,谶纬学与今文学中的孔子就具有感生、异表、符命、先知、制法等天降神圣的特征。所谓感生是指孔子受天命而生,具体说就是感黑帝之精而生。《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礼记·檀弓》疏引)《春秋纬·演孔图》载:“孔子母征在游于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故曰玄圣。”(《后汉书·班固传》注引)孔子是天命所生,《白虎通·圣人》:“圣人皆有异表。”孔子也不例外,具有异于常人凡夫的异表,即怪异的相貌体态。《礼·含文嘉》:“孔子反宇,是谓尼丘,德泽所兴,藏元通流。”《春秋·演孔图》:“孔子长十围,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孝经·钩命决》:“仲尼斗唇,舌里七重。”“仲尼虎掌,”“仲尼龟脊,”“夫子辅喉骈齿。”最为奇特的是孔子胸上有显示天命的文字,《春秋纬·演孔图》:“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运。”孔子是素王,有德而无位,但天不空降素王,天之所以降生素王是有特殊使命的,《孝经·钩命决》:“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丘为木铎,制天下法。”即为汉之兴起作预言。《春秋纬》:“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陈叙图,”“丘水精,治法,为赤制方。”《孝经·援神契》:“玄丘制命,帝卯行。”孔子的天命意义在于为汉代立法,孔子的制法就是他作《春秋》和《孝经》。《孝经·钩命决》:“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获麟。”对此,汉儒将孔子与天命、麟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大加渲染,《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尚书·中候》:“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姓刘季当代周,见薪采者获麟,知为其出,何者?麟者,木精;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当周。”《春秋纬·元命苞》:“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当兴也。”孔子作《春秋》为素王的说法在今文学及谶纬神学那里就泛滥成灾了,进而成为汉代人的普遍信念,就连古文学也认同了。《淮南子·主术》:“孔子……专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说苑·贵德》:“孔子历七十二君,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而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事后人。”汉儒之今文经学以为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这受到了宋儒的批驳,但在今文学家看来,孔子作《春秋》是为后王立法,故而皮锡瑞说:“欧阳修讥汉儒为狭陋云:孔子作《春秋》岂区区为汉而已哉。不知《春秋》为后王立法,虽不专为汉,而汉继周后,即谓为汉制法,有何不可。且在汉言汉,推崇当代,不得不然。即如欧阳修生于宋,宋尊孔教,即谓《春秋》为宋制法,亦无不可。今人生于大清,大清尊孔教,即谓《春秋》为清制法,亦无不可。”(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页。)

    仅仅虚构一个素王,对孔子而言还不足以体现虚构者们的崇拜敬仰之情,有王还需有臣来辅佐。于是,孔子的弟子就成了一班大臣,颜渊为司徒,子路为司空(《北堂书钞》卷52引《论语摘辅象》),左丘明为素臣。作者: 张颂之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新法家]


   提要:孔子是中国文化之伟人,神话的影子一直包围着孔子。从孔子生前,有关他的神话就层出不穷,孔子死后,神话的幽灵就更加依附在孔子身上,使孔子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最大神话。近代以来,儒学官学地位的消失并未阻止孔子继续被神话的历史惯性,时至今日,孔子依然是一个神话。
    孔子以天降斯文的信念,志在东周,为此,他奋斗了一生,奔波了一生,并招收了一批又一批的门徒,传授仁义礼乐先王之道。孔子在73岁高龄时,带着天命自我期许与现实无奈的巨大反差,不无遗憾地离开了他要宏图大展的人世。孔子死了,但是孔子的形象却日渐高大,随着儒家学派的壮大及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子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奠基者。于是,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伟人,而且也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由人变成了神。
    中国的古代神话没有形成象古代希腊那样完整而有系统的神话,据说是在中国神话形成时期,史官文化把神话改造了,使神话传说历史化理性化。但是,切不可由此认为中国人就缺少或不偏爱神话,古代中国虽没有完整的神话体系,但神话的幽灵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以各种形态各种方式存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心中。中国人是创造神话的能家里手,一个又一个新的神话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层出不穷,最显著的例子是孔子和关公的神话。对于关公的神话人们向无疑问,而对于孔子的神话,人们却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力神化孔子,另一方面却又极力把孔子说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否认孔子的神化。孔子的神化过程,一方面是出于历代统治者有意的目的,另一方面却是出于历代学者无意的敬仰。这种无意的行为往往有一层理性外衣的保护,让人难以察觉是一种神化行为,也往往为神话学研究所忽视。
    传统意义上的神话目的,是塑造神的伟大与崇高,因此,传统神话就有一些神秘气息。这一意义的神话在孔子的素王神话中体现得极为明显。本文中的神话含义不止于此,神话的含义,本文更注重现代对神话的理解,“神话是一种言谈”,“神话是一种传播体系,它是一种讯息。”(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因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作一神话学的一 孔子生前及早期的神话。
    有关孔子的神话,并不是从孔子死后才开始有的,而在孔子生前就已层出不穷了。在孔子三十余岁时,就产生了孔子是圣人的第一个神话。公元前535年,鲁国孟僖子随昭公出使楚国,“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他回国后,就以不能相礼为耻,开始求礼,向懂礼的学习,在他将死时,便说出了孔子是懂礼的人,是天生的圣人:“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 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因此,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大约在昭公二十四年后师事孔子。自少年时代就倾心于宗法礼乐文化的孔子,时时学礼,在他而立之年后就成了一代礼学大师,身边有了一批学礼的弟子。
    帝王后裔的血统和对礼乐文化的矢志追求,使孔子有了为东周的雄心,天命感也日渐强烈,于是孔子以天命在我自期,激励自己,这种天命感越是在孔子晚年遇到挫折时,越强烈。因此,孔子毫不客气地把自己看成了一个负有天命的人,即是说,孔子的系统神化是从他自己开始的。孔子的天命意识首先是以继承文武之道的形式出现的,《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他晚年就连梦不见周公也成为他的心病。知天命的自信时常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之中,《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宪问》:“知我者其天乎!”天命在我的自信以及时不我与的现实,使老迈的孔子发出了天将绝我的悲鸣,爱徒颜渊的早死,孔子就说:“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西狩获麟意味着天命不再给孔子任何机会,孔子的大限将至。
    孔子也确乎是个道德权威型的人物,他对天命的自期与自我道德的修养,不仅使弟子们对他奉若神明,就连当时的人也认为孔子是天命的承担者。《论语·八佾》载仪封人见孔子后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时人对孔子的神化仅是孔子神化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大规模地神化孔子却是从孔子的弟子们开始的。
    孔门弟子尤其是孔门高足,深知孔子的心志,他们为孔子的理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了共同的事业,他们对孔子的神化更是不遗余力,可以说,由孔子开启的孔子神话是经过孔门弟子初步完成的。首先是孔门第一高足颜渊神化孔子。《论语·子罕》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在颜渊看来孔子是个完人,是他人难以企及的。
    其次是孔门的外交家兼巨商子贡神化孔子。《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安,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夫子不居,是何言也?”“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在子贡看来孔子不仅不可企及,更不可毁,而且是天纵成圣,是如同日月一样的天生的圣人。孔子是自人类出现以来的第一个圣人。
    再次,其他的孔门高足如宰我、有若、曾子等也极力神化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a ,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滕文公上》载曾子说:“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在他们看来孔子就是自有人类以来的第一人,经过孔子、孔门弟子以及时人对孔子的神化,孔子的诸种神话形态大致已初具规模,即孔子是天生的圣人,是日月,是生民以来的第一人,尧舜古圣王也难以比拟。
    孔门之后,继起的儒家大师孟、荀进一步神化孔子,在孟荀看来,孔子虽不是号令天下的现实政治的权威,即“仲尼不有天下”或“圣人之不得势者”,然而,孔子的作为及其说教功效却足以“当圣王”、“王天下”。因此,孟子把孔子看成是集圣人大成的超级圣人,《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认为孔子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天命人选,《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耳,则亦无有乎耳?”孔子作《春秋》而使乱臣贼子惧的意义即为古圣王治世的要义,《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荀子不仅极力提倡大儒之效,而且对孔子极尽推崇之能事,息十二子之说的目的就是要法仲尼之义,孔子不象十二子那样“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而是“仁知且不蔽”,“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孔子是如同日月一样的不世圣人。
    总之,经过孔子、时人、孔门儒徒的不懈努力,孔子的文化神话、传道神话、政治神话、人伦师表神话等神话形态基本上形成。即孔子是天生的圣人,是道的承传者,是生民未有的哲人,是千古无二的超级圣人,假若拥有天运,孔子就是解民于倒悬的圣王。早期孔子神话的雏型,对后世孔子神话的不断深化、神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案研究,;看看孔子是如何由一介“丧家之犬”的书生变成世界新救世主的。
二 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

    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自汉武尊崇儒术之后,孔子儒学在此后的两千余年的专制社会中一直占据着统治正统思想的位置。因此,从汉代以后,孔子的形象日益高大,由人而王,由圣而神,孔子的种种神话也层出不穷。大致说来,孔子的神话主要有如下几种:素王神话、人伦神话、师表神话、传道神话、文化神话,经典神话,圣人神话等。

第一,素王神话。

    孔子一生最风光的政治生涯是在鲁国作了几天的司寇,并摄相事,然而孔子抹不去的心志是“为东周”,在他奔波一生终无所遇时,就把心志寄托在了《春秋》中。据孟子说,《春秋》是一代天王之事,《孟子·滕文公》:“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作《春秋》就有了使乱臣贼子惧的政治意旨。由此,今文公羊学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代王者立法,而孔子实际上却无王者之位,故称孔子为素王,是为孔子的素王神话。

    在孔子素王神话中,孔子是个能知过去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神人,是“天纵之圣”的天生圣人。因此,谶纬学与今文学中的孔子就具有感生、异表、符命、先知、制法等天降神圣的特征。所谓感生是指孔子受天命而生,具体说就是感黑帝之精而生。《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征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礼记·檀弓》疏引)《春秋纬·演孔图》载:“孔子母征在游于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故曰玄圣。”(《后汉书·班固传》注引)孔子是天命所生,《白虎通·圣人》:“圣人皆有异表。”孔子也不例外,具有异于常人凡夫的异表,即怪异的相貌体态。《礼·含文嘉》:“孔子反宇,是谓尼丘,德泽所兴,藏元通流。”《春秋·演孔图》:“孔子长十围,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孝经·钩命决》:“仲尼斗唇,舌里七重。”“仲尼虎掌,”“仲尼龟脊,”“夫子辅喉骈齿。”最为奇特的是孔子胸上有显示天命的文字,《春秋纬·演孔图》:“孔子之胸有文曰:制作定,世符运。”孔子是素王,有德而无位,但天不空降素王,天之所以降生素王是有特殊使命的,《孝经·钩命决》:“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丘为木铎,制天下法。”即为汉之兴起作预言。《春秋纬》:“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陈叙图,”“丘水精,治法,为赤制方。”《孝经·援神契》:“玄丘制命,帝卯行。”孔子的天命意义在于为汉代立法,孔子的制法就是他作《春秋》和《孝经》。《孝经·钩命决》:“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获麟。”对此,汉儒将孔子与天命、麟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大加渲染,《公羊传》:“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尚书·中候》:“夫子素案图录,知庶姓刘季当代周,见薪采者获麟,知为其出,何者?麟者,木精;薪采者,庶人燃火之意,此赤帝将当周。”《春秋纬·元命苞》:“麟出周亡,故立《春秋》制素王,授当兴也。”孔子作《春秋》为素王的说法在今文学及谶纬神学那里就泛滥成灾了,进而成为汉代人的普遍信念,就连古文学也认同了。《淮南子·主术》:“孔子……专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说苑·贵德》:“孔子历七十二君,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而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事后人。”汉儒之今文经学以为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这受到了宋儒的批驳,但在今文学家看来,孔子作《春秋》是为后王立法,故而皮锡瑞说:“欧阳修讥汉儒为狭陋云:孔子作《春秋》岂区区为汉而已哉。不知《春秋》为后王立法,虽不专为汉,而汉继周后,即谓为汉制法,有何不可。且在汉言汉,推崇当代,不得不然。即如欧阳修生于宋,宋尊孔教,即谓《春秋》为宋制法,亦无不可。今人生于大清,大清尊孔教,即谓《春秋》为清制法,亦无不可。”(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1页。)

    仅仅虚构一个素王,对孔子而言还不足以体现虚构者们的崇拜敬仰之情,有王还需有臣来辅佐。于是,孔子的弟子就成了一班大臣,颜渊为司徒,子路为司空(《北堂书钞》卷52引《论语摘辅象》),左丘明为素臣。
第二,师表神话

    孔子当年以绝大的勇气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的开放心态,对送上束修的人都施以教育,培养各种人才。于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孔子周围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孔门弟子学团。这个弟子学团据说有三千余人,其中可称者有七十余人。孔子以文、行、忠、信四科设教,教育的内容分初级班的礼、乐、射、御、书、数和高级班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对于孔门的一般弟子,其所受学的内容多是初级班的及基本的做人处事规则。而对孔门高足,孔子的教学内容就有了“先王之道”或王道的理想要求。孔子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私塾教师,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教师之一。

    天地君亲师中的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孔子的,孔子成了历代千百万学童入学时首先敬拜的对象。如果说孔子仅仅是学子们的敬拜对象,在以儒家学说为社会支配地位的时代,那是没有什么可令人惊奇的。因为从汉代开始,孔子儒学就占据了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对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就成为广大士子进入仕途的先备条件。令人惊奇的是孔子还是历代帝王的师表。

    孔子之道从大处说是无所不包,其中心点则在于先王的文武之道,即人们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之道所包含的治平外王意义遂为历代帝王及儒者看好,并成为历代帝王们的取法标准。“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历代帝王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孔子为师表,魏文帝说:“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唐睿宗说:“其道可遵,其仪不忒。删诗定礼,百王取则。”(《全唐文》卷十九睿宗《孔子赞》)孔子为“人伦之表,帝道之纲”。(《阙里文献考》卷38宋真宗《宣圣赞并序》)宋高宗说:“帝王之式,古今之师。”(《阙里文献考》卷38宋高宗《圣贤赞并序》)元武宗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王献《成化年间修刊孔氏宗谱》)明太祖说:“古之圣人,自羲、农至于文、武,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随时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虽不得其位,会前圣之道而通之,以垂教万世,为帝者师。”(《明史·儒林传三》)因此,王守仁认为:“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传习录下》)康熙也说:“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如许推崇倍至的舆论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定论来自帝王的封谥,隋文帝开皇七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宗永徽年间曾经封孔子的“先师”,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为“至圣先师”,清世祖顺治二年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又改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内悬有康熙御笔的“万世师表”。
第三,人伦神话

   由于孔子学说的基点在于伦理,儒家伦理的重心则在君臣与父子,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臣一伦是父子一伦的社会政治方面的自然推演,所谓的“家有孝子,国有忠臣”即是由孝而忠的正确表述。对此,我们可置而不论。孔儒伦理虽然是一个包含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政治的庞大理论体系,但是其理论基础却无疑是父子一伦。父子一伦并不是凭空而生,而是造端于夫妇的,即是说夫妇一伦在传统伦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齐家在儒家伦理中就成了治平的关键。孔子对伦理的提倡与阐发,使孔子赢得了人道之极的称誉,后人对此的称赞可谓汉牛充栋,例不胜举。总之,孔子是人伦的象征、伦道的极至、人道的楷模。

   也许是出于宣传或强化理论的需要,人们对孔子在伦理上的行为缺失却视而不见,甚至是有意地淡化,典型的例证就是对孔子休妻及孔家休妻的小传统的无视。《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孔子为何出妻,原因不详。后儒对此视而不见,也鲜有分析。

   孔子之后,孔子的儿子孔鲤又休妻,《礼记·檀弓上》:“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盍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礼记·檀弓下》:“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

   孔鲤的儿子孔鲤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坚决地继承了乃祖乃父的出妻传统,继续休妻。《礼记·檀弓上》:“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a 则安能?为a 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a 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从“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的记载看,后来的孔家还有休妻者。孔子祖孙三代既然都出妻,因此,在孔林中,孔子祖孙三墓中就没有女性存在的痕迹。不过,中国人是不喜欢让人家的婚姻呈分裂状态的,更不喜欢大讲伦常的孔子是个婚姻失败者的身份形象。反正孔子死了,事情就由不得孔子作主了,孔子生前虽然休妻,其妻还是死后归魂于孔家,于是孔庙中就有了祭祀孔子妻并官氏的寝殿。(人们一般认为孔子之妻姓亓官氏,但据学者考证,亓官氏当为并官氏。见骆承烈:《孔子夫人姓氏考辨》,《齐鲁学刊》1996年第1期。)对孔子的人伦神话,千百年来人们称颂不已,&127;一直强化并神化着孔子人伦说教的意义。

第四,传道神话

    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以继承“先王之道”、文武之道自期,接先王之道业。道具体说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王道政治。对孔子之道,子贡就针对卫公孙朝问仲尼焉学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因此,《论语》的最后一篇就以“尧曰”为名,至孟子更在《孟子》的最后构建了从尧以来每五百年就有一个圣王的道统传绪。《荀子》一书的最后一篇也名《尧问》。孟、荀都承认孔子在传文武之道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孔、孟、荀三人都有承接尧舜以来王道的信心与决心,更有继承并光大王道的自期。当然了,此时的道统还是潜在的。

    也许是由于受禅宗传道统绪的影响,后世儒者也就构筑并强化儒家的道统观念,构筑者均以孔子为传古圣王之道的关键,并纷纷以自居于道统系列为荣。首先是韩愈对儒家道统进行排列并自居于道统之中:“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随后宋儒接二连三地排列道统,并把韩愈排出道统之列,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谓程灏接道统:“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十一》)朱熹认可了二程在道统中的位置,《大学章句集注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三千之徒,盖莫不问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朱熹随后自认为他接孔子的道统,他在《中庸章句集注序》中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持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持厥中,’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熹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朱熹弟子黄干为朱熹作《行状》中就以朱熹接道统,“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宋史·道学传·朱熹传》)此后的儒家不停地整理道统,而且出自陆王心学的道统体系不同于程朱理学的道统体系。如明儒周汝登的《圣学宗传》,谓道统自程颐后分二支,一支以朱熹为首,其下不系一人,一支以陆九渊为首,其下系以王守仁;而清儒张伯行的《道统录》则无心学的人物。

   虽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各有不同的道统系列,但孔子作为儒家道统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却是都认可的。程朱理学所构筑的十六字心传虽然后来被清儒考定出自伪《古文尚书》,而失去了权威性;心学的道统也因心学空疏而失去说服力。但是,孔子传授王道即内圣外王之道的观念却并没有动摇。“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一日无之,天下必乱。如粟米不可一日少,少则人饥;如布帛不可一日乏,乏则人冻死。孔子之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朋友也,长幼也。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臣,不可一日无父子,不可一日无朋友,不可一日无长幼。万世可以长行,一日不可废者,孔子之道也。离孔子之道而言之,其行虽美,不致于远,其言虽切,无补于用。”(《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八《辨私》)类似的赞美话语不知在历史上被重复了多少次,作为一个儒者似乎不如此表明、宣誓,就不足为儒一样。
第五,文化神话

    此处所谓的文化是在传统意义上使用的,即“人文化成”者。中国古代是以崇尚礼乐教化文明而著称的,在传统观念中,人的存在意义并不在于人仅仅是个圆颅方趾的动物性的人,而是有礼义、有教养、懂文明的人。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或文明形态,从个人的角度说就是所谓的人人为温良恭俭让、尽忠尽孝、懂礼义识大体、文质彬彬的君子;从社会及国家的角度说就是社会中充满了爱、礼让为先、和平宁静取代了战争动荡,君明臣贤、德化流行、四方来归的天下太平理想。

    在王纲解纽、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提倡宗法礼乐文化,教人以礼义,放大了诸种道德的意义。孔子随后也就成了中国上古礼乐文化的继承者,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缔造者。只有孔子的教化中国人才成为中国人,是礼义之邦的上人。中国人只有在孔子的教诲下才成为中国人,不受孔子之道的教诲,则虽身为中国人而实是小人夷狄禽兽。不仅如此,中国之为中国,也是由于上天生孔子于中国。“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如何?曰不夷狄如也。”(《樊川文集》卷六《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因此,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对孔子之道年年学、月月学、天天学,直至死而后已。“夫子之道,不可须臾去也。不闻之,是无耳也;不见之,是无目也;不言之,是无口也;不学之、不思之,是无心、无精爽也,尚可以为人乎哉?”(李觏:《李觏集·常语》)“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93)对中国人而言有了孔子,中国人才有了立人成人的太阳。礼义之邦的雅号就自然落在了中国人身上。

    此外,在两千余年的专制时代,有关孔子的神话还有许多,如经典神话(道在六经,后儒表彰经典的话语多矣)、圣人神话(孔子为有人类以来第一人,贤于尧舜远矣,此类话语后儒不知重复了几许)等等,更是人所尽知的事实。
三,现时代的孔子新神话

    随着封建帝国的消亡,儒学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孔子由神格还原为人格,但是,孔子儒学官学地位的消除只不过是一纸命令的事,孔子神话形象在人们心中的消除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制造神话容易,宣判一个神话的末日也容易,然而,消除神话的社会心理基础及神话的社会影响,却并不容易。时至今日,孔子还在神化着,孔子成了承担着人类未来的新救世主。

    20世纪以来,孔子的神化又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发生在民国年间,主题是树立孔子新教主形象。此次孔子神化运动从袁世凯尊孔复辟帝制一种延续到三十年代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上有袁、蒋等强大政治力量的支持,下有各类顽固复古势力的摇旗呐喊。因此在民国初年兴起了许多尊孔团体,如上海的孔教会和寰球尊孔总教会、北京的孔社、太原的宗圣会、济南的孔道会、青岛的尊孔文社、扬州的尊孔崇道会、镇江的尊孔会等等,其中以孔教会的声势最大。康有为、廖平、严复等人纷纷树立孔子的教主形象。这是面对西学大潮的强劲冲击,中学已全面溃败,一部分人不甘心于中学的失败,遂极力树立孔子的新形象。

    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将孔子说成历史复辟狂。孔子是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是拉历史倒车的能手,他只要有机会,历史的车轮就一定会倒转。文革中的孔子,虽然被批倒斗臭并蹋上一只脚,但是从批孔的激烈言辞中,依然可以看到孔子继续被神化,孔子是以一个魔鬼的形象出现的,即是说孔子在文革中被魔化了,魔化塑造的是个恶神,孔子的社会影响及知名度都提到了一个历史空前的程度。

    第三次则发生于最近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代结束后,虽然学术界对孔子在总体上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热及国学热浪潮的兴起,再由于孔子在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孔子一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处于学术浪尖上的孔子在新时代重新被神话。孔子再度神化,有两个不同的神话类型,一是国内孔子研究者把孔子专家化,给孔子各种第一、伟大、开创等的专家称号,使孔子在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内都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人。国内学者神化孔子的详细情况,我们将在《伟大和第一:孔子是什么?──孔子神化研究之二》作进一步的说明。二是借助某些所谓的海外孔子新说,塑造国内的孔子神话的新形象与影响。这些海外新说主要有如下三次,即:第一是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说;第二诺贝尔们以孔子为未来人类的新救世主,这是现代人对孔子的现代神话所作的最成功的一个神话,也是影响力最深远的一个神话。对孔子现代文化神话的简明表述,最有名的莫过于如下一段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第三是所谓的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孔子的世纪说。对此的详细情况,我们将在《海外新说对孔子现代神话形成的影响──孔子神话研究之三》一文中作进一步的分析。
把现代孔学发展也说一下嘛
提要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神话,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现代学者赋予了孔子太多太多的伟大和第一,使孔子成了各行各业的第一人,众多第一和伟大集于一身,孔子就被理性重新塑造成了一个现代神话。

一、引言

夏曾佑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中国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2页。)柳诒征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在传统时代,许许多多的桂冠都虔诚地贡奉给了孔子:圣人、生民未有、素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孔子在传统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确是个神,更是最大的神话。

现代学者在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后,重新评价孔子,他们坚信依据科学、实事求是,就能还孔子的真面目,既不神化孔子,也不魔化孔子。在恢复孔子本来面目的一片呼声中,孔子研究空前繁盛。历史的孔子早已隐没于过去的时间和空间中,他那模糊的身影却因时空的转换,使后人对孔子更加难以把握。于是,真假孔子、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者们相信,只要科学,就能认识真孔子。

传统的孔子神话退出现代历史舞台后,现代新神话就以伪装的形态亲近并接管了孔子。神话是文化中永存的一种现象,现代文化在制造着现代人所忽视的大量神话。依据现代神话的规定来说,“神话是一种言谈”,“神话是一种传播的体系,它是一种讯息。”(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孔子本人不是神,也形不成神话,但孔子却是现代学术话语的中心,是现代学术话语将孔子变成了神话的对象。孔子依然我们心中最大的文化神话。

现代学者虽然不再使用陈旧的传统封号称颂孔子,不过,现代意义上的诸种伟大、第一、奠基、开创等头衔叠加在孔子头上,让死了两千四百多年的孔子不能安宁。早在七八十年前,郭沫若就以文学的话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Pantheism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Kinetisch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家,数理底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他也有他简切精透的文学。”(《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五卷《三叶集·致宗白华》,第19─20页。)七八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随便拿出一些有关孔子的论著,就不难发现,现代分工的增多使孔子的专家身份空前膨胀,孔子的伟大与家实在多得令人震惊,如: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道德伦理学家,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音乐理论家,伟大的文献整理家,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伟大的道德家,政治活动家,历史文化学者,理想家,东方文化巨人,世界文化巨人,编辑家,文艺理论家,等等。

就在学术界开始神化孔子的时候,便有人说:“有的研究者仅凭《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的只言片语,未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便给孔子戴上了诸如孔子是‘中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具有人类最高尚的人格与情操’;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舞蹈家、体育家’;孔子是‘杰出的外交家’、‘军事家’、‘教育心理学家’、‘遗传学家’等等的桂冠。总之……研究什么专业的,就说孔子是本专业的专家。”(刘玉明、韩玉德:《对孔子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一点看法》,《哲学研究》1985年第1期。)数年后又有学者指出:“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空气变得活跃,加上孔子的历史作用受到了尊重,乱戴‘桂冠’,美化、拔高孔子的现象开始抬头。除了‘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些基本头衔外,又有许多新名目出现,诸如‘伦理学家’、‘美学家’、‘史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乃至‘经济学家’、‘美食家’,不一而足。对这种‘乱扣帽子’的现象,学术界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徐志祥、李金山主编:《孔子研究四十年》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45页。)学者们将自己渴望的种种桂冠加到孔子头上,虽然这是学人们对孔子的真心敬服,然而,结果却是在悄悄地将孔子神化。因此,企图阻止对孔子不要乱加桂冠的呼声不仅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相反,孔子神化的过程已经启动,那就不由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随着孔子研究的深入和持续,孔子的神化进程只能加速、深化。学术界对孔子的桂冠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就是继续为孔子的第一、某种专家继续努力做补白工作,使孔子的桂冠“多乎哉,不多也”。

我们不排除现代学者研究孔子的真情与实意,但每个研究者所提供的孔子形象却足以说明历史的孔子实为现代的孔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现代学者们的新孔子形象。
二、孔子研究主流话语中的孔子形象

在当前孔子学界,一般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这构成了孔子研究的主流话语与基本评价,但是,如何进一步评论孔子的这三个伟大,当代学人在具体评价孔子时却各不一致。

第一位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平民教育”(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73页。)。“在中国历史中孔子是第一个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也是第一个创立学派的人。他创立了儒家同时也创立了‘家学’”(冯友兰:《论孔子》,《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7页。)。“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创私人办学的‘祖师爷’”(张健:《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珍贵遗产》,《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学费低廉、开门招生的教育家”(刘示范:《谈〈论语〉的教育哲学》,《孔子思想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2页。)。孔子“是开垦私人教学园地的第一位辛勤园丁”(康明轩:《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简括》,《孔子思想研究文集》(二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张岂之:《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第2406页。)。“孔子是第一个私人办学,而且是办得有成效的教育家,”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了教育学”,“中国之有教育学……是从孔子开始的”(李曦:《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不是伟大的政治家》,《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637页、639页、643页。)。孔子是“我国古代封建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罗佐才:《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99页。)。“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人文主义教育家”(毛礼锐:《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论特点及现代意义》,《理论信息报》1989年10月30日。)。“孔子,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最有成就的人”(江浦:《也谈“束修”不是学费》,《齐鲁学刊》1984年第3期。)。孔子“是第一个私人教授、广收门徒的教育家”(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第41页。)。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学者,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赵吉惠等主编《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徐仲林:《孔子教学思想评述》,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页。)。

“孔子在中国德育史上,不但第一次提出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全面系统的德育内容,而且由于他长期进行德育实践,首创性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原则和方法。”(罗佐才:《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113页。)“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柯远扬:《孔子和德育》,《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128页。)“孔子是中外教育史上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杨焕英:《孔子德育思想在东方道德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282页。)“孔子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大规模创办私学的教育经验,整理与传授了古代文化典籍,继承与发扬了三代的主要文化遗产,形成了一套德化人生的价值系统,由倡导理想人格的追求而扩及优秀民族精神的培育。”(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孔子在世界上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家。”“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论述教师和教师心理的第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李国榕:《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162页、196页。)“孔子乃是我国古代甚至世界古代具有丰富差异心理学思想的第一个教育心理学思想家。”(燕国材:《孔子的差异心理学思想》,中华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270页。)“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基本理论和具有四十余年教学经验的教育大师。”(张如珍:《试谈孔子的爱的教育》,《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248页。)“孔子的美育思想体现了那个时代美育教育的最高成就。”(杨志琨:《孔子的美育思想》,宋衍申、肖国良主编:《孔子与儒学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孔子……是第一个把教育提到塑造人、培养人的高度对待的教育家。”(吕绍纲:《孔子的教育观与中国未来教育》,《儒学与廿一世纪》,第1100页。)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在他的时代,这是破天荒一人。”(杨向奎:《孔子的思想及其学派》,《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第35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金景芳:《孔子思想述略》,《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第464页。)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有教无类’和‘举贤才’的主张”。(吕立琢:《试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齐鲁学刊》1984年第3期。)“孔子是正式把学问广播到‘士’和‘庶人’中去的第一个人。”(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37页。)“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张良才:《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及现代价值》,《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孔子创办了历史上第一个私学,第一次把教育扩及到庶民阶级”。(金诤:《科举──文官制度与孔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3期。)
孔子“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张瑞a:《全面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17页。)“孔子是我国第一位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第30页。)“作为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学科的教育意义,……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有意识地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在古代世界教育史上也是较早的。”“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许梦瀛:《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69页、70页。)“启发式”教育,“在我国古代第一次提出并作了精湛阐发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刘鄂培:《论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现实意义》,《孔子研究论文集》,第330页。)孔子“不仅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方面起着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而且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的奠基者。”(曹鸿运:《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伟大奠基者》,《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100页。)“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所作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制度。”(丁明宽:《简评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112页。)内省,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赵家骥:《孔子德育思想初探》,《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162页。)“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全面论述学习的人。”“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这样光辉的命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重视学习时进行思考,重视以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发展,并在这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温故知新,“孔子提出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光辉命题,正是现代世界各国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学习迁移的重大课题。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迁移的人。”(陆德安:《孔子论学习》,《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181页、182页、193页、194页。)“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哲学史上,要找出一个对于教育心理学有所研究而且是成果显著的人物,无疑是要首推孔子的。”“孔子是实践教育史上最早承认和重视人的个性差异。”(常校珍:《试论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教育思想研究》,第227页、234页。)“孔子确是发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可能性的第一人。”(王子英:《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第95页。)孔子“创办了当时第一所规模最大的常年性私立学校”。(韩延明、李如密:《孔子教育管理思想探微》,《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创始人,第一个私人办学的布衣教育家,第一个系统地整理、保存、传播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布衣学者”。(夏甄陶:《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对于‘学’的重视,孔子可谓古今第一人。”(林大雄:《孔子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贡献及其成因》,《学术界》1991年第4期。)“在教育方面,孔子创立了创造学说,教育的目的在变换环境,创造天才。”(王兴洲、李鹏忠:《孔子儒学伦理思想的入世和提升》,《孔子与儒学研究》,第154页。)

“《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看作人类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也是传世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教育著作。”(毛礼锐:《从方法论谈孔子教育思想的古为今用问题》,《孔子研究论文集》,第236页。)“在私人办学成为标志着社会进步潮流的时期,孔子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他又整理出一套体系完备的新教材,以后的封建社会使用它达2千余年。”(吴虹贤:《论孔子问答教学方式的形成》,《孔子与儒学研究》,第125页。)“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开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编订、整理了世界教育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教材;孔子于时间教育发展史上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时间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杨焕英:《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孔子是伟大政治家。“孔子是把师权和君权分开来的第一人。”(杨玉清:《儒家的政治哲学》,《孔子研究论文集》,第25页。)孔子“主张王权,开中央集权制之先河”。(夏子贤:《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研究论文集》,第400页。)孔子“第一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也就是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钱逊:《孔子德治思想浅析》,《孔子研究论文集》,第417页。)孔子是中国古代领导学的奠基人。(骆啸声:《孔子是中国古代领导学的奠基人》,《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89页。)孔子是政治教育家,(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00页。)孔子“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学说思想体系”。(傅云龙:《孔子“仁学”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055页。)孔子“第一次公开地反对统治阶级及其附属的士人阶层直接从事劳动生产”。(胡寄窗:《先秦儒家的经济思想》,《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1期。)“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政治学著作,”“世界最早的一部政治学教科书。”(李祖德、陈启能主编:《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32页。)“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政治法律家。”(商家琦:《孔子‘德主刑辅’的法律观》,《孔子思想研究文集》(二集),第188页。)“孔子第一个从思想上、理论上系统总结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贵族阶级的统治经验,为中国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第119─120页。)“孔子儒学在政治上,他创立了感化学说。”(王兴洲、李鹏忠:《孔子儒学伦理思想的入世和提升》,《孔子与儒学研究》,第154页。)

第一个思想家。“孔子是全人类的最伟大思想家。”(杨子彬:《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思想研究文集》,第364页。)“孔子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思想家。”(杨玉清:《儒家的政治哲学》,《孔子研究论文集》,第25页。)“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汤一介:《孔子》,《孔子研究论文集》,第67页。)“孔子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从道德生活的角度反思人生、规定人生意义的思想家。”(尚明:《中国人学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孔子成为一个在当时说来很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沈灌群:《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即将其著的《孔子评传》列为第一部,显然是将孔子看成是中国第一个思想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把劳动者当作人看待的思想家。”(明森:《儒学三题》,《儒学与现代化》,第81页。)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强自立精神的思想家”。(陈增辉:《论儒家的自强自立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儒学与现代化》,第207页。)“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有完备、系统理论的伟大的思想家。”(赵吉惠等主编《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孔子“是古代世界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伟大思想家”。(黄中业:《孔子是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伟大思想家》,《孔子与儒学研究》,第11页。)“孔子是第一个认识和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想家”(吕绍纲:《孔子的教育观与中国未来教育》,《儒学与廿一世纪》,第1100页。)。“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思想解放的伟大思想家”(陈德述:《论儒家民本主义及其现实价值》,《儒学与现代化》,第240页。)。道是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刘振东:《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社会原则和社会理想──论孔子之“道”的性质、意义和影响》,《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孔子是少数民族裔+单亲家庭出身的成功人士~~~~~~~~

是2K多年前的奥巴马~~~~~~: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附:貌似这个版面只给发原创 哟~~~~~~~~~~~~~~~~~~~~~~~~~~:D :D :D
孔子=goushi
楼上才是:D
8楼的才是:D

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值得一读。
孔子精神是中国五千年道德的代表,谁与孔子作对,谁就是在于良知道德作对,站在正的反面。所以毛泽东理应向孔子下跪谢罪。
原帖由 塞上云烟 于 2008-6-23 19:26 发表
孔子精神是中国五千年道德的代表,谁与孔子作对,谁就是在于良知道德作对,站在正的反面。所以毛泽东理应向孔子下跪谢罪。

屁5000年,孔老二那一套就适合地租经济时代,前后都管不了。
原帖由 牛肉对策本部 于 2008-6-23 22:16 发表

屁5000年,孔老二那一套就适合地租经济时代,前后都管不了。



无知者无畏。
孔子虽非春秋乱世文化之集大成者,但其是杰出代表,有了儒家后人,就更是了不得,儒家被奉为正统治国思想,更是灿烂辉煌。
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萧甘(巴金)

春秋时代,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如火如荼的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猛烈冲击着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失败的奴隶主阶级,千方百计企图恢复自己失去的“天堂”。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就在这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孔丘,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孔丘排行老二,所以又名仲尼,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孔纥是个破落的奴隶主。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从小迷恋贵族老爷的生活,喜欢用小碗小盘做祭。
从十五岁起,孔老二就下死劲学习周朝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学习奴隶主贵族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梦想将来出人头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孔丘切望结交有权势的人,一步步爬上政治舞台。有一次,鲁国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季孙氏设宴招待宾客。刚死了娘的孔老二,认为自己是贵族后代,不顾身上披麻戴孝,也赶去参加宴会。
还没踏进季孙氏家门,季氏的家臣阳虎迎头给他一顿臭骂,把他赶下台阶。孔老二意识到,新兴封建社会势力抬头,奴隶贵族就要倒霉。他咬牙切齿要为复辟奴隶制卖命。孔丘十九岁成婚,第二年生了个儿子。鲁国国君昭公特地送来一条鲤鱼作贺礼,孔老二受宠若惊,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巴望他有朝一日重振家业,光宗耀祖。孔丘一心要复辟,一心想当官。到了二十六、七岁,总算来了机会,当了个“乘田”,职务是管牛羊;后来又 当“委吏”,就是仓库会计。孔老二不嫌官小,干得很卖劲。他要为今后向上爬,打下个基础。
孔丘三十岁左右开办私塾,广收门徒。他严格规定招生的阶级界限,当时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根本无权入学;他向学生勒索学费,谁要来报名,他就伸手说:“你能交纳十条腊肉做见面礼,我才肯教。” 能在杏坛听孔老二讲学的,都是贵族、当官人家的子弟。孔老二利用讲学,聚徒结党,培植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他压根儿不是什么“全民教育家”。春秋末期,各地经常爆发奴隶起义。有一次,郑国奴隶大暴动,夺占禁地萑苻,统治阶级万分惊慌。孔老二对奴隶造反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竭力主张镇压。郑国的奴隶主贵族残酷镇压这次暴动,杀害了所有起义的奴隶。孔老二大声喊好,叫嚷什么:“对奴隶太宽大,他们就要造反;只有严厉镇压,才能斩草除根!”杀气腾腾,充分暴露了他反对革命的狰狞嘴脸。
鲁国当时有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新兴地主,势力很大。家臣出身的季孙氏,按照周天子的排场,用六十四人在家庙里作乐起舞;祭泰山原也是周天子的事,可季孙氏照样去祭了泰山,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孔老二认为这都是“不守本分、犯上作乱”的行为,火冒三丈地 骂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鲁国国君失权,孔老二也忧心忡忡,说:“这样发展下去,真是太危险啦!”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势力越来越大,逼得鲁昭公在国内站不住脚,只得逃亡到齐国去。孔老二尾随主子来到齐国,一路盘算着如何托人情、拉关系,从国君齐景公那儿捞个一官半职。齐景公果真接见了孔丘,并向他请教政事。孔老二便大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王要象君王的样子,臣子要象臣子的样子,这样才能维持奴隶主统治的旧秩序。他把这一套道理叫作“正名”。景公听了连声称赞:“对对对!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那我即使有满仓大米,也吃不成太平饭啊!”一语道破了“正名”维护奴隶制的反动实质。孔老二还提出要“兴灭国,断绝世,举逸民”,就是要复兴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被赶下台的旧贵族。这套全面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主张,颇得齐景公的赏识。景公一高兴,就要把尼溪地方的田地赏给孔丘。执政大臣晏婴反对道:“孔老二这帮儒生专门招摇撞骗。周王朝早已衰落,老一套的制度早就不中用了,他还要开倒车。重用这种人必定坏事!” 景公不敢重用孔丘了,下次见面时就不再请教什么,只是找个借口说:“我老啦,没有精力任用你来做一番事业啦!”孔老二一听,顿时凉了半截,只好作收拾行李滚蛋的打算。
三十七岁的孔丘,灰溜溜地回到鲁国。他对当时在鲁国掌权的季氏新兴封建势力十分敌视,认为是“乱臣贼子当道”,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便打定主意躲在家里授徒讲学,扩大自己的反动影响。孔老二教学生,离不开一个“仁” 字。他提出“克己复礼”这个复辟奴隶制的反对纲领,说什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礼,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 “仁”是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核心。鼓吹“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妄图复辟殷周奴隶制,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再三叮嘱学生:仁者必有勇,只有凶狠对待奴隶和革新派,才能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有个名叫樊迟的学生,要求把“仁”的涵义讲讲清楚。孔老二换上一副正经面孔说:“仁就是爱一切人。” 他一忽儿对血腥屠杀奴隶大声叫好,一忽儿又鼓吹爱一切人,这分明是骗人的鬼话。樊迟他们都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讲坛上,孔老二总是满口“仁义道德”。一次,有人跑来问孔丘:“我有个老乡,为人正直,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去揭发,这算不算讲道德?”孔老二冲着他说:“我认为,老子偷羊儿子隐瞒,这才称得上为人正直!” 原来在孔老二心目中,互相包庇就是“仁义道德”。学生们听不下去,旷课的越来越多,有时跑得只剩颜渊一个人。颜渊是孔丘的得意门生,他告诉孔丘:有个叫少正卯的也在办学堂,讲的是革新道理,把同学都吸引去了。
少正卯是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思想上的代表,常和奴隶制代言人孔丘唱对台戏, 他公开宣称:“有人死抱住西周奴隶制不放,想复古开倒车,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孔老二对少正卯恨得直咬牙,可一时也没什么办法。公元前513年,晋国的革新派,把限制奴隶主权益的法律条文刻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一来,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受到了限制和打击。“铸刑鼎”也震动了鲁国社会,孔老二的学生议论纷纷。孔老二对这事大加反对,气呼呼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晋国铸刑鼎,岂不要闹得贵贱不分、国家不象国家的样子了吗!”他忙着把三五成群的学生驱散。
当个教师,孔老二觉得很不得志。他懂得,要搞复辟就得手中有权,因此动不动官迷心窍地问学生:“一个君子能一天没有官职吗?”学生回答:“不能。” 孔老二连连点头:“我三个月做不到官,心里便惶惶不安。” 转眼几年过去了,孔老二还是没捞到官儿做。一天刚下课,学生前来报告:“阳虎派人来,说什么要老师去拜会他。”“阳虎?”孔丘一听这名字,就想起年轻时在季孙氏家门口被他臭骂过,便说:“你告诉他,老师不在家。” 学生觉得很为难:“这……这阳虎近来很得势,连他那个主子季氏都操纵在他手里。再说,人家还送来一只火腿做礼品呢!”孔老二灵机一动,关照把火腿收下再讲。几天后,他打听到阳虎不在家,便装得一本正经地去拜访阳虎。事有凑巧,在回家的路上,正好和阳虎撞个正着,孔老二只得老着脸皮耍起两面派手法,同阳虎打招呼。阳虎要他找机会弄个官儿做,他连连点头称是。不久,季氏另一个有权势的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联合起来反对季氏。公山不狃在季氏老家费都起事,他和阳虎知道孔丘一向反对季氏,就派人邀请孔丘去费都当参谋。孔老二动心了,很想到费都去。学生子路反对道:“老师天天讲君君臣臣,而今公山不狃犯上作乱,你为什么要上他那儿去当官呢?”孔老二扯下遮羞布,说:“周文王、周武王当初不也是从丰、镐两个小地方起家的吗?那我为什么不从费都起家!” 正当孔老二跃跃欲试的时候,传来了阳虎事败出奔齐国、公山不狃暂时按兵不动的消息。当官的迷梦破灭了,孔老二一声长叹:“唉——我五十岁了,事情办不成,是命中注定呵!”他动不动把“天命”挂在嘴上。孔老二要学生们记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还胡说什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奴隶主是天生聪明的上等人,奴隶是下等的愚民,永远不能改变。他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才论,把这些黑货作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
然而,五十岁以后,孔老二突然爬上了鲁国的政治舞台。以鲁定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在鲁国重握大权,重用孔丘为鲁中都宰(主管首都的行政官),后来又把他升为掌管工程的司空、掌管司法的司寇,并代理宰相职务。孔老二上台后,立即为维护奴隶制干了两件事。首先,他向鲁定公献计:“照老规矩,当大夫的不得私自建筑都城。如今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在费都、成都、郈都各霸一方,乃是心腹大患,非把三都摧毁不可!” 毁三都就是镇压新兴地主阶级,鲁定公当然很赞成。孔老二便发兵攻毁了郈都,又攻毁了费都。成都比较坚固,孟孙氏和家臣们决心抵抗,鲁兵攻了几个月攻不下来,只得作罢。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被暂时削弱了,孔丘接着就把革新派人士少正卯逮捕,捏造了五大罪状:一、通古今之变,是个危险分子;二、不走正道,实行革新;三、花言巧语,鼓吹革新道理;四、丑化奴隶制;五、宣扬反对奴隶制的理由。孔老二专横地认为,少正卯每一条罪状都可以杀头。他凶相毕露,终于以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的罪名把少正卯处死,并将尸体示众三天,以此威吓革新派人士。这是垂死的奴隶主贵族对新兴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新兴的封建社会势力,决不会容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他们用离间计,使热衷吃喝玩乐的鲁定公整天沉醉在歌舞中,对孔丘十分冷淡。
孔老二预感到前景不妙,试探着向鲁定公提出辞职。定公并无挽留的意思。五十五岁的孔老二只得带上一帮学生离开鲁国,梦想到其它国家去兜售复辟黑货。临行,他想起子路有个近亲是卫国国君的宠臣,可以拉拉关系,便决定先去卫国。孔老二百般钻营,见到了卫灵公,又把“君君臣臣”、“克己复礼”、“兴灭国,断绝世,举逸民”等一整套复辟主张推销一番。卫灵公答应按鲁国的标准给他吃用。卫国新兴地主势力对孔老二早有戒备,他们警告卫灵公:孔老二随身带着一帮人,万一他们搞阴谋,可不好办!灵公不得不防,派心腹监视孔丘。孔老二进进出出,这个人都跟着。孔丘受不了这个罪,住不数月,就和学生们匆匆离开卫国。
刚走到卫国边境匡城(今河南长垣),冷不防,路两边杀出几百个农民,把他们团团围住。这些农民是刚从奴隶制枷锁挣脱出来的,他们知道孔老二到处乱窜,目的就是要复辟奴隶制,让奴隶主贵族重新骑在他们头上,所以非要杀死孔老二不可。孔丘那班学生,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束手无策。匡城的农民把孔丘一伙包围了五天,不许他们走动。孔老二躲在车子里自吹自擂:“我是中国文化的继承人。如果老天要毁灭文化,我就完啦;如果老天不要毁灭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样!”他又搬出“天命”论给同伙打气。最后,孔老二耍花招,让学生出面向农民苦苦哀求,这才解了围。
他们一伙七零八落地来到黄河边,正想渡河到晋国去,忽听得晋国当权的赵简子杀了两个旧贵族,孔老二吓慌了,不敢入晋。他怅然望着滚滚东流的浊浪,长叹一:“天哪!我不能过黄河,大概也是命中注定吧!” 没有别的出路,孔老二只得厚着脸皮折回卫国。卫灵公讨厌他又来吃闲饭,有一次故意问他:“你说说,该怎么打仗?”孔老二说:“我不会打仗,我只会行礼。” 灵公不睬孔丘,顾自抬头看着天上飞过的大雁,弄得孔老二非常尴尬。在卫国再也立不住脚,孔老二不愉快地来到宋国境内。这天,他正和学生们歇在一棵大树底下,叫大伙演习“周礼”。突然,有一群人蜂拥而上,为首那个正是宋国的司马(掌管军政兵赋),名叫桓魋。桓魋是宋国的新兴地主,十分痛恨孔老二这个奴隶主的忠实奴才。他叫人砍掉大树,还扬言要杀掉孔丘。孔老二嘴硬腿软,一面嘟嘟囔囔:“我是有天才的,不怕他杀我。”一面拔脚溜之大吉。
这以后,孔老二又去了陈国、蔡国、楚国……,但到处“天下大乱”,他那套“克己复礼”、倒行逆施的复辟主张,根本没有市场。孔老二声嘶力竭地吹嘘:“谁重用我,一年内给他成绩看!”可谁也不相信他的牛皮。在陈、蔡交界处,孔老二被当地新兴地主包围在郊外,几天吃不上饭,有些学生还病倒了。孔老二问学生:“我不是老虎,也不是野牛,如今流落荒野,是什么理由?”子贡说:“老师的主张,世上行不通。”孔老二听了大发脾气。毕竟是得意门生颜渊说得好听:“我们有好主张,各国当权者不实行,这是他们的耻辱。他们不睬我们,更显得我们伟大!”孔丘连声称赞:“说得好,颜家小子!如果你有钱,我一定给你当帐房先生!”
劳动人民对孔老二这个顽固派十分鄙视、憎恶。在郑国,孔丘和门徒失散了,独自孤零零蹲在城东门怅望。郑国百姓骂他是“丧家之狗”,子贡把这话告诉孔老二,孔老二不得不承认自己“象一条没人过问的丧家狗”。孔老二和学生们前往蔡国,中途迷了路。孔老二打发子路,向两个正在并排耕田的农民询问渡口在哪里?其中一个浑身汗津津的高个子农民反问子路:“坐在车上的老头是谁?”子路答道:“是孔丘。” 高个子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老二吗?”子路点头称是。哼!”高个子冷冷一笑:“他是有‘天才’的,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何必来问我!” 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向另一个身材魁梧、两腿沾满泥巴的农民问路。满腿是泥的大汉没好气地说:“嘿!与其跟那个反对社会变革的老顽固上窜下跳,还不如跟我们一起种田好!”说罢自管自继续耕作,不再开口。子路懊丧地回到路口,却不见了孔老二,便拉住一位过路的老农问道:“见没见到我的老师?”老农明知他是 找孔老二的,啐了一口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算什么老师!”在劳动人民看来,孔老二只是个蠢家伙、寄生虫。子路把这些话一一告诉孔丘,孔老二楞楞地说不出话来。
周游列国多年,到头来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势必落个可耻下场!转眼又是几个寒暑。到处碰壁的孔老二,突然打听到在鲁国执政的季康子很重用他的学生冉求,便得意地手舞足蹈起来:“有回国希望啦!有回国希望啦!我的学生有的是本领呵,还怕抓不到权?”他决定马上回鲁国。公元前484年,顽固地为复辟奴隶制东奔西窜的孔老二,已经六十八岁了。他终于在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坐着破马车,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乡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
顽固不化的孔老二,人老心不死。他对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实权派一百个看不顺眼。 季康子要改革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实行田赋制度。孔老二把这些新生事物一概污蔑为“天下无道”,死命反对。本来,孔老二满想通过冉求实现复辟奴隶制的美梦。 谁知冉求不听他的话,尽帮着季康子搞革新,打击旧贵族。孔老二大发雷霆,煽动学生说:“冉求这小子不是我的门徒,大家给我敲着鼓狠狠地去揍他一顿!” 孔老二整天跟旧贵族鬼混在一起。
不久,从秦国传来消息: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率领一支九千人的造反队伍,攻打城池,活捉奴隶主杀头示众,声势浩大。孔老二向闻风丧胆的旧贵族献策,由他前去诱降柳下跖。跖正和战友们在山边休整,听说孔老二来了,不由勃然大怒:“这老家伙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是个阴险奸诈的假圣人。他官迷心窍,专搞复辟倒退,罪大恶极,快叫他滚开!”
孔老二死皮赖脸不肯走,跖吩咐把他带上来。孔老二见了跖就打躬作揖,耍出他吹拍的手段:“将军生得眉清目秀,天资聪明,又善于带兵作战,实在是世上少有。不过……”他话锋一转:“你……被人家叫作盗跖,我很替你可惜。如果你从此不再造反,我可以替你向国君说情,担保能弄个大官做……”跖怒目按剑,厉声喝道:“呸!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坏蛋!想诱我落圈套,这办不到!” 孔老二又搬出看家法宝,什么“克己复礼”啦,“修文武之道”啦……跖鄙弃地哈哈大笑:“你自吹这套破烂是通行天下之理,那你为什么在齐鲁无立足之地,在陈蔡受围攻,在卫国几乎送命,弄得四处奔波,到处碰壁?” 柳下跖指着鼻子痛骂孔老二:“你盗名窃誉,迷惑天下,是货真价实的盗丘!你来耍诱降的把戏,无非想到主子那里邀功领赏。告诉你那些主子,我们就是要推翻你们这伙自命为‘君子大人’的天堂!” 说完,跖喝令左右,把孔老二轰走。
孔老二晕头转向,不知东西南北。他面无人色,慌乱得一连三次掉了马缰,抱着脑瓜连呼“快走!快走!”随着伴他前来的颜渊、子贡,一溜烟滚了。丢了这次丑,孔老二只得继续办他的孔家学店。不学无术的孔丘,一不懂革命理论二不会生产劳动,是个满肚子秕糠的大草包。他向学生灌输的所谓礼乐仁义,也完全是奴隶主贵族僵死的旧文化。有些学生,对孔老二带着花岗岩脑袋进棺材的死硬态度表示不满。樊迟公开要求教些种田的知识,孔老二爱理不理,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要求讲讲怎样种菜,孔老二脸一沉,说:“我不如菜农!” 樊迟连碰两个钉子,只好走了。
孔老二在背后破口大骂:“樊迟真是个小人!君子怎么用得着自己去种田呢?种田活该挨饿,读书才能升官发财!” 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奴隶制教育外,孔老二还借编写历史典籍为名,大肆篡改历史,为复辟奴隶制记下一笔笔黑帐。这本历史变天帐取名《春秋》,内容百般美化奴隶主,斥骂新兴地主,宣扬开倒车的反动历史观。孔老二支撑着老朽不堪的身体修订完《春秋》,已经七十岁了。他那些学生,死的死,散的散,身边剩下没几个人。老头儿反复地唠叨:“我的理想完啦!我的理想完啦!没人了解我呀,真是天知道!”
公元前479年春天,在孔家店的阴暗角落里,七十三岁的孔老二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天清晨,他挣扎着起床,昏昏沉沉地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大地阳光普照,他却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七天以后,孔老二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进了棺材。他那复辟奴隶制的迷梦,被新兴封建社会制替代没落奴隶社会制的滚滚历史车轮,辗得粉碎。孔老二留下的,除了历史变天帐《春秋》外,还有门徒编篡的孔丘反动言论集《论语》。
后来,古今中外的反动统治阶级,就把这些黑货当作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把孔丘吹捧为“圣人”。其实,孔老二是个十足的反革命老顽固。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从来是站在反孔斗争的前列,是批孔的主力军。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斗争,从陈胜、吴广一直到太平天国,都猛烈冲击了这个被反动统治阶级尊为“圣人”的孔老二,以及他的反动思想体系。他们对孔老二的批判,一次比一次更勇敢、更深刻;他们这种反孔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儒家还不如法家:D
孔子是这样的圣明伟大,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中国只有走法家的治国之道,才能真正的国富民强。
孔子一生都在实践克己复礼。并将这种影响由个人到团体,代代传承。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乱世思治世!!孔子也就是理想化了,在乱世中向往和平,向往“礼”

但如果有礼了还是个屁的乱世,所以儒家思想只是治世之道

而这个治世之道是必须建立在法家的统一之上。

你春秋时期是各大诸侯讲儒学,有人鸟你不??

你民国时期你和各大军阀,和小日本讲儒家,有人鸟你不

这样的时期只有靠法家。才能拨乱反正。
儒家的思想和(华夏一统)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孤立看待,思想的统一是国土统一和安定治世的先绝条件。
一个国家从分治到一统,它不是自然而然的,是无形的思想纽带促使进行的。
法家和法制也不是一样的概念。法家是在统治阶层要求下产生的,法制是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要求下演变的。
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归根究底就是思想一统。不想让人胡思乱想,那么天下就安定,从而开创了中国几千年,长时间一统的局面。不论朝代更迭,儒家的地位就非常显著了。作为今天的现代人,今天的中国人,儒家就是中国人特有的气质,没有这些,怎么来界定我们自身呢,我们很可能到一到外国俨然就彻彻底底变成外国人。气质上也变成外国人。
人就是江湖 发表于 2009-12-10 19:50
当皇帝是有压力的,维护统治不像是过家家。像汉武帝这样有个性的皇帝是不会随随便便做个信徒的!
人还是要向前看吗,思想终究是在进步的,国人已经掉队了还需要多跑几步呀!
旋转水星 发表于 2009-12-11 00:46

对。思想是进步的,法家强调君主集权,王法之前是“王”后是“法”
何尝不是落后的,民主法制何尝不是演变的,
人性为善,尊师重道何尝不是人与人相处永恒不变的。把愚昧和停滞的观点取出,有营养的部分总归是真理。
仁教心。法惩行。两者有先后,两者从古到今帝王沿用的都很好。两者补充和调和。并不矛盾。
毕竟他们都具有局限性。一谈到法家 和 儒教 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是没有必要的。
汉武帝不是信徒,但他的帝国需要这件外衣。为什么汉朝毕竟不是短命的秦朝。
为什么明朝也修长城,怎么骂暴君的总是嬴政。
儒是中国长久以来国本正统思想,也深入民间血液传承。这种传承不一定通过书本获得,从父母从兄弟,从朋友相处自然而然的影响着现在的中国人。可以去糟粕演变,但有些真理道德永恒不变。
人就是江湖 发表于 2009-12-11 10:19
做人是有压力的,过日子不是过家家。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怎么可能相信些空洞的理论
人还是要向前看,不能说衣服穿久了有了感情,怕换了衣服别人就不认识。该补得的就得补该修的就修,实在不行就得换。
流氓兔爱胡萝卜 发表于 2009-12-4 15:57


外儒内法要相互结合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