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中国汽车自主研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3:23:31
来源:搜狐汽车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到底怎样?与国际上成熟的跨国企业相比是否有差距?如何培养本土的汽车研发人才?自主造车改怎样突围?上汽、长安,吉利,长丰等自主品牌研发的负责人接受了搜狐汽车的采访,他们就这些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观点,一下是全部内容:

  话题一: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产品布局

长安集团朱华荣:长安汽车2010年前推36款整车 12款发动机

  搜狐汽车:您在长安集团负责研发,很多网友很关注长安未来的产品布局是什么状况,请您给介绍一下。

Img256424844.jpg


  朱华荣:好的,长安目前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做一个国际先进的汽车企业,未来实现这么一个目标,我们研发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国际性的研发体系,来满足不仅仅是中国用户的需求,因为世界汽车也是一个大的市场,你不光看到中国的市场,还要看到全世界这么大的世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要做全系列的车,不仅仅是我们以前说的从微型车到高档车,从商用车到轿车。另外我们认为很重要的要解决中国以外的其他用户的需求,和满足其他地区的相关的法规。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研发一款到2010年前后要投向美国和欧洲市场一个全球的车型,就要达到欧洲和法国的法规。我们的产品从长度,轿车从3.5米一直做到5米,这样一个系列平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把排量从0.8升做到3升,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整个产品我们到2010年计划完成36款整车,12款发动机。



(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朱华荣)



  搜狐汽车:到2010年的时候36款车都会陆续推出来?

  朱华荣:对,都会陆续推出来。

吉利汽车赵福全:吉利到2015年打造5个技术平台 推40多款车

    搜狐汽车:在产品布局方面,现在吉利已经推出A级车,甚至有C级车甚至更高级别的车。

  赵福全:吉利未来,我在其他网站做采访也说过,吉利已经规划出来未来有五个技术平台,这五个技术平台会延伸出来15个产品平台,最终这15个产品平台如果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可以推出40余款整车产品,这就是所谓平台战略。技术平台更多的强调是发动机、前后悬架方面的区别。在这种基础上,凡是动轴距、轮距的,甚至发动机排量的,就是产品平台,在产品平台上推出两厢、三厢,推出SUV、MPV,变成每一种具体产品,这个已经在2015年以前会把这五个技术平台都完善。现在我这五个平台介绍一下,一个叫GE系平台,就是吉利的经济型轿车平台;第二个叫GB系,就是吉利基本型轿车平台,就是远景平台;第三个是GM系,就是吉利中级轿车平台。再一个是GL系,就是豪华高档轿车平台;第五个平台叫GCT就是吉利的紧凑型的皮卡平台。这五个平台在2015年以前吉利所有产品线都会围绕做,目前GE系已经开发结束,在做整合。GB系也开发基本结束,我们正在升级,就是我们的远景平台。GM系就是在这次车展上展出的叫G系,就是中级轿车的B级车,底盘已经开发完毕,在陆续开发混合产品平台。其他的平台都在做研发。

    这些工作做完以后,会研发出来40余款产品。至于这40余款产品什么时候推出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战略规划。现在我也在努力推行各个基地和平台挂钩,平台落到基地,既然平台落到基地,所有的车系车型落到基地,围绕平台建立相应的采购体系,相应的质量体系和相应的生产体系,这样才能够多快好省高质量低成本地推出产品,一个平台有很多供应件,一个平台有相应的供应商体系,这样真正做到低成本高质量高速度来进行产品开发。不会说一个基地生产几个不同平台的产品,这样大家打架,而且不同的平台是有不同的价格结构和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要求,造宝马和造吉利车就是有不同的标准要求,而且有不同的技术要求,经过过去一年半的努力,这些已经基本上清晰了,而且也得到了吉利的监管层面领导的普遍认可,我认为吉利的产品战略很清晰,现在也在吉利的技术体系里在推两个理念,一个是旧车型变新车型一定要强化延用,很多件都要延用下去,因为这个对于提高开发速度,保证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减少供应商的投入都是非常重要的。叫新车型开发一定要尽可能延用老件。第二,强调了通用,就是平台之间要尽可能的通用,这样才能够保证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而且保证质量的最重要的关键。

长丰集团林恩涛:长丰在2015年前每年推出2-3款主力车型

  主持人:我们知道长丰一直想进入乘用车领域,尽管还没有出来,我想问一下林总目前在研发方面准备的情况怎么样?

  林恩涛:长丰以前是以纯正的SUV4×4越野车出现在市场和广大消费者面前,去年推出了CS6越野车和SUV的综合车型,长丰也逐渐过渡到面向广大消费者多元化的市场过渡。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之前,我们每一年计划大概有两款到三款主力车型推出,这样的主力车型主要是满足从集团用户和广大消费者多层面的需求,比如说这次推出的CS7和明年要推出的两款轿车和一款SUV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我们计划以后每年都要推出两到三款车型。我们每一款车型它的市场定位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需求,我们从明年开始,推出的车型应该全面满足欧洲的法规要求,包括欧洲的行人碰撞法规和安全法规,这是国内车型很少有的乘用车达到的,我们长丰一定能做到这点,为真正的中国制造扛起一杆质量大旗。



(长丰汽车技术总监林恩涛与搜狐汽车评论部主任余建约)




  主持人:长丰是比较低调的企业,包括林总很少在媒体露面,今天非常荣幸,特别想了解长丰现在的自主研发是什么样的状况,它的团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包括一些比较好的研发人员?

  主持人:刚才提到了到2015年之前每年都会推出一定量的产品,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产品都基于哪些品牌,这些产品会立向哪些市场,就是产品的布局?

  林恩涛:长丰到2015年之前产品有四大系列,第一大系列主要是长丰的SUV系列,主要是以我们的帕杰罗V73为基础,开发我们城市越野车系列。在这款系列之上,构筑了一系列的SUV,以后我们要冲击中高档国内的SUV市场,我们要把越野SUV五大旗一定要扛到底。第二个系列是轿车系列,明年推出一款中档车SUV,同时在这款基础上,开发了一款两厢车,针对都市的,时尚一族的一款车。这款中档车应该是B+级,后面会推A级,我们有A、B、C,以后要推出C+级一款车,这都是我们有计划的。第三个系列就是MPV系列,我们在2009年年末的时候有一款车推向市场,我们是针对城市的MPV市场,家用和集团客户用的系列来发展。最后一个系列是皮卡车,皮卡车我们针对的是中小城市和农村推出的一系列休闲皮卡车。我们总共有四个系列。到2015年总销售量能达到30万辆以上,四个系列下来,应该是不下20余款的车型产品。所以每年计划推出两款以上的车型。这样的车型推出对产品的自主权都是长丰自有的,它的主要开发队伍都是以长丰的研发中心为主来做的。

  话题二: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人才培养

朱华荣:长安在人才培养上 下的功夫很深

  搜狐汽车: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刚才您也说到了,如何培养研发人才,长安是怎么做的?

  朱华荣:长安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说是下的功夫很深,我们一开始从事自主研发,2001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当时说的是长安在自主研发上首先要做“三个一”,一是培养一批人,不是随便在哪里弄一个产品来,那样有很多办法,交给人家就弄过来了。第二个一,在我们的研发过程里面,持续完善我们一套开发流程和设计规范,这是我们第二个一。第三个一,就是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出一个产品。在三个一的指导思想下,把我们的工程师从原来自己不懂的基础上,派到意大利和专业的设计师,每一次都是长安自己要亲自管理和操作,而不仅仅说你去做吧,这样的话问题就很大。我们这几年,在海外分中心培训的人员前年是700多人,估计到今年是800到900人,整个长安的研发团队,我派他们出去培训,两年三年再出来,很多人都成为了长安的中心和骨干。

  另外一个方面是吸引人才,我们建这几中心,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我把办公地点放在你这里,我们中国生活的环境差异,很多外籍人士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我把研发中心放到这里他就愿意来,我们吸引的是国际型人才,在那些国家大概有40多位。这些人引过来之后,我们怎么来留人,长安的传统有一个理念,让员工愉快地工作,这个愉快里面包括了我们要解决员工生活问题,待遇问题,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怎么让他愉快工作,就是让每个人有一种成就感,比如说我们的项目总监,他会感到非常自豪,这款车是我设计的,全世界都认可,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某种程度上比待遇更重要。我认为长安为我们这些高级员工,或者是核心员工提供了他实现人才理想的解决方案,能够把我们的人员团结在一起。

赵福全:会通过行政手段让员工写技术报告

  主持人:积累流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方面的积累,还有人员方面的积累。

  赵福全:人员方面的积累,我认为人员跳槽、换工作很正常,怎么样让他在企业工作这段时间把他所学到的,所经历到的,甚至失败的东西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不能够反对人员去流动,但是人员在流动之前把他所经历的东西,也是通过在企业教的一些学费能够成为宝贵的经验财富留下来,这方面很重要。

  主持人: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积累这些东西,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赵福全:我在做自主研发过程中,在华晨也是这样做的,在吉利现在也在这么做,就是鼓励积累。第一个要求我带的兵在每做一个项目甚至每出一次差都要写报告,写报告要有技术含量的,你在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有了什么新的发现,甚至什么新的发明。现在企业更多的都是强调发明,而不强调新的发现,更不强调教训的积累。因为发明有专利,好象听起来有很风光,企业又不能发表论文,我认为企业技术报告变得很重要,强调鼓励员工甚至强迫员工通过一些行政的手段,比如不写报告回来就不能报销。

    第二,写了报告之后,怎么样能够储存起来,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这样留下报告的空间,放在自己的电脑里也没有意义。我们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在华晨帮助他们建立起来,在吉利同样的类似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也没有很难的,都建立起来了。另外鼓励员工全员来进行积累,比如说搞知识分享,在吉利提出来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知识分享,每个人都可以走上讲台,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心得和大家分享。在吉利技术研究院成为一个品牌,每个周三晚上大家都聚,在那里学、听、讲,这样也促使了全员的人编了21册技术手册,这些都是技术积累的过程,这些东西在去年就编完了第一版,我们可能要编第二版,第三版,这是很重要的积累过程。

林恩涛:201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8-10%

  搜狐汽车:刚才说到2015年研发规划包括四个系列的车型,要支撑研发计划肯定需要一个团队,不知道现在团队有多少人,如果到那时候,希望发展多少人,预期要完成这一个研发计划,需要投多少资金?

  林恩涛:现在长丰的长沙研发中心大概两百多人不到三百人,北京的研发大概三百人多一点,加起来大概六百人左右。到2015年支撑我们庞大的研发计划至少一千人达到我们这样的队伍。现在有些项目还是委托给国外公司在做,到那个时候可能要全部我们自己来做,至少有一千人,一千人或者两千人才能完成这个项目,要不然是完不成的,即使那样要分给一些供应商来做,也不可能100%靠我们自己来做。像丰田这样大公司,这款车开发不是所有的都是他自己的。

  搜狐汽车:投入方面大概需要多少?

  林恩涛:现在的投入,因为我们上市公司,去年的利润应该在2.5亿左右,因为去年的销售大概不到三万辆,除了这个水平来讲,我们利润率不错,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5%以上的总额。对两个研发中心的建设和人员给予很高的待遇和硬件做了大量的铺垫。预计到201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投入应该能达到8%到10%左右。作为长丰来讲,他们充分认识到研发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研发队伍,没有好的产品,这个企业是无疑危险的,这是长丰人上上下下的共识。

  话题三: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自主研发的差距

朱华荣:自主研发差在流程 积累与零部件

  搜狐汽车:关于研发方面的问题,关于整个中国汽车的自发研发,因为在世界上也有其他研究中心,接受了他们的理念,对比一下国内外的差距有哪些?

  朱华荣: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现状和国际上的差异,在于我们细节,精细化上的流程,还有管理。我们长安有自己的产品开发流程,五年前我们就有这个东西,但是很粗,设计的模板,我们一系列的输入输出不精准,我们管理不到位会造成我们设计上很多问题。通过我们不断完善,吸引国际上一流的人才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首先从一套制度和体系上保证了研发,这是我们第一个差距。第二个差距,在我们数据和经验的积累差得比较多,因为毕竟人家是做了几十年,这个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汽车最后绝不简单的是计算机就能做出来的,还要靠人,这个过程里面不仅仅是技术,包括从事汽车业的所有人的理念和思想,这个过程的形成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汽车自身的规律把握,包括研发的规律把握,这个过程也是中国汽车业必须要走的过程,我们可以快一些,但是跨越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中国目前自主品牌的研发还缺少一批水平高的零部件厂商来支撑,这个可能也是我们目前一个差距,当然现在已经国际化,有比较好的措施和办法来解决。

高卫民:差距比较大 差在大规模开发能力

  搜狐汽车:我们上汽自打有了荣威自主品牌以后,自主研发水平和国内企业你所熟悉的跨国企业之间有什么差距?

  高卫民:很坦率地说这个差距比较大。我读大学就是学这个,大学出来之后一直做这个。我在德国大众研发部也工作过,在他们研究部门也做过,最关键的核心部门工作过六个月,在泛亚工作的时候,也曾经去北美一些汽车中心跟他们合作。应该说,我对这些国际大牌的技术体系以及他们的现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上海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高卫民与特约主持人冰河)



  搜狐汽车:你觉得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和你所熟知的国外技术能力,有多少的差距?

  高卫民:我们差距比较大,要做自主开发,面临这种差距的挑战也是非常大,因为人才也在竞争。

    至于您说的在这么几年里,产品是不是太少了点,我是搞技术的,不是搞产品研发的,但是我希望能够有产品不断地开发出来。自主开发的时间跟国际大牌子之间的实力到底有多少差异,在这么短时间里一下子有十几款产品出来,也许这就是差异,我们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做这些东西。

赵福全:我认为教训与经验上的差距最大

  搜狐汽车:这次展厅体现了吉利自主研发的能力,赵博士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国外有丰富的开发经验,您觉得吉利在过去的研发取得哪些方面的进展,另外跟国际的先进比一下,在哪些方面有改进和努力?

  赵福全:说来话长。一个是说吉利总的来说是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上的定位,吉利在中国除了品牌以外,我在华晨做了快三年,也是负责自主产品开发,到吉利来,当然负责的业务比华晨要广一些,但是作为技术的副总,也是主要的一块业务。在过去的10年,尤其是最近的五年,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我认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既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研发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研发能力的应用软件的建设上。比如说几年前,国内的很多自主品牌企业对研发的流程是模糊的,研发的积累都非常有限,研发的手段可以讲很不丰富,国内的所有自主品牌企业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要看现在的绝对值,更要看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加速度,应该说发展非常快。但是从绝对值角度来说,差距比较大,从规模上没有人家强大,从硬软件能力上,还有相当长的积累,这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有资金大投入的问题。另外一个即便说你能够有资金,买来了先进的设备,也有了一个设备能不能用得好的问题,有很多设备是要大量的数据库来支撑的,举个简单例子安全碰撞实验室,你可以建起来,但是这些碰撞的结果是要得很多碰撞实验积累的数据来进行支撑的,这还是有一个过程。这方面还是要看到它的不足。

    教训和经验的积累很重要

  吉利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生力军,大家也比较关注,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跟自主品牌一样,在过去的五年乃至十年,因为吉利造车的历史就十年,我认为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取得的成绩也是很巨大的。比如说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吉利作为一个企业现在有员工一万二千人,技术人员大致占13%到14%左右,当时有一千七八百人从事技术的,研发的人员我主管的吉利研究院现在有一千人,纯是从事产品开发的设计人员,从规模来说,和国外的企业比还比较小,但是作为企业的比例来说,已经比较可观的。今年年底要发展到一千两百人,2010年要发展二千人的计划,从人员的素质构成来说,光硕士、博士就有一百多人,学历的水平比较高。从应用硬件的建设现在研究院有了发动机的测试实验台,制造样车的流线焊装线,包括碰撞工程结构分析的能力,基本上都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和其他的自主品牌企业比,我觉得我们在国内的实力还是可以说用“相当强”来衡量,也不为过。

    我自己跑了很多企业,自己在国内也是带第二个研发团队了,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认为和各国际大的竞争对手来说,我们还是相当长的过程来真正超越,尤其在人员的从业的经验来说,因为造汽车确实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尤其我认为教训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这方面我们的人员都比较年轻,经验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但是他们最大的优点还是提高得比较快。从应用硬件能力,国内还没有任何企业有自己的风动实验室,也没有很优秀的噪声实验室、碰撞实验室,并不是说这些设备就没有,我们可以利用很多资源来使用,但是真正要自己建起来,可能用起来更方便,这需要大的投入,也需要优秀的人员来维护,也有一个过程。但这些东西,也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我们可以花钱来租用,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赚钱来储备,但是这方面的差距,也不能低估。真正最值钱就是百年企业的沉淀,就是知识积累。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底盘的积累到今天都有价值,发动机还是活塞是圆的,这些东西的积累,恰恰是我们不够的,我们积累的时间短,而积累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是差距最大的。实际上只有知识积累做好了,才是真正企业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基础。

  话题四: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研发战略

朱华荣:无海外研发 长安难取得现在成果

  搜狐汽车:长安的研发中心不仅在国内有,而且在意大利也有研发中心,在日本也成立了研发中心,您是怎么考虑的?

  朱华荣:汽车业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国际化的竞争里面,如果我们自己闭关在自己的中国环境里面做研发,不融入到国际这个大舞台,你的水平和档次,和你的视野都跟不上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是这么考虑的。另外一个国际上有那么多现成的技术人才,你不去利用它,不融入到当地去利用它,通过一些资料收集等方法这种效果和解决的措施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首先寻找自身能力方面还有欠缺的,和国际研发水平有差距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出我们的短板,国内有困难我们就在国际上解决。首先我们觉得在研发上的造型是一个短板,于是我们在意大利成立了自己的独立研发公司,招聘了当地的员工,从国内又派出一部分员工,共同研发我们的车型。

  在这个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中意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局部地区这样的情况:局部方面不能满足我们中国用户的要求和国际用户的要求,我们在精细设计,小型设计还必须要到日本这个汽车发展很大的国家去完成我们的工作,我们通过10个月的调研决定在日本建立我们的设计中心。

  主持人:通过这样的运作方式,是不是达到您所设想的目的?现在都有哪些成果?

  朱华荣:效果好的超出我们的预期。如果说没有我们意大利这个设计中心,日本的中心刚刚运营,长安的研发根本达不到现在的水平。长安的产品也根本做不出现在能够一出来就能够让我们全世界的业界为之一震的效果。在国际上多次被评为了国际造型新的车型,我们在意大利研发的一系列概念车也在各地受到好评,这个效果比我当初想象的还要理想。最为关键的,对业界,或者是对整个中国汽车自主探索品牌的方面,我们对自主品牌的完善对中国产品巨大的影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高卫民:上汽自主品牌走的是国际化道路

  高卫民:谈一谈我自己的感想。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参加自己品牌的宣传。我参加很多产品发布会,也看过很多产品,我和德国大众一块合作过。很坦率地说,在全球大的国际汽车展览会,有些品牌做的场面、规模、精细度都比我们大。很高兴看到作为GM的也参加我们的发布会,看到我们上汽自主品牌实际上走的是国际化道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大家的劳动,尊重大家的知识,必须在高起点上,必须走市场。

  搜狐汽车:昨天采访了长城汽车的总经理王凤英,同为自主品牌企业,她跟您有相似的见识,自主品牌这两年绝对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实际上在整个汽车产业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反倒在不断地下降,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

  高卫民:针对我们自己自主开发的荣威品牌,包括上汽和南汽整合以后,包括在韩国收购50%以后,从这些角度,各家汽车公司它的方法、战略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难从百分比上来说明整体情况。把整个汽车行业分成自主品牌和非自主品牌,拿这两个份额百分比做比较,这比较难。我感到,正是因为现在的状况,所以上汽在中高端切入,要在购买世界资源、知识产权基础上来做。如果从低端产品出发,用劳动力差异导致产品的价格差进行竞争,很快会被别人追上了。

赵福全:不可能在研发上面面俱到 没必要

    主持人:回到吉利,两会期间采访李书福李总的时候,说吉利的研发重点在哪些方面,他当时说吉利研发战略是做一些某些重要技术,比如安全技术或者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到某些车型,今天想问两方面,第一吉利在重点技术上研发的状况,另外所有企业研发最重要的是推出产品,在产品的布局上包括平台上是什么样的状况?

  赵福全:作为吉利企业和国内其他很多自主品牌的企业都类似,不可能在研发上面面俱到。第一没有这个能力,第二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汽车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作,每一个零部件既有核心的,也有一般的,都有很深的技术含量,如果面面俱到,最后可能一事无成。作为吉利来说,要掌握核心技术,吉利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变速箱,都是自给的,未来在这方面是节能环保的技术,也都会成为吉利的核心技术的开发重点。比如说安全技术,我们最近在外面的大家比较关注的爆胎自动的刹车技术的优势。这次车展展出了混合动力技术,这是吉利特色的,这是吉利自己花大力气努力掌握,而且研发已经到了一定层面的关键之处我们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也在开发满足欧洲5号排放标准的柴油机,第一它是先进的技术,第二也为我们进军发达国家做产品的战略储备。这些关键的发动机技术,这次就展出来了像2.4排量双VVT的发动机。明年上海车展会有整个动力总成全系列的产品集体亮相,明年车展就能全系列亮相就可以告诉你我们现在开发的状态,不是简简单单的样机。

  企业做多少东西不重要,最主要有核心的产品,我认为这点是非常赞成,你可以有很大的研发团队,但是最后成败论英雄,你推不出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我认为这个研发团队的失职,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这次车展主要展品有18款,实际上在未来,从今年开始,基本上吉利每个季度争取推一款车,这个车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变脸,有新的底盘,新的动力组成,甚至有两厢、三厢,SUV、MPV,这么大的变动,应该是研发能力一个阶段性的展示。这些车型就要有不同的底盘技术,也有不同的发动机技术,更有不同的变速箱技术,这些是研发能力阶段性的展示。来源:搜狐汽车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到底怎样?与国际上成熟的跨国企业相比是否有差距?如何培养本土的汽车研发人才?自主造车改怎样突围?上汽、长安,吉利,长丰等自主品牌研发的负责人接受了搜狐汽车的采访,他们就这些问题提供了自己的观点,一下是全部内容:

  话题一: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产品布局

长安集团朱华荣:长安汽车2010年前推36款整车 12款发动机

  搜狐汽车:您在长安集团负责研发,很多网友很关注长安未来的产品布局是什么状况,请您给介绍一下。

Img256424844.jpg


  朱华荣:好的,长安目前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做一个国际先进的汽车企业,未来实现这么一个目标,我们研发首先就是要做一个国际性的研发体系,来满足不仅仅是中国用户的需求,因为世界汽车也是一个大的市场,你不光看到中国的市场,还要看到全世界这么大的世界。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要做全系列的车,不仅仅是我们以前说的从微型车到高档车,从商用车到轿车。另外我们认为很重要的要解决中国以外的其他用户的需求,和满足其他地区的相关的法规。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研发一款到2010年前后要投向美国和欧洲市场一个全球的车型,就要达到欧洲和法国的法规。我们的产品从长度,轿车从3.5米一直做到5米,这样一个系列平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把排量从0.8升做到3升,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整个产品我们到2010年计划完成36款整车,12款发动机。



(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朱华荣)



  搜狐汽车:到2010年的时候36款车都会陆续推出来?

  朱华荣:对,都会陆续推出来。

吉利汽车赵福全:吉利到2015年打造5个技术平台 推40多款车

    搜狐汽车:在产品布局方面,现在吉利已经推出A级车,甚至有C级车甚至更高级别的车。

  赵福全:吉利未来,我在其他网站做采访也说过,吉利已经规划出来未来有五个技术平台,这五个技术平台会延伸出来15个产品平台,最终这15个产品平台如果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可以推出40余款整车产品,这就是所谓平台战略。技术平台更多的强调是发动机、前后悬架方面的区别。在这种基础上,凡是动轴距、轮距的,甚至发动机排量的,就是产品平台,在产品平台上推出两厢、三厢,推出SUV、MPV,变成每一种具体产品,这个已经在2015年以前会把这五个技术平台都完善。现在我这五个平台介绍一下,一个叫GE系平台,就是吉利的经济型轿车平台;第二个叫GB系,就是吉利基本型轿车平台,就是远景平台;第三个是GM系,就是吉利中级轿车平台。再一个是GL系,就是豪华高档轿车平台;第五个平台叫GCT就是吉利的紧凑型的皮卡平台。这五个平台在2015年以前吉利所有产品线都会围绕做,目前GE系已经开发结束,在做整合。GB系也开发基本结束,我们正在升级,就是我们的远景平台。GM系就是在这次车展上展出的叫G系,就是中级轿车的B级车,底盘已经开发完毕,在陆续开发混合产品平台。其他的平台都在做研发。

    这些工作做完以后,会研发出来40余款产品。至于这40余款产品什么时候推出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战略规划。现在我也在努力推行各个基地和平台挂钩,平台落到基地,既然平台落到基地,所有的车系车型落到基地,围绕平台建立相应的采购体系,相应的质量体系和相应的生产体系,这样才能够多快好省高质量低成本地推出产品,一个平台有很多供应件,一个平台有相应的供应商体系,这样真正做到低成本高质量高速度来进行产品开发。不会说一个基地生产几个不同平台的产品,这样大家打架,而且不同的平台是有不同的价格结构和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要求,造宝马和造吉利车就是有不同的标准要求,而且有不同的技术要求,经过过去一年半的努力,这些已经基本上清晰了,而且也得到了吉利的监管层面领导的普遍认可,我认为吉利的产品战略很清晰,现在也在吉利的技术体系里在推两个理念,一个是旧车型变新车型一定要强化延用,很多件都要延用下去,因为这个对于提高开发速度,保证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减少供应商的投入都是非常重要的。叫新车型开发一定要尽可能延用老件。第二,强调了通用,就是平台之间要尽可能的通用,这样才能够保证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而且保证质量的最重要的关键。

长丰集团林恩涛:长丰在2015年前每年推出2-3款主力车型

  主持人:我们知道长丰一直想进入乘用车领域,尽管还没有出来,我想问一下林总目前在研发方面准备的情况怎么样?

  林恩涛:长丰以前是以纯正的SUV4×4越野车出现在市场和广大消费者面前,去年推出了CS6越野车和SUV的综合车型,长丰也逐渐过渡到面向广大消费者多元化的市场过渡。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之前,我们每一年计划大概有两款到三款主力车型推出,这样的主力车型主要是满足从集团用户和广大消费者多层面的需求,比如说这次推出的CS7和明年要推出的两款轿车和一款SUV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我们计划以后每年都要推出两到三款车型。我们每一款车型它的市场定位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需求,我们从明年开始,推出的车型应该全面满足欧洲的法规要求,包括欧洲的行人碰撞法规和安全法规,这是国内车型很少有的乘用车达到的,我们长丰一定能做到这点,为真正的中国制造扛起一杆质量大旗。



(长丰汽车技术总监林恩涛与搜狐汽车评论部主任余建约)




  主持人:长丰是比较低调的企业,包括林总很少在媒体露面,今天非常荣幸,特别想了解长丰现在的自主研发是什么样的状况,它的团队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包括一些比较好的研发人员?

  主持人:刚才提到了到2015年之前每年都会推出一定量的产品,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些产品都基于哪些品牌,这些产品会立向哪些市场,就是产品的布局?

  林恩涛:长丰到2015年之前产品有四大系列,第一大系列主要是长丰的SUV系列,主要是以我们的帕杰罗V73为基础,开发我们城市越野车系列。在这款系列之上,构筑了一系列的SUV,以后我们要冲击中高档国内的SUV市场,我们要把越野SUV五大旗一定要扛到底。第二个系列是轿车系列,明年推出一款中档车SUV,同时在这款基础上,开发了一款两厢车,针对都市的,时尚一族的一款车。这款中档车应该是B+级,后面会推A级,我们有A、B、C,以后要推出C+级一款车,这都是我们有计划的。第三个系列就是MPV系列,我们在2009年年末的时候有一款车推向市场,我们是针对城市的MPV市场,家用和集团客户用的系列来发展。最后一个系列是皮卡车,皮卡车我们针对的是中小城市和农村推出的一系列休闲皮卡车。我们总共有四个系列。到2015年总销售量能达到30万辆以上,四个系列下来,应该是不下20余款的车型产品。所以每年计划推出两款以上的车型。这样的车型推出对产品的自主权都是长丰自有的,它的主要开发队伍都是以长丰的研发中心为主来做的。

  话题二: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人才培养

朱华荣:长安在人才培养上 下的功夫很深

  搜狐汽车: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刚才您也说到了,如何培养研发人才,长安是怎么做的?

  朱华荣:长安在人才培养上,可以说是下的功夫很深,我们一开始从事自主研发,2001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当时说的是长安在自主研发上首先要做“三个一”,一是培养一批人,不是随便在哪里弄一个产品来,那样有很多办法,交给人家就弄过来了。第二个一,在我们的研发过程里面,持续完善我们一套开发流程和设计规范,这是我们第二个一。第三个一,就是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出一个产品。在三个一的指导思想下,把我们的工程师从原来自己不懂的基础上,派到意大利和专业的设计师,每一次都是长安自己要亲自管理和操作,而不仅仅说你去做吧,这样的话问题就很大。我们这几年,在海外分中心培训的人员前年是700多人,估计到今年是800到900人,整个长安的研发团队,我派他们出去培训,两年三年再出来,很多人都成为了长安的中心和骨干。

  另外一个方面是吸引人才,我们建这几中心,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我把办公地点放在你这里,我们中国生活的环境差异,很多外籍人士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我把研发中心放到这里他就愿意来,我们吸引的是国际型人才,在那些国家大概有40多位。这些人引过来之后,我们怎么来留人,长安的传统有一个理念,让员工愉快地工作,这个愉快里面包括了我们要解决员工生活问题,待遇问题,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怎么让他愉快工作,就是让每个人有一种成就感,比如说我们的项目总监,他会感到非常自豪,这款车是我设计的,全世界都认可,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某种程度上比待遇更重要。我认为长安为我们这些高级员工,或者是核心员工提供了他实现人才理想的解决方案,能够把我们的人员团结在一起。

赵福全:会通过行政手段让员工写技术报告

  主持人:积累流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据方面的积累,还有人员方面的积累。

  赵福全:人员方面的积累,我认为人员跳槽、换工作很正常,怎么样让他在企业工作这段时间把他所学到的,所经历到的,甚至失败的东西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不能够反对人员去流动,但是人员在流动之前把他所经历的东西,也是通过在企业教的一些学费能够成为宝贵的经验财富留下来,这方面很重要。

  主持人: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积累这些东西,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赵福全:我在做自主研发过程中,在华晨也是这样做的,在吉利现在也在这么做,就是鼓励积累。第一个要求我带的兵在每做一个项目甚至每出一次差都要写报告,写报告要有技术含量的,你在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有了什么新的发现,甚至什么新的发明。现在企业更多的都是强调发明,而不强调新的发现,更不强调教训的积累。因为发明有专利,好象听起来有很风光,企业又不能发表论文,我认为企业技术报告变得很重要,强调鼓励员工甚至强迫员工通过一些行政的手段,比如不写报告回来就不能报销。

    第二,写了报告之后,怎么样能够储存起来,建立了知识管理系统。这样留下报告的空间,放在自己的电脑里也没有意义。我们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在华晨帮助他们建立起来,在吉利同样的类似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也没有很难的,都建立起来了。另外鼓励员工全员来进行积累,比如说搞知识分享,在吉利提出来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的知识分享,每个人都可以走上讲台,把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心得和大家分享。在吉利技术研究院成为一个品牌,每个周三晚上大家都聚,在那里学、听、讲,这样也促使了全员的人编了21册技术手册,这些都是技术积累的过程,这些东西在去年就编完了第一版,我们可能要编第二版,第三版,这是很重要的积累过程。

林恩涛:201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8-10%

  搜狐汽车:刚才说到2015年研发规划包括四个系列的车型,要支撑研发计划肯定需要一个团队,不知道现在团队有多少人,如果到那时候,希望发展多少人,预期要完成这一个研发计划,需要投多少资金?

  林恩涛:现在长丰的长沙研发中心大概两百多人不到三百人,北京的研发大概三百人多一点,加起来大概六百人左右。到2015年支撑我们庞大的研发计划至少一千人达到我们这样的队伍。现在有些项目还是委托给国外公司在做,到那个时候可能要全部我们自己来做,至少有一千人,一千人或者两千人才能完成这个项目,要不然是完不成的,即使那样要分给一些供应商来做,也不可能100%靠我们自己来做。像丰田这样大公司,这款车开发不是所有的都是他自己的。

  搜狐汽车:投入方面大概需要多少?

  林恩涛:现在的投入,因为我们上市公司,去年的利润应该在2.5亿左右,因为去年的销售大概不到三万辆,除了这个水平来讲,我们利润率不错,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5%以上的总额。对两个研发中心的建设和人员给予很高的待遇和硬件做了大量的铺垫。预计到201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投入应该能达到8%到10%左右。作为长丰来讲,他们充分认识到研发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研发队伍,没有好的产品,这个企业是无疑危险的,这是长丰人上上下下的共识。

  话题三: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自主研发的差距

朱华荣:自主研发差在流程 积累与零部件

  搜狐汽车:关于研发方面的问题,关于整个中国汽车的自发研发,因为在世界上也有其他研究中心,接受了他们的理念,对比一下国内外的差距有哪些?

  朱华荣: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现状和国际上的差异,在于我们细节,精细化上的流程,还有管理。我们长安有自己的产品开发流程,五年前我们就有这个东西,但是很粗,设计的模板,我们一系列的输入输出不精准,我们管理不到位会造成我们设计上很多问题。通过我们不断完善,吸引国际上一流的人才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首先从一套制度和体系上保证了研发,这是我们第一个差距。第二个差距,在我们数据和经验的积累差得比较多,因为毕竟人家是做了几十年,这个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汽车最后绝不简单的是计算机就能做出来的,还要靠人,这个过程里面不仅仅是技术,包括从事汽车业的所有人的理念和思想,这个过程的形成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汽车自身的规律把握,包括研发的规律把握,这个过程也是中国汽车业必须要走的过程,我们可以快一些,但是跨越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中国目前自主品牌的研发还缺少一批水平高的零部件厂商来支撑,这个可能也是我们目前一个差距,当然现在已经国际化,有比较好的措施和办法来解决。

高卫民:差距比较大 差在大规模开发能力

  搜狐汽车:我们上汽自打有了荣威自主品牌以后,自主研发水平和国内企业你所熟悉的跨国企业之间有什么差距?

  高卫民:很坦率地说这个差距比较大。我读大学就是学这个,大学出来之后一直做这个。我在德国大众研发部也工作过,在他们研究部门也做过,最关键的核心部门工作过六个月,在泛亚工作的时候,也曾经去北美一些汽车中心跟他们合作。应该说,我对这些国际大牌的技术体系以及他们的现状,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上海汽车技术中心总经理高卫民与特约主持人冰河)



  搜狐汽车:你觉得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和你所熟知的国外技术能力,有多少的差距?

  高卫民:我们差距比较大,要做自主开发,面临这种差距的挑战也是非常大,因为人才也在竞争。

    至于您说的在这么几年里,产品是不是太少了点,我是搞技术的,不是搞产品研发的,但是我希望能够有产品不断地开发出来。自主开发的时间跟国际大牌子之间的实力到底有多少差异,在这么短时间里一下子有十几款产品出来,也许这就是差异,我们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做这些东西。

赵福全:我认为教训与经验上的差距最大

  搜狐汽车:这次展厅体现了吉利自主研发的能力,赵博士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国外有丰富的开发经验,您觉得吉利在过去的研发取得哪些方面的进展,另外跟国际的先进比一下,在哪些方面有改进和努力?

  赵福全:说来话长。一个是说吉利总的来说是中国自主品牌在国际上的定位,吉利在中国除了品牌以外,我在华晨做了快三年,也是负责自主产品开发,到吉利来,当然负责的业务比华晨要广一些,但是作为技术的副总,也是主要的一块业务。在过去的10年,尤其是最近的五年,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我认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既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研发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上,同时也体现在研发能力的应用软件的建设上。比如说几年前,国内的很多自主品牌企业对研发的流程是模糊的,研发的积累都非常有限,研发的手段可以讲很不丰富,国内的所有自主品牌企业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要看现在的绝对值,更要看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加速度,应该说发展非常快。但是从绝对值角度来说,差距比较大,从规模上没有人家强大,从硬软件能力上,还有相当长的积累,这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有资金大投入的问题。另外一个即便说你能够有资金,买来了先进的设备,也有了一个设备能不能用得好的问题,有很多设备是要大量的数据库来支撑的,举个简单例子安全碰撞实验室,你可以建起来,但是这些碰撞的结果是要得很多碰撞实验积累的数据来进行支撑的,这还是有一个过程。这方面还是要看到它的不足。

    教训和经验的积累很重要

  吉利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生力军,大家也比较关注,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跟自主品牌一样,在过去的五年乃至十年,因为吉利造车的历史就十年,我认为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取得的成绩也是很巨大的。比如说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吉利作为一个企业现在有员工一万二千人,技术人员大致占13%到14%左右,当时有一千七八百人从事技术的,研发的人员我主管的吉利研究院现在有一千人,纯是从事产品开发的设计人员,从规模来说,和国外的企业比还比较小,但是作为企业的比例来说,已经比较可观的。今年年底要发展到一千两百人,2010年要发展二千人的计划,从人员的素质构成来说,光硕士、博士就有一百多人,学历的水平比较高。从应用硬件的建设现在研究院有了发动机的测试实验台,制造样车的流线焊装线,包括碰撞工程结构分析的能力,基本上都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和其他的自主品牌企业比,我觉得我们在国内的实力还是可以说用“相当强”来衡量,也不为过。

    我自己跑了很多企业,自己在国内也是带第二个研发团队了,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认为和各国际大的竞争对手来说,我们还是相当长的过程来真正超越,尤其在人员的从业的经验来说,因为造汽车确实需要很多经验的积累,尤其我认为教训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这方面我们的人员都比较年轻,经验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但是他们最大的优点还是提高得比较快。从应用硬件能力,国内还没有任何企业有自己的风动实验室,也没有很优秀的噪声实验室、碰撞实验室,并不是说这些设备就没有,我们可以利用很多资源来使用,但是真正要自己建起来,可能用起来更方便,这需要大的投入,也需要优秀的人员来维护,也有一个过程。但这些东西,也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我们可以花钱来租用,当然也可以通过自己赚钱来储备,但是这方面的差距,也不能低估。真正最值钱就是百年企业的沉淀,就是知识积累。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底盘的积累到今天都有价值,发动机还是活塞是圆的,这些东西的积累,恰恰是我们不够的,我们积累的时间短,而积累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是差距最大的。实际上只有知识积累做好了,才是真正企业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基础。

  话题四: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谈研发战略

朱华荣:无海外研发 长安难取得现在成果

  搜狐汽车:长安的研发中心不仅在国内有,而且在意大利也有研发中心,在日本也成立了研发中心,您是怎么考虑的?

  朱华荣:汽车业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国际化的竞争里面,如果我们自己闭关在自己的中国环境里面做研发,不融入到国际这个大舞台,你的水平和档次,和你的视野都跟不上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是这么考虑的。另外一个国际上有那么多现成的技术人才,你不去利用它,不融入到当地去利用它,通过一些资料收集等方法这种效果和解决的措施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首先寻找自身能力方面还有欠缺的,和国际研发水平有差距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出我们的短板,国内有困难我们就在国际上解决。首先我们觉得在研发上的造型是一个短板,于是我们在意大利成立了自己的独立研发公司,招聘了当地的员工,从国内又派出一部分员工,共同研发我们的车型。

  在这个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中意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局部地区这样的情况:局部方面不能满足我们中国用户的要求和国际用户的要求,我们在精细设计,小型设计还必须要到日本这个汽车发展很大的国家去完成我们的工作,我们通过10个月的调研决定在日本建立我们的设计中心。

  主持人:通过这样的运作方式,是不是达到您所设想的目的?现在都有哪些成果?

  朱华荣:效果好的超出我们的预期。如果说没有我们意大利这个设计中心,日本的中心刚刚运营,长安的研发根本达不到现在的水平。长安的产品也根本做不出现在能够一出来就能够让我们全世界的业界为之一震的效果。在国际上多次被评为了国际造型新的车型,我们在意大利研发的一系列概念车也在各地受到好评,这个效果比我当初想象的还要理想。最为关键的,对业界,或者是对整个中国汽车自主探索品牌的方面,我们对自主品牌的完善对中国产品巨大的影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高卫民:上汽自主品牌走的是国际化道路

  高卫民:谈一谈我自己的感想。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参加自己品牌的宣传。我参加很多产品发布会,也看过很多产品,我和德国大众一块合作过。很坦率地说,在全球大的国际汽车展览会,有些品牌做的场面、规模、精细度都比我们大。很高兴看到作为GM的也参加我们的发布会,看到我们上汽自主品牌实际上走的是国际化道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大家的劳动,尊重大家的知识,必须在高起点上,必须走市场。

  搜狐汽车:昨天采访了长城汽车的总经理王凤英,同为自主品牌企业,她跟您有相似的见识,自主品牌这两年绝对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实际上在整个汽车产业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反倒在不断地下降,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

  高卫民:针对我们自己自主开发的荣威品牌,包括上汽和南汽整合以后,包括在韩国收购50%以后,从这些角度,各家汽车公司它的方法、战略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难从百分比上来说明整体情况。把整个汽车行业分成自主品牌和非自主品牌,拿这两个份额百分比做比较,这比较难。我感到,正是因为现在的状况,所以上汽在中高端切入,要在购买世界资源、知识产权基础上来做。如果从低端产品出发,用劳动力差异导致产品的价格差进行竞争,很快会被别人追上了。

赵福全:不可能在研发上面面俱到 没必要

    主持人:回到吉利,两会期间采访李书福李总的时候,说吉利的研发重点在哪些方面,他当时说吉利研发战略是做一些某些重要技术,比如安全技术或者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到某些车型,今天想问两方面,第一吉利在重点技术上研发的状况,另外所有企业研发最重要的是推出产品,在产品的布局上包括平台上是什么样的状况?

  赵福全:作为吉利企业和国内其他很多自主品牌的企业都类似,不可能在研发上面面俱到。第一没有这个能力,第二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汽车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工作,每一个零部件既有核心的,也有一般的,都有很深的技术含量,如果面面俱到,最后可能一事无成。作为吉利来说,要掌握核心技术,吉利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发动机还是变速箱,都是自给的,未来在这方面是节能环保的技术,也都会成为吉利的核心技术的开发重点。比如说安全技术,我们最近在外面的大家比较关注的爆胎自动的刹车技术的优势。这次车展展出了混合动力技术,这是吉利特色的,这是吉利自己花大力气努力掌握,而且研发已经到了一定层面的关键之处我们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也在开发满足欧洲5号排放标准的柴油机,第一它是先进的技术,第二也为我们进军发达国家做产品的战略储备。这些关键的发动机技术,这次就展出来了像2.4排量双VVT的发动机。明年上海车展会有整个动力总成全系列的产品集体亮相,明年车展就能全系列亮相就可以告诉你我们现在开发的状态,不是简简单单的样机。

  企业做多少东西不重要,最主要有核心的产品,我认为这点是非常赞成,你可以有很大的研发团队,但是最后成败论英雄,你推不出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我认为这个研发团队的失职,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这次车展主要展品有18款,实际上在未来,从今年开始,基本上吉利每个季度争取推一款车,这个车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变脸,有新的底盘,新的动力组成,甚至有两厢、三厢,SUV、MPV,这么大的变动,应该是研发能力一个阶段性的展示。这些车型就要有不同的底盘技术,也有不同的发动机技术,更有不同的变速箱技术,这些是研发能力阶段性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