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版的铁道游击队-俄罗斯的铁甲列车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6:17:35
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不久,欧洲大陆掀起了修建铁路的高潮。俄国的第一条铁路也于1836年通车,全长仅37千米,到1865年俄国的铁路长度已有3710千米。在俄罗斯辽阔的疆域上,各个居民点分布十分分散,加之俄国国内的公路交通非常落后,因此,铁路成为军队机动作战必须紧紧依靠的工具,而且机车强大的装载能力,也使其作战用途显得异常突出。这一切使得俄国军队非常重视装甲列车的装备与战术使用。
    沙俄于1877年正式成立铁道兵部队,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改装制造了最早的5列装甲列车,安装12英寸(304.8毫米)臼炮和英国维克斯公司提供的3磅炮,用于沙俄军队镇压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和防御新统一的德国的军事威胁。到19世纪末,俄国已经成为欧洲拥有铁道兵最多的国家,俄国铁道兵连的总数达到35个,每连编制有4名军官和123名士兵(战时扩充到260人)。

    ◆萌芽时期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俄国除派兵参加"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外,7月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任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率18万大军分5路向中国东北地区发动进攻,镇压中国东北的义和团。约有3个远东哥萨克铁道兵连沿东清铁路(今哈大线)向旅顺方向进攻,沿途一路炮击了孙吴、牡丹江、吉林等地,8月4日抵达辽东半岛的营口、金州一带,与北上的旅顺口俄军会合,这成为俄国装甲列车第一次出国作战。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有7个铁道兵营参加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作战,虽然俄国军队输掉了这场战争,但多次解救危难的俄国铁道兵,却在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905年2月19日至3月10日,日俄两军在奉天(今辽宁沈阳市)进行的大规模交战中,日军第3军团迂回纵队经7日激战,深入奉天西北,对奉铁(奉天至铁岭)铁路构成直接威胁,试图包抄俄军主力右翼。俄军统帅库罗巴特金手上已无兵可调,正在沙岭堡筑垒地域被日军牵制的俄国第2集团军司令奥斯卡.考利巴尔斯上将为保退路不被切断,万般无奈之下,派出自己最后的预备队-铁道兵的2列装甲列车和他最心爱的第52涅森龙骑兵团(这个团全部由芬兰人组成,其著名的军官曼纳海姆中校后来成为芬兰独立之父)。
    3月5日和6日,涅森龙骑兵团在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少将(就是1914年俄军惨败于东普鲁士马祖尔湖后自杀的那个倒霉司令官)的率领下,向日军左翼的沈旦堡发起攻击,配备有多门57毫米诺登菲尔德速射炮和马克沁重机枪的装甲列车也不顾日军设置的路障,喷吐炽烈的炮火,横扫逼近奉天旧火车站的日军秋山支队。日军由于缺乏反击火力,只好动用"人弹"来炸毁铁轨,但因俄军装甲列车饱和的火力,日本"人弹"无一成功,反倒伤亡大增。两路奇兵如同一道流动的屏障,使日军的奥保巩军团无法继续向奉天纵深穿插。
    然而,局部的胜利无法扭转大局,3月9日,日军第1军团突破旧站附近的俄军第1集团军阵地。日军在这一方向的推进与第3军团(仅距铁路几千米)的迂回运动,构成合围俄军于奉天城下的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库罗巴特金不得不下达了弃城命令,各集团军仓皇撤退。当俄军撤出城外时,又遭到日军的火炮轰击,仍然是装甲列车如同一道铁流压制住敌方的炮火,为部队撤退和在四平街阵地构筑新的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参加一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称为"蒸汽压路机"的庞大俄军被更加精干有力的德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当时,交战双方均拥有一定数量的简陋装甲列车。到1915年第二次加利西亚战役结束后,战场移到俄国本土,俄军中出现了由法国技师监造的重型装甲列车,车上装有用以摧毁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可俄国的装甲列车经常被德军完整缴获。到1917年东线结束敌对状态时,前线俄军大约还剩18部装甲列车,分布在从里加到喀尔巴阡的漫长前线上。由于俄军的战斗意志几乎被德军摧残殆尽,往往德俄两军刚一交手,就会出现全线崩溃的局面,这时,俄军的装甲列车往往是用自己的庞大身躯和火力稳定那些不战而溃的逃兵们。
    一战时,俄军铁道兵的装甲列车大致的武器配置是每列4节车厢的装甲列车,拥有2门76.2毫米口径野战炮和最多可达20挺马克沁重机枪。开战之初由于在安排上有缺陷,装甲列车上的这些武器都不能进行周向射击,它们被安装在加装顶盖和装甲护板的乎板车的非360度旋转基座上,仅能对侧面进行有限的射击。装在火车前后方向上的火炮也只能对火车运动方向的正前和正后方向进行射击。但这种非360度旋转基座的配置却成为了俄军装甲平板车的指定配置。直到1915年以后,俄国普梯洛夫工厂才在法国技师的帮助下,为装甲列车安装上了可保护车内乘员的可360度旋转射击的装甲炮塔。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了装甲列车在俄罗斯土地上大显身手的真正机会,无论是红军、白卫军还是协约国干涉军,甚至连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反布尔什维克战斗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也使用装甲列车作战。俄国到处都是大型铁路机车工厂,工人们短期内为红军和赤卫队制造了大量名为"布良卢契克"的简易装甲列车。这种装甲列车大多是在无任何防护的普通车厢侧壁上开出机枪射口,再挂上架有76.2毫米野战炮的平板机车,为了加强防护能力,俄国工人们还在机车上堆上枕木和沙包,以顶替昂贵的钢板。
    1917年11月20日,在下十月城附近的拉脱维亚军营里发生兵变,红军派遣一列装甲列车前往平叛,装甲列车以炮火支援1个步兵团和1个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营镇压了叛变部队,这是迄今为止外界知道的苏联红军装甲列车的首次战斗。
    1918年8月18~20日,白卫军马蒙托夫将军的骑兵集群前出到察里津附近,红军3列装甲列车于8月20日突破了正面敌人的合围,装甲列车用57毫米速射炮和戈洛夫6管转膛枪打退了哥萨克骑兵的多次疯狂冲锋和破坏铁轨的企图。红军趁势于8月22日解放了叶尔佐夫卡和皮丘任斯卡亚,8月26日至9月6日,红军全线反击,哥萨克白卫军被赶到顿河右岸,打死和俘虏敌人约1.2万人,装甲列车成为这次反突击的最大功臣。
    9-10月间,红军指挥部为歼灭敌军,合编的第10集团军指挥部在环城铁路沿线集中了数列装甲列车和由21个炮兵连(火炮共约100门)组成强大的炮兵群,以密集火力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使战局发生了有利于苏维埃军队的转折。
    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红军在城市近郊建立防御阵地,实行"战线远离城市"的战术,在战斗中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装甲列车,红军指挥官将装甲列车视为一种可对战斗部队提供有效支援的武器。
    1918年,红军拥有23列装甲列车,1919年上升到59列,而到1922年国内战争正式结束时,红军拥有的装甲列车总数达到空前的103列!由于内战初期的大多数战斗都是沿着铁路线展开的,特别是在针对高尔察克白卫军作战的东线,从乌拉尔山,穿越西伯利亚,直到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铁路是联系各孤立居民点的唯一交通方式,双方部队的机动和补给完全依赖铁路线来完成。
    可以说,谁控制了铁路,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1917年秋天之后,装甲列车在俄国进行的所有主要战役中都有上乘表现。多数情况下,装甲列车是作为双方先头部队的一部分用来侦察敌情、扰乱敌军、掩护友邻部队进入展开地域并对其作战提供火力支援。装甲列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进行不间断射击,就是在列车运行中也可射击,而且其火力比较容易集中,另外它们还能对自身的成员和车载步兵提供装甲保护,这样他们就有可能独立战斗。
    在1920年针对波兰地主干涉军的作战中,红军装甲列车甚至用高空气球来观测和校准炮火,由于波兰骑兵集群的压力,红军步兵必须依赖装甲列车强大的火力控制战场局面,许多红军指挥员承认,"如果没有装甲列车的参战,许多战斗的结局将异常悲观"。即使敌方的军官也不得不说:"机动性好且火力强大的(红军)装甲列车是我们最强大的对手。"
    在拥有内战及与国外干涉军作战的经验后,红军指挥官将装甲列车视作铁路沿线和铁路枢纽附近作战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即使是在红军进行大机械化陆军建设时期也没有放松对这种武器的开发工作。红军认为:装甲列车作为进攻武器使用时,必须前出至己方阵线前方最危险的地区进行战斗行动,以火力掩护车载步兵。作为防御武器使用时,装甲列车一是作为机动火力储备对敌方进攻实行强有力的突然打击:二是当友邻部队撤退时,装甲列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火力掩护。除了上述的两点外,装甲列车还对保卫铁路线和车站负有责任。
    后来配属苏联红军部队的装甲列车以2~3个单位(一个单位指一列装甲列车及其附属人员)组成一个营。二战前,苏联军方与一些机车厂签订了新型装甲列车的制造合同。在这些合同中,装甲列车的生产被限制在少数几种机型,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标准化。和老式机车相比,新型机车在各个方向上都要求有装甲板防护。虽然在1920年时就有一些机枪(偶而也有火炮)被用来防空,但由于考虑到在未来的冲突中,会遭遇到比1917年的战争中更为强大的空中火力,因此,开始了制造配备高射炮的新型制式防空车厢。在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装甲列车机车头一般位于装甲列车的中部,一旦列车到达指定位置,指挥员通过电话沟通各战斗部门,以使友邻部队能够得到装甲列车的有效火力支持。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过去拼凑的装甲列车也逐步进入规范化生产过程中。简单廉价的枕木和沙袋被6-8毫米厚的钢装甲板取代;普遍对机车头增加装甲保护;所有火炮都装到了旋转炮塔上;机枪则被安置在车厢侧面或可伸缩的凸窗枪座上。一部分装甲列车上安装了100毫米或120毫米的海军炮。装备这些装甲列车的炮兵连后来作为独立的铁道炮单位,成为海岸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机车头周围安装一些车厢板(后来演变成为装甲),以及在列车的前后方各放置一些安全车厢以防止地雷和装载炸药的自杀性铁道滑车。
    1928年起,红军在一些地方设立了装甲列车试验及培训基地,组建新的作战单位,这些新的作战单位被用来组成预备队旅团。俄罗斯版的"铁道游击队"显示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不久,欧洲大陆掀起了修建铁路的高潮。俄国的第一条铁路也于1836年通车,全长仅37千米,到1865年俄国的铁路长度已有3710千米。在俄罗斯辽阔的疆域上,各个居民点分布十分分散,加之俄国国内的公路交通非常落后,因此,铁路成为军队机动作战必须紧紧依靠的工具,而且机车强大的装载能力,也使其作战用途显得异常突出。这一切使得俄国军队非常重视装甲列车的装备与战术使用。
    沙俄于1877年正式成立铁道兵部队,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改装制造了最早的5列装甲列车,安装12英寸(304.8毫米)臼炮和英国维克斯公司提供的3磅炮,用于沙俄军队镇压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和防御新统一的德国的军事威胁。到19世纪末,俄国已经成为欧洲拥有铁道兵最多的国家,俄国铁道兵连的总数达到35个,每连编制有4名军官和123名士兵(战时扩充到260人)。

    ◆萌芽时期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俄国除派兵参加"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外,7月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自任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率18万大军分5路向中国东北地区发动进攻,镇压中国东北的义和团。约有3个远东哥萨克铁道兵连沿东清铁路(今哈大线)向旅顺方向进攻,沿途一路炮击了孙吴、牡丹江、吉林等地,8月4日抵达辽东半岛的营口、金州一带,与北上的旅顺口俄军会合,这成为俄国装甲列车第一次出国作战。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有7个铁道兵营参加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作战,虽然俄国军队输掉了这场战争,但多次解救危难的俄国铁道兵,却在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905年2月19日至3月10日,日俄两军在奉天(今辽宁沈阳市)进行的大规模交战中,日军第3军团迂回纵队经7日激战,深入奉天西北,对奉铁(奉天至铁岭)铁路构成直接威胁,试图包抄俄军主力右翼。俄军统帅库罗巴特金手上已无兵可调,正在沙岭堡筑垒地域被日军牵制的俄国第2集团军司令奥斯卡.考利巴尔斯上将为保退路不被切断,万般无奈之下,派出自己最后的预备队-铁道兵的2列装甲列车和他最心爱的第52涅森龙骑兵团(这个团全部由芬兰人组成,其著名的军官曼纳海姆中校后来成为芬兰独立之父)。
    3月5日和6日,涅森龙骑兵团在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少将(就是1914年俄军惨败于东普鲁士马祖尔湖后自杀的那个倒霉司令官)的率领下,向日军左翼的沈旦堡发起攻击,配备有多门57毫米诺登菲尔德速射炮和马克沁重机枪的装甲列车也不顾日军设置的路障,喷吐炽烈的炮火,横扫逼近奉天旧火车站的日军秋山支队。日军由于缺乏反击火力,只好动用"人弹"来炸毁铁轨,但因俄军装甲列车饱和的火力,日本"人弹"无一成功,反倒伤亡大增。两路奇兵如同一道流动的屏障,使日军的奥保巩军团无法继续向奉天纵深穿插。
    然而,局部的胜利无法扭转大局,3月9日,日军第1军团突破旧站附近的俄军第1集团军阵地。日军在这一方向的推进与第3军团(仅距铁路几千米)的迂回运动,构成合围俄军于奉天城下的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库罗巴特金不得不下达了弃城命令,各集团军仓皇撤退。当俄军撤出城外时,又遭到日军的火炮轰击,仍然是装甲列车如同一道铁流压制住敌方的炮火,为部队撤退和在四平街阵地构筑新的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参加一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称为"蒸汽压路机"的庞大俄军被更加精干有力的德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当时,交战双方均拥有一定数量的简陋装甲列车。到1915年第二次加利西亚战役结束后,战场移到俄国本土,俄军中出现了由法国技师监造的重型装甲列车,车上装有用以摧毁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可俄国的装甲列车经常被德军完整缴获。到1917年东线结束敌对状态时,前线俄军大约还剩18部装甲列车,分布在从里加到喀尔巴阡的漫长前线上。由于俄军的战斗意志几乎被德军摧残殆尽,往往德俄两军刚一交手,就会出现全线崩溃的局面,这时,俄军的装甲列车往往是用自己的庞大身躯和火力稳定那些不战而溃的逃兵们。
    一战时,俄军铁道兵的装甲列车大致的武器配置是每列4节车厢的装甲列车,拥有2门76.2毫米口径野战炮和最多可达20挺马克沁重机枪。开战之初由于在安排上有缺陷,装甲列车上的这些武器都不能进行周向射击,它们被安装在加装顶盖和装甲护板的乎板车的非360度旋转基座上,仅能对侧面进行有限的射击。装在火车前后方向上的火炮也只能对火车运动方向的正前和正后方向进行射击。但这种非360度旋转基座的配置却成为了俄军装甲平板车的指定配置。直到1915年以后,俄国普梯洛夫工厂才在法国技师的帮助下,为装甲列车安装上了可保护车内乘员的可360度旋转射击的装甲炮塔。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了装甲列车在俄罗斯土地上大显身手的真正机会,无论是红军、白卫军还是协约国干涉军,甚至连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反布尔什维克战斗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也使用装甲列车作战。俄国到处都是大型铁路机车工厂,工人们短期内为红军和赤卫队制造了大量名为"布良卢契克"的简易装甲列车。这种装甲列车大多是在无任何防护的普通车厢侧壁上开出机枪射口,再挂上架有76.2毫米野战炮的平板机车,为了加强防护能力,俄国工人们还在机车上堆上枕木和沙包,以顶替昂贵的钢板。
    1917年11月20日,在下十月城附近的拉脱维亚军营里发生兵变,红军派遣一列装甲列车前往平叛,装甲列车以炮火支援1个步兵团和1个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营镇压了叛变部队,这是迄今为止外界知道的苏联红军装甲列车的首次战斗。
    1918年8月18~20日,白卫军马蒙托夫将军的骑兵集群前出到察里津附近,红军3列装甲列车于8月20日突破了正面敌人的合围,装甲列车用57毫米速射炮和戈洛夫6管转膛枪打退了哥萨克骑兵的多次疯狂冲锋和破坏铁轨的企图。红军趁势于8月22日解放了叶尔佐夫卡和皮丘任斯卡亚,8月26日至9月6日,红军全线反击,哥萨克白卫军被赶到顿河右岸,打死和俘虏敌人约1.2万人,装甲列车成为这次反突击的最大功臣。
    9-10月间,红军指挥部为歼灭敌军,合编的第10集团军指挥部在环城铁路沿线集中了数列装甲列车和由21个炮兵连(火炮共约100门)组成强大的炮兵群,以密集火力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使战局发生了有利于苏维埃军队的转折。
    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红军在城市近郊建立防御阵地,实行"战线远离城市"的战术,在战斗中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装甲列车,红军指挥官将装甲列车视为一种可对战斗部队提供有效支援的武器。
    1918年,红军拥有23列装甲列车,1919年上升到59列,而到1922年国内战争正式结束时,红军拥有的装甲列车总数达到空前的103列!由于内战初期的大多数战斗都是沿着铁路线展开的,特别是在针对高尔察克白卫军作战的东线,从乌拉尔山,穿越西伯利亚,直到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铁路是联系各孤立居民点的唯一交通方式,双方部队的机动和补给完全依赖铁路线来完成。
    可以说,谁控制了铁路,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1917年秋天之后,装甲列车在俄国进行的所有主要战役中都有上乘表现。多数情况下,装甲列车是作为双方先头部队的一部分用来侦察敌情、扰乱敌军、掩护友邻部队进入展开地域并对其作战提供火力支援。装甲列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进行不间断射击,就是在列车运行中也可射击,而且其火力比较容易集中,另外它们还能对自身的成员和车载步兵提供装甲保护,这样他们就有可能独立战斗。
    在1920年针对波兰地主干涉军的作战中,红军装甲列车甚至用高空气球来观测和校准炮火,由于波兰骑兵集群的压力,红军步兵必须依赖装甲列车强大的火力控制战场局面,许多红军指挥员承认,"如果没有装甲列车的参战,许多战斗的结局将异常悲观"。即使敌方的军官也不得不说:"机动性好且火力强大的(红军)装甲列车是我们最强大的对手。"
    在拥有内战及与国外干涉军作战的经验后,红军指挥官将装甲列车视作铁路沿线和铁路枢纽附近作战不可或缺的武器装备,即使是在红军进行大机械化陆军建设时期也没有放松对这种武器的开发工作。红军认为:装甲列车作为进攻武器使用时,必须前出至己方阵线前方最危险的地区进行战斗行动,以火力掩护车载步兵。作为防御武器使用时,装甲列车一是作为机动火力储备对敌方进攻实行强有力的突然打击:二是当友邻部队撤退时,装甲列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火力掩护。除了上述的两点外,装甲列车还对保卫铁路线和车站负有责任。
    后来配属苏联红军部队的装甲列车以2~3个单位(一个单位指一列装甲列车及其附属人员)组成一个营。二战前,苏联军方与一些机车厂签订了新型装甲列车的制造合同。在这些合同中,装甲列车的生产被限制在少数几种机型,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标准化。和老式机车相比,新型机车在各个方向上都要求有装甲板防护。虽然在1920年时就有一些机枪(偶而也有火炮)被用来防空,但由于考虑到在未来的冲突中,会遭遇到比1917年的战争中更为强大的空中火力,因此,开始了制造配备高射炮的新型制式防空车厢。在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装甲列车机车头一般位于装甲列车的中部,一旦列车到达指定位置,指挥员通过电话沟通各战斗部门,以使友邻部队能够得到装甲列车的有效火力支持。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过去拼凑的装甲列车也逐步进入规范化生产过程中。简单廉价的枕木和沙袋被6-8毫米厚的钢装甲板取代;普遍对机车头增加装甲保护;所有火炮都装到了旋转炮塔上;机枪则被安置在车厢侧面或可伸缩的凸窗枪座上。一部分装甲列车上安装了100毫米或120毫米的海军炮。装备这些装甲列车的炮兵连后来作为独立的铁道炮单位,成为海岸防御体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机车头周围安装一些车厢板(后来演变成为装甲),以及在列车的前后方各放置一些安全车厢以防止地雷和装载炸药的自杀性铁道滑车。
    1928年起,红军在一些地方设立了装甲列车试验及培训基地,组建新的作战单位,这些新的作战单位被用来组成预备队旅团。俄罗斯版的"铁道游击队"显示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
◆峥嵘岁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号称世界"第-坦克大国"和"第一装甲列车大国"的苏联没有挡住敌人的进攻,大批军用装备被德军缴获。德军非常欣赏苏联人的装甲列车设计,他们发现,红军的标准装甲列车包括4节运兵车厢、4节有旋转炮塔的火力支援车厢、2节高射炮车厢和1个装甲机车头;各车厢均可通过装甲舱口进入,而这些舱口盖都是密封的,观察哨和所有窗口均有装甲板保护。机车头有1根传声管用来通话,传声管由橡皮管和金属管组成,装甲列车的指挥官、机械师、各独立车厢的指挥官和射手间通过它进行内部联系,列车与外界的联系则依靠指挥塔中的无线电台。
    苏军装甲列车上普遍安装的是ZIS-2/3型野战炮、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和7.62毫米捷格加廖夫机枪等。德军后来在克里米亚半岛作战时,缴获的苏军新式装甲列车上安装了T-34/76坦克的炮塔。值得一提的是,苏军装甲列车每个车厢内都有机车蒸汽供暖系统,增强了土兵冬季作战的舒适性。
    苏联军事专家是这样评价装甲列车的:"装甲列车的最大优点是行驶速度快,即便是面临敌人地面和空中打击,装甲列车在1天内也能行驶约500千米,而且-般轻兵器和炮弹破片无法穿透其装甲,因此,这种列车能够与敌人近距离交战,车载的至少4门火炮和8-12挺机枪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而且还有防空能力和运载步兵的能力。"
    装甲列车的缺点是,无法离开铁轨作战,只要铁轨有一点小的损坏就能使列车失去机动能力。与其他武器相比,装甲列车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要大得多。列车要不断加水,每天都要补充煤,而且还必须要清理锅炉。
    不过,苏联还是认为,他们的装甲列车在二战中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战争第一阶段保卫铁路枢纽的战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6号列车曾将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阻挡于基辅城外,第72号列车曾辗转于明斯克、布里扬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多处作战;"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列车战斗行程达2500千米,一直打到法兰克福,曾击落敌机7架,击毁敌装甲列车1列和7门火炮;"乌兹别克斯坦"号列车一直打到勃兰登堡。1945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前往波茨坦参加三巨头会议时,他赴会的"座驾"既非战舰又非飞机,而是由8列装甲列车车厢组成的豪华武装列车。

◆特种防空装甲列车

    虽然苏军在二战初期十分强调装甲列车的作用,但在战场上德军坦克部队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德军坦克在装甲防护和火炮威力上大大超过了装甲列车的水平。尽管装甲列车的劣势已暴露出来,但战争初期苏军处境困难,不得不在一些战斗中仍使用装甲列车,并在一些装甲列车上加装四联装"马克沁"机枪或一些特殊的组合防空武器,包括T-34坦克炮塔、高射炮和火箭炮(即苏联人所称的"喀秋莎")等,这使它具备了相对强大的火力。这种装甲列车被称作特种防空列车。
    苏联陆军《红星报》曾报道,"布尔什维克"号防空装甲列车,从1942年1月到战争结束共行驶了1.3万千米,击落德机30架,这辆装甲列车既装有轻型和中型加农炮,还装有用于防空的超重型高射炮。

    ◆铁道炮

    1917年后服役的俄国装甲列车归类为铁道炮,其中的1辆是1920年服役的"阿塔曼.楚尔金"号,它除了列车本身外,车上还装有1辆4轮驱动的装甲车辆。装甲车辆上装有1门大口径、长身管加农炮。这种装甲车辆是否属于列车的一部分从照片上无法判知,但有一项创新,那就是列车上装备有系留气球,乘坐在气球上的观察员能侦察方圆20千米内的地形,向地面部队提供矫正弹道和指示地面目标的信息。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苏联设计师开始致力于开发新的铁道炮。1927年,工程师杜捷尔斯基开始着手将巡洋舰"伊兹梅尔"号上著名的356毫米加农炮移植到装甲列车上。根据杜捷尔斯基的建议,一个专门负责铁道炮研制的设计局于1930年成立。苏联当时建造的铁道炮均采用现成的舰用火炮,口径有130毫米(最大射程23.5千米)、152毫米(最大射程30.8千米)、180毫米(最大射程37.8千米)和356毫米(最大射程31.2千米)。建造铁道炮计划的目的是与现有的或将要建造的碉堡和海岸火炮配合,守卫苏联漫长的国境线。由于铁道炮必须与海军舰艇协同作战,因此,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装备了铁道炮,然后是远东舰队。不过,到二战爆发前,苏联的这些铁道炮在数量上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苏联第一列新型铁道炮安装1门356毫米加农炮,其车体重达340吨。1932年首批2个铁道炮兵连(各装备3列铁道炮)开始在太平洋沿岸驻守。不久以后,苏联又开始设计出能够在远距离击沉敌舰的180毫米铁道炮和305毫米口径的铁道炮。到二战开战前夕,苏联拥有11个铁道炮兵连,共37列铁道炮。与此同时,苏联的设计师们还研制出了一种203.2毫米榴弹炮,这种炮装在轨道车辆上,并由火车头拖曳,其他国家从未见到过有此类武备。
    根据计划,在德军入侵时,岸炮、铁道炮和海军舰炮在反击纳粹德军的入侵中相互配合为地面作战提供火力支援。为此,苏军开始大量部署舰炮、岸炮和铁道炮。驻守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舰队最早有4个重型铁道炮兵连,1941年8月后又紧急生产了70门铁道炮,组建成29个炮兵连。同时,波罗的海舰队武库中的100毫米、130毫米和152毫米炮以及原准备装在新造舰艇上的火炮都被安装在列车上与其他火炮一起参加战斗。实战证明,铁道炮在炮弹威力和射程上均大大超过了野战火炮。
    虽然铁路系统经常被炸毁而且还要花很多时间来伪装车体,但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铁道炮仍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苏军利用列宁格勒市内和市郊密集的铁路网以及新建造的炮兵火力点,使铁道炮能出其不意地移动到敌人后方或其指挥部、预备队、火力据点等目标发动攻击或为己方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据苏联方面统计,在1942-1943年这段时间内,在列宁格勒作战的铁道炮共发射了14.4万发炮弹。
    为这些铁道炮提供弹道校正的是空军的一个特殊的中队以及第3飞艇营,他们装备了一些系留气球,观察兵在气球上可对战线后方的敌军重要目标进行定位。
    在战争后期,曾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铁道炮加入到反攻德军的行列中,它们的任务是摧毁特定的目标。1944年,苏军在铁道炮的协助下摧毁了位于维堡的德军工事,并在立陶宛梅尔附近压制住了德军火力阵地。有2个铁道炮兵团(其中1个团装备10门180毫米、9门130毫米和12门152毫米铁道炮,另1个团装备17门130毫米铁道炮)后来一直在苏联沿海地区服役。
    1945年4月有数个炮兵连参加了攻占柯尼斯堡和皮劳的战役,它们在野战炮无法达到的射程上,对德军工事进行了猛烈炮击。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5月共有6个营的62门口径从130毫米至180毫米的铁道炮与陆军部队一同参加了战斗。在837次作战中,这些铁道炮共发射了15028发炮弹,击沉船只8艘,击毁运输火车7列,击伤5列,并摧毁了21座敌军要塞的防御工事。
    战后,苏联铁道炮便销声匿迹了,只有在苏联海军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一些有关铁道炮的图片和模型。但至少有1辆铁道炮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了并公开展出,这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火车站的铁道炮装1门152毫米加农炮,有可旋转的炮架和炮塔。

◆铁道装甲汽车

    1917年后,苏军在对装甲列车大规模使用过程中发现,他们急需一种机动性好的小型装甲铁道车辆,用来执行各种通信、支援和侦察任务。于是,苏军进行了大量试验,让汽车用轮辋在铁道上行驶。在苏联内战中就使用了1辆装1门加农炮和3挺机枪的加福特-普季洛夫铁道装甲汽车。在苏联红军铁道炮部队重组过程中,计划为每支铁道炮部队都配备侦察和通信用的铁道装甲汽车。苏军采用的BA-20轻型装甲汽车和BA-6及BA-10重型装甲汽车,车轮可随时更换成铁道用或公路用的车轮。德军在1941年缴获了大量这种型号的装甲汽车。
    BA-20Shd(Shd是俄文铁道的缩写)、BA-20ShdPU(装有外部电台天线)和BA-6/10装甲汽车外部携带的备用车轮更换起来十分繁琐,于是,苏军开始试验在车辆的前、后装上专门用于铁道行驶的折叠式轮轴,原来的车轮不动,汽车靠前后车轮在铁道上行驶。这种利用倾斜车轴上的小型导向轮使常规汽车在铁轨上行驶的技术,到二战后仍为苏联大量使用。
    经过实战,苏军期望能拥有一种既具有装甲列车优点又具有装甲汽车优点的新型车辆。一方面,车体要与铁道装甲汽车尺寸相同,另一方面,火力和作战效能又要和装甲列车相同,但不一定需要那么大的车体。20世纪30年代末,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开发了一种"摩托装甲汽车"(简称MBW)。这种车辆采用了不少T-28中型坦克的部件,尤其是武器和驱动系统。MBW的外观特征是车辆前端有3对车轮,支撑着车辆上部的T-28坦克炮塔。
    该车除了有5挺并列机枪外,两侧还有2座活动式"马克沁"机枪塔。76.2毫米主炮弹药基数365发,并列机枪弹夹145个(子弹10962发),"马克沁"机枪弹夹48个(子弹共22000发)。该车还装有简易火控系统,即在炮塔上安装了PT-1型坦克潜望镜和TOD型远距观测仪。后者既可电动操作亦可手动。
    全车有装甲覆盖,两侧的装甲厚16-20毫米,有10度倾角;车顶装甲厚20毫米,舱门厚10毫米:炮塔装甲厚20毫米。MBW指挥官位于中间的炮塔内。后部2个炮塔也可分别安装1挺并列机枪用于防空。
    该车的动力装置为功率294千瓦的M17-T汽油机,可使重约80吨的MBW最大速度达120千米/小时。该车可载重120吨。外部通信则由71-TK-1电台提供,而内部的联络则依靠6台电话。除此以外,该车还装备一套强大的信号灯系统。
    战争初期,MBW只装备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司令部直属的装甲列车营。据苏联的一些资料透露,有一些MBW装上了T-34坦克的炮塔和V-2柴油机。有1辆MBW被作为技术样车保留了下来,这辆车装有T-28的炮塔和T-34的76.2毫米主炮,现在无法判断这种混合式的武器配置是设计时的初衷还是后来改装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中铁道装甲车辆也曾装备过其他各型坦克的炮塔。有一张照片就显示一辆装甲列车装备有T-26坦克的炮塔和主炮(口径45毫米)。
    目前现存的铁道装甲车辆除模型和那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的铁道炮外,还有1辆保存在莫斯科陆军博物馆的装甲列车,虽然这辆列车是用许多辆残破的装甲列车的部件拼成,但它却逼真地再现了昔日"铁道战神"的风采。
二战时毛子有许多装甲列车是临时改装的,根本无法统计
谢谢了,了解俄国的装甲列车历史
长知识
看过CCTV6的一个装甲列车,是白俄罗斯拍的,写一个受
清洗入狱的苏军军官在押解途中(好像),由于铁甲列车
被德军特种部队攻击,领导该列车冲出危险并支援了一支撤退中
的苏军部队。

中国国共内战好像没有铁甲列车的记载。只有在军阀混战时,
好像是孙军打吴军,某铁桥撤退时铁甲列车碾死大量己军的餐具。
后来施剑翘的父亲给孙军抓获处死,导致施女日后报仇击毙孙传芳


熟悉《铁道游击队》等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人,对装甲列车都不会陌生。这种火力强大、身披厚甲的“怪物”,能保护铁路线并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铁轨,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展身手。尽管装甲列车在当今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历史名词,但据俄罗斯《独立报》1月12日的消息,人们很快就能在北高加索地区重新见到这种“古董”兵器了。

北高加索俄军获“撒手锏”

鉴于北高加索地区持续恶化的安全形势,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决定重组该地区安全部门,并为当地部队配备新的“撒手锏”——装甲列车。报道称,两列曾在车臣战争中使用过的装甲列车将被重新启用,其主要任务是保护交通要道和修复已经损坏的铁路。

在一份刚刚签署的命令中,梅氏命令俄国家安全局局长博尔特尼科夫立即采取行动,“尽快扭转北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形势”。近一年来,北高加索地区局势紧张。本月6日发生在达吉斯坦共和国马哈奇卡拉市、造成6人死亡的自杀式爆炸事件,更引起了克里姆林宫的强烈关注。

在命令中,梅氏授权博尔特尼科夫组建由国家安全局、内务部、国防部以及联邦检察院调查委员会共同组成的联合作战系统,并指示成立以内务部部队为主力的联合作战部队。

同时,俄联邦政府还决定加强原先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区的部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两列装甲列车将“加盟”这支部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这两列装甲列车都曾派上用场,2006年之后它们便被停放在斯塔夫罗波尔州,直到今天重新驶向战场。

装甲列车参战历史悠久

据介绍,这两列装甲列车均配有重型武器以及排雷和铁轨修复设备,在两次车臣战争中共排除了11000枚地雷,维修了660公里的铁轨,还为超过1000节车厢进行了安全检查,在保护交通线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的存在意义,在打击善于搞破坏的车臣恐怖分子的过程中展示无余。

史料记载,装甲列车的首次使用是在1826年的法国,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火车才刚刚在英国诞生12年。之后,装甲列车曾参与多场战争,包括美国独立战争、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到了炮兵和空军被广为使用的时代,它便由于机动性不足而逐步退出一线。

由于地广人稀,沙俄及后来的苏联对装甲列车一直情有独钟。在1917至1922年的国内战争中,先后有122列装甲列车参战,战后仅34列完好。在二战中,即便面对德军坦克与轰炸机的挑战,装甲列车仍然受到苏联红军重视,在多次防御战中给敌人以较大杀伤。1958年,苏联高层决定停止装甲列车的生产。但是,军工部门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并未就此结束,一度成为苏联核威慑王牌的战略导弹列车,据说就采用了由装甲列车衍生出的某些设计。


从右至左依次是T-62坦克平车、备件平车、PT-76坦克平车、专用防空车厢、指挥车厢


全装甲保护的TG16型牵引机车


备用牵引机车,平时保障全车供电


主要的载员车厢,也是指挥车厢。车厢两端设有武器平台,各有一座4联高机。车厢顶有指挥员观察塔


指挥员在车箱内使用观察塔内的光学设备,可360°环视


T-62坦克平车


必要时T-62坦克可以下车作战


参加车臣战争时的装甲列车,T-62已加装了栏栅装甲


PT-76两栖坦克平车,搭载PT-76主要是应对湖泊水网地区


PT-76坦克上下车使用的坡道


专用防空车厢,中间是载员舱,两端是武器平台,主要武器是4联高机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注意武器平台两侧的装甲板可以放下,使高机可以扫射抵近目标


如今武器平台只剩下底座了


备件平车,装载了修理铁道的铁轨枕木等等备件,可以及时修理损毁的铁路


车臣战争时期保卫铁道运输线


装甲列车上搭载了不少掩护侧翼外围用的步兵


2005年夏天,该装甲列车暂时退役

熟悉《铁道游击队》等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人,对装甲列车都不会陌生。这种火力强大、身披厚甲的“怪物”,能保护铁路线并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铁轨,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展身手。尽管装甲列车在当今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历史名词,但据俄罗斯《独立报》1月12日的消息,人们很快就能在北高加索地区重新见到这种“古董”兵器了。

北高加索俄军获“撒手锏”

鉴于北高加索地区持续恶化的安全形势,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决定重组该地区安全部门,并为当地部队配备新的“撒手锏”——装甲列车。报道称,两列曾在车臣战争中使用过的装甲列车将被重新启用,其主要任务是保护交通要道和修复已经损坏的铁路。

在一份刚刚签署的命令中,梅氏命令俄国家安全局局长博尔特尼科夫立即采取行动,“尽快扭转北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形势”。近一年来,北高加索地区局势紧张。本月6日发生在达吉斯坦共和国马哈奇卡拉市、造成6人死亡的自杀式爆炸事件,更引起了克里姆林宫的强烈关注。

在命令中,梅氏授权博尔特尼科夫组建由国家安全局、内务部、国防部以及联邦检察院调查委员会共同组成的联合作战系统,并指示成立以内务部部队为主力的联合作战部队。

同时,俄联邦政府还决定加强原先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区的部队。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两列装甲列车将“加盟”这支部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这两列装甲列车都曾派上用场,2006年之后它们便被停放在斯塔夫罗波尔州,直到今天重新驶向战场。

装甲列车参战历史悠久

据介绍,这两列装甲列车均配有重型武器以及排雷和铁轨修复设备,在两次车臣战争中共排除了11000枚地雷,维修了660公里的铁轨,还为超过1000节车厢进行了安全检查,在保护交通线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的存在意义,在打击善于搞破坏的车臣恐怖分子的过程中展示无余。

史料记载,装甲列车的首次使用是在1826年的法国,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火车才刚刚在英国诞生12年。之后,装甲列车曾参与多场战争,包括美国独立战争、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到了炮兵和空军被广为使用的时代,它便由于机动性不足而逐步退出一线。

由于地广人稀,沙俄及后来的苏联对装甲列车一直情有独钟。在1917至1922年的国内战争中,先后有122列装甲列车参战,战后仅34列完好。在二战中,即便面对德军坦克与轰炸机的挑战,装甲列车仍然受到苏联红军重视,在多次防御战中给敌人以较大杀伤。1958年,苏联高层决定停止装甲列车的生产。但是,军工部门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并未就此结束,一度成为苏联核威慑王牌的战略导弹列车,据说就采用了由装甲列车衍生出的某些设计。


从右至左依次是T-62坦克平车、备件平车、PT-76坦克平车、专用防空车厢、指挥车厢


全装甲保护的TG16型牵引机车


备用牵引机车,平时保障全车供电


主要的载员车厢,也是指挥车厢。车厢两端设有武器平台,各有一座4联高机。车厢顶有指挥员观察塔


指挥员在车箱内使用观察塔内的光学设备,可360°环视


T-62坦克平车


必要时T-62坦克可以下车作战


参加车臣战争时的装甲列车,T-62已加装了栏栅装甲


PT-76两栖坦克平车,搭载PT-76主要是应对湖泊水网地区


PT-76坦克上下车使用的坡道


专用防空车厢,中间是载员舱,两端是武器平台,主要武器是4联高机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注意武器平台两侧的装甲板可以放下,使高机可以扫射抵近目标


如今武器平台只剩下底座了


备件平车,装载了修理铁道的铁轨枕木等等备件,可以及时修理损毁的铁路


车臣战争时期保卫铁道运输线


装甲列车上搭载了不少掩护侧翼外围用的步兵


2005年夏天,该装甲列车暂时退役
强悍的武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