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肠道病毒EV71预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9:24:17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感染疾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安徽省阜阳市3月份以来已有789名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19人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有关权威专家就这种病毒的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病征等进行了解答。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U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专家们介绍,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年肠道病毒71型(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1972-1973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日本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以来,该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大规模爆发流行,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和警惕。1997年4—8月马来西亚共有2628例发病,4~6月死亡2 9例,死者平均年龄1.5岁。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道。我国香港地区1987年发生过EV71流行。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感染疾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安徽省阜阳市3月份以来已有789名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19人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有关权威专家就这种病毒的易感人群、传播途径、病征等进行了解答。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北京儿童医院ICU室主任钱素云等专家介绍,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主要有: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专家们介绍,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