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杂谈』 “老人农业”敲响中国人的饭碗警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8:35:25
作者:博报一郎 提交日期:2008-3-3 5:20:00  

“农民外出打工是好事,但是农业的老龄化,把农业变成一个副业,变成一个老人农业恐怕是一个很严重的危机!本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就不够,遇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如果再加上一个老人农业,我觉得农业堪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段应碧先生最近对中国三农问题发出最急切的呐喊。
  
  段应碧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三农专家。从中农办主任,到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再到现在任职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他从政以来,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去攻克的堡垒。我因工作关系,曾多次邀请段应碧讲学。2006年,我负责筹办中国杭州三农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村官峰会,论坛主题是村级经济与新农村发展。段应碧先生首次在会上提出:“要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要探索在我们国家小规模的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2007年12月,我在绍兴策划举办首届中国小城镇发展论坛暨中国强镇镇长峰会。段应碧在会上首次敲响了中国老人农业的警钟。
  
  日前趁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我在京又拜会了段应碧先生。谈及中国老人农业话题,他忧心忡忡。指出:中国小城镇建设,决不能忽视农业现代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留下老人在家种地,农业变成了副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方面的统计现在还缺乏,但是到中西部山区一看,非常明显。段应碧讲了他下乡考察的亲历:“前不久我到一个省,到了四个山区村,他们都告诉我,40岁以下的青年男女一个都没有了,40岁到55岁的还有那么5个,但是都在县城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头老太太。现在到村里开个会,除了小孩就是老人。本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就不够,遇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如果再加上一个老人农业,我觉得农业堪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听了段老的警世危言,我很受震动。一直以来,粮食在国人印象中早已经不再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国许多有名望的三农学者忙着去韩国及西欧国家取经,研究新农村建设之道。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凯歌高奏,似乎让人们淡忘了农业生产的危机。头发花白的段老在小城镇发展论坛敲响中国老人农业的警钟,看似文不对题,其实用心良苦。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统筹的节点,是城乡一体化的平台。农业如果危机四伏,何来协调发展?何来全面小康?段老居安思危,洞察隐忧,在中国三农学界发出了沉重而焦急的声音,必将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去年下半年,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50余名师生在粤东北地区龙川县长洲村的一周的住户调查发现,该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即16岁-40岁之间的劳动力几乎见不到,都到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大工去了。因此,家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铁了心不回乡务农了。因为农业收入远远不如打工赚得多。
  
  那么未来的农业还是“老人农业”吗?也许是如此。那些外出打工的子女也有“老”的时候,到时他们中的多数还得回来替代他们的父母,成为“老人农业”的接班人。
  
  新华社记者周东爱、詹国强近日也到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黄冈山区了解春耕情况,走村串户,一路所见都是“种田的老汉采茶的婆,村村难见年轻人”,农村壮劳力都洗脚进城打工去了,广阔农村颇有一些“老人农业”的景象。记者感叹村上都是386199(指妇女、孩子与老人)部队。
  
  据黄冈市农委分析,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300多万劳动力,基本分布去向是“三个三分之一”:奔城市、进集镇、留村组。单从留村组的百万劳力数字看,还合理。细摸底,留村组的精壮劳力主要是五种人:村组干部、民办教师、运销户、机械手和手艺人。种田、兴山的强劳力寥寥无几。
  
  精壮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对种植业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但品质在大幅度下降。土地利用率降低,过去是一年三熟,现在多半是一年只种一季谷。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大多难以维持现状,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一些有见识的乡村干部,已经感觉到种植业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的危机,他们担心明天谁来种田?怎么搞农业现代化?化肥、农药当家的农产品,高残留,品质差,怎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农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仍有许多开发利用的空间。但是,基层干部也发现,当前的农业开发,特别是山地开发,贷款难,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加上家庭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很难做到“早上栽树,晚上乘凉”,要等三五年后见效益,不如打工来得快。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李昌平谏言犹响耳畔。在举世称颂中国改革成就的今天,“老人农业”警钟发人深省。面对诸多的问题怎么办?段老认为应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继续把农业和农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不能因为这几年农村形势的好转,就放松对农业的重视,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段老指出,要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要探索在我们国家小规模的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要探索在我们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新路。
  
  也许,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惟有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撑,公共财政的阳光才有条件普照广大农村。
  
  但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绑在一驾马车之上。粮食价格波动、物价上涨已亮起农业生产危机即将爆发的指示器。农业危机,将严重阻碍全面小康的步伐。莫忘了,“手中有粮,万事不慌”的古训,依然很有理很雄辩。
http://bbs.cjdby.net/post.php?ac ... &extra=page%3D1作者:博报一郎 提交日期:2008-3-3 5:20:00  

“农民外出打工是好事,但是农业的老龄化,把农业变成一个副业,变成一个老人农业恐怕是一个很严重的危机!本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就不够,遇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如果再加上一个老人农业,我觉得农业堪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段应碧先生最近对中国三农问题发出最急切的呐喊。
  
  段应碧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三农专家。从中农办主任,到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再到现在任职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他从政以来,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去攻克的堡垒。我因工作关系,曾多次邀请段应碧讲学。2006年,我负责筹办中国杭州三农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村官峰会,论坛主题是村级经济与新农村发展。段应碧先生首次在会上提出:“要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要探索在我们国家小规模的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2007年12月,我在绍兴策划举办首届中国小城镇发展论坛暨中国强镇镇长峰会。段应碧在会上首次敲响了中国老人农业的警钟。
  
  日前趁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我在京又拜会了段应碧先生。谈及中国老人农业话题,他忧心忡忡。指出:中国小城镇建设,决不能忽视农业现代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留下老人在家种地,农业变成了副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方面的统计现在还缺乏,但是到中西部山区一看,非常明显。段应碧讲了他下乡考察的亲历:“前不久我到一个省,到了四个山区村,他们都告诉我,40岁以下的青年男女一个都没有了,40岁到55岁的还有那么5个,但是都在县城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头老太太。现在到村里开个会,除了小孩就是老人。本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就不够,遇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如果再加上一个老人农业,我觉得农业堪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听了段老的警世危言,我很受震动。一直以来,粮食在国人印象中早已经不再是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国许多有名望的三农学者忙着去韩国及西欧国家取经,研究新农村建设之道。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凯歌高奏,似乎让人们淡忘了农业生产的危机。头发花白的段老在小城镇发展论坛敲响中国老人农业的警钟,看似文不对题,其实用心良苦。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统筹的节点,是城乡一体化的平台。农业如果危机四伏,何来协调发展?何来全面小康?段老居安思危,洞察隐忧,在中国三农学界发出了沉重而焦急的声音,必将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去年下半年,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50余名师生在粤东北地区龙川县长洲村的一周的住户调查发现,该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即16岁-40岁之间的劳动力几乎见不到,都到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大工去了。因此,家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铁了心不回乡务农了。因为农业收入远远不如打工赚得多。
  
  那么未来的农业还是“老人农业”吗?也许是如此。那些外出打工的子女也有“老”的时候,到时他们中的多数还得回来替代他们的父母,成为“老人农业”的接班人。
  
  新华社记者周东爱、詹国强近日也到大别山南麓的湖北省黄冈山区了解春耕情况,走村串户,一路所见都是“种田的老汉采茶的婆,村村难见年轻人”,农村壮劳力都洗脚进城打工去了,广阔农村颇有一些“老人农业”的景象。记者感叹村上都是386199(指妇女、孩子与老人)部队。
  
  据黄冈市农委分析,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300多万劳动力,基本分布去向是“三个三分之一”:奔城市、进集镇、留村组。单从留村组的百万劳力数字看,还合理。细摸底,留村组的精壮劳力主要是五种人:村组干部、民办教师、运销户、机械手和手艺人。种田、兴山的强劳力寥寥无几。
  
  精壮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对种植业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但品质在大幅度下降。土地利用率降低,过去是一年三熟,现在多半是一年只种一季谷。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大多难以维持现状,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一些有见识的乡村干部,已经感觉到种植业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的危机,他们担心明天谁来种田?怎么搞农业现代化?化肥、农药当家的农产品,高残留,品质差,怎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农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仍有许多开发利用的空间。但是,基层干部也发现,当前的农业开发,特别是山地开发,贷款难,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加上家庭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很难做到“早上栽树,晚上乘凉”,要等三五年后见效益,不如打工来得快。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李昌平谏言犹响耳畔。在举世称颂中国改革成就的今天,“老人农业”警钟发人深省。面对诸多的问题怎么办?段老认为应该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继续把农业和农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认真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不能因为这几年农村形势的好转,就放松对农业的重视,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段老指出,要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要探索在我们国家小规模的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要探索在我们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新路。
  
  也许,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惟有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撑,公共财政的阳光才有条件普照广大农村。
  
  但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绑在一驾马车之上。粮食价格波动、物价上涨已亮起农业生产危机即将爆发的指示器。农业危机,将严重阻碍全面小康的步伐。莫忘了,“手中有粮,万事不慌”的古训,依然很有理很雄辩。
http://bbs.cjdby.net/post.php?ac ... &extra=page%3D1
『天涯杂谈』沉重三农——怎么才能振作起来


作者:欲正己 提交日期:2008-3-4 23:48:00  

农业、农村、农民三个即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此沉重。三农问题始终是实现现代化绕不开的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都意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连续多年,都以一号文件的方式来表示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的支持,但是,为什么三农工作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没有较大的起色,反而是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增收依然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到底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成了摆在中国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回顾30年前,轰轰烈烈的包产到户,破除大锅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改革的极大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让人们的原始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中国农业有了一段辉煌的时期。农民群众迅速实现了温饱,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的吃饭问题。这就说明,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以统分结合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很好解决中国农民抗灾能力差,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土地兼并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迅速的朝向市场经济迈进,从短缺时代走出来的中国人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钱却买不到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村办企业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大发展,迅速的占据中国工业三分之一。很多农村办了各种工厂,有的农村富裕了,人们以为找到了农村发展的新路,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框架的确立,集体经济正在失去他昔日的光辉。
  
  产权混乱、技术力量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问题,每一项都在制约着农业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先说产权问题,一个村办企业,到底是有村领导所有还是全体村民所有,许多村民个人办的工厂也戴着集体经济的帽子,难免对产权归属造成纷争,产权不明确,大家都想从中争夺利益,造成企业做大以后难以为继。另一个技术力量差,村办企业兴起于短缺时代,从事的都是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到来,一个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难以在行业竞争中立足,只能自生自灭。很多企业处于农村,和外界信息交流困难,距离消费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都很远,这也成了一大制约因素。再有就是原有的管理人员多是农村村民,拿手的是种地,让他们搞管理,不排除有一些人能够成功,但是大部分确实很难做大做强。不可避免的,集体经济将在市场大潮中逐渐消失。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速推进,农村形势又有变化。以外出打工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正在改变着农村的面貌,以前热闹的村庄变得冷清,以前红火田地正在荒芜,育种技术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使得农田单产有所增加。但是,中国的粮食消费量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快速增加。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分散的农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显得是如此的脆弱,他们无法准确的预测商机,更没有能力加大投入抢夺商机,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的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很难得到提升,很难满足快速增加的农产品需求。
  
  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制度正在成为制约农业做大做强的绊脚石。
  
  首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正在瓦解
  
  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靠的的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但是,现在实行计划生育,农村劳动人口正在锐减,而且许多青年劳动力正在迅速的流向城市,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无法完成农业生产,造成部分地区的田地荒芜,制约了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家庭单位组织生产无法继续。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分散的农户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无法完成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项目,农业抗灾能力也很难有大的提升。
  
  其次就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造成农民利益严重受损,成了农村的严重不和谐因素。土地集体所有制情况下,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在征地补偿中,农民没哟谈判权利,农民所得到的补偿微乎其微,失地农民成了新的贫困阶层。集体经济成为村领导的自留地,集体经济面临监管盲区。在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农村自有的山林,矿藏等资源成了村领导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温床,而监督制约制度却基本没有。造成村民和国家利益严重受损。
  
  正是这如此种种的问题,制约着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果没有制度化的改革中国的三农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及农村很难有大发展,农民生活难以有大改善。
  
  我的建议
  
  改革集体所有制,实行城乡统一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农业经营采取法人承包经营制。只有成立了有注册资金,有法人代表、有工人以及农业机械的法人实体也就是农业经营企业才能够开展农业生产,才能够同国家签订农业用地使用合同。
  
  基于目前的现状,可以先将现有农村土地经营权按照人口进行公平的分配,然后放开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及交易,让农民自由交易,可以放开各种资本投资农业,而农民可以将土地使用权证作为股份进行投资,同时要求开发企业优先雇佣本地农民,这样农民也可以受雇与农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同时还有股份可以获得红利,这样农民将获得极大收益,同时也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步伐。
  
  这样,农民成了摆脱土地束缚的自由人,他们可以选择农业生产,也可以选择其他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光是原本的农民,也可以是大学生,也可以是无业城市居民,大家没有身份的差别。农业机械化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同时随着大型资本技术的投入,也可以迅速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注意的一点,要严格划分耕地与建筑用地,严厉制止将农业用地转为建筑用地,对于出现问题的企业严厉处罚,当然,在改革初期可以多种情况并存,但是随着以后的发展,实行国家土地所有的法人经营制度将是成为推动农业的必有之路。
  
  仅此一项改革,就将极大的带动农业发展。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147885.shtml
『天涯杂谈』还要忽悠我们多久,户籍无需改革,而是废除!
作者:我确实没你们牛B 提交日期:2008-3-4 13:35:00  

公安部等14个部委正协商户籍改革,一开会就协商,1999年你们就这样协商,一散会,再也无人提起,你们想怎么样,一百年不变?
  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再加上随同生活的老婆、孩子,保守的估计,3亿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三。
  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取不多的报酬,换取比老家强许多的生活。可是,几年下来,他们发现,他们终于明白,亲手创造的繁荣城市只需要他们的劳动、 只需要他们的血汗凝固在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里,而并不欢迎他们公平地享受文明的果实,因为他们没有城市的户口。
  北京行知学校的民工子弟诗朗诵《心里话》,被评为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超级感动节目,刺激了许多城市善良人的泪腺。为什么“要问我是谁,过去我总不愿回答,因 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就是城市精神的奴隶,就有很多不一样!
  就业、上学、就医、住房是公认的四大难题,有城市户口的人尚知其难,没有城市户口的人,只能小命由天。家底穷富、疾病的打击、遗产的多寡暂且不论,一枚公安局户口管理专用 章,有无边法力,象一道魔符,打你一出生就定住你。没有城市户口,你将付出百倍努力,失去百般权利。
  户籍隔离政策造成农村大量宅基地,甚至田地的失效。农民工因为没有在城市立足的法理资格,只能两头不敢丢。留下老人、孩子守住田产,请人代耕,人情世故、村长乡绅都不能淡 漠。农村有限的田地集约不到职业农民的手上,看似公平,实则造成资源的无谓占用和低效发挥。
  户籍隔离政策造成农民工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无法保障。跟随父母吧,在城里不能正常上学,既不能上公办学校,又不许“民”办学校,两头掐死,毕竟北京行知学校只是幸运的少数,
  大多数子女漂泊不定。留在家乡吧,缺少亲生父母的家庭教育和监督,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和农活,义务教育,没有落实。
  户口管制,实际上就是户籍隔离政策,是封建统治思想!取消户籍管制,天就会塌下来吗?按常理来说,粮食安全比户籍管理更重要,可粮食管制取消了,也没见天怒人怨,千年农业 税取消了,天也没有塌下来!
  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人口众多、城乡差距大、地域发展极不均衡、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但印度没有户籍隔离政策。因为辛格博士的经济改革,同样成为金砖四国的成员,而 且在软件开发与外包、钢铁冶金等行业,获得世界第一的成就;在汽车行业,有更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印度的穷人也很多,但没见过他们都跑到孟买或新德里;印度的农民也很苦,但 他们没有受到户籍政策的隔离之苦。
  中国目前事实上已经形成了自由迁徙,只不过这个迁徙没有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即使你放开户籍,让他自由落户,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到北京、上海、重庆,因为第一他来以后,必须有 赖于生存的条件,找得到工作;第二必须要有住房,还有教育医疗等等条件的约束。所以那种认为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该来的都来了,不想来的,你送他 户口他也不来。
  户籍隔离政策严重违背社会公平原则、侵害人的基本权利,是目前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历史证明,只要是隔离性制度,都是社会发展的阻力。只要废除隔离性制度,都会换来社会的 一次飞跃发展。美国先后废除了奴隶制度、种族隔离制度,哪一次不都是促进生产力的大进步呢?美国军人里,不乏黑人大兵,为了国家利益,驰骋疆场,屡建战功;美国NBA球场 ,飞人乔丹、神奇科比;美女国务卿赖斯,纵横捭阖,刚柔相济。他们的祖先,曾经深受奴役之苦、种族隔离之苦,不知道他们能否理解中国流动人口的户籍隔离之苦。
  时光荏苒,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经外风内雨。之所以在东欧、苏联社会主义堡垒相继崩溃的环境下,能够枝繁叶茂、葳蕤生光,根本原因就是实现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转变,印 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伟人箴言。废除户籍隔离政策,实现公民迁徙自由权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硬要求。只有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增强凝聚力,使全国人民始终团结在党中 央周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147309.shtml
种地不能赚钱,当然不能吸引年轻人了!
基础 屡被动摇 危害后代
年后回家一次
现在基本午季基本没有人种了
以前有小麦和油菜,现在基本没有
只种一季水稻。
没有人,而且利润微薄。
有些地方是没有办法,只能靠打工来生存
否则一人一亩地,估计年头到年尾粮食只够自己吃。
:D
原帖由 chchc 于 2008-3-6 14:12 发表
年后回家一次
现在基本午季基本没有人种了
以前有小麦和油菜,现在基本没有
只种一季水稻。
没有人,而且利润微薄。
有些地方是没有办法,只能靠打工来生存
否则一人一亩地,估计年头到年尾粮食只够自己吃。

不赚钱谁种啊?都种成树了:D 到时全国人民一起喝饿吧:D
原帖由 tomcat7836 于 2008-3-6 15:37 发表
:D
不赚钱谁种啊?都种成树了:D 到时全国人民一起喝饿吧:D

学古人,吃树皮,学红军,吃皮带
原帖由 jumin 于 2008-3-6 16:31 发表

学古人,吃树皮,学红军,吃皮带

学古人,吃人肉,彻底解决中国人的生育和吃饭问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