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思中印战争 印军挑起冲突及其失败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8:17:59
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 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在对可以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帕特尔指出造成印度在东部前线失败的可能因素主要为:领导人对中国政府政策的错估;一支装备不善而且没有准备好的印度军队;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


印度当局错估中印边境局势

在惨败后不久,印度军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鲁克斯中将(Henderson Brooks)和巴贾特陆军准将(P.S. Bhagat)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入调查,虽然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尚未解密,不过一位名叫麦克斯韦(Neville Maxwell)的英国记者可能从某高级官员那里获得了报告副本,他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这份报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帕特尔还指出,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帕特尔称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台湾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


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在1962年输掉与中国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世界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 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在对可以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帕特尔指出造成印度在东部前线失败的可能因素主要为:领导人对中国政府政策的错估;一支装备不善而且没有准备好的印度军队;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


印度当局错估中印边境局势

在惨败后不久,印度军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鲁克斯中将(Henderson Brooks)和巴贾特陆军准将(P.S. Bhagat)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入调查,虽然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尚未解密,不过一位名叫麦克斯韦(Neville Maxwell)的英国记者可能从某高级官员那里获得了报告副本,他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这份报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历史《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政治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美国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 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帕特尔还指出,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1962年2月4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帕特尔称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台湾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


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
印度军队的问题

虽然当时印度领导人非常乐观,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帕特尔认为,由于在西藏有物资储备,中国军队的后勤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士兵也受过良好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军没有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极少数士兵有山地战的经验,所使用的陈旧武器并不适用于山地作战。后勤保障也有问题,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缺少火炮和弹药,军队所装备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极不方便。由于没有公路网,交通也很不便利,补给和保障主要通过空中完成。

除此之外,印军的士气处在最低点,军方的指挥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熟悉瓦弄地区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的区域,无计划的征召以及对原有军队编制的打乱削弱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而坐镇德里的总参谋长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况下向前线下达了占领扯冬(印度称之为Dhola)哨所东北1000码处的一个中国哨所的命令,实际上那里的中国军队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当地印军而言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四军指挥官考尔中将(B.M. Kaul)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他奉命率军将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上赶走,而实际上考尔基本没有指挥类似行动的经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无视军队的指挥系统,官方历史指责他越级直接与陆军总参谋长接触,有时也越过中级军官直接向下级军官发布命令。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战争的结果也许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前空军少将特瓦里(A.K. Tewary)曾在《印度防务评论》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溃败的一方可能会变为中国,他谴责了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因为后者认为一旦使用空军会导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国轰炸机的报复。


帕特尔指出,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1962年11月15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 Gopal)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对中国发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看法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印度的政策激怒了中国,使得中国别无选择唯有采取自卫措施。对此,帕特尔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他指出,在1962年最初的几个月里,台海局势比较紧张,然而到了6月,局势得到缓和,这使得中国可以将更多的军队调往中印边境地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在10月20日发动的进攻经过精心策划,几乎与将全球拖到毁灭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他引用了印度官方的观点,指出此时超级大国都在避免核大战的发生,而中国似乎是故意选择了这一时间发动反击,这样就无需顾虑第三方的干涉,而加勒比海的危机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就宣布了单方面停火。

除了要惩罚印度的“前进政策”之外,帕特尔认为最终导致解放军发动反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他在文章中表示交战双方的解密文档反映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印度可能会与美国勾结在一起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新的研究揭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情局资助和武装了中国西藏的分裂运动,当时的印度情报机构负责人穆里克也在1971年发表的一本书中承认中情局在西藏的活动,虽然印度官方是否暗中帮助这些活动尚不能得到证实,但是帕特尔认为中国相信印度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积极角色,这是中国最终决定惩罚印度的一个原因。

勇敢的士兵

在文章的最后,帕特尔赞扬了那场战争中的印度士兵,他称在那个令印度人伤心的时刻,即使意味着死亡,这些士兵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步枪,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勇气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些描述与以往中国人心中的印度士兵形象有些不同,也许在我们看来,如果印度人了解中国的俘虏政策,将会有更多的士兵放下武器。

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对于当年对阵的双方而言,这场战争都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纪念的地方。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今年10月,当年兵戎相见的两国陆军极有可能在中国云南省进行陆上联合演习。或许在未来有一天,经过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边界问题能够最终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而对于国人而言,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能忘记当年那些战斗在喜玛拉雅山地的中国军人,正是由于他们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才保证了中国国土没有进一步被蚕食。
只记得,那一仗,PLA打的很奔放。:D
一句话,喊口号是解决不了战争的问题,战争解决不了历史遗留的问题
印度土兵打过仗么,可是我们的士兵一路打过来,全是些命硬的老兵,单论战斗素质印度兵就比不上我们。印度独立靠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不是暴力革命
;P ;P 确实不明白阿三当时为什么那么自信.
印度痛苦啊,战略地理上先天就吃了大亏。要想有效地报复轰炸得飞过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炸中国山地部队用处不大的,中国也没有多少重装备上山。

我在瞎猜,中国当时如果不乱搞,国力再强些,会不会能制止住印度十几年肢解巴基斯坦呢?如果那样,今天的印巴会平衡,对中国更有利。
中国当时不再追击和当时不乱搞没有必然联系。何况当时还没有到文化大革命。主要还是后勤的原因。在没有青藏铁路之前,我们一直都处在防御阶段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2-29 23:58 发表
中国当时不再追击和当时不乱搞没有必然联系。何况当时还没有到文化大革命。主要还是后勤的原因。在没有青藏铁路之前,我们一直都处在防御阶段

那只是技术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当时的国际环境很不好.
原帖由 风笛123 于 2008-2-29 23:46 发表
;P ;P 确实不明白阿三当时为什么那么自信.





我猜阿三是因为自卑太久了,而要换个新的心情玩玩~~~~~~;P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2-29 23:50 发表
印度痛苦啊,战略地理上先天就吃了大亏。要想有效地报复轰炸得飞过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炸中国山地部队用处不大的,中国也没有多少重装备上山。

我在瞎猜,中国当时如果不乱搞,国力再强些,会不会能制止住印 ...

都连不到一起的,除非把印度平了,不然孟加拉国的独立是必然的。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2-29 23:14 发表
印度土兵打过仗么,可是我们的士兵一路打过来,全是些命硬的老兵,单论战斗素质印度兵就比不上我们。印度独立靠的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不是暴力革命

62年,好像部队换过血了吧。
原帖由 壮圆郎 于 2008-3-1 08:36 发表

62年,好像部队换过血了吧。

西藏平判刚结束
可惜收复了失地却无法长期驻守,便宜了阿三!
原帖由 风笛123 于 2008-3-1 00:04 发表

那只是技术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当时的国际环境很不好.

赞一个,小丫头看问题比一些傻大小子还深刻一些:D
国际环境仅仅是个外因,内因是我们还没有长期驻守在当地的实力
中国的初期示弱是为集结部队赢得时间并迷惑对手.可怜阿三前线就几万军队还自信得很
]]
风笛兄的说法比较赞成!
  无论是决定战争的开始,还是战役的过程,包括最后的主动停战.都无法简单的从得失的角度看62年的战争.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内忧外患,刚从58年大跃进和59~61年自然灾害的困境中抬起一点头,面对的又是环顾周围皆敌的恶劣环境.是否教训不识时务的印度,教训到什么程度,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国际形势,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印度当时是得到苏联和美国两大国支持的,也就意味中国需要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了.
  一旦决定启动战争机器,就必须获得胜利才能保证达到教训印度,保持相对长时间稳定的局面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那一代人对于自己的战争实力还是相当自信的!
确实不明白阿三当时为什么那么自信.
毛泽东卖了一个浙江大的地方,唉......
原帖由 秋风十一月 于 2008-10-14 21:42 发表
毛泽东卖了一个浙江大的地方,唉......

大侠,冬天快到了,到时别冬眠啊:D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2-29 23:58 发表
中国当时不再追击和当时不乱搞没有必然联系。何况当时还没有到文化大革命。主要还是后勤的原因。在没有青藏铁路之前,我们一直都处在防御阶段

59~61年自然灾害刚结束
那一仗似乎太奔放了
估计很难要回来了,邦迪拉德让宗看来归印也不可避免了,到了中印确定国界线的时候,中国地图恐怕真要改写了。
原帖由 风笛123 于 2008-3-1 21:14 发表
如果我们干脆象啊三一样一直不成器,沦为彻底的2流国家,到也安全了,人家不会太在意你,


太强悍了。记忆中中国沦为二流国家时就不停地挨揍,惦记着的人海了去饿,何谈安全。
62年全军大练兵刚结束,班用武器刚换了56系列,从战斗力上来说正是一个高峰期,再加上士气高昂,战士们大胆勇猛,三五个人就敢跟阿三几十号人干,十几个人敢挡住阿三连营级部队的去路,那叫一个猛。
尼赫鲁自诩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之一,在中印冲突不利时却拼命向美国求援,无怪乎美国总统肯尼迪会趁机讽刺他"贵国不是坚定的不结盟国家么?怎么忽然想到和咱美帝国主义走一块了?";P
原帖由 隼鹰 于 2008-10-16 00:14 发表
尼赫鲁自诩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之一,在中印冲突不利时却拼命向美国求援,无怪乎美国总统肯尼迪会趁机讽刺他"贵国不是坚定的不结盟国家么?怎么忽然想到和咱美帝国主义走一块了?";P




阿三这称谓可不是浪得虚名哦;P
对付阿三就得打倒、按住、爆菊花,把他的民族劣根性给爆下去!
原帖由 sergeant_w2 于 2008-10-15 22:20 发表
62年全军大练兵刚结束,班用武器刚换了56系列,从战斗力上来说正是一个高峰期,再加上士气高昂,战士们大胆勇猛,三五个人就敢跟阿三几十号人干,十几个人敢挡住阿三连营级部队的去路,那叫一个猛。


士气不高昂是不可能的
]]
:D 别老是笑印度好像咱们多牛逼,其实印度和中国的国民性有诸多相同之处,十九世纪两家和英国人打都是一触即溃!和印度这一仗只能说两方都是输家![:a1:]
谁说得,此战之前,印度是第三世界代言人,本朝不过是给尼赫鲁抬轿子的。此战之后,印度的不结盟运动逐渐式微,而本朝一举成为第三世界代言人。
对印反击战后,有一批军人来到了福建某集团军传经送宝,在他们口中 印度军人个子挺大,但没什么力气,皮鞋不错 手表也很好,是我们战士们可以随便缴获的活动仓库,双方一旦进入白刃战,印度军人对我们就是一群羔羊!
阿三是想从中国这里找回自尊,可惜结果更自卑了。;P ;P
原帖由 wwww130 于 2008-10-31 12:51 发表
:D 别老是笑印度好像咱们多牛逼,其实印度和中国的国民性有诸多相同之处,十九世纪两家和英国人打都是一触即溃!和印度这一仗只能说两方都是输家![:a1:]


是啊,19世纪过去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和世界主要强国交遍了手,列强没一个敢再对中国动歪脑筋,结果阿三还是和19世纪一样,除了换了身皮和烧火棍,打起仗来还是一触即溃。
:D 回ls的,问题是咱们挨个练过后变成了一个愤怒而孤独的巨人,当年无论是印度还是咱们玩大国政治都还是稚嫩了一点,所以这一仗咱们被迫还击得赢了小分结果其实仍是两家皆输。:(
对于争议领土,印度达到了战争的目的,控制了这些领土,中国战术上有些胜利,在战略上却完败。
所以这场战争中国是失败的
毛泽东的看家本领就是把错的说成对的,把失败吹成是胜利,哄的这么多傻愚民一愣一愣的,看见这些愚昧的愚民胡说八道老夫就生气。
老夫要提醒你们,这场战争中国是失败者不是胜利者!
如果你们有的人还是不用大脑思考问题,仍旧说中国是胜利者,那老夫还是那句老话,即使是愚民,也不可能到这种程度吧。
争议领土12.5万平方公里,分为东,中,西三个战场,中段争议领土太小,主要说的是东线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和西线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高原,而主要争的,是东线那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亚热带平原地区。
战争开始时中国是打的很好,在东西两线同时占优势,可是中国有青藏高原天然的后勤制约,东线那些争议领土背靠印度大平原,印度在东线具备打长期战争的能力而中国却不具备。
西线和新疆相连,中国可以解决后勤问题
所以当印度全国总动员的时候,中国在东线自知之明的撤退了,丢失了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亚热带平原的主要争议地区,印度一看争议领土已经到手,达到他们的目的后就没有继续扩大战争。
中国在87年的时候差点和印度再次开战,可是由于青藏铁路没修,到头来还是没打,那些失去的领土,在核战略平衡的今天,要回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