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星任务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39:23
一、风云1C概况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目前共发射了四颗,代号分别为FY-1A、FY-1B、FY-1C和FY-1D。

风云一号A(代号:FY-1A)和风云一号B(代号:FY-1B)卫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发射升空。卫星本体是1.4×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 (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首颗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 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云图与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但这颗卫星后来还是出现了控制系统故障,共工作了165天。

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上作的较大改进,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轨道高863公里,倾角为98.79度,轨道偏心率:0.00188,轨道回归周期:10.61天,轨道降交点地方时:8:34(1999-07-04),轨道降交点地方时2年后漂移量:23min15.84sec(指标为<1hr)。卫星外形为1.42 m x 1.42m x 1.2 m六面体,太阳帆板伸展后总长10.556 m。,设计寿命为2年。该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并超期服役。风云一号C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

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风云一号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于2005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C/D卫星性能有较大改进,增加了探测通道,提高的探测精度,为更精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风云1C、1D星的数据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风云一号卫星数据成为全球灾害监测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之一。一、风云1C概况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目前共发射了四颗,代号分别为FY-1A、FY-1B、FY-1C和FY-1D。

风云一号A(代号:FY-1A)和风云一号B(代号:FY-1B)卫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发射升空。卫星本体是1.4×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 (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首颗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 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云图与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但这颗卫星后来还是出现了控制系统故障,共工作了165天。

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上作的较大改进,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轨道高863公里,倾角为98.79度,轨道偏心率:0.00188,轨道回归周期:10.61天,轨道降交点地方时:8:34(1999-07-04),轨道降交点地方时2年后漂移量:23min15.84sec(指标为<1hr)。卫星外形为1.42 m x 1.42m x 1.2 m六面体,太阳帆板伸展后总长10.556 m。,设计寿命为2年。该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并超期服役。风云一号C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

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风云一号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于2005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C/D卫星性能有较大改进,增加了探测通道,提高的探测精度,为更精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风云1C、1D星的数据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风云一号卫星数据成为全球灾害监测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之一。
二、太阳同步轨道简介

绕地航天器常见的运行轨道有四种:

顺行轨道

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绝大多数离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公里,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我国地处北半球,要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载火箭要朝东南方向发射,这样能够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部分速度,从而可以节约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可以通过赤道自转速度、发射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不难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东方向发射卫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我国用长征一号、风暴一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的8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用长征二号、二号丙、二号丁3种运载火箭发射的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以及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神州号试验飞船,都是用顺行轨道。它们都是从酒泉发射中心起飞被送入近地轨道运行的。通过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的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也是采用顺行轨道。

逆行轨道

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由于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布也不均匀,使卫星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中不断变动。具体地说,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涨,对卫星产生了额外的吸引力,给轨道平面附加了1个力矩,使轨道平面慢慢进动,进动方向与轨道倾角有关。当轨道倾角大于90度时,力矩是逆时针方向,轨道平面由西向东进动。适当调整卫星的轨道高度、倾角和形状,可使卫星轨道平面的进动角速度每天东进0.9856度,恰好等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日平均角速度,这就是应用价值极大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在相同的时间和光照条件下观察卫星云层和地面目标。气象、资源、侦察等应用卫星大多采用这类轨道。我国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的2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2颗测量大气密度的地球卫星,用长征四号2火箭发射的1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1颗中国和巴西合制的资源一号卫星、1颗中国资源二号卫星、1颗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都采用这种轨道。它们都是从太原发射中心升空的。长四乙火箭在发射资源一号卫星时,还用1箭双星的方式把1颗巴西小型科学应用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赤道轨道

赤道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为0度,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这种轨道有无数条,但其中的一条地球静止轨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于卫星飞行速度随距地面的高度而变化,轨道越高,速度越小,环绕周期越长,故由计算可知,当其在赤道上空35786公里高的圆形轨道上由西向东运行1周的时间,恰好是23小时56分4秒,正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这条轨道就被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因为卫星环绕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两者方向又一致,故相互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从地面上看,卫星犹如固定在赤道上空某一点。在静止轨道上均匀分布3颗通信卫星即可进行全球通信的科学设想早已变为现实。世界上主要的通信卫星都分布在这条轨道上。有的气象卫星、预警卫星也被送入静止轨道。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先后发射了1颗试验卫星、5颗东方红二号系列通信卫星、2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了1颗实践四号探测卫星、2两颗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1颗中星22号通信卫星,这些卫星中有10颗进入静止轨道预定位置。发射这类卫星,星上要携带远地点发动机,运载火箭把卫星送入大椭圆同步转移轨道后,地面再发出指令,让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将卫星移入静止轨道。

极地轨道

就卫星轨道类型来说,还有一种轨道倾角为90度的极地轨道。它是因轨道平面通过地球南北两极而得名。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可以飞经地球上任何地区上空。我国虽未研制运行于此类轨道的卫星,但发射过此类轨道的卫星。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以1箭双星的方式6次从太原起飞,把12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就属于这种发射方式。

风云1C运行轨道属于典型的太阳同步轨道(solar synchronous orbit),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卫星,每天都在同一时间飞经地球同一地点上空,以保证卫星能在基本相同光照条件下对同一地点进行观察,便于对所拍摄的图像进行比较,判别目标的细微变化。对于特别感趣的地区,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发射时间,让卫星每天都在比较好的光照条件下从该地区上空飞过,获取这个地区的重要情报。由计算得知,太阳同步轨道的倾角必须大于90°,以97°-99°为最佳,轨道高度不会超过6000千米,保证卫星每天都能对全球观察一次。照相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都选用太阳同步轨道。下图是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行图

seasons.jpg
下面这颗卫星运行于99度倾角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与风云1C非常接近,但是轨道高度略高,达到了900千米
]]
去年在虚幻上有比较详细的讨论,“暗骑士”兄最好能把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我记得拦截弹是北京时间早上发射的(6点?)。

抬高轨道也许有光照上的考虑,便于某些点上的光电经纬仪跟踪。美国有个专家估计拦截弹采用了光学传感器,这个也不能排除。总之,整个拦截过程中都有良好的光照条件。
喜欢科普文章。
dark_knight兄好文呀
现在怎么连那次拦截导弹的型号都只字未提拉
原帖由 暗夜流星 于 2008-2-22 23:24 发表
去年在虚幻上有比较详细的讨论,“暗骑士”兄最好能把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我记得拦截弹是北京时间早上发射的(6点?)。

抬高轨道也许有光照上的考虑,便于某些点上的光电经纬仪跟踪。美国有个专家估计拦截弹采用 ...


是北京时间早上,可以确认。
据内幕消息,此前我国还进行了激光反卫试验,结果不得而知。
激光反卫是家常便饭了.西南某省某市的某院所在的某坐小山的山脚下的居民们,经常在大雾天看见一束弱光从某院的实验场里垂直向上只冲云霄....过段时间后老美就在闹卫星在中国上空被照射后失明:P :P :P :P :P
卫星轨道变了再打,也是对探测与跟踪系统的实际测试
有几点商榷。

关于轨道提升,这是一个误解,而且被传播的太广泛了,这个也并不是chenlan兄文章的原意,而是媒体误读了他的文章。我们有必要在仔细看一下当时的轨道情况。现在已经知道拦截FY-1C的发生在北京时间07年1月12日早上6:28左右(UTC标准时间1-11 22:28). 现在有2组TLE数据。一个是时间1-11 21:44, FY-1C轨道843x863km,另一组是1-12 12:03 轨道867x875km.  分别在碰撞前和碰撞后。这也是所谓提升前后的2组轨道数据的来源。所以,这个提升其实是碰撞后,一个比较大的碎片被撞到了高一点的轨道上,在北美防司发布的TLE数据里,这个被作为了FY-1C的主体。而并不是FY-1C本身做了轨道机动。

因此这个所谓的轨道机动是不存在的。这么小的轨道变化不会对碎片产生影响,而且也很难相信同一枚拦截弹可以867x875轨道上的卫星,但是却不可以拦截843x863km轨道上的卫星。

拦截弹的射高不应该以普通弹道来推断。比如弹道导弹试射时,可以打弹道最高点不是那么高的最小能量弹道以取得最大射程,也可以打弹道最高点高得多的高弹道。所以拦截弹可以比较小,但是却能达到相当的射高。拦截弹猜测是小于等于中程弹。远程弹就可以用来打GEO轨道上的卫星了。这个在2院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过。

拦截弹应该是科工的某种固体弹。看起来不会太大,也没有必要太大。但是不会叫什么KT系列。KT系列是科工集团在固体地地导弹的基础发射的运载火箭的名字。
原帖由 ssizz 于 2008-2-23 14:15 发表
卫星轨道变了再打,也是对探测与跟踪系统的实际测试


确实是可以做这样的测试。但是第一,前面已经分析了这个是误传。第二,很难想象在没有试验成功的前提下第一次就会做这样的事。第三,其实我觉得反卫星的一方不必太过担心这个变轨。中国这么大,我们的拦截弹又可以移动,对方知道你何时何地会拦截?他不可能在路过中国的每个圈次整个过境段都处于变轨状态。只要他能稳定运行一段时间,雷达就可以测出它的轨道,从而装订拦截弹的发射诸元。
SHH说的有道理,但如果是在864公里的高度撞击的,那么一块较大的碎片被撞到874公里,前后只相差大概12公里多,却从11日晚9点运行到12日的下午才到876公里,我觉的不太合理。另外如果是碎片在876公里的话,那么美国的雷达应该在12日内就无数据发布了,美国的数据是在12日后才没有数据发布的,探测是碎片还是卫星航天大国的雷达和探测系统都是很容易识别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在抬高轨道后打的。
如果我们想让碎片威胁小点.那抬高轨道也算正常.但FY1C的燃料早就耗尽了.能做轨道调整么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2-23 16:01 发表
SHH说的有道理,但如果是在864公里的高度撞击的,那么一块较大的碎片被撞到874公里,前后只相差大概12公里多,却从11日晚9点运行到12日的下午才到876公里,我觉的不太合理。另外如果是碎片在876公里的话,那么美国的 ...


美国实际上现在还在发布原来FY-1C的轨道参数(1999-025A/25730),最新一组TLE是2008-2-21 13:29UTC的。显然老美把一块较大的碎片作为原来FY-1C的继承者。

另外,给出这两组数据只是这两个时刻的。并不是说碎片从前一个时刻慢慢运行到后一个时刻才到这个轨道高度的。最有可能的就是撞击瞬间轨道参数就变了。我并没有去查这两个时刻当中有没有其他的TLE公布。老美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跟踪到这颗卫星的。
原帖由 fr6zp 于 2008-2-23 16:17 发表
如果我们想让碎片威胁小点.那抬高轨道也算正常.但FY1C的燃料早就耗尽了.能做轨道调整么


高度差20km到不到,碎片分布都能什么变化。
原帖由 shh 于 2008-2-23 14:38 发表
因此这个所谓的轨道机动是不存在的。这么小的轨道变化不会对碎片产生影响,而且也很难相信同一枚拦截弹可以867x875轨道上的卫星,但是却不可以拦截843x863km轨道上的卫星。

KT-2是一种固体运载火箭,据外界推测可以把800千克载荷送到500千米/98度倾角轨道上,这其实就是使用KT-2的直接原因。但拦截载荷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仍然是问题的关键。
原帖由 fr6zp 于 2008-2-23 16:17 发表
如果我们想让碎片威胁小点.那抬高轨道也算正常.但FY1C的燃料早就耗尽了.能做轨道调整么



美国人并没有肯定的说燃料早就耗尽了,这也是一个疑问的地方。11日频繁的对卫星进行探测,有两种可能一对卫星精确测控,直接就打,也就是不抬高轨道,二使将要耗尽的燃料的卫星,耗尽燃料抬高到870多公里,再打。以减小碎片的负面作用。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2-23 16:41 发表

KT-2是一种固体运载火箭,据外界推测可以把800千克载荷送到500千米/98度倾角轨道上,这其实就是使用KT-2的直接原因。但拦截载荷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仍然是问题的关键。


这么大的运载能力做这个就浪费了。这个运载能力绝对超过DF31,可以打GEO了。2院的文章说在战略导弹基础上发展打击GEO卫星的反卫导弹。入轨速度要求在7.9km/s。而作为KKV的发射载具,只要达到几km/s就可以了。这里的运载能力的区别是巨大的。如果按上面指标,它去发射KKV可以有几吨。

某年珠海航展披露了KT-1,2的一些信息。我应该保存在哪里了,去找找。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2-23 16:43 发表



美国人并没有肯定的说燃料早就耗尽了,这也是一个疑问的地方。11日频繁的对卫星进行探测,有两种可能一对卫星精确测控,直接就打,也就是不抬高轨道,二使将要耗尽的燃料的卫星,耗尽燃料抬高到870多公里,再打 ...


我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在870km碎片影响就小了。
等着吧,会有下一颗可怜的星星被打碎。 反正已经被烧烤了多次了。

毛国,还真是朋友啊。
原帖由 shh 于 2008-2-23 16:49 发表

这么大的运载能力做这个就浪费了。这个运载能力绝对超过DF31,可以打GEO了。2院的文章说在战略导弹基础上发展打击GEO卫星的反卫导弹。入轨速度要求在7.9km/s。而作为KKV的发射载具,只要达到几km/s就可以了。这里 ...

所以这令人怀疑拦截方式
所以国外传KT-2是没有道理的。按珠海航展说法,KT-2/2A发射质量都60吨以上。FY-1C不可能这么大的弹的
原帖由 shh 于 2008-2-23 16:49 发表


这么大的运载能力做这个就浪费了。这个运载能力绝对超过DF31,可以打GEO了。2院的文章说在战略导弹基础上发展打击GEO卫星的反卫导弹。入轨速度要求在7.9km/s。而作为KKV的发射载具,只要达到几km/s就可以了。这里 ...


打GEO卫星那就是攻击战略预警卫星了。用陆基导弹打GEO卫星恐怕不行。要飞三万多公里啊!没有突然性,对手可以有很多反应时间和采取很多应付手段。
要打GEO卫星,恐怕还是要在轨的攻击武器才行。
原帖由 shh 于 2008-2-23 16:32 发表

另外,给出这两组数据只是这两个时刻的。并不是说碎片从前一个时刻慢慢运行到后一个时刻才到这个轨道高度的。最有可能的就是撞击瞬间轨道参数就变了。我并没有去查这两个时刻当中有没有其他的TLE公布。老美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跟踪到这颗卫星的。

这两天始终有人在比较碎片大小和数量,从你提供的资料看,显然FY-1C的碎片很不均匀。FY-1C在拦截前处于工作状态,太阳能电池帆板是张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可能构成尺寸最大的碎片。如果采用同轨道交汇方式拦截,且拦截器有较大的捕获面积,那么新碎片出现高出20千米,似乎于逻辑不合。如果采用弹道方式拦截,拦截器在越过弹道顶端后,在下落过程中进行末端调姿,以保证命中目标,那么碎片逻辑上有可能被更多地推向低轨道。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拦截器在上升过程中对目标进行拦截。
SHH兄,虚幻上那个贴子里有一段说RCS3.0那部分我没看懂,当时这个部分轨道提高后的就是碎片?
原帖由 shh 于 2008-2-23 16:51 发表


我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在870km碎片影响就小了。


这个问题,我修正下,相差只有10几公里,逻辑上比较牵强。那么美国人总拿这个说事确实想抓你的小辫子。

另外,我现在更改我之前的考虑,因为如果抬高轨道后打,那么应该有更高轨道的碎片来证明,但现在没有这样的说法或者分析资料。
chenlan兄的文章里这一段我没看懂:

12日的跟踪数据显示卫星的RCS(雷达散射截面)在3.0以上。这表明当时卫星主体还存在。但12日以后就没有发布任何新数据,现在又发现这么多碎片,似乎说明卫星不是在被击中的时候,而是到了第二天才解体的(爆炸?)。这里面还有很多疑问。

http://www.war-sky.com/forum/rea ... 22434-fpage-48.html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2-23 17:25 发表


这个问题,我修正下,相差只有10几公里,逻辑上比较牵强。那么美国人总拿这个说事确实想抓你的小辫子。

另外,我现在更改我之前的考虑,因为如果抬高轨道后打,那么应该有更高轨道的碎片来证明,但现在没有这 ...


就SHH兄的说法,应该是低轨道被击中后,一个大的碎片RCS3.0左右被撞到了高轨上,被误认为是变轨,这个碎片后来又爆炸了
用战略弹道导弹改的拦截弹的体积说不定比一些小的卫星都要大.
原帖由 dark_knight 于 2008-2-23 16:41 发表

KT-2是一种固体运载火箭,据外界推测可以把800千克载荷送到500千米/98度倾角轨道上,这其实就是使用KT-2的直接原因。但拦截载荷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仍然是问题的关键。

你认为kkv是多大的东西?
原帖由 fr6zp 于 2008-2-23 14:04 发表
激光反卫是家常便饭了.西南某省某市的某院所在的某坐小山的山脚下的居民们,经常在大雾天看见一束弱光从某院的实验场里垂直向上只冲云霄....过段时间后老美就在闹卫星在中国上空被照射后失明:P :P :P :P :P


您开玩笑的吧?这里好像没人在开玩笑...
kt 是开拓吧.听说是发小卫星的.
原帖由 贝尔纳多特 于 2008-2-23 17:33 发表


就SHH兄的说法,应该是低轨道被击中后,一个大的碎片RCS3.0左右被撞到了高轨上,被误认为是变轨,这个碎片后来又爆炸了


这个风云1C已经不是低轨了,属于太阳同步的范畴了。碎片可能是二次分裂产物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2-24 12:38 发表


这个风云1C已经不是低轨了,属于太阳同步的范畴了。碎片可能是二次分裂产物


我的意思是这个低是相对于后来那个轨道低
原帖由 贝尔纳多特 于 2008-2-23 17:24 发表
SHH兄,虚幻上那个贴子里有一段说RCS3.0那部分我没看懂,当时这个部分轨道提高后的就是碎片?


贝兄,我不是很清楚这个RCS的数据从何而来。实际上TLE两行数据本身并没有RCS信息,但是卫星名称那行有时候有亮度和RCS信息。然而我看到的那两个时刻的TLE并没有包含RCS信息。所以我不清楚这个来源。最新的(今天的)关于FY-1C(1999-025A)的TLE仍然显示了3.2的RCS。所以我猜测光凭这个恐怕还是难判断卫星是否爆炸。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2-23 17:25 发表


这个问题,我修正下,相差只有10几公里,逻辑上比较牵强。那么美国人总拿这个说事确实想抓你的小辫子。

另外,我现在更改我之前的考虑,因为如果抬高轨道后打,那么应该有更高轨道的碎片来证明,但现在没有这 ...


碎片的分布有一个范围。有远地点高于1000km的。也有近地点很低就进入大气烧毁的。
前几年有网友在这里贴过一些KT的信息,据说是2002年的珠海航展上透露的开拓者的消息
开拓者一号:长13。6米,最大直径1。4米,起飞重量19。3吨。

开拓者二号:长26。65米,最大直径1。7米,起飞重量6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公斤。

开拓者二号甲:长21。957米,最大直径1。7米,捆绑1。4米直径的助推器。起飞重量7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00公斤。

KT-2和2A是不会用来反低轨卫星的,也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最近有文献谈论
激光武器致盲攻击GEO轨道的DSP红外预警卫星。
考虑的攻击平台包括陆基,空基,和天基。
根据计算,路基要攻击GEO轨道上的DSP卫星,至少需要x-xxMW功率的激光器。
代价不小。空基需要的和陆基的类似,美帝的ABL功率乘x倍才够..因此空基打
GEO轨道卫星根本不可行。
而在低轨道上用星载激光器攻击GEO轨道卫星,只需要300W的固体激光即可..

PS:貌似国内最大功率的激光武器的功率,目前约是...8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