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成功击毁真实装甲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4:32:11
2008年02月14日   科技日报

在总装备部驻京某研究所,提起韩珺礼,人们的话题一下子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已过不惑之年的韩珺礼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黧黑的面孔,敦实的身影,憨厚的性格,对同事和朋友总是笑脸相待,为人处事从不张扬个性。因此许多初见韩珺礼的人很难将其与“专家”、“学者”之类的头衔连接起来,更难以相信此人就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前不久,从戈壁滩深处的某试验场传来喜讯: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攻击真实装甲目标试验获得成功!在此次试验中大显神威的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一种集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于一体的智能化灵巧弹药。韩珺礼不仅是该项课题的论证人,也是试验场的阵地指挥员,该型弹药正是在他的口令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追逐梦想:穿越硝烟步履坚定

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韩珺礼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痴迷和向往,在他眼中绿军装就是威风凛凛、英俊潇洒的代名词。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读书的韩珺礼以优异成绩被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18岁的韩珺礼兴奋得热泪盈眶———当兵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四年军校生活转眼而过,韩珺礼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弹药修试站,不久又奉命前往边境执行军事任务。在执行任务期间,韩珺礼的主要工作是检测维修弹药以及处理危险爆炸物,此外他们还常常担负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的任务。有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排雷,突然一声巨响掀起了满天尘土。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然而身后的部队还在十万火急地等待通过,顾不上思考生死问题,韩珺礼和战友们继续埋头排雷。

尽管硝烟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但韩珺礼对于军人的职业却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在这段日子里,韩珺礼献身国防的信念前所未有地牢固起来。多年后的今天,当韩珺礼谈及这段往事,他把这段阅历看作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1990年,韩珺礼再次回到了云南某弹药修试站。回顾几年的从军之路,韩珺礼坚定了在部队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他感到自己迫切需要提高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韩珺礼萌发了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韩珺礼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韩珺礼的青春步履再次沿着梦想的方向展开了跋涉!

敢为人先:创新之路踏荒而行

在该项课题的论证中,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大胆引入射击精度概念。

俗话说:更上一层,高看一眼。韩珺礼在院校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系统的学习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极大提升。1997年,韩珺礼到某研究所压制武器组工作,从此涉足陆军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的扎实沉稳和高等院校的细致严谨,韩珺礼参与了某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并且迅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在该项课题的论证中,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大胆引入射击精度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确立了射击精度概念,才能将新型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在韩珺礼的积极推动下,在研发该型武器系统时成立了弹道专项组,专门负责研究解决射击精度问题。弹道专项组的成立标志着射击精度概念在该型武器系统研发中的确立。然而在当时,很多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韩珺礼的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认为要实现火炮射击精度不仅难度太大,而且缺乏实战意义。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质疑的声音随着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成功渐趋平静。当同行们回过头来看这些研发历程中的一波三折,不禁叹服韩珺礼引入射击精度概念时的远见卓识。

在韩珺礼看来,搞科研必须眼界开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些年,韩珺礼和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边埋头苦干、努力钻研,一边虚心求教于许多国内科研界的精英和专家。在一些科研项目中,韩珺礼先后邀请过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员十余人,积极搭建问计于民的创新之路。在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时,韩珺礼为所有与会科研专家建立会议意见签字存档制度,此举一下子提高了专家们发言时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多年来,韩珺礼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科研专家为科研项目建言献策,在科研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死历练:风雨坎坷更添豁达

那次出差时,偌大的波音737客机竟然只搭载了他和同事两名乘客!

成功的道路上总会有风吹雨打、坎坷泥泞。这些年,工作占据了韩珺礼生活的大部分内容。2003年夏天,正值非典肆虐之际,某大型试验进入关键时期,韩珺礼必须立即赶往中原某地参加热区试验。然而就在此时,韩珺礼的岳父被医院诊断为胰腺癌,马上要做手术,而父亲也因患恶性角膜炎双目几近失明,必须进行角膜移植。一边是无法割舍的亲情,一边是耗资数千万的试验任务,韩珺礼只能将家庭的担子交给妻子,登上前往试验场的飞机。

韩珺礼清楚地记得,非典期间人们都在减少出行,那次出差时,偌大的波音737客机竟然只搭载了他和同事两名乘客!飞机尚未起飞,韩珺礼已是泪流满面。

2004年,因劳累过度韩珺礼住进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他的肝脏正朝坏死方向发展,随时有生命危险。然而在治疗了3个月后,韩珺礼竟奇迹般逃过了这场生死劫。2006年,韩珺礼再次病倒,这次医院的诊断书上出现了癌症的字样。这对处在人生和事业上升期的韩珺礼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幸好在进一步确诊时,才知道这次是误诊。

这些年韩珺礼遇到过多次惊心动魄的险情,在陕西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在高速路上行进间爆胎,在宁夏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被违章重型卡车撞毁,三个车轮当场损坏但韩珺礼却死里逃生……

一次次穿梭在生与死的阴影中,韩珺礼变得更加豁达和清醒,他明白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能将生命的全部热量投入到装备科研事业中。韩珺礼告诉笔者:“如果你无路可走了,那么就踏荒而行吧,荆棘丛生的地方可能埋藏着更大的惊喜。”


弹道有痕:青春在跋涉中闪耀

一连几年,课题组成员们在全国各地往返奔波,积极推进着该项目的研发进程。

在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的研发过程中,韩珺礼担任了课题组组长。该项课题具有较大难度,课题组刚开始做试验就在命中率偏低的问题上“趴火”了。韩珺礼经过仔细研究后判定,问题很有可能出在新型弹药的探测器件上!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韩珺礼带领课题组成员展开了半年的艰苦攻关,最终在2004年取得重大突破。接着他们又开始认真研究不同类型装甲目标的防护特征,下大力气解决新型弹药的毁伤效能问题。一连几年,课题组成员们在全国各地往返奔波,积极推进着该项目的研发进程。

苦心人,天不负。在前不久进行的试验中,该型智能化灵巧弹药在模拟实战环境中大显神威,充分展示了对真实集群装甲目标的强大毁伤效能,同时为该型弹药在实战运用中的火力掌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受到了多方面高度评价。

面对成功,韩珺礼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一个新的设想在他的内心诞生了———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必须向更多武器平台拓展!从试验场回来,韩珺礼顾不上休息,带领课题组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多天,整理出八份内容详实、近13万字、累计387页的汇报材料!凭着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韩珺礼的艰难跋涉也伴随着收获的喜悦。2002年,韩珺礼被列入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韩珺礼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荣立二等功;2007年,韩珺礼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装备科研领域,韩珺礼犹如一颗崭新的星辰,正在持续地散发出光和热。就像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如果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如果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韩珺礼在缕缕弹道交织起来的追梦之途上一如既往地行走着……

■人物档案

韩珺礼

1965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199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现为总装备部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七级、文职三级。担任兵工学会弹道专业委员会委员、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200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很强大啊。和国外的差距减小了,虽然欧美十年前就出来了:')2008年02月14日   科技日报

在总装备部驻京某研究所,提起韩珺礼,人们的话题一下子就会变得丰富起来。

已过不惑之年的韩珺礼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黧黑的面孔,敦实的身影,憨厚的性格,对同事和朋友总是笑脸相待,为人处事从不张扬个性。因此许多初见韩珺礼的人很难将其与“专家”、“学者”之类的头衔连接起来,更难以相信此人就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前不久,从戈壁滩深处的某试验场传来喜讯: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攻击真实装甲目标试验获得成功!在此次试验中大显神威的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一种集精确打击和高效毁伤于一体的智能化灵巧弹药。韩珺礼不仅是该项课题的论证人,也是试验场的阵地指挥员,该型弹药正是在他的口令中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追逐梦想:穿越硝烟步履坚定

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韩珺礼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痴迷和向往,在他眼中绿军装就是威风凛凛、英俊潇洒的代名词。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读书的韩珺礼以优异成绩被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18岁的韩珺礼兴奋得热泪盈眶———当兵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四年军校生活转眼而过,韩珺礼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弹药修试站,不久又奉命前往边境执行军事任务。在执行任务期间,韩珺礼的主要工作是检测维修弹药以及处理危险爆炸物,此外他们还常常担负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的任务。有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排雷,突然一声巨响掀起了满天尘土。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然而身后的部队还在十万火急地等待通过,顾不上思考生死问题,韩珺礼和战友们继续埋头排雷。

尽管硝烟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但韩珺礼对于军人的职业却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在这段日子里,韩珺礼献身国防的信念前所未有地牢固起来。多年后的今天,当韩珺礼谈及这段往事,他把这段阅历看作自己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1990年,韩珺礼再次回到了云南某弹药修试站。回顾几年的从军之路,韩珺礼坚定了在部队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他感到自己迫切需要提高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韩珺礼萌发了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想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韩珺礼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韩珺礼的青春步履再次沿着梦想的方向展开了跋涉!

敢为人先:创新之路踏荒而行

在该项课题的论证中,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大胆引入射击精度概念。

俗话说:更上一层,高看一眼。韩珺礼在院校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系统的学习使他的知识水平有了极大提升。1997年,韩珺礼到某研究所压制武器组工作,从此涉足陆军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的扎实沉稳和高等院校的细致严谨,韩珺礼参与了某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并且迅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在该项课题的论证中,韩珺礼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大胆引入射击精度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确立了射击精度概念,才能将新型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在韩珺礼的积极推动下,在研发该型武器系统时成立了弹道专项组,专门负责研究解决射击精度问题。弹道专项组的成立标志着射击精度概念在该型武器系统研发中的确立。然而在当时,很多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韩珺礼的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认为要实现火炮射击精度不仅难度太大,而且缺乏实战意义。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质疑的声音随着新型武器系统的研发成功渐趋平静。当同行们回过头来看这些研发历程中的一波三折,不禁叹服韩珺礼引入射击精度概念时的远见卓识。

在韩珺礼看来,搞科研必须眼界开阔,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些年,韩珺礼和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边埋头苦干、努力钻研,一边虚心求教于许多国内科研界的精英和专家。在一些科研项目中,韩珺礼先后邀请过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员十余人,积极搭建问计于民的创新之路。在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时,韩珺礼为所有与会科研专家建立会议意见签字存档制度,此举一下子提高了专家们发言时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多年来,韩珺礼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科研专家为科研项目建言献策,在科研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生死历练:风雨坎坷更添豁达

那次出差时,偌大的波音737客机竟然只搭载了他和同事两名乘客!

成功的道路上总会有风吹雨打、坎坷泥泞。这些年,工作占据了韩珺礼生活的大部分内容。2003年夏天,正值非典肆虐之际,某大型试验进入关键时期,韩珺礼必须立即赶往中原某地参加热区试验。然而就在此时,韩珺礼的岳父被医院诊断为胰腺癌,马上要做手术,而父亲也因患恶性角膜炎双目几近失明,必须进行角膜移植。一边是无法割舍的亲情,一边是耗资数千万的试验任务,韩珺礼只能将家庭的担子交给妻子,登上前往试验场的飞机。

韩珺礼清楚地记得,非典期间人们都在减少出行,那次出差时,偌大的波音737客机竟然只搭载了他和同事两名乘客!飞机尚未起飞,韩珺礼已是泪流满面。

2004年,因劳累过度韩珺礼住进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他的肝脏正朝坏死方向发展,随时有生命危险。然而在治疗了3个月后,韩珺礼竟奇迹般逃过了这场生死劫。2006年,韩珺礼再次病倒,这次医院的诊断书上出现了癌症的字样。这对处在人生和事业上升期的韩珺礼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幸好在进一步确诊时,才知道这次是误诊。

这些年韩珺礼遇到过多次惊心动魄的险情,在陕西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在高速路上行进间爆胎,在宁夏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被违章重型卡车撞毁,三个车轮当场损坏但韩珺礼却死里逃生……

一次次穿梭在生与死的阴影中,韩珺礼变得更加豁达和清醒,他明白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能将生命的全部热量投入到装备科研事业中。韩珺礼告诉笔者:“如果你无路可走了,那么就踏荒而行吧,荆棘丛生的地方可能埋藏着更大的惊喜。”


弹道有痕:青春在跋涉中闪耀

一连几年,课题组成员们在全国各地往返奔波,积极推进着该项目的研发进程。

在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的研发过程中,韩珺礼担任了课题组组长。该项课题具有较大难度,课题组刚开始做试验就在命中率偏低的问题上“趴火”了。韩珺礼经过仔细研究后判定,问题很有可能出在新型弹药的探测器件上!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韩珺礼带领课题组成员展开了半年的艰苦攻关,最终在2004年取得重大突破。接着他们又开始认真研究不同类型装甲目标的防护特征,下大力气解决新型弹药的毁伤效能问题。一连几年,课题组成员们在全国各地往返奔波,积极推进着该项目的研发进程。

苦心人,天不负。在前不久进行的试验中,该型智能化灵巧弹药在模拟实战环境中大显神威,充分展示了对真实集群装甲目标的强大毁伤效能,同时为该型弹药在实战运用中的火力掌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受到了多方面高度评价。

面对成功,韩珺礼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一个新的设想在他的内心诞生了———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必须向更多武器平台拓展!从试验场回来,韩珺礼顾不上休息,带领课题组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多天,整理出八份内容详实、近13万字、累计387页的汇报材料!凭着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韩珺礼的艰难跋涉也伴随着收获的喜悦。2002年,韩珺礼被列入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05年,韩珺礼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荣立二等功;2007年,韩珺礼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装备科研领域,韩珺礼犹如一颗崭新的星辰,正在持续地散发出光和热。就像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如果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如果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韩珺礼在缕缕弹道交织起来的追梦之途上一如既往地行走着……

■人物档案

韩珺礼

1965年生于河南省沈丘县,1997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现为总装备部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七级、文职三级。担任兵工学会弹道专业委员会委员、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200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很强大啊。和国外的差距减小了,虽然欧美十年前就出来了:')
英雄啊!顶下
]]
有视频就爽了.
能不能用120迫瘤炮发射啊??
.........................................这外型..................有人又要抓狂了
怎么没有爆炸的场面?
很有可能是由A100-300mm轮式火箭炮发射;P
还是这东西吧

带智能子弹的火箭弹,看来是A100系列。
50分钟才到达着弹区,估计试验射程大于70公里。
这个太牛比,绝对是装甲群的天敌!
非常帅呆了,作为今天看到的最好的消息,晚上一定要喝两杯!
原来是工兵出身;P
原帖由 月冷 于 2008-2-14 11:50 发表
来迟了,配图!

第一副图让我想起了<高达>系列中的某件神器.
显然是A-100系列,什么时候运用到122毫米火箭炮上啊,一个122毫米火箭炮营,18两发射车一次齐射720枚火箭弹,单弹头也够了。
还是坦克炮、加榴炮等。
装甲群的天敌!:b :b :b
这个照片是哪里配的?
太像原版BAT。。。。
别告诉我是某记者弄错。。。
贴两个美国蝙蝠的图出来做啥子……
原帖由 840206 于 2008-2-14 21:16 发表
贴两个美国蝙蝠的图出来做啥子……

借用....
戈壁上50分钟开不了70公里吧

原帖由 天涯浪子999 于 2008-2-14 15:44 发表
带智能子弹的火箭弹,看来是A100系列。
50分钟才到达着弹区,估计试验射程大于70公里。
SADARM系统的中国版,自煅成型弹丸。

至于距离,戈壁滩上开车能开多快?找个河床试试看就知道了。
原帖由 JCFERRET 于 2008-2-14 22:16 发表
SADARM系统的中国版,自煅成型弹丸。

至于距离,戈壁滩上开车能开多快?找个河床试试看就知道了。

又另我想起那个“人疯”大师的笑话了!;P
建议上无人机
萨达姆跟蝙蝠……貌似差得有些远,蝙蝠是不是技术上更难些,寻的方面
Bat已经有点类似巡飞弹的概念了。
制导也比SADARM要求高得多啊。
价格不菲也是真的.
样子比较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