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中的乐观与警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1:37:43
雪灾中的乐观与警惕

--------------------------------------------------------------------------------

2008年02月02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


  人类是一种乐观的生物,乐观让我们彼此信任众志成城,在每一次抗击灾难的胜利中品尝到生命意志的强大。然而面对今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大面积雪灾,越来越多的人显得特别忧虑,将之看作自然对人类的一次严重警告,期待有所改变的呼声前所未有地强烈。这种被视之为杞人忧天的警觉,其实与乐观一样,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



  这20多天来中国南方遭遇的罕见雪灾,把整个社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漏洞暴露了不少,现在危机仍在继续,我们首先需要全力以赴相互支援迎击灾难,而在抗灾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建立起科学的应灾系统,同样意义重大。

  托这个信息化时代的福,我们能够迅速掌握关于灾害的多方面信息,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是主动、科学、系统的社会体系,受灾程度越低,恢复能力越强;而公共事务运转特别是公共管理体系运转中,平时就存在松懈、陈旧和混乱问题的,自然灾害越严重则付出的社会成本越昂贵,甚至可能形成“灭顶之灾”。

  举例来说:这次大范围雨雪天气其实并非毫无征兆,与许多地区被“突袭”的体会不同,上海在天气预报后即迅速准备了充足的车辆和融雪剂,雨雪来临后,平时就在治安等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基层居委会启动迅速措施合理,组织扫雪和传递信息等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成本不高但效果不错。而同样是不得不劝阻民工回乡,上海也比有的城市只发一纸通知做得实在:给工人宿舍配发暖风机,每天包三餐;火车站食品禁止涨价,热水免费,下雪下雨及时搭篷,晚上安排滞留旅客到地下车库并派警察值守……这些,不能仅仅解释为地区经济条件好,有能力做到,实际上这与城市管理风格与政府行政效能有很大关系。许多大灾当前还一再躲进“侥幸心态”里当鸵鸟的领导,实际令民生付出的是比挨饿受冻多得多的成本,这远非一笔经济账能够算得清楚。

  这次雪灾中的许多公共管理问题,我们并非第一次遇见,在抗洪、抗旱、迎战台风、抗击非典以及治理矿难等问题时,其实早已亮起过多次警报。可惜,有的职能部门就是看不见前车之鉴,也学不会举一反三。现在大量南北群众通过互助方式交换交通和天气信息,连一些网站也组织专题服务网民,但许多地方的信息服务依然呆板僵化,沟通、解释、预告等服务均不到位,根本无法为滞留旅客分忧。至于调动多领域科学家和社会资源,及时进行科学决策、资源整合、行为疏导和心理抚慰等“外国大片”中常见的措施,远得像一个童话。有的地方明明已经限电,而无人办公的大楼仍灯火通明;志愿者奔赴一线,却发现无人理睬无事可做;捐助物资堆积成山,但又冷又饿的人却无从领取;交通协调迟缓低效,高速公路一个部门喊“开”一个部门喊“断”;新闻节目里太多程式化报道而缺乏实用的救灾抗灾信息,所有这些,都令受困民众更加不知所措。

  难道我们的每一次完善,都必须在“冷静式悲剧”之后才能实现?

  我们同意一位评论者的观点:雪灾面前,当务之急是救灾,反思应当留待人心安定之后。然而如果救灾之中不能看到中国防灾抗灾机制之弱、之漏、之缺失,则“完善应灾系统”也就成了一句口号。这是我们在苦难之后,更难承受的社会损失。

  人类是一种乐观的生物,乐观让我们彼此信任众志成城,在每一次抗击灾难的胜利中品尝到生命意志的强大。然而面对今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大面积雪灾,越来越多的人显得特别忧虑,将之看作自然对人类的一次严重警告,期待有所改变的呼声前所未有地强烈。这种被视之为杞人忧天的警觉,其实与乐观一样,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而嘲讽和掩盖这种忧虑意识,对整个社会而言,未必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评论员刘采萍)雪灾中的乐观与警惕

--------------------------------------------------------------------------------

2008年02月02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


  人类是一种乐观的生物,乐观让我们彼此信任众志成城,在每一次抗击灾难的胜利中品尝到生命意志的强大。然而面对今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大面积雪灾,越来越多的人显得特别忧虑,将之看作自然对人类的一次严重警告,期待有所改变的呼声前所未有地强烈。这种被视之为杞人忧天的警觉,其实与乐观一样,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



  这20多天来中国南方遭遇的罕见雪灾,把整个社会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漏洞暴露了不少,现在危机仍在继续,我们首先需要全力以赴相互支援迎击灾难,而在抗灾中主动学习和探索,建立起科学的应灾系统,同样意义重大。

  托这个信息化时代的福,我们能够迅速掌握关于灾害的多方面信息,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是主动、科学、系统的社会体系,受灾程度越低,恢复能力越强;而公共事务运转特别是公共管理体系运转中,平时就存在松懈、陈旧和混乱问题的,自然灾害越严重则付出的社会成本越昂贵,甚至可能形成“灭顶之灾”。

  举例来说:这次大范围雨雪天气其实并非毫无征兆,与许多地区被“突袭”的体会不同,上海在天气预报后即迅速准备了充足的车辆和融雪剂,雨雪来临后,平时就在治安等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基层居委会启动迅速措施合理,组织扫雪和传递信息等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成本不高但效果不错。而同样是不得不劝阻民工回乡,上海也比有的城市只发一纸通知做得实在:给工人宿舍配发暖风机,每天包三餐;火车站食品禁止涨价,热水免费,下雪下雨及时搭篷,晚上安排滞留旅客到地下车库并派警察值守……这些,不能仅仅解释为地区经济条件好,有能力做到,实际上这与城市管理风格与政府行政效能有很大关系。许多大灾当前还一再躲进“侥幸心态”里当鸵鸟的领导,实际令民生付出的是比挨饿受冻多得多的成本,这远非一笔经济账能够算得清楚。

  这次雪灾中的许多公共管理问题,我们并非第一次遇见,在抗洪、抗旱、迎战台风、抗击非典以及治理矿难等问题时,其实早已亮起过多次警报。可惜,有的职能部门就是看不见前车之鉴,也学不会举一反三。现在大量南北群众通过互助方式交换交通和天气信息,连一些网站也组织专题服务网民,但许多地方的信息服务依然呆板僵化,沟通、解释、预告等服务均不到位,根本无法为滞留旅客分忧。至于调动多领域科学家和社会资源,及时进行科学决策、资源整合、行为疏导和心理抚慰等“外国大片”中常见的措施,远得像一个童话。有的地方明明已经限电,而无人办公的大楼仍灯火通明;志愿者奔赴一线,却发现无人理睬无事可做;捐助物资堆积成山,但又冷又饿的人却无从领取;交通协调迟缓低效,高速公路一个部门喊“开”一个部门喊“断”;新闻节目里太多程式化报道而缺乏实用的救灾抗灾信息,所有这些,都令受困民众更加不知所措。

  难道我们的每一次完善,都必须在“冷静式悲剧”之后才能实现?

  我们同意一位评论者的观点:雪灾面前,当务之急是救灾,反思应当留待人心安定之后。然而如果救灾之中不能看到中国防灾抗灾机制之弱、之漏、之缺失,则“完善应灾系统”也就成了一句口号。这是我们在苦难之后,更难承受的社会损失。

  人类是一种乐观的生物,乐观让我们彼此信任众志成城,在每一次抗击灾难的胜利中品尝到生命意志的强大。然而面对今年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大面积雪灾,越来越多的人显得特别忧虑,将之看作自然对人类的一次严重警告,期待有所改变的呼声前所未有地强烈。这种被视之为杞人忧天的警觉,其实与乐观一样,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而嘲讽和掩盖这种忧虑意识,对整个社会而言,未必不是一场更大的灾难。(评论员刘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