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军阀吴佩孚:四个字的幽默批示一针见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5:56:17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秀才出身,颇有儒将风度,时称吴大帅。他是亮相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个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这位在旧中国军阀混战中叱咤风云者晚节保持得不错,拒绝和日伪合作,颇为后人所称道。他在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绝!

  

一是有个政客曾在别处为官,政绩平平政声亦糟,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来求吴,想到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案头,吴佩孚大笔一挥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吴佩孚不买推荐者的账,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仅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义正辞严。


二是某“下岗”军佐得知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空缺,毛遂自荐来跑官且拟了自荐书,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最后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佩孚批示:“且先种树。”对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跑官者,吴佩孚的批示很有针对性——既然你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回乡种种树再说。


第三件则更有趣了。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对吴佩孚无限仰慕,相思无门,这洋妞思想也真够开放,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吴佩孚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老妻尚在!”以老妻拒洋妞,吴佩孚的这等情怀有几人能比得了?


每次批示不多不少都是四个字,字字千钧,风趣有加而嘲弄有力。吴佩孚的这三个批示不仅言简意赅十分幽默,也显示出其颇有文采,更显示出其可爱的一面,那秀才的文凭真是考出来的。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秀才出身,颇有儒将风度,时称吴大帅。他是亮相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个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这位在旧中国军阀混战中叱咤风云者晚节保持得不错,拒绝和日伪合作,颇为后人所称道。他在宦海生涯中曾留下三件批文,令人拍案叫绝!

  

一是有个政客曾在别处为官,政绩平平政声亦糟,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来求吴,想到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案头,吴佩孚大笔一挥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吴佩孚不买推荐者的账,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仅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义正辞严。


二是某“下岗”军佐得知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空缺,毛遂自荐来跑官且拟了自荐书,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最后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佩孚批示:“且先种树。”对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跑官者,吴佩孚的批示很有针对性——既然你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回乡种种树再说。


第三件则更有趣了。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对吴佩孚无限仰慕,相思无门,这洋妞思想也真够开放,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吴佩孚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老妻尚在!”以老妻拒洋妞,吴佩孚的这等情怀有几人能比得了?


每次批示不多不少都是四个字,字字千钧,风趣有加而嘲弄有力。吴佩孚的这三个批示不仅言简意赅十分幽默,也显示出其颇有文采,更显示出其可爱的一面,那秀才的文凭真是考出来的。
那是,秀才文凭相当于现在的本科了吧!
现在电视上的清宫戏只要是秀才的,一般都是又穷又酸,其实就算到了晚清,秀才在乡间还是很稀少的。听老人讲我们那个乡在上个世纪初只有一个秀才,到处都有人请他去教书。日子过得很滋润。
秀才应该是中学生哦!
CCTV10曾经播过他的专集
原帖由 净土骑士 于 2008-1-16 22:02 发表
秀才应该是中学生哦!
CCTV10曾经播过他的专集


秀才是中学生?那举人和进士都算是什么文凭呢?;P
秀才是中学生,哪可能啊!
当了秀才就不用服劳役,而且也不用纳凉交税。
举人就能拿朝廷的俸禄,可以作为后备官员。
一般说来秀才都是相当于现在本科生,举人研究生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1-16 22:17 发表
秀才是中学生,哪可能啊!
当了秀才就不用服劳役,而且也不用纳凉交税。
举人就能拿朝廷的俸禄,可以作为后备官员。
一般说来秀才都是相当于现在本科生,举人研究生

应该是这样吧?
秀才是小学生
举人是中学生
进士是大学生

进了翰林院才算是研究生
一个县的秀才总数大约300-500个.边远,小县 文化不发达的地方还要少得多.这还是老老少少从少年到白胡子秀才的总数.
一个省每三年考一次省试,录取几十到百十个举人.举人们每三年到京城参加礼部举办的会试,录取百十个会士.会士们再到皇宫参加皇帝监考阅卷的殿试.所有的会士分三等,1.2.3名进士及第,后面的分进士 出身,同进士出身.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8-1-16 22:22 发表

应该是这样吧?
秀才是小学生
举人是中学生
进士是大学生

进了翰林院才算是研究生

搞笑!
省试第一名叫 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 会元
殿试第一名叫 状元
连续获得解元会元状元叫三元及第.在10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仅仅10多个.
要完全和现在的对照起来,考虑到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来讲,说秀才是大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错的。
原帖由 mcw 于 2008-1-16 22:29 发表
省试第一名叫 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 会元
殿试第一名叫 状元
连续获得解元会元状元叫三元及第.在10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仅仅10多个.

应该是乡试,会试,殿试。
其中乡试属于省组织的考试。
吴佩孚还是个秀才阿,头一次听说,还以为当军阀的都是电影里那种光头,满脸胡子,没有文化的大老粗
乡试和省试都是同一个意思,不同 说法而已,两个名字都是正确的.乡试在秋天举行,新举人拿了地方政府的的盘缠上京参加春天举行的会试是很光宗耀祖的事,得了的进士回家更是了不起的大事,就个人而言,立刻可以当个县长,那白花花的银子..
科举考试其实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和现在公务员考试类似,但考试内容却是和行政不怎么相干的四书五经,,科举考试的弊端就在此
朱总司令也是秀才啊,正想通过科举步步高升,那知道清政府就毁了科举,最后不得已去当兵.
无论什么时候利用考试来选拔人才都是一种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在封建时代能有科举考试已经很了不起了。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刺激了多少人去追求功名啊,客观上也有安定社会的作用。不然像欧洲那样的贵族政治,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文明能一直保持连贯么
只同意楼上意见的一半,这种手段对社会安定是有好处,可是却不能培养出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搞得人人都只能通过读书去成才,而使得中国男人都没有欧洲男人的冒险精神, 让我们错过了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否则在当时有一大批富有冒险精神的男儿,到大海上冒险,中国能在后来落后于欧美国家吗?
吴大帅的民族气节还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他因为拒绝当汉奸而被日特暗害。
陈独秀,也不过是秀才,吴大帅的文化水平是满够的
原帖由 俺们村我最大 于 2008-1-16 23:15 发表
只同意楼上意见的一半,这种手段对社会安定是有好处,可是却不能培养出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搞得人人都只能通过读书去成才,而使得中国男人都没有欧洲男人的冒险精神, 让我们错过了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否则在当 ...

此一时彼一时,提过考试选拔人才比之靠祖萌维系贵族统治是古代国家制度一大进步,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既有促成社会进步的数百年成功也有日渐僵化阻碍发展的数百年落后,其症在于后期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最终走向历史发展的反动面。

即使在15-16世纪的欧洲也对这个制度赞同,怎么仅仅以社会安定一言蔽之?更何必唱起“欧洲男人的冒险精神”这样煽情恶寒?:L
秀才文凭相当于现在的本科了
科举的先进意义是对门阀高士制度而言的
从稀有程度上讲,秀才大概是扩招前的大学生,还得是重点大学的。
古代考取个秀才也是很难的要经过三场考试.统称 童试.也叫小考
           这 三场考试就是 县试 府试 院试.三场考试全通过就取得生员资格,就是秀才.
县试    :读书人要取得出身,首先要参加在本县应县官主持的考试(县试)经过录取后,获得参加   上  一 级府试资格.
府试  通过县试 考试的士子参加该县所在府的府试.录取后可以参加上级院试,
院试 通过府试的生员可以参加有省学政(省教育厅长)主持的院试.通过了才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 正式成为秀才.
有时候也把仅仅通过一两场考试的也叫秀才.
朱总司令就是第三场院试还没有考,科举就废了.离正规的秀才就差一步,
原帖由 俺们村我最大 于 2008-1-16 23:15 发表
只同意楼上意见的一半,这种手段对社会安定是有好处,可是却不能培养出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搞得人人都只能通过读书去成才,而使得中国男人都没有欧洲男人的冒险精神, 让我们错过了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否则在当 ...

其实你应该系统的看看中世纪欧洲的历史,看看到底是不是“冒险精神”那么浪漫。与中国封建时代同一时期的欧洲中世纪基本上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黑暗。
至于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精神是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把大航海时代单纯的理解成几个有冒险精神的男人一时冲动未免片面
就算是中国有那么几个像你说的那样“有冒险精神”的男人,于明代(与西欧大航海时代同时)出海远航。发现了某一个大陆,关键在于发现之后能怎么样,在新大陆上也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么?其实最多也就是和中国保持一种朝贡贸易,就像是郑和下西洋时和沿海诸国发展的那样。
——“老妻尚在!”
原帖由 chris13 于 2008-1-17 13:25 发表
科举的先进意义是对门阀高士制度而言的

相对于世袭贵族制度,科举取士科举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参与选拔,提供了他们进入社会主流和上层的机会,促进了全社会的人才流动,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无疑是人类社会制度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考试内容是与行政能力和技术关系不大的四书五经.内容与形式脱节.
现在这样的脱节还在进行中,例如中医和中文的资格考试还要考英语.
  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连中三元的十多人,有名字和功绩么?
开玩笑, 现在的本科生远不如秀才地位高

当初秀才的地位可比现在博士.
原帖由 mcw 于 2008-1-17 22:33 发表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考试内容是与行政能力和技术关系不大的四书五经.内容与形式脱节.
现在这样的脱节还在进行中,例如中医和中文的资格考试还要考英语.

科举考试自隋唐开始已有上千年历史,历朝历代考试内容都有变化,以四书试士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到明朝八股文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开始明显僵化,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科举制度的出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人类社会制度的一大创举,但是任何制度都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实现自身不断的推陈出新,否则的话就会日渐僵化没落,成为时代进步的阻碍。
]]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史上记录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确系“连中三元”,吾在这里为其正名。

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有资料上说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此属误传,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

二、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一生政绩平平。

王岩叟(约1043—1093年),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

三、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很多版本上的“连中三元”者没有此人,余在此修订补上。

四、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
许观也就是黄观,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全部考第一。在燕王朱棣“靖难”,攻破南京,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黄观,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势己去,投江自尽。黄观在好多官方版本上连状元的记载都没有, 可能是怕燕忘迫害,后代改姓。
商辂 (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他为人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与于谦同朝为臣。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盛赞“一代贤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振威,号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一生建树不多。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著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
县试过了就相当过了高考本科录取线,
府试过了就相当硕士在读
院试过了相当博士在读。
原帖由 mcw 于 2008-1-16 23:04 发表
朱总司令也是秀才啊,正想通过科举步步高升,那知道清政府就毁了科举,最后不得已去当兵.

老总还镇压过革命党哩~~~
原帖由 湘中王平 于 2008-1-18 10:50 发表

老总还镇压过革命党哩~~~

红军长征也抄过老总的家啊;P
可惜这些几元及第的人都在历史上面不大有名,可见科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