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些关于中国远征军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47:14
]]
远征军的装备基本是美军和英军的,英国主要提供装具和初期武器,因此远征军初期的样子很象英军,但很快,大量美援到来,远征军就换上了全套美械包括M1钢盔,M1917步枪,M1917A1重机枪,M1冲锋枪,和不多的M1卡宾枪,但没有装备M1步枪,也没有证据证明其装备了M1918BAR和M1919机枪
    所以,从总体来看,远征军的装备很奇怪,没有见到轻机枪的配置,而国内的ZB26是不可能运给远征军的,而加拿大的勃然机枪也由于弹药问题,主要提供给国内部队,但资料显示,加拿大还曾提供了4万支MK4步枪和1万支BREN,但我收集的远征军照片中从来没看到这两种枪
    我尚没有看到一张照片中显示远征军是装备班用机枪的,所以我怀疑,远征军是以冲锋枪代替班用机枪的
中国远征军将领及人物

卫立煌 - 1944年第二次远征军总司令
戴安澜 - 第200师师长
廖耀湘 - 第22师师长 、新六军军长
宋希濂 - 第11集团军军长
李弥 - 第8军副军长兼荣一师师长
杜聿明 - 1942年第一次远征军总指挥
余韶 - 第96师师长
甘丽初 - 第6军军长
彭壁生 - 第49师师长
吕国铨 - 第93师师长
刘伯龙 - 第28师师长
马维骥 - 第29师师长
张珍 - 第66军军长
孙立人 - 新38师师长 、新一军军长
史迪威 - (美国人)中印缅战区参谋长,中国驻印军总司令
1942年1月4日,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方吁请中中国远征军队入缅援救。2月16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在滇缅边境待命的第5、第6军依次入缅,紧急向缅南、缅东地区开进,在英缅军总司令胡敦的统一指挥下对日作战。到8月初先后撤到印度和滇西时仅剩4万人,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殉国。
中国远征军在撤退到印度之后,在盟军的援助下,完成了训练与装备的重新编组,在沿革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次整训阶段:
    缅甸撤退下来的中国远征军丧失了大部分的武器装备,从国内获得补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这一时期,它们的装备主要由英军提供,每名士兵配发热带卡其作训服三套,包括短裤两件、长袖衫三件、长裤一条。英军作训服的款式类似于圆领长袖,以Aertex纺织料为材质,袖端上有一个扣钮收口,在衣后背部上端到衣领处有一补强布,在前胸口中央有开襟,双肩设有肩带,在衣上胸前位置左右各有一个带盖单扣口袋,袋盖为倒山型,口袋中间设有直式口袋布条,此衫有弧形下摆,在穿着时向下扎入裤内。卡其长裤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裤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道打折线,左右侧裤身各一直式插入式口袋。此裤部分裤子前右方缝有一长型口袋,而有些则无此袋,这是此型裤的小部份相异之处。在裤档处以五颗铝质扣钮来作结合,裤头上有一横向舌状布条来固定裤头,裤子的腰围处缝有多颗铝扣可用来固定裤吊带,而裤后则无口袋设计。卡其短裤一样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在裤头以两条布穿带来作紧缩腰身调整并用作固定裤头,裤档处以三颗铝扣作结合,两侧裤身各一插入式口袋,部分短裤在右侧有长条型口袋,但大多数则无此口袋,而在裤后有一个无盖的口袋。
第二次扩编阶段:
  1943年4月,中国驻印军的服装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大体仍参考英式热带卡其作训服装为母版,不过其款式已接近美军制服的设计,以上衣来看,采尖领、六扣钮与内扎式下摆,胸前设有两个口袋设计,口袋盖为单扣平盖,袋上有直式口袋布条,在双肩位置有肩带,背部上端到衣领下沿有一横向补强布,此衣为长袖衬衫型式,与美军当时的卡其衬衫型式极其相近。长裤部分大体上为简单直筒裤式样,两侧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部后右侧有一个有布盖单扣之口袋,此长裤也与美军卡其长裤相仿。在短裤方面则接近英式短裤,但与其它英协国家的英式卡其短裤一般取消右侧长条型口袋。
  北缅作战阶段:
  中国远征军进入北缅后,部队的装备、枪械、服装补给,为美军SERVICES OF SUPPLY来作主要支持后勤补给,服装部分改换美军卡其作训服,其型式采尖领、衣襟为六扣钮来作结合,同样采内扎式下摆,穿着后扎入裤内,此款上衣胸前为两口袋设计,口袋盖为单扣平盖,在双肩一样有肩带,背部有一横向补强布,袖子有束口,为长袖衬衫型式。下裤为长裤型两侧有直式插入式口袋,臀后有插入式口袋,且并无口袋盖设计,正面右下有一小零钱袋,裤裆以钮扣作结合,裤管型式为直筒设计。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使用美军的HBT战斗服,但仅为少数。
  其它的作训服装:
  虽然印度的气候非常炎热,但除去基础作训服外,中国远征军也装备了御寒衣物,如英军V领长袖绿色毛衣,英军V领无袖绿色毛衣背心,英军V领三扣长袖绿色毛衣,美军橄榄绿羊毛背心,美军五扣橄榄绿高领毛衣,美军M-41夹克,美军M-43外套等等。在M-41夹克方面大多为军官使用。装甲部队的随车人员除基础制服外,其上均穿着美制HBT连身服。驻印官兵在一般外出或非战时,则穿着军常服,此套服饰在中国远征军则有其特殊的称谓,均称之为罗斯福呢军服。尔后在第一批驻印军(新六军)提早回国时,美军又加发给每人一套罗斯福呢军服作为给予中国远征军返国的赠礼。
  中国远征军的英式单兵装具:
  当时驻印军最主要的个人装具是英军提供的1937型个人装备组,也称P-37装备组,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等,根据其单兵任务还可做局部调整,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1937装备组为英军和英联邦军队广泛通用的单兵装备组型式,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也使用此套装备。
  英式帆布腰带:
  此型腰带为卡其色棉帆布质材,前端有公勾与另一端的母环配合,腰带上无任何穿孔式挂点而是在正面帆布的后方车缝有垂直布肋与各型袋子后方的C型金属勾,勾跨结合,是很独特的英式结合法,这种设计对于结合袋的稳固性颇佳。帆布腰带的后方有两个斜向的结合布条,布条上有日型环用以结合吊背带所用。
  X型帆布吊背带:
  英军很早就有装备模块化的理念,1937型装备组上更看的出此理念发挥运用;帆布吊背带可以结合大、小背包的背带当作是系统吊背带,也可不挂任何背包下单独的当作单兵的负载吊带来使用,或者是只用单条背带来当小背包或称之为杂物袋的侧背带以及水壶组的侧背带,用于侧挂及肩挂来使用。以结合全套装备论,在使用此吊带时以两条背带交叉于背后为X形状后,结合于帆布腰带后的布条,并向前与子弹袋作连结,再以背包背带上的扣头扣于子弹袋上的日字环,就可以将整个装备给连结起来,吊带在结合所有装备后即成为单兵整套的系统负载吊带。
  帆布子弹袋:
  驻印军配有多种型式的帆布子弹袋,一种是指北针/手枪通用型袋,其为帆布质材,型呈方形,布袋上有布盖以铜扣与弹袋上母扣作结合,弹袋后方车缝有五边型布底,后有C型金属勾与帆布腰带之垂直布肋相互连结,可携指南针也可放置手枪、步枪弹。
  第二种是步枪帆布弹袋,此为双弹袋设计,也就是说一袋两包,各有独立的五角型布盖,布盖上有铜扣与弹袋上母扣作结合,每名单兵通常都携带两组弹袋。
  另一种较大型的帆布子弹袋是我们在许多当年的照片中最常看到的样式,是为步枪/冲锋枪/机枪/通用型子弹袋,此种弹袋,称之为BASIC弹袋,又中国远征军所用的为MK-3型通用弹袋。MK-3型通用弹袋,在功能上除可装步枪弹,也适合来装冲锋枪弹匣,也可作为BREN机枪之支持弹匣袋;由于BREN机枪是由上匣式弹匣给弹加上其射速颇快,因此弹匣的使用需要较大的携带量,但是一名机枪手能带的弹匣有限,所以此弹袋在当初的设计上是为步兵帮同行的机枪兵携带弹药以随时填补给机枪手弹药。其弹袋型为直式长方体,质材为卡其帆布,上有布盖,弹袋上车有布条,布条上有母铜扣可与袋盖上的公凸扣作结合,背后一样有C型金属勾可与帆布腰带勾跨结合,在袋后C型金属勾的上方,车有五边布条,上端置日字铜环,可用来穿过帆布吊背带来固定,并可与背包背带上的铜勾,勾跨相互连结。由于此款弹袋的方便灵活,是中国远征军所使用最普及的弹袋。除此之外,驻印军部分军官也有使用英式布朗宁手枪双并式弹匣袋,此弹匣袋除可放布朗宁的弹匣外也可放45手枪之弹匣。另外中国远征军也使用英式 .303备用弹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于大英国协军的背挂方式,而是喜欢将此弹袋缠于腰际上来使用。
  单兵水壶套件:
  驻印军所使用的水壶为英式37型水壶,此型式的水壶在一战时期就有类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壶仅是沿用以往所惯用的壶体,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全壶为马口铁材质制成,壶口盖为铝质片向下连结木塞来作封水,盖上系有细棉绳绑于壶颈上的圆环,壶身有烤橄榄绿色磁漆,外覆呢毯质壶套以作保温用,再以十字型帆布质材携行带来背负或者是装在卡其帆布水壶袋里。此两种型式的携行中国远征军皆有使用。
  背包组:
  1937装备组的背包分大背包与小背包也称为杂物袋等两种。大背包一样是卡其帆布质材,袋后有呈V字型的两条布条,布条上有日字环,可结合ㄑ型的背包背带,在ㄑ型带上的顶端有铜挂勾,可在背负大背包后再与子弹袋上端的日字环相结合,使这单兵系统装备在行进中更稳定。在呈V字型的两条布条的侧边延伸处各置有日字环用来结合背包的固定绑带;背包在装物后以此绑带交叉固定,可使背包更牢固!我们常看见士兵将钢盔置于背包上后在用绑带固定,也常见驻印军弟兄将布鞋置于此处。大背包内通常装单兵个人寝具、盥洗用具等等,在背包上常习惯绑上军毯、半面帐以及雨布。小背包或者称之为杂物袋,在使用上极具弹性,是士兵平时或战时使用最广泛的装具,以型态论之在小背包的两侧各有一个结合用的日字环,可加一条肩背带来侧挂,此肩背带是将帆布吊背带取一条来使用!在此小背包的使用上,通常用来放士兵的杂物或者用来存放干粮等等,平时也被士兵用作日常外出的侧背包来使用。在小背包后也同大背包般设有结合布条,可结合背包背带来背负在背后,适合在作突击或侦查任务时的小额携带。
  美式装备部分:
  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跨国作战期间,美式单兵装备在驻印军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仅都配件而非整组装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弹袋、卡宾弹匣袋、45手枪侧挂皮套、M-3肩挂枪套、45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等。之所以所使用的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的是英式的1937装备组的设计良好与其灵活性跟耐用度颇受中国士兵的爱用,补给也充足,因此仅少量配给具有特殊任务以及部分军官、士官而已。
  帽子:
  驻印军所使用的帽子,型式仍为我国所惯用的类似德式小帽之布帽,而布料则用与跟制服相配套的卡其色棉织布,在帽上的布围处,只具有型式而不能放下来挡风护面。在许多历史照片中也可看到有许多外中国远征军官也喜爱戴此型小帽,如史迪威将军与许多驻点连络官,足见此小帽的造型很具魅力颇令人想要一顶来戴戴。
  英式钢盔:
  驻印的中国远征军初期由英军配发MK-2型TOMMY钢盔给中国远征军使用,此型盔自一战以来广泛使用于英联邦国家与其它国家;中国自抗战以来也在各军中皆有大量使用此款盔,MK-2型钢盔是英国改良自一战的MK-1型钢盔,大体上在盔型无作很大的修整改良,大部分改良在其悬吊系统与下巴额带上作修整,使之更符合二战的需求。MK-2型钢盔悬吊系统在内衬方面采十字形铁框架,加在金属圆箍头环上,并在头环上结合五片式皮衬,十字形铁框以一颗一字型螺丝与盔体结合并在铁框下设有十字形泡绵软垫以增加戴盔的舒适性。在下巴额带方面以挂环方式结合于盔体上;下巴额带两端为具弹性的伸缩带以口型环下结有一条可调式卡其色棉带,同样的在各边的伸缩带的另一端,也设有口型环用于与盔体作结合。此盔以盔型而言是以当时壕沟战的理念所作的设计但就二战来说就很落伍,不过对提供士兵的保护仍有一定的防护功用。
  美式钢盔:
  在入缅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耗损与英式盔的避弹性与舒适性不佳,在后来的补给中,美军替中中国远征军队中战力最强的新三十八师优先换发美军当时现役的M-1钢盔;新38师成为我国第一个使用美造M-1钢盔的单位,也开启我国与M-1钢盔的结缘,而后再陆续的替换新一军的钢盔。当然并不是所有英式MK-2型钢盔都不堪使用,在换发完毕的单位将堪用MK-2型钢盔后送给后续的新单位或者是送回给训练基地。所以在后来的许多历史照片中,我们常看到新一军戴美式M-1钢盔,新六军则大多数仍戴英式MK-2型钢盔,而新六军仅少数直属单位有获得M-1钢盔的补给换发。美式M-1钢盔自1943年量产以来,成为当代最多量产的钢盔,在二战结束后被许多国家采用,影响之大史无前例。中国远征军当时用的为M-1钢盔Model-1943/44型,其盔体较后来的改良式的M-1 Model-1956型钢盔略高,采用的悬吊带为卡其色棉织带,以六个三角钉板固定于内盔,在悬吊上再结合汗圈,并在内盔后方设一条式后头杓带来托着后脑壳,此种设计是参考了美式足球的悬吊系统而来,在内盔的左右两侧各设有铝质凸钉用来结合内盔皮带,而皮带的功用在于戴上盔后可挂于在后脑部位增加行进时的稳定度,不至于使盔前后晃动,但实际上很少士兵如此使用,大多数都挂在钢盔的前帽沿。下巴额带部分为卡其色棉帆布质,以车缝的方式车在钢盔环上,与近代M-1钢盔的下巴额带以金属压板结合于钢盔环上大不相同。再者其结合勾具为两岔式的挂勾,勾于型式像介字型的母扣上,在母扣同边的下巴额带可视需求来调整长度。驻印军所用的M-1钢盔平时除素色面盔体外,也大量采用1/4吋与1/2吋的伪装盔网套于外盔上,而在外盔的左侧则漆有青天白日国徽记号以作中国远征军识别。
  鞋类部分:
  中国远征军初期装备的战靴,士兵主要是英军的野战用半筒黑色皮鞋(AMMO BOOTS)、半筒黑色伽拉皮鞋(鞋底为胶底),也提供英式棕色的胶底布鞋。在同时也使用自制的鞋款,如使用胶底的系绳黑布鞋以及当时中国远征军所惯用的草鞋,而军官部分除英式黑色皮鞋外还加发美制黄半筒翻面鞋,也有马靴使用,后期有些部队也有补给到美军棕色双扣环战斗靴、3/4高的棕色皮靴,伞兵部队更拥有与美军相同的伞兵靴。除以上鞋外同时也由英方提供每人三双英制白色羊毛短袜,并依时补充。在穿着方式上仍依中国远征军的习惯在穿鞋后打上毛呢质材的绑腿。
没有,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装备M1半自动步枪。别的不说,光是M1那个每八发子弹一个的弹匣恐怕当时的后勤压力就不小了。
原帖由 装甲师 于 2007-12-30 13:04 发表
没有,当时的中国军队没有装备M1半自动步枪。别的不说,光是M1那个每八发子弹一个的弹匣恐怕当时的后勤压力就不小了。

这是理由吗???
难道汤姆逊冲锋枪的32发弹匣就不会让后勤有压力~~~
不是这个问题,当时亚洲战场的陆战并不紧迫,所以美国不向亚洲输送先进武器,相对比的是自由法国就用上了M1903甚至M1,而中国只能用M1917
  顺便问下,谁能找到远征军使用轻机枪的图片
原帖由 重型防弹衣 于 2007-12-30 14:40 发表

这是理由吗???
难道汤姆逊冲锋枪的32发弹匣就不会让后勤有压力~~~

算算装备数量再说。全面换装M1半自动的话,弹药消耗会有多大的提高呢?对于当时没有完善工业体系的中国,这个负担还小?
军队后勤要是怕弹药运输负担,还打什么仗,这根本不成问题:)
对于当时的中国,这还就是个问题,而且就当时的价格而言,M1单价大约是50多美圆一枝,对于当时的中国也未免“奢侈”了一点。
不过美军在撤离天津前向水利部长的部队转交了1000枝M1,后来大部分又“转交”TG了,之后在朝鲜战场,TG也缴获了不少M1,“大八粒”之美名遂远扬。。。。。。
五十多美元一支枪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太贵了
冲锋枪也不过20美圆左右。所以各种原因的综合,中国当时没办法全面大量装备半自动步枪。
M1冲锋枪确实代替了部分班用机枪的作用
BAR就是轻机枪,为什么说远征军没有轻机枪?
远征军装备了m1918吗
]]
查过资料了,其实装备的是加拿大的勃然轻机枪,但我很奇怪,7.92弹从哪来,从国内运还是从美国运,而且为什么就是轻机枪要单独一个口径

会楼上几位,BAR首次装备国民党其实是到解放战争中后期时,与大量M1903一起进入中国的,二战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只能装备一战剩余的M1917和M1917A1重机枪,而所有当时在产的枪,除了M1冲锋枪,都没有提供给中国(坦克上的M1919除外),中国只有伞兵部队装备了M1919A6
前三张是驻印军,可见M1917和勃然,最后一张是装备M1919A6的伞兵,特点是美式装具
原帖由 捕食之鹰 于 2007-12-30 19:31 发表
军队后勤要是怕弹药运输负担,还打什么仗,这根本不成问题:)

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要不然现在也不会都搞小口径了。而且M1的30弹和M1917的30弹不通用,两种枪都装备国军的后勤真的要疯掉了
原帖由 suzutsuki 于 2007-12-31 11:41 发表

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要不然现在也不会都搞小口径了。而且M1的30弹和M1917的30弹不通用,两种枪都装备国军的后勤真的要疯掉了


M1和M1917怎么不通用了,不都是30-06?
M1917a1应该是最多的   似乎还有m1919a4              装备有a6的太少见了,要有也是1944年以后了吧?????
       好像主要是把m1917a1当重机枪用,把加拿大的Bren下放到班里当轻机枪用。  选用bren,不用bar,可能还是考虑国内能够大量生产zb26. 维护保养更换修理什么的都方便?????
给m1903而不是m1半自动,估计还是考虑弹药供应量的问题。
再加上m1903库存还那么多,就直接给过来了。而且m1903面对的是日本的38式,火力上够用了。
     机枪那是没办法不能省,一定要给的。
大家不知想过没有,远征军是很难得到过内支援的7.92弹的.除非加拿大同时提供弹药,不过,还有一种可能,那些不是勃然,而是7.7的BREN,国民党一共在二战时接受了1万支7.7的BREN和4万支7.92的勃然
中国远征军得到的不是M1903,而是M1917,M1903只在伞兵中出现,48年后也有一批进入中国,但远征军是没有M1903的,M1903本身数量并不多,美国主要将其用于国内部队,也有一部分用于援助策反的维西法军
]]
原帖由 zhouhaiyang 于 2007-12-31 14:08 发表
中国远征军得到的不是M1903,而是M1917,M1903只在伞兵中出现,48年后也有一批进入中国,但远征军是没有M1903的,M1903本身数量并不多,美国主要将其用于国内部队,也有一部分用于援助策反的维西法军

晕死,你那个m1903是什么意思??没装备春田?? 你是想说m1919a6吧。。。。
顺便问一下,当时装备的美式装备,有没有半自动步枪
有也很少,据我不大可信的记忆只有伞兵有
伞兵也没有M1,只有M1903
没错,我说的是M1903步枪,远征军装备的是M1917步枪,不是说M1917A1机枪
]]
原帖由 zhouhaiyang 于 2007-12-31 14:08 发表
中国远征军得到的不是M1903,而是M1917,M1903只在伞兵中出现,48年后也有一批进入中国,但远征军是没有M1903的,M1903本身数量并不多,美国主要将其用于国内部队,也有一部分用于援助策反的维西法军

    另外你老说伞兵伞兵的,就国民党在抗战时组织的那一小团伞兵,,,后来也就是一个第3快速纵队算是打着伞兵的名号。。。。。根本就不存在只有伞兵在用春田的问题.    不知道你是在哪看到的资料。 自己动脑子想一想, 那时候全国军就一个伞兵团2,3千人,1000多条步枪,美国人就为了这个团专门运1000多条春田来给他们用?  春田又不是什么好货,要是专门运m1来逻辑上还说得过去些。。。。。
看我19楼贴的图,这里还有几张
伞兵的M1903
驻印军的M1917,也许驻印军也有少量的NO4MK1,和M1903,但无图证明,不过伞兵肯定是装备M1903的,伞兵是唯一由OSS训练的中国部队,是中国部队的精锐,肯定不会用简化的M1917,M1903大量流入中国应该是1948年之后了
兵器有一期很详尽说了当时中国伞兵的装备,另外中国就1000多伞兵用步枪肯定是错误的,况且当时连M1919A6这样的枪械都运给中国伞兵了,运些M1903算什么
伞兵装备的当然是m1903,没人否认,
    至于伞兵人数,抗战的时候就是一个团2,3000人, 不就是1000多条步枪???
汗水。。。。。。。。名单里怎么没有郑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