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试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0:21:08
摘要:本文基于国家层次的分析,试图运用地缘政治学和安全困境理论分析台湾在美国战略考虑上的位置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以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挑战,从而解释中美两国对台政策和未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趋势。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策演变;霸权维持;挑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在中国内战中失败,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台湾与大陆长达五十多年的分裂。牵涉台湾问题的既有两岸内部的政治变幻,也有外国势力的干涉(主要是美国)。而台湾问题的演进其实就是中美两国战略博弈的反映。
二、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一)冷战期间的美国对台湾政策
(1)中美建交前美国对台湾政策  
  在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前,美国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再三权衡,决定按照设法从中国“脱身”的总设想,考虑停止支持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利用那里进行抵抗。此时的美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台湾在其东亚霸权维持中的重要地缘战略价值。
1950年朝鲜问题的爆发,使得美国重新对台湾在其区域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谈到:“台湾的地理形势是这样的:如果落在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的手里,它就成了插入这个防御圈的敌性凸角……出于台湾的地理位置与它的潜力,假如它被与美国的敌对的军事强国所利用,则美国前线地位的中央及南翼的战略重要性,将被抵消或整个被淹没”。而且,“台湾如果在这样一个敌对强国的手里,可以比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或潜水艇供应舰,出于完成攻势战略的理想地位”。①
保持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支持和援助台湾当局等,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第一,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继续在国际上孤立中国;第二,使台湾成为遏制中国的军事基地;第三,在未来中国大陆的政府垮台时,台湾当局可以成为取而代之的力量。总之,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当时美国台湾政策的基础,也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的战略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②
  另一方面,美国不希望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再次卷入同中国的战争。美国认为自己的中心在欧洲,主要防御的是苏联。因此,美国与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旨在造成中国的长期分裂,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2)中美建交前后的美国对台湾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美国转向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转折点。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是美国在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迈出的第一步。福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明显后退。直到卡特政府上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才重新开始。③
  一般认为,美国寻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有如下三个原因:(i)苏联在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采取强硬立场,美国无法通过谈判来阻止苏联取得战略武器方面的优势;(ii)苏联在非洲、西亚和东南亚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仍然处于越战后的衰落期,靠自己及其传统盟国的力量,无法有效地组织苏联的扩张势头;(iii)自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改变,已经有111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国无法孤立于承认中国的潮流之外,特别是这个潮流的迅速发展,多少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有关。④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其中明载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根据协议,立即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在一年内实现了撤军和废约的承诺。
然而美国国会仍然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为美国干预台海事务提供了法理基础。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承诺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几年供应的水平,并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销售。  
(二)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的合作基础骤然消失。而六四事件使中美关系降到了最低点。
(1)
老布什政府时期

1991年6月和7月,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关于台湾前途的政策”的第285号修正案,使该案成为1992年度美国援外法案的一部分。从1991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公开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布什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导致的后果是美台政治与军事关系明显开始回升。⑤
  台湾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美国调整与台湾关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当时面临经济持续严重衰退的布什政府,希望通过加强美台关系,从台湾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因此美国积极支持台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以此表示美国承认和赞赏台湾在世界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⑥
确切地说,布什政府后期对台政策的发展趋势是加强与提升同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策。例如布什政府提出了放宽美台高层官方交往限制的设想,实际上并没有、或者说是没有来得及做出明确规定。⑦
(2)
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政策调整

1993年克林顿内入主白宫后,美国对台政策出现大幅度摆动。克林顿执政初期中美关系迅速严重恶化;1999年春季以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新的调整,其突出特点是从所谓“有条件的不介入”转变为“有限度的介入”,目的是通过推动两岸双方的对话来达成某种协议,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维持台湾海峡的和平局面。陈水扁上台后,克林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防止台海军事冲突的力度。⑧
(3)
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
    布什入主白宫以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其突出的特点是企图将所谓的“战略模糊”明确地改变为“战略清晰”。

三、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动机分析
  当代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自助体系。在自助体系里,国家优先考虑其安全,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虽然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变得更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为者的利益处于和谐状态或权力关系不重要,“相互依赖中,冲突与和谐都体现得很充分。每一方都从这种关系的持续中获益,但利益的分布也涉及斗争。和谐并不是相互依赖的结果;相互依赖的结果是冲突与合作”。⑩
  从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历史看,即使在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基础的七八十年代,美国对中国仍然奉行的是“双轨”政策,即遏制与接触并行。一方面几乎历届美国政府都明确表明支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另一方面则仍将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向其出售大量的先进武器。然而,这双轨并不等长。不同时期美国政府会根据不同的战略需要而作出更倾向于某一边的选择。⑪
因此,尽管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主题发生了变化,政治与军事的“高级政治”竞争仍会继续下去。所以,维持霸权依然是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需要维持自己在全球的国家利益与霸权。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历史上对东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在东亚的霸权。美国的目的是利用其在东亚制造的战略格局来牵制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迫使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战略守势,从而防止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打破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安全均势,使该地区的局势继续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低成本维持东亚有效霸权的能力。⑫而阻挠台湾统一至少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经济上,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地位可以达到长期消耗中国战略资源的目的,延缓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崛起速度,并且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通过打台湾牌逼中国妥协;
(2)军事上,维持了从日本到台湾的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控制了台湾海峡,也就掌控了中国与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同时也给美军提供了在东亚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加强了美军干涉东亚局势的能力;
(3)政治上,如果中国无法统一台湾,将台湾问题无限期的拖延下去,这种负面辐射效应将对中国国内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台湾问题的这种走向会鼓舞新疆和西藏的分裂主义势力,构成对中国现有领土构成和国家安全的严重打击;而一个没有完全统一的中国或国内问题重重的中国不可能快速的崛起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国,从而也就威胁不到美国在东亚的霸权体系。
四、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这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台湾牵涉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亦即生存权、发展权),牵涉到中国战略目标亦即民族复兴的实现。台湾当然也牵涉到中国的次核心利益和边缘利益,尤其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大量海外利益需要台湾的最终统一来保证。因此,可以说台湾问题牵涉到中国的全面利益。
(1) 军事上,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海军的东出的门户。没有台湾,中国的海洋战略纵深就会被大大压缩,海上运输线没有切实的保障。台湾若丢,美国海洋战略防线将一下退到关岛,并且驻日、驻韩、驻菲美军直接沦为解放军的“人质”。并且夺取台湾后,可以控制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2) 政治上,中国领导人无法承受台湾独立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首先,是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甚至会背上民族罪人的骂名。其次,是中国政府权威的丧失,内部矛盾重重的中国社会将会来个危机总爆发,共产党政权也将不保。再次,地方分离主义势力也会受到鼓动(如“藏独”,“疆独”),中国将会陷入全面内乱。国将不国,四分五裂,回到比“满清”还“满清”的亡国灭种之境地。收回台湾,中国领导人必将功盖千世,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心必将爆增,国家凝聚力必将极强,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必将“心服口服”。
(3) 经济上,台湾如能和平回归,中国的经济实力会大增,进而形成互补性很强的大中华经济共融圈。同时也减少了中国在沿海的大量军费开支。
五、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战略目标没有变。虽然在911事件以后,中美出于在反恐方面的共同利益,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中美关系也似乎得到了改善。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台湾在美国东亚战略上的地位,因为遏制和削弱中国就是其长期的基本战略。而制造和维持台湾问题就是美国出于维权霸权的终极目的和出于成本与有效性考虑的有效战略手段之一。因此,在台湾问题中,美国仍将扮演一个消极的角色,问题只在于不同时期台湾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的轻重缓急程度或位置关系发生些许变化而已。⑬
  除去美国的因素,周边国家对中国统一的态度也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日本占领台湾50年,在台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1952年至1995年,日本对台投资59亿美元,居外商投资台湾之首。同时,台湾多达70%的技术项目自日本引进。日台贸易中,日本长期有着巨大的顺差。从战略安全方面来说,台湾海峡是日本西南航线的必经之路,日本90%所需的石油经过这条线路。因此,从遏制中国和保护在台利益出发,日本希望中国的分裂局面长期保持下去。当然,日本近期谋求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大力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中国的配合和支持;而且随着日本在华利益的不断发展,它不希望因为台海局势的动荡引发东亚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日本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很小。⑭
  其次,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问题也持着矛盾的心态。既不希望两岸很快统一,担心统一的强大中国对它们构成威胁(因为中国历史上曾对这些国家有过重大影响)。也不希望台湾独立,因为那将危及亚太地区的稳定,从而影响他们的国家利益。就如法国《费加罗报》采访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他说:“中国大陆和台湾总有一日会统一,我对此毫不怀疑。什么时候统一?我不能说。我只希望统一不要太早,因为太早统一可能是灾难性的。”⑮
  再有就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的发展。从历史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即策动一些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和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同时,驻台日本右翼军人发动“台湾独立”事件,即为“台独”活动的发端。但是,台湾重归中国已不可逆转,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行的“台独”活动遭到失败。由于蒋介石在台湾采取镇压“台独”的措施,“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从事活动。 1951年、1956年“台独”分子先后分别在日本、美国建立组织。至 60年代中期,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大本营。当时在日本的“台独”派别众多、组织复杂,其中以廖文毅为首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独”组织。60年代未至 70年代初,随着中日关系发展,特别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在日本的“台独”组织逐渐衰落,“台独”活动的重心由日本转移到美国。 1970年1月,“台独”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国 ;而统一指挥“台独”活动的“世界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即“台独联盟”)亦在美国成立。此后,美国成了“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台湾在蒋经国执政后期发起了“民主化”运动,台湾本土的分离势力急剧发展,外省人(支持统一的主要力量)在政治上受到重大打击。而且由于台湾当局长期进行的妖魔化大陆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有着普遍的不信任感。而陈水扁上台后更是不断的加快“台独”的步伐:从修宪到叫嚣更改中华民国的国号,从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到“去中国化”运动,从向美国频频进口高技术武器到举行各种各样的军演……不断的挑战着大陆的底线,向着“台湾共和国”的“美梦”迈进。


但是,台湾问题归根到底,主要涉及的还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岛内的政客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中美两国政府现阶段默认的状态仍然是维持台湾“不统不独”。但是随着台独势力的日益猖獗,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必然会持续下降。如果说中国政府当初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着实际的意义,那现在则只能算是维持现状的口号了。中国如果要统一台湾,使用武力的概率是很大的。如果动武的话,就必须要考虑美国可能的干涉。而中国存在以下几个对美国的劣势:
(1)战略上,中国的核威慑力不足,中国使用核力量的决心与核战略对抗意志不够。加强中国的核实力,使之真正具备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进行对等摧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美国干涉门槛、代价的不二力量。中国亟待灵活运用中国核王牌,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核策略,而不是固守在一点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可以对一切外来敌人“先发制人核攻击”,这就是威慑。等到动用核力量的时候,就失去了核威慑、预防战争的效应。同等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需要全面调整与创新。
(2)军事上,中国的常规武器总体上大大于落后美国,中国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美国是“打什么仗,用什么武器”。
(3)内政上,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司法不公等等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只不过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被压下不爆发而已。内政问题实乃中国战争之根本、稳定之根本、发展之根本、昌盛之根本。
(4)经济上,随着中国阶级急剧分化,一批国际买办势力成了西方国家的在华代言人,是影响中国战争意志的重要腐蚀力。同时,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尤其是对美国、日本。
  当然,中国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最大战略优势就是中国进行的是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同心,具有最高的战争意志。美国维护的是次核心国家利益的侵略战争,必须随战争进程不断权衡战争的得与失,也不具备军民同心的坚实基础,具有相对劣势的战争意志。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中美必将长期战略对抗,而台湾就是中美战略对抗的第一战场和最重要的阶段,是中美战略攻防的转折点。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任何一方妥靖政策必将招致更大的妥靖。这就决定了中美之间的对抗是长期的、全面的和残酷的。在此基础上,中美之间的合作是战术的,更多时候是短暂的、局部的。这种合作源于经济上,美国需要中国庞大而廉价的市场;政治上,需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合作;军事上,不希望中国进行武器扩散和支持专跟美国作对的国家。而中国在方方面面更需要美国的合作,尤其是军事上不挑起战争以便赢得一个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的本质就是要和平,要发展,要稳定,不要战争,因而决定了中美战术态势跟战略态势一样,中国是防方,美国是进攻方;中国是被动的,美国是主动的。中国对美国等的一系列挑衅进行冷处理并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就根源于此。
注释:
①  刘贤瑞等: 《台湾战略问题的历史回顾》, 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第80-82页。
②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③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④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⑤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⑥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⑦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⑧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⑨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⑩        [美]大卫•A﹒鲍得温主编: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65-166页。
⑪  黄一映: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载《台湾研究集刊》, 2007年第2期, 第32页。
⑫  黄一映: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载《台湾研究集刊》, 2007年第2期, 第38页。
⑬  黄一映: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载《台湾研究集刊》, 2007年第2期, 第38页。
⑭  颜声毅﹑刘国奋: 《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 载《台湾研究集刊》, 1997年第1期, 第44页。
⑮  颜声毅﹑刘国奋: 《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 载《台湾研究集刊》, 1997年第1期, 第45-46页。摘要:本文基于国家层次的分析,试图运用地缘政治学和安全困境理论分析台湾在美国战略考虑上的位置与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以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挑战,从而解释中美两国对台政策和未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趋势。


         关键词:台湾问题;政策演变;霸权维持;挑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在中国内战中失败,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台湾与大陆长达五十多年的分裂。牵涉台湾问题的既有两岸内部的政治变幻,也有外国势力的干涉(主要是美国)。而台湾问题的演进其实就是中美两国战略博弈的反映。
二、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一)冷战期间的美国对台湾政策
(1)中美建交前美国对台湾政策  
  在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前,美国政府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政府内部经过再三权衡,决定按照设法从中国“脱身”的总设想,考虑停止支持撤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利用那里进行抵抗。此时的美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台湾在其东亚霸权维持中的重要地缘战略价值。
1950年朝鲜问题的爆发,使得美国重新对台湾在其区域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价值进行了评估。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谈到:“台湾的地理形势是这样的:如果落在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的手里,它就成了插入这个防御圈的敌性凸角……出于台湾的地理位置与它的潜力,假如它被与美国的敌对的军事强国所利用,则美国前线地位的中央及南翼的战略重要性,将被抵消或整个被淹没”。而且,“台湾如果在这样一个敌对强国的手里,可以比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或潜水艇供应舰,出于完成攻势战略的理想地位”。①
保持台湾与中国大陆分离、支持和援助台湾当局等,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第一,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继续在国际上孤立中国;第二,使台湾成为遏制中国的军事基地;第三,在未来中国大陆的政府垮台时,台湾当局可以成为取而代之的力量。总之,遏制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当时美国台湾政策的基础,也是美国与台湾当局的战略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②
  另一方面,美国不希望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再次卷入同中国的战争。美国认为自己的中心在欧洲,主要防御的是苏联。因此,美国与台湾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旨在造成中国的长期分裂,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
(2)中美建交前后的美国对台湾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美国转向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转折点。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是美国在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上迈出的第一步。福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明显后退。直到卡特政府上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才重新开始。③
  一般认为,美国寻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有如下三个原因:(i)苏联在美苏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采取强硬立场,美国无法通过谈判来阻止苏联取得战略武器方面的优势;(ii)苏联在非洲、西亚和东南亚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仍然处于越战后的衰落期,靠自己及其传统盟国的力量,无法有效地组织苏联的扩张势头;(iii)自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改变,已经有111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国无法孤立于承认中国的潮流之外,特别是这个潮流的迅速发展,多少与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有关。④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其中明载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根据协议,立即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在一年内实现了撤军和废约的承诺。
然而美国国会仍然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为美国干预台海事务提供了法理基础。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承诺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几年供应的水平,并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销售。  
(二)冷战后美国对台湾政策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的合作基础骤然消失。而六四事件使中美关系降到了最低点。
(1)
老布什政府时期

1991年6月和7月,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关于台湾前途的政策”的第285号修正案,使该案成为1992年度美国援外法案的一部分。从1991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公开将中国定义为“威胁”,布什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导致的后果是美台政治与军事关系明显开始回升。⑤
  台湾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美国调整与台湾关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当时面临经济持续严重衰退的布什政府,希望通过加强美台关系,从台湾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好处。因此美国积极支持台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以此表示美国承认和赞赏台湾在世界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⑥
确切地说,布什政府后期对台政策的发展趋势是加强与提升同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关系,但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策。例如布什政府提出了放宽美台高层官方交往限制的设想,实际上并没有、或者说是没有来得及做出明确规定。⑦
(2)
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政策调整

1993年克林顿内入主白宫后,美国对台政策出现大幅度摆动。克林顿执政初期中美关系迅速严重恶化;1999年春季以来,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新的调整,其突出特点是从所谓“有条件的不介入”转变为“有限度的介入”,目的是通过推动两岸双方的对话来达成某种协议,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维持台湾海峡的和平局面。陈水扁上台后,克林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防止台海军事冲突的力度。⑧
(3)
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
    布什入主白宫以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其突出的特点是企图将所谓的“战略模糊”明确地改变为“战略清晰”。

三、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动机分析
  当代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自助体系。在自助体系里,国家优先考虑其安全,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虽然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变得更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为者的利益处于和谐状态或权力关系不重要,“相互依赖中,冲突与和谐都体现得很充分。每一方都从这种关系的持续中获益,但利益的分布也涉及斗争。和谐并不是相互依赖的结果;相互依赖的结果是冲突与合作”。⑩
  从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历史看,即使在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基础的七八十年代,美国对中国仍然奉行的是“双轨”政策,即遏制与接触并行。一方面几乎历届美国政府都明确表明支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另一方面则仍将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向其出售大量的先进武器。然而,这双轨并不等长。不同时期美国政府会根据不同的战略需要而作出更倾向于某一边的选择。⑪
因此,尽管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主题发生了变化,政治与军事的“高级政治”竞争仍会继续下去。所以,维持霸权依然是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需要维持自己在全球的国家利益与霸权。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历史上对东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在东亚的霸权。美国的目的是利用其在东亚制造的战略格局来牵制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迫使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取战略守势,从而防止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打破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安全均势,使该地区的局势继续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低成本维持东亚有效霸权的能力。⑫而阻挠台湾统一至少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经济上,维持台湾不统不独的地位可以达到长期消耗中国战略资源的目的,延缓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崛起速度,并且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通过打台湾牌逼中国妥协;
(2)军事上,维持了从日本到台湾的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控制了台湾海峡,也就掌控了中国与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同时也给美军提供了在东亚的“不沉的航空母舰”,加强了美军干涉东亚局势的能力;
(3)政治上,如果中国无法统一台湾,将台湾问题无限期的拖延下去,这种负面辐射效应将对中国国内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台湾问题的这种走向会鼓舞新疆和西藏的分裂主义势力,构成对中国现有领土构成和国家安全的严重打击;而一个没有完全统一的中国或国内问题重重的中国不可能快速的崛起为一个全方位的大国,从而也就威胁不到美国在东亚的霸权体系。
四、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这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台湾牵涉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亦即生存权、发展权),牵涉到中国战略目标亦即民族复兴的实现。台湾当然也牵涉到中国的次核心利益和边缘利益,尤其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大量海外利益需要台湾的最终统一来保证。因此,可以说台湾问题牵涉到中国的全面利益。
(1) 军事上,封锁中国的第一岛链,海军的东出的门户。没有台湾,中国的海洋战略纵深就会被大大压缩,海上运输线没有切实的保障。台湾若丢,美国海洋战略防线将一下退到关岛,并且驻日、驻韩、驻菲美军直接沦为解放军的“人质”。并且夺取台湾后,可以控制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2) 政治上,中国领导人无法承受台湾独立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首先,是个人政治生命的终结,甚至会背上民族罪人的骂名。其次,是中国政府权威的丧失,内部矛盾重重的中国社会将会来个危机总爆发,共产党政权也将不保。再次,地方分离主义势力也会受到鼓动(如“藏独”,“疆独”),中国将会陷入全面内乱。国将不国,四分五裂,回到比“满清”还“满清”的亡国灭种之境地。收回台湾,中国领导人必将功盖千世,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心必将爆增,国家凝聚力必将极强,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必将“心服口服”。
(3) 经济上,台湾如能和平回归,中国的经济实力会大增,进而形成互补性很强的大中华经济共融圈。同时也减少了中国在沿海的大量军费开支。
五、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的战略目标没有变。虽然在911事件以后,中美出于在反恐方面的共同利益,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中美关系也似乎得到了改善。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台湾在美国东亚战略上的地位,因为遏制和削弱中国就是其长期的基本战略。而制造和维持台湾问题就是美国出于维权霸权的终极目的和出于成本与有效性考虑的有效战略手段之一。因此,在台湾问题中,美国仍将扮演一个消极的角色,问题只在于不同时期台湾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的轻重缓急程度或位置关系发生些许变化而已。⑬
  除去美国的因素,周边国家对中国统一的态度也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日本占领台湾50年,在台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1952年至1995年,日本对台投资59亿美元,居外商投资台湾之首。同时,台湾多达70%的技术项目自日本引进。日台贸易中,日本长期有着巨大的顺差。从战略安全方面来说,台湾海峡是日本西南航线的必经之路,日本90%所需的石油经过这条线路。因此,从遏制中国和保护在台利益出发,日本希望中国的分裂局面长期保持下去。当然,日本近期谋求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大力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中国的配合和支持;而且随着日本在华利益的不断发展,它不希望因为台海局势的动荡引发东亚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日本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很小。⑭
  其次,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问题也持着矛盾的心态。既不希望两岸很快统一,担心统一的强大中国对它们构成威胁(因为中国历史上曾对这些国家有过重大影响)。也不希望台湾独立,因为那将危及亚太地区的稳定,从而影响他们的国家利益。就如法国《费加罗报》采访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时,他说:“中国大陆和台湾总有一日会统一,我对此毫不怀疑。什么时候统一?我不能说。我只希望统一不要太早,因为太早统一可能是灾难性的。”⑮
  再有就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的发展。从历史上说,日本军国主义是“台独”的始作俑者。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即策动一些日军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和汉奸分子,在台湾建立起“台独”组织;同时,驻台日本右翼军人发动“台湾独立”事件,即为“台独”活动的发端。但是,台湾重归中国已不可逆转,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行的“台独”活动遭到失败。由于蒋介石在台湾采取镇压“台独”的措施,“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从事活动。 1951年、1956年“台独”分子先后分别在日本、美国建立组织。至 60年代中期,日本是“台独”势力的大本营。当时在日本的“台独”派别众多、组织复杂,其中以廖文毅为首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独”组织。60年代未至 70年代初,随着中日关系发展,特别是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在日本的“台独”组织逐渐衰落,“台独”活动的重心由日本转移到美国。 1970年1月,“台独”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国 ;而统一指挥“台独”活动的“世界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即“台独联盟”)亦在美国成立。此后,美国成了“台独”活动的大本营。台湾在蒋经国执政后期发起了“民主化”运动,台湾本土的分离势力急剧发展,外省人(支持统一的主要力量)在政治上受到重大打击。而且由于台湾当局长期进行的妖魔化大陆宣传,使得台湾民众对大陆有着普遍的不信任感。而陈水扁上台后更是不断的加快“台独”的步伐:从修宪到叫嚣更改中华民国的国号,从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到“去中国化”运动,从向美国频频进口高技术武器到举行各种各样的军演……不断的挑战着大陆的底线,向着“台湾共和国”的“美梦”迈进。


但是,台湾问题归根到底,主要涉及的还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博弈。岛内的政客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中美两国政府现阶段默认的状态仍然是维持台湾“不统不独”。但是随着台独势力的日益猖獗,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同度必然会持续下降。如果说中国政府当初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着实际的意义,那现在则只能算是维持现状的口号了。中国如果要统一台湾,使用武力的概率是很大的。如果动武的话,就必须要考虑美国可能的干涉。而中国存在以下几个对美国的劣势:
(1)战略上,中国的核威慑力不足,中国使用核力量的决心与核战略对抗意志不够。加强中国的核实力,使之真正具备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进行对等摧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美国干涉门槛、代价的不二力量。中国亟待灵活运用中国核王牌,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核策略,而不是固守在一点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中国可以对一切外来敌人“先发制人核攻击”,这就是威慑。等到动用核力量的时候,就失去了核威慑、预防战争的效应。同等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需要全面调整与创新。
(2)军事上,中国的常规武器总体上大大于落后美国,中国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美国是“打什么仗,用什么武器”。
(3)内政上,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司法不公等等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只不过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被压下不爆发而已。内政问题实乃中国战争之根本、稳定之根本、发展之根本、昌盛之根本。
(4)经济上,随着中国阶级急剧分化,一批国际买办势力成了西方国家的在华代言人,是影响中国战争意志的重要腐蚀力。同时,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尤其是对美国、日本。
  当然,中国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最大战略优势就是中国进行的是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同心,具有最高的战争意志。美国维护的是次核心国家利益的侵略战争,必须随战争进程不断权衡战争的得与失,也不具备军民同心的坚实基础,具有相对劣势的战争意志。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中美必将长期战略对抗,而台湾就是中美战略对抗的第一战场和最重要的阶段,是中美战略攻防的转折点。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任何一方妥靖政策必将招致更大的妥靖。这就决定了中美之间的对抗是长期的、全面的和残酷的。在此基础上,中美之间的合作是战术的,更多时候是短暂的、局部的。这种合作源于经济上,美国需要中国庞大而廉价的市场;政治上,需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合作;军事上,不希望中国进行武器扩散和支持专跟美国作对的国家。而中国在方方面面更需要美国的合作,尤其是军事上不挑起战争以便赢得一个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的本质就是要和平,要发展,要稳定,不要战争,因而决定了中美战术态势跟战略态势一样,中国是防方,美国是进攻方;中国是被动的,美国是主动的。中国对美国等的一系列挑衅进行冷处理并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就根源于此。
注释:
①  刘贤瑞等: 《台湾战略问题的历史回顾》, 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第80-82页。
②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③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④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⑤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⑥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⑦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⑧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⑨        牛军: 《美国对台湾政策及美台关系的演变:一个历史的考察》,来自冷战中国网 , http://niujun.coldwarchina.com/yjlw/mgwjzc/000208.htm。
⑩        [美]大卫•A﹒鲍得温主编: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165-166页。
⑪  黄一映: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载《台湾研究集刊》, 2007年第2期, 第32页。
⑫  黄一映: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载《台湾研究集刊》, 2007年第2期, 第38页。
⑬  黄一映: 《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 载《台湾研究集刊》, 2007年第2期, 第38页。
⑭  颜声毅﹑刘国奋: 《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 载《台湾研究集刊》, 1997年第1期, 第44页。
⑮  颜声毅﹑刘国奋: 《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 载《台湾研究集刊》, 1997年第1期, 第45-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