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0:45:41
【星岛网讯】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这些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发明,不过,有好些韩国人声称它们的发明权归韩国。而且韩国的一本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本,于是韩国人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中国的浑天仪,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万元韩币的背面,成了韩国人的专利了。甚至连“豆浆的发源地”也挪移到韩国了。

  这些“发明权”之争引起网友强烈反响,网友们除了诉说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的“家史”,还提出了应对韩国“侵占”的解决方法。

  争议 联合国认定韩最早金属活字

  据《新快报》报道,韩国学者敢于宣称“起源国”在于有“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两手证据。一手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下称《直指》)。韩国驻华使馆官方网站称:2001年6月,《直指》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直指》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

  另外一手是他们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话说《直指》作为韩国金属活字的“孤证”,受到了超越国宝的尊崇,宣传攻势十分了得,前总统金大中亲自参加了古印刷博物馆的活动,清州市和庆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桥”等等——可见,韩国人已经把活字印刷当作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为了打造这个金字招牌,韩国前后动用了数以亿计的金钱——仅仅是2000年的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韩国政府便投入150亿韩元举办。

  据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介绍,韩国古印刷博物馆展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的照片和签名中都没有中国人,肖教授说:“这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刻意回避,否则必然会面对来自中国学者的质疑。”

  除了印刷术,中国浑天仪也被“当成”了韩国国宝。今年1月发行的新版万元纸币上,浑天仪赫然纸上。由浑天仪改造替换部分机件制成的浑天表被韩国列为国宝230号,收藏于高丽大学博物馆。甚至连韩国豆浆饮料广告都极力宣传“韩国是豆浆的发源地”。

  韩印刷术“改良”并不实用

  “韩国自称活字印刷术起源国”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也是热门话题,仅仅在天涯社区论坛,即有数十条相关的主题讨论。大部分网友第一反应都是“愤怒”。网友“骑着扁担拿着牛”说:“就好像亨利·福特埋头生产了一百多年汽车,最后让我们对门的二大爷给申请了一个汽车专利,那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网友“技术犯规”说:“那日本人是不是可以说汽车是他们发明的?”

  网友“李大水”则认同韩国“发明金属活字”的说法,认为“金属活字印刷确实是朝鲜人在毕昇的泥字印刷的基础上改进的”。网友“白马非马”则指出韩国的金属活字确有明显改进之处,他说:“中国的墨是水墨,不适合于金属版的印刷。”

  对此,网友“丁尼费阁”指出欧洲、韩国的印墨与中国一样,“是烟炱和胶混于水中制成”。新浪网友“executioner13”则提出改进并非发明。他说锡活字在宋末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中已有介绍。这位网友指出,“‘发明’一词不宜滥用,滥用则有悖历史的真实,反倒让人莫名其妙。”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指出,由于采取了“打印”方式,韩国的金属活字最初每天仅能印十页,经过多年改造后达到韩国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页,速度上远落后于采用“刷印”的中国的泥字、木字及金属字印刷术。

  应对 “复活”活字应加强考古宣传

  面对韩国的两手证据,中国提出了“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发展史”三方面的证据。

  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该课题组按照《梦溪笔谈》“薄如钱唇”的描述制作了1.2厘米高和0.6厘米高两种规格的活字,经专业测试和印刷试验,不存在“易碎”问题。该课题组介绍,韩国学者制作的活字易碎可能是因为太薄或者烧制工艺不成熟。

  至于韩国学者质疑“常使活字掉下来”,课题组根据当时配方松香、蜂蜡和纸灰,只要粘药用量配比合理,固版和拆版的效果都很好,黏着力也不差。课题组认为,韩国学者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使用了不良配药,或者是固版所用的粘药与毕昇原法不同。

  除了今人对活字的“复活”,出土文物对中国四大发明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近年不断发现比韩国《直指》要早得多的印刷本,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里发现的西夏(1038-1227)文献甚至详细记录了参与印刷各个工序的人员名单。

  从印刷发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后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最晚在唐代已经发明。

  史料链接 毕昇活字发明早韩国近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毕昇,时间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比韩国的《直指》早近400年。

  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不仅记载了造活字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还记载了许多细节,当时活字印刷已有明确的分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当时字库的检字法为按读音分类查找,“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字库中每个字都有数个,常用字更多,以备重复;如果是罕见字,则临时制作。

  浙江温州1965年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非常确凿,传统的韩国学者也承认“金属活字”不过是材料不同,韩国学者徐有榘(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與(起源)也……或用铜造——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星岛网讯】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这些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发明,不过,有好些韩国人声称它们的发明权归韩国。而且韩国的一本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本,于是韩国人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中国的浑天仪,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万元韩币的背面,成了韩国人的专利了。甚至连“豆浆的发源地”也挪移到韩国了。

  这些“发明权”之争引起网友强烈反响,网友们除了诉说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的“家史”,还提出了应对韩国“侵占”的解决方法。

  争议 联合国认定韩最早金属活字

  据《新快报》报道,韩国学者敢于宣称“起源国”在于有“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两手证据。一手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下称《直指》)。韩国驻华使馆官方网站称:2001年6月,《直指》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直指》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

  另外一手是他们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话说《直指》作为韩国金属活字的“孤证”,受到了超越国宝的尊崇,宣传攻势十分了得,前总统金大中亲自参加了古印刷博物馆的活动,清州市和庆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桥”等等——可见,韩国人已经把活字印刷当作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为了打造这个金字招牌,韩国前后动用了数以亿计的金钱——仅仅是2000年的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韩国政府便投入150亿韩元举办。

  据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介绍,韩国古印刷博物馆展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的照片和签名中都没有中国人,肖教授说:“这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刻意回避,否则必然会面对来自中国学者的质疑。”

  除了印刷术,中国浑天仪也被“当成”了韩国国宝。今年1月发行的新版万元纸币上,浑天仪赫然纸上。由浑天仪改造替换部分机件制成的浑天表被韩国列为国宝230号,收藏于高丽大学博物馆。甚至连韩国豆浆饮料广告都极力宣传“韩国是豆浆的发源地”。

  韩印刷术“改良”并不实用

  “韩国自称活字印刷术起源国”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也是热门话题,仅仅在天涯社区论坛,即有数十条相关的主题讨论。大部分网友第一反应都是“愤怒”。网友“骑着扁担拿着牛”说:“就好像亨利·福特埋头生产了一百多年汽车,最后让我们对门的二大爷给申请了一个汽车专利,那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网友“技术犯规”说:“那日本人是不是可以说汽车是他们发明的?”

  网友“李大水”则认同韩国“发明金属活字”的说法,认为“金属活字印刷确实是朝鲜人在毕昇的泥字印刷的基础上改进的”。网友“白马非马”则指出韩国的金属活字确有明显改进之处,他说:“中国的墨是水墨,不适合于金属版的印刷。”

  对此,网友“丁尼费阁”指出欧洲、韩国的印墨与中国一样,“是烟炱和胶混于水中制成”。新浪网友“executioner13”则提出改进并非发明。他说锡活字在宋末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中已有介绍。这位网友指出,“‘发明’一词不宜滥用,滥用则有悖历史的真实,反倒让人莫名其妙。”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指出,由于采取了“打印”方式,韩国的金属活字最初每天仅能印十页,经过多年改造后达到韩国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页,速度上远落后于采用“刷印”的中国的泥字、木字及金属字印刷术。

  应对 “复活”活字应加强考古宣传

  面对韩国的两手证据,中国提出了“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发展史”三方面的证据。

  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该课题组按照《梦溪笔谈》“薄如钱唇”的描述制作了1.2厘米高和0.6厘米高两种规格的活字,经专业测试和印刷试验,不存在“易碎”问题。该课题组介绍,韩国学者制作的活字易碎可能是因为太薄或者烧制工艺不成熟。

  至于韩国学者质疑“常使活字掉下来”,课题组根据当时配方松香、蜂蜡和纸灰,只要粘药用量配比合理,固版和拆版的效果都很好,黏着力也不差。课题组认为,韩国学者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使用了不良配药,或者是固版所用的粘药与毕昇原法不同。

  除了今人对活字的“复活”,出土文物对中国四大发明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近年不断发现比韩国《直指》要早得多的印刷本,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里发现的西夏(1038-1227)文献甚至详细记录了参与印刷各个工序的人员名单。

  从印刷发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后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最晚在唐代已经发明。

  史料链接 毕昇活字发明早韩国近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毕昇,时间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比韩国的《直指》早近400年。

  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不仅记载了造活字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还记载了许多细节,当时活字印刷已有明确的分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当时字库的检字法为按读音分类查找,“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字库中每个字都有数个,常用字更多,以备重复;如果是罕见字,则临时制作。

  浙江温州1965年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非常确凿,传统的韩国学者也承认“金属活字”不过是材料不同,韩国学者徐有榘(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與(起源)也……或用铜造——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