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之争”实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1:31:47
  明明是“中鞑之争”或者叫“华人和满洲人”之争,被满遗们矮化为“满汉之争”。这个“满汉之争”有许多“吊诡”之处。
  先谈谈所谓的“汉”。所谓的“汉”。在历史上,无论是宋人还是明朝人而言,世界(包括女真人)所公认就是中国人。她包括国内各个民族。他们通称中国人或者华人。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信奉同样的儒家教义有共同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穿同样的衣服。”。( 汉网所说的“汉服”更确切的应该叫“华服”。是古代中国人通用的服饰。 称“汉服”的确把实际意义缩小为汉族一家的事情。)。 在宋末崖山投海殉国的也有按现代标准划分的少数民族,在南明抗清的也有苗族、回族。董必武副主席游崖门诗写道:“华人爱汉耻崇胡”。而蒙元、满清压迫征服的对象也不是专门针对“汉族”,而是所有“中国人”。而“满汉之争”则把古代“中国人”矮化为“汉人”,并和今天的汉族混淆, 于是把这场争论矮化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之争。就此“大汉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的标签就可漫天飞舞,欺骗不少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激起少数民族同胞的反感。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洲鞑靼人征服了中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
  可见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满汉之争”,而是“中鞑之争”。“中鞑之争”实际是历史上的中国人和鞑靼人之间的国家意识的延续而非仅仅是民族意识之争。
  今天,我们的祖国仍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华人。其中汉族、满族、蒙族等其他民族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满族人也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老舍同志就是优秀代表,他这样对周总理说:“我们满族人曾对中国人民犯了罪。”。他这是真正站在了中国人的立场上,中华民族的立场上。
  “满汉之争”在“满”这方面,其意义就更加“吊诡”。 这里“满”实际并非是“满族人”,而是“满洲人”,这不仅仅是民族意识,而是一种国家意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宣称“五族共和”,我们恢复了“中国人”的传统身份。这点是满遗们心理上不甘心的。满遗们不愿意认同这个“共和的中国”,不原意当满族人,他们要恢复“满洲国”,分裂自立。
  他们真正向往的是恢复祖先的荣誉和国土。这点是有历史佐证的。
  傅仪自己承认,九一八事变后,他曾经主动给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写信,宣称:“我朝以不忍目睹万民之疾苦,将政权让与汉族,今者欲谋东亚之强固,有赖于中日两国提携,否则无以完成”,溥仪主动要求投靠日寇,建立满洲国。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写道:”那天勤民楼的大厅里铺着大红地毯,在北墙跟用丝帷幕装设成一个像神龛似的地方,中间放一特制的高背椅,上刻有作为徽号的兰花,所谓“御纹章”。我立在椅前,两旁站列着宫内府大臣宝熙、侍从武官长张海鹏、侍从武官石丸志都磨和金卓、侍卫处长工藤忠、侍卫官熙仑免(熙洽之子)和润良(婉容之兄)等人,以“总理大臣”郑孝胥为首的文武百官列队向我行三鞠躬礼,我以半躬答之。接着是日本大使菱刈隆向我呈递国书和祝贺。这些仪式完了,
  北京来的宗室觉罗(载、溥、毓字辈差不多全来了),以及前内务府的人又向我行三跪九叩之礼。”历史作证:满洲国的建立是满遗们共同的目标。
  同满遗们相反,成为中国人的满族同胞却要当中国人,涌现很多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英雄。
    当年溥仪等满贵都一概自称是“满洲人”,而今天的满遗包括几个满网,也拒绝作“满族人”,要重新作“满洲人”,学习犹太人是他们共同的口号。
    所有为满清辩护的,他们并非站在“满族人”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满洲人”的立场上,是发自“满洲人”内心的民族国家意识。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谓“满遗”不是“满族遗民”而是“满洲遗民”。这点也是满遗们不为人们注意的“吊诡”之处。
  “满洲遗民”不愿当中国人,非当不可。 也一定要求把“中国”改成以“满洲人”为主体的所谓“满清中华”,如此“满洲”就永存了,这是更隐蔽的“内涵”。他们这种诡辩技巧很有蛊惑力,很多满族兄弟还有其他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站到了“满洲人”的立场上,也成为他们发展的对象。明明是“中鞑之争”或者叫“华人和满洲人”之争,被满遗们矮化为“满汉之争”。这个“满汉之争”有许多“吊诡”之处。
  先谈谈所谓的“汉”。所谓的“汉”。在历史上,无论是宋人还是明朝人而言,世界(包括女真人)所公认就是中国人。她包括国内各个民族。他们通称中国人或者华人。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信奉同样的儒家教义有共同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穿同样的衣服。”。( 汉网所说的“汉服”更确切的应该叫“华服”。是古代中国人通用的服饰。 称“汉服”的确把实际意义缩小为汉族一家的事情。)。 在宋末崖山投海殉国的也有按现代标准划分的少数民族,在南明抗清的也有苗族、回族。董必武副主席游崖门诗写道:“华人爱汉耻崇胡”。而蒙元、满清压迫征服的对象也不是专门针对“汉族”,而是所有“中国人”。而“满汉之争”则把古代“中国人”矮化为“汉人”,并和今天的汉族混淆, 于是把这场争论矮化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之争。就此“大汉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的标签就可漫天飞舞,欺骗不少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激起少数民族同胞的反感。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仇视外国人,把他们排除在帝国之外,这在过去仅仅是出于中国地理上、人种上的原因,,只是在满洲鞑靼人征服了中国以后才形成为一种政治原则。”
  可见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满汉之争”,而是“中鞑之争”。“中鞑之争”实际是历史上的中国人和鞑靼人之间的国家意识的延续而非仅仅是民族意识之争。
  今天,我们的祖国仍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华人。其中汉族、满族、蒙族等其他民族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满族人也成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老舍同志就是优秀代表,他这样对周总理说:“我们满族人曾对中国人民犯了罪。”。他这是真正站在了中国人的立场上,中华民族的立场上。
  “满汉之争”在“满”这方面,其意义就更加“吊诡”。 这里“满”实际并非是“满族人”,而是“满洲人”,这不仅仅是民族意识,而是一种国家意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宣称“五族共和”,我们恢复了“中国人”的传统身份。这点是满遗们心理上不甘心的。满遗们不愿意认同这个“共和的中国”,不原意当满族人,他们要恢复“满洲国”,分裂自立。
  他们真正向往的是恢复祖先的荣誉和国土。这点是有历史佐证的。
  傅仪自己承认,九一八事变后,他曾经主动给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写信,宣称:“我朝以不忍目睹万民之疾苦,将政权让与汉族,今者欲谋东亚之强固,有赖于中日两国提携,否则无以完成”,溥仪主动要求投靠日寇,建立满洲国。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写道:”那天勤民楼的大厅里铺着大红地毯,在北墙跟用丝帷幕装设成一个像神龛似的地方,中间放一特制的高背椅,上刻有作为徽号的兰花,所谓“御纹章”。我立在椅前,两旁站列着宫内府大臣宝熙、侍从武官长张海鹏、侍从武官石丸志都磨和金卓、侍卫处长工藤忠、侍卫官熙仑免(熙洽之子)和润良(婉容之兄)等人,以“总理大臣”郑孝胥为首的文武百官列队向我行三鞠躬礼,我以半躬答之。接着是日本大使菱刈隆向我呈递国书和祝贺。这些仪式完了,
  北京来的宗室觉罗(载、溥、毓字辈差不多全来了),以及前内务府的人又向我行三跪九叩之礼。”历史作证:满洲国的建立是满遗们共同的目标。
  同满遗们相反,成为中国人的满族同胞却要当中国人,涌现很多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英雄。
    当年溥仪等满贵都一概自称是“满洲人”,而今天的满遗包括几个满网,也拒绝作“满族人”,要重新作“满洲人”,学习犹太人是他们共同的口号。
    所有为满清辩护的,他们并非站在“满族人”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满洲人”的立场上,是发自“满洲人”内心的民族国家意识。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谓“满遗”不是“满族遗民”而是“满洲遗民”。这点也是满遗们不为人们注意的“吊诡”之处。
  “满洲遗民”不愿当中国人,非当不可。 也一定要求把“中国”改成以“满洲人”为主体的所谓“满清中华”,如此“满洲”就永存了,这是更隐蔽的“内涵”。他们这种诡辩技巧很有蛊惑力,很多满族兄弟还有其他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站到了“满洲人”的立场上,也成为他们发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