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眼球经济(转贴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8:55:39
]]
]]
被关注了就是被“消费”了,无人理睬就“失败”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的海洋里不被湮没,吸引“眼球”从而造就“眼球经济”似乎是个快捷可靠的办法。然而,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丧失文学艺术品质的种种做法,却让人不能不疑窦丛生。不管青眼、白眼,只要有看客,就有表演者;不管笑剧、闹剧,只要有表演者,就有看客。为了更多的利益,不惜裸露,不惜欺骗,不惜背叛。如此“眼球经济”会把我们的文学艺术带向何方?刚刚辞世的相声艺术家马季曾对一些只知道“吸引眼球”的同行们怅然感喟:“他们光顾着自个儿点钱时乐了”,谁还会“拿出精力来搞创作!”

  爱热闹、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缺乏民族忧患、不关心国家命运,这是鲁迅作品中诸多形象的共同特征。他们没有样貌,不分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看疯子,看斗殴,看孝女,看剥羊,看打人,看革命党被杀,看白举人的秘密,一群人呆看一辆坏了的车,“人类是喜欢看看戏的”,于是“文学家自己来做戏给人家看”。

  作家要生存,演员要角色,报纸要发行,电影要票房,电视要收视率,网络要点击率……一个好的文化产品不考虑“眼球经济”是不现实的,寻求关注无可厚非,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文化的传播才有意义。然而,赏玩苦难,喝彩闹剧,插标自买,并非正途。假如鲁迅笔下“看客”成了今天“眼球经济”的主体,我们宁愿称其为“看客效益”。

  今年是鲁迅诞生125周年,学者专家青灯黄卷枯索先生散佚的篇章,订正先生被误读的话语,试图还其真实面目。但还有多少人记得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剑拔弩张的初衷?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唤醒看客的血泪呐喊?

  不因空虚和倦怠而失落我们曾经的珍藏,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民日报》 ( 2006-12-21 第05版 )
发错区了,呼叫斑竹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