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废除科举制,派留学,搞新政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8:58:53
钱穆在《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一文中认为,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1955年,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又说:“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和价值观、思想文化的变革以及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的强大冲击,由此还造成了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和传统士绅的转变以及社会形态的松动和变革,这一系列变化使传统的社会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批前社会中坚,知识分子被推到社会边缘,生计无着。废除科举制破坏了国家吸收和垄断精英士子的渠道,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权力对读书人的失控。而且,一些人突然失去了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指望,多年奋斗的道路被突然打断,一时想不出别的出路,因而对现实产生了严重不满。他们本来一心一意要攀宫折桂效忠王朝,却突然被无情抛弃,他们的前途失掉了保障,成了最不安定的社会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废除不仅使清王朝失掉了本来的支持者,还把他们转化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批因废除科举而自杀的读书人。
  
   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同时又同时编练新军,大批走投无路的旧知识分子被军队吸收,1905年新军在黄陂募兵,入伍的96人中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还有更多的童生。吸收了如此众多对现实严重不满的旧知识分子军队就象一个大火药桶。
  
   科举即废,朝廷失去了官僚体制自身的再造功能,朝野官民之间制度化的流通与平衡机制被破坏了,有志之士仕进无门,穷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反,也为革命准备了社会心理基础,彷徨、怨愤、绝望,社会失序,人心离散,有登高一呼者,难免应者云集。人们常奇怪大清江山如此脆弱,辛亥革命如此轻易,实际上废停科举已经抽去了清帝国大厦的拱顶石,革命只需轻轻一触,整个大厦便瞬间坍塌。
190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废止科举,二是同盟会成立。科举即废,青年才俊纷纷出国留学,天高皇帝远,加上现代西方思想洗礼,海外留学,就不是“留学科学”,而是“留学革命”。最初的同盟会员,绝大多数是“游学”的新式文人。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留学生与海外移民输入的革命。而革命之后,那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新兴知识分子,又成为共和政治中活跃的政治家。废止科举从旧官僚体制中断了传统文人的仕进之路,同时也为新的共和政治准备了现代政治家。最值得注意的,是废举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主要晋升之道从“读书做官”转为“打仗做官”。传统的知识与道德,不再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那么就只有暴力与阴谋了。袁世凯的保定军校、蒋介石的黄浦军校,培养了一批职业军事冒险家,他们掌握着中国的命运,主宰了军阀混战与国共战争。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
清朝政府为了还赔款、兴办新政.对古老的行政机器增加了几十甚至上百倍的赋税附加的征收压力,在没有什么的别的办法情况下,只能靠单向度的扩大行政机构来解决,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地方精英乘机扩大了权力,开始将自身的利益公然置于朝廷之上。于是,清朝统治的根基在地方势力膨胀的涨大声中瓦解了。
  
   直接后果就是会党的大规模发展.编练新军,派留学生,建学堂大大加重负担是一个主要原因!矿工、手工业者,农民的负担在大大加重的情况下纷纷加入会党.
  
   例如新军中下层官兵多属破产的农家子弟、失业手工业者和一些家境不好的知识分子.会党就开始大规模渗透!

1904癸卯学制实施,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作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10000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200万。
  
  
   1903年12月24日清政府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116—5117页。)。清政府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如直隶,1902年袁世凯拟“每户售酒百斤,抽捐制钱一千六百文,并准其于常价之外,每斤增加十六文发售。”(《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25页。)此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等。
  
   在发展过程中,新式教育面临着众多困难。首先是经费不足。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清廷于宣统元年颁谕,将民间祠庙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一律改为学堂。河南省“宣统元年,提学司令各县抽取庙产十二三充学校经费,于是各县初等小学成立渐多”。光绪三十年(1904),山东嘉祥县“就各地庙宇改设蒙养学堂43处,即以各庙地为各学堂经费”。
    
    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学田和庙产收入逐渐不敷应用,筹款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直隶清苑县“除由绅董量力集资外,凡村中公共产业及赛会迎神之资,皆可化无益为有用,拨充学堂经费”。但在清末办学后期,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抽捐,最主要当为亩捐。如河南长葛县“公立国民小学校,城乡共二十八处,每年由地亩捐钱六千余串”。宣统元年,山东德平县随同丁银每亩加征附捐铜元一枚,作为教育专款。
     抽捐办学恶化了学校与农民的关系。如前所述,尽管有公产、捐输作为学堂经费的来源,但为数毕竟不足,因此各县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抽捐。而各县学堂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广大农民子弟并未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农民反对抽捐,仇视学堂,揭毁学堂的事时有发生。宣统元年(1909)六月,直隶迁安县乡民因抗捐率众两次攻城,并殴辱劝学员几濒于死。有时,抗捐行动因劣绅的主使进一步扩大,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新野知县叶承祖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因无底款,于次年二月呈准上宪,由丁地项下每两银附加钱一串,作为办学经费。南乡袁庄土豪周维豪反对丁地附加,煽惑南乡西乡民众,于三月十五日午前乘城隍庙烧香大会之机,率领民众二千余,荷扫帚木锨,击鼓鸣锣来城质问。当时虽有南阳巡防营兵士一连弹压,但寡不敌众,县衙门被民众攻进。知县逃避,丁地附加豁免。钱穆在《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一文中认为,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1955年,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又说:“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和价值观、思想文化的变革以及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的强大冲击,由此还造成了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和传统士绅的转变以及社会形态的松动和变革,这一系列变化使传统的社会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批前社会中坚,知识分子被推到社会边缘,生计无着。废除科举制破坏了国家吸收和垄断精英士子的渠道,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权力对读书人的失控。而且,一些人突然失去了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指望,多年奋斗的道路被突然打断,一时想不出别的出路,因而对现实产生了严重不满。他们本来一心一意要攀宫折桂效忠王朝,却突然被无情抛弃,他们的前途失掉了保障,成了最不安定的社会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废除不仅使清王朝失掉了本来的支持者,还把他们转化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批因废除科举而自杀的读书人。
  
   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同时又同时编练新军,大批走投无路的旧知识分子被军队吸收,1905年新军在黄陂募兵,入伍的96人中有12个廪生,24个秀才,还有更多的童生。吸收了如此众多对现实严重不满的旧知识分子军队就象一个大火药桶。
  
   科举即废,朝廷失去了官僚体制自身的再造功能,朝野官民之间制度化的流通与平衡机制被破坏了,有志之士仕进无门,穷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反,也为革命准备了社会心理基础,彷徨、怨愤、绝望,社会失序,人心离散,有登高一呼者,难免应者云集。人们常奇怪大清江山如此脆弱,辛亥革命如此轻易,实际上废停科举已经抽去了清帝国大厦的拱顶石,革命只需轻轻一触,整个大厦便瞬间坍塌。
1905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废止科举,二是同盟会成立。科举即废,青年才俊纷纷出国留学,天高皇帝远,加上现代西方思想洗礼,海外留学,就不是“留学科学”,而是“留学革命”。最初的同盟会员,绝大多数是“游学”的新式文人。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留学生与海外移民输入的革命。而革命之后,那些受过西式教育的新兴知识分子,又成为共和政治中活跃的政治家。废止科举从旧官僚体制中断了传统文人的仕进之路,同时也为新的共和政治准备了现代政治家。最值得注意的,是废举之后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主要晋升之道从“读书做官”转为“打仗做官”。传统的知识与道德,不再能为权力提供合法性,那么就只有暴力与阴谋了。袁世凯的保定军校、蒋介石的黄浦军校,培养了一批职业军事冒险家,他们掌握着中国的命运,主宰了军阀混战与国共战争。有悲观者评论:“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
清朝政府为了还赔款、兴办新政.对古老的行政机器增加了几十甚至上百倍的赋税附加的征收压力,在没有什么的别的办法情况下,只能靠单向度的扩大行政机构来解决,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地方精英乘机扩大了权力,开始将自身的利益公然置于朝廷之上。于是,清朝统治的根基在地方势力膨胀的涨大声中瓦解了。
  
   直接后果就是会党的大规模发展.编练新军,派留学生,建学堂大大加重负担是一个主要原因!矿工、手工业者,农民的负担在大大加重的情况下纷纷加入会党.
  
   例如新军中下层官兵多属破产的农家子弟、失业手工业者和一些家境不好的知识分子.会党就开始大规模渗透!

1904癸卯学制实施,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作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10000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200万。
  
  
   1903年12月24日清政府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116—5117页。)。清政府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如直隶,1902年袁世凯拟“每户售酒百斤,抽捐制钱一千六百文,并准其于常价之外,每斤增加十六文发售。”(《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25页。)此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等。
  
   在发展过程中,新式教育面临着众多困难。首先是经费不足。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清廷于宣统元年颁谕,将民间祠庙不在祀典者由地方官一律改为学堂。河南省“宣统元年,提学司令各县抽取庙产十二三充学校经费,于是各县初等小学成立渐多”。光绪三十年(1904),山东嘉祥县“就各地庙宇改设蒙养学堂43处,即以各庙地为各学堂经费”。
    
    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学田和庙产收入逐渐不敷应用,筹款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直隶清苑县“除由绅董量力集资外,凡村中公共产业及赛会迎神之资,皆可化无益为有用,拨充学堂经费”。但在清末办学后期,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抽捐,最主要当为亩捐。如河南长葛县“公立国民小学校,城乡共二十八处,每年由地亩捐钱六千余串”。宣统元年,山东德平县随同丁银每亩加征附捐铜元一枚,作为教育专款。
     抽捐办学恶化了学校与农民的关系。如前所述,尽管有公产、捐输作为学堂经费的来源,但为数毕竟不足,因此各县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抽捐。而各县学堂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广大农民子弟并未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农民反对抽捐,仇视学堂,揭毁学堂的事时有发生。宣统元年(1909)六月,直隶迁安县乡民因抗捐率众两次攻城,并殴辱劝学员几濒于死。有时,抗捐行动因劣绅的主使进一步扩大,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新野知县叶承祖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因无底款,于次年二月呈准上宪,由丁地项下每两银附加钱一串,作为办学经费。南乡袁庄土豪周维豪反对丁地附加,煽惑南乡西乡民众,于三月十五日午前乘城隍庙烧香大会之机,率领民众二千余,荷扫帚木锨,击鼓鸣锣来城质问。当时虽有南阳巡防营兵士一连弹压,但寡不敌众,县衙门被民众攻进。知县逃避,丁地附加豁免。
任何改革必然要废除某些不合时宜的制度和政策,但要有补救的措施,配套政策,循序渐进的开展,使旧体制内的群体能看到希望,其基本利益不受到损害。如果改革使少数人得利,而多数人不能享受改革的成果,甚至基本生存条件都不能保障,那么这种改革的失败就是注定的。
    如晚清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最突出的就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引起了旧体制的结构性变动和对价值观、思想文化以及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的强大冲击,前社会中坚,知识分子被推到社会边缘,生计无着。国家吸收和垄断精英士子的渠道被破坏,中下层知识分子突然失去了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指望,多年奋斗的道路被突然打断,又无别的出路,因而对现实产生了严重不满,成了最不安定的社会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举制的废除不仅使清王朝失掉了本来的支持者,还把他们转化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日本则非常明智,直到明治维新,世袭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据1872年统计,日本有武士425872人,加上家属合计1941286人,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没有直接废除武士制度,而是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一部分高级武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

    至于中下层武士,则包括足轻,全部授予他们士族的身份,并以法律形式固定。所以武士阶层——士族数量大概占日本人口数量百分之十几。日本为了把国内矛盾转移还采取了另一个办法:征韩论。
韦伯之流不是对科举还津津乐道吗?没有坏制度,只有不合适的制度。
科举本来可以演化成现代考试制度的,可惜人们总是太极端,一定要非此即彼,现代学校还不是要考试,如果能把科举制的秀才、进士演化成中学生、大学生,也就顺理成章了!:D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1-25 22:44 发表
科举本来可以演化成现代考试制度的,可惜人们总是太极端,一定要非此即彼,现代学校还不是要考试,如果能把科举制的秀才、进士演化成中学生、大学生,也就顺理成章了!:D

晚清确实是这么搞的。小学毕业生获得秀才功名,中学毕业生获得举人功名。
但是它废除了科举啊!我的意思是,你加其他科目进来,科举作为一个专业,比如文史科进行改良嘛!总不能让一大堆人失业啊,那是很麻烦也很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啊!
楼主的帖子,够加精的水平了。
看到某小弟的逻辑思维进步令人欣慰。

科举制度作为考试制度的一种,和其它事物一样有它的两面性。

但它彼时成为罪恶焦点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设计得太完美了,如同一架精密机器。将无数人才的精力斗志都套在里面了,而放松了现实的反抗和思考。

清末出现的取士空白主要还是由于政权不稳原因造成的,中国其时已没有充裕的时空间去做有效的传承的改革安排了。

日本的情况不同,不能简单类比,武士阶层是武装力量,处理不好要动刀子的,打内战的,如:佐贺之乱秋月之乱”和“荻之乱”,西乡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嘛,秀才造反,千年不成。就是要下你的岗。
  章太炎先生驳诉清政府所谓的"君主立宪"
  
  
    1908年,满清政府筹备已久的 “钦定宪法大纲” 终于裱糊出台,清廷并“下诏”称,次年在各省开咨议局;这是那拉氏在垂亡之际,玩弄“预备立宪”的最后一招;主张立宪的官僚大为神气,以为参政有望。章太炎为此撰写了“代议然否论”一文进行驳斥,重申民主共和,实现民选总统,司法独立,保障人民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针对清廷粗滥裱糊的“宪法大纲”,章太炎撰写了“虏宪疾废六条”一文作为“代议然否论”的附文,论述了满清君主立宪的荒诞性,其深刻程度不仅超过当时鼓吹立宪的人,对当今大肆吹捧满清,鼓吹君主立宪的御用文奴徐晋如等人,亦有深刻启示作用,兹翻录如下:
    
    
    首先,章太炎深刻指出,满清拟订的“宪法”,从其根本宗旨而言,既不是伸民权于百姓,也不是救中国于水火,而是以保存宗室,保障满清皇帝的权力为第一任务。满清“宪法”到处剽窃日本的君主立宪模式,又把其奸诈、险恶的用心刻意隐藏,尽管如此,仍然自相矛盾、错谬百出,其弱智与病态、凶残与狡诈于此可见!“虏廷之疾已死不治,而欲以宪法疗之,宪法之疾又死不治,持脉写声,可以知其病态矣!”
    
    
    满清“宪法”声称“满清皇帝统治满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云云,章太炎说,这不过是在剽窃日本模式而又生搬硬套,不但脱离实际,而且不伦不类。日本宪法只是说,“大日本帝国以万世一系之日本天皇统治之”不但符合日本的历史实际,而且言辞含蓄,留有余地;初有日本国,便有日本天皇,相沿上千年之久,天皇并且被高度神化,被称为天神后裔,在日本民众之中素有威望,加之由皇室领导的明治维新,带领日本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取得了举国民众的普遍拥戴,因之过度到君主立宪,是自然而然的。而满清本是塞外东胡,夷狄禽兽之属,入关之前,尚有群婚之陋习,足见其野蛮原始;又起于狂寇,劫掠中原,杀戮亿万,钳制中国,阴贼狠戾,鸦片战争之后,全然沦落成帝国主义的买办走狗,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残民以逞,为我不共戴天之世仇,早已恶贯满盈、人神共愤,万死不足以赦余辜,哪里还有资格奢谈立宪?不但井底之蛙、不自量力,简直是大逆不道、恬不知耻了!
    
    
    章太炎接着说,中国历来就没有“万世一系”王朝,即使是华夏民族的君主,一样有兴衰废替,王朝更替有合法的历史依据,“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更何况是和我仇深似海的鞑虏?秦始皇想把自己的江山二世三世千世万世的传下去,早已成为千载笑谈;千年之后,鞑虏还有脸扯什么“万世一系”,简直是笑料中的笑料了!以之推论,“满洲之主可以钦定宪法,秦始皇独不可钦定宪法耶?”
    
    
    针对虏宪谓之“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云云,章太炎大加嘲笑说,“旃裘腥膻之儿,识字未及千数,混沌如帝江,清狂不慧如昌邑王…… 而知识未殆陈叔宝,大婚则拜谒堂子,以观房中之画像…… 上谒西太后,又时时被唾面而伏棰楚,有何神圣?亦何得不可侵犯之实权耶?日本定此二条,虽儿童亦笃信,满洲定此二条,虽达官亦腹笑。”这是说,载恬小丑,不过是裹着毡毯羊皮的腥膻小儿,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愚蠢混沌,比陈叔宝这样的小邦亡国之君也不如,结婚就去拜原始粗鄙的萨满教,到堂子(满清宗室祭祀萨满教的地方)里观春宫画,面见那拉氏,又被当面唾到脸上,遭受责罚,如此孱弱、无能的末造亡君,那里还有资格谈“神圣”?又哪里有什么“不可侵犯”的实权?说起来,简直令举国喷饭,虽在满清当差的官僚也会嗤之以鼻,私下里窃笑!
    再说了,满清皇帝有何德何能,妄想世为宗主?过去寇边屠城,罪恶累累,现在丧权辱国,割安南、弃朝鲜,减缅甸,让台湾,卖国条约签了一大箩筐,下放到村里当农夫都不够;即使我等宽大,流放他到建洲做个小酋长已经足够了,怎么还敢自不量力,“觊觎非分”?满洲政府早知道自己垂死待毙,知道满清觉罗宗室已经臭不可闻,连觉罗氏都不敢提,而诡称什么“万世一系”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虏宪鼓吹“万世一系”,又畏惧老女人那拉氏的淫威,不敢说让谁“万世一系”,更不敢说一定让觉罗氏的男人继承,以免引起那拉氏的愤怒;如果这样,宗室之女也可以充当酋长,父系变母系,那里还有什么“万世一系”?
    
    
    虏宪鼓吹不准摄政,现在那拉氏正在摄政,所以只好委曲求全,声称等9年之后再实行,到时候老太太还不死,难道政出两门?这等鸟兽踪迹之荒诞“宪法”,自当破坏矣!
    
    
    虏宪的本质,是以维护满清宗室权益、保障满酋的专制权力为根本宗旨;因此,模糊其词,最大限度的扩展觉罗宗室的名额和权力范围,加之,虏廷之军机大臣,历来由宗室亲藩充当,实际上,是形成一个以满酋为核心、以亲藩与羽翼的权力集团,不但有悖于华夏之成法,也与虏宪竭力剽窃的日本模式相逆,何者?
    
    
    华夏之成法,宗藩极少干政,到唐、宋,宗藩的地位愈底,明代宗藩虽然地位高,但也不准参与实际政务;日本宪法严格限制皇室名额,并且皇族成员不担任政府官员。现在,虏廷虽改军机处为内阁,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军机大臣改成内阁大臣,仍然由宗室亲藩充任,而端华、载垣、奕忻这些不是人的家伙,(彼氏固无人类)卖官鬻爵、贪污受贿、骄奢淫逸,到庆酋奕诓更加变本加厉,弄得丑声四布,现在躲在“宪法”的名义之下,凭借阁臣的权柄,更加贪婪卑污;一有大臣弹劾,则斥之为“污蔑亲藩”,而且,虏宪又模糊其词,把大量的宗室余孽塞进“皇族”成员当中,盘踞着从中 央到地方各级职位,这那里是“君主立宪”?比康有为的保皇党还***,如果这样的“宪法”得到实施,只能使得满清宗室的狐狸穴兔子窝更加坚固,这难道就是觉罗氏标榜的“公正”吗?
    
    
    虏宪又声称“议院有建议之权,所有决议事件,应恭候钦定,政府方得奉行”这简直是替满酋恣意横行的专 制统治张目;汉、唐、宋、明之成法,士民都可以上书言事,至满清而禁止,本来就是剥夺人民议政的权利,现在,又收缩议院的权利,进一步削夺民权,替满酋张罗谋划的汉奸杨度,比保皇分子康有为更为可恶,将其屠肠肢解都不足以抵其辜!我(章太炎)虽然不赞成代议政体,但也不会站在胡人屋檐下去求什么“民权”,不过看看这个所谓的“立宪”,简直让人笑的露出牙龈。
    
    
    虏宪又强化老百姓纳税、当兵的义务,这是想进一步搜刮包百姓,又担心人民奋起反抗,而预先作好征调的准备,与其说人人都有当兵的义务,还不如说这是给予汉人自相残杀的义务。总之,虏宪互相矛盾,错谬处处,与其听信这样的谎言,还不如烧掉它的帐篷,毁掉它的巢穴,杀掉它的头目,斩除它的首级,割掉它的○○(章太炎用“椓○其阴”,“椓”意为宫刑,大概是是这个意思),剁碎它的尸体,让这样的狍子水獭政府永远在地球上绝迹!现在到处水涝旱灾,南北各地,灾害丛生,老百姓饥寒交迫,就等着吃胡虏、汉 奸的肉了!“孰与烧其穹庐,犁其王庭,尸其主者,枭其首,○椓其阴,菹其骨肉于市,使○獭政府永绝于地球之上……四万万人槁饿矣,其取胡人汉奸之醢以来!”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1-26 11:42 发表
但是它废除了科举啊!我的意思是,你加其他科目进来,科举作为一个专业,比如文史科进行改良嘛!总不能让一大堆人失业啊,那是很麻烦也很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的啊!

也搞過的,數學,法律等現代科目都被加入了科舉科目。電視劇“走向共和”里就有這一段。還是袁世凱提出的呢。:b
我倒是看了不少文章,
有空发上来,大家看看!
:D 中国革命总是要见红![:a5:]
:D 现在政治体制也不见得强哪去!只不过皇帝十年一轮换而已,只能说是伪共和!!;P
在满遗看来,所谓文明就是要求别人他们文明,而他们自己却不必遵守文明的规则。所谓民族团结就是汉族要体谅他们的一切,他们却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汉族。

究竟是谁先肆无忌惮地揭开汉民族的伤口,并在伤口上撒盐?

事实上,很多骂满清的人,都曾经是民族团结论者,很遗憾事实教育了我们世界上很多人并不善良。我们的宽容只是换得了对方的得寸进尺。如果说满族的民族感情被伤害,那么汉族的感情就可以无视吗?篡改历史、污蔑汉族文明歌颂满清的辫子戏满天飞、上百家讲坛歌颂刽子手、开满清入关周年庆……是他们太过分。

他们这样做,伤害的不仅是汉族,也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对种族大屠杀、搞文字狱、迁界禁海的制造者的歌颂,难道是文明行为?事实上,即使一个世界主义者,只要他还以文明人自居,对这种行为就不能不愤怒。

正因为他们太过分,才使得本来早已不愿意翻旧账的汉族人不得不奋起反击。真想报复,1911年就该报复。

我们并不想报复,但是我们绝不能遗忘,因为遗忘是对民族苦难的背叛,更加不能容忍黑白颠倒篡改扭曲历史。

承认罪恶,正视历史, 那就都是文明人。

可是很多满遗不这么做, 有罪的是满清和满遗。  

任何混淆概念,拿所谓的现在说事,不允许批判满清和满遗罪恶的行为,都是无耻行为。

对着犹太人歌颂纳粹,如果犹太人反对还说犹太人是种族主义?

除非是习惯下跪的奴才忘记怎么站起来,否则,谁会赞同以上?
关键是把考试取士制度废了,结果过了九十年又恢复了公务员考试制度。
其实可以参照文革前废除高考,搞工农兵学员,这一段历史来看!某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

由于科举士公务人员的入门考试,公务人员的质问就那么一些定额,多不了的,必然会有强烈竞争。但是没有考试,那就是各显神通的走各种路数了,歪的邪的路子的谁也保证不会没有。

在以前大学招生极其有限,每年的高中生大学入取率不到5%的时候,废除考试,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多疑对于一个有限的资源,你必须要设一个大家都能仍同至少不能反悔的合法门槛,比如一些重要资源(如土地)的拍卖制度也是如此。如果以后大学入取率达到100%,并且重点非重点模糊了,爱谁谁,那就是共产主义咯,各取所需,上哪个大学、上不上大学由自己咯!:D
日本右翼说:日本进行的,是解放全亚洲的大圣战!  

满遗分子说:满清入关,是来帮助汉人维持秩序的!  

日本右翼说:中日同文同种,日本不是侵略!  

满遗分子说:满汉一家,满清不是侵略!  

日本右翼说:你们的蒋介石,良心不好。  

满遗分子说:朱明王朝,非常不妙!  

日本右翼说:南京人口不足20万,怎么可能屠杀30万以上?  

满遗分子说:扬州现在人口也不多,怎么可能屠杀80万?  

日本右翼说:日军进入南京,秋毫无犯,与中国小孩,大大的友好!  

满遗分子说:清军进入扬州,老百姓夹道欢迎,纷纷前来慰问!  

日本右翼说:就算我们杀了人,你们中国人也杀过人!  

满遗分子说:就算我们杀了人,你们汉人也杀过人!  

日本右翼说:杀人都是二鬼子朝鲜人和台湾皇协军与皇军无关!  

满遗分子说:杀人都是汉奸和汉八旗与清兵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