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 海峽之彼~~雄三傳說(轉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6:53:46
转录自台湾「全球防卫杂志」

雄三研发秘辛 作者:高智阳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飞弹,终于在今年国庆国防展示中现身。这是中科院研发冲压发动机多年来最具体的成果。要了解雄三研发始末,必须从中科院引进国外冲压发动机技术,自行研改出弓二冲压飞弹,再应用到擎天载具,最后落实成为雄三超音速反舰飞弹说起。

天弓冲压飞弹

1980年黄孝宗出任中科院代院长后,大力推动冲压发动机研发,并称之为「超性能飞弹」。1981年中科院正式进行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先期研发工作,同年2月中科院也成立天弓计画室,原本中科院冲压发动机的研发就是要用于天弓飞弹(即最早构型的天弓二型地对空飞弹)上,因此就把冲压发动机奠基研究计划并入其中。

弓二冲压飞弹并非中科院首次研发冲压发动机飞弹,1970年代中科院所发展的第一代冲压发动机载具体积硕大,发动机与弹体构形分别设计,发动机外挂于弹体,显示中科院研发的第一代冲压发动机载具深受 Marquardt公司设计理念的影响,Marquardt 公司Bomarc 防空飞弹即是冲压发动机挂于弹体外侧的第一代设计。

1984年美国Marquardt 公司技术协助中科院兴建的大型风洞完工。这座风洞有别于一般风洞,可在风洞内制造的气流中引燃丙烷产生热量,增加温度,以仿真实际飞行的空气密度,藉以了解飞行中燃烧现象和结果,这座风洞又称热风洞或高熵风洞。除了风洞等地面测试设备外,中科院也陆续完成冲压发动机涡轮泵、燃油阀、燃烧室、进气道、燃油供应控制系统等关键组件的开发研制。

1984年年底美方又同意 Vought 公司(后来改为 LTV,即Ling-Temco-Vought)输出冲压发动机技术,使得中科院在冲压发动机研发上再添助力。当时引进的是 Vought 公司研发的 ALVRJ(Advanced Low-Volume Ramjet,或称 Air-Launched Low-VolumeRamjet)和其衍生的STM(Supersonic Tactical Missile,超音速战术飞弹)冲压发动机技术。

ALVRJ 计划开始在1968年,是 Vought 公司接受美国海军委托,所进行的小型飞弹冲压发动机飞行测试。ALVRJ 第一次自由飞试是在1974年12月进行,由 A-7E 攻击机于空中发射,测试速度超过2马赫,射程超过70公里。ALVRJ 尾部的固体火箭加力器,只要5秒就可达到启动冲压发动机的速度。1976年进行4次成功的飞行测试,整个计划告一段落。ALVRJ 全长4.57公尺,弹径38公分,时速2735公里,最大射程超过160公里。

后来 LTV 公司提出一个以ALVRJ为基础的战术飞弹构想,即STM空对舰飞弹(外型类似 ALVRJ,但弹体较长),并参与美国海军相关计划竞标,并在1979年4月进行第一次飞试。不过后来美国海军并没有持续推动STM案,改以发展次音速的战斧巡弋飞弹。1983年 LTV 公司以ALVRJ/STM的设计,推出VTS-6 (Vought Target System 6)飞弹再度参与美国海军SLAT (Supersonic Low-Altitude Target)计划竞标,但败给同样采用整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 Martin Marietta 公司的ASALM (Advanced Strategic Air-Launched Missile),不过后来 SLAT计划被取消,并未有生产任何原型飞弹。

由于承袭美国Vought公司的ALVRJ/STM冲压发动机技术,弓二冲压飞弹的外型与STM就像是孪生兄弟,擎天载具和雄三也都延续这个外型。不过因中科院无法克服冲压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中科院最后放弃弓二冲压飞弹的研发。

虽然弓二冲压飞弹研发失败,中科院为延续原先冲压发动机的研发能量,在1990年于飞弹火箭研究所成立「擎天计画室」,针对已研发10年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载具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整合,研发重心也转成超音速反舰飞弹。1994年时擎天计画室和雄风作业室合并,雄三研发计划正式启动。(续)转录自台湾「全球防卫杂志」

雄三研发秘辛 作者:高智阳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雄风三型超音速反舰飞弹,终于在今年国庆国防展示中现身。这是中科院研发冲压发动机多年来最具体的成果。要了解雄三研发始末,必须从中科院引进国外冲压发动机技术,自行研改出弓二冲压飞弹,再应用到擎天载具,最后落实成为雄三超音速反舰飞弹说起。

天弓冲压飞弹

1980年黄孝宗出任中科院代院长后,大力推动冲压发动机研发,并称之为「超性能飞弹」。1981年中科院正式进行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先期研发工作,同年2月中科院也成立天弓计画室,原本中科院冲压发动机的研发就是要用于天弓飞弹(即最早构型的天弓二型地对空飞弹)上,因此就把冲压发动机奠基研究计划并入其中。

弓二冲压飞弹并非中科院首次研发冲压发动机飞弹,1970年代中科院所发展的第一代冲压发动机载具体积硕大,发动机与弹体构形分别设计,发动机外挂于弹体,显示中科院研发的第一代冲压发动机载具深受 Marquardt公司设计理念的影响,Marquardt 公司Bomarc 防空飞弹即是冲压发动机挂于弹体外侧的第一代设计。

1984年美国Marquardt 公司技术协助中科院兴建的大型风洞完工。这座风洞有别于一般风洞,可在风洞内制造的气流中引燃丙烷产生热量,增加温度,以仿真实际飞行的空气密度,藉以了解飞行中燃烧现象和结果,这座风洞又称热风洞或高熵风洞。除了风洞等地面测试设备外,中科院也陆续完成冲压发动机涡轮泵、燃油阀、燃烧室、进气道、燃油供应控制系统等关键组件的开发研制。

1984年年底美方又同意 Vought 公司(后来改为 LTV,即Ling-Temco-Vought)输出冲压发动机技术,使得中科院在冲压发动机研发上再添助力。当时引进的是 Vought 公司研发的 ALVRJ(Advanced Low-Volume Ramjet,或称 Air-Launched Low-VolumeRamjet)和其衍生的STM(Supersonic Tactical Missile,超音速战术飞弹)冲压发动机技术。

ALVRJ 计划开始在1968年,是 Vought 公司接受美国海军委托,所进行的小型飞弹冲压发动机飞行测试。ALVRJ 第一次自由飞试是在1974年12月进行,由 A-7E 攻击机于空中发射,测试速度超过2马赫,射程超过70公里。ALVRJ 尾部的固体火箭加力器,只要5秒就可达到启动冲压发动机的速度。1976年进行4次成功的飞行测试,整个计划告一段落。ALVRJ 全长4.57公尺,弹径38公分,时速2735公里,最大射程超过160公里。

后来 LTV 公司提出一个以ALVRJ为基础的战术飞弹构想,即STM空对舰飞弹(外型类似 ALVRJ,但弹体较长),并参与美国海军相关计划竞标,并在1979年4月进行第一次飞试。不过后来美国海军并没有持续推动STM案,改以发展次音速的战斧巡弋飞弹。1983年 LTV 公司以ALVRJ/STM的设计,推出VTS-6 (Vought Target System 6)飞弹再度参与美国海军SLAT (Supersonic Low-Altitude Target)计划竞标,但败给同样采用整合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 Martin Marietta 公司的ASALM (Advanced Strategic Air-Launched Missile),不过后来 SLAT计划被取消,并未有生产任何原型飞弹。

由于承袭美国Vought公司的ALVRJ/STM冲压发动机技术,弓二冲压飞弹的外型与STM就像是孪生兄弟,擎天载具和雄三也都延续这个外型。不过因中科院无法克服冲压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中科院最后放弃弓二冲压飞弹的研发。

虽然弓二冲压飞弹研发失败,中科院为延续原先冲压发动机的研发能量,在1990年于飞弹火箭研究所成立「擎天计画室」,针对已研发10年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载具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整合,研发重心也转成超音速反舰飞弹。1994年时擎天计画室和雄风作业室合并,雄三研发计划正式启动。(续)
]]
为了房价,帮顶个~~:D :D :D
不为了房价,我也顶!
这个我这儿是指望不上了~~那个WW就没有弹道导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