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教育已处于信用破产的边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9:59:45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武夫治国梦》、《历史的坏脾气》、《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等。

    研究生教育外表很光鲜

    最近,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教授们,不会感到舒服,当然他们可以祭起采样、统计、回归之类的科学大旗,质疑其可靠性,甚至由有关部门出面,弄一个针锋相对的调查,给自己遮一下丑,但是,如果这些人拿出良心来,扪心自问,应该知道,这个结果是真实的,实际的研究生教育状况,只能比这更糟。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大头在高校,因此,下面我主要谈大学。

    其实,无论从数据还是从大学的现场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研究生教育,相当亮丽光鲜,人数众多,几年就翻了几番,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且学校的大楼盖得都很漂亮,很宏伟,楼里的设备也相当先进,连某些社会科学的学科,也建起了实验室,计算机室,我所在的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居然还有模拟联合国辩论的专有试验室,据说,进去一看,里面一堆的设备和耳机,不知道是不是装上了同声传译机器。

    漂亮的大楼和先进的设备,但是里面受教育的研究生却怨声载道,感到满意的人少。上面提到的调查,忘了一项,即追问那些对研究生教育感到满意的人,他们受教育的动机。其实,在这些人中间,绝大部分人是压根就没打算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得到什么的,他们接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无非是为了得到一个文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最对只求文凭者的口味,这些人相当多属于在职生,没有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读研,就是为自己镀层金,以便于今后的升迁,由于他们在职,甚至学习期间也不脱产,因此,教育环节越是马虎,便于通过,就越是有利。对于按正常程序考上来、期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更上一层楼的学生而言,研究生教育很难令他们满意,不仅不满意,甚至在私下议论和网上论坛的匿名发言中,充斥了对学校和导师的怨恨。

    高校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首先跟这几年大学的大跃进有关。今年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10.5万。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是大学当局最喜欢的数字之一,因为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学校的规模,还标志着学校的档次,标志着学校在整个的官方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几乎任何一个大学的负责人,在对外介绍自己大学的时候,都会如数家珍地列举自己的学校有多少个博士点,多少个硕士点,多少个一级学科(表明可以自己设置博士点),多少个重点学科(表明可以增加能带博士的教授名额),他们不仅在国内如此炫耀,到了国外也这样夸耀,全然不担心人家笑话,说明这些“点”以及相关的研究生数量的多寡,作为一种政绩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大学当家人的骨髓。同样,对于那些档次低一些的大学而言,有硕士点是上了一个台阶的标志,如果连博士点都有了,那么学校的校长,大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宗了,下一步,就该争取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了,有了这个资格,或者说上了这个台阶,就可以放手大招特招研究生了,也意味着,学校里所有的教授,在名片上都可以印上“博士生导师”五个字,这在中国大学里,意味着最高的荣誉。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各个大学如此痴迷于各种“点”和一级学科与重点学科的评审,每到评审时节,大家各显神通,跑部钱进,甚至上级下死命令,不惜代价,也要拿到。害得教育部每年强调要严控审批博士点和硕士点,但是“点”还是不可遏制地增加。也就是说,各个学校,对于研究生扩招,甚至比本专科学生的扩招,还要有积极性。学校和老师有积极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也很有积极性,由于扩招,本科生太多,社会评价贬值,于是大家升一级,竞相考研,对于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把研究生当成了过去的本科。

    研究生数量以每年25%以上的增幅增加,即使学校的基础很好,也难以承受,更何况,我们的大学经过“文革”的长期破坏,在大幅度扩招之前,还没有恢复元气,而扩招带来的大学合并、盲目扩张等结构性问题,事实上又加重了大学的内伤,即便没有目前高校系统那种华而不实的指标评价体系,大学都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培养的“土法炼钢”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研究生培养,制度化程度就不高,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所谓的严进宽出制,只要考进来,差不多都能毕业,而且是按学制时间毕业,博士生三年,硕士生三年或者两年,如果哪个导师胆敢给他的学生论文枪毙了的话,多半会引起轩然大波,即便只是让学生延期毕业,学校方面也不鼓励,博士生只要过了三年,学校就不再提供住宿。

    在西方发达国家,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要布置上百本书,在这些书中随意出题,考试要经过几个环节,一考要经过十几个小时,考出来,学生就像脱层皮,然而,在我们这里的某些学校,这个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的关键环节,几乎变成师生之间互相吹捧的联欢,学生一点压力都没有。硕士研究生有的学校两年,有的学校三年,但是无论两年三年,都要求交论文,三年制的学生交论文,时间还勉强够,两年制也交,明显时间不够,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对策,反正都得走程序,论文质量保证不了,就没有人管了。

    最可恶的是,几乎每个大学,都要求研究生(有的只要求博士生)毕业之前,要交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否则不许答辩,在如此短短时间内(一般都是两三年),即使是学术上很有积累的人,写出合格的论文,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些学生,多数是学术上的新手,写不出来,就只好抄,学术期刊,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需要,也大开方便之门,收费发表,只要交足了钱,就能发表,期刊个个养得肥肥的。其实,学校的这种无理要求,无非是发动群众“土法炼钢”,利用学生增加本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

    不用问,研究生教育出问题,带研究生的导师,责任也相当大。说起来,我们的大学都在鼓吹培养大师,但是实际上大家只热衷于盖大楼,别说大师,连“中师”、“小师”也没有。严格地说,现在合格的导师很少,多半属于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老板型,学生招进来,就拿他当雇工;一是放羊型,学生招进来,不闻不问,到毕业也见不到几面;一是护犊型,对学生不错,只是学业上的指导有限,不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学生,论文无论好坏,都不能说。当然,也存在综合型的,即上述毛病都有者。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不可能在如此短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适应我们扩招需求的导师来,除非我们大规模引进,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掏空。严酷的现实是,现在的大学体制,凡是认真老实做学问的人,往往被边缘化,活跃在上面的教授们,即使从前做过学问,现在也不做了,出国多,开会多,成果也多,但垃圾更多。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已经处在信用破产的边缘,只是因为国人中的多数没有这个条件去用脚投票,但是多数的研究生,在心里和嘴上已经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投了否定票。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武夫治国梦》、《历史的坏脾气》、《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等。

    研究生教育外表很光鲜

    最近,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教授们,不会感到舒服,当然他们可以祭起采样、统计、回归之类的科学大旗,质疑其可靠性,甚至由有关部门出面,弄一个针锋相对的调查,给自己遮一下丑,但是,如果这些人拿出良心来,扪心自问,应该知道,这个结果是真实的,实际的研究生教育状况,只能比这更糟。由于研究生教育的大头在高校,因此,下面我主要谈大学。

    其实,无论从数据还是从大学的现场看,我们现在的大学研究生教育,相当亮丽光鲜,人数众多,几年就翻了几番,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且学校的大楼盖得都很漂亮,很宏伟,楼里的设备也相当先进,连某些社会科学的学科,也建起了实验室,计算机室,我所在的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居然还有模拟联合国辩论的专有试验室,据说,进去一看,里面一堆的设备和耳机,不知道是不是装上了同声传译机器。

    漂亮的大楼和先进的设备,但是里面受教育的研究生却怨声载道,感到满意的人少。上面提到的调查,忘了一项,即追问那些对研究生教育感到满意的人,他们受教育的动机。其实,在这些人中间,绝大部分人是压根就没打算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得到什么的,他们接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无非是为了得到一个文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最对只求文凭者的口味,这些人相当多属于在职生,没有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读研,就是为自己镀层金,以便于今后的升迁,由于他们在职,甚至学习期间也不脱产,因此,教育环节越是马虎,便于通过,就越是有利。对于按正常程序考上来、期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更上一层楼的学生而言,研究生教育很难令他们满意,不仅不满意,甚至在私下议论和网上论坛的匿名发言中,充斥了对学校和导师的怨恨。

    高校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首先跟这几年大学的大跃进有关。今年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10.5万。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是大学当局最喜欢的数字之一,因为这个数字,不仅代表着学校的规模,还标志着学校的档次,标志着学校在整个的官方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几乎任何一个大学的负责人,在对外介绍自己大学的时候,都会如数家珍地列举自己的学校有多少个博士点,多少个硕士点,多少个一级学科(表明可以自己设置博士点),多少个重点学科(表明可以增加能带博士的教授名额),他们不仅在国内如此炫耀,到了国外也这样夸耀,全然不担心人家笑话,说明这些“点”以及相关的研究生数量的多寡,作为一种政绩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大学当家人的骨髓。同样,对于那些档次低一些的大学而言,有硕士点是上了一个台阶的标志,如果连博士点都有了,那么学校的校长,大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宗了,下一步,就该争取一级学科和重点学科了,有了这个资格,或者说上了这个台阶,就可以放手大招特招研究生了,也意味着,学校里所有的教授,在名片上都可以印上“博士生导师”五个字,这在中国大学里,意味着最高的荣誉。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各个大学如此痴迷于各种“点”和一级学科与重点学科的评审,每到评审时节,大家各显神通,跑部钱进,甚至上级下死命令,不惜代价,也要拿到。害得教育部每年强调要严控审批博士点和硕士点,但是“点”还是不可遏制地增加。也就是说,各个学校,对于研究生扩招,甚至比本专科学生的扩招,还要有积极性。学校和老师有积极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也很有积极性,由于扩招,本科生太多,社会评价贬值,于是大家升一级,竞相考研,对于很多人来说,实际上是把研究生当成了过去的本科。

    研究生数量以每年25%以上的增幅增加,即使学校的基础很好,也难以承受,更何况,我们的大学经过“文革”的长期破坏,在大幅度扩招之前,还没有恢复元气,而扩招带来的大学合并、盲目扩张等结构性问题,事实上又加重了大学的内伤,即便没有目前高校系统那种华而不实的指标评价体系,大学都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研究生培养的“土法炼钢”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研究生培养,制度化程度就不高,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所谓的严进宽出制,只要考进来,差不多都能毕业,而且是按学制时间毕业,博士生三年,硕士生三年或者两年,如果哪个导师胆敢给他的学生论文枪毙了的话,多半会引起轩然大波,即便只是让学生延期毕业,学校方面也不鼓励,博士生只要过了三年,学校就不再提供住宿。

    在西方发达国家,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要布置上百本书,在这些书中随意出题,考试要经过几个环节,一考要经过十几个小时,考出来,学生就像脱层皮,然而,在我们这里的某些学校,这个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的关键环节,几乎变成师生之间互相吹捧的联欢,学生一点压力都没有。硕士研究生有的学校两年,有的学校三年,但是无论两年三年,都要求交论文,三年制的学生交论文,时间还勉强够,两年制也交,明显时间不够,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对策,反正都得走程序,论文质量保证不了,就没有人管了。

    最可恶的是,几乎每个大学,都要求研究生(有的只要求博士生)毕业之前,要交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否则不许答辩,在如此短短时间内(一般都是两三年),即使是学术上很有积累的人,写出合格的论文,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些学生,多数是学术上的新手,写不出来,就只好抄,学术期刊,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需要,也大开方便之门,收费发表,只要交足了钱,就能发表,期刊个个养得肥肥的。其实,学校的这种无理要求,无非是发动群众“土法炼钢”,利用学生增加本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

    不用问,研究生教育出问题,带研究生的导师,责任也相当大。说起来,我们的大学都在鼓吹培养大师,但是实际上大家只热衷于盖大楼,别说大师,连“中师”、“小师”也没有。严格地说,现在合格的导师很少,多半属于这样几种类型,一是老板型,学生招进来,就拿他当雇工;一是放羊型,学生招进来,不闻不问,到毕业也见不到几面;一是护犊型,对学生不错,只是学业上的指导有限,不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学生,论文无论好坏,都不能说。当然,也存在综合型的,即上述毛病都有者。

    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不可能在如此短短时间内,培养出能够适应我们扩招需求的导师来,除非我们大规模引进,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学掏空。严酷的现实是,现在的大学体制,凡是认真老实做学问的人,往往被边缘化,活跃在上面的教授们,即使从前做过学问,现在也不做了,出国多,开会多,成果也多,但垃圾更多。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大学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已经处在信用破产的边缘,只是因为国人中的多数没有这个条件去用脚投票,但是多数的研究生,在心里和嘴上已经给我们的高等教育投了否定票。

南都周刊稿件,转载请注明,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读研究生的人,很多是图个学历,导师没什么项目的话,研究生只有帮老师批改作业的份,学不到什么有用的
有些是事实,但不全是事实。
搞学术也要有天分,一般人上研究生也就是混个文凭,认个关系,找个工作嘛。我们都是凡人,不是吗?
我们的研究生有几个研究出什么道道了?
本来就是烟酒生
还说个啥
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可以养几届研究生的了。
大学又不是银行,要不要信用也无所谓啦
大学毕业找工作的跟狗一样累,毕业被保研的跟猪似的悠闲,读研究生的猪狗不如。
部分是事实,部分是在扯。比如:“几乎每个大学,都要求研究生(有的只要求博士生)毕业之前,要交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否则不许答辩,”做过统计调查没?据我所知,浙大没这要求。
研究生不要求交核心期刊
博士要求
读16年好,还是读18年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好,还是不用发表论文好?
解决之道是什么呢?事情都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吧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10-27 15:43 发表
我们的研究生有几个研究出什么道道了?

    整个地球上就没有几个研究生研究出道道的,博士生出特别有价值成果的也很罕见。graduate study更多的是选拔人才,不是为了出成果。
早就破产了,何止是现在。
在西方发达国家,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要布置上百本书,在这些书中随意出题,考试要经过几个环节,
=========
欧洲大陆国家, 前苏联国家. 英国.美国的博士生制度完全不同, 美国英国比较接近. 欧洲德国非常特殊.
学校里的很多同学 处于游荡状态 呵呵
目前研究生制度,导师是关键
我们曾经讨论过:前苏联的研究生教育和欧美的研究生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但是都培养出很多合格的博士,为什么中国学了苏联也学了欧美反而一样那么滥呢?
苏联和欧洲,美国在博士生教学上没有本质区别. 总结一下就是三个字: 拖, 难,新.
拖就是时间上比较长, 4到5年. 难就是做的东西复杂困难. 新就是做一般工业上没有用的技术.

但是问题在于太TMD理论,前沿, 不一定很实用.
美国的研究生教学很成功很多研究生论文, 和做的设计, 可以和英国很多博士比.
当然我说的那些研究生都是加洲, MIT,还有名校的研究生. GOOGLE上很多
本科生,研究生的仿真设计, 完全可以当教材用, 我设计电路很多时候不会
就去超他们的仿真设置, 还有大两的电路设计, 可以说GOOGLE和GOOGLE上面
美国人写的论文, 课程设计是全世界科技人员的福音:victory:
虽然我承认中国研究生教育很烂,不是一般的烂,但是我依然认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哗众取宠而不是好好的探讨问题;P“研究生数量以每年25%以上的增幅增加”,看到这句话就知道了;P
另外博士培养和国家科技/工业水平可以画等号. 我们国家本来高科技产业就不多, 产业界的需求就很少, 即便是让学校做东西也就是一些比较成熟的产品, 比如说什么软件界面, 简单的程序编写, 还有一些通信元器件设计, 但是这些东西不是好的博士课题. 因为基本上没什么创新, 博士说穿了就是四年时间里面为了一个目标,一个课题不断努力. 而我们国家对这样的长时间研究需求不大.

需求推动教学, 注意下我们的大学教材 都很重视通信电路设计, 还有和它有关的通信原理, 连什么交换机都学. 其实欧洲,美国的大学反而不太重视这些非常实用的东西,

他们反而会在信号处理, 元器件设计基础上翻来覆去的讲, 我们讲的面很宽, 但是不会很深入.

博士,硕士生也是一样的, 毕竟中国的通信,计算机,电子, 集成电路产业还属于应用, 或者买技术的时代, 对大量基础/长时间研究的需求很小. 这样学校就只能找点技术含量低的项目
虽然我承认中国研究生教育很烂,不是一般的烂,但是我依然认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哗众取宠而不是好好的探讨问题“研究生数量以每年25%以上的增幅增加”,看到这句话就知道了
=======
你不要笑, 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数量都超过8千了. 据说有的学校要超过1万人, 1万研究生需要多少课题??
至少在找工作方面,研究生普遍待遇比本科生高,至少我们专业的研究生起薪普遍在6k以上。浙大计算机05级研究生的平均年薪是11万。很多单位只要研究生。
至少在找工作方面,研究生普遍待遇比本科生高,至少我们专业的研究生起薪普遍在6k以上。浙大计算机05级研究生的平均年薪是11万。很多单位只要研究生。
=====
你考虑一下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平均情况, 就不那么乐观了. 你看看哪个学校不说自己就业率多高多高的?
偶上个星期天才去考了工程硕士的GCT考试。其实是在单位动员之下去的。我本人不想读这种在职的,觉得含金量太低。现在很多人都出国留学,其实大多数也不仅仅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拿学历、学位,甚至绿卡。回来后就身价大涨了。俺也想走这条路,大家觉得怎么样?
GCT考试==什么东西??
太夸张了,每年考研的人还多得很,管它破不破产!!!;P
呵呵。没意思。
原帖由 咖啡碱 于 2007-10-28 08:46 发表
学校里的很多同学 处于游荡状态 呵呵
目前研究生制度,导师是关键

就是。我每天都累的要死,院长的学生却在天天吃喝玩乐,院长没空管他们。。。。。。
工程硕士就是混文凭的。:L
我们学校的现状是,家庭情况稍微好一点的都把硕士研究生当作直播、提前攻读或者将来考研究所的博士的跳板。现状如此,大家很郁闷,这两天师兄们找工作的艰难经历,大家就更郁闷了。:L
严重同意!
抱着出国继续深造的态度,立志自己当老板的几个哥们还是挺严格要求自己的。
95%的人,混!!!
有些是事实,但不全是事实。
:handshake
只要中国就业还是重文凭,不重实际能力,研究生教育就会一直繁荣下去:L
不管如何,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实.
嘿嘿
我们院一个院士70好几了带7,8个博士,10几个小硕,还不时的要去医院住一向,那些学生基本全靠自己,但毕业的时候那院士的几个得意弟子(本校或者外校的教授)组织的答辩委员会就比较严厉了相方设法不让你过,凡是读完出来的学术能力大为提高
所以我想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改革的是出门这一关
比如选定几个发表论文的高水平期刊,组织全国性甚至邀请国外专家参加(反正每年这么多国外专家来访)的答辩委员会
想想如果没能力,还真毕不了业
比如选定几个发表论文的高水平期刊,组织全国性甚至邀请国外专家参加
=========
1: 高水平期刊, 别说研究生,就是教授都发不上去文章. 而且强迫研究身发论文, 本来就是很糟糕的事情. 根本不值得提倡.

2: 国内研究生太多,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组织, 那我看专家不用干别的只能忙答辩
原帖由 吴宇上校 于 2007-10-30 10:27 发表
工程硕士就是混文凭的。:L

经济学的那就是混吃等死的:L
学经济的要考国外的什么证,也挺忙的。
关键还是靠自己,你想认真做学问,导师也拦不住,要是想我似的天天在实验室看超大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