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点滴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0:43:11
]]
转贴一些大常秦家的事情,同时向原作者致敬!
   晋商,知名度最大的是祁县乔家,而清徐县的秦家则鲜为人知,其实,乔家离不了秦家。口外有句俗语,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知底细的人说:乔家能贵发,肇始秦家人。就是说乔家发迹,靠得是秦家“拉帮”
,这是源。若说“流”,从复盖包头商界的广盛公、复盛公,到汇通天下的大德恒、大德通;从乾隆初年生意
开张,到新中国建立初结账,秦乔二家一直合资。近年编印的许多介绍乔家的资料中,大多提到了秦家,但语
焉不详,甚至有错。如燕治国先生《寻觅》一文说:“乔贵华……跑到榆次去,硬把姓秦的结拜兄弟拉上……
”这句话中人名有误,“硬拉”的情节失实,“结拜”的时序颠倒,而最大的错处是把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
镇)大常镇的秦肇庆说成是榆次人。现在清徐大常村仍有七八处半经改造的秦家大宅院,出来进去还有后裔几
十号人。其中年长好事的人,经常讲述秦氏家族早年如何辉煌、后来怎么败落,有什么故事轶闻。笔者近年来
断断续续收集了秦家的一些旧事,现把这些资料略加整理,也没有先行的主题,也没什么框框。获取资料很难
,整理时又舍不得过分剪裁,读者如发现不妥之处,欢迎批评赐教。

楔子:秦家兴衰纪略
   大常秦家先祖于康熙年间以磨豆腐生豆芽起手,搞小作坊,做小商贩,勤勤恳恳日积月累而致小康。第三
代秦肇庆走南闯北经商赚钱,乾隆年间,在内蒙包头与祁县乔贵发合作创办广盛公。广盛公以秦家为主,乔家
为次。约乾隆四十年,秦肇庆告老还乡,不再参加商业经营管理,而一心一意经营家业,建造宅第,坐享其成
。而乔家继续进取。到嘉庆年间,包头的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的股份超过秦家,在包头商界是乔家第一,
秦家第二。
  兴旺时期的秦家和祁县乔家旗鼓相当,包头各商号每个账期下来数万两白银的红利滚滚而来。秦氏三余堂
、九德堂、既翁堂宅第连片,仅新建的九处宅院就占据了大常镇的东北一条大街。那时,七品知县岁俸白银45
两,一品大员岁俸也只有180两,而秦家年均收入不下万两,相当于百个一品大员或三四百个知县的年俸。说秦
氏富埒王侯,实不为过。
  嘉庆年间,秦家已是“亢龙有悔”,第四代第五代出了几年不肖子弟,弄得人财两败。道光初,秦门第六
代孀妇郭氏孺人殚力补天,号称中兴,并开启了亦儒亦商的门风。
  咸丰、同治年间,秦氏在河南的生意败落。北路与乔家合资的商业银号,股份之比只占25%。但此时在徐沟
富商排行榜上仍居四大家族之第二。光绪《徐沟县志·助赈记》列的富户依次是王之翰、秦宪、刘有兰、张联
耀、李书畲……到清末,秦家已式微。但百脚之虫,死而不僵。仅以乔秦合资的大德通一个字号为例,20年6个
账期分红共69.8万两,每期每股平均5800两,秦氏5股,可分2.9万两,年均收入近万两,再加上其它字号分红
,如将年收入估计为1.8万两,则仍相当于100个一品官的年俸。
  民国初,一些规律性的和偶然的原因,使秦家进一步败落。
  1、人口增多,门户林立。第八代分东五门西四门,西四门又有十四少,东五分分家也不少。堂名原是三余
堂,后九德堂,以后又有既翁堂,明善堂、慎修堂……支派复杂,而没有祁县乔家那样铁腕人物领导。十几个
家庭各自为政,几十个子弟良莠难齐。
  2、社会转型,人心混乱。封建思想瓦解,民主思想不健全,子弟们受到不同的教育,各取所需,各行其事
,活跃而纷乱。
  3、好几代男性寿短,阴盛阳衰,虽女杰辈出,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民谚有“婆姨当家,不成人家”的说
法。妇毕竟难以支撑天下。
    民国二年(1913年),秦门第八世东五门的老九秦忠,也是当时秦门的活祖宗,代表秦家到包头(也说是
北京)讨论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工商金融。乔家参加人有乔映霞、乔佑谦。当时设在北京的大德通票号面临挤兑
风潮,乔家意见是再投入资金平息挤兑风。秦家则缺乏信心。还想抽出股金。此后,秦家股份缩小为12.5%.民
国前期 ,经济起伏不定,有时红利可观。记得有一次账期决算,秦家就分得白银2000两。
   民国26年日军入侵前后,损失惨重。秦家七八年不分红。
   1950年冬秦门十一世秦珩去包头与乔铁民、乔子珍清理商事,1951、1952年,第十世秦文海再次去清算。
据秦文海(三娃)说:末一次的情况是:一顷水地,土改已分出去了,复盛菜园改为解放菜园。还有楼房铺面
,乔秦按比例分,秦见油水不大,没等处理,提前回了家。后来楼房卖了二亿元(旧币,下同)。捐献飞机大
炮出资五千万元,捎回五百多万元。还有些实物,需得人去拿,后来拿回四匹布。
  秦文海说结算时秦家的股份只剩3厘了。
  秦文海属东五门,父以善,长兄文敬,次文远,文海老三,人称三娃爷爷。本文资料主要由文海老人及其
嫂(已故)还有其子侄们提供。
(一)始祖母秦张氏卖豆芽致富
秦氏祖籍山东,移居大常镇的年代不详,始祖名讳也不确,而秦门世代祀奉如神祗的是一位姓张的太祖母 ,秦门后代称她为发财娘娘。 秦家耆老都记得,民国年间,在秦家老宅院(南东院)有卷棚的正房中间,供奉着秦张氏的画像和牌位。 供桌下有个被称为聚宝盆的器皿。像两侧有名家书写的对联:水源木本承先泽,春露秋霜启后风。
    这位祖母娘娘,娘家是本县张楚王村。张楚王素有美女之乡的美誉,明孝宗的皇后、武宗正德帝的生母便 是张门之女。孝宗弘治帝,明史称为“保泰持盈”的有道明君,是明史上太祖、成祖、仁宗、宣宗之外,值得 称道的好皇帝,而孝宗一生只爱张氏,张氏是孝宗贤内助。张皇后清徐人称之为“秃姑姑”。其故事至今流传 。
    秦张氏出生在清康熙初年,与张皇后隔了一百多年。但是,一个少年的丑小鸭“秃姑姑”成为皇后因而祖 宗三代受封赠位列公侯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这个故事及“秃姑姑”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命运可以改变”“妇女对家、国可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肯定对秦张氏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氏嫁到秦家,本想相夫理财,教子读书,改换门庭,不料子女未成年,丈夫便撒手人寰,才有起色的人 家陷入困境。如何办?秦张氏坚强地撑起了天地。此前她从娘家人学了做豆腐的技术,变冬闲为冬忙,小有收 入。民间俗语说:“有女不嫁楚王村,豆腐磨儿拐煞人”。又说“热粞房冷酒房,冻煞人的豆腐坊”。寡妇孤 儿,推磨儿浑身淌汗,抓豆腐时又刺骨冰凉,手上冻得满是裂口。 生豆芽比做豆腐轻松一点。烧一盘热炕,把盆子、半截瓮子、柳条筐子摆满一炕,装上黄豆、绿豆,喷上 水盖好布,两三天可生出豆芽。但那得及时销售,不能久存。  在这大常镇经营豆制品,不但原料充足,销售也有市场。大常村与西面的集义、李青、楚王等村都属象峪 河灌溉区,土质沙,农民多种豆类,原料不缺。大常地处京都大道——北京入娘子关过榆次往祁县要经过大常 ,而大常又远离县城,便自然形成商业市场。明代,大常是县内仅次于徐沟县城的繁华集镇,南北大街商铺一 个挨一个,有几十家,每逢单日赶集(徐沟县城是双日)。流动人多,常驻人家亦多。所以副食品销售市场较 好。这豆芽豆腐生意虽本小利微,但靠着辛苦加技术,秦张氏养育了三个子女,四个以上孙子,维持生计,且 有积蓄。这样她理所当然受到世人的尊敬。但后代传说逐渐给她加上神秘的色彩,仿照南京沈万三之类巨富聚 宝盆发家的故事,把秦氏发家说成“神意”、“天助“。
传说康熙四十二年(1703),秦家有了一个发大财的 好机会。这年初冬十月二十八,清圣祖西巡驻跸徐沟。满人本爱吃豆制品,又值蔬菜淡季,乃四处购买豆芽, 慕名找到秦家,也说是秦家主动进贡,皇帝及其属从吃了她家的鲜嫩的绿豆芽与肥美的黄豆芽。吃了还要吃, 采购人急购数百斤。但他家原有盆盆罐罐中,只存几十斤,秦张氏很着急,一边说“满足贡献皇上”,一边两 手抓出往口袋装。说也奇怪,这最后一砂罐子里的豆芽,抓了又抓不见减少,而且比平常生的豆芽更鲜美。在 旁的二子一女惊异地瞪眼看,张氏暗示子女不可多言失语,一边暗中祈祷“托老佛爷(康熙)的洪福,求灶王 爷爷保佑,聚宝盆的豆芽常抓常有”。民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往往口中念叨:“灶王爷爷本姓张,粞条麻糖你 先尝,灶王娘娘本姓李,一块粞瓜瓜糊住你的嘴”。所以张氏认为灶王爷是她本家,会保佑她。
    从此,秦家生豆芽的这个砂罐罐就成了聚宝盆。以后,张氏与儿子用驴驮着砂罐罐,跟随皇帝的西巡供应 豆芽,也不讨价还价,说是进贡皇上不敢讨价,一直跟到黄河岸边,皇帝赏赐白银无数,秦家用毛驴驮上银子 返回老家大常镇。把银子放进“聚宝盆”。有俗语说:要想富,跟着行在① 卖酒醋,这回秦家是“要发家跟着 行在卖豆芽”。更何况豆芽出自聚宝盆。
    这个聚宝盆子一直使用了几十年,终秦张氏一生而灵验,但秦张氏认为天道酬勤,仍劳作不辍,而不宣耀 奢华。秦氏生有二子一女,四个孙儿。生活俭朴,但投资生产,却出手大方。张氏及其子孙三代,有效利用资 金,财富不断增值,终致一方巨富。张氏死后,子孙画像供奉她于中堂,那个生豆芽的砂罐子也配享于供桌, 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如今七八十岁的秦家人,如秦玉牛的母亲、秦珏的老婆都亲眼见过这个当年的“聚宝盆” 。据秦珏老婆说,这个罐子后来埋到墙根下了。
(二)秦肇庆包头创大业
秦肇庆,又名四喜。山西省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大常镇(今为集义乡大常村)人,约生活在清康熙 末,雍正及乾隆年间,他是开创包头繁荣的晋商钜子。
    这大常镇是徐沟、榆次、太谷之间一个繁华集镇,交通要冲,商业发达。秦氏一家亦农亦商,维持生计, 康熙年间秦张氏主持家政的几年中,靠生豆芽卖豆腐多种经营,家道迅速兴旺发达,成为富裕户,秦张氏被尊 称始祖母、“豆芽娘娘”、“发财娘娘”。
   生在这半农半商、耕读传家的家庭子弟们“学足三余”(秦氏堂名“三余堂”),都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达到“能写会算”,以便“精明能干”经商致富。所以,秦肇庆才十几岁就离家走外,到 河南、关东、天津、北京等地闯荡。
    约在乾隆初,秦肇庆随其姑夫罗某来到内蒙萨拉齐种植蔬菜,买卖粮草,经营旅店。姑夫罗某是清源县( 清源县乾隆二十八年归属徐沟县,今属清徐县)人,经营饲草、种植蔬菜,本是清源人的拿手好戏。清源自古 就有生产牧草、饲养马匹的传统。县西南的高白村,明代以前叫蒿泊,隋唐以前叫蒿泽。曾是汉文帝牧马之处 ,设有印驹城,专为新马烙印,此后二千多年一直是生产牧草养马之处。民国年间阎锡山的驻兵部队还把高白 作为其养马基地。所以清源人喜欢经营牧草、牲畜,种菜更是清源人的专利。“金张兰(介休一镇)银晋祠, 不如清源烂菜市”。种植蔬菜可以平稳获利,罗姑夫在口外站稳了脚,买房置地,好不得意。但秦肇庆年轻气 盛,多谋取断,不肯因循守旧,一心想利用手中资金干大生意,与其姑夫谋略多有龃龉,时有名乔贵发的青年 从祁县来到口外,此人相貌魁伟,胆大心细,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
    秦肇庆走南闯北结识过不少人,但不幸的是武大郎式的店家多,齐桓公般的主子少。一个人胸怀大志而不 得重用,心有奇策而难以实施,这是最大的悲哀。今日遇着了乔贵发,恰似管仲遇见了鲍叔牙,两人英雄所见 略同,惺惺惜惺惺,相见恨晚,为共谋大业,他们依照桃园结义的故事,设案焚香,双双发誓,“今日结义, 永为兄弟,忠诚信义,不离不弃,有福同享,有难同挡,世代联姻,两姓一家”。经过一番酝酿,两人决定另 起炉灶,合伙开店、经商。他们告别了萨拉齐,来到包头一带。那时包头只是一外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他们 选在一外叫西脑包的地方落脚,为什么选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旅蒙往来的要道,又属管理汉人的萨拉 齐厅管辖,既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又容易立脚。秦肇庆早先多次给他姑夫建议在这儿开辟新天地,但他姑夫不 肯采纳。而乔贵发早些多年拉骆驼经过此地,也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先用很低的价钱租了蒙古人的大片土地。 一片盖上铺房,一片种上蔬菜,店铺设有草料场,专门接待旅客商家,磨豆腐生豆芽是秦家拿手好艺,照做不 误。
    这里的发展,果如秦乔所料,二三年间人口急增,手工作坊、商业店铺林立。由于秦乔来的早,占了地利 ,又有了好信誉,好人缘,所以生意越做越好,他们积累的资本也越来越大。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秦乔二人 把它们的商号定名为“广盛公”,扩大经营范围,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并相机搞银钱借贷。
    约在乾隆十年,他们把大笔资金和主要精力放在粮食投机买卖上,搞一种叫“买树梢”的生意,所谓“买 树梢”,其经营项目也是粮食,交易形式则是一种期货交易,即在春天,农民没钱底垫,又愁销售没保证之时 ,他们明榜标价,立字为据,预付部分粮款,保证秋后收购。这比西方商贸史上说的期货交易要早几十年。秦 乔在包头开始搞买树梢,并独家坚持了十数年,所以敢做能做,除了胆略,就是有雄厚的资金。所以能大获其 利,固然靠价格垄断,更主要的要掌握各种信息,凭借对天时地利商场变幻的准确预测。风险毕竟很大,智者 千虑,必有一失。在乾隆十五年左右的一次买树梢交易中秦乔栽了大跟头,把十多年挣的老本差不多赔光了。 老乔一气之下,洗手不干,回家种地去了。
    秦肇庆生性倔强好胜,他觉得就此不干无面目见家乡父老,尤其愧对他的姑夫,人家一辈子种菜,发不了 大财,却也败不了大兴。他读了几年家学,就信奉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买卖怕歇不怕赔”,他决定留下来惨淡经营。
    秦肇庆小名庆王,童蒙塾师给他起了个字“四喜”。告诉他人生有四大喜庆:“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肇庆他不务农桑,对久旱甘雨没有切身体会,父母包办婚姻,洞房花烛之喜感 觉一般,大概如哲学家康德所言:无非是一系列杂乱无章的运动而已。孔圣人学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秦四喜经 商十三年不知闺房之味,口外蒙古之地得遇乔贵发是真正的大喜,但现在只有离愁别恨;仕途功名之事,他没 有期望,也没有失望。不想望“金榜题名时”。他孜孜以求的是“买卖赚钱时”,他要顽强地挣扎,伺机东山 再起。
    局外人嘲笑,“唯利是图”“无商不奸”“重利轻别离”如果你专事商贾,你也一样把“买卖赚钱时”看 作是第一喜事,而孜孜以求。
    经过这回挫折,他想到了姑夫,从前年轻气盛,只看到年长者保守的缺点,现在反思,稳健谨慎也有可取 之处――姑夫没发了大财,但那个茶园子和车马店还是稳中有发展。但他现在不好意思去见他姑夫,虽然十年 中互有信息,但生意各干各的。
    他不好意思去求助姑夫,姑夫那边却主动相助,而且是倾全力相助。
    原来,姑夫去世了,姑母健在,而且精明能干。秦家有好几代都是阴盛阳衰。罗家并无子女,姑母把家资 大部分托付给了秦家。秦肇庆折变了姑夫的摊子,白银得到数万两。
    常言人无外财难富,许多暴发户都有财神相助,点石成金,或聚宝盆、摇钱树之类传说,那是神话,是自我美化。现在肇庆受荫了姑夫的绝产,这却是实实在在合法合理的外财。
    处在蓬勃兴起的城镇包头,又获得大笔外财,而且乾隆二十年,更得到一个天赐良机。这年包头一带风调 雨顺,农业空前丰收,粮价一跌再跌。尤其是他磨豆腐、生豆芽的黄豆,贱得和白给差不多。秦庆见机会到了,把自己积累的和姑母家赠予的所有银子统统买了黄豆。待到来年,包头一带又发生了罕见的大旱,几乎颗粒 无收。商人善投机,巧艄工善借四面风。久旱逢甘雨,肇庆他都能据以发财,这一年他把囤积的黄豆像金子似 的抛售出去,于是他的资本就翻了两番。这一下,秦四喜可算是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一喜。
    大喜之后,他立刻想到“故知”乔贵发。他给心爱的黑马备好鞍鞯,一溜风尘,去祁县乔家堡找到正在地 头干农活的老乔,老乔的红马嘶鸣一声,迎接老朋友黑马。这红黑二马伺侯秦乔,“二马同槽”多年,今久别 重逢,二匹马“骡啃脖子工变工”,贴腹交颈亲热在一起,秦乔二人一个手沾土,一个满脸风尘,抱在一起。
    乔贵发设酒宴为秦四喜接风,酒过三巡,乔秦二人跪在关公像前,再次叩头发誓,乔秦异姓一家,勒石铭 志,世世通婚,互相提携。据说这块碑乔家一直保存着。
    重返包头之后,他们把商号改为“复盛公”,复盛公越扩越大,上至金银绸缎,下至草料葱蒜,几乎垄断了包头商业金融。以致后人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三)金头爷败家丧命
  晋中秧歌剧《踢银灯》(又名《男抹牌》)中有三个人物:金头、宋清和西洋子弟。有人说那金头的原形 就是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大常镇秦家子弟。秦家人否认说,那纯粹是“乱谈秦”(乱弹琴),秦家是有过一个金头爷爷,但那是死后才得到的“谥号”,生前人称石爷爷,可能小名叫石头,或石柱,是否即大常寿 宁寺碑上的秦丕柱,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石头父亲死的早,他年纪不大就掌握了万贯家产,他有三大爱好,赌钱、猎色、玩古董。
    他锦衣玉食,无所事事,不耕不读,不樵不渔——也渔,就是渔色,初时在本地,比如四月十八寿宁寺庙 会,才换了夏装的妇女熙熙攘攘,他看中了就指派跟班的去搞价钱,一个元宝不行就二个,银的不行就金的。 有的上钩,有时碰壁。他悟出兔子不吃窝边草、远嫖近赌的道理,以后就着眼外地。听说陕北晋北多美女,就 在那些地方投资,办些商店。如陕西榆林地方就有个秦盛号,掌柜的是族人秦士范。这是他的铁哥们会不会经 营能不能挣钱并不重要,赔了钱就从包头复盛公抽出股金抵补。
    秦石头喜新厌旧而且更新快,不等“老丑”就要“换娥眉”(白居易诗),一月一次。他祖父创业时,十 三年不知闺房乐事,他则一年十三次入洞房会新人。 玩女人破费金钱,但周期长。赌博输钱则顷刻间可见分晓。石头赌博在本地是出了名的,镇西五里李青村大历寺,正月二十七的庙会被称为赌博会,押宝的赌棚连片,一赌就是半月二十天,受苦人是“过了正月十五 ,蹶起屁股受苦”,“买件农具,回家种地”,那些有闲阶层则豪赌不散,而秦石头就是赌场上主角。
    要说玩古,这似乎是件雅事,但石头玩大了,却因此而卖了脑袋。原来他喜欢夸富,比豪华。他见许多老 财主家都有些家传珍宝古玩,徐沟王家是三四百年的古玩财主,不敢攀比,本村刘家和秦家一样也是暴发户,刘家乾隆年间做皇商,专卖盐发了财,祠堂内有御赐的黄马褂,金福字。他家也有许多稀世宝物。别的不说,中堂内墙上挂一幅名画就来历非凡。那幅画名叫《驺虞图》,是清代名画家胡峻所画。送给名人纪文达公即礼 部尚书大学士纪晓岚祝寿的。其价值自不待言,刘家经常向人夸耀,识者也赞慕不已。秦石头每次见了,心里 酸酸的。他心想弄一件宝物压住刘家。一天他在北京皇城外“茂盛永”古玩店闲坐,恰有宫中人偷出皇帝爱物 “玉马”出售,店主是徐沟王家,是个古董鉴赏家,说这玉马价值连城。秦石头大喜过望,当即出巨资买下, 连夜带回家。
    丢失玉马,皇帝震怒,旨谕刑部克日破案。很快追查到秦家,这个石头爷爷也太宝迷心窍,死硬不认账,最后被判“斩决”。伏法之后,秦家把无头尸体运回老家。又倾家资配了个金人头,然后隆重地殡葬。玉马也陪葬。据说出殡时通往坟地孟高村的二十里路上,白幡仪仗队鱼贯而行,送葬队迤逦不绝,所过村庄观者如堵.
    据说,这个金头爷爷虽是个败家子,但本地人对他没恶感。认为他还有些可爱之处。第一他傲上不欺下, 对弱势者甚至还能扶危济困。第二他咬外人不啃内,兔子不吃窝边草,绝不象西门庆那样鱼肉乡里,欺男霸女 。第三他仗义疏财,即使嫖赌,也出手大方,不讨人厌。据说,他还修桥修庙做过些好事。
  笔者曾问那金头是全金还是镀金,玉马又是什么样的?墓是否被盗,秦家人都说不清。秦家人只记得,以 后人们就称这位石头爷爷为金头爷爷。人们还传说,金头爷爷伏法时他的妻子怀了孕,后来生了个大头儿子, 大头儿子的眉眼和金人头一样,金头爷爷折腾了大半家产,他的大头儿子长大后,再也没有乃父那种豪公子大 少爷的气概了,笔者又问:秦家坟地何以在二十里外的太谷县孟高庄?回答是秦家好几代阴盛阳衰。男人寿短 ,英年早逝甚至夭折者多,这也是秦家不及乔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了改变阴盛阳衰的偏颇,请阴阳先生四处选择风水宝地,不惜高价购买,终于在二十里外的太谷县采了这块坟地。
三秦晋地 古来就是饱经战乱之地
(四)郭儒人双手补天家道中兴
秦家阴盛阳衰,有许多女强人的故事。第一个女强人是发家的始祖“豆芽娘娘”秦张氏。第二个是中兴女 主人郭太孺人,此外还有口外算账的三寡妇、相夫教之的赵冰梅,以及当代省级老劳模、商业干部秦玉爱。“ 发财娘娘”虽被秦家供奉进神龛,但故事纯是口传,且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上文已详)中兴主妇郭太孺人( 下称郭氏)则有文字材料,那就是清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举人清源人路宜中在大常任塾师时写的长篇古风《秦郭太孺人年近古稀,次斋征诗以祝,作此应之》一诗。今据此诗(本文多处直引诗句不再注出处)
  及秦门耆老传说,整理该孺人事迹如下。据测算,郭氏约生于清乾隆五十年,娘家系徐沟郭拨贡家,二十岁左右丧夫。当时秦家离创业始祖已四、五代,子孙坐享其成,腐化堕落,有几个男性当家人又不幸英年早逝。此时的秦家正处在兴衰存亡的关键时期。郭氏受娘家封建思想影响,夫亡时曾欲自尽殉夫。但“上有慈亲下有子 ,母虽欲死何以死。白头黄口两无依,饮恨持家孱然起。”郭氏勇敢地挑起了支持家庭的重担。无奈“友乏王 成畴恤寡,仆惭李善敦存孤。踌躇辗转终无奈,旧业那禁此曹败”,于是郭氏毅然决定亲自出头,料理商业。
  首先是去河南开封,那里商号已届三年帐期期满,东家理应去处理重大事宜。她“十月行车上太行,母曰行役予何害”羊肠九折似回肠,冰雪心肝冰雪耐。柏木泛泛济黄河,砥柱恰喜中流对。“开封商号的经理伙计,见 女东家到来,颇感稀奇。交谈之后,十分敬畏。这女东家确是巾帼不让须眉。“浚仲夫人催算工,收拾黄金归 捆载。归来俯仰有余资,从此安巢不虑危。内修外整称家督,女嫁男婚赖女仪。补屋牵萝亲率俾,倚窗画荻母兼师。”
    几年后,郭氏又西渡黄河北上口外,处理商号大事,压缩没利的商铺,扩大和新开获利较丰的行业。此后 ,神木县的复兴号、张家口的北魁盛、张家口新民屯的复兴泉,都成为秦家的摇钱树。
    在封建时代,一个女人需要支撑门户,从事社会活动,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无赖子弟调戏,“岂料鸱枭竟侮予,入室操戈思染指。”还有胥吏敲诈:“鲸吞暗算门税,虎饱垂涎安邑租。”这些压力,迫使她决心 在搞好经济的同时,努力培养子孙读书,取得政治地位,以支撑门户。他给孤子起名古镜,意在很好研究家庭和社会的历史,以史为镜,学优入仕,振兴家门,但儿子早年当家理事,读书只能利用“三余”即夜为日之余,冬为夏之余,阴雨天为睛好天之余。秦氏堂名“三余堂”大概即取此意。
    秦古镜由生员而被选入国子监成为太学生,“龙文已展皇路步,凤雏终到上林栖。”“三余”出身,也算可贵。秦古镜生有五个孙子:祥图、瑞图、左图、右图、恒图。
    “迩来膝下诸孙绕,森如竹立皆捐好。”不幸的是孙儿尚幼,媳妇去世,“不图恶梦尚未终,失恃又抚诸孤藐。”
    郭氏教子孙有方,孙辈也亦商亦儒,门庭更加光大。
(五)三寡妇西狩北征
    为了改变秦门的阴盛阳衰,秦家坟地从本村移到太谷孟高,但这似乎无明显效果。第九代“以”字辈,又是寡妇辈出,于是有三寡妇打官司的故事。秦家都说是打官司,但实际活动似乎并未真的对簿公堂,而是在祁县乔家“私了”了。
    这三寡妇带头人是以训妻武氏,太谷县南席村“人参客”武家的闺女。第二个是人称锦善娘娘的以善妻,外出时背着幼子呈祥。第三个是秦玉爱(下文专记)的祖母、秦以鉴妻,她娘家是太谷朝阳。她就是有名的朝阳二少的姑妈,当时22岁,出发时背着五岁的儿子云祥。三寡妇代表秦家,要与乔家“打官司”。那么秦乔二家有什么纠纷呢?
    原来秦肇庆与乔贵发合伙创立包头商业,二人情同手足,发誓世代联姻,亲同一家。但俗话说“伙种地,伙安瓜,一个院里住上两三家”这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照秦家说乔贵发当初孤身到口外,靠的是秦肇庆及秦的姑夫拉帮。乾隆十五年买树梢亏败之后,全凭秦家挽回败局,并再次拉帮乔家。合伙商号,最初秦家股份多,次后各半,嘉庆年间,乔家用人不当又一次大挫折,那时没有《公司法》,股东责任一般是无限的。据说乔家补进大量资本,糊里糊涂将股份变为乔家七成半,秦家二成半。之后,经理人唯乔家之命是从,目无秦家。清末民初,红利大减,秦家人很有怨气,但男性当家人却偏偏寿短,无人出头争气。于是寡妇们激愤说:杨家十寡妇能征西,穆桂英能大破天门阵,我们就不敢去一趟?
    于是三个寡妇带着两个小孩开始“北征西狩”
    包头方面经理是祁县人,此人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对三寡妇招待极其热情,但解释说字号内大事一向由乔财东掌管。你们两家恩怨更非外人敢与闻。三寡妇声言要打官司,经理再三劝阻息讼,请三寡妇回祁县会见乔家财东,并支给路费几百块,派一老成伙计护送回老家。
    三寡妇没回大常而奔赴祁县乔家。
    这乔家堡是个小村庄,约有大常镇的三分之一。乔家宅第十分显眼。占地盘没有秦家大,主要院落的规制和秦家一样,老年人说,乔家建院前曾请设计师专程去秦家察看,那门面完全是仿照秦家。但给人感觉是新亮、整齐。乔家门上对联也出一人之手,而用大木条刻就,其内容发人深省,如:“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第二感觉是乔家治家严谨,秩序井然,不管主仆、老幼,衣着齐楚,态度恭谦礼让。秦家人则各自为政,有的情绪萎靡灰颓,有的浮躁张狂,读书人也仿效魏晋名士,放荡不羁。虽是小节,却可见其精神状态。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第三个感觉是乔家用度节俭。偌大家族,共食一灶,开饭时敲梆子,分批进食。全家只当家吃小灶,与客人陪饭。其余均大锅饭,主仆不分。少爷、小姐衣服也并不华丽、阔气。
    接待三寡妇时,乔家一再申称,谨遵祖训,乔秦一家,永不相弃。表示以后凡东家应管的事。一定征求秦府意见。具体股份,凡最初抵垫资金系“复字号”公积金,含大德通、大德恒票号,股金仍旧。即乔秦股俸之比与复字各商号一样,都是乔家7.5成,秦家2.5成。如大德通票号20股,乔家15股,秦家5股。乔老财答应从祁县大德通本部暂付秦家银两千两。
    三寡妇胜利回师。收获的不仅是银钱,也学习了乔家处事治家的经验。他们决心让秦家再度兴盛。东五门的坟地从大常村北迁至榆次南席村。大概就是那时办的。三寡妇是撑起了半边天,秦门下一代“文字”辈人丁兴旺,重视教育,民国初创全县第一省内领先的“秦氏两级小学”,培养了留美硕士秦文蔼等人才,秦家出现复兴的势头。但林子大了什么鸟儿也有,有个子弟反对包办婚烟,但和他父亲的小妾(遗孀)有染,像《雷雨》中大少爷和繁漪。气得妻子自杀,娘家说是逼杀人命,形成诉讼,各施贿赂,久讼不决,家败人累。人们编了顺中溜“李来狗,秦大少,二人本是好材料,逼得妻子上了吊……央告主子又带孝。”这一情节被某大作家移花接木写进小说。另一子弟认识本县北尹村留俄的青年,说将来是“共产共妻”。这个子弟散布“吃了喝了是有福的,置房买地是狗日的”,“房地不卖,终久是害”。他率先抽出商号的一半股份,极尽挥霍之能事。所以说三寡妇充其量只是撑起半边天,这是后谈。
(六)赵冰梅相夫教子
   民国年间秦家的出色人物是被称为西四门十四少的秦文蔼,他是留美硕士,回国后在国民政府任经武堂领事等职,但传说故事不多,传说者更钟情于他的妻子赵冰梅。
   赵冰梅原名凤月,娘家是本县赵家堡,她父亲是该村首富户,头面人物赵殿魁,他因热心办学曾获得省府多次表彰。赵凤月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嫁给秦家时,秦文蔼搞并记五金公司,赵助夫处理内务、外交诸事,赵本是出名才女,她侄女又是阎锡山的媳妇,办事颇得心应手。
    赵既称得上是女强人,又是贤妻良母,她教子成名,儿子秦圭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媳、孙也都是教授、高级知识分子。
    解放后,她家住太原市教场巷, 20世纪60年代任居委会主任。她能写会画,其侄女玉爱曾见她家挂的字画,署名冰梅。
    1965年秦文蔼幸运地在“文革”前去世,赵冰梅独自受尽了红卫兵的虐待。
   “老实交待你的海外关系”(侄女随同阎锡山飞往台湾,后移居美国纽约长鸟)
    “娘家封建地主,婆家官僚资本”
    “快献出剥削所得!”
    “不老实交待砸烂狗头!”
    她的头被压到井口上,说交不出金条银元宝就扔到井里淹死。
    这个女强人毕竟见过大世面,又受过艺术熏陶,大肚能容,顽强地活到 1989年,享年88岁。
    (七)秦玉爱商界女杰
    玉爱是秦门第十一代玉字辈,她家属于秦氏不太景气的东五门,但“海船烂了还有三千钉”,祖父仍坐享其成,初靠商业红利,不足则变卖家产,民国初有100多间房,解放前1942年玉爱出生时,只留五间。可庆的是土改时她家成分不高。而到农业合作化后,她家缺劳力,成了欠款户、漏斗户,以致被保送入徐沟中学交不起学费,中途休学后又留了一级转入本村新办起来的民办中学。1960年她在徐沟粮站参加工作,3个月后被调到县粮食局,管理票证。当年即被评为县的先进工作者,1975年获省“五一劳动奖章”。此后,多次被评为省、市 、县模范。并被选为县七——九届人民代表、人大常委,太原市七——八届人民代表。1984年以后任粮食局副局长、副书记。
    她工作吃苦带头。在门市部时坚持10年给困难户送粮上门,对全县8千市民的住址、门牌号数她全记得清,在县礼堂介绍经验时随便听众提问,她应对如流。她业务过硬,称粮一秤准,算账一口清,精通一掌经,业务考核,现场表演,主考人和旁听者出难题,她熟路轻车,解决得半两不差,一分不爽,评者称奇,观者叫绝,被评为省内先进,广播电台多次播出她的先进事迹,一时成了商业战线的明星。
]]
]]
]]
〔与刘家同宗的安家〕
    大常镇安刘二姓本是一家。原姓骆(口传此音luo,不知字形,暂用“骆”字),传说祖上曾为丞相,大常村里有个“骆丞相,有了龙驹不敬上”的故事世代相传。说的是这骆丞相喜骡子,他退休在家养了许多骡子。骡子是驴和马的杂交种,兼有驴耐久、倔强与马勇猛、机灵的优点,只是不生育,但也发情。骆丞相家马夫令其交配,以解除其性苦闷烦躁。岂料母骡怀了孕,生了驹。这驹子可不同凡畜,龙头凤尾,长鸣一声如虎啸龙吟,人称为龙驹。长大后奔跑如驭风乘云,千百里转瞬即到,比当今6次提速后的火车还快。据说,骆丞相想吃包子饺子,家人乘龙驹到百里外的省城买回来,包子还冒热气。
    一天骆丞相儿子骑骡驹进京,住店时嘱咐勿饮水。店小二不知是喜爱骡驹,还是什么原因,偏给骡子上足好料饮足清水,此驹精神一振,引颈长鸣,声震四邻,吓得周围驴马屁滚尿流。这京城是能人荟萃之所,恰好住店的有个伯乐的徒孙,一听驹声就知是龙驹,辗转禀告了皇上。皇上查清后即宣召骆丞相要龙驹。这个络丞相想是言语忤触了皇上,龙颜震怒,说他家窝藏龙驴,意欲谋逆,下旨抄杀骆家满门。骆丞相密告家中:长子待命准备伏法,以尽忠,令二儿子与管家人骆安外逃避难,以传承骆氏血脉,而尽孝,并改姓刘与安⑤。
    这刘、安两家既是同家,又患难相与,故以后想处十分近乎。刘家商业,家政多倚重安姓。直隶的几个大盐店一直由安姓人任经理、掌柜,安家人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东伙关系十分融洽。
    前文提到的安茂林是个出色的管家,安茂林之于刘家,有似于冯(欢)之于孟(  )君。
    民国末年安茂林管理刘家几百亩土地的经营,或雇工耕种,或出租。安替刘家积德行善,施恩惠于乡里,为刘安二家留了个好名声。
    〔工商并重的常家〕
    大常的常姓按人数排为大常的第三大姓,可分6支,据传祖上从太谷县惠安村迁来,与榆次常家是一族。本文所叙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
    常家走的致富路子与秦家、刘家有别,常家经商除在本镇外,清中叶主要发展到河南,有一定积累后即转而兴办工业,进而发展到以工为主。特别是清代在河南禹州(今禹县)经营瓷器制造和销售值得大书一笔。
    清道光九年(1829)常天枢掌管禹州瓷窑时是常家瓷造业的辉煌时期。那时,常家在禹州有好几个分瓷场,产量大,品种多,除日用大路家具器皿,还开发出各种仿古瓷器。宋朝时,禹州窑曾是天下名窑。所产“钧瓷”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据说最受作为艺术家的宋微宗赞赏,经常拿它赠送外国友人。常天枢从禹州西关访得古瓷制造技法,烧制出一种很有特色的瓷,它表面看似布满裂缝,实质细致坚固。这种瓷器深受行家赏识,行销洛阳及南方各地,还出口海外。后人称它为“新钧瓷”。就此一业,年收入银数万两,常氏全族受益,直到民国年间,常氏子弟凡娶媳可得银元400(比刘家多100)。
    常氏瓷业长盛不衰,经营人员由族中公选轮流执掌。最末一位大老板是常大纶,一直干到解放后,1956年公私合营收归国有,1981年常大纶的儿子还结算了一笔定息,拿回钱给合族交待。
    四清中,禹州曾编写小册子,专写常家瓷场。受“左”的偏见,说常家瓷场像四川刘文彩的庄院,规模大,剥削率高。但“文革”中批斗资本家,常大纶因群众口碑好,例外地没被斗。
    据曾在河南“人和义”(常家字号名)看门的常保尔说,常大纶当老板时干过几件好事。1942年当地灾荒,常家拉了几车好瓷器,到江浙等地销售后,购回几车大米,搭起棚子做粥,放饭赈济饥饿的人们,当地人老少口耳相传,赞颂恩德。关于常家在禹州赈灾济民之事,笔者曾访问多人,证明此善举在该地确实影响很大。据原晋祠文管所所长、现年80岁的常文林先生讲,1942年他17岁,曾亲身经见此事。是年河南禹州大旱,又遭严重蝗灾,难民四处盲流,路旁饿殍经常可看到。常家在路旁搭起粥棚舍饭,专门雇两辆三套马车,每天一趟,到襄城县拉粮。拉回小麦磨成“色色”(小颗粒),用七营大铁锅熬成粥,给排队的难民每人一瓢。每天救难民数百人,一直坚持三四个月,直到夏收时止。至今,河南禹州市、郏县人民仍记着常家“人和义”活命之恩,称常大纶为六哥、六叔、六爷(常大纶排行第六)。
    常家经商致富,没有窖藏白银,没有广置田产,除了兴办工业外,便是搞智力投资,培养子弟读书。
    乾隆《太原府志》及雍正《山西通志》载有大常神童常天寿的轶事。事情有点神奇怪异,但重视教育则是常家的家风,这方面有似于榆次车辋常家。可以称得上是儒商。清咸丰年,常天枢的三儿子常灿中举。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有不少各界名人、高级知识分子,如商界政界要人常毅夫、晋祠文管所所长常文林、山西农大教授常文真、中国地质石油部总工程师常大纲及子常承泳、1946年西北农大毕业的农学专家常文祥、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常文保、常文保的弟弟、太原工大建筑系毕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常文良、山西省政协委员、秘书长常承泰、内蒙古教育学院教授常文彬。上世纪末统计,常氏大学生有40多人,与其它大户比不仅绝对人数第一,按人口比例,也遥遥领先。
五、大常的商界名人
    〔秦肇庆〕又名庆王,字四喜。乾隆年经商口外,初与姑夫经营菜园、粮草、旅店,后与祁县乔贵发结为异姓兄弟,互相提携,开创广盛公、复盛公,促成了包头城的商业繁荣。详见拙作《秦家旧事》及新版《清徐县志》。
    〔刘福财〕经商直隶,为天津长芦盐场盐商,乾隆中期代表盐商觐见皇上,得到赏识,升任大老板,开创刘氏二百年盐商基业。(参看前文)。
    〔常天枢、常大纶〕以商致富,亦商亦工。在河南禹县投资瓷器制造,仿古似真。所产“钧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瓷”(参见前文)。
    〔常毅夫〕上世纪20年代经商东北,在沈阳三和昌任“买客”(采购),与本县庄子营村王二铭结拜,人称常讲“义气”。后在朝阳税局任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徐沟,在徐沟商号任掌柜。常人缘好,善调处纠纷,人称其快刀割豆腐——两面光。又头脑机灵,有急才,善于随机应变。因此被选为徐沟县商会会长。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日军他长驱直入。常毅夫久住东北(有人说留过日本),通日语,了解国内外形势,他聚集商界人士开会,陈说形势利弊,主张扯顺风旗,保财产姓命。乃急速赶制太阳旗若干,率领商民出北关迎接日军,日军当即指定他为徐沟县维持会会长。1938年8月维持会改名县公署,常毅夫任县知事(即县长),1940年5月改称为县政府,常任县长。1941年1月,常毅夫改任晋泉县(今晋源区)县长。
    常毅夫寡廉鲜耻,甘当汉奸,不足为训。但徐沟老百姓说:“日军攻陷太原,守城名将傅作义都抵挡不住败退西山,日军一路烧杀,活牛市(今解放路)遍地流血。但在徐沟没杀人,这全是常毅夫的功劳。”十年前徐沟十字街一伙老汉如是说。这和义和拳时代北京人把赛金花傅彩云看成“九天护国娘娘”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无独有偶。2005年与晋源区老年人座谈时,他们也对常毅夫赞誉有加,说他能适时顺势,保护老百姓的安宁。究竟是寡廉鲜耻的败类,还是曲线护民的功臣?笔者不能武断。
    (附:常毅夫的儿子常自新,解放初在徐沟县晋剧团演出三花脸(丑角)滑嵇多智,艺名“自来丑”,徐沟县城“名嘴”杨三元说顺口溜称其“少爷出身,自带三分”。常自助新曾于民中后期与刘肖汉合资在大常镇开办油坊,厂带店,店名“自新号”,经理白步贤。)
    〔白步贤〕(1910——1980)青年时在太谷锦全昌绸缎店当店员。因待人诚信热情,办事勤谨干练,三年后被派往武汉分号,负责采购推销,顶三厘生意。日军侵入后回家,后在本镇茂林涌、东生泉、顺兴利、自新号等商号任管账、买客(采购)、掌柜等职。抗战胜利后,村里推选他管村政。再三推辞,勉强任了个副村长。解放后,在榆次新兴织布工厂任副厂长,分管生产、经营。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3年在榆次协成染厂。
    〔安茂林〕年轻时为刘家经管土地农业,忠实可靠。民国中年独资办店,一是茂林涌,经营点心、醋酱,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一是晋益涌木器店。解放前任职副村长,审时度势,重义轻财,多办利民实事。(参见前文)。
    〔刘明山〕民国年间刘氏德玉堂当家人,直隶盐业董事。1937年前曾任大常西村村长。抗战胜利后落户天津。
    〔刘棣、刘步中〕刘棣,清末在河北宣化钱庄任掌柜,1937年日军入侵后回村,在本镇茂林涌任经理。
    刘步中,刘棣子。1937年前在开鲁县(今属内蒙古)东大街永利泉醋房。后到沈阳某酒厂跑外。解放前与刘村药春祥、集义张茂林合股开办万隆泉酒厂。2004年在村,年77岁,对商界往事知之较祥,提供了不少资料。
    〔赵守发〕抗日战争以前,在太谷城太一商行任掌柜,大掌柜为清源县马峪村李一元。守发子赵清文家存民国廿四年太一商行开幕合影纪念照片。
(刘明山〕民国年间刘氏德玉堂当家人,直隶盐业董事。1937年前曾任大常西村村长。抗战胜利后落户天津。
  但据我听老人们讲,刘明山在建国后镇反时被人民政府枪决了,理由是给日本人做汉奸,当时日本鬼子要烧掉村里的大寺,刘出面募集银元送礼才得以保存,后来成了他的罪状,开公判大会,刘神态如平常,把事情揽在自己头上,未牵连他人。并且死前在台上高唱晋剧一曲,是时,刘要求和他一起参与此事的某人为之拉胡琴伴奏,唱到高潮,伴奏者两腿如筛糠,刘以目光制止。唱毕即被押赴村南河滩枪决,也堪称豪杰!
“唐初,村内寺庙里住过高僧田善友,他家原是大常西面十里田楚王(今西楚王)村人。青年时在楚王、大常等村的寺庙里当善友,后入介休绵山,唐太宗封他为空望佛(或作空王佛)。
    关于田善友,光绪《徐沟县志》有一段记载:
    “空王佛,邑之田楚王村人,姓田氏,幼而参禅礼佛,通三味,人称田善友。春夏佣工,东皋有田善友,北陌亦有田善友,而实在庙中也,村人觉其异,多有问吉凶者,遂逃入绵山。”
    大常人因为有旧关系,仍经常去绵山祈福祛灾。传说一次村民祈雨,他随手拿起捞米饭的笊篱朝东北方向忽洒了三下,说:“三寸雨,够用了。”村民回村知刚下过大雨,地面上还可以找到米饭粒呢。大常人受了恩惠以后,年年赴介休绵山上供、送布施,一直延续到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
   空王佛是云峰寺绵山云峰寺供奉的佛祖,是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他曾对佛教禅宗临济宗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传活佛俗姓田,名志超,原籍陕西冯翊,后迁到榆次源涡。民间相传,他是一位乐善好施、为民请命的高僧,即空王古佛的化身。空王为过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总称。佛经说,佛为万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弥陀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时,常拜空王佛眉间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
  此段传说不虚!大常村有个说不来的现象,每次下冰雹,周围村落受害,唯独大常一带安然,人们多讲大常村有神仙护佑,据我看来,是和周边的山势地形有关。
收集了一些资料,给俺的家乡在网上留下些印记,在老家生活了十六年,时时怀念旧事,有机会写一本村史该多好啊,有故事的乡村,不能让这样消逝。
]]
一些晋中战役的资料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至7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及晋绥军区部队一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
  1948年5月,在人民解放军攻克晋南军事重镇临汾(参见临汾战役)后,国民党军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为维持其统治局面,以5个军部、14个师、3 个暂编总队,以及22个保安团、21个保警大队等,总兵力约13万人,布防于北起忻县、南到灵石、东至榆次、西至孝义、汾阳等15座城市的狭长地区,构成以太原为中心,以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为骨干的晋中防御地带,并以其第34、第43、第6l军各一部,及阎锡山“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共13个团组成“闪击兵团”,进行机动作战,以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并乘机大肆抢掠小麦。
  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为保卫晋中麦收,削弱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的有生力量,创造夺取太原的有利条件,以第1兵团第8、第13纵队,太岳军区部队,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各一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部队一部,共49个团6万余人,由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徐向前统一指挥,采取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运动战的方针,发起晋中战役。
  6月11日,先以吕梁军区3个旅进至汾阳、孝义间打击抢粮的国民党军,并攻占仁岩等地;12日,太岳军区部队攻占灵石。13日,阎锡山令“闪击兵团” 分别由汾阳、孝义、平遥、介休等地出动,企图歼灭吕梁军区部队于高阳镇地区。吕梁军区部队进行奋勇阻击,至17日双方形成对峙。第1兵团为诱使“闪击兵团”回窜,求得在运动中歼其一部,18日以第8、第13纵队从平遥、介休东南山地隐蔽北进,实施迂回,19日逼近平遥、介休间铁路线,并待机歼灭回窜之 “闪击兵团”主力。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两个旅分别破击榆次至太谷间与太原至忻县间的铁路,阻止与箝制由太原方向南援之国民党军。20 日,“闪击兵团”发觉退路受到威胁,立即星夜夺路回撤。21日,当“亲训师”、“亲训炮兵团”进至张兰镇以北地区时,第8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当即发起攻击,激战3小时,歼其大部,其一部退入张兰镇,24日与驻该镇的暂编第45师新兵团一起被太岳军区部队歼灭,“闪击兵团”余部撤回平遥。
  在此期间,吕梁军区部队和第13纵队分别歼灭阎锡山部第70、第71和暂编第37师各一部。23日,继将由平遥北撤之第19军军部、暂编第40师,压缩于祁县西南北营村,24日将其主力歼灭于北营村,仅其先头团逃向祁县;阎锡山对解放军的迅猛攻势极为惊恐,急令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率暂编第10总队到太谷坐镇指挥,调整兵力,企图在祁县、平遥间与解放军决战。据此,第1兵团遂以小部队在祁县地区与国民党军周旋,主力于29日挥师北上,乘虚直捣晋中腹地,在榆次、太谷、徐沟间开辟战场,创造战机。
  为迫使赵承绶集团就范,徐向前令太岳军区和北岳、太行军区部队于3日大举破击榆次、太谷间铁路,攻克北阳、东阳车站。赵承绶在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下,急令第71师、暂编第46师和暂编第10总队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轮番猛攻董村阵地,企图打通北撤道路。太岳军区部队坚守阵地4昼夜。与此同时,北岳、太行军区部队也击退了由榆次南下增援的第68师,终于将赵承绶集团全部拦阻在太谷及其附近地区。
  6日,陷于困境的赵承绶集团企图由榆次、徐沟间夺路北逃,恰入人民解放军的预设战场。7日晨,第13纵队与第8纵队一部分路追击,切断通向徐沟的道路;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在太岳军区部队的协助下,自东阳镇地区向西猛插,截断了通向榆次的道路;7日晚,第8纵队主力一举歼灭祁县守军后,兼程北上,进入太谷以北地区;吕梁军区部队进到榆次西南永康地区。
  至此,将赵承绶集团全部包围于大常、小常等村镇东西约10公里、南北不足5公里的狭长地域。8日,赵承绶集团为突出重围,分路向榆次、徐沟方向展开猛烈攻击,在解放军各部的坚决打击下,均未得逞。9日晚,第1兵团调整部署,采取紧缩包围,穿插分割,逐村攻歼的战术,于10日发起总攻。太岳军区部队激战至16日,歼灭赵承绶野战军总司令部和第33军(欠暂编第38师)全部,俘赵承绶。
  此时,晋中地区其他各地国民党军惧怕被歼,纷纷向太原撤退。解放军当即乘胜追击,先后歼灭暂编第9总队和第43军军部,第70师和第61军军部,第 69、暂编第37、第40师各一部。21日,解放军各部队直逼太原城郊,达成了对太原的合围,战役结束。

  点评: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徐向前率领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众,堪称用兵奇略,深得毛泽东的赞赏。晋中战役历时40天,解放军连克县城14座,歼灭阎锡山野战军总司令部、5个军部、9个师、2个总队及保警团队7.4万人,民卫军等2.6万人,其中俘敌80770人,毙伤19600,共计100370人,保卫了晋中麦收,为尔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晋中战役的成功之处是:我军利用敌人的弱点,有效地调动了敌人,取得了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良好战机。首先,我军抓住敌人粮食极端困难,必然会组织抢收麦子的弱点,先敌以一部进入汾阳、孝义、灵石产麦区,调动了介休、平遥、祁县敌主力向西,然后以我之主力进击介、平、祁,歼灭了一部分回援之敌,开局一着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战役主动权。接着,我军利用赵承绶惧怕后路被切断而无法北返太原老巢的心理,以一部兵力切断了太谷敌北撤榆次通路,迫敌主力北撤,并在敌北撤途中迅速包围和各个歼灭了赵部主力。
原帖由 鱼缸养龙 于 2007-10-14 03:12 发表
(刘明山〕民国年间刘氏德玉堂当家人,直隶盐业董事。1937年前曾任大常西村村长。抗战胜利后落户天津。
  但据我听老人们讲,刘明山在建国后镇反时被人民政府枪决了,理由是给日本人做汉奸,当时日本鬼子要烧掉村里 ...

豪杰当不至于,确是一条好汉~
:') :') :Q
]]
一个村庄的啰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