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建筑集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6:59:38
]]
上百年来美因茨是神圣罗马帝国最高的(天主教)贵族的驻地,在宗教上这一直影响到今天。最早可能在2世纪就已经有一个早期基督教的社团。343年美因茨主教第一次被证实。780年或782年美因茨被提升为大主教驻地。第一位美因茨大主教是卢留斯,他于754年被指定为圣波尼法爵的继承人。美因茨因此成为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最大的教省的中心。从13世纪开始由七位选帝侯来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制度正式建立,美因茨大主教是这七位选帝侯之首。
英文名称: Cologne Cathedral
法文名称: Cathédrale de Cologne  
官方网站(英文、德文):http://www.koelner-dom.de /
                  
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根据文化遗产标准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人杰作,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过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们都吸收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原定计划。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的力量和耐力。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然后在以后的几年内被完好的修复。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她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又称“圣彼得大教堂”,她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另有资料说“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在希尔德博尔德遗址上修建的”。

科隆是约公元50年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城市由罗马人建设的城市。785年,罗马天主教会设置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成立汉萨同盟时,科隆成为主要城市。设有下莱茵-西法伦城市群本部。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科隆为自由城市,该城获得城市自由权。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 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rl]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德国科隆(Cologne)市早在公元前五十年,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Colonial(殖民地的)演变而来。如今,它是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

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其建筑期长达632年,堪称世界之最。1248年,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奠基于1248年8月15日卡罗琳王朝时期(卡罗林格朝代),当时的规模较小,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建筑工程时断时续,(有资料说曾遭受火灾)。1560年,工程中断。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财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 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成为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有资料说是161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见图)。大教堂的四周还有许多小尖塔。科隆大教堂至今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整座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块建成,整个工程共用去40万吨石材,加工后的构件总重16万吨,并且每个构件都十分精确,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们也没有找到当时的建筑计算公式。大教堂内分为5个礼拜堂(有资料说是10座),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达43.35米,中厅跨度为15.5米,各堂排有整齐的木制席位,圣职人员的座位有104个。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的故事。大教堂四壁上方的玻璃窗用彩色玻璃嵌出《圣经》故事,这些玻璃镶嵌总计有1万平方米。是教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堂的钟楼上装有5座吊钟(响钟),最重的圣彼得钟,有24吨。每逢祈祷时,钟声洪亮,传播得很远。登上钟楼,可眺望莱茵河的美丽风光和整个科隆市容。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神龛内,此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在唱诗班回廊,还保存着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1440年为教堂所作的壁画和法衣、雕像、福音书等文物。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自从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更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游客们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只见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顶,俯瞰市区,科隆美景一览无遗。科隆大教堂的巍峨壮观令所有瞻仰到她的人叹为观止。
嘿嘿,先来支持一下。。。
圣彼德大教堂(S.Pierro)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于西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座小会堂,建于圣彼德墓穴的正上方,在十五世纪时开始改建,其中历经不少位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予修改,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圣彼德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参观这座教堂的几个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广阔,进入之后会不知从何看起。
:D :D :D     慢慢来! 
今天美女PP和这些艺术PP,都蛮多的。
飞.  杂"回复"你的,是地板两个字啊?
偶先睡俩小时,等醒来看你的帖。:victory:
犹太新教堂建于1921年,位于与总教堂邻近的斜文街88号(今经纬街162号),是哈尔滨第二犹太教会,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犹太教堂,可同时容纳500人做礼拜。
   由于在哈尔滨市马家沟附近居住的犹太人去埠头新、旧教堂路途较远,为方便新城(现南岗区)一带的犹太人宗教生活的需要,犹太人捐资在小戎街(今光芒街)创设了一座祈祷堂。
   当年的哈尔滨犹太社会有不少慈善机构,如犹太妇女慈善会、犹太免费食堂、犹太养老院、犹太贫病患者救济会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犹太医院。它是在犹太贫病患者救济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有外科病房、内科病房、放射科、口腔科及化验室。该医院集中了哈尔滨最优秀的医生、专家,在哈埠医务界享有很高声誉。
   “帕斯哈”逾越节是犹太教三大朝圣节之一,源于《圣经》的出埃及记。节日期间,人们只吃无酵饼,以便不忘历史、缅怀祖先。
   哈尔滨的犹太人同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一样,在每年的居散月(公历4月前后)14日起的7天定为逾越节。
   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把每年在逾越节期间为犹太居民烤制无酵饼作为本公会的宗旨之一,同时把烤制的无酵饼提供给大连、牡丹江、齐齐哈尔和海拉尔的犹太人协会。
   随着犹太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离境,犹太新教堂和犹太总教堂先后于1956年和1963年关闭,1963年,犹太宗教公会也最后关闭,标志着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大规模宗教活动史结束。
你看,5楼以上都是沙发,板凳地板的
先睡吧你!嘿嘿
关于玛丽阿希利夫教堂的资料,一直没查到........     [:a5:] [:a5:] [:a5:]
1686年胡格诺教徒来到埃尔兰根。他们得到自己的一个城区,新城和一个教堂,即胡格诺教堂。早在1361年,卡尔四世就在居民点剩余部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旧城。1812年,埃尔兰根旧城和新城合并为今天的埃尔兰根。

今天,伦敦的媒体和电影业都以索霍广场为中心展开;要知道,没有几个地方有如此奇特的历史。四十年前,索霍充斥着淫秽的商店和邋遢的酒吧;今天,这个重新恢复活力的区域到处是时髦的精品屋和市内数得上的好饭馆。但是它丰富多彩的大城市历史近在咫尺:早期的胡格诺教堂(Huguenot Church)仍被保存下来;索霍还有伦敦中国城的中心杰拉德大街(Gerrard Street),这里的杰拉德大街这几个字还是用粤语写的,而在老康普顿街(Old Compton Street)周围到处可见同性恋的情景。
]]
这座早在13世纪建造的宫殿直到1918年还是德累斯顿王公居住办公之地,是欧洲最豪华的文艺复兴宫殿之一。

100米高的豪斯曼塔起源于罗马式风格,16世纪时宫殿被改造成文艺复兴风格。在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的一把火之后,宫殿有了巴洛克面貌。最后有500间房的宫殿在1889到1901年间,为了庆祝萨克森王室诞生800年而改建为新文艺复兴风格。

在1945年被摧毁之后,宫殿在1985年到2006年重建。2004年以来,这里设了铜板雕刻室,“新绿色穹顶”也对外开放。人们可以登上豪斯曼塔,饱览德累斯顿市中心的美景。




这座1287年首次被提及的城堡建筑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欧洲最豪华的宫殿之一。这座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大销量的庭院和马厩场。

第一阶段的建设在1471-74年(阿诺德·冯·威斯特法伦的西侧建设),1530到1535年第二阶段(巴斯蒂安·克拉默建设葛根堡),1547年到1556年第三阶段(卡斯帕·佛格特·冯·维朗特和汉斯·冯·丹-罗特费泽的大庭院和温德斯坦),1586年到1595年第四阶段(汉斯·依尔米施和保罗·布赫纳的马厩庭),1674-76年第五阶段(沃尔夫·卡斯帕·冯·克兰格尔的豪斯曼塔)和最后1889-1901年的第六阶段(古斯塔夫·顿格和古斯塔夫·弗洛里希的房屋立面整体改造工程)。

在1674到1676年,豪斯曼塔被沃尔夫·卡斯帕·冯·克兰格尔加高了大约00米,并配了一个所谓的威尔士软帽。在1872到1876年间,连接葛根堡和马厩场长廊外立面装饰了威廉·瓦尔特的《领主出征图》。1907年五彩粉饰图被瓷砖所代替。
德国拜恩州(德语Bayern,又译为拜仁、拜恩、巴燕)(拜恩自由州:Freistaat Bayern)的拉丁文名称(汉译常用)

历史悠久令人喜爱的联邦州:自由州这个历史名称说明,巴伐利亚是一个共和主义的,而不是君主主义的州。这个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及其1200万居民为它可追溯到6世纪的历史感到自豪。在德国没有任何其他地方像这里如此不言而喻地在维护民间习俗;人们不仅在像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十月节这样的盛大民间节日期间才穿着具有地方色彩的服装。

巴伐利亚在旅游方面的高度吸引力归功于它的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及其令人难忘的自然美。
阿尔卑斯山和高达2962米的德国最高峰楚格峰、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上令人着迷的湖泊如基姆湖和柯尼希斯湖、巴伐利亚森林和其间的国家公园、弗兰肯汝拉山脉、菲希特尔山脉、施泰格尔森林、施佩萨尔特山以及其他许多地带向旅游者提供了欣赏自然和休养身心的难得的机会。山脉是徒步漫游的乐园、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的湖泊和在建造美因-多瑙运河时产生的新的法兰克水库吸引着人们去从事水上运动。州内多有辽阔的公园,例如阿沙芬堡附近的舒恩布施公园、安斯巴赫的宫廷花园或者慕尼黑的英国公园,还有多处华丽的宫殿,其中首推“童话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林德尔霍夫、诺伊施瓦恩施泰因和男子基姆湖三处宫殿。维尔茨堡和班贝格的官邸以及柯布尔格要塞及其铜版画陈列室都具有令人难忘的优美之处。

农业和工业:直至1950年,农业是巴伐利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该州从主要务农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州。但是,今天仍有大部分地区,不仅是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还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巴伐利亚啤酒(根据1516年纯净度规定酿造)世所闻名-酿造所需的啤酒花在巴伐利亚当地种植;弗兰肯葡萄酒为行家们交口称誉。今天国内生产总值的大约35%来自制造部门,一半以上来自服务行业。1835年通过德国第一条铁路线联结起来的双生城市纽伦堡(居民493000人)和菲尔特(居民109000人)构成了一个拥有电气工程、机器和汽车制造、印刷、塑料工业、玩具和食品工业的工业中心。纽伦堡的胡椒蜂蜜
饼举世闻名。菲尔特的“源泉”(Quelle)邮购批发中心是欧洲闻名的一个地点。累根斯堡(居民125000人)的中世纪城市面貌保存良好(建于1146年的石桥)。今天它依靠的是汽车制造、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和木材工业,还拥有一座有效率的多瑙河港口。英戈尔施塔特(居民113000人)是汽车制造和石油冶炼厂基地。维尔茨堡(居民127000人)除了印刷机、电气和食品工业外,还有本州3个最大的葡萄园:国家的宫廷酒窖、尤利乌斯医院和平民医院。东巴伐利亚的玻璃工场(茨维塞尔)和陶瓷工场(罗森塔尔、胡庆罗伊特尔)继承了手工业传统。国际博览会如慕尼黑的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Bauma)和“系统”博览会(Systems)以及纽伦堡的玩具博览会享有世界声誉。

舒适和高科技:州首府慕尼黑(居民122万人)是应有尽有的大都市。然而,城市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氛围。除了在例如宫廷酒馆里众所周知的社交活动外,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生活也进行得生气勃勃:汽车和飞机工业、电气和电子工业、保险业和出版业。著名的大学和其他的高等院校、藏书600多万册的欧洲最大图书馆之一的巴伐利亚州图书馆、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物理学研究所、研究用反应堆以及许多其他设施,使慕尼黑成为科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中心。以长年任巴伐利亚州州长的弗兰茨-约瑟夫·施特劳斯的名字命名的机场是国际航空交通的重要基地。1998年2月,新的博览会场地在原慕尼黑-里姆机场落成。

文化和民间艺术:巴伐利亚每年用于维护文化遗产的费用达1亿多马克。无与伦比的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拥有自然科学和技术史方面世界上最丰富的收藏。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历史性建筑和艺术博物馆如古绘画陈列馆及新绘画陈列馆、伦巴赫故居、莎克美术馆等。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和汉斯·萨克斯(1494-1576)的家乡城市纽伦堡在当地教堂里保存了中世纪晚期高档次的艺术珍宝。仅为参观日耳曼民族博物馆就值得前往该市一游。班茨和埃塔尔修道院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财富的施泰因嘉顿附近的十四圣者大教堂和维斯教堂以及维尔茨堡原侯爵主教官邸都是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珍品。维尔茨堡官邸的楼梯大厅为巴尔特哈萨尔·诺伊曼(1687-1753)所建,由乔万尼·巴蒂斯塔·蒂波罗作画,其华美在世界上少有匹敌。陶伯尔河上游的罗滕堡、内尔特林根和丁克尔斯比尔诸城市是“令人渴望一看的博物馆”,通过“浪漫之路”和其他的名胜古迹联接起来。在巴伐利亚有33座剧院和34处露天剧场。每年在拜罗伊特文化节期间都要演出1872-1883年曾在此生活过的里夏德·瓦格纳的歌剧。除此之外还有例如慕尼黑文化节、帕骚的欧洲周、安斯巴赫的巴赫周、维尔茨堡的莫扎特节。民间音乐在巴伐利亚各地也很活跃,尤其在众多的庆祝活动期间,例如特尔茨的莱翁哈尔迪之游、奥格斯堡的和平节、富尔特的风筝节、维尔茨堡的基里安节、基弗尔斯费尔登的赛马。从1634年起的传统是奥伯阿梅尔高每10年演出一次的耶稣受难剧(下一次在2000年)。
----------------------------------------------------------

 1881年3月1日,沙皇的马车从冬宫出来转过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罗斯萨柯夫冲上前投出一颗炸弹,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之中。
说起刺客,我们印象中的大概会是一个用黑布蒙住脸,眼神锐利而诡秘,但行动总有些贼头贼脑的家伙吧。事实上,历史上也有人对刺客充满了崇敬,太史公司马迁就是一个,他专门为刺客作传,于是战国四大刺客的英雄事迹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其中的荆柯刺秦皇现在还被搬上荧屏,又是电影又是电视剧的,实在火了一把。

而西方历史上最有名的刺杀则莫过于恺撒之死,他那"突如其来的死亡"的预言给他的遇刺添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对于刺杀行为的价值判断,我认为应该具体行为具体分析,因为行刺的动机相差很大,有的为了钱,有的出于义愤,有的为了政治或宗教理想,有的则仅仅是想作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近来揣摩欧洲近代史,深深为其中其中的行刺事件所震撼,这些事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它们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就列出其中影响最大,最有探讨意义的若干,与诸位共议。

最肮脏的刺杀:荷兰国父的悲歌

1568年的捣毁圣像运动揭开了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独立的序幕。在这场运动中,荷兰当时最大的贵族--威廉.奥伦治(奥伦治亲王)的向背举足轻重,就阶级情感来说,他受过西班牙前国王卡洛斯的厚恩,就民族情感来说,身边荷兰人民的呐喊和鲜血又使他寝食难安。一度摇摆不定的他,最终终于同荷兰人民站到了一起,走上了反抗当时最强大的帝国--西班牙帝国的不归路。


从此,他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眼中钉,肉中刺,成为全国头号通缉犯。菲利普二世悬赏巨额赏金要他的人头。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奥伦治亲王领导下的荷兰独立力量在尼德兰北方站稳了脚跟。荷兰各省准备在1584年7月12日拥戴德高望重的他为国王。但在大喜日子到来之前两天,悲剧发生了。

7月10日,奥伦治亲王与雷瓦登市长共进午餐后,正在闲谈中,侍卫上来报告说:"巴尔塔萨已经办好了护照等一切手续,特来领取几封亲王写给法国公使的信件。"



巴尔塔萨是个法国人,职务是为亲王往法国传递信息的驿使,刚刚到亲王身边做事不久。


当奥伦治亲王走下楼梯时,已经隐藏在楼梯口旁一个圆柱后面的巴尔塔萨,突然向亲王猛扑过去,举起手枪开了三枪,枪枪打在亲王的要害处,一代伟人就此倒下,永远没有起来了。


刺客赶忙逃跑,但在门口正好踏到一堆狗屎滑倒在地,当场被活捉。他供出自己是菲利普二世派来的奸细,刺杀亲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赢得菲利普二世的巨额赏金和爵位。最后,他在受到烙铁、刀刮等酷刑之后被斩首。


奥伦治亲王的子孙继承了他荷兰执政的位置,最终赢得了荷兰独立,并成为荷兰时代相袭的王室。


最意外的刺杀:整个法兰西在哭泣

16世纪是法国在向一个成熟的近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时期。刚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又陷入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纷争之中。在当时整个欧洲的宗教冲突之中,形势最复杂的是法国,因为天主教和新教力量势均力敌。自1572年"恐怖的圣巴托罗谬之夜"以来,法国陷入了长期的内战和骚乱之中,在此后连续有两个国王遇刺身亡,其中亨利三世是因为背叛了自己的天主教阵营,转而同情甚至帮助新教而被一个天主教狂热分子刺杀,而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的遇刺身亡,则更为出人意料。


亨利四世原是法国南部边境一个叫纳瓦拉的小邦的国王,为新教徒。因亨利三世无嗣而亡,作为后者远亲的亨利四世得以继承王位。当时法国处于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之中,亨利四世亲自上阵厮杀,显示了极好的军事才能。但真正显示亨利四世的伟大人格的是1593年,鉴于法国天主教徒占多数的现实,亨利四世毅然宣布自己改信天主教,接着在1598年宣布"南特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新教的信仰自由和应有地位。"南特法令"是西方最早体现宗教宽容精神的杰作,最终给法国带来了和平。此后亨利四世致力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卓有成效。


1610年的一天,亨利四世去探望大臣苏利途中经过一条狭隘的街道,前面两辆车相撞堵塞了交通,国王的车右轮又陷在沟里。这时,国王的车正好停在一个店铺门前,而店铺的招牌上画着一支箭射穿一颗戴着王冠的心。尾随在后面的一个叫拉韦拉克的疯子,或许从中受到某种启示,脚踏车猛然向国王刺去,国王大声呼喊"我被刺啦"!,拉韦拉克又刺了第二刀,随后当场被捉,他也没想逃跑。


拉韦拉克据说是个疯子,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时刻在困扰着他,那就是行刺国王,人们还给这种病起了名字,叫弑君病。


后来,安娜王后(亨利四世的儿媳)辅助未成年的路易十四时,曾对他说,要学你的祖父(亨利四世),不要学你的父亲(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问为什么,安娜说,亨利四世去世时,大家都哭,而路易十三去世时,大家都笑。不错,法国历史上的名君很多,有查理曼大帝、路易十四、拿破仑等,但像亨利四世这样在功业上和人格上都无可指摘的,只有他一人。

最浪漫的刺杀:化装舞会上的黑手

当今的瑞典,在外人眼中无异于世外桃源,以高收入、高福利、高文明闻名于世。然而你是否知道,瑞典历史上也有过贪污成风,秩序混乱的时代,那是在18世纪中期,瑞典在遭受了北方战争失败的重创之后,贵族乘机夺权,进入了所谓的"自由时代"。


1772年,受制于贵族统治多年的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在位),利用贵族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僧侣、市民、平民三个阶级对贵族的不满,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解散了国务会议,恢复了专*制王权。就这个角度来说,他倒也算一代雄主。


但他在夺取权力之后,却不但未能解决国内的财政危机,反而冒险挑起与俄国的战争,结果损失惨重,国内大批军官哗变。他的生活也十分奢华,他迷恋话剧,被后人成为"天才演员"。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化装舞会。化装舞会是欧洲宫廷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就是在舞会中戴上假面具,把自己化装成神仙、鬼怪等,这样就有利于毫无拘束地投入到舞会中去。


1792年3月16日,古斯塔夫三世准备参加晚上的化装舞会。有人向他告密说,拒可靠消息,晚上有人要向他下毒手,古斯塔夫听了哈哈大笑,因为类似的谣言他已听过不下几十次,还不都是空穴来风。当天晚上当舞会进行到高潮时突然有个人从背后向国王开了一枪。舞会顿时惨叫阵阵,乱成一团,凶手乘乱逃跑,但没跑出多远便被抓获。


凶手是一个叫做安斯特洛姆的御林军队长,而他的后台是当时的大贵族--皮萨林将军。古斯塔夫抑制贵族阶层的政策使贵族中有不少人对他切齿痛恨,加上对他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不满,使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要除去他的集团。


13天后,古斯塔夫医治无效去世,临终前留下两句话:"杀他的是法国的雅各宾派,宽恕杀他的人。"但凶手被镣铐示众之后连抽三天的鞭刑,最后砍头分尸投入海中。



最惨烈的刺杀:西班牙国王婚礼血案


1808年拿破仑对西班牙的入侵,挑起了蕴藏在西班牙人民心中的激情,西班牙从18世纪一个死气沉沉的角落,变成了19世纪欧洲中革命次数最多、最激烈的国家。斐迪南七世依靠人民复国,最终却背叛并镇*压人民的卑鄙行径,使西班牙王室一度成了众矢之的。在他女儿伊莎贝尔二世时期,反抗达到高峰,她在位期间,总共改组了41次政府,颁布了7部宪法,各政治势力发动了15次暴动,她本人也遭受了两次未遂刺杀。1868年,她在一次政变中被迫流亡国外。

后来,伊莎贝尔二世的儿子阿方索十二世回国复位,西班牙的局势平静了一段时间,直到他的儿子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年在位)时期。


阿方索十三世还是一个胎儿的时候,他的父王就因病逝去,他一出世就成为国王(这样的例子,在欧洲历史上只有两例),长大后成为一位任性而热情的一国之主。19岁的时候,对英国的一次访问,使他迷上了"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维多利亚.欧亨尼娅,两位出身高贵的青年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由于恐惧欧亨尼娅可能带有英国王室的家族病---血友病的致病因子,他们的婚约在西班牙遭到强烈反对,但最后,他终于说服了他的母亲---有"德行夫人"之称的太后克里斯蒂娜。


据说,欧亨尼娅的教母曾赠给她一串珍珠项链,但同时嘱咐她在婚礼时不要戴上,因为很久以前一位吉卜赛女巫曾经预言,如果新娘戴上这串项链,她日后将流出如珍珠那么多的眼泪,但欧亨尼娅将之当作童话,在婚礼上戴了那串神秘的项链。


婚礼在1906年5月31日进行。当队伍行至狭窄的马约尔大街时,从一栋楼上掉下来一束鲜花,花中藏有一颗炸弹,在新郎和新娘的御用马车前炸开了,一时间烟尘四起,血肉横飞。这场惨剧,总共造成22人死亡,70多人受伤,不过国王和王后幸运地从血肉堆里逃出生天。吉卜赛女巫的预言应验了,这只是这对新人一生厄运的开端,他们即将面对的,是西班牙最动荡的岁月......



行刺者叫莫拉尔,是一位极端的无政府主义者。在惨案发生前一天,曾有人看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楼上抛东西下来,以为他神经有问题,并不在意,原来他是为了测算物体到达地面的准确时间。后来,他在即将被逮捕的时候自杀身死。

最冷酷的刺杀:葡萄牙君主制的覆灭

在西班牙王室血案发生后两年,即1908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另一个国家---葡萄牙发生了一宗对历史影响更大的刺杀事件。


19世纪末,葡萄牙的共和派与失意王党分子、共济会站在一起,谋求颠覆葡萄牙王室的统治。

葡萄牙当时的国王卡洛斯一世(1889-1908年在位)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两件事使他丧失了民心,一是1890年,他企图将非洲的两个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连接起来,遭英国反对,在英国武力威胁下,被迫撤军,放弃连接两个殖民地的计划,使国内不满。另一是在1906年,任命强硬派王党分子佛朗哥担任首相,而佛朗哥是个不得人心的独裁者。


1908年,卡洛斯国王和他的长子---王储路易.菲利普在王宫门前的广场上被两名共和党激进分子开枪打死(这个案件的背景从来没有被彻底查清)。他的幼子,年只18的曼努埃尔二世继承王位。此后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两年后,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曼努埃尔找不到任何人为他卖命,只好黯然出逃到英国。



曾经出过"征服者"阿方索、若昂大帝等杰出帝王的葡萄牙王室的统治,至此永远划上了句号,留在它背后的,只剩下一连串的叹息......


最忧伤的刺杀:不曾拥有童话的茜茜公主

1848年欧洲各国革命风潮涌起,受打击最严重的当属位于欧洲心脏地带的,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奥地利帝国。在这场风暴中,年轻的王子---弗朗兹.约瑟夫被推上了皇位,他没有想到,他在这个宝座上一坐就是68年。


10多年后,又一场风暴到来了,在意大利统一运动和德意志统一运动中,作为守旧势力代表的奥地利一再遭到打击,被迫放弃自己的德意志定位,转而向国内的匈牙利人让步,将奥地利一元制帝国改组成奥匈帝国---一个二元制的帝国。


在欧洲历史上,奥匈帝国注定是一个倒霉的角色,它在屈辱的背景下诞生,又最终在屈辱的风暴中土崩瓦解。为了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的民族组合体,它的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成为国内各族的民族主义者,以及奥地利本身的自由主义者,还有周边虎视眈眈的大国的公敌。其王室成员几乎个个都曾遭到过刺杀,弗朗兹.约瑟夫本身就遭到过数次未遂刺杀。


但这个帝国中最有名的却不是这个长命的皇帝,而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来自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



茜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风靡欧美。15岁时代替了她的姐姐,被年轻奥地利皇帝选中,从那一天开始,她的命运就和这个老大帝国捆在了一起。茜茜喜欢做诗、骑马、游历,但她的一生一直是浸泡着泪水的。从她唯一的儿子鲁道夫自杀身亡那一天开始,她的心"实际上已经随他而去,只剩下了一个日渐衰老的躯体"。


1898年,茜茜到日内瓦旅游。9月10日中午她准备乘船离开。当她带着侍者向码头走去时,一个埋伏在那里的名叫卢切尼人猛然拔出锥子,对着她的胸部戳去,锥子又尖又细,茜茜从地上爬了起来,自己走到船上。可是,刚一上船,她就倒了下去。身边的宫廷命妇连忙解开她的衣襟,发现胸口上有一个很小的血点。船长命令船掉头回岸,人们用担架把她抬回旅馆,在旅馆里,医生切开了皇后的肘窝动脉,血不再往外喷涌,茜茜死了。

卢切尼是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行刺的目的一是为了成名,二是出于无政府主义对王室的仇恨,三是源于意大利人对奥匈帝国的传统敌对情绪。

影响最大的刺杀:引爆世界大战的一枪

19世纪以来,老牌封建帝国土耳其在衰落的同时,在整个欧洲民族主义浪潮影响下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也日益高涨。但一来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国家已经消失了数百年,各民族和疆界的划分十分模糊,另一方面巴尔干周围的大国环伺,把巴尔干看成是可以肆意宰割的五花肉。

这使得这个地区的形势十分复杂,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成为欧洲历次矛盾冲突的焦点地区,有"欧洲的火药库"之称。



对巴尔干地区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各大国反应不一。俄罗斯以"全世界斯拉夫兄弟的保护者"自居,一向煽动和支持这个地区的民族运动。奥地利则由于自身统治下也有许多斯拉夫民族,害怕革命会燃烧到自己辖区内,而主张保持现状。英法等国则根据自身利益及具体形势的变化相机而动。到了20世纪初巴尔干各民族脱离土耳其已成定局,奥匈帝国也一该以往的保守态度,转而积极向这个地区伸手了。

1912年和1913年,在巴尔干各国因领土划分问题引起的两次小规模战争中,塞尔维亚接连获胜。塞尔维亚国内的民族分子大为振奋,坚定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为主导的包括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在内的国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头号敌人就是奥匈帝国。


早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宣布吞并波黑地区(实际上已占领多时),此举引起了塞尔维亚的严重抗议,奥匈帝国也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局势紧张,史称"波斯尼亚危机"后来在列强干预下,塞尔维亚被迫让步。但塞尔维亚国内的仇奥情绪却在不断扩张,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下一步将要吞并塞尔维亚,用"妖魔化的奥匈"来形容此时塞尔维亚人眼中的奥国再确切不过了。

就在这种背景下,奥匈帝国老皇帝约瑟夫的侄子---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却选择了在塞尔维亚国耻日这一天出巡波斯尼亚,此举被许多塞尔维亚人认为是对塞尔维亚肆无忌惮的侮辱,而且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就是以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的。1914年6月28日,在观看完军事演习之后,斐迪南偕同妻子,坐着敞蓬车,在总督和市长的陪同下前往市政厅。当车队行到闹市中心时,埋伏在路旁的波斯尼亚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冲上前去,向斐迪南的汽车投掷一枚炸弹,但没有命中,只是伤了一名随从军官。斐迪南故作镇静,命令车队继续前进。在参加完市政厅的仪式后乘车返回,行驶到一个街道的拐弯处时,车速突然慢了下来隐藏在路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疾步上前,用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连发两枪。弹无虚发,两枪打死了两个人。


行刺者普林西波是"青年波斯尼亚"组织的成员,这是一起经过精心策划和筹备的刺杀事件。行刺后普林西波自知难逃此劫,自杀身亡。


斐迪南夫妇和普林西波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牺牲品。



后来发生的大家都很熟悉了,欧洲各国的矛盾因这一事件而激化,原本已经剑拔弩张的形势,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被卷入到战争之中,分成两大集团厮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浩劫中,欧洲实际上没有获胜者。


最坚定的刺杀:解放农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181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奔驰在法兰西大地上时,作为打败拿破仑的主力的沙皇俄国,其荣耀也达到了高峰。此后40年中,俄国以"神圣同盟"骨干的身份,扮演"欧洲宪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镇压了本来与己无关的匈牙利革命。


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本来想从多年的手下败将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块肥肉,没想到遭遇英、法两国的横加干涉,在这场战争中,沙俄的落后和腐败暴露无遗,从枪到船到路,都于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这个老大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身上。


亚历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进步的瓶颈,这个问题牵涉面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历代多少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触动它。但历史已经将责任无可推却地放到了亚历山大二世面前,迟一天改革,问题就更严重一步。


1861年,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在解放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又规定全部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但赎金常常高出土地实际价格两三倍。亚历山大本想使农奴主和农奴都感激自己,但被解放的农奴感受到最多的却是混乱和不知所措,他们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使用的实际上减少了,纷纷认为自己受骗。结果,农民的反抗斗争更加激烈,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



亚历山大二世是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新成立的激进组织民意党执行委员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专门的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亚历山大成为靶子的原因,除了上述的改革遭到反感之外,俄国政治体制的落后也是重要原因,而亚历山大晚年腐化的生活看来也已经不能再推动历史的发展了。


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沙皇的马车从冬宫出来转过街角,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罗斯萨柯夫冲上前投出一颗炸弹,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之中,行刺者叫格里涅维茨基,他本人也被炸死。


当天下午,亚历山大二世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原因,这也许是他当初怎么也想不到的。


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管不彻底,但终被证明是推动历史进步的。
60年前的4月25日,欧洲战场的美国和苏联战将,在德国萨克森邦一个名为“托尔高”(Torgau)的城镇见面,彼此握手后,数日之后,残酷战役遂告终结,这一天德国人称为“Elbe Day”。
         2004年,法国才隆重举办了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纪念,邀集各国元首参加;相隔了近一年,德国在本月也将举行六十周年的“Elbe Day”易北河纪念日。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后,英美联军花了长达11个月的时间,自法国诺曼底一路打开战线,代表东、西战线的美苏盟军,直到1945年4月25日,才在德国的易北河畔,成功地与苏联红军会师,地点就在萨克森邦北部的托尔高,随后携手击溃德军,开启欧洲世界的长久和平。
         勇于面对历史和记取教训的德国人,始终视Elbe Day当天为重要的日子,曾于1990年,邀请当年的美国和苏联的军人重返托尔高,当年的英勇战士们,各个皆成为白发苍苍的年迈老人…。
         在托尔高小镇,则保存了几张1945年4月易北河畔的珍贵黑白照片:在被战争损毁的断桥残墟上,美军和苏联军队终于相会,彼此握手、拥抱,意谓着快乐、胜利、与世界和平的到来。
         如今,除了矗立在河畔的第二次大战纪念碑(Denkmal der Begegnung)和那几张黑白照片,在托尔高已丝毫察觉不到任何关于战争的痕迹。只见悠悠的河流,与庄严的哈特菲城堡(Schloss Hartenfels),陪伴着平静的纯朴生活。
         不过,本次60周年纪念活动特别盛大,定于4月22日至25日举行。除了正式的纪念仪式,美妙音乐将取代炮声、萨克斯风取代长枪,爵士、摇摆乐将成为音乐嘉年华的主轴,而23日夜晚的烟火施放,将是活动最高潮!市中心的文化历史博物馆等,也安排一系列相关历史特展,与民众一同回顾过往。
公爵宫,建于814年的一座拜占庭式建筑,曾多次遭遇火灾,现是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室内装饰主要以油画、壁画为主,加以大理石雕塑和木雕。其中在二楼的大评议员会议室中的托雷托作的《天国》有7m×22m,被喻为世界最大的油画。宫内还陈列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各种兵器。入口处在寺院的右边、珍宝馆的背面。从这下楼梯就到了"叹息桥"。据说跨过了这座桥的囚犯再也不可能回到这个世上来了,所以在桥上的小窗口边不由发出为告别人世而不舍的叹息声。参观了地下牢房,可以想像得出在当时阴暗、寒冷的监牢里犯人过着多么悲惨的生活。

法国公爵宫初,是历代勃艮第公爵的豪华宫殿,而17世纪为议会而改建,而重新设计者为建盖凡尔赛宫的曼萨尔,宫殿东翼现为美术馆Musee des Beaux Arts,收藏许多法兰德斯(Flemist)艺术珍品,以及勃艮第公爵的墓,其中“勇者飞利浦”的石棺是参观重点之一,送葬者雕刻表情极为生动。宫殿的西部分作为市政府行政中心办公室。
]]
在两瓶出口啤酒之间,这位名叫雷施克的教授向这位孟加拉人指出: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几个世纪期间,当它还叫但泽时,就同荷兰和佛兰德人保持着贸易关系,把艺术家召进国内,使得来自梅赫伦的建筑工程师安东尼·凡·奥伯根有可能受市政府之托,修建就近的老城市政厅,在毛纺织工巷修建大型军械库,以及在按照文艺复兴晚期风格建造的卡塔琳娜教堂旁边修建布道室。查特杰很可能回想起了,在加尔各答成为英国人的战利品之前,胡格利河畔就已经有荷兰人的贸易分公司了;另外,在1870年前后,有一个祖籍荷兰、在日本传教的弗朗西斯派托钵僧发明了人力车,这个词来源于日语的"Jin riki shaw",意指:由走路之人拉动的运输工具。
西班牙的阿拉伯人,把在西亚实施的耕作方法,传入西班牙。他们开凿运河,种植葡萄,还传入稻子、杏子、桃子、石榴、桔子、甘蔗、棉花、番红花等植物和水果。半岛东南部的各大平原,气候特别温和,土壤特别肥沃,因此发展成为城乡活动的许多重要中心。在这些地区种植小麦和其他谷物,也种植油料作物(油橄榄)和各色各样的水果,农民耕耘土地,收获物与地主共分。

农业的发展,是西班牙穆斯林的光荣事迹之一,也是阿拉伯人赠给西班牙的永恒的礼物之一,因为西班牙的园圃,直到今天,还保存着“摩尔人”的痕迹。最驰名的园圃之一,是“精奈赖列夫”花园(Generalife是从阿拉伯语jannat al-‘arīf得来的,意思是检察官的乐园),那是十三世纪晚期奈斯尔王朝的遗迹,他们的别墅是艾勒哈卜拉宫(红宫)外围建筑物之一。这座花园“是天下闻名的,因为那里面有广阔的树荫,倾注的泉水,温和的微风”,这座花园是筑成台地的,仿佛一座圆形的剧场,用泉水灌溉,泉水构成许许多多的小瀑布,然后消失在花树、丛林和乔木之间,现在还有几株高大的丝柏和桃金娘遗留下来,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风景。

西班牙穆斯林工业和农业的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还有剩余。塞维利亚是西班牙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这里输出棉花、油橄榄和橄榄油;从埃及输入布匹和奴隶,从欧洲和亚洲输入歌女。马拉加和哈恩的出口货,有番红花、无花果、大理石和蔗糖等。通过亚历山大港和君士坦丁堡,西班牙的产品,能找到象印度和中亚细亚那样遥远的市场。西班牙与大马士革、巴格达和麦加之间的贸易,特别活跃。现代国际上的海上用语,例如admiral(海军上将)、arsenal(兵工厂)、average(海损)、cable(海底电线)、corvette(海防舰)、shallop(sloop)(单桅帆船)、tariff(关税)等,都足以证明阿拉伯人从前在海洋上享有过霸权。易德里西所记载的一个不清楚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八个受骗的堂弟兄,从里斯本出发,到大西洋(bahr al-zulumāt,黑暗的海洋)去探险,向西南方航行了三十五天,到达一些奇异的岛屿上。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想见当年在大西洋上生气勃勃的航海活动。

政府维持着正常的邮政业务。政府依照东方的式样,铸造货币,以第纳尔为金币的单位,以第尔汗为银币的单位。伊斯兰教早期的铜币法勒斯(fals)同样流通。北方的基督教各王国中都使用阿拉伯货币,这些王国在将近四百年中,除阿拉伯货币或法兰西货币外,没有任何别的货币。

环绕在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宫廷四周的晕轮,不断地把荣光放射在他的儿子和继任者哈克木二世穆斯坦绥尔(961—976年)的宫廷上,麦斯欧迪认为他是一切人物中最英明的(ahkam)。哈克木在位的初期,邪恶的奥多诺就出现在穆斯林的首都,他曾因阿卜杜勒·赖哈曼的干涉,而丧失莱昂的王位,现在他来请求帮助他复辟。科尔多瓦的基督教法官韦立德·伊本·赫祖兰和托兰多的大主教阿卜杜拉·伊本·嘎西木,把这位前王护送到宰海拉宫,他们事先就把特定的宫廷礼节详细地告诉过他。奥多诺身穿白袍,头戴镶饰珠宝的帽子,率领着他的王亲贵戚们,从密集在道旁的兵士行列中间,走进皇宫去。这些基督教徒,肃然起敬,开始在胸口画十字。在接见厅中,哈里发坐在宝座上,两旁和后面,站着皇室的成员和高级官员。这位基督教国王光着头,走上前去行下贱的跪拜礼,在信士们的长官的手上接吻,自称仆人,乞求援助,然后倒退着走到门口。跟他一道去的那些贵族,也遵行了同样的礼节。哈里发曾答应在某些条件下给予他帮助,但是,这次访问毕竟是徒劳的。

但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光荣,不是在政治方面,而是在别的方面。哈克木本人是一位学者,而且保护学问。他给予学者们宽厚的恩惠,并且在首都创办了二十七所免费学校。在哈克木的时代,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在科尔多瓦主要的清真寺里创办的科尔多瓦大学,在世界各大学中,跃居于卓绝的地位。这所大学比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和巴格达的尼采米亚大学还优越,它吸引了许多基督教学生和伊斯兰教学生,他们不仅来自西班牙各地,而且来自欧、非、亚三大洲。哈克木扩大了清真寺内的校舍,用铅管把泉水引到清真寺里来,还用拜占廷的艺术家带来的镶木细工,修饰了学校,这些修建工作花费了二十六万一千五百三十七个第纳尔和一个半第尔汗。他从东方聘请了许多教授到大学里来任教,并且捐赠大量的基金,作为他们的薪俸。在这些教授当中,就有史学家伊本·孤帖叶,他在大学里讲授语法学,还有巴格达著名的语言学家艾卜·阿里·嘎里,他所著的文学总集《艾马利》(Amāli,讲演集),直到现在还是阿拉伯各国的文学教材。嘎里生活史上的一段戏剧性的插曲,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哈里发纳绥尔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拜占廷的使节,由嘎里致即席的欢迎词,他由于怯场,说完了赞颂真主和祝福穆罕默德的开场白之后,一句也说不下去了,因此,由孟迪尔·伊本·赛义德代替他,孟迪尔即席地作了一篇最雄辩的演说辞,在麦盖里的书中占两页半,全是有韵的散文
共济会有钱啊! 想年美国<独立宣言>的时候,56个签署人,53个就是共济会的成员.小华就是最代表的家伙...    [:a11:]

Freemason此字為「共濟會或美生會(一國際性的秘密互助團體)」。
共濟會(Freemasonry)成立於1717年的倫敦,其入會儀式可能溯至西元前第十世紀,然後逐漸向歐美各國擴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秘密組織。它的主旨在傳授與執行其互助綱領。其源起可溯及中世紀的石匠和教堂建築工匠的分會。後來教堂建築行業沒落,他們才開始接受榮譽會員,並受啟蒙主義影響,以「自由、平等、友愛」為理想,成為世界市民主義的友愛組織,認為「世事盈虧,唯賴人類智慧與美德可加以彌補」,因此吸引了當代眾多知識份子的加入。除莫札特之外,海頓、哥德、伏爾泰、加里波的、美國的華盛頓、傑佛遜、富蘭克林都是共濟會成員。
但這個強調守法、慈善和互助的團體,因參與義大利統一戰爭與法國大革命,被當時君權國家政府戒慎恐懼,而形成秘密組織。
共濟會常被誤認為基督教的組織,其綱領強調道德、慈善和遵守法律,會員必須是相信上帝存在與靈魂不滅的成年男子。後來共濟會分化為非宗教、反神職主義以及自然神教主義兩大潮流。但有些分會歧視猶太人、天主教徒和有色人種,而盎格魯撒克遜諸國分會,多為白人新教徒,也受人指責。現在即使在美國費城中心,仍有共濟會寺院建築。而莫札特的「魔笛」,雖以波斯「袄教」(Zoroaster一劇中Sarastro之由來)為基礎,但也隱約提示到共濟會的教條。

關於共濟會的緣起 , 歷來眾說紛紜 , 歷史學家們普遍相信共濟會來自中世紀的 「石工職人工會」。 隨時光推移,共濟會的性質也隨著改變,除了作為傳達英國思想的媒介,也曾間接促進法國啟蒙思想和市民社會的形成等等。 近十年來,共濟會偶爾在媒體亮相的舉動,已淡化不少以往所呈現的神祕色彩。
 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版的《 周刊朝日 》 指出, 秘密結社共濟會 ( Freemason) 在英國的概況 。 該會的會員一律是男性 , 大家本著 「 友愛 、 自由 、 平等」 的精神,相互扶持。他們的行業遍及警界 、商界和司法單位。但是他們的一些作風因涉及利益輸送而遭到詬病,同時要是出狀況,大家總會互相掩護,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共濟會是西歐最大的秘密結社 , 其歷史比義大利黑手黨悠久 。 共濟會的英文是由 Free 和 mason組合而成 。 後者的意義就是石工 , 因為中世紀的城堡和教堂需要一大批技術精良的建築工人 , 才得以完成。當時他們跟王公貴族和教會關係良好,因此可以免除 (free) 一些應盡的義務。顧名思義,共濟會在中世紀就是 「石工職人工會」。
  然而,一談起共濟會的起源 , 往往議論紛紛。既然共濟會是一個相互協助的團體,那麼必須追溯到《 舊約聖經 》 的典故,尤其是在〈 創世紀 〉中夏娃和亞當先後吃下禁果並落入了凡間,都是本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精神。後來又有一種說法指出 , 所羅門王在建造聖殿前 , 獲得泰爾王希蘭的鼎力相助 。希蘭指派建築大師阿比夫率領一批師傅和職人抵達耶路撒冷,費時七年半才完成這座大聖堂。往後,所羅門寶殿便成為共濟會的精神象徵。
  雖然許多人看法不一 ,但歷史家大多相信共濟會來自中世紀的 「 石工職人工會 」 。 當時 , 基督教的教堂和修道院的建造 、 加蓋 、以及修補往往要仰賴石工 。 而石工背後有一個由 「 師傅 」 領導的工會 。 此外 , 基於業務需要 , 工會也建造集會所 ( lodge) , 以保管文書和建築藍圖 , 同時也便於傳達職業機密 。 不過 , 這些石工更藉此作為交誼中心 。 依照當時的規定 , 要當七年的徒弟 ,才能晉升為石工 , 所以其職位類似現代的建築師 , 受到大家的尊重。
 
歷經時間推移共濟會逐漸質變
  共濟會經過時間的推移,不免有所變化。十六世紀末期,歐洲經常發生動亂 , 所以對於大建築物的需求 , 日漸降低 。 加上工會內部也呈現質變,因為一些石工開始搞起思辯的神秘主義。例如,一六四七年,英國切斯特的集會所接納薔薇十字團團員阿舒莫爾。後來,他擴張勢力後,便在所內從事十字團的集會,並搞起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秘教。
  然而 ,到了十八世紀 , 共濟會更以嶄新的面貌現身 。 一七一七年六月二十四日 , 英國各集會所指派代表,聚集在倫敦,決議設立「大會堂」 ( grand lodge) 。 但當時的會員除了石工外,還包含各行各業的人士,最後大家共推安東尼謝爾為「大師傅」,領導英國的近代共濟會。因此共濟會在會員的心中便形成新共識:促進和平、 友愛 、 平等 , 強調社交 、 親睦以及個人道德的提升。
  一七二五年, 對岸的法國受到英國的影響 , 也於巴黎設立第一個集會所 , 唐威特渥達擔任首位 「 大師傅 」 。 後來傳到奧爾良公爵時 , 為了從英國共濟會獨立出來 , 便將大會堂易名為 「 大東社 」 , 因為日出東方 , 金光閃閃 。 他希望將光明引入法國 , 因此對於會員的資格嚴加管制 , 並禁止大家在小酒館集會 。 這麼一來 , 大東社更吸引許多貴族 、 富商和知識分子 。 一七八九年 , 法國爆發大革命 , 革命派借用共濟會的思想 「 自 由 、 平 等 、 博 愛 」 當作口號 , 而雅名賓黨黨內也有許多會員 。 當時 , 「 雙方融洽無間 , 但國民議會成立後 , 許多效忠國王的會員卻一一被送上斷頭台 , 即使大師傅奧爾良也難逃一劫 。
  雖然他們迭遭惡運,但對於法國的社會和思想變化貢獻不小。顯然,共濟會的集會所類似沙龍,可以使貴族、市民、知識分子、藝術家相互交換資訊。當時,共濟會確是作為傳達英國思想的「媒介」,因此間接地促進法國啟蒙思想和市民社會的形成。
  後來 ,共濟會經由英法的傳播 , 影響所及 , 德奧西俄義荷等國也相繼成立 。 一七三五年 , 波蘭和瑞典也創設集會所 , 八年後 , 丹麥也跟進 。
  藉美德的修養推動世界市民主義
  回顧過去 , 從英國創立大會堂以來 , 歷經三十年 , 整個歐洲的共濟會 , 秉持相同的信條和儀式 , 形成一個巨大網絡 。 面對共濟會的日漸擴張 , 梵 蒂 崗 教廷不免萌生危機意識 ,因此於一七三八年 ,下達禁令 ,規定天主教徒不可參加該會 。
  雖然共濟會與天主教會有所衝突,但它在十八世紀儼然成為一種新宗教,體現時代精神。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的興起促使人的地位和尊嚴逐漸受到重視。到了十八世紀,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理神論應運而生,其學說強調人要達到完美的境界,有賴神的恩寵。換言之,人類存在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提升到與神形成等同關係,因此神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不過,要了解神性,則要運用人類的要素來解讀。
  顯然 , 西方倫理學的傳統在這種時代思潮的激盪下得以復甦 。 以往 , 蘇格拉底提倡人間四 德 ; 智慧 、 勇氣 、 節制 、 正義 , 是有助於人類的成熟 。後來 , 基督教又倡導三 德 , 即 信仰 、 愛 、 希望 。 不過 , 共濟會所揭示的人間倫理想像 , 不但融合這七德 , 而且向前再推一步 。 音樂家莫札特在歌劇 《 魔 笛 》 中 , 呈現共濟會的入社儀式 , 主導者是身為祭司的薩拉斯托 。 最後 , 他要求新會員塔米諾必須要有 忍 耐 、 勇 氣 、 沈 默 、 勤 勉 、 友 愛 、 善 行 等德性 。 此外 , 托爾斯泰在 《 戰爭與和平 》 中 , 主角皮埃爾是共濟會會員 , 本身愛慕 謙讓 、 服從 、 溫厚 、 寬大 等美德 。
  因此 ,共濟會的目的乃是要透過美德的修德 , 使人類和社會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 該會並以所羅門聖殿的建設過程為比喻 , 說明人和社會的成就過程 。 同時 , 該會更具普遍精神 , 強調世人應同心協力 , 一起提倡世界市民主義 , 以達到四海一家 , 海內皆同胞的理想 。 顯然 , 這就是當時歐洲所孕育的意識形態 , 相信世界可以成為 「 人類共同體 」 。
  其實 , 這種理想也受到許多西方作家和音樂家的認同 , 難怪他們願意加入共濟會 , 例如作家 歌德 、 吉卜齡 、 史威夫特 、 卡萊爾 、 史考特 , 音樂家 海頓 、 李斯特 等人 。
  目前 , 共濟會的分部遍及亞非、 澳洲 、 北美和中南美洲 。 值得一提的是 , 許多會員經常捐錢給慈善機構和醫院 , 以發揮愛心 。 不過 , 美國共濟會的會員以老人居多 , 所以該會往往變成老人俱樂部 , 而各分部更透過旅行和宴會 , 來使這些老會員互相敦睦 。
  過去 , 共濟會是秘密結社 , 大致說來 , 他們的集會往往不願曝光 , 盡量化明為暗 , 不過 , 近十年來 , 他們偶爾會在媒體亮相 。 看來 , 共濟會所呈現的神秘色彩也就大為淡化 。
探索共濟會2
直角尺與圓規共濟會的入會儀式和暗號 郁 文
人類樂於集會結社 , 除了涉及地緣和血緣關係外 , 也因有共同目標和理想而組織幫會 , 顯然共濟會就是明證 。 在中世紀 , 共濟會是石工組合而成的 , 內部也規定工作酬勞和建構職業倫理 。 既然該會是秘密結社 , 那麼必定有入社儀式和暗號 。
  一般說來 , 新成員在入社前 , 必須參加一項 「 通過儀式 」 。 首先 , 一位引導人用布蒙住他的眼睛 , 帶他進入 「 反省室 」 。 等到聽了三聲敲門聲後 , 引導人在他脖子套上繩子 , 領入大廳 , 並拔出長劍 , 抵著他胸部 , 接著問道 : 「 你為什麼來這裡 ? 」 他便會回答 : 「 我是一位哀傷的盲人 , 來到這個集會所 , 就是要脫離黑暗 , 邁向光明 。 」
  在回答問題後 , 師傅一聲令下 , 他必須開始瞑想 , 設定自己從高處飛下來 , 跌入火團之中 , 接受嚴格的考驗 。 接著 , 在聽到師傅的三聲槌音後 , 引導人便取下他眼上的黑布 , 並在面前點起蠟燭 。 最後 , 他要接受師傅的訓示 , 大意是 : 共濟會是含有充滿美感的道德體系 , 其精髓是節制 、 剛勇 、 慎重 、 正義 。 而教義就是要強調兄弟愛 、 真理 、 救濟 。 共濟會是一種宗教 , 每個會員必須相信神是 「 宇宙的偉大建築師 」 。
  看來, 共濟會的入社儀式真是一種巧妙的裝置 。 其目的就是讓新人歷經死亡之後 , 以達到再生 , 因為他暫時扮演盲人 , 就是進入象徵死亡的黑暗世界 , 歷經考驗後 , 蠟燭的光則代表神 , 給予他重生 。
  除了入社儀式外 , 值得一提的 , 是共濟會的象徵符號 。 首先 , 「直角尺 和圓規 」 本身是石工建造教堂和城堡的工具 , 但象徵人可以將物質和混沌予以組織起來 , 以便形成秩序 。 同時 , 圓規代表道德 , 直角尺代表真理 , 兩者的重疊象徵道德和真理調和後 , 世界才能達到完美 。
至於二個三角形中的神眼也是重要的記號。 神眼就是太陽 , 可以看通萬物 , 而三角形則代表三位一體 — — 「 生 、 死 、 光 」 和 「 過去 、 現在 、 未來 」 。
探索共濟會 3
莫札特的「魔笛」凸顯啟蒙的兩義性  郁文
莫札特的 「 魔笛 」 是一齣愛情故事 , 同時透過入會儀式體現西方的文明進程 , 進而凸顯啟蒙的兩義性 。 雖然劇中的祭司薩拉斯托行使埃及秘儀 , 但整個過程形同共濟會的入社式 , 顯然這跟莫札特本身是會員有極大關係。
  細究 「 魔笛 」 的情節和人物刻畫, 往往前後不一 。 首先 , 夜之後的女兒帕米娜遭到 「 壞人 」 薩拉斯托的綁架 , 但在第二幕他卻變成 「 好人 」, 而夜之后變成 「 邪惡 」 的象徵 。 最後 , 他更引導兩位主角塔米諾和帕帕基諾 , 進入啟蒙的光明世界 。
  其實 , 一開始莫札特故意表現一個怪力亂神的世界 。 王子塔米諾被巨蛇嚇昏 , 夜之后的三位侍女營救他,並殺死這條巨蛇。 接著天性純樸的捕鳥人帕帕基諾出場,談笑風生,並謊稱自己殺死巨蛇。後來,夜之后現身,告訴王子說:「你要是能從邪惡的薩拉斯托手中救出我女兒,便能得到她。」而三侍女告訴王子捕鳥人將跟他去找帕米娜,並分別送了一支魔笛和一串魔鈴,以便在危急中吹一吹,搖一搖,來救自己。可見夜之后和三侍女滿懷善意。
  然而,塔米諾在追求帕米娜的過程中,惡人蒙納斯塔托一再介入,加上夜之后轉變態度,開始阻擾他們。此時,薩拉斯托出現告訴帕米娜,綁架她是為了斷絕夜之后對她的不良影響。最後,在他的助力之下,王子和帕米娜結合,而帕帕基諾也找到愛人帕帕基娜。此外,王子和帕帕基諾也在這位祭司的主導下,以共濟會的入社式,使他們擺脫愚昧,走向光明的世界。在落幕前,整個場景變成光輝燦爛的太陽廟,眾人齊聲歌頌美麗和智慧終於戰勝黑暗。
  綜觀「 魔笛 」 的文本,如果以善惡視之,則無法看清西方文明的演進。韋伯曾指出,啟蒙就是脫離過去的怪力亂神。其實,夜之后和三侍女代表過去的時代,同時也體現女性原理,而王子和捕鳥人也認同她們,不過等到代表啟蒙和理性的薩拉斯托一出現,她們被視為「愚昧」、「黑暗」,最後一一遭到排除,同時男性原理也躍居主流。顯然,莫札特是位編劇高手,行文中並沒有支持任何一方,因為他只是要把西方文明的進程和啟蒙的兩義性體現出來。
探索共濟會4
隱藏在社會底層的組織,何謂秘密結社? (郁文)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曾指出 , 人有了自我之後 ,便有秘密。 人有表裡,表就是面具,以應付人際關係,運作禮儀規範,而裡就是秘密 ,藏於內心, 只能與親朋好友分享。 同時,社會也跟人一樣,有些空間屬於「死角」 或 「 邊緣地區」。 對此,西方人很容易聯想到精神病院、貧民區或猶太區( Ghetto)。不過,他們不易察覺的 ,往往是隱藏於社會裡層的 「 秘密結社」。
  就西方的歷史發展而言 , 秘密結社的特色就是 「 反社會」 、 「反主流」。 不過,有些幫會卻涉及政治。 法國學者尤丹在 《 秘密結社 》一書中指出,有些帶有政治色彩的結社 , 刻意隱蔽成員的姓名 , 將團體活動化暗為明,內部有嚴密的階級,其目的就是對抗統治當局。如愛爾蘭人的「 芬尼安社團」 ,目標就是要建立愛爾蘭共和國。後來愛爾蘭獨立後,北愛問題仍懸而未決,於是就出現了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對抗英國。過去,非洲的肯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了對抗帝國主義當局,境內的基庫族乃組織 「 外外團」,目標就是透過武力趕走英國人。該團的男女成員,經常殺害境內的白人,但肯亞獨立後,卻被當局圍剿。最後,領袖基馬奇被處以火刑,外外團於是煙消雲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世紀的「 聖堂騎士團」,因為許多學者往往將它跟共濟會扯為一談。 十一世紀,西方基督徒曾組織十字軍東征,企圖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但有一支部隊是由法國貴族優格組合而成,目的就是保護前往耶城朝聖的基督徒,因為途中充斥許多強盜和山賊。此後二百年間,這個組織被人稱為「聖堂騎士團」,並得到教皇的認可。後來,該團更成為十字軍的主力部隊,經常與回教徒展開纏鬥。 但在回教徒反擊後,他們不得不從敘利亞撤軍,此後在歐洲的各基督王國,仍保有勢力。顯然,聖堂騎士團在長期經營下,不但名震遐邇,同時也累積不少財富。一三○七年,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在倍感威脅之下,派兵剿滅聖堂騎士團。過去,很多學者在探討共濟會時,認為該團消失後,共濟會便是為了復甦這個組織而成立的,因為兩者的儀式和精神有不少相通之處。

英国共济会于1753年分裂为古典派和近代派,双方长期对立,直到1813年才告和解,在19世纪中叶之后英国的共济会迅速丧失其社会改革的锐意和先驱性。而共济会给英国带来的另一大负面影响则是丧失了肥沃的北美殖民地,北美独立运动的先驱者几乎全部都是共济会会员,签署《独立宣言的》56人中有53名共济会会员。今天的共济会大约有600万名会员,其中英国约100万、美国约400万、法国约7万.

------------------------------------------------------
PS:
共济会创建的宗旨是好的,"促進和平、 友愛 、 平等 , 強調社交 、 親睦以及個人道德的提升。" 
但现在.......    [:a13:] [:a13:] [:a13:]
洛克菲勒(Rockefeller)和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也是共济会成员,还有另外几爷子,忘了......   [:a13:] [:a1:] [:a1:]
科隆大教堂--德国
位于科隆市中心地区。这座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248年,之后陆续建设,直到1880年完工。因其独特性和所体现的创造力,科隆大教堂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这楼不清楚,只清楚:克罗拉多饭店, 该饭店是一度盛行的木制维多利亚式海滩度假建筑的代表之作。建筑师James Reid楼台林立般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镀金年代”(Gilded Age)的富足。饭店主要由华工和华裔劳工建造。它是加利福利亚最大、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北美太平洋沿岸规模最大的度假胜地之一。
]]
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后,新的建造技术和建筑形式引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防御工事和教堂。1641年,荷兰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过了马六甲海峡,要塞被摧毁,建造了荷兰红屋(1641年)、荷兰式的房屋和教堂。尽管这些房屋的尺寸、材料和建造方法与荷兰的标准一致,但它们与马来西亚的气候是相适应的,强调自然通风、光照和使用本地材料。在荷兰和英国文化兴盛时期,半岛上遍地都是清真寺和寺庙。最老的清真寺配合爪哇的三层式屋顶。随后,类似的清真寺在马六甲建造起来,只不过使用的是砖块而不是木料。1786年,来自印度果阿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狡猾地夺取了槟榔屿,开始了英国对马来半岛的入侵。马来西亚式的平房夹杂了欧洲和本土特点,与这些殖民城市早期修建的中国式店屋共存。马来西亚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是皇宫的修建,各种建筑材料和方法都得到了使用。20世纪早期,莫卧儿建筑风格从英国带入到马来西亚,占据了主导地位,显示出莫卧儿风格和摩尔建筑风格的混合体。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出现在20世纪早期,主要是殖民时期的一些公共建筑或公司建筑。

  随后,在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引领下,建筑变得更为简洁,具有更多的功能性。艺术装饰日渐盛行,被看作是对主导的古典主义风格的突破。19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和国际化的建筑风格开始影响马来西亚的建筑,而民族主义则是政治、建筑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尚蒂伊(Chantilly)的名字使人联想到城堡, 森林, 赛马场, 总之, 马的世界。奥尔良的路易-菲利浦 (Louis-Philippe d'Orleans) 的儿子, 奥马勒公爵(le duc d'Aumale)将他的姓氏作为城堡的名字, 加之尚蒂伊(Chantilly)城堡美丽的景致和它的收藏品, 使它成为了法国名胜之一,并成为被列管在法兰西学院(l'Institut de France)名下的国家级文化古迹。

Chantilly城堡自古已是马术及赛马重镇,吸引众多皇室贵族到来策骑鹤打猎,时至今日,这里每年仍定期举行赛马活动。在赛马场旁的森林,偶尔也会有人骑马漫步,想了解马术历史的参观者,可以到城堡附近参观建于18世纪、由马厩改建成的马匹博物馆。

古城堡就在赛马场旁,与森林中多条散步道相接,由火车站徒步到此要半小时左右,沿路环境清幽,布道两旁的枫树变黄的季节,枫叶随风飘洒,满眼黄绿绯红,景色十分迷人!如果遇上在森林里策骑的骑士会更添古意。


越过森林,绕过赛马场外的大草原,再经过马匹博物馆,就是古城堡。尚蒂伊城堡建筑雄伟壮丽,坐落在7800公顷的花园中心,花园造景以几何对称及雕像为主,这座独一无二的城堡是君王的领地,从中世纪至今,多位法国史上优秀的人物都曾到此拜访。城堡是由岩石所造,四周湖水环绕,并由许多14到19世纪有名望的纪念碑所构成。城堡于1560年由Jean Bullant建立之初,只有一个框架,17到18世纪时,Conde王子,赋予它血肉,城堡有了花园、房间、家具与装饰。于1875年到1885年,再由路易菲利普国王的儿子Duc Aumale重新整修,让城堡有了灵魂。Duc d'Aumale公爵是这座城堡最后一位居民与继承人,他重新修整城堡是为了展示他流放于英国时的收藏品,他过世不到一年,1886年,城堡收归法兰西学院名下,变成国家级博物馆,并以其中一个堡主名字命名为Conde。博物馆藏量相当丰富,展出的画作、雕塑都是17至19世纪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包括Duc d'Aumale公爵的私人珍藏,书籍、珠宝首饰、名画等,唯一的限制是,这些展品与收藏品都不可外借,因此想看这些收藏必须亲自到此参观。

城堡内的装潢业令人眩目,公爵卧房、大大小小的厅堂、书室、礼堂等都极尽豪华,玻璃柜中,展出堡主昔日用过的家具及陶瓷餐具,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堡主的豪华生活。城堡主要开放两层供游人参观,但面积大得吓人,幸好入口处有英文及日文翻译单派发,依照上面的路线行走,就不会出错了。

尚蒂伊城堡外的花园是另一个必游之地,如果说游览古堡需要2小时,游花园则至少需6小时。花园内有三个特色主题区,于不同年代跨数世纪建成,包括建于17世纪的法式庭园、18世纪末建成的中式庭园,以及建于19世纪初的英式花园,其中法式庭园是由设计凡尔赛宫的著名建筑家Andre le Notre亲自操刀,将湖泊、河道、喷泉、树木及草坪融为一体,设计出构图独特的庭园特色。

大花园就在城堡对面,由城堡高出望出去,可尽览壮阔的花园全貌。由于花园的面积实在太大,很少有人能游遍它的每个角落。所以,园内有马车、游船及游览车等助步工具,其中以马车最吸引游客,可能因为马车够古香古色,与古堡的古雅气息最为契合吧。
继续.......发完在说.:D
诺丁汉,位于Trent河畔,是英格兰中东部的主要城市。约有30万居民。在伦敦北面120英里处,有极佳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线路。  
            
诺丁汉是一座拥有着传奇色彩的古老城市。诺丁汉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公元6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定居在此,9世纪又受到外族的入侵,11世纪为诺曼人所统治。大约700年前,在诺丁汉以北广阔的舍伍德森林中,有一伙以罗宾汉为首的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揭竿而起,反抗诺曼人的压迫。直至如今,以罗宾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仍层出不穷.
     
诺丁汉好象所有景点都是围绕着罗宾汉这个传奇人物开设的。据说他是贵族出身。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是一个避世的逃犯,关于他的传说也就众说纷纭了。而罗宾汉活动的舞台,有人说是英格兰,有人说是爱尔兰或苏格兰,甚至有人说是法兰西。但不管怎么说,在英格兰中部确实有许多缘于罗宾汉的传说和故事。比如,这里是罗宾汉的山丘啦,那里是罗宾汉的泉水、洞穴啦,罗宾汉的箭曾射中这里啦,等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罗宾汉生于12世纪60年代,其活动主要集中在理查德一世(1189~1199年在位)至约翰王(1199~1216年在位)期间。当时,有多许触犯了严厉法律的逃犯匿藏在森林中。可以想象,在那里拉起一支勇敢忠义的队伍是不难的。据说罗宾汉死于1247年11月18日。就在弥留之际他还射出一支箭,人们便在箭所射中的地方埋葬了这位好汉。说到罗宾汉,就必须说说充满传说的森林——舍伍德森林(Sherwood Forest),这片森林过去一度占地很广,今天却被开辟出来,城镇和村庄分布其间。由诺丁汉市向北30公里,有一个埃德温斯托村,村边是舍伍德森林中心,在此可欣赏到中世纪森林的耗貌。中心内还设有展馆,专门解说罗宾汉的故事。中心附近有一棵巨大的橡树,传说中它也扮演了一个角色。据说,罗宾汉与他的伙伴们便是在此树下邂逅的。是真是假,树旁的解说牌上自有答案。原来,橡树的寿命最多不超过500年。罗宾汉的时代距今已700年,这棵大树当时怎么会在场呢?确实如此。

此外,由中心到这棵像树大约2公里,是由一条步行道连接的。不过,无风不起浪。走在林中,心中会不时涌出过去的那些浪漫故事。除了森林,还有历史、传说与艺术的世界——诺丁汉城堡(Nottingham Castle),1068年,威廉王下令在此地修筑城堡。据说在挖掘护志河时遇到了砂岩岩层,工程十分艰巨。到了13世纪初叶,约翰王拟定了重建城堡的计划。工程的总指挥便是诺丁汉郡长菲利普 ·马克。据说他是一个残酷的统治者,因而成为罗宾汉的仇敌。当时,这座城堡也就成了政治、财政、军队的中心。17世纪后,卡斯尔伯爵买下了城堡,并在岩石山上建起了公馆。1875年,这里再次得以修缮,并作为当地最大的博物馆对外开放,直至今日。由满目青翠的花园登上城堡,便来到卡斯尔博物馆。这里展品丰富多样,非常有趣。其中的一幅椭园形画作,名为《改革寓言》,颇有渊源。本来这幅画是理当收藏在伦敦怀特霍尔宫的,但在300年间一直去向不明。您在诺丁汉城堡中却会不经意的发现它。1330年10月的一个晚上,爱德华三世命属下入侵城堡,逮捕了其母伊莎贝拉女王的情人罗谢尔·莫奇玛。当时攻入城堡所用的秘密通道-莫奇玛洞穴,至今仍残存在城堡一侧。

此外,城堡大门建于1255年,本世纪又加以修葺,内部成为罗宾汉展室。当然也有很多与罗宾汉无关的一些景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诗人拜伦曾经住过的地方__纽斯泰德修道院(Newstead  Abbey),诺丁汉是诗人拜伦的故乡。位于舍伍德森林边缘的纽斯泰德修道院,曾是拜伦家族几代人住过的公馆,十分有名。以前曾是教堂,1643年以后又恢复了公馆的职能。诺丁汉也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D.H.劳伦斯的故乡。小说同样是以舍伍德森林为背景展开的。
             
诺丁汉还以商贸发达而著名,尤以铁矿业、纺织业等更是名声在外。工业革命中,诺丁汉亦成为先驱。至今这里仍是全英屈指可数的工业城市,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
           
诺丁汉的街市华丽、热闹,商业气息很浓。市中心两个大型购物中心巍然耸立,一条步行专用道连结其间。道路两边的小店也都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整体上虽多是古风建筑,但颜色鲜明,装饰漂亮,一点儿也不显得沉闷。特别是有时街角会突然冒出一座古式教堂,更为整个城市增添了几分魅力,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足见城市建设者们的精心。车站南侧便是卡灵顿街。由此向左北上,越过运河,穿过坎诺尔街再向前行,便可见到布洛德马什购物中心的入口。过了购物中心,便是明亮、繁华的里斯特门街。再向前,走过艾尔伯特街、圣彼得教堂,由伊克斯琴奇路北上,便到了旧商业广场。这一带是城市中心,广场的一半为参议会大厦所占据。咨询处便在这座带穹顶的建筑中。在此,您可得到饭店目录、城市简图及介绍罗宾汉乡村的小册子。由广场一侧的索斯路穿过弗莱尔巷、玛丽安路(以罗宾汉第三个妻子的名字命名),便来到诺丁汉城堡。这里曾是罗宾汉的仇敌、诺丁汉郡长官的住所。在城堡周围,有中世纪的小木屋塞文斯舍,古香古色。城堡南侧有一个旧酿酒厂称为布鲁豪斯,现在已辟为社会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此外,卡斯尔门路上还有一座纺织品与服装博物馆。由此经斯通尼街,便可返回旧商业广场,一路上古老的建筑随处可见。

诺丁汉虽然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大街上车水马龙,但是城市的环境非常好,可能是城市被森林环抱的原因,这里很少有大风而且气候非常友善,是英国公认的最舒适的城市之一,这里冬暖,气温在零下6-10摄氏度之间,一件羽绒服就可以过冬;夏凉,一般气温在20-28摄氏度之间,不会受骄阳暴晒之苦,一身短打扮是这里年轻人的标准穿戴。不过,和所有海洋性气候下的城市一样,诺丁汉也是一个多雨的城市,因此,最好随身带一件雨衣,以防老天和你开的玩笑。作为一个国际城市,走在街上经常可以见到不同肤色的人走来走去,因此,在这里各种文化相交融,最突出的便是表现在饮食方面,城中有世界各地风味的餐馆,经营中国菜,意大利菜,法国菜等著名菜系的餐馆到处都有,随时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诺丁汉还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城市,城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非常高,比率达到99%。城中有在英国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著名学府——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英国诺丁汉大学经皇家特许始建于1811年,是英国名牌高校之一。
]]
尚博尔城堡(法国)

位于法国中部卢瓦尔——歇尔省的尚博尔市的尚博尔城堡,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杰作,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它在一片浩瀚的林海中,以美妙无比的想象力把中世纪的传统风格与意大利式的古典结构融为一体。

尚博尔城堡由弗朗索瓦一世自1519年起开始修建,原为布卢瓦伯爵的狩猎场。弗朗索瓦一世被囚禁期间工程一度中断,他恢复自由后立即复工,直至1538年建成。建筑物的两翼后由亨利二世增建。城堡坐落在卢瓦尔河左岸5千米处的科松镇,占地5 225公顷,围墙周长32千米,有6座城门。其设计与所在地区其他城堡大体相同,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一道长156米,宽117米的长方形堡墙,四角建有直径19.5米的坚固的圆柱体塔楼;另一部分是一座三面封闭的长方形楼房,楼房四角有方形角楼护卫,楼房上方设有纪念塔。但在具体风格上又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建筑师柏纳贝( DomenicoiBemabei)为意大利人,却能在保持法国传统平面的基础上,加进意大利式的细部设计,从而产生了一种具有某种讽刺样的丰富感,明显表达出与文艺复兴融汇极好的调和性。因为文艺复兴式建筑比哥特式的更重视对称,所以尚博尔城堡有时甚至不管室内的需要,在门窗等细部,一概要求对称。

城堡的西北部是以上两组建筑的结合点,四座塔楼平行排列,组成一个宏伟的正立面。高耸的塔顶上设有窗户。外围的堡墙除正面以外的其他三面以及东角、北角的两座塔楼仅有一层。尚博尔城堡的特色之一就是低矮部位风格简朴,建筑物上部极富装饰效果,两者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纪念塔分三层,每层都有平台。

在建筑物中央还设有四间守卫室。守卫室呈十字形排列,交叉处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楼梯。楼梯围绕一个轴心盘旋而上,两个螺旋状侧面交替上升。阶梯顶端是33米高的塔顶天窗。窗顶为八块尖弧形拱拼成。在八座拱扶垛的底座上刻有国王姓名的字母图案和王徽。塔的天顶为椭圆形,配有蝾螈图形装饰的藻井和弗朗索瓦一世的名讳字首。顶部装有一个小钟和一朵巨大的石百合花。

宽阔的庭院的西、北两角各有一座楼梯。在弗朗索瓦一世曾居住过的东侧殿内保存着他的祈祷室,半圆形的屋顶上饰有藻井。

可见,尚博尔城堡除了具有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特征外,还有一些独到之处使城堡的传统在此成为不朽。尚博尔城堡的长方形平面形成内院,使人想起传统城堡内的院落;正面当中的主要部分凸向内院,恰如中世纪主要而独立的堡垒。此部分内部作了轴线相交式处理,交点处就是那个宏伟的螺旋形楼梯。此部分与两侧的长廊又联成一体,共同围绕着内院,廊的宽度只能容下一室和一通道,这一特色又与其他法国城堡以城墙环绕于外的情形相同。这是一种塔楼与连缀体的最佳关系,组成了尚博尔城堡的正面。这种最佳关系,很明显是来自中世纪,就是说不太强调某一特别部分,而着重在创造一种垂直与水平的交错感,这种风格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中是从来没有的。此外,圆塔楼与连缀体之间也不是独立存在、各自为政的关系,其用意在于安排一个多姿多彩的屋顶,于是尚博尔城堡的圆锥体屋顶上都要再支承一个小尖塔,盖在圆塔楼的顶上,连缀体则各自有各自的墙饰与屋顶。

作为16世纪早期的城堡,尚博尔城堡主要房间的室内,也和室外一样同时使用中古式和文艺复兴式的装饰。以露明的大梁、小梁和楼板当作天花板,取代了隐藏楼板的装饰性嵌板天花板。大壁炉仍然是隐藏的,但饰以意大利式图案、涡纹装饰或象征性的徽章之类的花纹来隐藏。

尚博尔城堡作为古堡建筑由实用性向建筑审美性转变的活生生的例证,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与历史意义。时至今日,它历尽沧桑却仍保存完好,以自己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们。1981年它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法国城堡的象征,雄踞在卢瓦尔河边,诉说着古远的故事与风情。
原帖由 沙漠之虎 于 2007-10-8 09:05 发表
继续.......发完在说.:D





肯定没好事!!! 看你那奸诈的表情~!!!  拉出去GJJ~!!!   [:a16:] [:a16:] [:a16:]
 意大利第三大城市,大工业中心之一,皮埃蒙特区首府。位于波河上游谷地,海拔243米。人口约103.5万。冬温夏热,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冬春降水较多,且多山谷风。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为军事要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曾为自治城市国家。1720年为撒丁王国都城。拿破仑战争中被法国占领。1861~1865年是意大利王国首都。19世纪末为西北部重要的轻工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发展迅速,尤以汽车制造业闻名于世。现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之一,多大型的现代化企业。意大利的汽车城,也是欧洲最大的汽车产地,产量占全国的90%。菲亚特汽车公司产量居全国之冠。在阿尔卑斯山脉廉价水电基础上,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有发动机、机床、电子、电器、化学、轴承、飞机、精密仪器、仪表以及军火工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意、德重要的军火制造中心。电力炼钢业较发达。附近的伊夫雷亚市是打字机和电子计 算 机 的生产中心 。橡胶 、造纸、皮革、印刷等工业重要。所产巧克力和各种葡萄酒著名。交通运输发达。通往勃朗峰(法、意边境)与大圣伯纳德隧道(意、瑞边境)的交通枢纽。有铁路、公路通国内各主要城市以及法国的里昂、尼斯和摩纳哥。有国际机场和直升飞机场。古老的文化艺术城市。城区多广场,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藏和建筑古迹 。有圣乔瓦尼巴蒂斯塔教堂、瓦尔登西安教堂等以及豪华的宫殿 。沿波河左岸多公园。设有历史、艺术博物馆。还有创立于 1405年的都灵大学、多所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国家约瑟夫·弗迪音乐学院 ,以及现代科技研究实验中心。

---------------------------
没有这玩意的资料,谁有空的话,就帮忙补充哈!    [:a6:]    特别是色虎!!!
]]
没资料...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  

     [:a1:] [:a1:] [:a1:]
都灵市中心的罗马大街,是一条两侧有骑楼的店铺街,连着一个车站和于 1584年设计的长方形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广场。广场中央是15世纪的马达马宫,现在是市立古代美术博物馆。广场上另一巴洛克建筑是圣劳伦佐教堂。科学院宫离罗马大街不远,内有一个埃及博物馆,我在那里首次见到了真正来自古埃及的木乃伊。宫殿二楼有沙巴达画廊,收藏有法兰德派和荷兰画派的作品。都灵有一个法国情调的瓦伦提诺庄园,位子波河沿岸,内有瓦伦提诺城堡和一个植物园。
巴罗克风格

巴罗克艺术的开始首先是以意大利的罗马为中心,继而传向西班牙、德国、澳洲、法国和英国。巴罗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巴罗克风格的盛行是在1620年间,由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首先拉开序幕。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巴罗克家具最负盛名,跃居欧洲各国的领先地位,成为巴罗克风格的经典范例。其他如英国的雅各宾式、威廉玛丽式及美国早期殖民地式的家具亦较具影响。
巴罗克风格中常见的雕饰图案有不规则的珍珠壳、美人鱼、半人鱼、海神、海马、花环、涡卷纹等/在法国,巴罗克风格的桌类家具还常常运用人体雕像来桌面的支撑腿,或桌面下的横托装饰。巴罗克家具在表面的装饰上,除了精致的雕刻外,金箔贴面、描金添彩涂漆及薄木拼花装饰亦很盛行。


————————————————————————
另外还有

古代埃及

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丰富的物产以及温暖而肥沃的土地,使得古埃及人民早在公元前2650年就建造了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堪称奇迹的“金字塔”。
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过活”,就象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他们的统治者,威力永无穷的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就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以及装饰华丽的棺匣和墓室--牢固的金字塔。
出于对死后复生的信念,古埃及的王公贵族们把坟墓看作是永久的“住宅”,必须布置得与死者生前情景一样,放上必备的家具、食品、饮料、兵器、首饰及化妆品。不过,家具在这个环境,它是为统治者的等级观念而设计的,尤其是椅子,被看作宫廷权威的象征,这其中较具代表性,是从18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公元前1361-前1352)陵墓中发掘出的一把御用的金椅。椅背上的贴金浮雕,表现了国王生前的生活情景。王后正在为国王涂圣油。背面的人物服饰用彩色陶片和宝石镶成。其他的家具如现存最早的椅子是从第四王朝赫特菲尔斯陵墓中出土的黄金扶手椅和黄金床等。他们同当时的建筑一样,都具有安定庄重、威严华贵的特征。在形象上,多将家具的腿雕刻成牛蹄、马脚和狮爪状;材料上,用芦苇编织小桌子和装饰台,用皮革、灯芯草和亚麻绳做叠凳、椅和床的蒙面料。装饰手法多为豪华的金银、象牙及宝石镶嵌和丰富的纹样彩绘与雕刻。



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和亚述的家具创作灵感多来源于自然形态的特征。有一块描述森那凯里布(公元前704-681年)大帝进攻敌城堡的浮雕中所表现的椅子,用松塔圆台装饰椅子腿,将征战的俘虏作为支撑椅子的框和横木,还有高高的踏板以及异常高的坐面等。通过椅子中人物的形象描绘,炫耀东方统治者权威的特征。
另一块表现阿瑟巴尼帕尔(公元前668--631)国王和王后进餐的石刻中,真实的描写了古代亚述式家具的式样。国王随心所欲地半卧在床上与一旁端左的王后正在一边进餐一边交谈。



古代希腊

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的文明达到了极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式的住宅内出现了客厅、卧室、起居室的划分。一般家庭中也有椅子、桌子、床和箱子等实用性家具,可惜古希腊家具的遗物很少。现今我们只能从建筑石刻和瓷瓶画上来了解当时的辉煌成就。
克里奈躺椅是好客的希腊人的常用家具之一,从出土的花瓶图案上可清楚的见到躺椅的下面放有小桌,需用时可拉出,上面放食物和饮料。克里斯莫斯椅则是古希腊时期最原始的一种妇人用椅。靠背采用了适合人体背部曲线的设计和向外弯曲的洋刀状椅腿,优美的造型和合理的功能结构造型,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在座具设计上的聪明才智。



古罗马

罗马人在共和时期的住宅和浴室就有“自来水”和“暖气”的出现,连洗手池、放衣服的橱架都是满饰雕像的大理石艺术品。古罗马人用的躺椅基本上采用旋制腿,床头装有“S”形扶手或头架。有些大理石床还采用精巧的镶嵌装饰与踏板相配套,成为艺术性极高的杰出作品。罗马人在桌子方面也创造出许多新的种类,如放在墙边起装饰作用的半圆形三腿桌,刻划出凝重的艺术风格。



拜占庭

4世纪末,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古罗马分裂为东、西两帝国,历史上称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中世纪的西方是基督教的时代。因此拜占庭家具的艺术风格在装饰上常用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架符号,或在花冠藤蔓之间夹杂着天使、圣徒以及各种鸟兽、果实和叶饰图案。
拜占庭象牙雕刻堪称一绝。因此拜占庭人常常将象牙雕刻的板面用于椅子、小箱、圣骨箱、门等重要的装饰部位,或作为镶嵌形式来点缀家具。
在贮藏家具中,从收藏宝石类的小箱到可以用作凳子、床、桌子及摆放杂物品的柜,都是以木材为主。同时,金、银、青铜饰件也常见于家具的装饰表现上。



罗马风格

罗马家具的起源于罗马人发明的圆顶拱卷式建筑风格,由11世纪开始到12世纪的哥特式家具为止。
罗马风格的家具在床塌的表现上,多以横托面采用长串连续拱卷装饰,椅子多为小扶手椅,喜欢运用旋制的木柱作脚部支持,靠背与扶手以连续的车子件或拱卷造型做装饰形式,也有在椅脚上部制成动物的头或鸟爪形状,其造型给人以坚定、安静、沉着和朴实的感觉。
柜在当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家具种类。与罗马风格的柜类家具亦多将顶端制成山尖形式,边角及门均结合有青铜饰件和圆帽灯,既使整体的框架结构得以加固,又起到了较好的装饰美化作用。



哥特式

从12到14世纪之间,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北麓,有一种以精雕细琢与华丽的镂花玻璃窗构成的新教堂建筑艺术样式。这就是“哥特式风格”。哥特式风格的特点是以尖顶拱卷和垂直线为主,高耸、富丽而精致。
哥特式家具多类似于建筑物的设计,高耸的椅背带有烛柱式的尖顶。椅背的中部或顶盖的眉沿均由细密的拱卷透雕或浮雕装饰。椅的下部并不是都用脚柱来支撑,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箱子的形式,门框透雕内嵌饰着镜板,这种装饰风格与以稳定沉重为基调的建筑物结合,使空间似乎变得失去重量,加之满镶彩色玻璃大窗的采光直射,使人产生飘渺虚幻,向往天堂的情绪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家具的图案主要表现在扭索(麻花纹)、蛋形、短矛、串珠线脚及叶饰、各种花果蔓藤花饰、菱形花饰等。而宗教、历史、寓言故事也是雕刻家具用的装饰题材。
家具的主要用材有胡桃木、椴木、橡木、紫檀木等。早在植物图案或几何图案的镶嵌用材主要是骨、象牙和色泽不一的木料。盛行期发展到用抛光的大理石、玛瑙、玳瑁和金银等珍贵材料镶嵌成有阿拉伯风格的花饰。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设计、配置等的基本形式都是采用对称形。椅子的设计由哥特式的箱形转化到了罗马时期的样式。蒙面料主要采用染有鲜艳色彩的皮革。


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家具是在巴罗克家具的造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样式。巴罗克家具虽然有生动、奔放的艺术效果,却摆脱不了追求宏伟的特征。而洛可可风格大家具则恰恰排除了巴罗克风格的不良部分,而以柔美、回旋的曲折线条和精良、纤巧的装饰特征广泛流行。
洛可可风格的涂饰特点是以白色为基调,模仿上流社会妇女的洁白肤色,以视尊贵,在白色基调上镂以优美的曲线雕刻,通过金色涂饰或彩绘贴金,最后再以高级硝基来显示美丽纹理的本色涂饰。其装饰图案主要有狮子、羊、花叶边饰、叶蔓与矛形图案等。
此外,在洛可可风格时期,家具的品种亦较以前有了新发展,随着沙龙的流行各种适应小型社交场所活动使用的家具如观牌椅、长椅、各式的四柱床开始盛行。此外,17世纪在英国兴起温沙椅。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家具发展,主要分有两个阶段,一是18世纪后半期以法国为代表的路易十四式,其他有英国的亚当兄弟式、谢拉顿式等。另一个是盛行于19世纪前期以法国执政内阁和帝政式家具为代表。其他主要有英国的摄政式、美国的林肯、法夫式等。新古典主义风格主要特征表现为做工考究,造型精炼而朴素,以直线为基调不作过密的细部装饰,以直角为主体,追求整体比例的和谐与呼应。装饰图案主要以玫瑰花饰,花束和丝带、杯形等相结合的物品被系上美丽的花结。

PS:
还有个著名点的就是,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因旁边的西班牙大使馆而得名。高高的是西班牙大台阶建于1723年,是由法国人出资,意大利人设计建设的,具有巴罗克风格的建筑。台阶前的“小舟喷泉”是贝尔尼尼父亲的作品。137级台阶的顶端,是法国人在16世纪修建的圣三一教堂(Trinita` dei Monti) ,属于哥特式建筑,也是西班牙广场地标性的建筑。
 走在基督城的街上,放眼所见均是19世纪的古建筑,“最像英国之城”的美名果然名不虚传!想要深入探访这个有着英伦风情的城市,不妨选择大教堂广场做为出发点,因为这里四通八达的道路与通畅的交通网络为旅游者提供便利。

  广场上最受瞩目的建筑当属大教堂(The Cathedral),哥德式的建筑风格充满优雅情韵,其高达63米的高耸尖塔更是基督城最重要的地标。设于尖塔中36米高地方的?t望台,为眺望基督城市容最好的观景角度。此外,尖塔中也彷英国圣保罗教堂,装设了12座钟,可演奏出不同的旋律,每周日上午定时鸣钟报时。


  除了大教堂值得一访外,大教堂广场可说是了解当地民众生活的最佳场所。每逢周末,广场上便有各式的音乐会热闹举行,还有随兴演出的街头表演。只见人们或慵懒地坐在教堂前的石阶上,或兴高采烈地交谈着或拍照,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哲学。
Corso Rinascomento路旁会先看到占地极大,义大利上议院所在的玛达玛宫 (Palazzo Madama)。罗马另一个著名市标的万神殿 (Pantheon),就位于Minerva广场西北侧,举目可见。出了万神殿后左转至Via della Dogann Vecchia路再右转约100公尺,即可看到左手边的San Luigi dei Francesi教堂,此座罗马城内的法国教堂,以三幅Caravaggio所绘的St. Matthew生平事迹画作而极受重视。沿着教堂南侧的巷道西行,跨过Corso Rinascimento路,约100公尺就抵达古罗马地区的中心所在——那佛纳广场 (Piazza Navona)。从万神殿至那佛纳广场这段路,被誉为“冰淇淋天堂”,著名的义大利冰淇淋店几乎是五步一间也诱惑着行人,喜欢此种甜美清凉点心的人千万别错过。


玛达玛宫 (Palazzo Madama)
在万神殿和那佛纳广场之间,不对外开放的。
这个太老了......;P

搞点新花样吧......